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这个算中国第五大发明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7:54
中国明代音乐家朱载堉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见《律吕精义》、《乐律全书》),推算出以比率 \sqrt [12] {2}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十二平均律律管及律准,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他用九九八十一位算盘计算出来准确到25位数字新法密率为:


律名

比率

正黄钟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倍应钟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倍无射 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
倍南吕 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倍夷则 1.259921049894873164767211
倍林钟 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倍蕤宾 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倍仲吕 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倍姑洗 1.587401051968199474751706
倍夹钟 1.681792830507429086062251
倍太蔟 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
倍大吕 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
倍黄钟 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中国明代音乐家朱载堉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见《律吕精义》、《乐律全书》),推算出以比率 \sqrt [12] {2}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十二平均律律管及律准,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他用九九八十一位算盘计算出来准确到25位数字新法密率为:


律名

比率

正黄钟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倍应钟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倍无射 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
倍南吕 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倍夷则 1.259921049894873164767211
倍林钟 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倍蕤宾 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倍仲吕 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倍姑洗 1.587401051968199474751706
倍夹钟 1.681792830507429086062251
倍太蔟 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
倍大吕 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
倍黄钟 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我了个去,这个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不明觉厉了。
看过节目,朱元璋的后人吧

在音乐史上很屌的成就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西要一致选择了这种音阶划分?单纯是好听?
reallancelot 发表于 2014-6-28 07:59
看过节目,朱元璋的后人吧

在音乐史上很屌的成就
的确是朱元璋的后人
中国古代基本都是三分损益法,做乐器,比如笛子、箫的都明白这个。必须用这个音阶划分。否则 不和谐,和谐这个词,就是是乐器上来的。
大概是吧,假设低音1是200HZ,高音就是 400HZ,再管乐器上,就是口的距离离吹口,要缩短一半。
大概是这些,乐理书上有很多介绍的。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小说、音乐,等领域的成就   都比中国高。

中国的强项  在于  诗歌!  这一块 中国比西方强!!
《史记》上就有关于音律方面的记载,看的一头雾水,蛤蟆跳井----不懂,非常高深的样子。
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律,是古代汉族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
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是同关于宫、徵、商、羽、角五音的记载联系在一起的;到《吕氏春秋·音律篇》,又开始与关于黄钟、林钟等十二律长度规范的记载联系在一起。按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次序 , 求上方五度音之律 , 古代称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称为“上生”。从一律出发,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但《吕氏春秋》只有生律方法而无具体数据,《淮南子》后者延续这个方法并计算了十二音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于生律方法不尽相符。通过分析,可以解释《淮南子》中所呈现的这个矛盾,其实更符合书中所阐释的哲学观。过去学界认为在自先秦以来浩繁的乐律学文献中,这组数据是个孤例,1985年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则不仅为淮南律数提供了更早的源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拥有的乐律学认识。
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三分损一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减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而三分益一则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增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两种方法可以交替运用、连续运用,各音律就得以辗转相生。
这两种生律方法所形成的长度关系、音程关系及其古代称呼,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所用的定律法,阿拉伯人所用的“量音学”,在数理上是相通的、一致的,近现代统称之为“五度相生法”。但三分损益法,只包括生出高五度与低四度的律,不包括生出低五度与高四度的律,而五度相生法则兼指两个方向的相生。
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齐国丞相管仲《管子·地员》篇中,该书相传为春秋时管仲(约前730—前645)所著。地员是一篇研究土壤的论文,他依据2/3弦振动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地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
《管子·地员》第五十八篇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中国古代一般都是五声调式的,就是 1、2、3、5、6。 也有4和7,单是听起来和西洋大调、小调的4、7感觉不同的。
五声调式音阶中,角到徵、羽到宫这两对音之间的音程是三度,就是说在弹奏到这两对音的进行时有距离
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
要“跨越”;它的指法是由一个三音组与一个二音组构成,在跨越角到徵、羽到宫这两个相对较长的音程后连接起来的。
角升半音为清角,
徵降半音为变徵;
宫降半音作变宫;
变宫降半音为闰宫,闰,再变也。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为雅乐音阶,以宫为1,则是1 2 3 #4 5 6 7;
宫、商、角、清角、徵、羽、闰七音为燕乐音阶,以宫为1,则是1 2 3 4 5 6 b7。
《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就是曲子中用到了#4 。
哈罗哈 发表于 2014-6-27 19:59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西要一致选择了这种音阶划分?单纯是好听?
我来解释吧,自然划分是由五度音和八度音为基准的,根音是频率f,五度音频率1.5f,八度音频率2f,其他什么三度六度都是这样渐进得来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自然划分在一个key上是好听的(譬如说C大调),但是换了key之后完全就不能听的(譬如变成了D大调),因为音之间的关系不能保存下来。

十二平均律是用 5*pow(2, 1/12) 来近似1.5,这样每个音之间的距离都是等价的,虽然没有了完美的自然和弦,但是音阶的切换就很方便了。
李无敌 发表于 2014-6-27 20:31
中国古代基本都是三分损益法,做乐器,比如笛子、箫的都明白这个。必须用这个音阶划分。否则 不和谐,和谐 ...
似乎就是根音,五度音和八度音的关系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10:31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 ...
其实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的音乐成就不低于整个西欧,朱载堉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奇怪这么了不起的成就却没有人宣传,我都是听说“Zaiyu”这个词后去查才发现的。西欧音乐的真正腾飞则始于1600年左右第一部歌剧的诞生。

