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天下,弓弦一铰送君王,永历帝被勒死箅子坡全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41:11


一段让人越看越生气越难受的历史,这段历史让当时活着的人保守煎熬,而后人现在看的心酸,所以我将这段历史从亡天下中单独列出,供大家阅读

弓弦一铰送君王(1)
——永历政权的终结
  一世雄杰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使在他最恐怖的梦魇中,肯定预料不到,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后,他的皇裔圣种朱由榔,会丧家犬一样,流落到蛮荒缅甸,渡过他人生最艰苦的岁月。
  缅甸,在《明史》中,并非能侧身于《外国传》中,这个蕞尔小邦,只列于《云南土司传》的最后一编。
  洪武二十七年,缅酋上贡,明朝设缅中宣慰使司。永乐元年,明廷又设置缅甸宣慰使司。所以,最早缅甸有二个宣慰使,皆是当地土酋,二百多年内向大明入贡不绝。
  从明初到天启年间,缅甸对云南边地时有侵袭扰,特别是万历年间,屡生兵端,但这个土邦倒是一直奉明正朔,受明朝黔国公沐氏家族的“直辖”。
  深入荒蛮群山中的蕞尔小邦,做梦也想不到,一夜之间,天上会掉下来个“朱皇帝”。
  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守卫缅关的缅甸蛮兵发现,有两千多服色鲜明、脸色难看、行色匆匆的明朝人,或文或武,或步或马,拥簇着一个明黄大轿,忽然出现在关门之外。
  派出通事(翻译)一打听,方知来人一行非同小可,乃大明堂堂天子,“永历皇帝”。
  世事如斯难逆料。
  穷山恶水,竞困真龙!
  注定要凝固的“欢乐”——永历君臣的昆明大撤退
  孙可望势力泡沫般的崩溃,使得李定国,永历帝等人一时间忘乎所以,觉得西南之地,大可安乐平静。
  永历君臣没把进取或者恢复当作要务,反而在昆明城内庆功发赏,升官许愿,歌舞升平,上至君王下至重臣,没有任何忧患意识。
  永历朝臣中的两个官员,高绩和金简,很感忧心忡忡,向李定国等人进谏:“今内患虽除(指孙可望),外忧方大。清军一直屯兵虎视,等我内斗方酣之时,很可能突然进击。我们如今情形,恰似酣歌于漏舟之中,熟睡于积薪之上,良可堪忧!二位王爷兵略颇悉,怎可懈怡如此!”
  如此苦劝良言,李定国竟然听不进去,并向永历帝告状,二臣几乎挨到杖责。
  要说李定国完全沉浸在“胜利”中没想事,也不尽然。当时,他主要的想法是攘外先安内,把注意力放在孙可望心腹部将王自奇、张明志等人身上。这几个人拥兵于楚雄、永昌一带,很让李定国放心不下。
  于是,他亲自率军,迢迢跋涉,进攻永昌的王自奇。
  众寡不敌之下,王自奇败走腾越(今云南腾冲),穷途自刎。张明志见情势不妙,请降受抚,总算少了一番折腾内斗。
  从对明朝的忠诚角度方面讲,李定国绝对没有问题。他曾这样对手下人讲过:“曹操、司马懿有戡乱之才,喋血百战,摧大敌,扶弱主,如果他们博取万世美名,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他们一念之差,篡人国家,犹持黄金换死铁,落得后人笑骂,直是太不值得!”
  如此价值观,保证了他对明王朝的绝对忠诚。
  击走孙可望之后,李定国本人有所膨胀,开始对刘文秀表现出排挤的态度,否决他请永历帝移驾贵阳的建议,并把他从前线召回,卸其军权。同时,李定国把在边诸将皆招回昆明,论功分兵,多寡不一。不料,清军猝至,兵失其将,将不得兵,所以导致日后的兵败如山倒。
  为此,刘文秀对手下讲,“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家!”虽然把李定国和孙可望相提并论有些过分,但对李定国的独断专行,此语极其贴切。
  郁郁之下,加上军旅过劳,刘文秀竟然一病不起,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含恨而死。
  临终前,刘文秀仍然向永历帝进献忠言:“清兵日渐逼近,国势日危,臣之妻子族属,一定会尽忠大明。倘事急,望陛下驾临蜀地,联合十三家之兵(昔日的大顺军余部),出营陕洛,说不定能转败成胜。此臣区区之心,望圣上鉴查!”
  耿耿忠心,至死不贰。
  永历十一年(1657年,顺治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清朝三路大军开拨。
  平西王吴三桂一路向陕西汉中出发,经蜀地攻贵州;卓布泰一路向湖南出兵,经广西与线国安部清军会合攻贵州;宁南靖寇大将罗讬 与洪承畴一路,从湖南往攻贵州。
  洪承畴里里外外一把手,从孙可望降官中挑选出十九名精习云南地理的汉人人作为向导,带领各路人马前进。
  由于老汉奸沿路军养、后勤安排妥当,预见性强,清朝三路大军皆进展顺利。
  洪承畴、罗讬一军连克沅州、靖州,把湖南一带的南明军队击溃,直接攻入贵州境内的镇远、平越(今福泉)等地,并在四月已经攻占贵阳。
  吴三桂一路军,自沔阳进至朝天驿,三月初已经到达保宁,三月十四日到达合州。南明总兵杜子香在江边没能组织任何有效的拦截,弃重庆而逃,坚城一下子落入清军手中。
  卓布泰一军从广西深入,招抚南丹、那地,抚宁等地的土司,攻克狄山州、都匀等地。
  清朝三路人马,在贵州顺利会师。也就是说,仅仅用了二个月时间,三路清军顺利实现贵州会师的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对南明军队各个击破,基本没遇到重大抵抗。
  当清军开始进攻的初期,三路分兵,倘若南明能击败其中任何一支,就有可能使战事发生全局性变化。但是,直到清军三路会师贵阳,永历君臣才真正开始着慌。此时,已经去了先发制人的宝贵机会。
  

弓弦一铰送君王(2)
清军方面,又添生力军,三路大军之外,又有信郡王多尼率一只大军,自湖南开赴云贵战场。
  七月间,永历帝在昆明在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师”,督领诸将御敌。至此,距清军三路大举进犯之时,已经过去将近半年时间。
  南明方面的狼狈被动之态,尽显无遗。
  李定国根据当时情况,派冯双礼、祁三升据守盘江东岸,坚守鸡公背(今贵州关岭县),抵拒中路清军。李承爵、张先壁据守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县),堵清军东路。白文选统四万精兵、出七里关(今贵州赫章县),佯攻遵义,抗清西路来犯之敌。
  李定国本人,自统一路军,进至北盘江的铁索桥一带(今贵州盘江桥),准备收取以贵阳。
  为了牵制清军,李定国与夔东十三家的大顺军余部联系,命令他们进攻重庆。十三家非常配合,七月间得令即发,自水路大举进攻。
  吴三桂闻报心慌,立刻回军去救,以防退路被截断,丢失饷道。由于力有不逮,夔东十三家后撤。待吴三桂军走后,他们再次发起进攻。
  重庆城将要被攻克之际,夔东十三家军中出现叛徒,自己人杀自己人,攻城主将谭元被刺杀,功败垂成,十三家军除一部分降清外,余部反而被清军乘胜追击,败北而走。
  这样一来,重庆牢牢掌握在清军之手,入黔清军再无后顾之忧。
  更可惜的是,李定国、永历帝根本没有听从刘文秀临终遗言,在战争开始之际,并没有向蜀地移动与夔东十三家会师的计划,只把他们当成一只牵制清军的力量。最终,一事无成。
  特别让人郁闷的是,本来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的李定国,出师之前,又遇一个“大仙”贾自明,自称会奇门遁甲之术。这个妖人带了数百个精致木偶人找上门,声称可以念口诀,使唤这些“天兵天将”,帮助明军击退清军。
  如此低劣把戏,李定国和永历帝竟然全被哄住,一再拖延行期,等待贾自明老道的“良辰吉日”。过了二十多天,终于发现这个贾老道是洪承畴派来的奸细,怒极之下,李定国一剑捅穿这个“大仙”,但已经白白损失了不少宝贵时间。
  师出之后,遭遇连日暴雨,南明军队士气更加低落。而且,由于大规模军师行动,造成了南明军令严苛,役使民众,计程严限,使得民心思变,人心大失。
  其实,即使是在清军占领贵阳后,南明仍旧有机会各个击破分散在贵州省内的清军。
  由于李定国的一拖再拖,清军修整已毕,诸路齐发,已成扑压之势。至此,南明军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清军方面,信郡王多尼率生力军从贵阳出发,取道关岭,直扑昆明,为中路;卓布泰从广西永顺出安隆和都匀,自黄草坝方向攻昆明,为南路;吴三桂一军由遵义取道水西(今黔西)经七里关往昆明,为北路。洪承畴与罗讬坐镇贵阳,居中调度,全盘指挥,为入滇大军营造稳固后方。
  清军各路,约定于十二月攻克昆明。
  清军中路很顺利,直抵鸡公背。守将冯双礼、祁三升双双战败退走,清军占领曲靖。
  清军南路在泗城土司的引导下,在罗炎渡口捞取南明军队为扼守江流而凿沉的渡船,连夜渡河,间道攻取安龙。
  李定国闻报,自率三万军来救,本来在决战中略占上风,但山火突发,清军乘北风直扑南明军,李定国反败落处于下风。当听说清军的向导是孙可望手下的康国臣,李定国惟恐军中孙可望老部下临阵反戈,慌忙中连连后撤,退至北盘江,不得已焚桥断路遁走。这次惨败,其手下军民家属二三十万,皆沿路被杀,南明军的主力精锐,基本报销殆尽。
  清军南路军从普安州(今贵州盘县)进入云南。
  北路清军由吴三桂带领从遵义出发,行至七里关,就受到南明白文选部阻击。
  此地两岸高山夹峙,水势凶险,诚为天然关隘。不料想,吴三桂在当地少数民族向导带领下,走小路直抄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反而控扼了七里关的大道。
  中路清军也赶来会战,白文选顿时腹背受敌。
  慌乱之下,南明军苍惶撤军。
  三路清军,成功在曲靖会师,直接向昆明推进。
  李定国等将的败讯传来,永历帝眼泪都急得掉下来。数年颠沛,刚刚在昆明过了些舒服日子,如今又要重新踏上逃亡之路。
  逃离昆明是肯定的,但往哪个方向跑,永历朝臣,莫衷由是。
  商量了许久,有朝臣建议先奔建昌,依靠那里丰足的粮草,入嘉定养锐。如果清军势猛,可以乘船直下重庆方向,与夔东十三家余部会师,凭借蜀地,直捣荆襄。
  考虑过后,永历帝、李定国皆赞同此议。
  奸臣马吉翔与其弟马雄飞和女婿杨在皆打他们自己的小算盘。让他们心怀忐忑的是,怕入蜀后控制不了永历帝,会遭到清算。思前想后,他们就一起力劝李定国心腹谋士金维新。
  金维新本是云南人,当然不想离开乡土,几个人一拍即合,由金维新出面,最终说服了李定国。于是,李定国一改初衷,改向滇西撤退。马吉翔等人这样忖度,清军追击不紧,可在滇西四处逃避;万一事急,则可逃入缅甸避难。对此,黔国公沐天波也表示支持,他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云南等地的地方势力。
  

