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晨大:乌克兰,新的一页(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02:27
整个7月,乌克兰继续多事,其中最大的事情当然是马航MH17被击落。说起来,马航真是倒霉透了,3月刚失联MH370,到现在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紧接着又被击落一架波音777。谁都知道至少MH17不是马航的过错(MH370也难说是否是马航的过错,因为到现在都没有确定失事的原因),但没有必要的话,可能好多人不像去试试自己的运气。马航股票可能会暴跌,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MH17的坠落原因并没有最后结论,一般认为是被俄制SA-11防空导弹击落的。SA-11是十月战争中大名鼎鼎的SA-6的直接后继,现在发展到更新的SA-17。如果不是专家,光看外观,这三者很难分辨。技术进步不算,这三者的弹头威力都够大,要是波音777被打上,那肯定是凶多吉少。不过在最后调查报告出来之前,“SA-11击落说”依然只是假说,不是定论。



俄罗斯在事后出示过雷达证据,表明MH17在被击落前后,附近有一架不明军用飞机伴飞。俄罗斯认为这是乌克兰军用飞机,并要乌克兰方面说明这样做的目的。这事后来不了了之了。由此,有人推断,这是一架乌克兰空军的苏-25,用航炮击落了MH17,并嫁祸于亲俄武装。在MH17残骸上发现一些疑似弹孔的穿孔,进一步加强了这样的推断。苏-25使用的是30毫米航炮,但航炮炮弹的穿孔应该比这大,而且MH17被航炮击中的话,飞行员应该有时间呼救或者至少有所反应,但黑盒子里没有任何有关对话,按照马航的说法:“什么也没有”,这说明是突然的一举击落的,飞行员首先失能,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对话。另外,苏-25是对地攻击用的,实用升限达不到波音777的巡航高度,在这样的高度上用航炮攻击是不可思议的。



有人推断这是乌克兰军机试图诱使亲俄武装开火,然后自己躲掉了,嫁祸于人。俄罗斯方面公布的雷达数据里要是有第二架可疑飞机的机动脱离动作,那就有说服力了,现在还没有看到俄罗斯方面公布这样的数据。

如果确实是SA-11击落的,最大的问题是:谁干的?
应该说,政府军和亲俄武装都没有愚蠢到会主动击落一架过路的民航飞机的地步,这应该是一个错误。

MH17事件一发生,西方就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责俄罗斯向亲俄武装提供了SA-11防空导弹并提供训练,所以即使没有直接责任,也有间接责任。SA-11是俄制的,但这不等于说是俄罗斯提供给亲俄武装的。乌克兰政府军也装备有SA-11。事实上,乌克兰政府军的所有主要装备都是俄制的,或者是按照俄罗斯设计在乌克兰制造的。乌克兰本来就是前苏联国家,这一点都不奇怪。亲俄武装有可能缴获了前政府军的SA-11,但俄罗斯直接提供SA-11的可能性并不很大。这样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很容易寻根溯源,俄罗斯并没有主动卷入东乌克兰冲突,犯不着授人以这样的把柄。训练问题更不好说,亲俄武装可能有前军方人员,本来就具有训练,当然,俄罗斯秘密提供训练的可能性也存在,这比直接提供大型武器系统要容易否认得多。当然,东乌克兰亲俄武装根本否认他们拥有这样的大型防空导弹。这到底是事实,还是言不由衷,现在还不好判断,但从MH17被击落的航迹推断,亲俄武装干的可能性较大。

乌克兰政府军相对于亲俄武装唯一的优势只有天空了。但低空越来越受到肩射防空导弹的威胁,米-24武直和苏-25攻击机多有被击落的记录,只有高空才安全一点。亲俄武装拥有SA-11的话,高空也不再安全。从航迹来看,MH17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应该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来自政府军的方向;如果防空导弹方发射防空弹道拦截,应该是反政府军方面发射的可能性较大,否则成了追尾发射撤退的飞机了,说不通。美国声称截获了亲俄武装人员的通信记录,或许也能间接证明。亲俄武装没有飞机,政府军发射防空导弹说不通,嫁祸于人说太阴谋论,除非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只能当阴谋论处理。



不过有一个疑问至今没人解释:MH17飞行员没有发出任何呼救信号,最大的可能性是导弹在座舱附近爆炸,首先端掉了飞行员,所以什么通话记录也没有留下。问题是:除非必要,防空导弹通常在最后阶段追尾飞行,而不是迎头拦截。这样可以减小相对速度,增加制导精度,提高命中率。只有在目标速度极高、导弹存速不足的情况下,才采用迎头拦截。这也是海湾战争中“爱国者”防空导弹屡屡成功地与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弹迹交汇,但没有及时引爆的原因,近炸引信是按照较低的相对速度范围设定的。波音777的飞行速度是高亚音速,对于SA-11这样的防空导弹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速度,而且目标航迹固定,毫不躲闪,没有必要迎头拦截,追尾要从容得多。这就难解释为什么单发导弹直接端掉的是座舱了。另外,导弹制导是向着回波最大的部位去的,一般来说,这应该是翼根的部位,这是机体和机翼的结合部,不仅面积大,回波大,而且结构上关键,在这里爆炸,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击毁目标。换句话说,即使是迎头拦截,也说不通为什么端掉的是座舱。

