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购意大利燃机公司 30亿元补30年技术鸿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7:36
http://news.qq.com/a/20140610/06 ... 012&ptlang=2052

这属于利好的消息吧?http://news.qq.com/a/20140610/06 ... 012&ptlang=2052

这属于利好的消息吧?
想要弥补发动机的短板,不仅要靠自我探索,还要通过其他途径(如吸收国外人才,收购国外公司)来加快研发,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尽快缩短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没看见禁止转载,所以转过来。

资料图:燃气轮机叶片。安萨尔多公司坐落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州(Genova),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全能型的工业公司,拥有悠久的重工业研发及制造的历史,堪称“意大利的克虏伯公司”。目前是全球最优秀的综合机电工程公司之一,在能源、自动控制及运输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燃气轮机,是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国制造业长期无法忽视的短板。即便到了去年,国内燃机量产能力具备,基础研究全面启动;但核心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还是横在面前。而就在上个月,情况发生了转折。

意大利时间5月8日,上海电气和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签署一系列协议,上海电气计划出资4亿欧元参股后者40%股权。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4亿欧元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这次收购的价值,远不是账面所能反映。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4亿欧元买来的,是最宝贵的技术和时间(编者注:4亿欧元相当于33亿人民币)。

30年的技术鸿沟

虎煜是上海电气下属上海汽轮机厂燃机部部长,1998年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燃机专业毕业。他回忆,当年念书时全国很少有高校开设燃机专业,因为中国的燃气产业已经断代十多年,读这个,毕业后去哪工作可能是个大问题。

2000年,国内三大电气企业参与国家组织的燃机“打捆招标”,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分别与西门子、GE、三菱三家跨国巨头合资合作。通过以市场换技术,推动燃气轮机国产化。十多年过去,国内燃机制造业蓬勃发展,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需求提升,燃机市场也逐渐成熟。一个鲜明标志,国内各大工科见长的高校,几乎都开出了燃机专业,冷门变成了热门。

“30年差距!从GE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出F级燃机到现在,我们有30年差距。”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建华直言国内与世界第一梯队的距离,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国内燃机制造商,都只拥有制造技术,没有研发能力。“我们只能按图制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郑建华说,由于缺乏技术,制造过程中任何一点修改都要听外方的。

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合作共赢,可双方关系再好,拥有燃机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默契,那就是外方绝对不会把燃机核心技术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对西门子、GE、三菱“三巨头”而言,燃机是“命门”,也是其能源装备领域利润最高的业务。4月底西门子宣布和GE竞购阿尔斯通,5月初西门子收购了罗罗燃机,此前三菱还吃下了普惠燃机,都有加紧行业整合之意以进一步加强垄断。行业里流传着这样的名言:要想拥有GE燃机技术,你得买下整个GE公司;要想得到西门子燃机技术,除非“跨过他们的身体”。这次收购之前,国内燃机行业几乎已经断了向国外买技术的念头。

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不仅带来定价权,还使其牢牢控制了服务领域。国内燃气发电行业普遍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燃机中的高温热部件每四年要更换一次,一台燃机多年日常维护维修的成本远超过燃机的购买成本。由于国内制造商没有研发设计能力,导致做不了任何维护服务,这块市场也被外方垄断,中方无计可施。

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内燃机行业太需要技术了,但差距之大让人无奈。前期研发需要天价投入、大量试验,这些都好办,但最需要的是时间。当国内行业准备追赶的时候,跨国公司的技术没有停步,西门子、GE等企业至今每年还在投入10多亿欧元、美元进行研发,据悉世界领先企业已经研制出比H级更先进的燃机。转机在半年前出现。此前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上海电气,获悉国际燃机市场上的一则变动消息: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正待价而沽,准备寻求行业投资者。

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世界上完全拥有重型燃机研制能力的,除了第一梯队的“三巨头”,还有法国阿尔斯通和意大利安萨尔多两家组成的第二梯队。1991年西门子与安萨尔多进行燃机技术合作,但到了2000年左右西门子意识到燃机技术的重要性,向对方规定了技术使用年限和范围并收回了技术转让许可。