弓弦一铰送君王(3)
其实李定国本人曾经想去湖南、广西方向撤退,但驾不住金维新、马吉翔等人的劝说,最终走了下下着。
  撤退之时,由于南明刚刚征得的秋粮充盈,李定国妇人之仁,没能做到坚壁清野,严禁各营不得焚毁余粮,怕清军向云南百姓报复。这样一来,清军如虎添翼,日后再无缺粮之忧。
  清军入昆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凯旋一样入城。
  没跑的南明朝臣,绝大多数降清。
  昆明之退,慌忙惊乱,南明永历君臣狼狈至极。听说皇帝往蛮荒境地带撤退,不少朝臣大感失望,连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员以及左佥部御史钱邦芑这样的铁杆支持者,皆中途离去,躲避藏身。
  在逃难途中渡过了新年。1659年正月初四,永历帝跑到永昌,总算敢停下喘口气,但身边随驾官员已经不多了。
  永历帝自己很后悔西奔,事已至此,又要依靠李定国,不好责备他,就嘱托大臣以自己名义发《罪已诏》。李定国也深感内疚,上疏要求自削官职。所有这些,皆是虚文而已,于事无补。
  没呆多久,守卫玉龙关的白文选兵败消息传来,清兵迫近。永历帝只能率众又逃,奔往腾越(今云南腾冲)。
  吴三桂率清军步步逼近,磨盘山一战,如无叛徒告密,李定国的南明军差点获得翻盘大胜。
  李定国渡过潞江(怒江)后,在磨盘山上借助蔽深的地势,埋伏下三哨人马,遍布地雷,准备乘清军志骄意满大意追击的情况下打埋伏战,首尾相击,尽歼吴三桂一军。
  万事俱备,清军已经进入埋伏圈。可惜的是,李定国手下参军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实情禀告吴三桂。
  大汉奸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前军止行,下马向草中搜索南明伏兵。这样一来,明军原来以号炮为应的计划全盘打乱,首尾不应,各自为战,埋伏战变成了短兵相接。如此一来,李定国奇兵设伏没搞成,只能硬头皮出战。
  南明军、清军双方在山上展开近距离殊死搏斗,相互死伤都很大。
  本来人数就处劣势,损兵折将之下,李定国只能率残军退往孟定。他之所以择路另走,主要是怕清军尾随追击,暴露永历帝的行踪。
  李定国心是好心,但如此一来,把永历帝弄成了独行人众,皇帝顿成为没有大军护卫的孤旅。
  兵败如山倒,南明诸军东窜西逃,很难再组织起成规模成建制的反击。
  蛮荒国里当客囚——南明君臣在缅甸的遭遇
  永历帝一行南奔,开始并不知李定国磨盘山之败,仍旧昼行夜宿。
  忽然,总兵杨武苍惶而至,通告败绩,并讲清兵已经追近。
  永历君臣大惊,顾不得休息,连夜赶路,走了大半宿,迷失方向,乱走数里,其实一直在原地山谷间打转。
  总兵杨武率溃兵率火打劫,趁着夜黑,大肆抢掠永历帝及随行人员的公私行李,大发横财。
  见杨武一部兵将发财,扈驾的另外一名将领孙崇雅也大动劫心。转天,他也开始行劫,明火执仗地开抢,掳杀甚众,洗劫一番后,率本部兵遁去。
  永历帝的随从人员,不是被杀,就是被抢,还有不少趁乱逃散。
  三天后,正月二十八日,最后一批数百人的扈驾武装不愿随永历帝入缅,由靳统武带领,掉头追赶李定国而去。
  至此,见从人不散即叛,永历帝在马吉翔等人窜掇下,决定由铁壁关进入缅甸。
  得知消息后,缅人派人来见,表示说:
  “天王(指明朝的永历帝)远道而来,百蛮敬畏,请从官以下不要佩带武器入关。”
  这时候,永历的随从文武相加,还有两千多人,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同意缴械:“猛虎所以能威临百兽者,以其有爪牙之故也。如果解除武装,对方必起歹心!”
  马吉翔叱喝,一定要大家缴械。众人无奈,只能尽解弓刀盔甲,尽弃关前,委积如丘,赤手空拳进入缅甸。
  其实,如果杨武、孙崇雅二将未叛,靳统武不走,三个人率数千精兵武装保卫永历帝这入缅甸,当地人无论如何,不敢对这帮人轻易加害。
  进入芒漠交后,沐天波与大臣王维恭及典玺太监李崇贵等人商议,想另派数人,拥太子往茶山,这样的话,即可以太子名义在外调度军队,又可对入缅的永历产借为声援,不至于有祸事发生时,皇帝及太子被一锅端。
  永历帝同意,但皇后不同意,此议不了了之。
  二月初一,一行人行至大金沙江边。缅人只提供四艘船,一只供永历帝,一只供太后、皇后及太子,一只供司礼监李国泰,一只供文安侯马吉翔,其余从官从人皆无舟,有钱的花钱雇船,无钱的只好由陆路绕行。
  在芒漠时,永历帝从人还有一千四百七十八人,至此,仅有六百多人在江上舟行相随,余人皆走陆路,沿途死亡失散,好不凄惶。
  放舟之际,马吉翔逃心似箭,根本不待太后与太子收拾好物品,即命行船。
  太后大怒:“连皇上亲娘也不顾,欲陷皇上于不孝吗!”
  众人见太后发怒,稍缓行期。呆了一天多,二月四号,始乘船沿江而行。
  走了十多天,十八日到达井梗。由于缅人处处沿江勒索,永历帝一行每日只行二、三十里水路。
  

弓弦一铰送君王(4)
二月二十日,缅方遣人来报,说南明几路散军皆向缅甸方向移动,请求永历帝发敕令阻止他们的逼近。
  当晚,众臣在“御舟”聚集开会,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丧命,谁也不愿意携带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诿。只有总兵邓凯和小官任国玺自告奋勇,马吉翔惟恐二人回去见了李定国后说他“坏话”,暗中对缅人通事讲:“这两人无家口,如果离开皇帝,肯定就远走高飞!要阻止二人出缅。”
  不久,有报南明诸营已经散去,遣使发敕之事就无人再提。
  二十四日,缅王派人来邀请南明大臣过河议事,永历帝派马吉翔之弟马雄飞和邹昌琦二人往对。
  过河后,缅王本人并不接见他们,只让通事从中传话,询问了许多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明朝国事。这两人草包,对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缅人轻蔑。
  而且,他们所带的永历敕书上所盖的皇帝玉玺,缅人拿来与万历敕令相比照,发觉永历玉玺形制稍小,就怀疑是伪造。幸亏二人再拿出盖有黔国公印文的文书,缅方对比一看,与从前文书上的印文一模一样,这才信以为真。
  由于万历二十二年开始,明朝约暹甸夹攻缅甸,双方关系从那时开始已经非常紧张,日后入贡稀少,来往绝少,所以,缅方只有万历时期明朝的御敕与文书。从彼时起,双方常年不通。大明皇帝来避难,自然使这个小国土皇帝生出幸灾乐祸之情和歹心。
  对于南明使人,缅甸土王自称“金楼白象王”,其实,他只是大明朝归属黔国公管辖的“缅甸宣慰使”而已,地司级干部。万历元年,缅甸土王好事,曾经自称过“西南金楼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称明朝皇帝为“天皇帝”,但他当时的自称,已经让大明朝非常不高兴。现在,时易世移,小土王又开始装大。
  面对流窜的帝室,如今的缅甸土王,确有资本装大。
  忍捱到了三月,黔国公沐天汉与绥宁伯蒲缨、总兵王启隆三人,主动邀请马吉翔几个人在大树下###议事(已经没有象样的够大的房间容纳大臣们开会)。
  沐天波说:“缅酋对待我们的态度,一日差似一日。我们应该马上离开这里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险。”
  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说:“如果你们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宫,皆交与你们。你们看着办吧,我不能再参与复兴国家的事情。”
  众人听马吉翔如此要挟,一时沉默。
  大家愣了半天,叹气哀声,渐渐散去。
  当时,率兵深入缅境亚哇的白文选部,已经近在六十里以外的地方。他们寻找永历帝不得,心情焦躁,四处焚掠。
  如果永历朝臣有一丝一毫的振作和主动,派人出动打探风声,肯定能和白文选联系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陆路随驾的永历大臣和随从陆续赶至亚哇,在河对岸聚居。这些人走陆路,倒比永历帝来得更快。
  缅甸土王心疑,对左右说:“这些人慢慢聚拢,不像是避难,倒像是想算计我们。”
  惊疑之下,缅甸土王派兵四出,围攻刚刚抵达亚哇不久的永历帝随人。混乱中烧杀抢劫,不仅杀掉几百南明随员和大臣,还有数位大臣惶乱中自缢而死。
  四月份,缅甸一方派人来报,说芒漠方向有一支由咸阳侯祁三升带来的南明军前来迎驾,请永历帝派人出敕文阻止他们。
  马吉翔气恼,立即派手下的锦衣卫军官携带敕令前往芒漠,命令祁三升退走。
  由于有皇帝敕令,祁三升不敢再往前行,痛哭后退走。他们之所以后退,是因为明明白白有皇帝敕令,如果不退,迎驾就变成了逼宫。
  而后,马吉翔给缅甸官员数道永历敕令,让缅方发至各个关隘,实际是马吉翔自拟,内容完全一样:“朕已往福建方向进发。以后有一切兵来缅甸,都给我统统杀掉!”
  当其时也,李定国派出数部兵马,在缅甸境内四处寻找永历帝踪迹。
  缅人各据险隘阻守,激使南明官兵杀心大起,千里之内,焚掠攻杀。由于遍找皇帝不着,南明军躁愤日甚。
  五月十日,永历帝一行人方乘船行至亚哇城,隔河扎营。这地方原本先至的陆行明朝官员呆过,所以有现成的草房十几间,就成为永历帝的“行宫”。
  至于文武大臣,皆自己率家人四处砍竹伐木,搭建临时茅棚居住。此时的永历帝,兵卫寡弱,每日仅有百名左右没有武装的士兵“守卫” “行宫”。
  隔了两天,缅王派人送来不少土产品“进贡”。永历帝心知肚明,也赶忙“回赐”不少金银用品。土豆换黄金,如今不再是泱泱天朝找感觉,而是落难皇帝买安全。
  缅王当时之所以“礼敬”永历帝,是因为对于杀入缅境的南明溃军来讲,永历帝的敕令非常管用。所以,明帝倒成了土王自保的“人质”。正因为看正大明皇帝奇货可居,缅甸土王更严加阻塞内外消息,千方百计阻挠南明军队找到永历帝一行。
  虽被清军击溃,依南明军的战斗力,在缅甸境内横行,倒不是什么难事。
  安顿下来后,缅甸不少妇人携带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进入南明君臣聚集的竹城,摆小摊,做买卖。永历帝的随行大臣们,皆恬然自安,再不穿官服,各个短衣跣足,挎篮提兜,坐在地上与缅甸妇人打情骂悄,砍价还价,乐得逍遥。
  

