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搬运:从昆明舰入列看我国造舰技术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7:37
昆明舰:中国“舰造”新高度

——从新型驱逐舰入列看我国造舰技术发展
新闻背景

3月21日,上海某码头,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延续了我海军新型舰艇持续密集入列的势头。

3月24日,马来西亚官方宣布马航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终结”后,我海口舰、绵阳舰、井冈山舰、千岛湖综合补给舰紧急奔赴疑似海域展开搜寻。同日,由导弹驱逐舰长春舰、导弹护卫舰常州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的海军第十七批护航编队,从舟山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6月2日,中国海军盐城舰、洛阳舰、太湖舰与喀麦隆海军在几内亚湾进行了反海盗联合演练。6月3日,由我海军郑和舰、潍坊舰组成的训练舰编队抵达印度尼西亚泗水丹绒贝拉港贾拉德乌塔拉码头,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透过游弋在大洋上的中国海军舰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造舰技术的变化与进步。

平台发展走向大型化

上世纪50年代,我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由于没有自己建造的驱逐舰,只能向前苏联购买。1954年10月,购买的第一批2艘“自豪”级驱逐舰抵达青岛,分别被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1955年6月,第二批购买的2艘分别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在这4艘驱逐舰的基础上,人民海军成立了第一支驱逐舰大队。

随着我海上值勤日趋频繁,对以驱逐舰为代表的水面舰艇需求逐渐加大。1960年,海军组织了导弹驱逐舰的研究工作。1968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开始建造,1971年12月入列,具有航速高、航程远、对海火力强等特点。从1972年起,中国海军开始批量生产该型导弹驱逐舰。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的驱逐舰发生较大变化,除增加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外,开始搭载舰载直升机,用于机动反潜和超视距攻击舰艇。这给中国海军发展以宝贵的启示。到了90年代,中国又发展了新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可搭载直升机,装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新级别导弹驱逐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海军驱逐舰朝着大型化、多用途、可以远海作战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和建造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平台适航性、续航力等总体性能进一步提升,并配置相控阵雷达等多种警戒探测设备,以及远程导弹、区域防空等多种打击武器,信息化水平更高,综合作战能力更强。动力推进实现复合化

1980年,我海军第一次派出包括6艘导弹驱逐舰在内、共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驶向太平洋,担负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护航警戒任务。这是我海军导弹驱逐舰首次登上大洋的“舞台”,也表明其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

从1985年11月中国海军第一次派出导弹驱逐舰首访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3国,到今天已先后有50多艘次导弹驱逐舰访问了30多个国家的海军港口,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世界大洋大洲的航线。

舰艇远航大洋,需要强劲的动力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新型水面舰艇吨位的明显增大,为保证舰艇具有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机动性能,舰艇对动力装置推进功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我国第一代水面舰艇采用蒸汽动力或柴油机动力装置相比,新一代水面舰艇采用先进的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动力更加充沛,能更好地满足舰艇机动性能对动力功率的需求。

目标特征趋于隐身化

随着探测技术和武器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场信号特征已经成为影响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隐身性能成为国内外舰船研制的基本设计要素,并广泛采用综合隐身技术,尽量降低舰艇的可探测性和战场上的被感知度,保障自身生命力并充分发挥作战效能。

以“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为例:银灰色的舰体,流线型的舰形设计,所有装备全都与舰体有机地融为一体。行走在这个全封闭舰艇的走廊上,感觉舰艇上的任何一处设计让人既觉得舒适,又不可缺少。

诸多细节指向一个要求:隐身!在新一代水面舰艇研制过程中,更加重视提高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水平,由雷达波、红外和声等三个方面的传统隐身设计,向雷达波、红外、声、磁场、电场等综合隐身发展。

通过采取内倾式船体外形设计和减振降噪等隐身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舰艇目标特征值,降低被来袭导弹武器的命中概率,保证水面舰艇在信息化海战中做到先敌发现和先发制人。另外,通过采取舰炮隐身外形设计、小艇内藏式设计等措施,尽量控制舰面设备的雷达波散射特征值,使我国新一代舰艇隐身效果显著增强。

作战能力走向综合化

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已由舰炮、鱼雷武器过渡到以导弹武器为主,有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中有作为区域防空,即编队防空用的中程对空导弹,用来对付高空目标;有本舰自身防空用的近程对空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敌方飞机和导弹。

为适应舰载导弹武器的远程化、大型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舰艇抗击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需求,新一代水面舰艇普遍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并配置多功能雷达,同时具备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实现防空、反舰或反潜等多种舰载武器的共架发射,增强水面舰艇作战使用的灵活性和打击能力,使舰艇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2012年4月下旬,参加中俄联演的我军的几艘导弹护卫舰,均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现代化舰艇。舰上主要装载有舰舰导弹系统、舰载反潜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水声对抗系统等武器系统,以及本舰作战指挥系统和编队指挥系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舰体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武器综合控制。

我国在新型驱逐舰上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和多功能雷达,提高了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制导能力,可有效应对高强度、多方向、多目标的导弹饱和攻击威胁,使舰艇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为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在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上发展了多用途导弹和多用途发射装置。与这种多用途导弹系统相适应的还有多功能雷达,能同时搜索、探测、跟踪多个目标。这样一部雷达可以起到多部雷达作用。同时,现代驱逐舰上还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主要用于执行反潜等海上作战任务。配置的小口径的多联装自动速射炮,发射率高,能在瞬间形成一个弹幕,它与近程对空导弹组成一个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可以在较近距离上拦截来袭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对舰导弹。武器装备是建设强大海军的重要物质基础。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舰入列,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海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作战能力。