这反而促使安萨尔多转向自主研发,10多年后,它拥有了独立技术。目前该公司主要聚焦欧洲市场,每年有10多亿欧元销售额,2000多万欧元利润。虽然规模不能和“三巨头”相比,但它的燃机产品和技术齐全,并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安萨尔多虽然盈利,但其母公司却受欧洲经济环境影响,陷入债务泥潭。此前欧洲的一家企业提出以13亿欧元收购,但在意大利管理层和工会坚决反对下失败。去年得知安萨尔多母公司回绝该公司之后,上海电气看准机会,迅速向其伸出橄榄枝。

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由于缺乏了解,中国企业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回应。同时韩国一家知名电气制造商介入,它抱着和中方一样的目的,希望通过收购,获取缺失的核心技术。但韩国企业提出和另一家欧洲企业一样的要求,要100%控股,同样担心下,安萨尔多工会又开始反对,收购再度陷入僵局。

两次波折后,意大利政府安排国家战略基金FSI全盘接管了安萨尔多能源公司。去年底,郑建华代表上海电气,赴意大利拜会了FSI的总裁。

一见面郑建华就开门见山,给出承诺且要求公平合理:第一,要参股安萨尔多,希望是大股东,但也不是“非要不可”。第二,价钱可以商量,但底线是技术要全面共享。第三,只要安萨尔多经营良好和健康,原来的管理团队可以继续保留,员工可以不裁员。第四,上海电气必须是安萨尔多的唯一产业股东。第五,上海电气将与安萨尔多一起共享中国与全球市场,并一道出资研发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燃气轮机且共享知识产权。

这五条一下子打动了FSI总裁,当即表示马上向意大利政府报告。中国公司的诚意也让安萨尔多公司管理层非常激动:开拓巨大的亚太市场,对于这家老牌欧洲企业来说,也很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以退为进的成功

收购堪称“闪电战”。郑建华回国后第二周,FSI总裁带着安萨尔多高管一起来到上海,第一次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看到上海电气在闵行、临港的各个世界级工厂,更坚定了意方与上海电气合作的决心。

收购谈判从启动到签约历时仅6个月,相对同等规模的海外收购,这次颇为高效。上海电气首席投资官陈鸿说,公司收购团队去意大利谈了六次,对方也到中国来了四次。收购细节谈得很细,意方公司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尤为看重,甚至提出把政府支持写入合同;还提出不要在合同里写合作的时间期限,希望永远合作下去,永不散伙。

成功牵手对安萨尔多公司意味着生存和发展,而对上海电气和国内燃机行业来说,收获的是多年渴求不得的核心技术。根据合作框架,上海电气入股后,安萨尔多现有所有的燃机自主研发技术与能力都将与上海电气共享,对于目前国内最为缺乏研制能力,安萨尔多恰恰都能提供。上海电气将很快具备重型燃机的研发设计能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困扰将不复存在。

按计划,双方还将在中国建立燃机领域的两家合资公司,实现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双方会联合开发先进高效的燃机新产品,并共享知识产权,从而形成真正的自主研发能力。”郑建华说,这有点像国内汽车产业通过海外收购,曲线发展自主品牌,大大缩短拥有核心技术的时间。

谁也没想到变化来得这样快。上海电气方面认为,这个机会可谓“可遇不可求”,虽说是“巧事”,但没点韧劲和巧劲,不可能成功。此前其他公司两次失败,关键原因在于收购方要求完全控股,双方核心利益发生尖锐冲突。过去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吃过不少此类苦头:要求100%控股,常常会引发对方很大的戒心和猜疑,特别容易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不求控制、只求拥有”,上海电气的退,反而让对方各个利益阶层感受到诚意,促成合作。

此轮收购也让上海电气经营团队对海外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郑建华表示,过去企业海外收购往往专注股权,虽然投入很大成本100%控股了,但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这一次,上海电气坚持先谈技术,再谈股权,把双方的核心利益和核心需求都能全面兼顾是这次谈判成功的重要经验。

