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原创』浅谈士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01:10
战斗是与敌人进行异常激烈,残酷和紧张的武装对抗活动。在作战中,军人要忍受长时间的紧张,疲劳,甚至负伤与死亡。这使军人的心理承受极其沉重的负荷,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不论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还是军人的性格,能力在作战期间都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状态。这种由战斗刺激引起的影响作战效能的变化,就叫战斗心理效应。
          紧张性,灵敏性,波动性与自我保全感是战斗心理效应的基本特征。
          紧张性是军人在作战过程中,由于危险和意外情况的出现所引起的心理状态。一旦认为当前的战斗情景和客观刺激对自身及自身的作战活动构成严重威胁或障碍时,紧张意识便在大脑出现,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紧张的生理变化,并从外部表情和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
         波动性是指在作战过程中军人心理活动的起伏变化,波动不定的形象。波动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1,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时而紧张,时而肃静,使军人心理产生波动现象;2,由于受到生理器官和机能易于疲劳的限制,无法在作战的过程使心理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当应激持续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抑制现象,一段时间后,心理活动效能的各项指标又开始回升,从而体现波动性。
       波动形象在情绪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战时军人的情绪就象漂泊在海上的船只,时而在浪峰,时而在波谷。当军人看到亲密的战友牺牲时,会产生压抑不住的复仇怒火;当敌人向我阵地冲击时,会产生害怕和恐慌。由于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军人的情绪也会上下波动,必然影响到军人的意志活动。
       灵敏性指军人在作战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异常活跃和敏感现象。在战斗中,军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高度的应激状态中,总是力求尽快发现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现象,尽快作出放应,这必然导致军人各种感官敏锐,心理的应激水平高而活跃,对战场上的事物和新近出现的情况异常敏感,感知的灵敏度提高,同时,将风吹草动,惊鸟飞起等误认为是敌情的可能性增多。
      自我保全是军人对危险情况的自然的心理放映,在战斗中,军人为危险包围,诱发了军人求安全,回避有害环境和刺激的原始性欲望,即与生即来保全性命的心理倾向。对于一般的危险性刺激,军人作出的放映无需大脑的支配便可完成。当自我保全感强烈时,容易使军人产生恐慌,焦虑心理。
      自我保全感受到军人的政治信念,思想觉悟的制约,当求生欲与军人的政治信念,远大理想和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往往被克制。
     战斗心理效应对作战活动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军人在作战中产生的紧张和灵敏的心理效应,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的水平。在战场气氛中,适度的紧张刺激,使军人的心理活动处于刺激状态和最佳状态。
    军人心理活动在作战期间的波动性对军人进行战斗也具有积极意义,兴奋和应激在时间和强度上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持续过久,有可能使军人的心理器官和机制受到损伤。而心理活动的波动性有效的缓解了心理活动的紧张和兴奋,使军人在关键时刻,保持高水平的的心理;而在较为平静的时候,降低兴奋,从而减少心理活动的负荷和压力。戚继光谈到:“兵之胜负者,气也,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何如耳。凡人之为兵,任是何等壮气,一遇大战后,就或全胜,气必少泄。又复治盛之以再用,则气常盈。若一用之而不治,再用则浊,三用则锢,故无常胜之兵矣。”
        军人在战时表现出来的适度的自我保全感,也并非是消极的心理现象,面临危险产生的本能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军人积极适应危险环境,力求生存的内部动因。在它的促进下,军人的战斗意识,活动能力均有提高,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战斗心理的紧张性,可以提高军人适应战斗环境的能力,但是也能带来消极的一面,如果紧张超过某一极限,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引起心理正常活动的失调。
     军人心理活动的过分灵敏往往表现为神经过敏,常常误解情报,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战场上的新异事物以及战斗情况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
     心理活动的波动状态激烈,波幅太大,将使军人难以随时动员一切机体和心理的能量来投入战斗,应付意外的发生。如在心理戒备放松,思想准备不够充分时,突然出现敌情或与敌遭遇,军人将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出现慌乱,使战斗失利。
       在危险和紧要关头,自我保全感的恶性发作,会使军人不顾一切回避危险,出现贪生怕死,逃避战斗岗位,甚至投敌变节的卑鄙行为。
       战斗心理效应的性质和强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人的战斗士气。军人的士气高涨,战斗心理效应的性质往往倾向积极的一面;反之,战斗心理效应往往是消极的,对军人的作战活动起阻碍作用。其次,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方面,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产生的条件和途径不同,战斗心理效应是战斗中客观因素直接作用于军人的结果;它产生的快,消失的也快。而战斗士气是军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教育,训练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它一经形成,便有较大的稳定性,并在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有着性质和内容上的区别。战斗心理效应属于军人整个心理结构的低层次,反映着军人的低级需求和本能欲求。而战斗士气则属于军人心理结构的高层次,放映着军人的信仰,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丰富的社会情感。
       士气是通过军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其中,认识是士气产生的基本条件,情感是士气发动的直接原因,而意志则是士气的最高表现。认识是从平时培养起来,尉缭子之战威第四中提到:
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粮],乡里相劝,死(生)[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从士气的表现情态到表露这一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社会需要以及军人心理的表现情态的不同,明显的呈现出两种士气状态,即潜在士气和爆发士气两种。在认识,情感,意志三者中,认识因素在潜在士气中处于特殊地位,而在爆发士气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就相对突出。
         士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士气的两极性,也就是士气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士气的积极性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军人的大脑神经高度兴奋,情绪紧张,指向目标正确的一种士气状态。士气的消极性是指军人活动指向偏离正确目标,产生一系列超越积极状态的行为活动而走向与积极效果相反的一种士气状态。
         2,士气的稳定性。士气的稳定性,同军人一定的个性特征即意识倾向性有关。士气稳定性高的军队,能保持长期的战斗积极性;士气稳定性差的军队,则容易泄气。
         3,士气的感染性,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外界活动对军人士气所产生的影响。
         士气可以对人体的基本需求进行调节,饮食,生存,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需求十分迫切。而高昂的士气,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人的基本需要进行抑制和调节,它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战斗;相反,士气低落,缺乏意志的军队,对于人的基本需求就非常敏感和活跃,个体的需求就非常迫切。
          如何鼓动士气?
          士气的激发是以培养为前提的,事实上,没有平时培养起来的潜在士气做基础,只靠战时一时激发出来的士气,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热情,但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很不稳固,只要稍遭失败和挫折,士气就会一落千丈。所以戚继光说:“气发于外,根原于心”“心者内气也。故出诸心者为真气,出于气者为真勇”“气根于心,则百败不可挫”。《吴子兵法,图国》中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厉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激发士气有如下几种方法:
           1,及时有力,迅速准确的进行宣传活动。首先,必须向军人解释和说明战争的目的,性质和意义,使军人明白为何而战和非战不可的道理;(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如“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2,充分发挥威信效应和期望效应。(这种例子大家都知道不少,就不列举了)
           3,充分利用信息助势法和信息反馈法。(也就是宣传军队的战绩与对优秀士兵进行表彰以鼓舞其他士兵)
           4,开展报国立功的宣传活动。




