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基金在中国股市的进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2:20
外国基金在中国股市的进退
作者:弗洛里安•金贝尔(Florian Gimbel)
2005年06月6日 星期一

一些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对当时决定在中国扩展业务感到后悔。

过去12个月里,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许多中国境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被迫放弃它们的财务目标,并取消推出基金的计划。
虽然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抱怨说要缩减规模或退出市场,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准备留守。瑞士银行(UBS)、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等一些世界最大金融集团正加大努力,要在中国巨大的储蓄中分一杯羹,包括其3万亿美元银行储蓄在内。
中国要求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本地的合资公司里持少数股权,但预计中国仍然是那些寻求在亚洲扩展业务的国际集团的首选。
但业内专家认为,市场新入者将不得不按不同的规矩办事。虽然首批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包括荷兰国际集团(ING)、富通(Fortis)和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 ]能够选择一家中国国内合作伙伴,并设立一家全新的合资企业(greenfield joint venture),但近期的新入者则被迫参股当地现有企业。
这进而引起了对中国境内基金管理企业估价的疑问,这些基金管理企业名下管理着超过400亿美元资产。尽管去年下半年投资人对市场感到失望,但该行业的资产仍增长了一倍。
主管金融集团富通投资(Fortis Investments) 战略发展的斯图尔特•埃德加(Stewart Edgar)指出,适宜的合资伙伴非常稀缺,并表示说:“如果我现在进入这个市场,甚至不会考虑设立一家全新企业。”富通投资是比利时和荷兰富通的子公司。
有着7年历史的中国基金管理业包括41家完全运作的企业,其中15家中外合资企业。另有8家中外合资公司迄今还没有推出产品,其中包括汇丰银行(HSBC)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今年,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大型外国公司通过收购现有企业股权,加入了竞争行列。两家公司都选择了收购的方式,但它们的目标和投资策略几乎完全不同。
瑞士银行取得了Dragon Asset Management49%的股份,达到了持股上限,后者是一家小型企业,据说目前处于亏损。
与之不同的是,德意志银行收购了嘉实基金管理公司(Harvest Fund Management)19.5%的股份。嘉实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据悉该公司去年零售业务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管理费收入。
专业研究公司Z-Ben Advisors负责人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认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沿袭这两个模式中的一个。“瑞士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但它对该企业有很大的控制权,”他说,“德意志银行在采用一种风险较低的策略,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更具实力的合作伙伴,但它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可能有限。”
瑞银环球资产管理公司(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亚太业务负责人顾文卓(Christof Kutscher)表示,这种策略能避免瑞士银行品牌受损,因为他们的公司能引导合资企业避开商业风险。
他也指出大股东数量不多的好处。“未来5年,中国投资市场将变得面目全非,”他说,“我们不想合资企业的董事会因股东太多而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中。”
德意志银行表示,选择相对较小持股比例的部分原因是,想把合资企业当作关联企业来对待,这种投资形式不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
“如果这家企业成长并变得更有利可图,我们就必须为所有增加持股支付一个公平价格,”德意志资产管理亚洲地区业务(日本除外)负责人蔡秉华(Choy Peng Wah)说,“障碍肯定会有,但股东也之间会十分尊敬。”
过去12个月中,外国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设法提高它们在中国合资企业内的持股。但业内专家认为,谈判遇到了麻烦,因为一些中资方(特别是非金融企业)试图以最高价卖掉它们的股份。
根据去年12月底生效的新规定,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权上限从33%提高至49%。大多数中外合资企业的协议允许外资方以双方协商达成的价格收购额外16%的股份,一些本地合资方认为,这一认购权不再反映出某些企业取得的成功。
这没能避免一些坊间传言,称德意志银行为嘉实基金的股份支付了高价——高达账面价值的7倍,相比之下,一些认购权协议中的价格只是账面价值的两至三倍。分析师估计,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分别以22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收购了那些股份。
“德意志银行为其合资企业定价选错了时机,因为它给当地其它中资方要求重新谈判认购方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一家欧洲基金公司的高级经理人说,“这种情形很经典,中方都不愿丢面子。”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荷兰国际集团与中国招商证券(China Merchant Securities)设立合资企业时,谈判则更为复杂。据悉,这是因为招商证券的母公司试图买进合资企业的股份。招商证券的母公司是一家银行。
中国监管机构近期开始批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尤其引人注目。此举预计将加大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压力,包括中外合资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
“当竞争加剧后,处于边缘的公司将被排挤出局,”德意志银行的蔡先生说,“很多人将发现他们正和最大的分销商展开竞争。”
因此找到正确的投资目标和合资伙伴非常重要。“如果你正寻找投资机会,则必须重点关注那些已证明其盈利能力的优质公司,”富通投资的埃德加先生说,“你需要有良好的现金流来投资到未来的商机中,比如企业养老金和国内客户的海外投资等。”
鉴于不利的股票市场环境,一些合资企业的外资方或许想要认输出局。但其它一些公司将坚持这样一种信念: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译者/李裕外国基金在中国股市的进退
作者:弗洛里安•金贝尔(Florian Gimbel)
2005年06月6日 星期一