上个月刚结束的亚信峰会上,中俄两国签署天然气大单,这一消息无疑为上海电气即将大举发展的燃气轮机产业注入强心剂。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国内天然气市场供给增加、价格回落,伴随着此次收购带来的燃机技术跨越,将使我国的燃机发展战略目标大大提前。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重型先进燃机问世后,还将突破垄断和封锁,走向海外市场。
纯属YY,以前,上海某车企,收购韩国过不下去的双龙汽车公司,本以为可以得到双龙的技术,比如自动变速箱技术,结果,韩国人把图纸看得死死的,根本不准中国人碰,还动不动就大叫:中国人/*偷/*技术。。。然后,根本不赚钱的企业,居然经常地/*罢/*罢/*工/*,要求加工资。。。今年加了,明年又要加工资。。。

要说韩国人/*罢/*工/*,恐怕让中国老板们长见识了,人家拿着弹弓射钢螺丝,不让中国老板们进厂。。。警察就当没看见没看见,韩国ZF说,你们应该谈判嘛,中国老板们应该谈判嘛,韩国ZF不好干涉。。。
话说我们这次真的能获得核心技术吗? 我怎么感觉这么不靠谱啊。
话说我们这次真的能获得核心技术吗?
如果能就好了,对发动机来说也很大有好处。
真心不靠谱。曾在某整车制造企业“学习”过一段时间,那企业跟欧洲一著名企业合作,当年就说得轰轰烈烈,仿佛合作了就能把对方的管理、还有核心技术全学会过来,结果差不多十年过去了。国内生产线造的东西也没见得跟 合作外企的生产线一样。 国内企业就像个来料加工厂一样,只管拿着外方的 零部件总成直接组装,摇身一变对外宣传就是国产**。国内的合作研发中心,根本就是给人家打下手的,核心的屁都没学到,核心的研发技术团队还是在国外,连核心部件制造都是在国外。 这么多年了,不说别的,最简单的汽车发动机,就连ecu系统都只能是外国的。还有个题外话,说出来估计会被HKC喷死,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技术,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的都是进口的(我也是两个老同事跳槽到为高铁提供子系统的外资公司才知道)。
这个合作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跟 合资汽车一样,市场让出去了,国产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是什么样的现状,这个行业的CDer最清楚。。。技术技术引进能成功转变为自主研发的例子,少之又少
差距不是一两天能填补的,技术也不是通过收购几家公司就能解决的,关键还是学习别人后的自立更生,自我创新,且行且摸索!
这种小公司就是一个组装厂,虽然自己有些技术,但绝大部分零件靠采购的。
你一打算军用,上家就给这公司断货,什么东西都造不出来。

学得到东西么?巨大整体工程拼盘中的小碎片一个而已。
利好 但是极有限 30年不可能 追上5 6年已经很好了
國企那點事  大家都清楚

如果換作華為式的企業來收購
大家心裡都有底
问题是这样的收购真买得了核心技术吗?
真心不靠谱。曾在某整车制造企业“学习”过一段时间,那企业跟欧洲一著名企业合作,当年就说得轰轰烈烈,仿 ...

作为红裤衩,看到一点感觉都没有。
民用汽车行业是真挫。
核心技术永远不是买来的。
就算买到了,人家的设计师还会搞出新的来。
实际上我们也不是没有牛逼的人才。
我有个老师曾给吉利打过工。
在那边设计过光触媒的空气净化,便宜好用,给李书福作汇报,人听了表示不想用。又提议说可以搞个实时监测以及显示,李书福问,有人搞么?我老师说有一家搞得,是沃尔沃。后来沃尔沃被收购了。
然后老师就不在那干了,回大学教书了。
不靠谱! 你收购的的是股权,和技术没半毛钱的关系。这种事情在国外事例多了,可能你是这个公司的拥有者,却不许你查看公司的保密数据。
核心技术永远不是买来的。
就算买到了,人家的设计师还会搞出新的来。
实际上我们也不是没有牛逼的人才。 ...
给人打工的学校老师的水平真的很高吗?有核心技术的可以找风投啊,也可找人投资骗线。




买了关键还要消化啊,没那么简单
butongla 发表于 2014-6-11 05:02
核心技术永远不是买来的。
就算买到了,人家的设计师还会搞出新的来。
实际上我们也不是没有牛逼的人才。 ...
国内现在的问题是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和对利益的过于重视。是的,国内现在搞出来自主的东西是不如国外的,问题是这些幼苗没人保护没人欣赏,不会马上变现,所以就没人扶植,永远长不成大树。