          以上文字理论白话部分均摘自<军事心理百问>.
          我一直以来都想写一篇关于士气的文章,可惜总感觉自己难以准确而且精练的向人展示这个在军事行动中占有重大地位的精神因素,后来看了<军事心理百问>,深深感到其中对于士气的描述十分科学与系统,所以摘录下来.后面我将具体分析一些战例,主要是长勺之战,垓下之战,月夜吹茄刘琨退敌之战,蒙古军队攻汴京之战,还有法萨卢之战.战斗是与敌人进行异常激烈,残酷和紧张的武装对抗活动。在作战中,军人要忍受长时间的紧张,疲劳,甚至负伤与死亡。这使军人的心理承受极其沉重的负荷,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不论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还是军人的性格,能力在作战期间都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状态。这种由战斗刺激引起的影响作战效能的变化,就叫战斗心理效应。
          紧张性,灵敏性,波动性与自我保全感是战斗心理效应的基本特征。
          紧张性是军人在作战过程中,由于危险和意外情况的出现所引起的心理状态。一旦认为当前的战斗情景和客观刺激对自身及自身的作战活动构成严重威胁或障碍时,紧张意识便在大脑出现,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紧张的生理变化,并从外部表情和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
         波动性是指在作战过程中军人心理活动的起伏变化,波动不定的形象。波动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1,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时而紧张,时而肃静,使军人心理产生波动现象;2,由于受到生理器官和机能易于疲劳的限制,无法在作战的过程使心理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当应激持续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抑制现象,一段时间后,心理活动效能的各项指标又开始回升,从而体现波动性。
       波动形象在情绪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战时军人的情绪就象漂泊在海上的船只,时而在浪峰,时而在波谷。当军人看到亲密的战友牺牲时,会产生压抑不住的复仇怒火;当敌人向我阵地冲击时,会产生害怕和恐慌。由于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军人的情绪也会上下波动,必然影响到军人的意志活动。
       灵敏性指军人在作战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异常活跃和敏感现象。在战斗中,军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高度的应激状态中,总是力求尽快发现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现象,尽快作出放应,这必然导致军人各种感官敏锐,心理的应激水平高而活跃,对战场上的事物和新近出现的情况异常敏感,感知的灵敏度提高,同时,将风吹草动,惊鸟飞起等误认为是敌情的可能性增多。
      自我保全是军人对危险情况的自然的心理放映,在战斗中,军人为危险包围,诱发了军人求安全,回避有害环境和刺激的原始性欲望,即与生即来保全性命的心理倾向。对于一般的危险性刺激,军人作出的放映无需大脑的支配便可完成。当自我保全感强烈时,容易使军人产生恐慌,焦虑心理。
      自我保全感受到军人的政治信念,思想觉悟的制约,当求生欲与军人的政治信念,远大理想和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往往被克制。
     战斗心理效应对作战活动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军人在作战中产生的紧张和灵敏的心理效应,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的水平。在战场气氛中,适度的紧张刺激,使军人的心理活动处于刺激状态和最佳状态。
    军人心理活动在作战期间的波动性对军人进行战斗也具有积极意义,兴奋和应激在时间和强度上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持续过久,有可能使军人的心理器官和机制受到损伤。而心理活动的波动性有效的缓解了心理活动的紧张和兴奋,使军人在关键时刻,保持高水平的的心理;而在较为平静的时候,降低兴奋,从而减少心理活动的负荷和压力。戚继光谈到:“兵之胜负者,气也,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何如耳。凡人之为兵,任是何等壮气,一遇大战后,就或全胜,气必少泄。又复治盛之以再用,则气常盈。若一用之而不治,再用则浊,三用则锢,故无常胜之兵矣。”
        军人在战时表现出来的适度的自我保全感,也并非是消极的心理现象,面临危险产生的本能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军人积极适应危险环境,力求生存的内部动因。在它的促进下,军人的战斗意识,活动能力均有提高,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战斗心理的紧张性,可以提高军人适应战斗环境的能力,但是也能带来消极的一面,如果紧张超过某一极限,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引起心理正常活动的失调。
     军人心理活动的过分灵敏往往表现为神经过敏,常常误解情报,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战场上的新异事物以及战斗情况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
     心理活动的波动状态激烈,波幅太大,将使军人难以随时动员一切机体和心理的能量来投入战斗,应付意外的发生。如在心理戒备放松,思想准备不够充分时,突然出现敌情或与敌遭遇,军人将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出现慌乱,使战斗失利。
       在危险和紧要关头,自我保全感的恶性发作,会使军人不顾一切回避危险,出现贪生怕死,逃避战斗岗位,甚至投敌变节的卑鄙行为。
       战斗心理效应的性质和强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人的战斗士气。军人的士气高涨,战斗心理效应的性质往往倾向积极的一面;反之,战斗心理效应往往是消极的,对军人的作战活动起阻碍作用。其次,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方面,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产生的条件和途径不同,战斗心理效应是战斗中客观因素直接作用于军人的结果;它产生的快,消失的也快。而战斗士气是军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教育,训练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它一经形成,便有较大的稳定性,并在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战斗心理效应与战斗士气有着性质和内容上的区别。战斗心理效应属于军人整个心理结构的低层次,反映着军人的低级需求和本能欲求。而战斗士气则属于军人心理结构的高层次,放映着军人的信仰,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丰富的社会情感。
       士气是通过军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其中,认识是士气产生的基本条件,情感是士气发动的直接原因,而意志则是士气的最高表现。认识是从平时培养起来,尉缭子之战威第四中提到:
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粮],乡里相劝,死(生)[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从士气的表现情态到表露这一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社会需要以及军人心理的表现情态的不同,明显的呈现出两种士气状态,即潜在士气和爆发士气两种。在认识,情感,意志三者中,认识因素在潜在士气中处于特殊地位,而在爆发士气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就相对突出。
         士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士气的两极性,也就是士气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士气的积极性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军人的大脑神经高度兴奋,情绪紧张,指向目标正确的一种士气状态。士气的消极性是指军人活动指向偏离正确目标,产生一系列超越积极状态的行为活动而走向与积极效果相反的一种士气状态。
         2,士气的稳定性。士气的稳定性,同军人一定的个性特征即意识倾向性有关。士气稳定性高的军队,能保持长期的战斗积极性;士气稳定性差的军队,则容易泄气。
         3,士气的感染性,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外界活动对军人士气所产生的影响。
         士气可以对人体的基本需求进行调节,饮食,生存,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需求十分迫切。而高昂的士气,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人的基本需要进行抑制和调节,它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战斗;相反,士气低落,缺乏意志的军队,对于人的基本需求就非常敏感和活跃,个体的需求就非常迫切。
          如何鼓动士气?
          士气的激发是以培养为前提的,事实上,没有平时培养起来的潜在士气做基础,只靠战时一时激发出来的士气,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热情,但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很不稳固,只要稍遭失败和挫折,士气就会一落千丈。所以戚继光说:“气发于外,根原于心”“心者内气也。故出诸心者为真气,出于气者为真勇”“气根于心,则百败不可挫”。《吴子兵法,图国》中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厉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激发士气有如下几种方法:
           1,及时有力,迅速准确的进行宣传活动。首先,必须向军人解释和说明战争的目的,性质和意义,使军人明白为何而战和非战不可的道理;(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如“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2,充分发挥威信效应和期望效应。(这种例子大家都知道不少,就不列举了)
           3,充分利用信息助势法和信息反馈法。(也就是宣传军队的战绩与对优秀士兵进行表彰以鼓舞其他士兵)
           4,开展报国立功的宣传活动。




