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红色帝国的陆地猛虎】苏联T-72主战坦克全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6:55
【红色帝国的陆地猛虎】苏联T-72主战坦克全记录,欢迎军迷分享作者: 张侃 КосдяΘ..Θ
     
    T-72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7年开始研制的主战坦克,除了大量服役于红军之外也外销和授权华沙公约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总产量达2万辆。于1977年11月苏联纪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几次实战证实此坦克仅适合低强度冲突作战。
    1953年,苏联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开始研制一款全新概念坦克,项目代号“43032工程”。而日后诞生的,在冷战中曾经长时间让西方装甲兵恐惧的T-64主战坦克也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T-64主战坦克
    不过当时“430工程”的竞争者就一直很少人提及,它就是卡尔采夫设计局的“140工程”,“430工程”样车表现出来的性能和发展潜力,再加上莫洛佐夫自己的影响使苏联军方最终选择了它。结果同样表现出色的竞争者就这样被暂时埋没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否决出局的设计先后两次“借尸还魂”,而且性能一次比一次强。
    研发路程:
“140工程”,一切的开始。1954年,下塔吉尔设计局在总设计师卡尔采夫的领导下,开始了代号“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试验样车的研制。这是一种结构新颖的坦克。采用全新设计的行走机构,经过改进的柴油发动机,新设计的车体和炮塔,装备一门新研制的D-54TC线膛坦克炮。还安装有全新的行星机械传动装置。另外,“140工程”新研制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也有效减轻了驾驶员工作负担。后来“140工程”试验坦克的许多技术成果,包括行走机构在内都被“155工程”试验坦克(后来的T-55主战坦克)和“167工程”试验坦克所采用。
    T-55主战坦克
    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计,“140工程”试验坦克跟“430工程”试验坦克一样,可靠性较差,且性能上跟T-54/55主战坦克并没有拉开足够差距。实际上“140工程”比“430工程”还是要保守一些。经过对两个设计方案和样车进行详细和严格的比较之后,苏军选择了概念更超前、发展潜力更大的“430工程”作为日后新一代坦克的研制基础。
    “430工程”
    前奏,T-62曲折的发展路程。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竞争失败并没有让其设计人员气馁。卡尔采夫决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经定型并且准备批量生产的T-55主战坦克的底盘来研制一种新坦克。该方案代号为“165工程”。但在整个设计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设计人员发现,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动安装到T-55底盘上技术难度太大。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对T-55底盘进行修改,其好处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装上去,而且能顺便修正一些T-55底盘本已存在的缺陷。
    为此,设计人员首先加大了底盘炮塔座圈的直径,并适当延长了底盘长度。相应地,负重轮之间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调整。采取这两项措施还带来一个好处——大大增加了战斗室空间。对于习惯了苏式坦克狭窄战斗室的坦克兵来讲该措施无疑受到了广泛欢迎。“165工程”上还安装了新研制的自动弹壳抛弃装置。当火炮射击完毕之后,该装置能够自动将弹壳通过炮塔后部的一个小窗口抛出车外。采用该装置后火炮进行射击时在战斗室内产生的有害气体大幅度减少了。
    到1958年11月,苏联已先后生产了3辆“165工程”样车。严格的测试表明,该型坦克的设计是成功的。虽然“165工程”在当时依然未能引起苏联装甲兵总局的关注,但其基本设计得到了认可,并且坦克样车还曾向政府高层作过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对“165工程”和后来的“166工程”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发生了----战略火箭兵总部向政府高层展示了新研制成功的T-12型牵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该炮获得了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相关部门向装甲兵总局要求研制出装备该型火炮的坦克。为此,装甲兵总局专门召集专家开了一场特殊会议。在会议上以卡尔采夫为首的总设计师们据理力争,会议最后做出了一个多方妥协的决定----不研制装备T-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12火炮基础上研制适合坦克装备的新型滑膛炮。
    这次会议之后,卡尔采夫认真总结了会议内容,马上对“165工程”方案进行修改,并将整个项目重新命名为“166工程”。“1663工程”最重要的改进就是通过换装口径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来的100毫米线膛炮。该炮的研制就是按照军方提交会议的相关内容和意见,根据《军事工业委员会决定》里相关的研究计划要求的,当中还包括配套的火炮稳定器等相关设备。
    1959年,“166工程”的几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在随后1960年进行的测试中,“166工程”表现让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设计基础上通过渐进改进而来。一些当年“140工程”计划采用的新部件现在已相当可靠。但是新研制的火炮双向稳定器故障率仍然较高,这个问题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为T一62主战坦克,并且投入批量生产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解决。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视,当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产。因为这个问题苏军内部也争论不休。但当西方国家装备105毫米主炮的主战坦克已服役的情报传回苏联之后,一切争论结束了。因为苏军检视自己的所有坦克后发现,手头上居然没有一种能与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为T-64坦克)离成熟和完善还太遥远,完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让军方安慰的就是,他们还握有一个能够立即投产并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号----“166工程”。来自军方高层的强大压力迫使装甲兵总局迅速将“166工程”定型并投入生产,这就是T-62主战坦克。但是装甲兵总局依然只是将这个型号视为过渡型号,因为在性能上T-62仍然无法对西方取得压倒优势。苏军只是希望它能暂时顶住铁幕另一边的压力(同时也顶住政府高层的压力),好为划时代的“432工程”----后来的“王者”T-64服役争取时间。
    由于大口径滑膛炮是第一次装车,性能是否真的没问题,装甲兵高层对此还不是很放心,作为替补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并投入生产,军方代号T-62A。不过这时候的T-62A与原来相比已经做了不少改进,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100毫米线膛炮代替了D-54TC坦克炮。T-62A生产装备数量很少,原因是装甲兵总局发现自己对1 15毫米滑膛炮的顾虑是多余的,遂向政府申请停产T-62A并获批准,T-62A在苏联庞大的坦克装备体系中就象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T-62A