MH17的谜底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清楚,如果击落MH17本身不是阴谋的话,MH17正在带出一连串大阴谋,值得密切关注。

MH17事件一发生,西方立刻以最大力度斥责俄罗斯,试图逼迫俄罗斯撤回对东乌克兰亲俄武装分子的支持。普京始终宣称,俄罗斯并没有支持东乌克兰的亲俄武装,所以谈不上什么撤出支持的问题,东乌克兰问题只有基辅与东乌之间政治解决。普京立场的前一半是否真诚不知道,但后一半是确实无疑的。问题是基辅与东乌之间立场相差太远,基辅既没有政治解决的智慧,也没有实力后盾,只有打了再说,希望军事解决。在MH17事件之前,政府军的优势还不明朗,但之后似乎突然得了底气,开始攻城略地了。这里面西方的间接作用不可忽略。

MH17的坠落地原来处于亲俄武装的控制之中,黑盒子和遗体处理都是亲俄武装先着手的。但MH17的事情闹得太大,国际介入是肯定的,亲俄武装没法承担阻碍遗体回收和事故调查的罪名,而西方根本不肯通过东乌来协调,而是通过基辅。这一方面强调基辅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否认东乌的合法性,使得东乌两面为难。由于受难者遗体和财产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不管是否确实,至少西方这样指责),荷兰和澳大利亚计划派出非武装警察,进入现场保护。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计划派出多达200名警察和军事人员,远远超过荷兰的40名和马来西亚的50名,其中用意阴险。

一般认为,美国是世界老大,但实际上,美英加澳新五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在美英不便出面的时候,常常由加澳新出面,所以这200名澳大利亚军警可以看成实质上的美国人员。他们一旦到达现场,接下来的要求就是:政府军与东乌的战斗就在附近(这是事实),他们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调查人员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他们需要具有自卫武装;再接下来的要求就是扩大责任范围,确保调查区域的安全;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开辟通往基辅的安全走廊。事故调查的时间是一个无底洞,可以永远调查下去,这样的西方的“中立”武装存在就在东乌的地盘上挖了一个大洞,严重影响东乌的军事态势,间接支援基辅的政府军。

现在实际上进驻的是荷兰和澳大利亚的60名警察,但东乌可能已经知难而退,已经从MH17的直接现场周围撤走了。战斗依然在MH17现场附近进行,但政府军方面好像一点没有束手束脚的意思,倒是东乌武装越来越束手束脚,生怕又弄出什么国际事件来。MH17有可能成为东乌战场的微妙转折点。普京秘密施压“别再给我搞出什么MH17这样的大乌龙来”也是可能的。

西方强力压俄罗斯而直接无视东乌,就是要否定东乌的合法性,不给基辅以政治解决的压力,给基辅回避政治妥协的最大空间。强力压俄罗斯是无本生意:成功了白赚,不成功反正也把俄罗斯抹一身臊臭。但东乌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意义不是外人能理解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好比中原与华夏的关系,基辅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龙兴之地”,俄罗斯的前身就叫基辅罗斯,基辅作为俄罗斯的历史首都的时间可能比莫斯科还长。把乌克兰称作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民族,这对俄罗斯在感情上是很难接受的。当然,时代不同了,俄罗斯到处夺占别人土地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的时代了,不过东乌俄罗斯族裔“揭竿而起”,即使没有普京的支持,也得到俄罗斯内外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这不是由普京说了算的。普京实际上能做或者不做的余地有限。现代俄罗斯和普京的问题,我会另外写一段。

但东乌可能会成为现代欧洲的转折点。冷战结束之后,明确的敌人消失了,西方曾经惶惑了好一阵。在90年代,美国找上了日本,因为日本经济“压迫”美国,把美国公司打得满地找牙,Japan bashing成为一时时髦;进入21世纪,美国终于明白过来,日本不是敌人,人家乖得很呢,中国才是未来最危险的敌人,于是“战略竞争对手”、“亚太转移”接连出现。但中国狡猾得很,不接招,不对抗,坚决不做靶子。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不仅与世界经济高度交联,中国经济也迅速壮大成世界第二,围堵中国已经成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把戏,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甚至有变成杀敌八千自损一万的危险。这游戏不能不玩,但要小心玩。