          以上文字理论白话部分均摘自<军事心理百问>.
          我一直以来都想写一篇关于士气的文章,可惜总感觉自己难以准确而且精练的向人展示这个在军事行动中占有重大地位的精神因素,后来看了<军事心理百问>,深深感到其中对于士气的描述十分科学与系统,所以摘录下来.后面我将具体分析一些战例,主要是长勺之战,垓下之战,月夜吹茄刘琨退敌之战,蒙古军队攻汴京之战,还有法萨卢之战.
朋友,
多写点
多提点
好的建议呀。
把中国军队的士兵的气慨提起来。
打起来也雄起雄心勃勃呀。
士气可鼓不可泄
有很大学问啊
就是要有方方面面专业的有真本事的人才
才能使军队真正强大起来
第一个战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此战例,曹刿在战前与国君讨论了很多关于民政方面的内容,以前我一直很不理解,根
据上文的理论,我们应该把这种过程归结为士气中的认识过程,是在培养平时的潜在士气,也
就是做好尉缭子所谈到的:
"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粮],乡里相劝,死(生)[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工作.
而在战时,齐人三鼓,鲁人不动,最后一鼓而乘之,个人认为是曹刿非常好的利用了战斗心理效应中的波动特性,齐人三鼓,数次高度的紧张刺激大大增加了心理活动的负荷和压
力,人类的本能调节使它趋向情绪的低谷,也就所说的"朝气(开始的时候)锐,昼气(中间的时候)惰,暮气(最后)归".而鲁人在未鼓前则一直保持平静,所以能一鼓而将情绪激发到波峰.