    承前启后的“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半死不活、前途未卜的时候,以卡尔采夫为首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泄气。既然“166工程”的设计无法打动装甲兵总局,卡尔采夫索性决定在“166工程”基础上再研制一种新坦克,项目代号“167工程”。1961年夏天2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T-62获得了批量生产资格。
    “167工天程”的底盘设计方案相对于“166工程”做了进一步修改。新的悬挂系统和行走机构源于“140项目”。也是两边各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扭杆和减震器等部件得到改进。四冲程水冷柴油机更换为功率更大的700马力型号。“167工程”的机动性获得提高就是得益于上述两项措施:其最大公路时速从T-62的50公里/小时提高至64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提高至550公里。炮塔则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设计,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动抛壳系统在内的整套武器系统。研制后期设计人员在炮塔后方加装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作为辅助武器。并且对火控系统做了相应修改。后来,卡尔采夫设计局又在“167工程”基础上研制出使用燃气轮机的新型试验样车,项目代号“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动力系统。
    经过一系列测试后,“167工程”的总体性能让人满意。但就象以前的“166工程”一样,整个项目在完成研制和测试工作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虽然厂方和总设计师多次向高层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战坦克装备部队。但是装甲兵总局一直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167工程”跟后来定型并装备部队的“432工程”相比在技术水平上完全处于下风。当初装甲兵总局决定将T-62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完全是被客观现实所逼。现在“432工程”即将定型服役,而T-62主战坦克已经较好地填补空白,再生产一种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显然不合适。
    下塔吉尔人又一次经历了挫折,但是包括总设计师在内的工作人员仍然没有放弃。他们又一次满怀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制工作中去。日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笑到了最后。
    在设计局研制“167T工程”的同时,卡尔采夫就开始考虑如何提升T-62主战坦克的性能。他委托卡瓦列夫为首的设计小组为T-62主战坦克研制自动装弹机,并一再强调要注重装弹机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装弹机可靠性差的覆辙。最后经过讨论决定研制一种装填分装式115毫米弹药的新型自动装弹机。在对该型自动装弹机进行了严格测试之后,事实证明这种采用弹夹式结构的自动装弹机不仅结构相对简单,而且非常可靠。原来T-62坦克上面采用的自动弹壳抛弃系统被有机地结合进了自动装填系统里。后来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又在该型自动装填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了装填125毫米弹药的改进型号。其后,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研制出装备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装有该自动装填系统的T一62主战坦克改进型试验样车。该样车引起了装甲兵总局高层的注意,特别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机。然而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想要生产并装备部队这种设计上已经“落后”的坦克。
    笑到最后,T-72诞生。
    从“172工程”到“172M工程”
    幸运之神就是喜欢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很快,被T-64主战坦克可靠性搞到焦头烂额的装甲兵总局向卡尔采夫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研制一种性能可靠的T-64简化型坦克”。相关人员还带来了6辆T-64A主战坦克的样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军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64A的原型车才刚完成设计并且只生产出小批量样车。)供设计人员了解其结构和进行相关试验。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号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实就是在T-64主战坦克基础上换装B-45发动机和前面所说的自动装弹机(就是后来T-72的自动装弹机)。然而,“172工程”在经过充分严格的试验之后,实际情况却并不如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这时候,卡尔采夫果断决定抛弃在T-64基础上研制新坦克的计划。特别是对送来的T-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进行大量试验之后,卡尔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64的设计,而且认识到T-64的许多技术是相当不成熟的。许多超前的设计正是T-64主战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头,即使能够有效改进部件的可靠性,系统总体可靠性也未必理想。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尔采夫对T-64许多设计的厌恶感,而且使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实际上是失败的,以T-64为基础研制一种性能和可靠性均让人满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设计一种坦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只有一个方法----另起炉灶。
    卡尔采大决定在他所设计的“167工程”基础上,结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经过试验证明成熟的技术来研制一种全新的坦克,该项目代号“172M工程”。虽然是全新的设计,但是为了获得研制经费,卡尔采夫玩了一个花招,以“172M工程”的名义让装甲兵总局以为该项目只是172工程”的改进型号。结果,卡尔采夫顺利地得到拨款,也顺利地把它们花光了,但最关键的是,他确实造出了一辆好坦克。虽然后来装甲兵总局派人来测试坦克的时候发现“172M工程”根本就与“172工程”没关系,但是新坦克表现出来的良好综合性能最终让事情皆大欢喜。而“172M工程”的试验样车也就是后来T-72主战坦克真正的原型车。
    “172M工程”,T-72坦克的原型车
    “172M工程”的底盘设计基本上源于“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车首上装甲的倾角、驾驶员中置和双侧传动变速箱就是吸收自T-64。火控系统是在T-64A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动力舱布局也不同于“167工程”。“172M工程”的发动机采用B-45的增大马力改进型B-46。行走装置大部分与“167工程”相同,每侧6个人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不过扭杆和液压减震器更换成新的型号。这是因为“172M工程”的战斗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吨。