但是美国的亚太转移在欧洲留下了力量真空。一方面,美国确实试图从欧洲抽身,好把精力转移到亚太;另一方面,美国不甘心放弃对欧洲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地区之一的领导。问题是,不在牌桌上,就不大好坐庄。这是一个难题。
战后欧洲政治最大动向就是欧洲联合,这是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的联合。在冷战时代,政治与军事上的欧洲联合体现在北约,换句话说,这是美国领导下的欧洲联合;欧洲共同市场则反映了经济上的欧洲联合,这是法德和解的核心,并有转向政治联合的动向。在后冷战时代,以军事联盟为基本特色的北约突然失去了欧洲政治领导的核心地位,甚至一度连自身定位都不清楚了。尽管北约不断东扩,但北约的目的和意义已经含混了。在冷战时代,北约意味着一旦苏联军事入侵,全体北约成员准备奉陪到底,不惜升级到核大战的地步。如果慕尼黑吃一颗苏联原子弹,明斯克就别想逃过去,即使弗吉尼亚会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后冷战时代,如果俄罗斯入侵罗马尼亚,美英是否有胃口为此吃一顿核弹,这已经是很可疑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北约不再是欧洲的政治声音的全部,而从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欧盟逐渐取代了北约的欧洲政治领导地位。欧盟是法德联盟的延伸,欧盟作用上升,意味着美国作用的下降。

在传统上,美国作用可以通过英国作用来得到弥补,但英国在欧盟内的声音也不大。这一方面是英国离岸平衡术玩过火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英国国力衰退的结果,没人太把英国当一回事了。

另一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力挽狂澜,大出血拯救欧洲经济,另一方面也实质性地掌握了欧洲的荷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执掌欧洲经济大权,事实上也决定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走向,没有任何一个和平时期的欧洲民选政府可以不顾国家经济大政(在很大程度上由德国执掌)而自说自话。德国倒不是有意要出掌欧洲,而是形势使然。在经济危机大难临头的时候,各国一致指向柏林:你最有钱,你要出手救援。默克尔顶住国内巨大压力,出手救援,但以苛刻的偿还条件间接操纵受援国基本财政政策,以此影响基本社会政策甚至外交、安全政策。美英有人不无辛酸地指出:默克尔做到了希特勒没有做到的事。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基本差别:默克尔是被“恳请”进来的,而希特勒是不请自到的。今日德国主导欧洲是水落石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强扭的瓜,但这对美英依然是苦瓜,而不是甜瓜。

法德和解是在200年恩怨之后实现的,最新一章是法德总统在一战100周年纪念日上的拥抱。法德和解是在战胜国的戴高乐与战败国的阿登纳之间通过巨大政治智慧实现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法国的雄心和德国的肌肉为特征。但事情是会变的。几十年来,法国的经济空心化了,政治空洞化了,法德联合的重心越来越向德国倾斜。在2008年之后,德国越来越习惯于说“不”,而法国只有接受。2008年时,萨科齐屡次提出像美国QE那样放宽信用,但默克尔坚决顶住。默克尔在每一个经援背后,都加上严格的财政纪律条款,这也是顶着法国压力实现的。现在,奥朗德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了,法国成为“又一个欧洲国家”,成为法德轴心的二等伙伴。

与撒切尔那样的铁女人不一样,默克尔不是一个富于进攻性的人,德国人甚至称她为大妈,但她绝对是一个富于算计的人。由于前东德的经历,默克尔对于乌克兰、基辅对于俄罗斯的意义可能比现代西方任何领导人都清楚,她对德俄历史和情节也比任何西方领导人更清楚。德国(包括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的历史上的众多日耳曼国家)历来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俄罗斯历史上只有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称为大帝,而后者是德国公主,理论上根本不具备担任俄罗斯君王的资格。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王后亚历山德拉·菲奥多洛芙娜也是德国人,俄罗斯历史上还有其他德国血统的王后、大公夫人,或者俄罗斯公主嫁到德国。尽管俄罗斯和德国在两次大战中兵戎相见,两个民族之间并不是血海深仇、互相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是有点像英美人与德国人的复杂感情关系(温莎王室也是来自德国,一战时代的乔治五世与德皇威廉二世是表兄弟,艾森豪威尔也是德国后裔)。二战中,俄罗斯伤亡惨重,德国则是彻底亡国了,教训更加惨痛。德国对于战争危害的认识超过西方所有国家,更是清楚地认识到:冷战中德国作为前线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国(乃至欧洲)的安全和福祉最终取决于俄罗斯的友善与和平,任何把俄罗斯逼近死角的做法都对德国利益不利。另一方面,继东欧之后,俄罗斯是德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市场,甚至超过中国,毕竟俄罗斯更近。为此,冷战之后,德国大力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政治联系,俄罗斯也投桃报李。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事实崩溃之中,急需西方经济输血。美英除了送去震荡疗法之外,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输血,只有德国除外。时至今日,俄罗斯大街上奔跑的汽车以德国的居多,美英日车都较少见。小到水龙头,只要使用进口品牌,美国常见的Moen、Delta之类也基本绝迹,反以德国Grohe居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局势恶化之后,默克尔依然力主谨慎施压,反对强力对抗,并利用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成功地顶住了美英的压力。美英舆论炒作默克尔改为支持对俄罗斯制裁,实际上没有这事,她只是降低的反对制裁的力度,毕竟MH17之后,“偏袒”俄罗斯对默克尔也成为政治负资产,她必须有所表示。要是默克尔大力支持制裁,西方就不会继续这样不痛不痒地针对若干个人和银行了,而是挑俄罗斯的能源行业下手。美英对德国影响的增加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空手是套不了白狼的。战后美国长期主导欧洲政治,最大的原因在于早年的马歇尔计划的红利。如今第二个马歇尔计划是不可能了,美国只有另外想办法,这办法就是炒作俄罗斯威胁。