弓弦一铰送君王(5)
不少官员掏酒买酒,大醉喧哗,豪赌狂博,全无天朝大臣的风范。
  为永历帝一行充当通事(翻译)的是个大理人,他私下对人说:“先前入关,如果大明君臣不弃兵器,还能有能力自卫。现在,他们身无寸铁,又废中国天朝礼法,看来是没什么善终的下场了!”
  庸庸碌碌中过了三个多月。八月十三日,缅甸土王派人招沐天波渡河议事。
  黔国公沐天波原本是缅甸宣慰司(土王的明朝官衔)上司,如今,他被缅兵强迫,椎髻跣足,以缅甸礼仪“参拜”缅甸土王,成为土王向各地土司显摆的“道具”。同时,他还被告知,中秋将至,明朝君臣要给土王送礼。
  落难凤凰不如鸡。昔日沐天波富贵甲西南,缅甸土王日思夜想,弄个金山银山也巴结不上他,如今,他却落得要给土王下拜并遭勒索,真是奇耻大辱。
  回来之后,沐天波泣告众人:“我不得已屈身下拜土王,忍气吞声,只为保全皇上。如果我当时反抗,对方肯定加兵来害,希望诸公能理解我。”
  事已至此,仍旧迂腐的礼部官员上疏劾泰沐天波“贪生辱国”、“有失大臣礼仪”。
  永历帝览疏,又可气又可笑,均“留中不发”。如今皆为案上肉,还乱哄哄搞内斗,真不知如何收场。
  对于永历帝来讲,中秋佳节,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仅是复国无望,他本人还患上了严重的腿病,伤口感染,日夜呻吟不停。内痛加心痛,这位末代皇帝怎一个惨字了得。
  皇帝如此凄惶,奸臣马吉翔和太监李国泰丝毫不理会,与数位相好天天酣歌饮酒豪赌。特别是绥宁伯蒲樱的居所,紧挨永历帝“皇宫”。他的房子成为众人赌博的聚集处,大呼小叫之声,吵得永历帝根本睡不着觉。
  大怒之下,皇帝派从人挑掀了蒲樱茅草棚的顶子。
  一群人并不在意,纵博肆喊如故,声响比以前更剧了。
  永历帝无可奈何。
  八月十五当天,即使听见茅草棚内永历帝因腿疮不断发出大声呻吟,马吉翔、李国泰二人好心情一点不减,他们叫来随驾的梨园子弟黎应祥演戏给他们看。
  黎应祥是个戏子,此情此景也伤心,他(或她)泣言道:“皇上龙体有病,行宫近在咫尺,此时此地,臣子安肯忍心演戏欢娱。虽死,我不敢奉命!”
  马吉翔等人勃然大怒,他和弟弟马雄飞等人乘醉而起,用马鞭乱抽黎应祥,打得对方鲜血淋漓。
  没隔几天,马吉翔、李国泰面见永历帝,嚷闹哭穷,索要“俸禄”。永历帝这个气,声嘶力竭唤来典玺太监李国用,让他把“皇帝之宝”弄碎分给众臣。
  李太监叩头,表示不敢奉诏。
  马吉翔、李国泰不由分说,从李国用手中抢过皇帝大印,当着永历帝的面,凿碎黄金印,分份而去。
  秋收之后,缅甸人送来数担新谷,皆为马吉翔截留,私分给他关系好的人。
  随驾总兵邓凯出面叱责,竟遭马吉翔及其手下一顿暴打,竟被打成跛子。
  永历帝在缅甸的一切详细行止,皆出于两本笔记,一本是《也是录》,一本是《求野录》,这两本书,皆是这位被打伤的总兵邓凯本人所写,可称是“亲历记”,所以史料价值非常高。
  由于邓凯在记叙中不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记述,后来学者又有很多人不懂古汉语,往往把这两本书混同于一般的野史和小说。
  龙落浅滩遭虾戏——永历帝在缅甸的最后岁月
  李定国磨盘山之败后,身边残兵只有一千多人。他发檄四方征调南明残军,皆无人响应。
  一行人在云南边境地区兜转非常辛苦,兵无粮,马无草,凄凄惶惶。
  这时候,南明的庆国公贺九仪一部自广西南宁渡江而至。这部明军在先前战斗中损失不大,他们与李定国会军后,明军人数一下子达万余人,军威复振。
  李定国指挥这只大军攻拔了孟艮(今缅甸景栋)。由于这里粮多地饶,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溃败的明军残部来投。
  本来在军力有所恢复的情况下,李定国又犯下错着,杖杀了庆国公贺九仪。原因很简单,清廷秘密派人来招降,贺九仪接待来人。实际上,他本人并无真正降清的打算。否则,他也不可能迢迢远道从南宁跑到缅甸来会李定国。
  李定国之所痛下杀手,根本原因还是门派问题,因为贺九仪是孙可望的老部下。
  贺九仪被杀,其部下寒心,顿发怨言,不少人携械出逃。
  深恐逃走的明军引清朝大军来攻,李定国慌忙烧毁孟艮城,率余部走往木邦缅甸,与白文选部合军。
  二人相会后,宰牛歃血为盟,决定攻克缅甸,迎回永历大驾。
  永历十五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二月,李定国和白文选联军,在锡波大败缅甸军。
  听闻李定国、白文选率两万人来攻,缅甸土王没有十分惊惧,他派出大将牙稞,集众十五万人,在锡波江边结营,准备与明军决战。
  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缅甸兵只是南明军力的十倍以上。而且,缅军有战象一千多,枪炮林立,横阵二十多里,隔岸喧噪,喊打喊杀。相比之下,明军因先前与清军战败,根本没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长刀长枪等物,近三万之一士兵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条棍棒而已。
  

弓弦一铰送君王(6)
哀兵必胜。
  乘顷军松懈之际,白文选指挥明军抢河先渡,先发制人,李定国随后率军横击,把缅军打得大败。尸横遍野,河中流尸纷纷而下,缅兵被杀一万多人,连缅军主将牙稞也在混战中被杀。
  剩余缅兵见势不妙,退入密林之中,一夜之间逃得精光。
  明军休整后,渡过锡波江,逼临缅甸土王的都城亚哇。
  缅方惊恐,再不敢野战,秉城拒守。
  由于皇帝在缅人手中,李定国、白文选不敢轻易造次,只能派人送话给永历帝,希望皇帝发敕令。
  永历帝已成瓮中之鳖,根本无法与明军联系上。
  相持数日后,明军在江上搭浮桥准备进攻,复被缅军砍断。
  由于缺粮多病,明军不能久侯,最终失望而去。
  此次迎帝军事行动,无果而终。当时的白文选所部明军,其实与永历帝驻地仅六七十里。
  三月间,出于义愤,沐天波和王启隆的几个家人密谋,准备斩杀马吉翔等人,劫皇太子出缅甸以图光复。
  事泄,马吉翔派手下锦衣卫人员把几个参与策划的人都抓起来,以石击之而死(他们手中没有武器杀人)。
  五月二十三日,缅甸内部发生政变。土王的弟弟弑掉兄长,自立为王。
  这场小型的宫廷政变,起因其实也源自永历帝。
  自永历帝入缅后,南明军数次深入,缅甸兵民相抗,缅人死者几半。不少“大臣”责怨土王说:“正是因为国王迎接皇帝至国内,招致兵祸!”
  土王不服气,反责大臣:“我迎帝不迎贼。明朝兵贼杀扰地方,不是皇帝的错。”
  上下猜忌之下,土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联合众臣,把国王哥哥绑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为王。
  杀掉兄长自立后,缅甸新土王派人见永历朝臣,勒索“贺金”,以“庆祝”新王登位。
  永历帝身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当贺礼,又觉得这个新国王得位不正,只得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懵懂之中,永历君臣并不知道他们大难将临。
  吴三桂留镇云南后,已有在当地做“云南王”的打算,正是他的不断恳请,才使得北京清廷下决心把永历帝捉到手。
  本来,永历帝窜入缅甸穷荒僻远之地,清廷已经认定他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准备放弃征剿。
  吴三桂不依不饶,急忙呈上《三患二难》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历帝,杀之而后快。所谓“三患”,吴三桂详述如下:
  “ 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驻三宣六慰、孟艮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跟,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
  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万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动,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为“二难”,吴三桂详尽说明:
  “今滇中兵马云集,粮草问之民间,无论各省银两起解愆期,难以接济,有银到滇,召买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悬磬,市中米价巨增,公私交困,措饷之难如此也。凡召买粮草,民间须搬运交纳。如此,年年纳,岁岁输,将民力尽用(于)官粮,耕作半荒于南亩,人无生趣,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也”。
  所以,吴三桂得出结论:
  "臣彻底打算,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患,土司无惶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稍可宽舒,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谓臣言可采,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决心后,拨银数百万两,指派内大臣爱星阿率一只八旗劲旅,亲赴云南,配合吴三桂进军,以图全力剿灭西南一带的南明残余势力。
  缅甸新土王正气愤从永历帝那里得不到贺礼,同时接到吴三桂等人发来的恐赫信(先前洪承畴已经给土王的哥哥发过类似书札,表达过“留匿一人累及全土”的恫吓)。
  谁势力大就投靠谁。没过多久,缅甸土王与其大臣便决定对永历帝一行下手。
  土王先派人通知永历帝:“贼众已退,缅土获安,请天朝大臣过河,饮咒水明誓。”
  沐天波认为缅人不可信,主张不要前去。
  马吉翔、李国泰死催,认为缅甸人敬鬼重誓,吃了咒水之后,大家都可保长久平安。
  1661年七月十九日,永历帝属下大臣尽数而出,渡河前往者梗,参加盟誓仪式。
  永历“行宫”内,只有总兵邓凯和十几个老弱残兵“保卫”病病恹恹的皇上。邓凯命大,主要是他的腿被马吉翔打成残废,行动不便,故而得留。
  众大臣刚到盟誓地点,就被三千缅兵团团围住。三十个人负责绑扎一人,并不多说,当时就把大臣们按地砍头。
  马吉翔、王维恭、李国泰等二十三位大臣以及随从数十个皆被杀害。
  

弓弦一铰送君王(7)
本来缅王不想杀沐天波,派人把他驾出(主要想把这位沐爷和永历帝一起送给清朝报功)。这位沐爷夺刀而起,击杀缅兵数人,最后为乱兵所杀。
  随从的锦衣卫官员有几个人“漏网”,窜逃回岸边“行宫”中告变。
  永历帝闻报惊悸,想自缢解脱,被总兵邓凯阻止:“皇上若去,太后谁管!”由此,永历帝才取消自杀念头。
  缅兵杀完大臣随员后,冲着岸边永历帝行营跑来,蜂拥而入,翻箱捣柜,把南明朝臣所剩物品洗劫一空。
  先前侥幸逃出藏入永历帝床下的几个明朝随员,也被搜出,当场杀死在永历帝面前。
  慌乱惊惧下,永历帝两个嫔妃及诸臣妻女皆自缢于树间,情状极惨,“累累如瓜果然”(邓凯《也是录》)。
  缅兵把永历帝、太后、皇后、皇太子等二十五人驱赶至一个小屋子当中囚禁,派兵严加看护。
  当时的南明暂住地一片惨状,遍地横尸,树挂悬尸,一幅人间地狱图。
  不久,缅兵把永历帝等人驱至沐天波原住所关押。南明大臣皆死,惟余一般的家属、仆役、宦者三百四十余人,皆拥挤在一个竹楼内,哭声震天。
  隔了两天,永历帝才被允许返回原来的“行宫”。
  地上血迹犹在,屋中财物全无。
  二十五日这天,缅甸土王派人送来一些银物,假意问候,并解释杀人原因:“我乃小邦王子,实无伤犯诸臣之意。只因天朝各营兵屡入缅境杀害民众,众怨难犯,相互约结,杀害大臣们以为报复,希望皇帝对我小邦不要怀恨!”
  惊悸复得病,永历帝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只能向缅甸土王的使者微颔示意。
  不久,营内又发传梁病,幸存人员死伤大半。剩下的人出走,缅人不加阻止,往往到半路拦截,抢劫财物后,均杀之不留。
  永历帝大臣被杀后,白文选得知消息,曾一度又深入缅甸率兵来救。由于缅军有备,白文选失败而归。
  退兵途中,部将张国用等人挟持白文选,退往云南。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先前降清的明将马宝等人劝降。
  众叛亲离,无奈之余,白文选只得选择投降。于是,四千多人的南明队伍,又成清朝降伍。
  真龙堕地成飞灰——永历帝被绞篦子坡
  十六年来,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
  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的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
  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的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的幻想。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祯)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臣民。将军(指吴三桂)志兴楚国,饮位秦廷,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哀,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指清朝),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字,非复先朝有也。
  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我)南阳。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诛,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廖承先绪。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失,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
  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欢?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变自辜矣。乃将军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旋之身,何视天下之不予哉?
  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弟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侧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王(指吴三桂)之祖若父乎?
  不知大清何思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干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谥单薄。继此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
  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
  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沐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
  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大德也。惟冀裁之。"
  末落帝王,流离龙子,低首乞哀,字字有血,笔笔带泪。信中的辛酸委屈,铁石心肠之人也会有所触动。
  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已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
  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的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的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的对你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
  