    火力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获得M-60A1主战坦克后,通过实车检测,苏军发现115毫米坦克炮无法跟西方的L-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这之后,苏联就决定研制125毫米坦克炮以与西方坦克抗衡,并将该口径定为制式口径。所以,作为新型号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须装备新的大口径炮的,这并不是继承T-64主战坦克的设计。
    事实上T-64也是直到T-64A才装备125毫米炮,之前苏联装备的T-62和T-64坦克装备的仍是115毫米炮。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设计的流线卵形炮塔,在纵向剖面上虽然跟T-64A很象,但实际外形跟T-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带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样的。从正面或上方观察很容易通过炮塔区分出两者。
    由此可见,所谓外界风传的T-72主战坦克是T-64主战坦克简化型的说法其实并不正确。不过卡尔采夫确实采用了很多简化设计(并不一定简化自T-64)来降低坦克的生产成本和难度。例如:火控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弹道计算机。虽然与T-64的机电模拟弹道计算机相比功能单一且性能相对落后,但成本低廉。炮塔装甲采用钢钢复合结构,两层装甲板之间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结构上比T-64A主战坦克炮塔正面的复合装甲简单。同样,车首装甲的结构和成分也比T-64A简单。
    当整个研制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卡尔采夫从总设计师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总设计师韦涅季托夫继任并接手整个项目。“172M工程”样车被制造出来之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其中许多测试是十分严酷的。“172M工程”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并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在装甲兵总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64A主战坦克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在可靠性上T-64A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虽然“172MT工程”的总体性能逊色于T-64A,但是其各项设计比T-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结构也相对简单,这样的结果是“172MT工程”比T-64A更加容易生产。装甲兵总局也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选择性能还是选择可靠性。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同时列装两种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获准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军方编号T-72。一代名车T-72主战坦克就此诞生。
    技术特征:
    T-72的主要武装是125毫米滑膛炮2A26与2A46系列,这型火炮也装载在其他苏联坦克如T-64和T-80上,它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破片榴弹(HE-Frag)与反装甲导弹。其中反装甲导弹是从T-72B开始才具备发射能力,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T-72并没有配备发射导弹所需的导引套件。2A46系列虽然能以约1,800米/秒的高初速发射翼稳脱壳穿甲弹,但是它尚无法在2000米距离有效地贯穿西方国家战车如豹2、挑战者1与M1艾布兰的正面装甲。
    由于主炮具有双轴稳定,所以T-72能够在行进间瞄准射击。然而T-72的火控系统太过简陋,因此在长距离的命中率表现并不理想。在装填炮弹的过程,主炮会自动将仰角移动至特定角度,这时由于瞄准仪具有独立的垂直轴稳定,所以射手能够在装填过程中持续地瞄准目标,装填完毕后主炮仰角会移动至与瞄准仪同步的位置。然而由于瞄准仪还缺乏水平轴稳定,所以T-72只能在停车状态发射反装甲导弹以进行追踪瞄准。
    T-72除了主要的瞄准仪之外还有一具主动式夜视瞄准仪,它必须使用一个红外线探照灯作为光源,有效范围低于800米。这不仅大大限制了T-72的夜战能力,也无法在昼间视线不佳时像西方国家战车一样改以热成像仪进行观测与瞄准。热成像仪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使用T-72的国家进行性能提升的重点之一。
    T-72的辅助武器是一挺ПКТ7.62毫米同轴机枪,配有250发待发射弹。
    一挺由车长操作的HCBT“岩石”12.7毫米防空机枪,它只能由车长将上身露出炮塔进行操作,对地面目标射击的最大瞄准距离为2000米,对空射击时的最大瞄准距离为1500米。
    自动装弹机:
    T-72和T-64、T-80一样采用自动装弹机装填炮弹,它的弹库设置在炮塔底下的转盘内,其中可装载22发炮弹。弹库中的分离式炮弹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进药,下面是弹头。装填时炮弹架会上升至炮尾环高度,先装填弹头然后接着下降装填推进药。击发后剩余的金属弹底会被退出炮膛由后面的弹出器接住,然后从炮塔后方的开口抛出车外。
    装填程序平均只要6.5-7秒就能完成,但是因为转盘仅能单向旋转所以最长可能需要15秒完成装填。这使得T-72能够达到每分钟约6-8发的射速,不过一但遭遇主炮液压系统故障或自动装弹机故障,装填所需的时间将增加许多。目前装在T-90和其他新式T-72上的新式自动装弹机除了能够装载较长的炮弹,能够双向旋转,还具有连续装填模式:在主炮击发后自动装弹机会自行装填同一种炮弹。这些改进使得自动装弹机的装填程序更加缩短,在13秒内能连续射击3发炮弹,平均每发仅花费4.3秒。
    防护:
    T-72的主要防护是采用复合装甲,它在铸造钢铁或轧压钢板之间放入异质材料的夹层。最初的T-72只有以均质铸造钢铁构成的炮塔,车身正面则是在均质轧压钢板中间夹入一层类似玻璃纤维的材料。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层石英颗粒;T-72B的炮塔厚度则大幅增加,在主炮两侧的空腔内放入由多层铝板与橡胶交叠而成的夹层,另外车身正面也额外增加硬度较高的钢板。因曾被M-48巴顿中型坦克正面击穿过,在1982年中东战争后苏联测试了缴获的105毫米M111弹后发现车体能被其穿透,于是给所有T-72和T-80都加了一层20毫米的附加装甲。但波斯湾战争T-72照常被M-60巴顿的脱翼穿甲弹“贯穿”车体。
    为了对付反装甲导弹与火箭这类含有成型装药的武器,苏联根据与以色列交战的经验,在80年代开始研制爆炸反应装甲,装上大量反应装甲的模样成为苏联坦克的一大特色。初期的反应装甲如接触一型(Kontakt-1)采用不对称的炸药层,能大幅提升对成型弹头武器的防护力。但是接触一型的外层容易被小口径武器贯穿引爆,而且每块反应装甲只能使用一次。
    1994年冬季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大量俄军战车在进攻首府格罗兹尼时被击毁,许多坦克因为反应装甲内没有炸药因而失去防御反坦克武器的作用。
    较新式的接触五型(Kontakt-5)采用不同的设计,最外层钢板因为较厚重所以不会因为内层炸药引爆而被炸开,也不容易被小口径武器破坏。其内含有多层钢板与炸药,在被翼稳脱壳穿甲弹或破甲榴弹击中时,这些夹层会因底下炸药的爆炸鼓起,耗散穿甲弹或高速喷流部份能量。这个特点使接触五型不但能重复使用,而且对于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较好的防护力。
    T-72除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还有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形成车身侧面对反装甲武器的保护。在T-72A之后的T-72也配备了902型“Tucha”烟雾弹发射器,可以发射烟雾弹形成遮障来掩护坦克转移阵地;新式烟雾弹能够阻绝红外线或是雷射,降低敌方以热成像仪观测或使用雷射导引导弹攻击的能力。另外在2006年俄罗斯公开展示使用Nakidka伪装套件的T-72BM,它能降低战车散发的热讯号与雷达波反射,使战车在热成像仪或雷达中更不容易被探测到。