以上是我个人分析, 不知各位有何意见.望指出.
类似的战例还有元初张弘范南下时,在1269年驻守万山.宋军来攻时,张弘范下令:"
闻吾鼓则进,未鼓则勿动"很快"宋军步骑相间突阵,弘范军不动:再进,再却.弘范说:彼气衰矣,鼓之,前后奋击,宋师奔溃.
第二个战例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
讨论垓下之战就不能不说到成皋,荥阳之战,孙子说:“胜已败之敌”。那么成皋,荥阳之战就是造就“胜已败之敌”这种战争形势的过程,而垓下之战则是结果。楚军从优势最终走向垓下战场是一个士气慢慢降低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攻城战的艰辛。孙子在其兵法中一再强调攻城战的不利,作为城高池深,守城者意志坚定,且有足够的兵力与粮草支持的城池,一直是进攻者的噩梦。当年南北朝的大枭雄高欢,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王壁(今山西稷县)。西魏守将韦孝宽守城,玉壁城中,兵士不过数千。高欢十万大军,昼夜攻城,一刻不停。结果东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都埋在一个大坑内,高欢老大也因此郁闷而死。在楚汉相争中,成皋,荥阳两座坚固的城池,一直是楚汉争夺的焦点,刘邦依靠坚固的城池,充足的补给,源源不断的兵员,大大消耗了楚军的实力。

2,频繁的军事调动。在项羽的后方战场,尽管战斗比并没有其他两个战场激烈,但是却是相当重要的,彭越屡次在项羽后方攻城掠地,切断楚军补给线,使项羽不得不亲率大军征讨,这样使楚军东西频繁调动,兵疲力竭,乃晋,吴扰楚之法也!

3,后勤补给的严重缺乏。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造成楚军如此形势的主要是彭越在后方的进攻行动。在上文的理论中提到高昂的士气,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人的基本需要进行抑制和调节,它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战斗。所说的情况是与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戚继光说:兵足食而后禁可行。在长期后勤补给缺乏的情况下,士气的降低也是在所难免的。

4,数次的军事失败。虽然项羽自称“身70余战,只有一败”但是楚军在非项羽指挥下,在楚汉争霸后期却有两次惨重的军事失败,一者是龙且救齐的军事失败,此战项羽的反应是“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淮陰侯”。一者是曹咎丢失成皋,损失惨重。形势转为“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5,长期的军事行动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史记上谈到“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项羽自己也说:“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6,对战争胜利信心的丧失。垓下之战,汉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仅韩信自将就有30万之多,而项羽所部却不到十万,在交锋之后,项羽所部更是损失惨重。
        所以,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楚军的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极点,在最后“四面楚歌”这个强力催化剂的作用下,楚军的自我保全感恶性发作,以至大部分溃散,最后瓦解了霸王的军队!所以,其关键是,楚军士气本来已经在历次战争中丧失,“四面楚歌”是瓦解其斗志的催化剂,而非“四面楚歌”降低了楚军的士气.
       历史上除了“四面楚歌”外,还有两个典型的战例。
       一个是刘琨在晋阳阳时,曾被胡骑包围,城中窘迫无计。刘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胡人闻之,皆凄然长叹。半夜时,又奏胡笳,胡人闻后,“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晋书·刘琨传》)。拂晓复吹之,胡人心无斗志,遂撤兵而走。对于此战的具体情况本人不是很熟悉,那位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一个是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金代的都城忭京,“壕外筑城,围百五十里”。金兵百计守城,右丞相世鲁为了瓦解围城蒙军的斗志,曾经作《江水曲》,令城上之人静夜唱之,可惜的是,世鲁并不明白“四面楚歌”的真正缘由,在士气高昂,蒙古人一心要攻取大梁的形势面前,区区一首思乡之曲又能起多大作用呢。还望熟悉的兄弟提供这次战斗的双方具体人数。不胜感激。
战例3
决战法萨卢
发生在恺撒与庞培之间的法萨卢之战,是罗马历史上的转折点,在这一场战役中,进军重地,缺乏后勤支持的恺撒最终击败了军粮充足,本来握有足够主动权的庞陪。关于法萨卢战役的具体情况,限于篇幅,我就只能简单描叙一下了。
        