一些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对当时决定在中国扩展业务感到后悔。

过去12个月里,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许多中国境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被迫放弃它们的财务目标,并取消推出基金的计划。
虽然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抱怨说要缩减规模或退出市场,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准备留守。瑞士银行(UBS)、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等一些世界最大金融集团正加大努力,要在中国巨大的储蓄中分一杯羹,包括其3万亿美元银行储蓄在内。
中国要求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本地的合资公司里持少数股权,但预计中国仍然是那些寻求在亚洲扩展业务的国际集团的首选。
但业内专家认为,市场新入者将不得不按不同的规矩办事。虽然首批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包括荷兰国际集团(ING)、富通(Fortis)和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 ]能够选择一家中国国内合作伙伴,并设立一家全新的合资企业(greenfield joint venture),但近期的新入者则被迫参股当地现有企业。
这进而引起了对中国境内基金管理企业估价的疑问,这些基金管理企业名下管理着超过400亿美元资产。尽管去年下半年投资人对市场感到失望,但该行业的资产仍增长了一倍。
主管金融集团富通投资(Fortis Investments) 战略发展的斯图尔特•埃德加(Stewart Edgar)指出,适宜的合资伙伴非常稀缺,并表示说:“如果我现在进入这个市场,甚至不会考虑设立一家全新企业。”富通投资是比利时和荷兰富通的子公司。
有着7年历史的中国基金管理业包括41家完全运作的企业,其中15家中外合资企业。另有8家中外合资公司迄今还没有推出产品,其中包括汇丰银行(HSBC)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今年,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大型外国公司通过收购现有企业股权,加入了竞争行列。两家公司都选择了收购的方式,但它们的目标和投资策略几乎完全不同。
瑞士银行取得了Dragon Asset Management49%的股份,达到了持股上限,后者是一家小型企业,据说目前处于亏损。
与之不同的是,德意志银行收购了嘉实基金管理公司(Harvest Fund Management)19.5%的股份。嘉实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据悉该公司去年零售业务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管理费收入。
专业研究公司Z-Ben Advisors负责人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认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沿袭这两个模式中的一个。“瑞士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但它对该企业有很大的控制权,”他说,“德意志银行在采用一种风险较低的策略,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更具实力的合作伙伴,但它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可能有限。”
瑞银环球资产管理公司(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亚太业务负责人顾文卓(Christof Kutscher)表示,这种策略能避免瑞士银行品牌受损,因为他们的公司能引导合资企业避开商业风险。
他也指出大股东数量不多的好处。“未来5年,中国投资市场将变得面目全非,”他说,“我们不想合资企业的董事会因股东太多而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中。”
德意志银行表示,选择相对较小持股比例的部分原因是,想把合资企业当作关联企业来对待,这种投资形式不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
“如果这家企业成长并变得更有利可图,我们就必须为所有增加持股支付一个公平价格,”德意志资产管理亚洲地区业务(日本除外)负责人蔡秉华(Choy Peng Wah)说,“障碍肯定会有,但股东也之间会十分尊敬。”
过去12个月中,外国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设法提高它们在中国合资企业内的持股。但业内专家认为,谈判遇到了麻烦,因为一些中资方(特别是非金融企业)试图以最高价卖掉它们的股份。
根据去年12月底生效的新规定,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权上限从33%提高至49%。大多数中外合资企业的协议允许外资方以双方协商达成的价格收购额外16%的股份,一些本地合资方认为,这一认购权不再反映出某些企业取得的成功。
这没能避免一些坊间传言,称德意志银行为嘉实基金的股份支付了高价——高达账面价值的7倍,相比之下,一些认购权协议中的价格只是账面价值的两至三倍。分析师估计,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分别以22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收购了那些股份。
“德意志银行为其合资企业定价选错了时机,因为它给当地其它中资方要求重新谈判认购方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一家欧洲基金公司的高级经理人说,“这种情形很经典,中方都不愿丢面子。”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荷兰国际集团与中国招商证券(China Merchant Securities)设立合资企业时,谈判则更为复杂。据悉,这是因为招商证券的母公司试图买进合资企业的股份。招商证券的母公司是一家银行。
中国监管机构近期开始批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尤其引人注目。此举预计将加大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压力,包括中外合资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
“当竞争加剧后,处于边缘的公司将被排挤出局,”德意志银行的蔡先生说,“很多人将发现他们正和最大的分销商展开竞争。”
因此找到正确的投资目标和合资伙伴非常重要。“如果你正寻找投资机会,则必须重点关注那些已证明其盈利能力的优质公司,”富通投资的埃德加先生说,“你需要有良好的现金流来投资到未来的商机中,比如企业养老金和国内客户的海外投资等。”
鉴于不利的股票市场环境,一些合资企业的外资方或许想要认输出局。但其它一些公司将坚持这样一种信念: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译者/李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