    缺陷:
    T-72最为人所知的缺陷是自动装弹机的炮弹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圆形转盘中,当这里面的弹药被点燃引爆后往往造成炮塔被炸离车体。但是T-72的设计与T-64和T-80相比却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因为它的分离式炮弹采水平储放的方式置于转盘内,上面除了升降机位置以外都覆盖著一层装甲板,因此绝大多数炮弹并没有暴露在战斗室内。同时这些炮弹在车体内的位置接近路轮的高度,所以除了车体侧面装甲之外还额外多出负重轮的保护;相反地T-64/80的推进药采垂直储放的方式环绕整个炮塔吊舱,不仅暴露在战斗室内而且其位置高于负重轮,十分容易被从车体侧面或从炮塔各角度贯穿的炮火点燃。
    尽管如此,T-72还有许多额外的炮弹储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弹架、炮塔吊舱底板上以及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的炮弹架内,这些缺乏额外保护的炮弹容易被贯穿后在炮塔内飞散的高温碎片或金属射流点燃,造成严重的爆炸与火灾。对比03年6月20日简氏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报道的美军遇到过一次一辆M1被击中炮塔弹药舱引发殉爆的事例,是排爆门挽救了乘员的生命,就可以看出T-72的生存能力确比M1有差别而不是如一些文章声称的排爆门只起象征用。
    在波湾战争中大量T-72被击毁并引爆。尽管有人称伊拉克拥有的是相当早期的出口降级版"猴型"T-72M或T-72M1,但事实上当时俄军自用的T-72B也无法与美军抗衡:如正面对APFSDS的防护上,T-72M、T-72B和M1A1HA的数值为380mm、530mm和680mm;各自使用APFSDS的穿透力上,ZBM-15只有340mm、俄军的主力ZBM-32和ZBM-42是500mm、美军的M829A1有610到660mm。再如第三代战车的重要标志热成像装置,美国始自1979年的M60A3,而俄国直到1993年才在T-80UK上首次使用了“龙舌兰”,而且在向印度出口T-90时,此装置受到印方拒绝,换用的是法国的“凯瑟琳”。
    T-72的另一个缺陷是由于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使得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大部分T-72所配备的瞄准仪TPD-K1和它的改良型1A40虽然都内置有雷射测距仪,但是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弹道修正计算,而且只有1A40能对移动目标计算前置量。
    这些瞄准仪在测距时必须将雷射测距点置于目标上实施测距,而这个测距点的位置和瞄准刻划中心不同,然后在测距完毕后瞄准刻划会根据弹道修正量移动至新位置,接着射手必须将瞄准刻划中心置于目标上。使用TPD-K1时,如果遭遇移动目标时射手必须自行判断前置量,在瞄准刻划上有一长排刻度是用来瞄准移动目标。
    1A40在原本的瞄准镜旁边增加另一个瞄准镜,它的功能是显示计算出来的前置量。射手必须持续追瞄目标2秒,接着瞄准仪会显示出所需的前置量,射手在瞄准刻划上找出最接近这个数字的刻度后将刻度置于目标上完成前置量提取的动作。另外T-72有个称为Delta-D的功能,它会根据测距后车身的移动量持续修正目标距离。这个功能并不可靠,尤其是在外销的T-72上常造成错误的修正,还有在特定的地形如湿滑的地面或丘陵地形上也会做出错误修正。
    除了前述的缺陷,T-72还有其他缺陷。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自动装弹机采用电力驱动,一但电力系统失效就只能以机械装置实施人工装填,每次装填得花上1分钟。T-72配备主动式红外线夜视瞄准仪,有效范围仅有800米,而且分辨率也不如热影像仪。
    自动装弹机无法在每次射击完毕后,自动地连续装填同一种炮弹,必须等到射手按下开关才能启动装填程序。T-72的缺陷在苏联解体后持续地被俄罗斯与其他使用国家改进中,包含引进新式火控系统与热影像仪,改良自动装弹机等,甚至大幅修改炮塔构型、装甲配置与自动装弹机的设计。
    主要型号:
    T-72乌拉尔:最初的T-72(172M项目),配备具光学测距功能的TPD-2-49瞄准仪与125毫米主炮2A26M-2
    T-72乌拉尔-1:T-72改良型(172M1项目),炮塔增厚并且置入钢玉(corundum)夹层
    T-72A:配备内建雷射测距仪的TPD-K1瞄准仪,增厚的铸造炮塔内含有130毫米厚的石英颗粒夹层,美国陆军昵称为桃莉-巴顿,另外还增加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1980年开始在炮塔正面加装902型“Tucha”烟雾弹发射器
    T-72AV:配备接触一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A
    T-72B:炮塔增厚,在正面内含有435毫米厚的多层铝板、橡胶复合夹层,可从炮塔顶部的凹槽识别其位置炮塔顶部布上一层25毫米厚的中子防护层,美国陆军昵称为:超级桃莉-巴顿,(Super Dolly Parton)瞄准仪改采用具有计算前置量功能的1A40,可发射9K120芦笛“Svir”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
    9K120芦笛“Svir”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价格:3枚=T-72
    T-72B1:不具发射导弹能力的T-72B
    T-72BV:配备接触1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B(M):配备接触5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M: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规格近似T-72A,但是采用全铸造炮塔
    T-72M1: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规格近似T-72A
    T-72M2:保加利亚的M1升级版有新的夜视镜
    T-72S:外销型,规格近似T-72BV,火控系统获得性能提升
    T-72BM:T-72B改良型,配备具有热影像波道的新式瞄准仪、装有炮口参考系统的新式125毫米主炮2A46M-5,1000匹马力的V-92S2柴油发动机与新式爆炸反应装甲
    M-84:南斯拉夫改良型,亦外销给科威特
    PT-91:波兰的T-72M1改良型
    TR-125:罗马尼亚的T-72M1改良型
    T-72CZM4:捷克的T-72M1改良型,采用新式发动机、火控系统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AG:乌克兰的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装、火控系统、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MG: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器、火控系统、新式车长指挥塔、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120: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一个内有自动装弹机的加长型炮塔,能发射北约标准规格的120毫米炮弹
    T-72主战坦克服役的国家
    战斗历史时间:1980-2012年几乎参与过所有中东、中亚的战事,俄罗斯已于2006年关闭T-72主战坦克的生产线。
    最后是楼主在俄罗斯技术博物馆与T-72主战坦克的合影