领导一看,呀,同款的东西国外好很多,用国外的吧,没想到资金过去了,人家只给你成品,不给你技术。
核心技术永远不是买来的。
就算买到了,人家的设计师还会搞出新的来。
实际上我们也不是没有牛逼的人才。 ...
窝窝更像个老师在教学生,现在有共同研发中心,但这和燃机两码事儿。
真心不靠谱。曾在某整车制造企业“学习”过一段时间,那企业跟欧洲一著名企业合作,当年就说得轰轰烈烈,仿 ...
呵呵 不好意思 我的一个客户正是某车搞关键零部件的 我只能表示 你纯扯淡
给人打工的学校老师的水平真的很高吗?有核心技术的可以找风投啊,也可找人投资骗线。
呃,打工分很多种。
水平没问题,因为那个东西我们都见过。
现在好像他的事业做的比较好。也很忙。好久没见过他了。不知道具体如何。
国内现在的问题是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和对利益的过于重视。是的,国内现在搞出来自主的东西是不如国外的, ...
就是就是,现在大家广泛的民意是就怕你用知识挣钱。
比如项目经费一定要卡的死死的,超大讨论这个的很多,多数都觉得要严查这里的贪污挪用。但是又不给人头费,只拿死工资的话,让这些人还有科研的动力么?
窝窝更像个老师在教学生,现在有共同研发中心,但这和燃机两码事儿。
忍不住牢骚几句,跟燃机没啥关系。
忍不住牢骚几句,跟燃机没啥关系。
我还是很看好吉利和沃尔沃的发展
这里领狗粮的喷子也很多呀。
下一步就看欧盟能不能批准了。不批,或者是有条件的批准,也没戏
woaixx 发表于 2014-6-11 14:45
我还是很看好吉利和沃尔沃的发展
老李把精力和投资都用在沃尔沃上了,吉利的品牌照顾的不多了
如果很多东西花钱可以解决那就好办了
重要的不是买到技术没有,能不能研发出来,真正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体制,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愿意持续的日复一日的投入热情去研发
直接忽略客观规律一味唱衰,眼里只有负面信息,果真是屁股决定脑子
时差信使 发表于 2014-6-11 15:55
下一步就看欧盟能不能批准了。不批,或者是有条件的批准,也没戏
这通讯稿写的,真是笔下生花,颠倒黑白啊。
参股40%,不能控制设计团队,拿一堆旧图纸,走的还是市场换技术的路子。
把别人都当傻瓜。
韩国人的方案才是能把技术吞并的实际办法,所以韩国佬没得手……
jl78 发表于 2014-6-11 17:10
这通讯稿写的,真是笔下生花,颠倒黑白啊。
参股40%,不能控制设计团队,拿一堆旧图纸,走的还是市场换 ...
只有完全收购才能得到关键的核心技术。但是完全收购的话,欧盟这一关恐怕过不了
haireh 发表于 2014-6-10 23:55
纯属YY,以前,上海某车企,收购韩国过不下去的双龙汽车公司,本以为可以得到双龙的技术,比如自动变速箱技 ...
根本怨不得别人,到当地收购企业却不了解当地风俗和法律,TCL在法国,上汽在棒子国……例子太多了。
花三十亿能补齐民用技术十年的缺口,我觉得都要偷笑了!不要太天真!核心技术绝对是买不来的!!!我们不光需要花钱,还需要时间!时间!你懂得!
这个公司的工程师肯定不愿意给TG打工,工程师跑光了这公司也就完蛋了
时差信使 发表于 2014-6-11 15:57
老李把精力和投资都用在沃尔沃上了,吉利的品牌照顾的不多了
有孙晓东呢,现在不是刚整合发布战略,一两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动作,整合完之后期待吉利发力,,怎么说不管吉利呢,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我想老李想把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打造成大众和奥迪的关系
纯属YY,以前,上海某车企,收购韩国过不下去的双龙汽车公司,本以为可以得到双龙的技术,比如自动变速箱技 ...
上汽收购双龙的事现在怎么样了?
这是一篇SB文章,如果得了便宜,应该烂在肚子里自己知道就好,不该拿出来吹。如果没得便宜,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纯属脑子烧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