美国大力炒作俄罗斯威胁,极力强调俄罗斯侵占邻国领土,全然不顾东乌和克里米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这个伎俩在相当程度上是成功的,“俄罗斯侵略本性复发”成为西方舆论的主流。英国卡梅伦指出,欧洲要重新加强军事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准备抵御俄罗斯侵略;加拿大哈珀指出,要不惜牺牲经济利益,围堵俄罗斯。这样的反俄大合唱的目的只有一个:渲染俄罗斯威胁,把欧洲重新在冷战旗帜下整合到一起。

这样做有几个作用:

1、德国尽管正在逐渐取得欧洲的事实领导权,德国并没有准备好在军事上也接过欧洲领导权。事实上,在军事上,欧洲依然高度依赖美国,连德国都不例外。离开美国的欧洲防御是不可思议的。欧洲整合的军事化的结果只有一个:重归美国的领导,这是美国不在牌桌上依然可以坐庄的基本策略。

2、通过“敌我分明”,迫使欧洲国家站队:“你是站在欧洲这一边,还是站在俄罗斯那一边?”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被炒作成为一个问题。这对依然依赖俄罗斯能源的东欧国家是很大的困惑,比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摩尔多瓦等。通过压缩模糊空间,剥离俄罗斯的缓冲地带,逼迫已经弱势的俄罗斯被动应对,“自然”滑入对抗的死路。

3、欧洲再军事化已经缺乏本地军事工业基础。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意大利都有自己的绝招,但是谁都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甚至拼起来都构不成完整的军事工业。今日欧洲已非50年前的欧洲了,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美国,而英国军事工业已经成为美国军事工业的延伸,BAe的美国生意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和,BAe甚至不被美国认为是外国公司,而可以自然地参加美国国防部的招标。这也是美国极力反对空客与BAe合并的重要原因。欧洲的再军事化只能为美英依然活跃但已近贫血的军事工业输血,美英当然笑纳。

4、再军事化使得欧洲政治决策优先秩序改变,“经济和社会为政治和军事让路”,德国不仅需要为欧洲经济恢复买单,而且会被动地间接为欧洲再军事化买单,并冲淡德国附加在经援上的严苛的财政纪律条款,淡化德国对欧洲的经济领导。

5、欧洲再军事化将迫使俄罗斯再军事化。普京尽管几次唱高调,要重新武装俄军,但普京的雷声大,雨点小,他的心里清楚得很:眼下和不久的将来俄罗斯最需要的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要足够防卫就行),而是经济上的恢复。迫使俄罗斯再军事化可以打乱俄罗斯的复兴进程。

这样,美国可以在不需要第二次马歇尔计划的情况下,就悄悄地改变欧洲政治走向,夺回流失到德国手里的政治、经济领导权。MH17事件的作用就是操纵民众感情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达到改变欧洲政治走向的目的。

乌克兰的事情不简单呢。只是这样夹入大国政治中间,乌克兰有波兰化的危险,会身不由主地深陷动荡,这不是乌克兰人民的福音。谁能想到,独立广场上要求加入欧洲的呼声,最后会变成掉进火药桶的号令。

觉得晨大写的也是一种思路,供大家参考整个7月,乌克兰继续多事,其中最大的事情当然是马航MH17被击落。说起来,马航真是倒霉透了,3月刚失联MH370,到现在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紧接着又被击落一架波音777。谁都知道至少MH17不是马航的过错(MH370也难说是否是马航的过错,因为到现在都没有确定失事的原因),但没有必要的话,可能好多人不像去试试自己的运气。马航股票可能会暴跌,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MH17的坠落原因并没有最后结论,一般认为是被俄制SA-11防空导弹击落的。SA-11是十月战争中大名鼎鼎的SA-6的直接后继,现在发展到更新的SA-17。如果不是专家,光看外观,这三者很难分辨。技术进步不算,这三者的弹头威力都够大,要是波音777被打上,那肯定是凶多吉少。不过在最后调查报告出来之前,“SA-11击落说”依然只是假说,不是定论。