弓弦一铰送君王(8)
1660年年底,由于吴三桂大军临江而阵。
  缅甸土王大惊,忙遗使奉十六个大金盘,里面盛满贡物,前往清军军营示诚。
  吴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废话,只表示一个意思:马上送来永历帝,否则,清军过江屠城。
  缅甸土王惶恐惊惧,立刻执行吴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见永历帝,哄骗说:“李定国大军又来了,有马步军数万人,临江索求,定要见皇帝!”
  没等永历帝有所表示,缅兵数名上前,把这位倒霉皇帝驾上一个竹椅,抬起来就走。
  永历的嫔妃和宫女号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跄行了五里多地,来到大江边。
  一艘大船,已经在江边等候。永历帝及从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达对岸后,有一壮汉近前,背起永历帝就往岸上走。
  当时,永历帝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定国手下的兵将,就问:“爱卿你是何人?”
  对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锋章京高得捷!”
  这时,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吴三桂清军之手。
  他倒没像弘光帝那样失态咬人,默然而已。
  时已至此,只能认命。
  大功告成,吴三桂胜利班师,率大军押永历帝返回昆明。
  昆明百姓知道永历帝被擒一消息,无不痛哭流涕。
  清廷大喜,向天下发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经落网的消息。
  永历帝被关押在吴三桂大营后,清朝各级汉族官将,出于深深的好奇心,有许多人前去入见(其实是“参观”)。
  永历帝这位帝君,长像确实庄重威严,即使被擒,仍旧有人君派头,清军入见的各级军将,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
  吴三桂本人也曾来探望。据戴笠《行在阳秋》上讲,吴三桂见永历帝,先是长揖不拜,默立久之。
  永历帝不会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见来人气质不同一般人,便开口问来人为谁。
  片刻之后,未经再三追问,吴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样,膝头一软,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才用一种地底鬼魂一样微弱的声音回答:
  “臣吴三桂来见。”
  史书笔记中,多载永历帝对吴三桂“切责”,恐非实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历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加以“切责”。
  两个人一来一语,对话久之,大概是永历帝表达想回北京为祖宗“守陵”的意愿。
  其间,吴三桂一直跪地回话,汗流浃背,色如死灰。
  对吴三桂的这种表现,人们往往从最浅层的意义上理解,以为这个大汉奸是被永历帝威武庄严的人君相貌所威摄。实则不然!吴三桂乃儒将,非一般粗鲁军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对座上流淌着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内心肯定受着大义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笔者认为,吴三桂应该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罪恶,并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他所面对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荡”的一个象征人物,而不仅仅是个衣穿龙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会见之后,直到篦子坡行刑,吴三桂再没有去见让他心生凛惧的永历帝。
  这种心情,有负疚感,有罪恶感,确实也有侯景见梁武帝的那种说不出来为何打哆嗦的被威慑感。
  永历帝身边的侍卫总兵邓凯,曾借机面见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国,为臣随后从驾陛下于阴间!”也就是说,他规劝永历帝自杀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后,他曾劝阻永历帝自杀。如今见大势已去,他又劝永历帝自杀,效仿崇祯帝,死个明白,死个壮烈。
  时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历帝倒惜起命来,他以太后老母为辞,并讲:“洪承畴、吴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对我一家斩尽杀绝!”
  这位朱明爷们如此想,真是大错特错。洪承畴、吴三桂这两个大汉奸,正是受那种忘恩负义的负疚感所折磨,反而会使出最毒的招术对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而且可以永远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贵。
  邓凯见劝说无望,只得告辞。这位爷很有骨气,拒绝为清朝做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清朝凯旋大军到昆明后,吴三桂允许一些前明官员入见永历帝。这倒并非出于什么宽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种攻心政策,以便让前明官员活见人,死见尸,完全丧失恢复明朝的希望。
  没过几天,一出戏剧性场面出现。
  曾经为孙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历帝职位的前明大臣龚彝(可以温习本书“永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装,命从人抬了一满桌的酒具菜肴,大摇大摆来到永历帝拘押之所,声称要见皇帝。
  守卫者当然不让进。
  龚彝大叫:“君臣大义,南北皆同。我来见故君,如何相拒!”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报吴三桂。
  吴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龚彝入见永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历帝在严兵看守下被搀扶落座。
  对于龚彝的到来,实在出乎永历帝意料。想当初永历帝第一次由李定国等人拥入昆明,这位龚彝大庭广众之下自称受“秦王”(孙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当时广遭大臣们谩骂讥评。
  

弓弦一铰送君王(9)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诚臣。如今,昔日高喊“忠义”的人皆一个不见,惟独龚彝来见,不由不让永历帝百感交集。
  龚彝伏地痛骂,行足一套参拜大礼。
  然后,他斟满酒,向永历帝跪进酒爵。
  永历帝哀不自胜,痛哭之余,表示自己不能饮酒。
  龚彝进劝再三。
  永历帝离座,感动之下,他接过龚彝的酒爵,满饮三爵。
  龚彝再行拜礼。
  而后,他忽然大叫一声:“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
  言毕,龚彝快步冲奔,触柱而亡。
  事出苍猝,永历帝以及周遭的军卫皆不及反应,眼睁睁看着龚彝在他们眼前碎首而死。
  永历帝急忙跪过去,抚尸大哭,几近昏厥。
  这一位龚爷,是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位明服明冠的纯臣。
  此事发生过后不久,又有一些汉八旗中下级军官暗中联结,想劫出永历帝拥之入陕西再建一国。
  未几,谋泄,牵连被杀者数千人。
  吴三桂为保险起见,上疏请求在昆明当地处决永历帝。
  刚狠凶戾、心机叵测的吴三桂,为了向清廷表现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历和他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斩成两段,使他们身首分离。
  最后,连和他一起作战的满族人爱星阿和宗室贝子卓越罗都心中不忍,劝说:“永历(帝)亦曾为君,给他留个全尸总该不过分。”
  这两个满人的话,才保全永历帝在被执行时有个全尸而死的下场。
  永历十六年阴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于昆明箅子坡,时年40岁。
  与其一同被绞死的,还有永历帝的十二岁儿子。
  临刑之际,永历帝默然。他的十二岁太子,年纪虽小,很有风骨,对坐观的吴三桂骂道“奸贼,我大明朝有哪里对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么私怨?为什么要对我们下此毒手!”
  弓弦嘎嘎响,喉结咝咝促。
  看着皇明最后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终结,吴三桂的脸上,露出一种旁人难以察觉的痛苦神情......
  绞死永历及其太子后,吴三桂为向满清表忠心,下令把永历父子焚尸扬灰,弃骨灰于荒野。
  即使有杀父杀子之仇,也不会做出如此绝情寡义之事。
  吴三桂这样一个奸贼,真让人难以相信他曾“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吴伟业,写有《圆圆曲》一诗,其中妙笔生花,极力铺陈,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将军吴三桂和“前身合是采莲人”的美貌歌姬陈圆圆的情事,婉婉道来。
  笔者估计,真能看完全篇长诗的人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也只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前因后果,当时现在没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实,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吴伟业,通过这首长诗,对吴三桂极尽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别是后面四句: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大文豪这四句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诛心之句――吴三桂因一貌美年轻歌妓背父弃君。想当初,石河大战之后,气急败坏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岛范家店虐杀了一直押在军营当人质的吴三桂之父吴襄。可以想象,刚刚损失数数十万精兵的大顺军,会怎样怀着刻骨的仇恨,细刀慢剐“伺候”这位吴老爷!逃回北京后,李自成仍旧笼罩在自身败怒狂极的情绪中,把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吴三桂以剃发背国、全家成灰的代价,换来“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于字里行间,刀笔戮入吴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这个大汉奸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尽。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贼吴三桂竟也厚颜以“为明报仇”为名起兵。
  前前后后又折腾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注定了他败亡的命运!
  永历帝被杀时,李定国率数千人马驻扎于西双版纳的九龙江一带(又有说在景线,即今日泰国的昌盛)。
  噩耗传来,李定国自投于地,悲恸欲绝,几次哭至昏迷。
  数日之后,李定国即因悲伤过度而患重病,不久逝世。
  临终前,李定国对养子李嗣光说:“宁死荒郊,千万不要投降!”
  可惜的是,落入穷荒、走投无路的李定国余部没能坚持下去,几个月后,即在李嗣光带领下向清朝投降。
  李定国此人,有将才而无帅略,犯过许多战略性错误。
  但是,国灭矣,君亡矣,李定国收合余烬,崎岖以死,百折不回,不愧为自古至今威武烈丈夫!
  他对大明朝的耿耿忠心,他那种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他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足以让我们后人击节赞叹。


一段让人越看越生气越难受的历史,这段历史让当时活着的人保守煎熬,而后人现在看的心酸,所以我将这段历史从亡天下中单独列出,供大家阅读

弓弦一铰送君王(1)
——永历政权的终结
  一世雄杰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使在他最恐怖的梦魇中,肯定预料不到,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后,他的皇裔圣种朱由榔,会丧家犬一样,流落到蛮荒缅甸,渡过他人生最艰苦的岁月。
  缅甸,在《明史》中,并非能侧身于《外国传》中,这个蕞尔小邦,只列于《云南土司传》的最后一编。
  洪武二十七年,缅酋上贡,明朝设缅中宣慰使司。永乐元年,明廷又设置缅甸宣慰使司。所以,最早缅甸有二个宣慰使,皆是当地土酋,二百多年内向大明入贡不绝。
  从明初到天启年间,缅甸对云南边地时有侵袭扰,特别是万历年间,屡生兵端,但这个土邦倒是一直奉明正朔,受明朝黔国公沐氏家族的“直辖”。
  深入荒蛮群山中的蕞尔小邦,做梦也想不到,一夜之间,天上会掉下来个“朱皇帝”。
  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守卫缅关的缅甸蛮兵发现,有两千多服色鲜明、脸色难看、行色匆匆的明朝人,或文或武,或步或马,拥簇着一个明黄大轿,忽然出现在关门之外。
  派出通事(翻译)一打听,方知来人一行非同小可,乃大明堂堂天子,“永历皇帝”。
  世事如斯难逆料。
  穷山恶水,竞困真龙!
  注定要凝固的“欢乐”——永历君臣的昆明大撤退
  孙可望势力泡沫般的崩溃,使得李定国,永历帝等人一时间忘乎所以,觉得西南之地,大可安乐平静。
  永历君臣没把进取或者恢复当作要务,反而在昆明城内庆功发赏,升官许愿,歌舞升平,上至君王下至重臣,没有任何忧患意识。
  永历朝臣中的两个官员,高绩和金简,很感忧心忡忡,向李定国等人进谏:“今内患虽除(指孙可望),外忧方大。清军一直屯兵虎视,等我内斗方酣之时,很可能突然进击。我们如今情形,恰似酣歌于漏舟之中,熟睡于积薪之上,良可堪忧!二位王爷兵略颇悉,怎可懈怡如此!”
  如此苦劝良言,李定国竟然听不进去,并向永历帝告状,二臣几乎挨到杖责。
  要说李定国完全沉浸在“胜利”中没想事,也不尽然。当时,他主要的想法是攘外先安内,把注意力放在孙可望心腹部将王自奇、张明志等人身上。这几个人拥兵于楚雄、永昌一带,很让李定国放心不下。
  于是,他亲自率军,迢迢跋涉,进攻永昌的王自奇。
  众寡不敌之下,王自奇败走腾越(今云南腾冲),穷途自刎。张明志见情势不妙,请降受抚,总算少了一番折腾内斗。
  从对明朝的忠诚角度方面讲,李定国绝对没有问题。他曾这样对手下人讲过:“曹操、司马懿有戡乱之才,喋血百战,摧大敌,扶弱主,如果他们博取万世美名,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他们一念之差,篡人国家,犹持黄金换死铁,落得后人笑骂,直是太不值得!”
  如此价值观,保证了他对明王朝的绝对忠诚。
  击走孙可望之后,李定国本人有所膨胀,开始对刘文秀表现出排挤的态度,否决他请永历帝移驾贵阳的建议,并把他从前线召回,卸其军权。同时,李定国把在边诸将皆招回昆明,论功分兵,多寡不一。不料,清军猝至,兵失其将,将不得兵,所以导致日后的兵败如山倒。
  为此,刘文秀对手下讲,“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家!”虽然把李定国和孙可望相提并论有些过分,但对李定国的独断专行,此语极其贴切。
  郁郁之下,加上军旅过劳,刘文秀竟然一病不起,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含恨而死。
  临终前,刘文秀仍然向永历帝进献忠言:“清兵日渐逼近,国势日危,臣之妻子族属,一定会尽忠大明。倘事急,望陛下驾临蜀地,联合十三家之兵(昔日的大顺军余部),出营陕洛,说不定能转败成胜。此臣区区之心,望圣上鉴查!”
  耿耿忠心,至死不贰。
  永历十一年(1657年,顺治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清朝三路大军开拨。
  平西王吴三桂一路向陕西汉中出发,经蜀地攻贵州;卓布泰一路向湖南出兵,经广西与线国安部清军会合攻贵州;宁南靖寇大将罗讬 与洪承畴一路,从湖南往攻贵州。
  洪承畴里里外外一把手,从孙可望降官中挑选出十九名精习云南地理的汉人人作为向导,带领各路人马前进。
  由于老汉奸沿路军养、后勤安排妥当,预见性强,清朝三路大军皆进展顺利。
  洪承畴、罗讬一军连克沅州、靖州,把湖南一带的南明军队击溃,直接攻入贵州境内的镇远、平越(今福泉)等地,并在四月已经攻占贵阳。
  吴三桂一路军,自沔阳进至朝天驿,三月初已经到达保宁,三月十四日到达合州。南明总兵杜子香在江边没能组织任何有效的拦截,弃重庆而逃,坚城一下子落入清军手中。
  卓布泰一军从广西深入,招抚南丹、那地,抚宁等地的土司,攻克狄山州、都匀等地。
  清朝三路人马,在贵州顺利会师。也就是说,仅仅用了二个月时间,三路清军顺利实现贵州会师的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对南明军队各个击破,基本没遇到重大抵抗。
  当清军开始进攻的初期,三路分兵,倘若南明能击败其中任何一支,就有可能使战事发生全局性变化。但是,直到清军三路会师贵阳,永历君臣才真正开始着慌。此时,已经去了先发制人的宝贵机会。
  

