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张颐武: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准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1:02:44
学者张颐武: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准确


2014-0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2日电(上官云)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从古至今,这一习俗已经延续千年,古时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纪念。1日,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详述七夕由来与主要民俗活动。

  七夕源自自然天象 曾招致部分宋儒反对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屡见于文献记载。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一说;至唐代,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著名诗人王建诗中便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之语。

  张颐武肯定了七夕在中国古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他解释,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天文现象中有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一景,“不过单纯从内涵上讲,七夕实质应该叫做乞巧节,该节日以年轻女性为主,其中一个流传最悠久、最有名的习俗便是乞巧穿针”。“

  这个习俗的形成是因为传统农耕社会特点。当时社会化、商业化程度均较低,一针一线均需女性动手缝制,所以在这一天,古时女性要向织女献祭,祈求保佑自己善做女红。张颐武说,至宋朝有关乞巧的民俗已经十分繁盛。当天会有特定仪式,年轻女性登楼观赏彩线如何穿七孔针。

  “乞巧”盛行还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学者的反对,认为其有伤风化。张颐武笑称,因为当时设有集市,男男女女都会来凑热闹,“同时大概也因为儒家历来推崇‘大巧若拙’吧。”

  七夕节或许并非情人节

  历经千年传承,七夕民俗愈加丰富,多不胜数,如喜蛛应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张颐武表示,七夕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关键就在“乞”字上,由此衍生出对各种美好愿景的渴望,“比如‘乞’求官职、福寿等等,可以说它就是一个许愿节。”

  张颐武表示,所谓“乞巧”实际也是受到异域风俗影响,还跟佛教有关,“牛郎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佛教人物。罗睺罗是是佛教中的神,当时古人将其本土化,与牛郎的形象合为一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融合。”

  “但国内南北方有关七夕的习俗差异不大。”张颐武分析,七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晒书晒衣”,“这也是相关习俗中比较风雅的地方。文人雅士拿出藏书量晒,实际上也是祈求明媚的阳光。”

  或许正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现在很多人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但张颐武认为,综合来看,这样的说法或许未必准确,“无论从传说中二人的关系以及相关习俗来说,并无太多这方面的象征。倒是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习俗中会有一些狂欢活动,男女交往机会增多,很有些情人节的意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很多传统节日是按照大自然的节奏设定,七夕便相当于炎热夏日的一个休憩时机,这也是特色所在。”张颐武最后表示。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2/6451873.shtml学者张颐武: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准确


2014-0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2日电(上官云)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从古至今,这一习俗已经延续千年,古时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纪念。1日,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详述七夕由来与主要民俗活动。

  七夕源自自然天象 曾招致部分宋儒反对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屡见于文献记载。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一说;至唐代,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著名诗人王建诗中便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之语。

  张颐武肯定了七夕在中国古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他解释,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天文现象中有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一景,“不过单纯从内涵上讲,七夕实质应该叫做乞巧节,该节日以年轻女性为主,其中一个流传最悠久、最有名的习俗便是乞巧穿针”。“

  这个习俗的形成是因为传统农耕社会特点。当时社会化、商业化程度均较低,一针一线均需女性动手缝制,所以在这一天,古时女性要向织女献祭,祈求保佑自己善做女红。张颐武说,至宋朝有关乞巧的民俗已经十分繁盛。当天会有特定仪式,年轻女性登楼观赏彩线如何穿七孔针。

  “乞巧”盛行还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学者的反对,认为其有伤风化。张颐武笑称,因为当时设有集市,男男女女都会来凑热闹,“同时大概也因为儒家历来推崇‘大巧若拙’吧。”

  七夕节或许并非情人节

  历经千年传承,七夕民俗愈加丰富,多不胜数,如喜蛛应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张颐武表示,七夕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关键就在“乞”字上,由此衍生出对各种美好愿景的渴望,“比如‘乞’求官职、福寿等等,可以说它就是一个许愿节。”

  张颐武表示,所谓“乞巧”实际也是受到异域风俗影响,还跟佛教有关,“牛郎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佛教人物。罗睺罗是是佛教中的神,当时古人将其本土化,与牛郎的形象合为一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融合。”

  “但国内南北方有关七夕的习俗差异不大。”张颐武分析,七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晒书晒衣”,“这也是相关习俗中比较风雅的地方。文人雅士拿出藏书量晒,实际上也是祈求明媚的阳光。”