【红色帝国的陆地猛虎】苏联T-72主战坦克全记录,欢迎军迷分享作者: 张侃 КосдяΘ..Θ         T-72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7年开始研制的主战坦克,除了大量服役于红军之外也外销和授权华沙公约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总产量达2万辆。于1977年11月苏联纪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几次实战证实此坦克仅适合低强度冲突作战。    1953年,苏联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开始研制一款全新概念坦克,项目代号“43032工程”。而日后诞生的,在冷战中曾经长时间让西方装甲兵恐惧的T-64主战坦克也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T-64主战坦克    不过当时“430工程”的竞争者就一直很少人提及,它就是卡尔采夫设计局的“140工程”,“430工程”样车表现出来的性能和发展潜力,再加上莫洛佐夫自己的影响使苏联军方最终选择了它。结果同样表现出色的竞争者就这样被暂时埋没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否决出局的设计先后两次“借尸还魂”,而且性能一次比一次强。    研发路程:“140工程”,一切的开始。1954年,下塔吉尔设计局在总设计师卡尔采夫的领导下,开始了代号“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试验样车的研制。这是一种结构新颖的坦克。采用全新设计的行走机构,经过改进的柴油发动机,新设计的车体和炮塔,装备一门新研制的D-54TC线膛坦克炮。还安装有全新的行星机械传动装置。另外,“140工程”新研制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也有效减轻了驾驶员工作负担。后来“140工程”试验坦克的许多技术成果,包括行走机构在内都被“155工程”试验坦克(后来的T-55主战坦克)和“167工程”试验坦克所采用。    T-55主战坦克    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计,“140工程”试验坦克跟“430工程”试验坦克一样,可靠性较差,且性能上跟T-54/55主战坦克并没有拉开足够差距。实际上“140工程”比“430工程”还是要保守一些。经过对两个设计方案和样车进行详细和严格的比较之后,苏军选择了概念更超前、发展潜力更大的“430工程”作为日后新一代坦克的研制基础。    “430工程”    前奏,T-62曲折的发展路程。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竞争失败并没有让其设计人员气馁。卡尔采夫决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经定型并且准备批量生产的T-55主战坦克的底盘来研制一种新坦克。该方案代号为“165工程”。但在整个设计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设计人员发现,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动安装到T-55底盘上技术难度太大。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对T-55底盘进行修改,其好处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装上去,而且能顺便修正一些T-55底盘本已存在的缺陷。    为此,设计人员首先加大了底盘炮塔座圈的直径,并适当延长了底盘长度。相应地,负重轮之间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调整。采取这两项措施还带来一个好处——大大增加了战斗室空间。对于习惯了苏式坦克狭窄战斗室的坦克兵来讲该措施无疑受到了广泛欢迎。“165工程”上还安装了新研制的自动弹壳抛弃装置。当火炮射击完毕之后,该装置能够自动将弹壳通过炮塔后部的一个小窗口抛出车外。采用该装置后火炮进行射击时在战斗室内产生的有害气体大幅度减少了。    到1958年11月,苏联已先后生产了3辆“165工程”样车。严格的测试表明,该型坦克的设计是成功的。虽然“165工程”在当时依然未能引起苏联装甲兵总局的关注,但其基本设计得到了认可,并且坦克样车还曾向政府高层作过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对“165工程”和后来的“166工程”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发生了----战略火箭兵总部向政府高层展示了新研制成功的T-12型牵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该炮获得了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相关部门向装甲兵总局要求研制出装备该型火炮的坦克。为此,装甲兵总局专门召集专家开了一场特殊会议。在会议上以卡尔采夫为首的总设计师们据理力争,会议最后做出了一个多方妥协的决定----不研制装备T-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12火炮基础上研制适合坦克装备的新型滑膛炮。    这次会议之后,卡尔采夫认真总结了会议内容,马上对“165工程”方案进行修改,并将整个项目重新命名为“166工程”。“1663工程”最重要的改进就是通过换装口径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来的100毫米线膛炮。该炮的研制就是按照军方提交会议的相关内容和意见,根据《军事工业委员会决定》里相关的研究计划要求的,当中还包括配套的火炮稳定器等相关设备。    1959年,“166工程”的几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在随后1960年进行的测试中,“166工程”表现让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设计基础上通过渐进改进而来。一些当年“140工程”计划采用的新部件现在已相当可靠。但是新研制的火炮双向稳定器故障率仍然较高,这个问题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为T一62主战坦克,并且投入批量生产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解决。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视,当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产。因为这个问题苏军内部也争论不休。但当西方国家装备105毫米主炮的主战坦克已服役的情报传回苏联之后,一切争论结束了。因为苏军检视自己的所有坦克后发现,手头上居然没有一种能与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为T-64坦克)离成熟和完善还太遥远,完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让军方安慰的就是,他们还握有一个能够立即投产并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号----“166工程”。来自军方高层的强大压力迫使装甲兵总局迅速将“166工程”定型并投入生产,这就是T-62主战坦克。但是装甲兵总局依然只是将这个型号视为过渡型号,因为在性能上T-62仍然无法对西方取得压倒优势。苏军只是希望它能暂时顶住铁幕另一边的压力(同时也顶住政府高层的压力),好为划时代的“432工程”----后来的“王者”T-64服役争取时间。    由于大口径滑膛炮是第一次装车,性能是否真的没问题,装甲兵高层对此还不是很放心,作为替补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并投入生产,军方代号T-62A。不过这时候的T-62A与原来相比已经做了不少改进,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100毫米线膛炮代替了D-54TC坦克炮。T-62A生产装备数量很少,原因是装甲兵总局发现自己对1 15毫米滑膛炮的顾虑是多余的,遂向政府申请停产T-62A并获批准,T-62A在苏联庞大的坦克装备体系中就象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T-62A    承前启后的“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半死不活、前途未卜的时候,以卡尔采夫为首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泄气。既然“166工程”的设计无法打动装甲兵总局,卡尔采夫索性决定在“166工程”基础上再研制一种新坦克,项目代号“167工程”。1961年夏天2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T-62获得了批量生产资格。    “167工天程”的底盘设计方案相对于“166工程”做了进一步修改。新的悬挂系统和行走机构源于“140项目”。也是两边各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扭杆和减震器等部件得到改进。四冲程水冷柴油机更换为功率更大的700马力型号。