弓弦一铰送君王(2)
清军方面,又添生力军,三路大军之外,又有信郡王多尼率一只大军,自湖南开赴云贵战场。
  七月间,永历帝在昆明在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师”,督领诸将御敌。至此,距清军三路大举进犯之时,已经过去将近半年时间。
  南明方面的狼狈被动之态,尽显无遗。
  李定国根据当时情况,派冯双礼、祁三升据守盘江东岸,坚守鸡公背(今贵州关岭县),抵拒中路清军。李承爵、张先壁据守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县),堵清军东路。白文选统四万精兵、出七里关(今贵州赫章县),佯攻遵义,抗清西路来犯之敌。
  李定国本人,自统一路军,进至北盘江的铁索桥一带(今贵州盘江桥),准备收取以贵阳。
  为了牵制清军,李定国与夔东十三家的大顺军余部联系,命令他们进攻重庆。十三家非常配合,七月间得令即发,自水路大举进攻。
  吴三桂闻报心慌,立刻回军去救,以防退路被截断,丢失饷道。由于力有不逮,夔东十三家后撤。待吴三桂军走后,他们再次发起进攻。
  重庆城将要被攻克之际,夔东十三家军中出现叛徒,自己人杀自己人,攻城主将谭元被刺杀,功败垂成,十三家军除一部分降清外,余部反而被清军乘胜追击,败北而走。
  这样一来,重庆牢牢掌握在清军之手,入黔清军再无后顾之忧。
  更可惜的是,李定国、永历帝根本没有听从刘文秀临终遗言,在战争开始之际,并没有向蜀地移动与夔东十三家会师的计划,只把他们当成一只牵制清军的力量。最终,一事无成。
  特别让人郁闷的是,本来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的李定国,出师之前,又遇一个“大仙”贾自明,自称会奇门遁甲之术。这个妖人带了数百个精致木偶人找上门,声称可以念口诀,使唤这些“天兵天将”,帮助明军击退清军。
  如此低劣把戏,李定国和永历帝竟然全被哄住,一再拖延行期,等待贾自明老道的“良辰吉日”。过了二十多天,终于发现这个贾老道是洪承畴派来的奸细,怒极之下,李定国一剑捅穿这个“大仙”,但已经白白损失了不少宝贵时间。
  师出之后,遭遇连日暴雨,南明军队士气更加低落。而且,由于大规模军师行动,造成了南明军令严苛,役使民众,计程严限,使得民心思变,人心大失。
  其实,即使是在清军占领贵阳后,南明仍旧有机会各个击破分散在贵州省内的清军。
  由于李定国的一拖再拖,清军修整已毕,诸路齐发,已成扑压之势。至此,南明军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清军方面,信郡王多尼率生力军从贵阳出发,取道关岭,直扑昆明,为中路;卓布泰从广西永顺出安隆和都匀,自黄草坝方向攻昆明,为南路;吴三桂一军由遵义取道水西(今黔西)经七里关往昆明,为北路。洪承畴与罗讬坐镇贵阳,居中调度,全盘指挥,为入滇大军营造稳固后方。
  清军各路,约定于十二月攻克昆明。
  清军中路很顺利,直抵鸡公背。守将冯双礼、祁三升双双战败退走,清军占领曲靖。
  清军南路在泗城土司的引导下,在罗炎渡口捞取南明军队为扼守江流而凿沉的渡船,连夜渡河,间道攻取安龙。
  李定国闻报,自率三万军来救,本来在决战中略占上风,但山火突发,清军乘北风直扑南明军,李定国反败落处于下风。当听说清军的向导是孙可望手下的康国臣,李定国惟恐军中孙可望老部下临阵反戈,慌忙中连连后撤,退至北盘江,不得已焚桥断路遁走。这次惨败,其手下军民家属二三十万,皆沿路被杀,南明军的主力精锐,基本报销殆尽。
  清军南路军从普安州(今贵州盘县)进入云南。
  北路清军由吴三桂带领从遵义出发,行至七里关,就受到南明白文选部阻击。
  此地两岸高山夹峙,水势凶险,诚为天然关隘。不料想,吴三桂在当地少数民族向导带领下,走小路直抄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反而控扼了七里关的大道。
  中路清军也赶来会战,白文选顿时腹背受敌。
  慌乱之下,南明军苍惶撤军。
  三路清军,成功在曲靖会师,直接向昆明推进。
  李定国等将的败讯传来,永历帝眼泪都急得掉下来。数年颠沛,刚刚在昆明过了些舒服日子,如今又要重新踏上逃亡之路。
  逃离昆明是肯定的,但往哪个方向跑,永历朝臣,莫衷由是。
  商量了许久,有朝臣建议先奔建昌,依靠那里丰足的粮草,入嘉定养锐。如果清军势猛,可以乘船直下重庆方向,与夔东十三家余部会师,凭借蜀地,直捣荆襄。
  考虑过后,永历帝、李定国皆赞同此议。
  奸臣马吉翔与其弟马雄飞和女婿杨在皆打他们自己的小算盘。让他们心怀忐忑的是,怕入蜀后控制不了永历帝,会遭到清算。思前想后,他们就一起力劝李定国心腹谋士金维新。
  金维新本是云南人,当然不想离开乡土,几个人一拍即合,由金维新出面,最终说服了李定国。于是,李定国一改初衷,改向滇西撤退。马吉翔等人这样忖度,清军追击不紧,可在滇西四处逃避;万一事急,则可逃入缅甸避难。对此,黔国公沐天波也表示支持,他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云南等地的地方势力。
  

弓弦一铰送君王(3)
其实李定国本人曾经想去湖南、广西方向撤退,但驾不住金维新、马吉翔等人的劝说,最终走了下下着。
  撤退之时,由于南明刚刚征得的秋粮充盈,李定国妇人之仁,没能做到坚壁清野,严禁各营不得焚毁余粮,怕清军向云南百姓报复。这样一来,清军如虎添翼,日后再无缺粮之忧。
  清军入昆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凯旋一样入城。
  没跑的南明朝臣,绝大多数降清。
  昆明之退,慌忙惊乱,南明永历君臣狼狈至极。听说皇帝往蛮荒境地带撤退,不少朝臣大感失望,连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员以及左佥部御史钱邦芑这样的铁杆支持者,皆中途离去,躲避藏身。
  在逃难途中渡过了新年。1659年正月初四,永历帝跑到永昌,总算敢停下喘口气,但身边随驾官员已经不多了。
  永历帝自己很后悔西奔,事已至此,又要依靠李定国,不好责备他,就嘱托大臣以自己名义发《罪已诏》。李定国也深感内疚,上疏要求自削官职。所有这些,皆是虚文而已,于事无补。
  没呆多久,守卫玉龙关的白文选兵败消息传来,清兵迫近。永历帝只能率众又逃,奔往腾越(今云南腾冲)。
  吴三桂率清军步步逼近,磨盘山一战,如无叛徒告密,李定国的南明军差点获得翻盘大胜。
  李定国渡过潞江(怒江)后,在磨盘山上借助蔽深的地势,埋伏下三哨人马,遍布地雷,准备乘清军志骄意满大意追击的情况下打埋伏战,首尾相击,尽歼吴三桂一军。
  万事俱备,清军已经进入埋伏圈。可惜的是,李定国手下参军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实情禀告吴三桂。
  大汉奸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前军止行,下马向草中搜索南明伏兵。这样一来,明军原来以号炮为应的计划全盘打乱,首尾不应,各自为战,埋伏战变成了短兵相接。如此一来,李定国奇兵设伏没搞成,只能硬头皮出战。
  南明军、清军双方在山上展开近距离殊死搏斗,相互死伤都很大。
  本来人数就处劣势,损兵折将之下,李定国只能率残军退往孟定。他之所以择路另走,主要是怕清军尾随追击,暴露永历帝的行踪。
  李定国心是好心,但如此一来,把永历帝弄成了独行人众,皇帝顿成为没有大军护卫的孤旅。
  兵败如山倒,南明诸军东窜西逃,很难再组织起成规模成建制的反击。
  蛮荒国里当客囚——南明君臣在缅甸的遭遇
  永历帝一行南奔,开始并不知李定国磨盘山之败,仍旧昼行夜宿。
  忽然,总兵杨武苍惶而至,通告败绩,并讲清兵已经追近。
  永历君臣大惊,顾不得休息,连夜赶路,走了大半宿,迷失方向,乱走数里,其实一直在原地山谷间打转。
  总兵杨武率溃兵率火打劫,趁着夜黑,大肆抢掠永历帝及随行人员的公私行李,大发横财。
  见杨武一部兵将发财,扈驾的另外一名将领孙崇雅也大动劫心。转天,他也开始行劫,明火执仗地开抢,掳杀甚众,洗劫一番后,率本部兵遁去。
  永历帝的随从人员,不是被杀,就是被抢,还有不少趁乱逃散。
  三天后,正月二十八日,最后一批数百人的扈驾武装不愿随永历帝入缅,由靳统武带领,掉头追赶李定国而去。
  至此,见从人不散即叛,永历帝在马吉翔等人窜掇下,决定由铁壁关进入缅甸。
  得知消息后,缅人派人来见,表示说:
  “天王(指明朝的永历帝)远道而来,百蛮敬畏,请从官以下不要佩带武器入关。”
  这时候,永历的随从文武相加,还有两千多人,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同意缴械:“猛虎所以能威临百兽者,以其有爪牙之故也。如果解除武装,对方必起歹心!”
  马吉翔叱喝,一定要大家缴械。众人无奈,只能尽解弓刀盔甲,尽弃关前,委积如丘,赤手空拳进入缅甸。
  其实,如果杨武、孙崇雅二将未叛,靳统武不走,三个人率数千精兵武装保卫永历帝这入缅甸,当地人无论如何,不敢对这帮人轻易加害。
  进入芒漠交后,沐天波与大臣王维恭及典玺太监李崇贵等人商议,想另派数人,拥太子往茶山,这样的话,即可以太子名义在外调度军队,又可对入缅的永历产借为声援,不至于有祸事发生时,皇帝及太子被一锅端。
  永历帝同意,但皇后不同意,此议不了了之。
  二月初一,一行人行至大金沙江边。缅人只提供四艘船,一只供永历帝,一只供太后、皇后及太子,一只供司礼监李国泰,一只供文安侯马吉翔,其余从官从人皆无舟,有钱的花钱雇船,无钱的只好由陆路绕行。
  在芒漠时,永历帝从人还有一千四百七十八人,至此,仅有六百多人在江上舟行相随,余人皆走陆路,沿途死亡失散,好不凄惶。
  放舟之际,马吉翔逃心似箭,根本不待太后与太子收拾好物品,即命行船。
  太后大怒:“连皇上亲娘也不顾,欲陷皇上于不孝吗!”
  众人见太后发怒,稍缓行期。呆了一天多,二月四号,始乘船沿江而行。
  走了十多天,十八日到达井梗。由于缅人处处沿江勒索,永历帝一行每日只行二、三十里水路。
  