      恺撒凭借庞陪的大意以及自己的勇敢与运气,率领他久经沙场的大军(共7个军团的步兵和一些精锐的骑兵),在冬季度过了爱奥尼亚海,恺撒在取得几次小规模战斗的胜利后,两军最后在庞陪的补给中心提累基阿姆对峙(这个时候安东尼也度海前来助战),恺撒深入重地,补给只能依靠从当地掠夺,而庞陪则可以依靠强大的海军保障海上补给以及提累基阿姆的物质补给,当一支军队主要依靠当地补给而不移动的时候,它是不能持久的,很快,恺撒精锐的部队不得不依靠草根作为食物,为了摆脱困境,恺撒急于求战,而时间对于庞陪来说,则是最有效的削弱恺撒的武器,最后,两军展开了一次大型会战,因后勤缺乏而士气低落的恺撒大军溃不成军,如果不是庞陪的失策,他已经击败恺撒了。
     
     经过此次惨重的失败,如果按照常规,恺撒的军队应该是无再战之力了,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经过这次惨重的失败后,士兵们不但没有彻底丧失战斗的信心,反而却激发了他们战斗的意志!他们由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培养起来的荣誉之心不能容忍这样一次惨重的失败,在他们看来,光辉勇敢的战斗才佩得上他们的荣誉,而这次可耻的失败却可能让他们名声扫地,为了雪耻,即使是陪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他们强烈的尚武之心不能容忍可耻的逃跑,在一贯的作战中,他们的威名传遍了整个高卢,西班牙,西西里岛以及撒丁岛,他们享受了胜利者所拥有的一切荣誉与光荣,他们成为了勇敢的代表,胜利的标志,他们在战斗中以勇士的姿态耻笑那些以后背对着他们的敌人,耻笑那些抛弃了他们统帅的军队,然而就在今天!就在提累基阿姆战场上!他们用他们的后背面对那些比他们年轻而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士兵却毫不知耻,他们不顾一切的抛弃了伴随他们八年的统帅,而丝毫没有任何愧疚之心!
      
      对于爱好光荣与荣誉胜过生命的勇士来说,此战的失败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战斗的勇气与决心。不仅如此,这些士兵还主动请求恺撒处罚他们,甚至要求不惜使用最为残酷的十人抽一法。然而恺撒即使连最低的处罚也不原加在他们身上,这种行为更大的激发了士兵的斗志,他们热情的要求恺撒,希望以一个光辉的胜利来洗刷他们的耻辱,不仅如此,他们还当着恺撒的面,宣誓“非胜利,决不离开战场”
      
       由于军队暂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同时由于补给的严重缺乏,恺撒带领他的军队北上战撒利,庞陪立即尾随而至,在长时间的对峙之后,本来庞陪由于仍具有后勤上的优势,因为他的军需从各方面运来,因为道路,海港和要塞都事先这样安排,使粮草能从陆路与海路有效的运送,而恺撒则马上又出现了粮草问题,如果庞陪一直拖延下去,恺撒的军队无论有怎样的锐气都会被长期的粮草缺乏而最终消磨殆尽,然而可悲的是,庞陪被他周围的元老,骑士,国王以及王公们所左右,而展开了决定罗马国运的法萨卢之战。
       战前,恺撒的士兵们拆毁了他们的军营,填满了他们的壕沟,以示必死之心;而庞陪的属下们,则已经开始yy如何庆功了。恺撒的百战之师虽然在数量上占有劣势,但是他们士气高昂,反观对手,庞陪的很多军队还是新兵,尽管他们要年轻一些。关于此战的详细过程我就不多描叙了,在此战中,恺撒在西方军事史上首次使用了预备队,从而为击败庞陪增加了巨大的筹码。