“167工程”的机动性获得提高就是得益于上述两项措施:其最大公路时速从T-62的50公里/小时提高至64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提高至550公里。炮塔则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设计,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动抛壳系统在内的整套武器系统。研制后期设计人员在炮塔后方加装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作为辅助武器。并且对火控系统做了相应修改。后来,卡尔采夫设计局又在“167工程”基础上研制出使用燃气轮机的新型试验样车,项目代号“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动力系统。    经过一系列测试后,“167工程”的总体性能让人满意。但就象以前的“166工程”一样,整个项目在完成研制和测试工作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虽然厂方和总设计师多次向高层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战坦克装备部队。但是装甲兵总局一直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167工程”跟后来定型并装备部队的“432工程”相比在技术水平上完全处于下风。当初装甲兵总局决定将T-62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完全是被客观现实所逼。现在“432工程”即将定型服役,而T-62主战坦克已经较好地填补空白,再生产一种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显然不合适。    下塔吉尔人又一次经历了挫折,但是包括总设计师在内的工作人员仍然没有放弃。他们又一次满怀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制工作中去。日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笑到了最后。    在设计局研制“167T工程”的同时,卡尔采夫就开始考虑如何提升T-62主战坦克的性能。他委托卡瓦列夫为首的设计小组为T-62主战坦克研制自动装弹机,并一再强调要注重装弹机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装弹机可靠性差的覆辙。最后经过讨论决定研制一种装填分装式115毫米弹药的新型自动装弹机。在对该型自动装弹机进行了严格测试之后,事实证明这种采用弹夹式结构的自动装弹机不仅结构相对简单,而且非常可靠。原来T-62坦克上面采用的自动弹壳抛弃系统被有机地结合进了自动装填系统里。后来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又在该型自动装填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了装填125毫米弹药的改进型号。其后,下乌拉尔坦克制造厂研制出装备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装有该自动装填系统的T一62主战坦克改进型试验样车。该样车引起了装甲兵总局高层的注意,特别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机。然而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想要生产并装备部队这种设计上已经“落后”的坦克。    笑到最后,T-72诞生。    从“172工程”到“172M工程”    幸运之神就是喜欢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很快,被T-64主战坦克可靠性搞到焦头烂额的装甲兵总局向卡尔采夫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研制一种性能可靠的T-64简化型坦克”。相关人员还带来了6辆T-64A主战坦克的样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军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64A的原型车才刚完成设计并且只生产出小批量样车。)供设计人员了解其结构和进行相关试验。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号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实就是在T-64主战坦克基础上换装B-45发动机和前面所说的自动装弹机(就是后来T-72的自动装弹机)。然而,“172工程”在经过充分严格的试验之后,实际情况却并不如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这时候,卡尔采夫果断决定抛弃在T-64基础上研制新坦克的计划。特别是对送来的T-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进行大量试验之后,卡尔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64的设计,而且认识到T-64的许多技术是相当不成熟的。许多超前的设计正是T-64主战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头,即使能够有效改进部件的可靠性,系统总体可靠性也未必理想。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尔采夫对T-64许多设计的厌恶感,而且使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实际上是失败的,以T-64为基础研制一种性能和可靠性均让人满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设计一种坦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要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只有一个方法----另起炉灶。    卡尔采大决定在他所设计的“167工程”基础上,结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经过试验证明成熟的技术来研制一种全新的坦克,该项目代号“172M工程”。虽然是全新的设计,但是为了获得研制经费,卡尔采夫玩了一个花招,以“172M工程”的名义让装甲兵总局以为该项目只是172工程”的改进型号。结果,卡尔采夫顺利地得到拨款,也顺利地把它们花光了,但最关键的是,他确实造出了一辆好坦克。虽然后来装甲兵总局派人来测试坦克的时候发现“172M工程”根本就与“172工程”没关系,但是新坦克表现出来的良好综合性能最终让事情皆大欢喜。而“172M工程”的试验样车也就是后来T-72主战坦克真正的原型车。    “172M工程”,T-72坦克的原型车    “172M工程”的底盘设计基本上源于“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车首上装甲的倾角、驾驶员中置和双侧传动变速箱就是吸收自T-64。火控系统是在T-64A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动力舱布局也不同于“167工程”。“172M工程”的发动机采用B-45的增大马力改进型B-46。行走装置大部分与“167工程”相同,每侧6个人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不过扭杆和液压减震器更换成新的型号。这是因为“172M工程”的战斗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吨。    火力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获得M-60A1主战坦克后,通过实车检测,苏军发现115毫米坦克炮无法跟西方的L-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这之后,苏联就决定研制125毫米坦克炮以与西方坦克抗衡,并将该口径定为制式口径。所以,作为新型号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须装备新的大口径炮的,这并不是继承T-64主战坦克的设计。    事实上T-64也是直到T-64A才装备125毫米炮,之前苏联装备的T-62和T-64坦克装备的仍是115毫米炮。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设计的流线卵形炮塔,在纵向剖面上虽然跟T-64A很象,但实际外形跟T-64主战坦克和“172工程”带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样的。