俄罗斯在事后出示过雷达证据,表明MH17在被击落前后,附近有一架不明军用飞机伴飞。俄罗斯认为这是乌克兰军用飞机,并要乌克兰方面说明这样做的目的。这事后来不了了之了。由此,有人推断,这是一架乌克兰空军的苏-25,用航炮击落了MH17,并嫁祸于亲俄武装。在MH17残骸上发现一些疑似弹孔的穿孔,进一步加强了这样的推断。苏-25使用的是30毫米航炮,但航炮炮弹的穿孔应该比这大,而且MH17被航炮击中的话,飞行员应该有时间呼救或者至少有所反应,但黑盒子里没有任何有关对话,按照马航的说法:“什么也没有”,这说明是突然的一举击落的,飞行员首先失能,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对话。另外,苏-25是对地攻击用的,实用升限达不到波音777的巡航高度,在这样的高度上用航炮攻击是不可思议的。



有人推断这是乌克兰军机试图诱使亲俄武装开火,然后自己躲掉了,嫁祸于人。俄罗斯方面公布的雷达数据里要是有第二架可疑飞机的机动脱离动作,那就有说服力了,现在还没有看到俄罗斯方面公布这样的数据。

如果确实是SA-11击落的,最大的问题是:谁干的?
应该说,政府军和亲俄武装都没有愚蠢到会主动击落一架过路的民航飞机的地步,这应该是一个错误。

MH17事件一发生,西方就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责俄罗斯向亲俄武装提供了SA-11防空导弹并提供训练,所以即使没有直接责任,也有间接责任。SA-11是俄制的,但这不等于说是俄罗斯提供给亲俄武装的。乌克兰政府军也装备有SA-11。事实上,乌克兰政府军的所有主要装备都是俄制的,或者是按照俄罗斯设计在乌克兰制造的。乌克兰本来就是前苏联国家,这一点都不奇怪。亲俄武装有可能缴获了前政府军的SA-11,但俄罗斯直接提供SA-11的可能性并不很大。这样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很容易寻根溯源,俄罗斯并没有主动卷入东乌克兰冲突,犯不着授人以这样的把柄。训练问题更不好说,亲俄武装可能有前军方人员,本来就具有训练,当然,俄罗斯秘密提供训练的可能性也存在,这比直接提供大型武器系统要容易否认得多。当然,东乌克兰亲俄武装根本否认他们拥有这样的大型防空导弹。这到底是事实,还是言不由衷,现在还不好判断,但从MH17被击落的航迹推断,亲俄武装干的可能性较大。

乌克兰政府军相对于亲俄武装唯一的优势只有天空了。但低空越来越受到肩射防空导弹的威胁,米-24武直和苏-25攻击机多有被击落的记录,只有高空才安全一点。亲俄武装拥有SA-11的话,高空也不再安全。从航迹来看,MH17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应该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来自政府军的方向;如果防空导弹方发射防空弹道拦截,应该是反政府军方面发射的可能性较大,否则成了追尾发射撤退的飞机了,说不通。美国声称截获了亲俄武装人员的通信记录,或许也能间接证明。亲俄武装没有飞机,政府军发射防空导弹说不通,嫁祸于人说太阴谋论,除非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只能当阴谋论处理。



不过有一个疑问至今没人解释:MH17飞行员没有发出任何呼救信号,最大的可能性是导弹在座舱附近爆炸,首先端掉了飞行员,所以什么通话记录也没有留下。问题是:除非必要,防空导弹通常在最后阶段追尾飞行,而不是迎头拦截。这样可以减小相对速度,增加制导精度,提高命中率。只有在目标速度极高、导弹存速不足的情况下,才采用迎头拦截。这也是海湾战争中“爱国者”防空导弹屡屡成功地与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弹迹交汇,但没有及时引爆的原因,近炸引信是按照较低的相对速度范围设定的。波音777的飞行速度是高亚音速,对于SA-11这样的防空导弹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速度,而且目标航迹固定,毫不躲闪,没有必要迎头拦截,追尾要从容得多。这就难解释为什么单发导弹直接端掉的是座舱了。另外,导弹制导是向着回波最大的部位去的,一般来说,这应该是翼根的部位,这是机体和机翼的结合部,不仅面积大,回波大,而且结构上关键,在这里爆炸,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击毁目标。换句话说,即使是迎头拦截,也说不通为什么端掉的是座舱。

MH17的谜底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清楚,如果击落MH17本身不是阴谋的话,MH17正在带出一连串大阴谋,值得密切关注。

MH17事件一发生,西方立刻以最大力度斥责俄罗斯,试图逼迫俄罗斯撤回对东乌克兰亲俄武装分子的支持。普京始终宣称,俄罗斯并没有支持东乌克兰的亲俄武装,所以谈不上什么撤出支持的问题,东乌克兰问题只有基辅与东乌之间政治解决。普京立场的前一半是否真诚不知道,但后一半是确实无疑的。问题是基辅与东乌之间立场相差太远,基辅既没有政治解决的智慧,也没有实力后盾,只有打了再说,希望军事解决。在MH17事件之前,政府军的优势还不明朗,但之后似乎突然得了底气,开始攻城略地了。这里面西方的间接作用不可忽略。

