实现“弹跳再入”返回技术,中国离登月又近一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2:51
摘自航空航天港“航天专家”Lsquirrel的贴子http://bbs.9ifly.cn/thread-11379-9-1.html

中国月球探测器发展历程和经验初探  Hot!
与上升器解锁分离后,  上升器发动机点火起飞,  进入15 km×180 km 的目标轨道.  随后完成远程导引,  进入目标轨道;  期间轨道器支撑舱与轨返组合体分离, 随后进入自主近程交会过程,  轨返组合体和上升器自主建立对接初始条件,  对接机构主动件完成对接, 并将密封封装装置从上升器转移到返回器样品舱内, 轨返组合体与上升器安全分离.
分离后轨返组合体在环月轨道上停留10 d左右, 进行必要的轨道调整.  择机实施加速机动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经历约5 d到达地球附近.  在距离地面高度约5000 km, 轨返组合体分离,  随后轨道器规避, 返回器单独飞行,  经约20 min到达120 km高度再入点,  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初始条件,  开始以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大气层,  当高度降低到约60 km时,  飞行高度开始增加,  直至最高点100~140 km, 然后以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开始第二次再入;  当距离地面高度约10 km时,  打开减速伞,  随后开主伞,  返回器乘降落伞在四子王旗着陆,  并配合地面完成搜索和回收

看来验证飞行器还真只是高速再入验证,连分离高度都差不多。另外根据嫦娥五号的飞行规划,验证飞行器的飞行过程也很明了了摘自航空航天港“航天专家”Lsquirrel的贴子http://bbs.9ifly.cn/thread-11379-9-1.html

中国月球探测器发展历程和经验初探  Hot!
与上升器解锁分离后,  上升器发动机点火起飞,  进入15 km×180 km 的目标轨道.  随后完成远程导引,  进入目标轨道;  期间轨道器支撑舱与轨返组合体分离, 随后进入自主近程交会过程,  轨返组合体和上升器自主建立对接初始条件,  对接机构主动件完成对接, 并将密封封装装置从上升器转移到返回器样品舱内, 轨返组合体与上升器安全分离.
分离后轨返组合体在环月轨道上停留10 d左右, 进行必要的轨道调整.  择机实施加速机动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经历约5 d到达地球附近.  在距离地面高度约5000 km, 轨返组合体分离,  随后轨道器规避, 返回器单独飞行,  经约20 min到达120 km高度再入点,  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初始条件,  开始以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大气层,  当高度降低到约60 km时,  飞行高度开始增加,  直至最高点100~140 km, 然后以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开始第二次再入;  当距离地面高度约10 km时,  打开减速伞,  随后开主伞,  返回器乘降落伞在四子王旗着陆,  并配合地面完成搜索和回收

看来验证飞行器还真只是高速再入验证,连分离高度都差不多。另外根据嫦娥五号的飞行规划,验证飞行器的飞行过程也很明了了


相关视频http://bbs.9ifly.cn/thread-11379-11-1.html
要实现载人登月,还有不少的路要走,百吨级运力运载火箭是必须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而“长五”多次发射对接登月的方案不被认可。接下来只有研制LEO为百吨级的运载火箭。
不知2025年之前能否完成。
阿波罗月球返回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登月舱由远及近,完成对接。


相关视频http://bbs.9ifly.cn/thread-11379-11-1.html
要实现载人登月,还有不少的路要走,百吨级运力运载火箭是必须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而“长五”多次发射对接登月的方案不被认可。接下来只有研制LEO为百吨级的运载火箭。
不知2025年之前能否完成。
阿波罗月球返回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登月舱由远及近,完成对接。


跳跃式再入技术示意图


跳跃式再入技术示意图
前苏联1968年进行的三次类似绕月返回试验:

         —“探测器”-4,1968年3月2日发射,进行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飞行试验,重5600千克,发射后“探测器”-4进入了日心轨道。
   —“探测器”-5,1968年9月14日发射,进行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飞行试验,重5800千克,首次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拍摄地球黑白图片。“探测器”-5号是苏联首次进行的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实验,不过“探测器”-5没有采用预定的跳跃式返回方式,而是采用弹道式再入大气层,并溅落在印度洋上。这种弹道式再入方式产生了高过载(10~16g),这种高过载是宇航员无法承受。
   —“探测器”-6,1968年11月10日,重5,800千克,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拍摄地球和月球黑白图片,采用跳跃式(skip-jump)方式再入大气层,在苏联本土回收。这种重返方式通过控制能够以低过载(g)进入大气层并在苏联境内进行回收技术。
苏联的“探测器”月球探测器计划
探测器”计划是为苏联的载人绕月飞行提供技术基础而实施计划,主要解决从月球返回地球技术、宇航员能否在近月空间生存等问题。1967年至1970年,苏联实施了与载人绕月系统相关技术的试验,并且这一活动集中在1968年,在这一年这种活动达到了高峰。实际上,在美国阿波罗-8号于1968年12月执行载人绕月飞行任务之前,苏联有关发言人承认,苏联的载人航天系统即将具有把一名宇航员送入绕月飞行的大椭圆轨道、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能力。非官方的消息认为,苏联已经着手制造由联盟号飞船衍生的、具有绕月或在月球上着陆能力的月球探测系统——“探测器” 号。
    “探测器”计划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苏联实施金星和火星的探测计划。“探测器”-1直接飞往金星,“探测器”-2和“探测器”-3飞往火星。当苏联决定开展具有载人能力的航天器系统的无人飞行实验时,她选择了“探测器”计划的设计机构。
    “探测器”3是早一代的探测器,并且与后来的“探测器”计划相关,但它在飞往火星的途中送回了关于月球的有价值的数据。
  “探测器”-3:1965年7月18日发射,拍摄月球图片,重950千克,掠月飞行,传回了月球背面照片,最后进入日心轨道,飞往火星。
  “宇宙”-146号:1967年3月10日发射,估计重5000千克,飞离地球失败,任务成功与否难以确定。
  “宇宙”-154号:1967年4月8日发射,估计重5000千克,飞离地球失败,任务成功与否难以确定。
  “探测器”-4,1968年3月2日发射,进行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飞行试验,重5600千克,发射后“探测器”-4进入了日心轨道。
  “探测器”-5,1968年9月14日发射,进行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飞行试验,重5800千克,首次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拍摄地球黑白图片。“探测器”-5号是苏联首次进行的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的实验,不过“探测器”-5没有采用预定的跳跃式返回方式,而是采用弹道式再入大气层,并溅落在印度洋上。这种弹道式再入方式产生了高过载(10~16g),这种高过载是宇航员无法承受。
  “探测器”-6,1968年11月10日,重5,800千克,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拍摄地球和月球黑白图片,采用跳跃式(skip-jump)方式再入大气层,在苏联本土回收。这种重返方式通过控制能够以低过载(g)进入大气层并在苏联境内进行回收技术。
  未知有效载荷,1969年1月8日发射,重5,800千克,可能发射失败,有效载荷未入轨。
  “探测器”-7,1969年8月8日发射,重5,800千克,与“探测器”-6相同,首次送回彩色照片。
  “探测器”-8,1970年10月20日,重5,800千克,绕过月球后返回地球,弹道载入,进入北极,苏联第二次水面回收。
  “宇宙”-382号,1970年12月2日发射,19,000千克,实行大范围的地球轨道机动,据一些西方专家的分析,该飞行试验与苏联的载人登月有关。
  苏联在进行一系列“探测器”飞行试验的活动中, 进行了大量的从月球返回地球并再入大气层的技术试验和地球软着陆技术的试验。由于从月球返回地球时的飞行速度非常高,因此该技术比从地球轨道上返回大气层要困难的多。虽然苏联后来终止了“探测器”计划,然而不论是什么理由导致这些计划的取消,这些以载人探月为目的的计划,证实了苏联至少曾决定将宇航员送进绕月飞行的轨道。  (编辑:张广平)
http://bbs.9ifly.cn/thread-11379-8-1.html



嫦娥五号返回着陆器-小号“神舟”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在返回地球时就是用的“跳跃式再入”技术。



嫦娥五号返回着陆器-小号“神舟”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在返回地球时就是用的“跳跃式再入”技术。
真希望看到那历史性的一刻,就如同大片一样动人心魄,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另一颗星球。迟早,我们还会登上火星,木卫二......兔子的征途是大海星辰,我们能到达月球,一定能,五星红旗一定能由我们的人亲自插上月球,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刻!那时全世界都将屏住呼吸,世界将进入新的太空时代!
辛苦楼主了,对了,酱油钱我还没给了,不好意思啊,zoule
      最近又看了一遍有吴彦祖参演的《木卫二报告》和另一部比较早的火星题材电影《火星任务》,后者更让人感动和震撼,太空是迷人的,也是危险和充满风险的,它是如此静谧,又是如此黑暗空洞,有时也会令人感到无尽的恐惧和孤独。
任何真正谈到技术的贴子,都会很少人看。大众喜欢,愿意,带劲发贴的贴子基本就是那些吵,骂,讽,无根据无 ...
你是不是神经了? 这是畅谈,要秀技术去二炮版块。
   不过你的技术也不过如此,就一搬砖工而已……
ljie2014 发表于 2014-8-13 22:33
返回着陆器-小号“神舟”
      兄弟,我挺你这个帖子。只要TB按部就班地稳步推进月球计划,最迟2030年我们肯定能登陆月球,就看国家有无这个决心和意愿了。
算了 发表于 2014-8-13 22:49
你是不是神经了? 这是畅谈,要秀技术去二炮版块。
   不过你的技术也不过如此,就一搬砖工而已……
你父母就这样教你么?我让版主来教你。
你有技术么?你就一张嘴。
搞不懂你想表达什么,一个新闻而已


http://lt.cjdby.net/thread-1789578-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789578-1-1.html


