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6万解放军从30万国军包围中杀出血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03:19


1946年6月26日,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驻扎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突然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突围而出。这一事件,被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认定为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中原军区突围,也叫中原突围。八一前夕,记者采访了省军区、省史志办等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从而再现了那血与火的岁月。
    中原军区成立
    “中原解放区是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全国抗战转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7月31日,省史志办编辑邵栋在接受采访时说,“从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成长壮大为五万雄师,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这里是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因此,敌我双方把这里看成了战略枢纽。”
    湖北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1945年10月,王震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率领河南军区部队先后到达鄂豫皖边区与第五师会合。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中央局和中原军区,任命郑位三为中原局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李先念为中原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解放区逐步发展为跨越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处的广阔地区,人口1500万,正规军五万余人,民兵30余万。
    中原军区的建立,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军出川的大门。国民党反动派咬牙切齿,叫嚷着要在11月份内“肃清”中原解放军。由于国民党围攻日甚,根据地不断缩小,财政经济更加困难。中原军区为了摆脱困境争取主动,经中共中央同意,主力于12月中旬撤出桐柏山区,向平汉路以东实施战略转移,拟与苏北之新四军主力部队会合。
    此时,以宣化店为中心的解放区方圆不足50公里,却聚集着中原军区数万人的部队和家属,还有40万的百姓。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令这里的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
    1946年初,周恩来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国民党军将在5月4日到9日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黑云压城
    1946年1月8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进至光山、经扶以西地区;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停战协定,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经扶、光山地区集结待命。所属江汉军区、鄂东军区、河南军区之部队亦在原地待命。
    “但是,国民党毫无和平诚意,以公开的停战令做幌子,用秘密的作战令加紧内战部署,继续在平汉路东增兵,对中原军区部队形成新的包围,并决定5月4日至9日向中原军区部队发起总攻。”邵栋介绍,“中共中央、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中原军区获悉确切情报后,先后发表声明予以揭露和谴责,使国民党不得不推迟总攻时间。同时,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中原军区部队和平转移到其他解放区去。”

    但国民党一意孤行,一面伪装和谈,一面继续调兵遣将,企图一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6月1日,围攻中原军区之敌不断增加,形势更加恶化。大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为保存革命力量,牵制向其他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兵力,从战略上配合其他地区解放军作战,中共中央电示中原军区:“一、美蒋对我极其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二、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三、目前时机紧迫,你们应充分注意,并团结内部,准备艰苦斗争。”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立即作出了突围的部署,并报告中央:主力经伏牛山、秦岭打游击,必要时转陕甘南创建根据地,或到陕甘会师。同时,亦准备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创建根据地,或者进川再转甘南地区。中共中央同意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意见,并指示中原军区:“你们必须立即准备突围,以最大的决心,坚决奋斗,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主力向西当然有许多困难与危险,但比向东地区广大便于机动。如和平破裂,即准备在这一广大地区作长期游击斗争,牵制敌人,配合华北、东北,将起重大战略作用。”6月20日,中原军区对如何突围作了具体部署:以第一纵队第一旅佯装军区主力,由光山县白雀园地区向东移动,迷惑和牵制敌人,在掩护主力突出重围后,相继跟进或转入华东解放区。主力分两路向西突围。6月21日,中原军区请示中共中央,要求6月底突围。2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立即亲自复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并指示中原军区,“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延误时机。”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原军区24日命令部分在防区秘密集结,26日晚全军开始突围。