弓弦一铰送君王(4)
二月二十日,缅方遣人来报,说南明几路散军皆向缅甸方向移动,请求永历帝发敕令阻止他们的逼近。
  当晚,众臣在“御舟”聚集开会,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丧命,谁也不愿意携带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诿。只有总兵邓凯和小官任国玺自告奋勇,马吉翔惟恐二人回去见了李定国后说他“坏话”,暗中对缅人通事讲:“这两人无家口,如果离开皇帝,肯定就远走高飞!要阻止二人出缅。”
  不久,有报南明诸营已经散去,遣使发敕之事就无人再提。
  二十四日,缅王派人来邀请南明大臣过河议事,永历帝派马吉翔之弟马雄飞和邹昌琦二人往对。
  过河后,缅王本人并不接见他们,只让通事从中传话,询问了许多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明朝国事。这两人草包,对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缅人轻蔑。
  而且,他们所带的永历敕书上所盖的皇帝玉玺,缅人拿来与万历敕令相比照,发觉永历玉玺形制稍小,就怀疑是伪造。幸亏二人再拿出盖有黔国公印文的文书,缅方对比一看,与从前文书上的印文一模一样,这才信以为真。
  由于万历二十二年开始,明朝约暹甸夹攻缅甸,双方关系从那时开始已经非常紧张,日后入贡稀少,来往绝少,所以,缅方只有万历时期明朝的御敕与文书。从彼时起,双方常年不通。大明皇帝来避难,自然使这个小国土皇帝生出幸灾乐祸之情和歹心。
  对于南明使人,缅甸土王自称“金楼白象王”,其实,他只是大明朝归属黔国公管辖的“缅甸宣慰使”而已,地司级干部。万历元年,缅甸土王好事,曾经自称过“西南金楼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称明朝皇帝为“天皇帝”,但他当时的自称,已经让大明朝非常不高兴。现在,时易世移,小土王又开始装大。
  面对流窜的帝室,如今的缅甸土王,确有资本装大。
  忍捱到了三月,黔国公沐天汉与绥宁伯蒲缨、总兵王启隆三人,主动邀请马吉翔几个人在大树下###议事(已经没有象样的够大的房间容纳大臣们开会)。
  沐天波说:“缅酋对待我们的态度,一日差似一日。我们应该马上离开这里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险。”
  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说:“如果你们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宫,皆交与你们。你们看着办吧,我不能再参与复兴国家的事情。”
  众人听马吉翔如此要挟,一时沉默。
  大家愣了半天,叹气哀声,渐渐散去。
  当时,率兵深入缅境亚哇的白文选部,已经近在六十里以外的地方。他们寻找永历帝不得,心情焦躁,四处焚掠。
  如果永历朝臣有一丝一毫的振作和主动,派人出动打探风声,肯定能和白文选联系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陆路随驾的永历大臣和随从陆续赶至亚哇,在河对岸聚居。这些人走陆路,倒比永历帝来得更快。
  缅甸土王心疑,对左右说:“这些人慢慢聚拢,不像是避难,倒像是想算计我们。”
  惊疑之下,缅甸土王派兵四出,围攻刚刚抵达亚哇不久的永历帝随人。混乱中烧杀抢劫,不仅杀掉几百南明随员和大臣,还有数位大臣惶乱中自缢而死。
  四月份,缅甸一方派人来报,说芒漠方向有一支由咸阳侯祁三升带来的南明军前来迎驾,请永历帝派人出敕文阻止他们。
  马吉翔气恼,立即派手下的锦衣卫军官携带敕令前往芒漠,命令祁三升退走。
  由于有皇帝敕令,祁三升不敢再往前行,痛哭后退走。他们之所以后退,是因为明明白白有皇帝敕令,如果不退,迎驾就变成了逼宫。
  而后,马吉翔给缅甸官员数道永历敕令,让缅方发至各个关隘,实际是马吉翔自拟,内容完全一样:“朕已往福建方向进发。以后有一切兵来缅甸,都给我统统杀掉!”
  当其时也,李定国派出数部兵马,在缅甸境内四处寻找永历帝踪迹。
  缅人各据险隘阻守,激使南明官兵杀心大起,千里之内,焚掠攻杀。由于遍找皇帝不着,南明军躁愤日甚。
  五月十日,永历帝一行人方乘船行至亚哇城,隔河扎营。这地方原本先至的陆行明朝官员呆过,所以有现成的草房十几间,就成为永历帝的“行宫”。
  至于文武大臣,皆自己率家人四处砍竹伐木,搭建临时茅棚居住。此时的永历帝,兵卫寡弱,每日仅有百名左右没有武装的士兵“守卫” “行宫”。
  隔了两天,缅王派人送来不少土产品“进贡”。永历帝心知肚明,也赶忙“回赐”不少金银用品。土豆换黄金,如今不再是泱泱天朝找感觉,而是落难皇帝买安全。
  缅王当时之所以“礼敬”永历帝,是因为对于杀入缅境的南明溃军来讲,永历帝的敕令非常管用。所以,明帝倒成了土王自保的“人质”。正因为看正大明皇帝奇货可居,缅甸土王更严加阻塞内外消息,千方百计阻挠南明军队找到永历帝一行。
  虽被清军击溃,依南明军的战斗力,在缅甸境内横行,倒不是什么难事。
  安顿下来后,缅甸不少妇人携带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进入南明君臣聚集的竹城,摆小摊,做买卖。永历帝的随行大臣们,皆恬然自安,再不穿官服,各个短衣跣足,挎篮提兜,坐在地上与缅甸妇人打情骂悄,砍价还价,乐得逍遥。
  

弓弦一铰送君王(5)
不少官员掏酒买酒,大醉喧哗,豪赌狂博,全无天朝大臣的风范。
  为永历帝一行充当通事(翻译)的是个大理人,他私下对人说:“先前入关,如果大明君臣不弃兵器,还能有能力自卫。现在,他们身无寸铁,又废中国天朝礼法,看来是没什么善终的下场了!”
  庸庸碌碌中过了三个多月。八月十三日,缅甸土王派人招沐天波渡河议事。
  黔国公沐天波原本是缅甸宣慰司(土王的明朝官衔)上司,如今,他被缅兵强迫,椎髻跣足,以缅甸礼仪“参拜”缅甸土王,成为土王向各地土司显摆的“道具”。同时,他还被告知,中秋将至,明朝君臣要给土王送礼。
  落难凤凰不如鸡。昔日沐天波富贵甲西南,缅甸土王日思夜想,弄个金山银山也巴结不上他,如今,他却落得要给土王下拜并遭勒索,真是奇耻大辱。
  回来之后,沐天波泣告众人:“我不得已屈身下拜土王,忍气吞声,只为保全皇上。如果我当时反抗,对方肯定加兵来害,希望诸公能理解我。”
  事已至此,仍旧迂腐的礼部官员上疏劾泰沐天波“贪生辱国”、“有失大臣礼仪”。
  永历帝览疏,又可气又可笑,均“留中不发”。如今皆为案上肉,还乱哄哄搞内斗,真不知如何收场。
  对于永历帝来讲,中秋佳节,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仅是复国无望,他本人还患上了严重的腿病,伤口感染,日夜呻吟不停。内痛加心痛,这位末代皇帝怎一个惨字了得。
  皇帝如此凄惶,奸臣马吉翔和太监李国泰丝毫不理会,与数位相好天天酣歌饮酒豪赌。特别是绥宁伯蒲樱的居所,紧挨永历帝“皇宫”。他的房子成为众人赌博的聚集处,大呼小叫之声,吵得永历帝根本睡不着觉。
  大怒之下,皇帝派从人挑掀了蒲樱茅草棚的顶子。
  一群人并不在意,纵博肆喊如故,声响比以前更剧了。
  永历帝无可奈何。
  八月十五当天,即使听见茅草棚内永历帝因腿疮不断发出大声呻吟,马吉翔、李国泰二人好心情一点不减,他们叫来随驾的梨园子弟黎应祥演戏给他们看。
  黎应祥是个戏子,此情此景也伤心,他(或她)泣言道:“皇上龙体有病,行宫近在咫尺,此时此地,臣子安肯忍心演戏欢娱。虽死,我不敢奉命!”
  马吉翔等人勃然大怒,他和弟弟马雄飞等人乘醉而起,用马鞭乱抽黎应祥,打得对方鲜血淋漓。
  没隔几天,马吉翔、李国泰面见永历帝,嚷闹哭穷,索要“俸禄”。永历帝这个气,声嘶力竭唤来典玺太监李国用,让他把“皇帝之宝”弄碎分给众臣。
  李太监叩头,表示不敢奉诏。
  马吉翔、李国泰不由分说,从李国用手中抢过皇帝大印,当着永历帝的面,凿碎黄金印,分份而去。
  秋收之后,缅甸人送来数担新谷,皆为马吉翔截留,私分给他关系好的人。
  随驾总兵邓凯出面叱责,竟遭马吉翔及其手下一顿暴打,竟被打成跛子。
  永历帝在缅甸的一切详细行止,皆出于两本笔记,一本是《也是录》,一本是《求野录》,这两本书,皆是这位被打伤的总兵邓凯本人所写,可称是“亲历记”,所以史料价值非常高。
  由于邓凯在记叙中不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记述,后来学者又有很多人不懂古汉语,往往把这两本书混同于一般的野史和小说。
  龙落浅滩遭虾戏——永历帝在缅甸的最后岁月
  李定国磨盘山之败后,身边残兵只有一千多人。他发檄四方征调南明残军,皆无人响应。
  一行人在云南边境地区兜转非常辛苦,兵无粮,马无草,凄凄惶惶。
  这时候,南明的庆国公贺九仪一部自广西南宁渡江而至。这部明军在先前战斗中损失不大,他们与李定国会军后,明军人数一下子达万余人,军威复振。
  李定国指挥这只大军攻拔了孟艮(今缅甸景栋)。由于这里粮多地饶,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溃败的明军残部来投。
  本来在军力有所恢复的情况下,李定国又犯下错着,杖杀了庆国公贺九仪。原因很简单,清廷秘密派人来招降,贺九仪接待来人。实际上,他本人并无真正降清的打算。否则,他也不可能迢迢远道从南宁跑到缅甸来会李定国。
  李定国之所痛下杀手,根本原因还是门派问题,因为贺九仪是孙可望的老部下。
  贺九仪被杀,其部下寒心,顿发怨言,不少人携械出逃。
  深恐逃走的明军引清朝大军来攻,李定国慌忙烧毁孟艮城,率余部走往木邦缅甸,与白文选部合军。
  二人相会后,宰牛歃血为盟,决定攻克缅甸,迎回永历大驾。
  永历十五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二月,李定国和白文选联军,在锡波大败缅甸军。
  听闻李定国、白文选率两万人来攻,缅甸土王没有十分惊惧,他派出大将牙稞,集众十五万人,在锡波江边结营,准备与明军决战。
  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缅甸兵只是南明军力的十倍以上。而且,缅军有战象一千多,枪炮林立,横阵二十多里,隔岸喧噪,喊打喊杀。相比之下,明军因先前与清军战败,根本没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长刀长枪等物,近三万之一士兵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条棍棒而已。
  

