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只是一桩生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02:19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只是一桩生意

  2005-06-26 09:45:5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中海油于6月23日宣布,已向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发出报价,希望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收购优尼科公司。这一要约显然高于此前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164亿美元的报价,优尼科公司已表示将对中海油的要约进行评估。因而,该交易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假如交易最终完成,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桩海外收购案。
  不过,分析家告诉读者,这一收购能否完成,关键要看美国政府的态度。确实,根据美国《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美国行政部门有权对外国在美国进行的企业并购或控股的“国家安全”影响进行调查,并对交易予以审核。现在,人们对于美国政府能否批准该项交易普遍有一种担心。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未免来得太早。该交易能否完成,从纯粹商业的角度讲尚在未定之数。在这种大型企业并购交易中,未必是报价最高者赢。优尼科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从公司治理、企业规模等角度看,中海油的竞争对手显然略胜一筹。
  更重要的是,这一交易对于中海油来说是否有利?事实上,持有负面意见者不乏其人。曾有报道称,中海油年初首次报价之后,其外籍独立董事即对这一交易必要性表示怀疑。也有分析师指出,中海油的收购正好发生在国际油价水平高企之时,此时收购是否划算?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次海外收购热,雄心勃勃地要“收购美国”。不幸的是,当时正值美元资产价格最高之时,结果到了90年代,这些走出去的日本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中海油此番将负债收购。在中海油发出第二次要约之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将中海油的债券评级下调。而且中海油也承诺,收购之后不会大量裁员。这意味着,中海油若完成收购,将面临沉重的成本压力。另外,中海油如何消化优尼科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大宗收购之后消化不良、最终导致并购双方两败俱伤者,在国际商业领域所在多有。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商业风险,但国内舆论对于这次收购却普遍比较兴奋。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看到,从联想、TCL到中海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手笔越来越大。这本身似乎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标志,而企业走出去也仿佛是国家强大的一个象征。另一方面,人们觉得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为了保证石油供应,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有些人士非常严肃地呼吁政府实施集中的海外石油战略,并通过外交、政治手段,保证未来中国的石油供应。而中海油的收购,被人们普遍视为实现这一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步。假如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则交易是否在商业上划算似乎就是次要的了。
  正是这样的观察角度,使得人们首先猜测美国政府可能采取哪种态度,而对这宗收购本身是否合乎商业逻辑、是否合乎中海油股东的利益却很少关注。其实,中海油本身已经十分清晰地对外宣布,收购在亚洲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权的优尼科公司与中国国家能源战略无关,纯属自身发展需要。
  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人人都是天生的重商主义者。人们习惯于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软件、石油、汽车、药品、粮食、电信、铁路,无一不与国家利益有关,每个产业似乎都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讨论。
  其实,即使没有国家战略,企业难道不可能出于其逐利的本能,而设法满足国内对于重要产品的需求?国际上重要的石油企业无一不是私营企业,其生意遍布全球,他们服务于哪个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急于在中国扩展业务,向中国消费者供应石油产品。从这角度看,一个大张旗鼓的国家海外石油战略,是否必要,是否合适?
  中海油愿意收购优尼科,那是一桩生意。电影《教父》有一句话非常出名,“Businessisbusiness ”(在商言商)。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只是一桩生意

  2005-06-26 09:45:5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中海油于6月23日宣布,已向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发出报价,希望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收购优尼科公司。这一要约显然高于此前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164亿美元的报价,优尼科公司已表示将对中海油的要约进行评估。因而,该交易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假如交易最终完成,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桩海外收购案。
  不过,分析家告诉读者,这一收购能否完成,关键要看美国政府的态度。确实,根据美国《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美国行政部门有权对外国在美国进行的企业并购或控股的“国家安全”影响进行调查,并对交易予以审核。现在,人们对于美国政府能否批准该项交易普遍有一种担心。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未免来得太早。该交易能否完成,从纯粹商业的角度讲尚在未定之数。在这种大型企业并购交易中,未必是报价最高者赢。优尼科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从公司治理、企业规模等角度看,中海油的竞争对手显然略胜一筹。
  更重要的是,这一交易对于中海油来说是否有利?事实上,持有负面意见者不乏其人。曾有报道称,中海油年初首次报价之后,其外籍独立董事即对这一交易必要性表示怀疑。也有分析师指出,中海油的收购正好发生在国际油价水平高企之时,此时收购是否划算?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次海外收购热,雄心勃勃地要“收购美国”。不幸的是,当时正值美元资产价格最高之时,结果到了90年代,这些走出去的日本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中海油此番将负债收购。在中海油发出第二次要约之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将中海油的债券评级下调。而且中海油也承诺,收购之后不会大量裁员。这意味着,中海油若完成收购,将面临沉重的成本压力。另外,中海油如何消化优尼科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大宗收购之后消化不良、最终导致并购双方两败俱伤者,在国际商业领域所在多有。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商业风险,但国内舆论对于这次收购却普遍比较兴奋。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看到,从联想、TCL到中海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手笔越来越大。这本身似乎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标志,而企业走出去也仿佛是国家强大的一个象征。另一方面,人们觉得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为了保证石油供应,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有些人士非常严肃地呼吁政府实施集中的海外石油战略,并通过外交、政治手段,保证未来中国的石油供应。而中海油的收购,被人们普遍视为实现这一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步。假如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则交易是否在商业上划算似乎就是次要的了。
  正是这样的观察角度,使得人们首先猜测美国政府可能采取哪种态度,而对这宗收购本身是否合乎商业逻辑、是否合乎中海油股东的利益却很少关注。其实,中海油本身已经十分清晰地对外宣布,收购在亚洲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权的优尼科公司与中国国家能源战略无关,纯属自身发展需要。
  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人人都是天生的重商主义者。人们习惯于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软件、石油、汽车、药品、粮食、电信、铁路,无一不与国家利益有关,每个产业似乎都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讨论。
  其实,即使没有国家战略,企业难道不可能出于其逐利的本能,而设法满足国内对于重要产品的需求?国际上重要的石油企业无一不是私营企业,其生意遍布全球,他们服务于哪个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急于在中国扩展业务,向中国消费者供应石油产品。从这角度看,一个大张旗鼓的国家海外石油战略,是否必要,是否合适?
  中海油愿意收购优尼科,那是一桩生意。电影《教父》有一句话非常出名,“Businessisbusiness ”(在商言商)。
“在商言商”这句话在中国早就出名,用得着在《教父》中引用吗?[em03]
支持国家媒体用任何手段掩护中海油收购案!
你们看,美国佬的原则性多强,凡是有利于中国的他们都反对。对美国民主抱有幻想的好好学学,用心思考,认清形势,丢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