      此战对于我们看待士气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恺撒的军队在最初后勤严重缺乏的时候士气低落,以至溃不成军。而在一次惨重的失败后却神奇般的激发了他们原始的斗志,这种斗志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依上文的理论,激发士气以培养为前提的,事实上,没有平时培养起来的潜在士气做基础,只靠战时一时激发出来的士气,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热情,但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很不稳固,而恺撒军队所产生的士气显然不属于临时激发士气。那么上面所说的培养是指什么呢?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罗马人平时非常注重培养士兵的荣誉感,胜利的统帅如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敌人5000人以上,而且有开疆拓土的功勋,就可以举行凯旋。在罗马军队中,从军团到连队都有自己的军旗,是其荣誉的象征,如在战斗中被敌人夺取,则认为是奇耻大辱,因此在战争的危急时刻,有些将军故意将军旗抛向敌人的阵地,以激励士兵奋勇作战。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强烈的荣誉感,一些罗马统帅甚至将自己至于危险之中,以扭转战局,如西庇阿,苏拉,恺撒等。
      2,罗马军队严格的奖赏制度。不行重赏,则难求勇夫;不行重罚,则不能明军法。只有赏罚分明,才能驭兵如子,罗马人以军纪严明著称,这是一个罗马人的一个很大优势,保证其军队的有效作战,而行重赏则能促进其士兵奋勇作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有重赏那些舍生忘死,勇敢异常的勇士才能促使广大的士兵奋死作战。
      3,强烈的羞耻之心。《吴子兵法,图国》中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厉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如果不是强烈的羞耻之心,恺撒的军队如何在失败后居然会请求恺撒用最为残酷的十人抽一法来处罚他们呢,如果不是强烈的羞耻之心,他们又怎么会在可耻的抛弃了他们的统帅后当着恺撒宣誓“非胜利,决不离开战场”呢?
      4,长期的训练与丰富的作战经验。恺撒的军队大多经过了10年的训练,而他们随同恺撒作战也有8年之久,这些丰富的作战经验与长期的训练大大增强了他们战胜对手的信心。
      5,恺撒以前对军团士兵巨大的物质回报。恺撒在高卢的八年征战中,先后占领大小城镇800多座,掳获转卖为奴者高达100多万,还抢劫了大量的财物与武器。恺撒的官兵抢掠的财物和得到的赏赐,除用辎重车运输外,还有随军的军奴替他们携带。
      6,恺撒几乎每次作战都亲临一线指挥,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大大激发了士兵的作战热情。
       当然,法萨卢战役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士气,而且即使是高昂的士气,也只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人的基本需要进行抑制和调节,它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战斗,如果不是高昂的士气,恺撒的军队可能在第一次被打败后就崩溃的。但是,如果不是庞陪部下的急于求战,一旦庞陪拖延的时间超过了恺撒军队所能容受的极限,恺撒的溃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说明:本人所举的所以战例仅仅是谈到了各次战局中士气对战争的影响,影响战争的其它因素都没有谈到,希望各位不要误解为我所举的战例中仅仅只有士气起了作用。
讨论如何激发士气和探讨士气对于战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如果作为一个指挥官,要激发士兵的士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激发士气,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激发士兵为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而战。曾经有这么一首诗“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如果这种人当他为了自由走上战场的时候,什么英勇的事迹不能作出呢?当braveheart中的华莱士最后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句意味深长的“freedom”是何等的振奋人心!(当然,拿电影来谈论军事历史是不对的,这句当我在yy)。对于99%以上的普通大众而言,人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当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战的时候,又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们呢?所以兵法上说:“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在装备低劣,缺乏训练与组织的情况下多次打败官军,关键在于农民军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是因为“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关于这种激励士气的战例,暂举几例。
        战例1,巨鹿之战,楚霸王项羽只携带三天粮草,并破釜沉舟,以示必死之心,要么大获全胜,要么全军覆灭,根本就无退军之路,要想生存,众将士唯有奋力向前,所以才能最终击败强大的秦军。此战冒险甚大,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全军覆灭,所以在此本人不得不再次佩服霸王的勇气与气魄。
        战例2,井陉之战,韩信以三万新兵攻打号称20万的陈余部队,背水而阵,韩信在战后说: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战例3,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北氓山决战中,王世充处于数量上的劣势,而对手则轻敌大意,王世充在决战前鼓励他的士兵说,此战所争的不是胜负,而是生死,成则共享富贵,败则死无所葬,“所争者死,非独为国”。这种激励为击败对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例4,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在其<告众士兵>中谈到:你们在考虑自己的命运时,如果能记住前不久在看到被我们征服的人溃败时的心情,那就好了;因为那不仅是一种壮观的场面,还可以说是你们的处境的某种写照。我不知道命运是否已给你们戴上了更沉重的锁链,使你们处于更紧迫的形势。你们在左面和右面都被大海封锁着,可用于逃遁的船只连一艘都没有。环绕着你们的是波河,它比罗纳河更宽,水流更急;后面包围着你们的则有阿尔卑斯山,那是你们在未经战斗消耗、精力充沛时,历经艰辛才翻越过来的。士兵们,你们已在这里同敌人初次交锋,你们必须战胜,否则便是死亡;命运使你们不得不投身战斗,它现在又站在你们面前。