MH17的坠落地原来处于亲俄武装的控制之中,黑盒子和遗体处理都是亲俄武装先着手的。但MH17的事情闹得太大,国际介入是肯定的,亲俄武装没法承担阻碍遗体回收和事故调查的罪名,而西方根本不肯通过东乌来协调,而是通过基辅。这一方面强调基辅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否认东乌的合法性,使得东乌两面为难。由于受难者遗体和财产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不管是否确实,至少西方这样指责),荷兰和澳大利亚计划派出非武装警察,进入现场保护。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计划派出多达200名警察和军事人员,远远超过荷兰的40名和马来西亚的50名,其中用意阴险。

一般认为,美国是世界老大,但实际上,美英加澳新五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在美英不便出面的时候,常常由加澳新出面,所以这200名澳大利亚军警可以看成实质上的美国人员。他们一旦到达现场,接下来的要求就是:政府军与东乌的战斗就在附近(这是事实),他们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调查人员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他们需要具有自卫武装;再接下来的要求就是扩大责任范围,确保调查区域的安全;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开辟通往基辅的安全走廊。事故调查的时间是一个无底洞,可以永远调查下去,这样的西方的“中立”武装存在就在东乌的地盘上挖了一个大洞,严重影响东乌的军事态势,间接支援基辅的政府军。

现在实际上进驻的是荷兰和澳大利亚的60名警察,但东乌可能已经知难而退,已经从MH17的直接现场周围撤走了。战斗依然在MH17现场附近进行,但政府军方面好像一点没有束手束脚的意思,倒是东乌武装越来越束手束脚,生怕又弄出什么国际事件来。MH17有可能成为东乌战场的微妙转折点。普京秘密施压“别再给我搞出什么MH17这样的大乌龙来”也是可能的。

西方强力压俄罗斯而直接无视东乌,就是要否定东乌的合法性,不给基辅以政治解决的压力,给基辅回避政治妥协的最大空间。强力压俄罗斯是无本生意:成功了白赚,不成功反正也把俄罗斯抹一身臊臭。但东乌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意义不是外人能理解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好比中原与华夏的关系,基辅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龙兴之地”,俄罗斯的前身就叫基辅罗斯,基辅作为俄罗斯的历史首都的时间可能比莫斯科还长。把乌克兰称作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民族,这对俄罗斯在感情上是很难接受的。当然,时代不同了,俄罗斯到处夺占别人土地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的时代了,不过东乌俄罗斯族裔“揭竿而起”,即使没有普京的支持,也得到俄罗斯内外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这不是由普京说了算的。普京实际上能做或者不做的余地有限。现代俄罗斯和普京的问题,我会另外写一段。

但东乌可能会成为现代欧洲的转折点。冷战结束之后,明确的敌人消失了,西方曾经惶惑了好一阵。在90年代,美国找上了日本,因为日本经济“压迫”美国,把美国公司打得满地找牙,Japan bashing成为一时时髦;进入21世纪,美国终于明白过来,日本不是敌人,人家乖得很呢,中国才是未来最危险的敌人,于是“战略竞争对手”、“亚太转移”接连出现。但中国狡猾得很,不接招,不对抗,坚决不做靶子。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不仅与世界经济高度交联,中国经济也迅速壮大成世界第二,围堵中国已经成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把戏,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甚至有变成杀敌八千自损一万的危险。这游戏不能不玩,但要小心玩。

但是美国的亚太转移在欧洲留下了力量真空。一方面,美国确实试图从欧洲抽身,好把精力转移到亚太;另一方面,美国不甘心放弃对欧洲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地区之一的领导。问题是,不在牌桌上,就不大好坐庄。这是一个难题。
战后欧洲政治最大动向就是欧洲联合,这是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的联合。在冷战时代,政治与军事上的欧洲联合体现在北约,换句话说,这是美国领导下的欧洲联合;欧洲共同市场则反映了经济上的欧洲联合,这是法德和解的核心,并有转向政治联合的动向。在后冷战时代,以军事联盟为基本特色的北约突然失去了欧洲政治领导的核心地位,甚至一度连自身定位都不清楚了。尽管北约不断东扩,但北约的目的和意义已经含混了。在冷战时代,北约意味着一旦苏联军事入侵,全体北约成员准备奉陪到底,不惜升级到核大战的地步。如果慕尼黑吃一颗苏联原子弹,明斯克就别想逃过去,即使弗吉尼亚会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后冷战时代,如果俄罗斯入侵罗马尼亚,美英是否有胃口为此吃一顿核弹,这已经是很可疑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北约不再是欧洲的政治声音的全部,而从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欧盟逐渐取代了北约的欧洲政治领导地位。欧盟是法德联盟的延伸,欧盟作用上升,意味着美国作用的下降。