    打乱了国民党的围攻部署
    6月26日拂晓,浓云密布,细雨纷纷,中原军区驻地的周围又响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枪炮声,担任掩护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余人,在旅长皮定均的指挥下,在西余集、砖桥、白雀园等地同国民党交火,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减轻突围主力的压力,先往南然后向东急进,中午越过小界岭,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血战松子关,威震清风岭,一路浴血斩关夺隘,于7月下旬到达淮安,与华中军力主力会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在皮定均部与敌激战中,右路突围部队1.5万余人,26日晚秘密离开宣化店,于29日晚从国民党防备薄弱的平汉铁路柳林至李家寨地段突破封锁线,向西北方向急进;左路突围部队一万余人,从光山出发,在王家店与国民党堵截部队七十五师第六旅、六十师一八五旅等部激战一昼夜,于7月1日在广水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西进。”邵栋长出一口气说,“至此,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已全部冲出国民党军之合击圈。”
    中原军区部队这一突围作战,完全出乎国民党的预料,打乱了国民党的围攻部署。刘峙忙以整编第三、十五、四十一和整编第四十七师主力追堵右路军,以整编第六十六、七十五师各一部追击左路军,其余各部就地转入“清剿”。同时,西安的胡宗南集团也以八个旅的兵力加强陕南防务,控制荆紫关要隘,堵塞解放军入陕通道。冲过平汉路后,右路军由信阳南部继续前进,7月2日在四望山中稍事休息后,为了迅速摆脱敌军,轻装急进,于4日前冲过天河口,7日越苍苔,8日冒着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克服了船只少的困难,安全渡过了唐河、白河,而后,经邓县,抵内乡,11日到达师岗地区。
    杀开一条血路

    鉴于国民党军追堵益急,为缩短行军队伍,随即兵分两支: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左一支;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右一支,向淅川方向前进。此时,淅川城,马蹬铺、李官桥已被国民党军四十一师的一二四旅、四十七师的一二五旅、宛西的保安团占领。13日,右路军冒着滂沱大雨进入淅川,为迅速渡过丹江,三五九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淅川城;十三旅三十八团包围马蹬铺;十三旅另两个旅断后,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抢渡丹江。14日,右路军左支冒着敌机轰炸,在距离淅川城1.5公里的大石桥附近渡口,徒涉丹江,日夜兼程,奋力西进;同日,右路军右支攻淅川未果,亦渡丹江西去。15日,王震率三五九旅等部抵达荆紫关地区。荆紫关地势险要,为入陕要道,国民党早已派重兵把守,三五九旅等部遭受阻击,而尾追之敌亦蜂拥而至,加之大雨之后,山路崎岖泥泞,悬崖陡壁,部队行动不便,情况异常紧急。三五九旅遂向荆紫关以南之鲍鱼岭地区突进,在粉碎敌军层层阻击而进入玉皇山地区后,又遭敌一二四旅、六十一旅等部南北两面夹击。生死关头,三五九旅等部在王震的指挥下,全体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拼杀,鏖战两天一夜,终于突破重围,进入陕南,而后几经转战,进入陕甘宁解放区。李先念、郑位三率第十三旅和第十五旅一部等,17日进至南化塘,遭胡宗南整编第一师、第九十师等部阻击,李先念指挥第十三旅全部投入战斗。担任突破敌军主阵地的三十七团,在团长夏世厚的带领下,接连进行七次冲锋,硬是杀开了一条血路,继续西进,以后又在赵川等地粉碎敌人堵截,突破梁家坟、漫川关封锁线,于28日到达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创建鄂豫陕边区游击根据地。左路军越过平汉铁路后,从安居渡过府河大部于7月11日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亚口抢渡襄河,突破敌军在宜城和石花街等地的堵截,25日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游击根据地;另一部由第三旅副旅长闵学胜率领转道北上,经枣阳、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而后抵陕南与右路军主力会合。
     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河南军区部队于四望山附近策应主力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后,除留三分之一兵力在桐柏山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外,主力3000余人沿右路主力右翼跟进,途径泌阳、方城、南召、内乡、嵩县等地,于7月下旬到达豫陕边同右路主力会合;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在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于7月1日向西突进,7月7日由宜城流水沟渡过襄河,乘襄西敌守备空虚,相继解放宜城、南漳、保康、竹山县城,后与左路主力会合。鄂东军区部队6000余人继续在大别山地区以团为单位,分散进行游击战争。
    “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英勇奋斗,转战月余,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7月30日,省军区国防教育办讲解员徐海雅在宣传展厅里讲解,“中共中央曾通报表扬说,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牵制蒋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度过敌人进攻最困难的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1946年10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了中原突围战役: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建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中原突围的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中原突围为我军保护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同时中原部队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分散了其他根据地的压力。”