       二,指出战争胜利的必然性,给足士兵信心.众将士随同统帅作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是提着脑袋跟着将军们在跑啊,大战在即,生死未卜,没有对战争胜利的充分信心,如何奋勇作战,让我们来看看几位统帅在大战开始之前是如何训话的吧.
       战例1,亚历山大在与大流士进行第一次大会战前,他把各军司令,中队长和联军指挥官都召集起来,要他们鼓起勇气,因为他们过去遇到的艰难他们都胜利的克服了.而且,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交战的一方是已经证明懒得的胜利者-----他们自己,另一方则是一度当过他们手下败将.尤其重要的是,老天这个更好的战略家,已经站在他们的一边,因为它已经把这一败局放进大流士的脑袋里:他把自己的兵力禁闭在一个狭窄的地形中,却把开阔地留给了马其顿部队.反之,对方人数虽多,却不见得有利,因为他们的士兵,他们的士气,都不是希腊人的对手.他接着说:"我们马其顿人就要跟波斯人打仗了,他们长期以来沉浸在舒适享乐之中;我们却在长期的战斗和无数的的艰难险阻中锻炼得更加坚强了.最重要的是,这一仗将是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大搏斗.战争只要是在马其顿内部进行的,我们就缺少这一条正义的道理.跟着大流士打仗的人是为了拿钱而卖命,而拿到的钱也少得可怜;我们的部队却都是为了希腊自由而战的志愿军.至于我们的外籍部队---由色雷斯人,陪欧尼亚人,伊利瑞亚人,阿格瑞安人组成的部队,则又都是欧洲最勇猛善战的战士,他们的对手却是亚洲最软弱无能的乌合之众.而且,在战略上,你们有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一决雌雄.
        
       战例2,同样是汉尼拔在其<告众士兵>中谈到:撇开罗马徒有其责的显赫名声,它还有什么可与你们相比的?默默地回顾你们20年来以勇敢和成功而著称的战绩吧,你们从赫拉克勒斯支柱,从大洋和世界最遥远的角落来到这里,一路上征服了高卢和西班牙的许多最凶悍的民族;如今你们将同一支缺乏经验的军队作战,它就在今年夏天曾被高卢人击败、征服和包围过,至今它的统帅还不熟悉他的军队,而军队也不知道它的统帅。要把我同他作一比较吗?我的父亲是最杰出的指挥官,我在他的营帐中出生、长大,我荡平了西班牙和高卢,我不仅征服了阿尔卑斯山诸国,还征服了阿尔卑斯山本身;而那个就任仅6个月的统帅是他的军队里的逃兵。如果把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的军旗拿掉,我敢肯定他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支军队的指挥官。
         
       战例3,恺撒在法萨卢战役之前,发表了如下讲话:吃苦耐劳的老兵战胜新兵是不难的,因为新兵没有战斗经验,并且他们象儿童一样,不守纪律.我听说,他(庞陪)害怕,不愿意作战.他的时运已经过去了,他在一切行动中,变为迟钝而忧郁.至于他的同盟军,不要去考虑他们,不要注意他们,根本不要和他们战斗.因为他们随时准备逃亡或做奴役的.我知道得很清楚,你们马上就会看见的,庞陪自己不会在战斗行列中给他们以地位的.
      三,充分的物质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的脚步,从心理学角度说,人类最低一层次是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次一层次则是满足衣食座行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对于钱财,很多人的说法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君子的说法则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类历史上进行的战争与大规模行动等,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铁木真的蒙古铁骑,在西征中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他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无数城市成为废墟,无数生命遭到毁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虽然于世界是好事,可是却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整个大陆基本换血一遍;而欧洲人贩卖黑人,把自己的财富建立在无数黑人的痛苦之上,所为也不过物质利益。这些残酷的历史事件都表明了人类本性中对于财富的追求是何等的迫切,以至于任何丧失道德的事件都血淋淋的展现在历史画卷上。
      战例一,在昆阳之战中,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在这段话中刘秀表现了非凡的远见,但是这种远见归根结底,是在说服其他的将领如何更好的保护财物与获得财物。  
      战例二,在1451到1461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在攻城的最后阶段,土耳其苏丹亲临前线,分三批检阅全军,接见了陆海军指挥官,发表了如下演说:“我给你们一座宏伟而人口众多的城市,古罗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们劫掠~~~~~~,你们将成为这座世界名城的征服者,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现在立即把火把绑在你们的枪尖上,勇敢的冲进城吧!”土耳其人攻破城市后,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抢劫,作为一个千年帝国的首都,从此以后不复辉煌,而它的名字也被改写为伊斯坦布尔。
     战例三,在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的战争中,意大利军团是一支半饥饿的、衣衫褴褛的军队,炮兵、骑兵严重不足。士兵们简直像一群
土匪,巴黎供给这支军队的微乎其微的物资,很快就被士兵们肆无忌惮地偷盗一空。43000人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饲料,没有鞋袜,没有衣服,没有营帐,没有扎营家具,没有运输工具,物质生活极为困乏。为了鼓舞士气,拿破仑发表了极富煽动性的动员演说。他说:“士兵们,你们缺吃少穿,共和国亏欠你们很多,但是国家还没有力量还债。我是来带领你们打进天下最富庶的平原去的。丰饶的省区、富裕的城镇,全都任凭你们处置。士兵们,你们面临这样的前景,能不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吗?"