在传统上,美国作用可以通过英国作用来得到弥补,但英国在欧盟内的声音也不大。这一方面是英国离岸平衡术玩过火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英国国力衰退的结果,没人太把英国当一回事了。

另一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力挽狂澜,大出血拯救欧洲经济,另一方面也实质性地掌握了欧洲的荷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执掌欧洲经济大权,事实上也决定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走向,没有任何一个和平时期的欧洲民选政府可以不顾国家经济大政(在很大程度上由德国执掌)而自说自话。德国倒不是有意要出掌欧洲,而是形势使然。在经济危机大难临头的时候,各国一致指向柏林:你最有钱,你要出手救援。默克尔顶住国内巨大压力,出手救援,但以苛刻的偿还条件间接操纵受援国基本财政政策,以此影响基本社会政策甚至外交、安全政策。美英有人不无辛酸地指出:默克尔做到了希特勒没有做到的事。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基本差别:默克尔是被“恳请”进来的,而希特勒是不请自到的。今日德国主导欧洲是水落石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强扭的瓜,但这对美英依然是苦瓜,而不是甜瓜。

法德和解是在200年恩怨之后实现的,最新一章是法德总统在一战100周年纪念日上的拥抱。法德和解是在战胜国的戴高乐与战败国的阿登纳之间通过巨大政治智慧实现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法国的雄心和德国的肌肉为特征。但事情是会变的。几十年来,法国的经济空心化了,政治空洞化了,法德联合的重心越来越向德国倾斜。在2008年之后,德国越来越习惯于说“不”,而法国只有接受。2008年时,萨科齐屡次提出像美国QE那样放宽信用,但默克尔坚决顶住。默克尔在每一个经援背后,都加上严格的财政纪律条款,这也是顶着法国压力实现的。现在,奥朗德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了,法国成为“又一个欧洲国家”,成为法德轴心的二等伙伴。

与撒切尔那样的铁女人不一样,默克尔不是一个富于进攻性的人,德国人甚至称她为大妈,但她绝对是一个富于算计的人。由于前东德的经历,默克尔对于乌克兰、基辅对于俄罗斯的意义可能比现代西方任何领导人都清楚,她对德俄历史和情节也比任何西方领导人更清楚。德国(包括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的历史上的众多日耳曼国家)历来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俄罗斯历史上只有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称为大帝,而后者是德国公主,理论上根本不具备担任俄罗斯君王的资格。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王后亚历山德拉·菲奥多洛芙娜也是德国人,俄罗斯历史上还有其他德国血统的王后、大公夫人,或者俄罗斯公主嫁到德国。尽管俄罗斯和德国在两次大战中兵戎相见,两个民族之间并不是血海深仇、互相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是有点像英美人与德国人的复杂感情关系(温莎王室也是来自德国,一战时代的乔治五世与德皇威廉二世是表兄弟,艾森豪威尔也是德国后裔)。二战中,俄罗斯伤亡惨重,德国则是彻底亡国了,教训更加惨痛。德国对于战争危害的认识超过西方所有国家,更是清楚地认识到:冷战中德国作为前线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国(乃至欧洲)的安全和福祉最终取决于俄罗斯的友善与和平,任何把俄罗斯逼近死角的做法都对德国利益不利。另一方面,继东欧之后,俄罗斯是德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市场,甚至超过中国,毕竟俄罗斯更近。为此,冷战之后,德国大力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政治联系,俄罗斯也投桃报李。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事实崩溃之中,急需西方经济输血。美英除了送去震荡疗法之外,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输血,只有德国除外。时至今日,俄罗斯大街上奔跑的汽车以德国的居多,美英日车都较少见。小到水龙头,只要使用进口品牌,美国常见的Moen、Delta之类也基本绝迹,反以德国Grohe居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局势恶化之后,默克尔依然力主谨慎施压,反对强力对抗,并利用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成功地顶住了美英的压力。美英舆论炒作默克尔改为支持对俄罗斯制裁,实际上没有这事,她只是降低的反对制裁的力度,毕竟MH17之后,“偏袒”俄罗斯对默克尔也成为政治负资产,她必须有所表示。要是默克尔大力支持制裁,西方就不会继续这样不痛不痒地针对若干个人和银行了,而是挑俄罗斯的能源行业下手。美英对德国影响的增加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空手是套不了白狼的。战后美国长期主导欧洲政治,最大的原因在于早年的马歇尔计划的红利。如今第二个马歇尔计划是不可能了,美国只有另外想办法,这办法就是炒作俄罗斯威胁。

美国大力炒作俄罗斯威胁,极力强调俄罗斯侵占邻国领土,全然不顾东乌和克里米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这个伎俩在相当程度上是成功的,“俄罗斯侵略本性复发”成为西方舆论的主流。英国卡梅伦指出,欧洲要重新加强军事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准备抵御俄罗斯侵略;加拿大哈珀指出,要不惜牺牲经济利益,围堵俄罗斯。这样的反俄大合唱的目的只有一个:渲染俄罗斯威胁,把欧洲重新在冷战旗帜下整合到一起。