从正面或上方观察很容易通过炮塔区分出两者。    由此可见,所谓外界风传的T-72主战坦克是T-64主战坦克简化型的说法其实并不正确。不过卡尔采夫确实采用了很多简化设计(并不一定简化自T-64)来降低坦克的生产成本和难度。例如:火控系统采用的是机械弹道计算机。虽然与T-64的机电模拟弹道计算机相比功能单一且性能相对落后,但成本低廉。炮塔装甲采用钢钢复合结构,两层装甲板之间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结构上比T-64A主战坦克炮塔正面的复合装甲简单。同样,车首装甲的结构和成分也比T-64A简单。    当整个研制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卡尔采夫从总设计师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总设计师韦涅季托夫继任并接手整个项目。“172M工程”样车被制造出来之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其中许多测试是十分严酷的。“172M工程”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并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来在装甲兵总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64A主战坦克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在可靠性上T-64A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虽然“172MT工程”的总体性能逊色于T-64A,但是其各项设计比T-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结构也相对简单,这样的结果是“172MT工程”比T-64A更加容易生产。装甲兵总局也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选择性能还是选择可靠性。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同时列装两种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获准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军方编号T-72。一代名车T-72主战坦克就此诞生。    技术特征:    T-72的主要武装是125毫米滑膛炮2A26与2A46系列,这型火炮也装载在其他苏联坦克如T-64和T-80上,它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破片榴弹(HE-Frag)与反装甲导弹。其中反装甲导弹是从T-72B开始才具备发射能力,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T-72并没有配备发射导弹所需的导引套件。2A46系列虽然能以约1,800米/秒的高初速发射翼稳脱壳穿甲弹,但是它尚无法在2000米距离有效地贯穿西方国家战车如豹2、挑战者1与M1艾布兰的正面装甲。    由于主炮具有双轴稳定,所以T-72能够在行进间瞄准射击。然而T-72的火控系统太过简陋,因此在长距离的命中率表现并不理想。在装填炮弹的过程,主炮会自动将仰角移动至特定角度,这时由于瞄准仪具有独立的垂直轴稳定,所以射手能够在装填过程中持续地瞄准目标,装填完毕后主炮仰角会移动至与瞄准仪同步的位置。然而由于瞄准仪还缺乏水平轴稳定,所以T-72只能在停车状态发射反装甲导弹以进行追踪瞄准。    T-72除了主要的瞄准仪之外还有一具主动式夜视瞄准仪,它必须使用一个红外线探照灯作为光源,有效范围低于800米。这不仅大大限制了T-72的夜战能力,也无法在昼间视线不佳时像西方国家战车一样改以热成像仪进行观测与瞄准。热成像仪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使用T-72的国家进行性能提升的重点之一。    T-72的辅助武器是一挺ПКТ7.62毫米同轴机枪,配有250发待发射弹。    一挺由车长操作的HCBT“岩石”12.7毫米防空机枪,它只能由车长将上身露出炮塔进行操作,对地面目标射击的最大瞄准距离为2000米,对空射击时的最大瞄准距离为1500米。    自动装弹机:    T-72和T-64、T-80一样采用自动装弹机装填炮弹,它的弹库设置在炮塔底下的转盘内,其中可装载22发炮弹。弹库中的分离式炮弹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进药,下面是弹头。装填时炮弹架会上升至炮尾环高度,先装填弹头然后接着下降装填推进药。击发后剩余的金属弹底会被退出炮膛由后面的弹出器接住,然后从炮塔后方的开口抛出车外。    装填程序平均只要6.5-7秒就能完成,但是因为转盘仅能单向旋转所以最长可能需要15秒完成装填。这使得T-72能够达到每分钟约6-8发的射速,不过一但遭遇主炮液压系统故障或自动装弹机故障,装填所需的时间将增加许多。目前装在T-90和其他新式T-72上的新式自动装弹机除了能够装载较长的炮弹,能够双向旋转,还具有连续装填模式:在主炮击发后自动装弹机会自行装填同一种炮弹。这些改进使得自动装弹机的装填程序更加缩短,在13秒内能连续射击3发炮弹,平均每发仅花费4.3秒。    防护:    T-72的主要防护是采用复合装甲,它在铸造钢铁或轧压钢板之间放入异质材料的夹层。最初的T-72只有以均质铸造钢铁构成的炮塔,车身正面则是在均质轧压钢板中间夹入一层类似玻璃纤维的材料。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层石英颗粒;T-72B的炮塔厚度则大幅增加,在主炮两侧的空腔内放入由多层铝板与橡胶交叠而成的夹层,另外车身正面也额外增加硬度较高的钢板。因曾被M-48巴顿中型坦克正面击穿过,在1982年中东战争后苏联测试了缴获的105毫米M111弹后发现车体能被其穿透,于是给所有T-72和T-80都加了一层20毫米的附加装甲。但波斯湾战争T-72照常被M-60巴顿的脱翼穿甲弹“贯穿”车体。    为了对付反装甲导弹与火箭这类含有成型装药的武器,苏联根据与以色列交战的经验,在80年代开始研制爆炸反应装甲,装上大量反应装甲的模样成为苏联坦克的一大特色。初期的反应装甲如接触一型(Kontakt-1)采用不对称的炸药层,能大幅提升对成型弹头武器的防护力。但是接触一型的外层容易被小口径武器贯穿引爆,而且每块反应装甲只能使用一次。    1994年冬季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大量俄军战车在进攻首府格罗兹尼时被击毁,许多坦克因为反应装甲内没有炸药因而失去防御反坦克武器的作用。    较新式的接触五型(Kontakt-5)采用不同的设计,最外层钢板因为较厚重所以不会因为内层炸药引爆而被炸开,也不容易被小口径武器破坏。其内含有多层钢板与炸药,在被翼稳脱壳穿甲弹或破甲榴弹击中时,这些夹层会因底下炸药的爆炸鼓起,耗散穿甲弹或高速喷流部份能量。这个特点使接触五型不但能重复使用,而且对于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较好的防护力。    T-72除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还有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形成车身侧面对反装甲武器的保护。在T-72A之后的T-72也配备了902型“Tucha”烟雾弹发射器,可以发射烟雾弹形成遮障来掩护坦克转移阵地;新式烟雾弹能够阻绝红外线或是雷射,降低敌方以热成像仪观测或使用雷射导引导弹攻击的能力。另外在2006年俄罗斯公开展示使用Nakidka伪装套件的T-72BM,它能降低战车散发的热讯号与雷达波反射,使战车在热成像仪或雷达中更不容易被探测到。    缺陷:    T-72最为人所知的缺陷是自动装弹机的炮弹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圆形转盘中,当这里面的弹药被点燃引爆后往往造成炮塔被炸离车体。但是T-72的设计与T-64和T-80相比却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因为它的分离式炮弹采水平储放的方式置于转盘内,上面除了升降机位置以外都覆盖著一层装甲板,因此绝大多数炮弹并没有暴露在战斗室内。同时这些炮弹在车体内的位置接近路轮的高度,所以除了车体侧面装甲之外还额外多出负重轮的保护;相反地T-64/80的推进药采垂直储放的方式环绕整个炮塔吊舱,不仅暴露在战斗室内而且其位置高于负重轮,十分容易被从车体侧面或从炮塔各角度贯穿的炮火点燃。    