      四,其它途径,如荣誉之心,这在古罗马的战例得比较多见,2战各国都特别看重勋章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将领对士兵的尊重与关爱,这主要表现为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做的相当出色的典型例子是战国名将吴起,除了同甘共苦外,将领对士兵的尊重莫过于记得很多士兵的姓名,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有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以及我国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张巡,清楚的记得别人的姓名是对别人一种很大的尊重,我记得周总理就记得很多外国朋友的名字;良好的宣传工作,夸大己方的战果,并及时的给予优秀士兵予表彰,这能大大助长士兵取得胜利的信心,保持其战争热情。
     如还有一些本人遗漏的方式,还望各位兄弟补充。
     

探讨士气对于战争的影响
自人类有战争以来,士气就一直在影响着战争的胜负,狭路相逢勇者胜,很多时候它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两军其它方面势均力敌之时,胜利的天平往往会倾向士气高昂的一方。高明的统帅都是善于把握士气的将领。作为一个影响战争的精神因素,士气是一个难以琢磨的因素,军队的士气主要与他们所处的形势与他们的统帅的领导能力以及意志有关。有一句格言多多少少反映了统帅与士气的联系:一支由狮子统帅的羊群能够打败一支由羊统帅的狮子。
士气是一个难以具体评估的精神因素,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希望各位兄弟与本人一起探讨。本人从我所知道的战例中可以大致总结几点规律:
一,力量弱小但是士气高昂的军队不容易被击溃,他们往往能战到最后一人,如斯巴达300壮士的战例;而力量看似强大,但是士气低落的军队往往容易被击溃,即使是在拥有强大力量的时候,任何挫折和打击都会让这种军队有溃散的危险,如肥水之战。士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军队承受损失的能力。
二,士气高昂的军队能忍受长期的劳苦以及后勤的缺乏,如恺撒所带领的军队;而士气低落的军队则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素质。
三,士气是战斗力的倍增气,他直接影响战斗力.
全文完
说得很有道理。如何让敌方士气下降是个重大课题。科索沃战争,南联盟士气似乎并未下降,损失微乎其微,但是领导人希望和谈。到了伊拉克战争,领导人是要打下去,士兵和民众却不肯为他战斗。
说得很有道理。支持!
好文!!
哦?SC的西楚霸王?
[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5-6-28 23:57:00的发言:[/B][BR]哦?SC的西楚霸王?


这位先生把几位作者的大作都冠上“原创”的名头
西楚霸王怎会如此下作????
敢问是哪几位作者的大作?
<p><br/>你所讲的都是战时如何提升士气。当年曾国藩练湘勇以灭太平天国的时候,一开始的湘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p><p>不贪财不畏死。可是到攻下金陵的那一天,湘军却变得暮气沉重。军令不行,杀烧抢掠。其实在战时提升士气并不</p><p>太难,问题是和平时期我们如何让军队保持住一种士气。自古养士,都靠义、名和利来激励士气。义,当官的自身腐败,何来正气以倡扬国之大义?利,训练越苦的部队往往利益越少,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名,古时候名器为国之重物,士人重之,得到了就觉得荣耀家宗,而现在国家军队的名器有三个问题,一是空,二是假,三是滥。如此名也就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与其在这里空想如何在战场上提升士气,还不如想想如何在和平时期能有何作为,真正养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钢铁之师。<br/></p>
楼上说的有道理.不过和平年代军队很难保持强盛的战斗力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5-6-28 23:57:00的发言:</b><br/>哦?SC的西楚霸王?</div><p>是我,一直没来超大而已,你好。</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半脸狰狞</i>在2005-7-8 19:3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5-6-28 23:57:00的发言:[/B][BR]哦?SC的西楚霸王?</div><br/><br/>这位先生把几位作者的大作都冠上“原创”的名头<br/>西楚霸王怎会如此下作????</div><p>确实是我本人</p><p></p><p>这是我在sc的精华连接:http://sonicbbs.eastday.com/boarddisplay.asp?UserName=西楚霸王&amp;BoardID=-5</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劝天公重抖擞</i>在2006-6-11 5:58:00的发言:</b><br/><p><br/>你所讲的都是战时如何提升士气。当年曾国藩练湘勇以灭太平天国的时候,一开始的湘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p><p>不贪财不畏死。可是到攻下金陵的那一天,湘军却变得暮气沉重。军令不行,杀烧抢掠。其实在战时提升士气并不</p><p>太难,问题是和平时期我们如何让军队保持住一种士气。自古养士,都靠义、名和利来激励士气。义,当官的自身腐败,何来正气以倡扬国之大义?利,训练越苦的部队往往利益越少,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名,古时候名器为国之重物,士人重之,得到了就觉得荣耀家宗,而现在国家军队的名器有三个问题,一是空,二是假,三是滥。如此名也就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与其在这里空想如何在战场上提升士气,还不如想想如何在和平时期能有何作为,真正养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钢铁之师。<br/></p></div><p></p>
<p>精彩啊.很厉害的楼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