1946年6月26日,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驻扎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部,突然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突围而出。这一事件,被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认定为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中原军区突围,也叫中原突围。八一前夕,记者采访了省军区、省史志办等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从而再现了那血与火的岁月。
    中原军区成立
    “中原解放区是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全国抗战转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7月31日,省史志办编辑邵栋在接受采访时说,“从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成长壮大为五万雄师,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这里是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因此,敌我双方把这里看成了战略枢纽。”
    湖北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1945年10月,王震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率领河南军区部队先后到达鄂豫皖边区与第五师会合。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中央局和中原军区,任命郑位三为中原局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李先念为中原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解放区逐步发展为跨越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处的广阔地区,人口1500万,正规军五万余人,民兵30余万。
    中原军区的建立,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军出川的大门。国民党反动派咬牙切齿,叫嚷着要在11月份内“肃清”中原解放军。由于国民党围攻日甚,根据地不断缩小,财政经济更加困难。中原军区为了摆脱困境争取主动,经中共中央同意,主力于12月中旬撤出桐柏山区,向平汉路以东实施战略转移,拟与苏北之新四军主力部队会合。
    此时,以宣化店为中心的解放区方圆不足50公里,却聚集着中原军区数万人的部队和家属,还有40万的百姓。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令这里的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
    1946年初,周恩来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国民党军将在5月4日到9日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黑云压城
    1946年1月8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进至光山、经扶以西地区;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停战协定,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经扶、光山地区集结待命。所属江汉军区、鄂东军区、河南军区之部队亦在原地待命。
    “但是,国民党毫无和平诚意,以公开的停战令做幌子,用秘密的作战令加紧内战部署,继续在平汉路东增兵,对中原军区部队形成新的包围,并决定5月4日至9日向中原军区部队发起总攻。”邵栋介绍,“中共中央、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中原军区获悉确切情报后,先后发表声明予以揭露和谴责,使国民党不得不推迟总攻时间。同时,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中原军区部队和平转移到其他解放区去。”

    但国民党一意孤行,一面伪装和谈,一面继续调兵遣将,企图一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6月1日,围攻中原军区之敌不断增加,形势更加恶化。大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为保存革命力量,牵制向其他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兵力,从战略上配合其他地区解放军作战,中共中央电示中原军区:“一、美蒋对我极其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二、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三、目前时机紧迫,你们应充分注意,并团结内部,准备艰苦斗争。”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立即作出了突围的部署,并报告中央:主力经伏牛山、秦岭打游击,必要时转陕甘南创建根据地,或到陕甘会师。同时,亦准备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创建根据地,或者进川再转甘南地区。中共中央同意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意见,并指示中原军区:“你们必须立即准备突围,以最大的决心,坚决奋斗,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主力向西当然有许多困难与危险,但比向东地区广大便于机动。如和平破裂,即准备在这一广大地区作长期游击斗争,牵制敌人,配合华北、东北,将起重大战略作用。”6月20日,中原军区对如何突围作了具体部署:以第一纵队第一旅佯装军区主力,由光山县白雀园地区向东移动,迷惑和牵制敌人,在掩护主力突出重围后,相继跟进或转入华东解放区。主力分两路向西突围。6月21日,中原军区请示中共中央,要求6月底突围。2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立即亲自复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并指示中原军区,“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延误时机。”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原军区24日命令部分在防区秘密集结,26日晚全军开始突围。