弓弦一铰送君王(6)
哀兵必胜。
  乘顷军松懈之际,白文选指挥明军抢河先渡,先发制人,李定国随后率军横击,把缅军打得大败。尸横遍野,河中流尸纷纷而下,缅兵被杀一万多人,连缅军主将牙稞也在混战中被杀。
  剩余缅兵见势不妙,退入密林之中,一夜之间逃得精光。
  明军休整后,渡过锡波江,逼临缅甸土王的都城亚哇。
  缅方惊恐,再不敢野战,秉城拒守。
  由于皇帝在缅人手中,李定国、白文选不敢轻易造次,只能派人送话给永历帝,希望皇帝发敕令。
  永历帝已成瓮中之鳖,根本无法与明军联系上。
  相持数日后,明军在江上搭浮桥准备进攻,复被缅军砍断。
  由于缺粮多病,明军不能久侯,最终失望而去。
  此次迎帝军事行动,无果而终。当时的白文选所部明军,其实与永历帝驻地仅六七十里。
  三月间,出于义愤,沐天波和王启隆的几个家人密谋,准备斩杀马吉翔等人,劫皇太子出缅甸以图光复。
  事泄,马吉翔派手下锦衣卫人员把几个参与策划的人都抓起来,以石击之而死(他们手中没有武器杀人)。
  五月二十三日,缅甸内部发生政变。土王的弟弟弑掉兄长,自立为王。
  这场小型的宫廷政变,起因其实也源自永历帝。
  自永历帝入缅后,南明军数次深入,缅甸兵民相抗,缅人死者几半。不少“大臣”责怨土王说:“正是因为国王迎接皇帝至国内,招致兵祸!”
  土王不服气,反责大臣:“我迎帝不迎贼。明朝兵贼杀扰地方,不是皇帝的错。”
  上下猜忌之下,土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联合众臣,把国王哥哥绑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为王。
  杀掉兄长自立后,缅甸新土王派人见永历朝臣,勒索“贺金”,以“庆祝”新王登位。
  永历帝身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当贺礼,又觉得这个新国王得位不正,只得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懵懂之中,永历君臣并不知道他们大难将临。
  吴三桂留镇云南后,已有在当地做“云南王”的打算,正是他的不断恳请,才使得北京清廷下决心把永历帝捉到手。
  本来,永历帝窜入缅甸穷荒僻远之地,清廷已经认定他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准备放弃征剿。
  吴三桂不依不饶,急忙呈上《三患二难》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历帝,杀之而后快。所谓“三患”,吴三桂详述如下:
  “ 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驻三宣六慰、孟艮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跟,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
  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万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动,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为“二难”,吴三桂详尽说明:
  “今滇中兵马云集,粮草问之民间,无论各省银两起解愆期,难以接济,有银到滇,召买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悬磬,市中米价巨增,公私交困,措饷之难如此也。凡召买粮草,民间须搬运交纳。如此,年年纳,岁岁输,将民力尽用(于)官粮,耕作半荒于南亩,人无生趣,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也”。
  所以,吴三桂得出结论:
  "臣彻底打算,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患,土司无惶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稍可宽舒,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谓臣言可采,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决心后,拨银数百万两,指派内大臣爱星阿率一只八旗劲旅,亲赴云南,配合吴三桂进军,以图全力剿灭西南一带的南明残余势力。
  缅甸新土王正气愤从永历帝那里得不到贺礼,同时接到吴三桂等人发来的恐赫信(先前洪承畴已经给土王的哥哥发过类似书札,表达过“留匿一人累及全土”的恫吓)。
  谁势力大就投靠谁。没过多久,缅甸土王与其大臣便决定对永历帝一行下手。
  土王先派人通知永历帝:“贼众已退,缅土获安,请天朝大臣过河,饮咒水明誓。”
  沐天波认为缅人不可信,主张不要前去。
  马吉翔、李国泰死催,认为缅甸人敬鬼重誓,吃了咒水之后,大家都可保长久平安。
  1661年七月十九日,永历帝属下大臣尽数而出,渡河前往者梗,参加盟誓仪式。
  永历“行宫”内,只有总兵邓凯和十几个老弱残兵“保卫”病病恹恹的皇上。邓凯命大,主要是他的腿被马吉翔打成残废,行动不便,故而得留。
  众大臣刚到盟誓地点,就被三千缅兵团团围住。三十个人负责绑扎一人,并不多说,当时就把大臣们按地砍头。
  马吉翔、王维恭、李国泰等二十三位大臣以及随从数十个皆被杀害。
  

弓弦一铰送君王(7)
本来缅王不想杀沐天波,派人把他驾出(主要想把这位沐爷和永历帝一起送给清朝报功)。这位沐爷夺刀而起,击杀缅兵数人,最后为乱兵所杀。
  随从的锦衣卫官员有几个人“漏网”,窜逃回岸边“行宫”中告变。
  永历帝闻报惊悸,想自缢解脱,被总兵邓凯阻止:“皇上若去,太后谁管!”由此,永历帝才取消自杀念头。
  缅兵杀完大臣随员后,冲着岸边永历帝行营跑来,蜂拥而入,翻箱捣柜,把南明朝臣所剩物品洗劫一空。
  先前侥幸逃出藏入永历帝床下的几个明朝随员,也被搜出,当场杀死在永历帝面前。
  慌乱惊惧下,永历帝两个嫔妃及诸臣妻女皆自缢于树间,情状极惨,“累累如瓜果然”(邓凯《也是录》)。
  缅兵把永历帝、太后、皇后、皇太子等二十五人驱赶至一个小屋子当中囚禁,派兵严加看护。
  当时的南明暂住地一片惨状,遍地横尸,树挂悬尸,一幅人间地狱图。
  不久,缅兵把永历帝等人驱至沐天波原住所关押。南明大臣皆死,惟余一般的家属、仆役、宦者三百四十余人,皆拥挤在一个竹楼内,哭声震天。
  隔了两天,永历帝才被允许返回原来的“行宫”。
  地上血迹犹在,屋中财物全无。
  二十五日这天,缅甸土王派人送来一些银物,假意问候,并解释杀人原因:“我乃小邦王子,实无伤犯诸臣之意。只因天朝各营兵屡入缅境杀害民众,众怨难犯,相互约结,杀害大臣们以为报复,希望皇帝对我小邦不要怀恨!”
  惊悸复得病,永历帝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只能向缅甸土王的使者微颔示意。
  不久,营内又发传梁病,幸存人员死伤大半。剩下的人出走,缅人不加阻止,往往到半路拦截,抢劫财物后,均杀之不留。
  永历帝大臣被杀后,白文选得知消息,曾一度又深入缅甸率兵来救。由于缅军有备,白文选失败而归。
  退兵途中,部将张国用等人挟持白文选,退往云南。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先前降清的明将马宝等人劝降。
  众叛亲离,无奈之余,白文选只得选择投降。于是,四千多人的南明队伍,又成清朝降伍。
  真龙堕地成飞灰——永历帝被绞篦子坡
  十六年来,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
  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的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
  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的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的幻想。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祯)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臣民。将军(指吴三桂)志兴楚国,饮位秦廷,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哀,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指清朝),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字,非复先朝有也。
  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我)南阳。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诛,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廖承先绪。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失,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
  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欢?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变自辜矣。乃将军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旋之身,何视天下之不予哉?
  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弟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侧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王(指吴三桂)之祖若父乎?
  不知大清何思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干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谥单薄。继此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
  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
  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沐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
  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大德也。惟冀裁之。"
  末落帝王,流离龙子,低首乞哀,字字有血,笔笔带泪。信中的辛酸委屈,铁石心肠之人也会有所触动。
  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已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
  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的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的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的对你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
  

弓弦一铰送君王(8)
1660年年底,由于吴三桂大军临江而阵。
  缅甸土王大惊,忙遗使奉十六个大金盘,里面盛满贡物,前往清军军营示诚。
  吴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废话,只表示一个意思:马上送来永历帝,否则,清军过江屠城。
  缅甸土王惶恐惊惧,立刻执行吴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见永历帝,哄骗说:“李定国大军又来了,有马步军数万人,临江索求,定要见皇帝!”
  没等永历帝有所表示,缅兵数名上前,把这位倒霉皇帝驾上一个竹椅,抬起来就走。
  永历的嫔妃和宫女号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跄行了五里多地,来到大江边。
  一艘大船,已经在江边等候。永历帝及从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达对岸后,有一壮汉近前,背起永历帝就往岸上走。
  当时,永历帝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定国手下的兵将,就问:“爱卿你是何人?”
  对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锋章京高得捷!”
  这时,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吴三桂清军之手。
  他倒没像弘光帝那样失态咬人,默然而已。
  时已至此,只能认命。
  大功告成,吴三桂胜利班师,率大军押永历帝返回昆明。
  昆明百姓知道永历帝被擒一消息,无不痛哭流涕。
  清廷大喜,向天下发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经落网的消息。
  永历帝被关押在吴三桂大营后,清朝各级汉族官将,出于深深的好奇心,有许多人前去入见(其实是“参观”)。
  永历帝这位帝君,长像确实庄重威严,即使被擒,仍旧有人君派头,清军入见的各级军将,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
  吴三桂本人也曾来探望。据戴笠《行在阳秋》上讲,吴三桂见永历帝,先是长揖不拜,默立久之。
  永历帝不会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见来人气质不同一般人,便开口问来人为谁。
  片刻之后,未经再三追问,吴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样,膝头一软,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才用一种地底鬼魂一样微弱的声音回答:
  “臣吴三桂来见。”
  史书笔记中,多载永历帝对吴三桂“切责”,恐非实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历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加以“切责”。
  两个人一来一语,对话久之,大概是永历帝表达想回北京为祖宗“守陵”的意愿。
  其间,吴三桂一直跪地回话,汗流浃背,色如死灰。
  对吴三桂的这种表现,人们往往从最浅层的意义上理解,以为这个大汉奸是被永历帝威武庄严的人君相貌所威摄。实则不然!吴三桂乃儒将,非一般粗鲁军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对座上流淌着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内心肯定受着大义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笔者认为,吴三桂应该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罪恶,并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他所面对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荡”的一个象征人物,而不仅仅是个衣穿龙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会见之后,直到篦子坡行刑,吴三桂再没有去见让他心生凛惧的永历帝。
  这种心情,有负疚感,有罪恶感,确实也有侯景见梁武帝的那种说不出来为何打哆嗦的被威慑感。
  永历帝身边的侍卫总兵邓凯,曾借机面见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国,为臣随后从驾陛下于阴间!”也就是说,他规劝永历帝自杀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后,他曾劝阻永历帝自杀。如今见大势已去,他又劝永历帝自杀,效仿崇祯帝,死个明白,死个壮烈。
  时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历帝倒惜起命来,他以太后老母为辞,并讲:“洪承畴、吴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对我一家斩尽杀绝!”
  这位朱明爷们如此想,真是大错特错。洪承畴、吴三桂这两个大汉奸,正是受那种忘恩负义的负疚感所折磨,反而会使出最毒的招术对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而且可以永远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贵。
  邓凯见劝说无望,只得告辞。这位爷很有骨气,拒绝为清朝做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清朝凯旋大军到昆明后,吴三桂允许一些前明官员入见永历帝。这倒并非出于什么宽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种攻心政策,以便让前明官员活见人,死见尸,完全丧失恢复明朝的希望。
  没过几天,一出戏剧性场面出现。
  曾经为孙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历帝职位的前明大臣龚彝(可以温习本书“永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装,命从人抬了一满桌的酒具菜肴,大摇大摆来到永历帝拘押之所,声称要见皇帝。
  守卫者当然不让进。
  龚彝大叫:“君臣大义,南北皆同。我来见故君,如何相拒!”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报吴三桂。
  吴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龚彝入见永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历帝在严兵看守下被搀扶落座。
  对于龚彝的到来,实在出乎永历帝意料。想当初永历帝第一次由李定国等人拥入昆明,这位龚彝大庭广众之下自称受“秦王”(孙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当时广遭大臣们谩骂讥评。
  