  或许正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现在很多人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但张颐武认为,综合来看,这样的说法或许未必准确,“无论从传说中二人的关系以及相关习俗来说,并无太多这方面的象征。倒是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习俗中会有一些狂欢活动,男女交往机会增多,很有些情人节的意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很多传统节日是按照大自然的节奏设定,七夕便相当于炎热夏日的一个休憩时机,这也是特色所在。”张颐武最后表示。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2/6451873.shtml
剩女节,说完了
国学家张昌余:“七夕”太悲苦 不适宜作情人节


2014-08-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鹏飞


  国学家张昌余表示,古人过七夕花样很多,不像现在随大流

  近几年,“七夕”似乎正在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渐渐被大众接受。但如今,许多“过节”已经随了大流,没什么新意。近日,国学家张昌余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类似现在的选美比赛遍地开花,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大”一些传统节日呢?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为什么不可以做些发扬传承呢?这些其实都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七夕”太悲苦不宜作“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开始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不甚同意,并认为元宵才应是中国情人节的最佳选择。张昌余偏向于后者。

  “七夕”似乎是一个悲苦的节日,牛郎织女分居两地,仅在七夕一天才能相见。“我们何必去打扰人家呢?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张昌余认为,爱情本身是美好的,而七夕含有一种凄苦色彩,反而是,元宵更符合于中国情人节。

  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假面舞会并非从西方流传过来,在中国古代,每到元宵节,街上火树银花,就连深宫中不得外出的宫女都可以戴上面具外出参加舞会,舞会中遇到心仪的对象,可以随心表达。就连日常心有暗恋,不敢表达的年轻男女们,也因为有了面具的保护,也分外勇敢,说出深埋于心中的爱情。

  怎么过七夕?古时过节花样多

  七夕将至,送鲜花、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传统情人节年轻人有着各种时尚流行的过法,不过在张昌余的眼中,古时人们过七夕的花样却是更丰富多彩,但这些习俗和爱情无关。

  在古代判别一个女子能不能干,主要从穿针引线、织布绣花的技能来辨别。“穿针乞巧”是当时很重要的习俗。七巧之夜,少女们在月光下穿针,借助月光的光辉,“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在相同时间内,谁做得更快更好便取胜。

  “喜蛛应巧”是另一种乞巧的方式。头天晚上捉一只喜蛛,用打孔的小盒子装起来,第二天看谁的蛛网圆润细密光滑,就得胜。当晚还会在庭院中备有瓜果,在月下祈福过后,如果瓜果上结下蜘蛛网则许愿能够得到应验”。

  在张昌余看来,这些古时的过节方式比现在的有趣多了,他很看重这些被遗忘的民风民俗的重建。“现在选美比赛遍地开花,为什么不能举办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也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过节随大流不应数典忘祖

  张昌余说自己如今过节已经随了大流。现在很多国人喜欢跟风西方的情人节,就连他自己有时候也跟着孙子辈的孩子们过洋节,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千万不能数典忘祖。

  在张昌余看来,中国的情人节不论定在七夕还是元宵,都有利于传统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很注重自己历史和传统,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圆。中国人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比不过古代人过七夕活动花哨,现代人过情人节,无外乎一顿浪漫晚餐、一朵比平常的市场价格高出几倍的玫瑰花等。张昌余说,他与妻子过七夕也为妻子买上一束玫瑰花,但他不能告诉年轻人用怎么样的方式过七夕才是更好的,毕竟“更好”都是因人而异。

  但如果年轻的情侣们要互赠礼物,须得考虑到合乎对方的心意,最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对方今年最缺什么,就送什么。”张昌余开玩笑说,那些苦恼于给男朋友送什么礼物的女孩们,可以送一根领带拴住他,或者送一条皮带围住他。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刘秋凤

  实习记者 李姗姗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2/6452199.shtml
中国奇妙的是什么节都可以变为购物节。只要能实现购物,七夕算什么节都是可以的!
专家又来卖弄
破处节
事实很有说服力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尼玛牛郎织女天天必须准时见面,的确挺苦逼的,比上班还惨没有休息日。
其实是"女儿节".
砖家卖弄,你弄个好听的名字呗。不论啥节日 都是商家炒作的理由,赚钱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