这样做有几个作用:

1、德国尽管正在逐渐取得欧洲的事实领导权,德国并没有准备好在军事上也接过欧洲领导权。事实上,在军事上,欧洲依然高度依赖美国,连德国都不例外。离开美国的欧洲防御是不可思议的。欧洲整合的军事化的结果只有一个:重归美国的领导,这是美国不在牌桌上依然可以坐庄的基本策略。

2、通过“敌我分明”,迫使欧洲国家站队:“你是站在欧洲这一边,还是站在俄罗斯那一边?”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被炒作成为一个问题。这对依然依赖俄罗斯能源的东欧国家是很大的困惑,比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摩尔多瓦等。通过压缩模糊空间,剥离俄罗斯的缓冲地带,逼迫已经弱势的俄罗斯被动应对,“自然”滑入对抗的死路。

3、欧洲再军事化已经缺乏本地军事工业基础。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意大利都有自己的绝招,但是谁都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甚至拼起来都构不成完整的军事工业。今日欧洲已非50年前的欧洲了,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美国,而英国军事工业已经成为美国军事工业的延伸,BAe的美国生意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和,BAe甚至不被美国认为是外国公司,而可以自然地参加美国国防部的招标。这也是美国极力反对空客与BAe合并的重要原因。欧洲的再军事化只能为美英依然活跃但已近贫血的军事工业输血,美英当然笑纳。

4、再军事化使得欧洲政治决策优先秩序改变,“经济和社会为政治和军事让路”,德国不仅需要为欧洲经济恢复买单,而且会被动地间接为欧洲再军事化买单,并冲淡德国附加在经援上的严苛的财政纪律条款,淡化德国对欧洲的经济领导。

5、欧洲再军事化将迫使俄罗斯再军事化。普京尽管几次唱高调,要重新武装俄军,但普京的雷声大,雨点小,他的心里清楚得很:眼下和不久的将来俄罗斯最需要的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要足够防卫就行),而是经济上的恢复。迫使俄罗斯再军事化可以打乱俄罗斯的复兴进程。

这样,美国可以在不需要第二次马歇尔计划的情况下,就悄悄地改变欧洲政治走向,夺回流失到德国手里的政治、经济领导权。MH17事件的作用就是操纵民众感情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达到改变欧洲政治走向的目的。

乌克兰的事情不简单呢。只是这样夹入大国政治中间,乌克兰有波兰化的危险,会身不由主地深陷动荡,这不是乌克兰人民的福音。谁能想到,独立广场上要求加入欧洲的呼声,最后会变成掉进火药桶的号令。

觉得晨大写的也是一种思路,供大家参考
好文共赏~  就是有点长{:soso_e151:}
思路不错,偶然中有必然联系
纳龙无双华 发表于 2014-8-5 00:15
好文共赏~  就是有点长
觉得写的比较深,给大家一起欣赏。
就是有点长
英美就是一脉相承的搅屎棍
好文  已阅完
晨大文章果然不一样,清晰明了
有点鬼扯,经济学上一知半解。
展现了现今叙说的完整的欧洲政治背景,MH17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呵呵,有人早说了,MH17悲剧是必然
楼主,按版规,转帖要标链接的
美英加澳新,压榨全世界的盎格鲁萨克逊帝国,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障碍,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需要掀翻的旧国际秩序的总根源。
好文,很有深度!
supercommander 发表于 2014-8-5 00:59
楼主,按版规,转帖要标链接的
http://zhouf601117.blog.163.com/ ... 510662014741435120/
当时手懒了点,就没贴。
闪闪 发表于 2014-8-5 01:22
美英加澳新,压榨全世界的盎格鲁萨克逊帝国,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障碍,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需要掀翻的旧国际 ...
慢慢来,兔子都几千年了,还怕这几十年
路漫漫 发表于 2014-8-5 00:50
展现了现今叙说的完整的欧洲政治背景,MH17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呵呵,有人早说了,MH17悲剧是必然
老实说,欧洲那段鬼佬历史确实比较复杂,这个那个的,整个一个宫心计啊,搞得还贵族,妈的,一帮强盗。MH今年忒悲剧了,真不知道为什么。。。哎
一言以蔽之,挑拨俄欧关系,让小弟们表忠心。还有更精辟的吗?
YmzgB 发表于 2014-8-6 15:44
一言以蔽之,挑拨俄欧关系,让小弟们表忠心。还有更精辟的吗?
下了牌桌还要当大哥,欧洲亚太都想尽在掌握。MD确实很有手段
乌克兰的混乱,德国一直希望做缩头乌龟,英美一直在煽风点火,其实挺明显的
就是对于苏25的升限够不到777有疑问,苏25,基本是平直翼,涡喷,有些不错的推重比,按理说飞到13000到14000都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