弓弦一铰送君王(9)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诚臣。如今,昔日高喊“忠义”的人皆一个不见,惟独龚彝来见,不由不让永历帝百感交集。
  龚彝伏地痛骂,行足一套参拜大礼。
  然后,他斟满酒,向永历帝跪进酒爵。
  永历帝哀不自胜,痛哭之余,表示自己不能饮酒。
  龚彝进劝再三。
  永历帝离座,感动之下,他接过龚彝的酒爵,满饮三爵。
  龚彝再行拜礼。
  而后,他忽然大叫一声:“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
  言毕,龚彝快步冲奔,触柱而亡。
  事出苍猝,永历帝以及周遭的军卫皆不及反应,眼睁睁看着龚彝在他们眼前碎首而死。
  永历帝急忙跪过去,抚尸大哭,几近昏厥。
  这一位龚爷,是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位明服明冠的纯臣。
  此事发生过后不久,又有一些汉八旗中下级军官暗中联结,想劫出永历帝拥之入陕西再建一国。
  未几,谋泄,牵连被杀者数千人。
  吴三桂为保险起见,上疏请求在昆明当地处决永历帝。
  刚狠凶戾、心机叵测的吴三桂,为了向清廷表现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历和他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斩成两段,使他们身首分离。
  最后,连和他一起作战的满族人爱星阿和宗室贝子卓越罗都心中不忍,劝说:“永历(帝)亦曾为君,给他留个全尸总该不过分。”
  这两个满人的话,才保全永历帝在被执行时有个全尸而死的下场。
  永历十六年阴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于昆明箅子坡,时年40岁。
  与其一同被绞死的,还有永历帝的十二岁儿子。
  临刑之际,永历帝默然。他的十二岁太子,年纪虽小,很有风骨,对坐观的吴三桂骂道“奸贼,我大明朝有哪里对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么私怨?为什么要对我们下此毒手!”
  弓弦嘎嘎响,喉结咝咝促。
  看着皇明最后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终结,吴三桂的脸上,露出一种旁人难以察觉的痛苦神情......
  绞死永历及其太子后,吴三桂为向满清表忠心,下令把永历父子焚尸扬灰,弃骨灰于荒野。
  即使有杀父杀子之仇,也不会做出如此绝情寡义之事。
  吴三桂这样一个奸贼,真让人难以相信他曾“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吴伟业,写有《圆圆曲》一诗,其中妙笔生花,极力铺陈,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将军吴三桂和“前身合是采莲人”的美貌歌姬陈圆圆的情事,婉婉道来。
  笔者估计,真能看完全篇长诗的人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也只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前因后果,当时现在没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实,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吴伟业,通过这首长诗,对吴三桂极尽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别是后面四句: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大文豪这四句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诛心之句――吴三桂因一貌美年轻歌妓背父弃君。想当初,石河大战之后,气急败坏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岛范家店虐杀了一直押在军营当人质的吴三桂之父吴襄。可以想象,刚刚损失数数十万精兵的大顺军,会怎样怀着刻骨的仇恨,细刀慢剐“伺候”这位吴老爷!逃回北京后,李自成仍旧笼罩在自身败怒狂极的情绪中,把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吴三桂以剃发背国、全家成灰的代价,换来“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于字里行间,刀笔戮入吴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这个大汉奸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尽。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贼吴三桂竟也厚颜以“为明报仇”为名起兵。
  前前后后又折腾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注定了他败亡的命运!
  永历帝被杀时,李定国率数千人马驻扎于西双版纳的九龙江一带(又有说在景线,即今日泰国的昌盛)。
  噩耗传来,李定国自投于地,悲恸欲绝,几次哭至昏迷。
  数日之后,李定国即因悲伤过度而患重病,不久逝世。
  临终前,李定国对养子李嗣光说:“宁死荒郊,千万不要投降!”
  可惜的是,落入穷荒、走投无路的李定国余部没能坚持下去,几个月后,即在李嗣光带领下向清朝投降。
  李定国此人,有将才而无帅略,犯过许多战略性错误。
  但是,国灭矣,君亡矣,李定国收合余烬,崎岖以死,百折不回,不愧为自古至今威武烈丈夫!
  他对大明朝的耿耿忠心,他那种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他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足以让我们后人击节赞叹。
汉奸往往是最凶残的!
用了两天时间,看了楼主的这篇长文,写的真好。可是看过之后十分痛心的是满州征服中国,竟然大部分战斗都是汉奸带路党打的。满州兵仅仅15万人而已。嘉定三屠我一直觉得是满州兵干的,却没料到是汉族人干的。明亡之后,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士人忝颜事敌,大明之亡,根子的确是出在自己身上。
大儒黄宗羲经历此国破家亡之际,才有了思想上的升华,如果不是清兵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极端保守落后的政策,是不是思想启蒙运动应该发端在中国呢
沐天波不愧是沐英的后裔,死的英雄!
确实是汉奸更凶残。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4-6-9 20:07
大儒黄宗羲经历此国破家亡之际,才有了思想上的升华,如果不是清兵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极端保守落后的政策, ...
就是称清帝为圣君,也是其升华的一部分了吧。
就是称清帝为圣君,也是其升华的一部分了吧。
看一个人要辩证,更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作为一名封建帝王,康熙还是称得上圣君的
用了两天时间,看了楼主的这篇长文,写的真好。可是看过之后十分痛心的是满州征服中国,竟然大部分战斗都是 ...
其实仔细看看就会看的出来,长江以南几乎全是汉军打下来的,而嘉定三屠的操刀者就是大是大非,又无法盖棺定论的李成栋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4-6-9 23:51
看一个人要辩证,更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作为一名封建帝王,康熙还是称得上圣君的
撇开个人好恶来谈的话,反而是其子雍正比较适合,敢于为了国家利益,损害官绅利益。其父空有英明神武之姿,除了在战争方面颇有建树,执政方面十分普通,在其任内甚至跑马圈地再次兴起,损害小民以肥满洲权贵,外交 科技 等方面,全面落后也从康熙朝开始,自己是个全才却禁锢科技发展十分令人不解,所作所为,在其后被当做祖宗成法,表面看来统治稳固了,实则是给后代遗患。
关隐达 发表于 2014-6-10 11:12
撇开个人好恶来谈的话,反而是其子雍正比较适合,敢于为了国家利益,损害官绅利益。其父空有英明神武之姿 ...
科技全面落后始自明朝,不然后期也不用花大价钱买红衣大炮了,清朝继续落后也是清承明制继续搞八股尊儒教的结果。不要老把汉族人自己的错误栽在满族人头上。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4-6-9 20:07
大儒黄宗羲经历此国破家亡之际,才有了思想上的升华,如果不是清兵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极端保守落后的政策, ...
有孔老二和朱熹在,思想启蒙个屁。不要老是把汉族自己的问题栽在满族头上,要是清朝不学明朝尊孔复儒,中国才有思想启蒙的条件。
楼主好文,让我终于从李定国的完美形象中拔了出来。我一直认为,如果南明不是因为孙可望,再等永历死了出个中等敢干的君王,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
南明史,不忍卒读。。
bowanghou 发表于 2014-6-10 12:00
科技全面落后始自明朝,不然后期也不用花大价钱买红衣大炮了,清朝继续落后也是清承明制继续搞八股尊儒教 ...
始自和确实,是有区别的,明朝买红衣砲,其后就能复制,更招募葡萄牙佣兵教练演习。买了鲁密铳马上就能自制更好的出来,虽然因为体系腐败,有大量浪费,但明朝末年中国的火器装备(陆军)毫无疑问世界领先了。明朝末年数学天文都有了长足进步,士大夫愿意学习,朝廷也颇多奖励,虽然也发生过教案,总体来说民众对外国事物是抱有好感和学习欲望的。
那么清朝呢?出了戴梓,还要发往满洲苦寒军前。惊叹于西洋舰船之利,然后就是不许再造能远洋的船只。不允许八旗练习火器,怕忘记骑射。各种怪谈不一而足。至于朝廷大员,上书曰:洋夷膝盖不会打弯,督造钩镰枪仿破连环马故计的更可以说明其基本水准下降到何等地步。
不忍卒读。。

有熊氏 发表于 2014-6-10 20:59
楼主好文,让我终于从李定国的完美形象中拔了出来。我一直认为,如果南明不是因为孙可望,再等永历死了出个 ...


南明只有两个机会可能会偏安江南,就是左良玉还活着的时候,如果各个军侯都能国事为重,绝对可以守住江南,但是各个派系之间,阉党东林之间狗咬狗,造成江防空虚。
而第二个也许能偏暗东南的时候就是郑成功围攻南京的时候,民心所向,如果郑成功能够不因为私心的话如果能够主动联系永历朝廷,并合并一处,那么以当时满清在江南的根基太浅,那么应该能够翻盘。而这以后南明丢掉了东南最富裕的地方,已经再无翻盘的机会了,也不可能守住云贵广西那贫瘠之地,只能说多拖延些十几年或几十年而已

  
有熊氏 发表于 2014-6-10 20:59
楼主好文,让我终于从李定国的完美形象中拔了出来。我一直认为,如果南明不是因为孙可望,再等永历死了出个 ...


南明只有两个机会可能会偏安江南,就是左良玉还活着的时候,如果各个军侯都能国事为重,绝对可以守住江南,但是各个派系之间,阉党东林之间狗咬狗,造成江防空虚。
而第二个也许能偏暗东南的时候就是郑成功围攻南京的时候,民心所向,如果郑成功能够不因为私心的话如果能够主动联系永历朝廷,并合并一处,那么以当时满清在江南的根基太浅,那么应该能够翻盘。而这以后南明丢掉了东南最富裕的地方,已经再无翻盘的机会了,也不可能守住云贵广西那贫瘠之地,只能说多拖延些十几年或几十年而已

  
南明只有两个机会可能会偏安江南,就是左良玉还活着的时候,如果各个军侯都能国事为重,绝对可以守住江 ...
郑攻南京那次是指和张惶言约定那次吗?最后害得张绕了很久才脱险的那次?
郑攻南京那次是指和张惶言约定那次吗?最后害得张绕了很久才脱险的那次?
对的那是南明最后一次可以翻盘的机会,怎奈郑的私心害了很多人。其实张惶言也是有派系的,所以张与永历朝也尿不到一壶,该着汉人王朝末世来临。
对的那是南明最后一次可以翻盘的机会,怎奈郑的私心害了很多人。其实张惶言也是有派系的,所以张与永历朝 ...
其实张煌言还是想投永历的,最少内心认同永历。尤其是鲁王承认永历后。
但是永历内部矛盾太大,张即便去了,估计也是夹缝中。
我一直认为如不是孙可望,永历也不至于将大好形势搞得一塌糊涂。
没想到李定国也这么刚愎自用。
郑这个家伙,不仅害了张惶言,也害过李定国,两广一战,又是郑的不作为。
如不是郑收复台湾,历史真不知该怎么写他,怕是和他老子一样,一塌糊涂吧。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4-6-12 20:57
南明只有两个机会可能会偏安江南,就是左良玉还活着的时候,如果各个军侯都能国事为重,绝对可以守住江 ...
左良玉能干啥?
李闯如破洛阳后哪次不是把他打得满地乱爬

关隐达 发表于 2014-6-11 11:58
始自和确实,是有区别的,明朝买红衣砲,其后就能复制,更招募葡萄牙佣兵教练演习。买了鲁密铳马上就能自 ...


万古衣冠朝东鲁,一生俯首拜阳明
关隐达 发表于 2014-6-11 11:58
始自和确实,是有区别的,明朝买红衣砲,其后就能复制,更招募葡萄牙佣兵教练演习。买了鲁密铳马上就能自 ...


万古衣冠朝东鲁,一生俯首拜阳明
左良玉能干啥?
李闯如破洛阳后哪次不是把他打得满地乱爬
左良玉打仗什么样都知道的。但是人心向背,南明弘光朝时,需要左良玉的不是打仗的能力,而是左的号召力,如果当时左,黄,史,刘等军侯如果真的能够一条心拧在一起,那么守住长江是没问题的,但南明没有南宋的那种凝聚力
其实张煌言还是想投永历的,最少内心认同永历。尤其是鲁王承认永历后。
但是永历内部矛盾太大,张即便去 ...
没办法,中国自古以来,南方王朝只要丢掉了长江防线以后,在丢失东南富硕之地以后就没有能够守住的。因为云贵广西等地都不是中央王朝的牢固地盘,都是靠的恩威并施,一旦中央王朝失势,那么剩余势利想依靠这几个地方翻盘或固守是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时永历王朝只能说是回光返照而已
一声叹息,姚雪垠的李自成虚构了很多情节与人物,误导了很多人,李自成的能力与素养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
没办法,中国自古以来,南方王朝只要丢掉了长江防线以后,在丢失东南富硕之地以后就没有能够守住的。因为 ...
说的好,自古北伐有几个能成功
余杭县丞 发表于 2014-8-30 22:43
说的好,自古北伐有几个能成功
朱元璋和常公北伐都成功了 虽然后者的成功是形式上的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4-6-13 22:05
没办法,中国自古以来,南方王朝只要丢掉了长江防线以后,在丢失东南富硕之地以后就没有能够守住的。因为 ...

唉,最近又重看2遍《大明劫》,还听了这部片子的主题曲,虽然是日本人唱的,而且中文发音不标准,但仍唱出了那个风雨飘摇王朝末日的悲歌。

每每听完此歌或看此歌的MTV,都心痛惆怅不已,心痛的不是大明这个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是我汉服衣冠从此断绝无法延续;而满人近三百年的同化压制,汉人的许多文化习俗也出现断层,简而言之,亡的不只是大明这个王朝,还有中华之再无。
如今,北京紫禁城玄武门外煤山,大明崇祯皇帝殉国处每年祭祀依旧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