    打乱了国民党的围攻部署
    6月26日拂晓,浓云密布,细雨纷纷,中原军区驻地的周围又响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枪炮声,担任掩护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余人,在旅长皮定均的指挥下,在西余集、砖桥、白雀园等地同国民党交火,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减轻突围主力的压力,先往南然后向东急进,中午越过小界岭,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血战松子关,威震清风岭,一路浴血斩关夺隘,于7月下旬到达淮安,与华中军力主力会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在皮定均部与敌激战中,右路突围部队1.5万余人,26日晚秘密离开宣化店,于29日晚从国民党防备薄弱的平汉铁路柳林至李家寨地段突破封锁线,向西北方向急进;左路突围部队一万余人,从光山出发,在王家店与国民党堵截部队七十五师第六旅、六十师一八五旅等部激战一昼夜,于7月1日在广水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西进。”邵栋长出一口气说,“至此,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已全部冲出国民党军之合击圈。”
    中原军区部队这一突围作战,完全出乎国民党的预料,打乱了国民党的围攻部署。刘峙忙以整编第三、十五、四十一和整编第四十七师主力追堵右路军,以整编第六十六、七十五师各一部追击左路军,其余各部就地转入“清剿”。同时,西安的胡宗南集团也以八个旅的兵力加强陕南防务,控制荆紫关要隘,堵塞解放军入陕通道。冲过平汉路后,右路军由信阳南部继续前进,7月2日在四望山中稍事休息后,为了迅速摆脱敌军,轻装急进,于4日前冲过天河口,7日越苍苔,8日冒着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克服了船只少的困难,安全渡过了唐河、白河,而后,经邓县,抵内乡,11日到达师岗地区。
    杀开一条血路

    鉴于国民党军追堵益急,为缩短行军队伍,随即兵分两支: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左一支;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右一支,向淅川方向前进。此时,淅川城,马蹬铺、李官桥已被国民党军四十一师的一二四旅、四十七师的一二五旅、宛西的保安团占领。13日,右路军冒着滂沱大雨进入淅川,为迅速渡过丹江,三五九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淅川城;十三旅三十八团包围马蹬铺;十三旅另两个旅断后,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抢渡丹江。14日,右路军左支冒着敌机轰炸,在距离淅川城1.5公里的大石桥附近渡口,徒涉丹江,日夜兼程,奋力西进;同日,右路军右支攻淅川未果,亦渡丹江西去。15日,王震率三五九旅等部抵达荆紫关地区。荆紫关地势险要,为入陕要道,国民党早已派重兵把守,三五九旅等部遭受阻击,而尾追之敌亦蜂拥而至,加之大雨之后,山路崎岖泥泞,悬崖陡壁,部队行动不便,情况异常紧急。三五九旅遂向荆紫关以南之鲍鱼岭地区突进,在粉碎敌军层层阻击而进入玉皇山地区后,又遭敌一二四旅、六十一旅等部南北两面夹击。生死关头,三五九旅等部在王震的指挥下,全体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拼杀,鏖战两天一夜,终于突破重围,进入陕南,而后几经转战,进入陕甘宁解放区。李先念、郑位三率第十三旅和第十五旅一部等,17日进至南化塘,遭胡宗南整编第一师、第九十师等部阻击,李先念指挥第十三旅全部投入战斗。担任突破敌军主阵地的三十七团,在团长夏世厚的带领下,接连进行七次冲锋,硬是杀开了一条血路,继续西进,以后又在赵川等地粉碎敌人堵截,突破梁家坟、漫川关封锁线,于28日到达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创建鄂豫陕边区游击根据地。左路军越过平汉铁路后,从安居渡过府河大部于7月11日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亚口抢渡襄河,突破敌军在宜城和石花街等地的堵截,25日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游击根据地;另一部由第三旅副旅长闵学胜率领转道北上,经枣阳、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而后抵陕南与右路军主力会合。
     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河南军区部队于四望山附近策应主力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后,除留三分之一兵力在桐柏山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外,主力3000余人沿右路主力右翼跟进,途径泌阳、方城、南召、内乡、嵩县等地,于7月下旬到达豫陕边同右路主力会合;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在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于7月1日向西突进,7月7日由宜城流水沟渡过襄河,乘襄西敌守备空虚,相继解放宜城、南漳、保康、竹山县城,后与左路主力会合。鄂东军区部队6000余人继续在大别山地区以团为单位,分散进行游击战争。
    “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英勇奋斗,转战月余,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7月30日,省军区国防教育办讲解员徐海雅在宣传展厅里讲解,“中共中央曾通报表扬说,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牵制蒋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度过敌人进攻最困难的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1946年10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了中原突围战役: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建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中原突围的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中原突围为我军保护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同时中原部队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分散了其他根据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