(~ ̄△ ̄)~以TG的数学水平和姿态控制水平来说这个是小意思,似乎在月球这块大家都挺谨慎的,各种无人实验。看阿波罗的绕月,LEO下降段测试,月球下降段测试……

(~ ̄△ ̄)~以TG的数学水平和姿态控制水平来说这个是小意思,似乎在月球这块大家都挺谨慎的,各种无人实验。看阿波罗的绕月,LEO下降段测试,月球下降段测试……
这个东西,刚比亚也会掌握的,可以了吧?兰州你可以消停一会了吗?
主要是火箭要给力来自: iPhone客户端
你是不是神经了? 这是畅谈,要秀技术去二炮版块。
   不过你的技术也不过如此,就一搬砖工而已……
别这么刻薄,先不管对与错,谈技术再怎么也比侃大山强啊!
步骤复杂,风险不小。
除开图像传输和定位有点现代技术,其他的技术就算放到60年代初,也不算很先进
楼主还是面对现实吧,这领域我们有进步,但千万不要和俄国美国,甚至日本和欧洲比
nhgime 发表于 2014-8-14 08:34
除开图像传输和定位有点现代技术,其他的技术就算放到60年代初,也不算很先进
楼主还是面对现实吧,这领域 ...
我只确定美俄40年前就有“跳跃式再入”技术。日本和欧洲你确定?
ljie2014 发表于 2014-8-14 09:14
我只确定美俄40年前就有“跳跃式再入”技术。日本和欧洲你确定?
它们可以如意变轨围绕一颗小卫星拍照,你说这点技术它们做不做得到?

nhgime 发表于 2014-8-14 10:11
它们可以如意变轨围绕一颗小卫星拍照,你说这点技术它们做不做得到?


这与“跳跃式再入”技术是两码事。

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涉及到与大气的摩擦,气动力学非常复杂,而真空变轨技术连印度都做得到。
nhgime 发表于 2014-8-14 10:11
它们可以如意变轨围绕一颗小卫星拍照,你说这点技术它们做不做得到?


这与“跳跃式再入”技术是两码事。

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涉及到与大气的摩擦,气动力学非常复杂,而真空变轨技术连印度都做得到。
ljie2014 发表于 2014-8-14 10:13
这与“跳跃式再入”技术是两码事。
欧洲有能力把卫星降落在陨石小卫星上,你说他们强还是我们强?

nhgime 发表于 2014-8-14 10:19
欧洲有能力把卫星降落在陨石小卫星上,你说他们强还是我们强?


我们还落到月球上呢,落月和落小行星哪个难?明显是落月球要难。我们接下来还要做从月球精确返回的技术,这个更难。
nhgime 发表于 2014-8-14 10:19
欧洲有能力把卫星降落在陨石小卫星上,你说他们强还是我们强?


我们还落到月球上呢,落月和落小行星哪个难?明显是落月球要难。我们接下来还要做从月球精确返回的技术,这个更难。
欧洲有能力把卫星降落在陨石小卫星上,你说他们强还是我们强?
只要计算好轨道 跟上一颗小星体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耐心等待轨道交汇即可  你不看看欧盟那个探测器发射多久了

前不久嫦娥2在就曾在轨道交汇的时候   近距离拍摄过一颗小行星   

roymand 发表于 2014-8-14 10:59
只要计算好轨道 跟上一颗小星体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耐心等待轨道交汇即可  你不看看欧盟那个探测器发射多久 ...


小行星几乎没有引力,更没有大气层,登小行星其实就是与其接触,交会,与两个航天器交会没有多大区别。

而月球是比较大的天体,有很大的引力,这个要“落”下去很难,因为你是去探测的,不是去自杀的。你要防止撞毁。

如果星体有大气层,要“落”下去更难了。落到地球就比落到月球难很多。除了要防止撞毁,还要防止烧毁。平平安安回来才是成功的关键。
roymand 发表于 2014-8-14 10:59
只要计算好轨道 跟上一颗小星体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耐心等待轨道交汇即可  你不看看欧盟那个探测器发射多久 ...


小行星几乎没有引力,更没有大气层,登小行星其实就是与其接触,交会,与两个航天器交会没有多大区别。

而月球是比较大的天体,有很大的引力,这个要“落”下去很难,因为你是去探测的,不是去自杀的。你要防止撞毁。

如果星体有大气层,要“落”下去更难了。落到地球就比落到月球难很多。除了要防止撞毁,还要防止烧毁。平平安安回来才是成功的关键。
视频不错啊。
欧洲和日本其实都没有做“跳跃式再入”的相关试验,中国今年将做试验。美国和前苏联早应用很多年了。
没时间仔细学习,期待成功;
看到中国人登月,此生无憾
TG展示肌肉的一次机会。东风41加上高超声速弹头再入技术,是洗地的节奏。中美的核威慑朝相互平衡又近了一大步
你用了我同学的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