诗歌倒是我的兴趣所在。个人看法,光英语诗歌的成就就不亚于汉语诗歌,尽管两者的各自的发展阶段是错开的:汉语诗歌的顶峰在唐宋年间,至清朝中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英语诗歌从文艺复兴起迅速发展,在往后的每个世纪都会出现两到三个极盛时期(即从内容到形式出现飞跃式的进步),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样子(个人不把黑人说唱看作诗歌的另一个突破)。另外,英语史诗方面的成就恐怕只有拉丁语可以相比。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10:31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 ...
比小说?呵呵


这个不算发明
这应该算发现
两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
朱埕育第一个理论化
东西方都有各自独立的成就

这个不算发明
这应该算发现
两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
朱埕育第一个理论化
东西方都有各自独立的成就
大大那个大 发表于 2014-6-28 11:51
比小说?呵呵
中国的古典小说  比不上  法国、俄国。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你质疑这个,恐怕有些外行。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10:31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 ...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小说、音乐,等领域的成就   都比中国高。"

在同一历史时期,雕塑各有所长(中国着重表现内在,西方擅长表现形体),其它的你去看看东西方艺术简史就知道了,不要信口胡说。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10:31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 ...
你忽漏了画画、陶瓷工艺品、剧、书法。对于音乐,您听过霓裳羽衣不?
古时候黄帝乐官伶伦听凤凰鸣叫取竹定了十二律  

后来吧传说中的诗书礼易乐春秋 乐经失传 给带到西方去了 又根据墨经制作出了键盘乐器  

再加上宗教洗脑大练合唱和声多声部玩熟了 把卖艺拉琴的打鼓吹号的搞一块就变成了交响乐
我认为不算,所谓的中国古音律名,也就是一系列中文的注释,但是完全没有音阶步进的说明和中心平率的衡量尺度,基本上,也还是靠耳朵听的来着——话说,440Hz这东西,你吃饱了和没吃饱的时候去听听试试,看看是一样的么?再说了8度音这东西,和中国古音律有毛关系啊?
lz你要是稍微懂点西方音乐,你有没有试试看rock的基础5声音阶是中国古音里面的什么??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10:31
不了解这个。不过 ,我不认为 中国古代 在音乐的成就上  高于西方国家。

就艺术而言,西方社会 在  雕塑 ...
西方的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技术可以说比中国强,但小说真未必
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唯一证明和真正原因。
十二平均律,西方也有独立发现
比如巴赫的某某调等肥皂曲
十二平均率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份的率制,最大的优点是有等音,便于转调。缺点是每一音都不那么准。在弦乐上,升4和降5是两个音。在十二平均律制的钢琴上是同一个音。
十二平均律,西方也有独立发现
比如巴赫的某某调等肥皂曲
不是独立发现,是传过去的
愤婴 发表于 2014-6-28 18:25
西方的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技术可以说比中国强,但小说真未必
法国、俄国的小说 真的比中国强。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20:03
法国、俄国的小说 真的比中国强。
一部《红楼梦》对各色人物与生活场景的刻画,放在世界上也是登峰造极的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三分损益律就是按十二平均律的思路构造的,先确定律数,再计算相关数据,只不过为了便于计算和制作乐器牺牲了一点精度。三分损益中的三应该和周三径一中的三一样,是近似值。三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地位,而且这个近似值也能满足一定的实用要求,数据误差也不会妨碍算理,所以也就作为标准流传下来了。
“清黄钟”不能回到原出发律上,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此后的近二千年中,我国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对这一律学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三分损益法”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我们当在不同时期进行介绍。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总算有点概念了。
愤婴 发表于 2014-6-28 20:10
一部《红楼梦》对各色人物与生活场景的刻画,放在世界上也是登峰造极的
法国、俄国达到《红楼梦》级别的 古典小说,有不少。超过《红楼梦》的小说也有几部。

而中国 只有一部《红楼梦》
哈罗哈 发表于 2014-6-28 09:59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西要一致选择了这种音阶划分?单纯是好听?
说对了,还有几个自然音阶,那真的是因为好听。
看电视上说:印度音乐是7声音阶7平均律,中亚音乐是24平均律。

读书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分为雅乐和燕乐:
雅乐5声音阶11平均律。
燕乐5声音阶12平均律。
宋以后混合使用11平均律和12平均律音高。

宫调音调最高,代表帝王,隋炀帝喜欢宫调,但是隋炀帝亡国后,公认为是亡国之音,又被后世帝王们抛弃。
supershenyu 发表于 2014-6-28 21:00
法国、俄国达到《红楼梦》级别的 古典小说,有不少。超过《红楼梦》的小说也有几部。

而中国 只有一部 ...
名气超过的有不少,水平超过的只有精通三国文字的才能给出评价
法国、俄国达到《红楼梦》级别的 古典小说,有不少。超过《红楼梦》的小说也有几部。

而中国 只有一部 ...
可否说说,超过红楼的有哪几部?
可否说说,超过红楼的有哪几部?
还真的想知道这个。
那网友如果答复了您,可以麻烦您通知俺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