尽管如此,T-72还有许多额外的炮弹储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弹架、炮塔吊舱底板上以及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的炮弹架内,这些缺乏额外保护的炮弹容易被贯穿后在炮塔内飞散的高温碎片或金属射流点燃,造成严重的爆炸与火灾。对比03年6月20日简氏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报道的美军遇到过一次一辆M1被击中炮塔弹药舱引发殉爆的事例,是排爆门挽救了乘员的生命,就可以看出T-72的生存能力确比M1有差别而不是如一些文章声称的排爆门只起象征用。    在波湾战争中大量T-72被击毁并引爆。尽管有人称伊拉克拥有的是相当早期的出口降级版"猴型"T-72M或T-72M1,但事实上当时俄军自用的T-72B也无法与美军抗衡:如正面对APFSDS的防护上,T-72M、T-72B和M1A1HA的数值为380mm、530mm和680mm;各自使用APFSDS的穿透力上,ZBM-15只有340mm、俄军的主力ZBM-32和ZBM-42是500mm、美军的M829A1有610到660mm。再如第三代战车的重要标志热成像装置,美国始自1979年的M60A3,而俄国直到1993年才在T-80UK上首次使用了“龙舌兰”,而且在向印度出口T-90时,此装置受到印方拒绝,换用的是法国的“凯瑟琳”。    T-72的另一个缺陷是由于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使得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大部分T-72所配备的瞄准仪TPD-K1和它的改良型1A40虽然都内置有雷射测距仪,但是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弹道修正计算,而且只有1A40能对移动目标计算前置量。    这些瞄准仪在测距时必须将雷射测距点置于目标上实施测距,而这个测距点的位置和瞄准刻划中心不同,然后在测距完毕后瞄准刻划会根据弹道修正量移动至新位置,接着射手必须将瞄准刻划中心置于目标上。使用TPD-K1时,如果遭遇移动目标时射手必须自行判断前置量,在瞄准刻划上有一长排刻度是用来瞄准移动目标。    1A40在原本的瞄准镜旁边增加另一个瞄准镜,它的功能是显示计算出来的前置量。射手必须持续追瞄目标2秒,接着瞄准仪会显示出所需的前置量,射手在瞄准刻划上找出最接近这个数字的刻度后将刻度置于目标上完成前置量提取的动作。另外T-72有个称为Delta-D的功能,它会根据测距后车身的移动量持续修正目标距离。这个功能并不可靠,尤其是在外销的T-72上常造成错误的修正,还有在特定的地形如湿滑的地面或丘陵地形上也会做出错误修正。    除了前述的缺陷,T-72还有其他缺陷。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自动装弹机采用电力驱动,一但电力系统失效就只能以机械装置实施人工装填,每次装填得花上1分钟。T-72配备主动式红外线夜视瞄准仪,有效范围仅有800米,而且分辨率也不如热影像仪。    自动装弹机无法在每次射击完毕后,自动地连续装填同一种炮弹,必须等到射手按下开关才能启动装填程序。T-72的缺陷在苏联解体后持续地被俄罗斯与其他使用国家改进中,包含引进新式火控系统与热影像仪,改良自动装弹机等,甚至大幅修改炮塔构型、装甲配置与自动装弹机的设计。    主要型号:    T-72乌拉尔:最初的T-72(172M项目),配备具光学测距功能的TPD-2-49瞄准仪与125毫米主炮2A26M-2    T-72乌拉尔-1:T-72改良型(172M1项目),炮塔增厚并且置入钢玉(corundum)夹层    T-72A:配备内建雷射测距仪的TPD-K1瞄准仪,增厚的铸造炮塔内含有130毫米厚的石英颗粒夹层,美国陆军昵称为桃莉-巴顿,另外还增加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1980年开始在炮塔正面加装902型“Tucha”烟雾弹发射器    T-72AV:配备接触一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A    T-72B:炮塔增厚,在正面内含有435毫米厚的多层铝板、橡胶复合夹层,可从炮塔顶部的凹槽识别其位置炮塔顶部布上一层25毫米厚的中子防护层,美国陆军昵称为:超级桃莉-巴顿,(Super Dolly Parton)瞄准仪改采用具有计算前置量功能的1A40,可发射9K120芦笛“Svir”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    9K120芦笛“Svir”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价格:3枚=T-72    T-72B1:不具发射导弹能力的T-72B    T-72BV:配备接触1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B(M):配备接触5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M: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规格近似T-72A,但是采用全铸造炮塔    T-72M1: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规格近似T-72A    T-72M2:保加利亚的M1升级版有新的夜视镜    T-72S:外销型,规格近似T-72BV,火控系统获得性能提升    T-72BM:T-72B改良型,配备具有热影像波道的新式瞄准仪、装有炮口参考系统的新式125毫米主炮2A46M-5,1000匹马力的V-92S2柴油发动机与新式爆炸反应装甲    M-84:南斯拉夫改良型,亦外销给科威特    PT-91:波兰的T-72M1改良型    TR-125:罗马尼亚的T-72M1改良型    T-72CZM4:捷克的T-72M1改良型,采用新式发动机、火控系统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AG:乌克兰的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装、火控系统、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MG: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器、火控系统、新式车长指挥塔、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120: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一个内有自动装弹机的加长型炮塔,能发射北约标准规格的120毫米炮弹    T-72主战坦克服役的国家    战斗历史时间:1980-2012年几乎参与过所有中东、中亚的战事,俄罗斯已于2006年关闭T-72主战坦克的生产线。    最后是楼主在俄罗斯技术博物馆与T-72主战坦克的合影

居然没人关心?
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
一看就知道是从维基百科上复制过来的,这作者就是个逗逼,谁家现代坦克不是用潜望镜作为主瞄准镜的?谁说T-72的瞄准镜是1倍的?
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
一看就知道是从维基百科上复制过来的,这作 ...
说的是"备用"。。。
T-90 其实也是T-72一个延伸,应该认为是个分型号。
T-72虽然设计没有T-64/T-80 系列那么精密,但是产能要大得多。
心中有个疑问,综合战力是T72改还是96改强。造价是T72改便宜还是96改便宜。
下手不留情 发表于 2014-6-26 13:28
心中有个疑问,综合战力是T72改还是96改强。造价是T72改便宜还是96改便宜。
综合战力当然是96A强,造价当然是T-72B3便宜。拿着两玩意比,说实话,就是比烂而已,所谓改进都是没钱拿老车改改充数手段罢了。
游骑兵不骑马 发表于 2014-6-26 21:33
综合战力当然是96A强,造价当然是T-72B3便宜。拿着两玩意比,说实话,就是比烂而已,所谓改进都是没钱拿 ...
能造出这样的坦克来的国家全世界两个手能数出来,能装备这么大规模的国家一个手能数出来。T72,96坦克的意义不亚于T80,99.他们数量巨大,完全是主力
下手不留情 发表于 2014-6-26 14:49
能造出这样的坦克来的国家全世界两个手能数出来,能装备这么大规模的国家一个手能数出来。T72,96坦克的 ...
能自主研发生产坦克的国家你用两只手也数的过来,中俄两国的现役96,T-72数量都不足2000,算哪门子数量巨大,也别把毛子那种报废丢弃处理和欧美的退役封存想提并论。
游骑兵不骑马 发表于 2014-6-26 21:53
能自主研发生产坦克的国家你用两只手也数的过来,中俄两国的现役96,T-72数量都不足2000,算哪门子数量巨 ...
除了中俄美印以 谁家现役坦克总量还有2000以上 和平大环境下这还不算装备数量巨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