众所周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驱逐舰既能独立遂行突击任务,又能承担编队防空和反潜护卫重任,还可担负巡逻、警戒、侦察等综合任务,是海军中用途最广、数量最多的舰艇,也是发展最活跃、高新技术最集中的舰种。

昆明舰是继有“中华神盾”美誉的上一代导弹驱逐舰之后,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从外表看,它具备舰体隐身、导弹垂直发射等现代主流驱逐舰的基本特征。

相比上一代国产驱逐舰,昆明舰使用的新型指挥作战系统、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和新型隐身舰炮等,将有效提升其整体综合性能、战斗力和隐身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

单就昆明舰使用的各种前沿技术,以及主流的设计理念来看,它与英国45型、日本“金刚”级、法意“地平线”级等世界新型驱逐舰大致相当,完全可以成为一款令人满意的“目标舰”。

但以一型成熟舰艇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新一代驱逐舰肯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现代驱逐舰都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各种武器装备,是一种整合了多个武器平台的复杂系统,许多装备在列装后仍然需要反复磨合、验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开发其作战潜力。例如,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服役后就结合作战任务进行多次改进,甚至衍生出了四种改型。

此外,我们也要冷静看待新型驱逐舰与世界最先进驱逐舰的差距。比如,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技术成熟度还不够,武器单元数量较少,等等。

不过,这并不影响昆明舰对于我国造舰技术进步的肯定意义。有分析认为,中国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技术由此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际媒体纷纷将我国新一代驱逐舰与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相比,并称其还具备与国际同类舰船相似的演变能力,比如配备打击能力更强的高射火箭,具备更宽泛的防空能力,等等。

当然,新一代驱逐舰的入列,对我国海军海上作战能力建设的意义也同样深远。

参照各国驱逐舰的常规应用,未来,我国新型驱逐舰将主要担负舰队防空和反潜、打击敌水面舰艇,支援己方部队登陆等任务,成为中国海军未来水面打击和防御作战力量的重要基石。

在未来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中,新型驱逐舰可能成为首选的“保护神”。它也可以作为编队核心,搭配护卫舰、补给舰等组成小型编队,前出独立执行任务,从而扩大我海上防御纵深,提升中国海军在远海遂行机动作战能力。为战而生执“神盾”

美海军上将阿利·伯克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驱逐舰是“为战而生”的。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得加个前提:搭载“宙斯盾”战斗系统。

作为美海军目前唯一一级现役驱逐舰,“阿利·伯克”级因其最早装备“宙斯盾”系统而声名大噪。 该级舰艇至今已衍生出4个型号,体积大小不一,有的满载排水量可达万吨,甲板大小相当于7个篮球场。“阿利·伯克”级装配的“宙斯盾”战斗系统快速反应能力突出,可凭借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同时跟踪处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个目标。不过,这款舰艇反潜能力稍显不足,它未装备反潜直升机,只具有区域反潜探测能力,而没有区域反潜攻击能力。电力推进真“勇敢”

英国45型驱逐舰采用了划时代的集成电力推进系统,有“欧洲第一舰”之称,它也因第一艘舰的名称而被称为“勇敢”级。

排水量为7200吨的45型舰艇,是二战后英国建造的最大驱逐舰。马岛海战后,英国曾与法、意等国开展联合研制新一代防空舰艇的NFR-90计划,但由于“众口难调”导致进展缓慢,英国果断退出,立足自行研发。45型舰艇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待舰体完成后,各系统就直接送到造船厂装上舰体,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该型舰艇还预留很多未来使用空间,以确保其在寿命周期内进行性能提升时不再需要大幅修改舰身结构。火力犹胜巡洋舰

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的设计定位是以反舰为主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担负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该级舰艇火力配置强悍,甚至超过俄海军此前的巡洋舰。

“现代”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7900多吨,舰体采用低长宽比、大水平面的设计,虽不利于高速行驶,却增加了其适航性与耐波力,更适合远洋作战。该级舰艇装备有6部MR-90火控雷达,可同时为多枚导弹提供照射直到命中目标。舰艏与舰艉安装的AK-130舰炮,除通过火控雷达指挥,还可以光电瞄准装置进行火控。此外,“现代”级还装配有8枚“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具备一定的反航母作战能力。低调谦称护卫舰

针对NFR-90计划流产,法国和意大利推出的替代品是“地平线”级防空驱逐舰。只是,两国并未将该舰舰艇称为驱逐舰,而是低调地为其添注了“护卫舰”的后缀。

该舰集多种功能于一身,除为航母提供有效的防空火力支援外,还具有较强的反潜、反舰和对岸作战能力。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近7000吨排水量的舰艇仅需200名官兵。有意思的是,“地平线”级分成了法国和意大利两个版本,体积和吃水深度都略有不同。而且,舰艇虽然都有6组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但法、意两国的导弹配置也不尽相同。

《解放军报》(2014年06月07日 05版)http://www.81.cn/jmywyl/2014-06/07/content_5944604_7.htm昆明舰:中国“舰造”新高度

——从新型驱逐舰入列看我国造舰技术发展
新闻背景

3月21日,上海某码头,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延续了我海军新型舰艇持续密集入列的势头。

3月24日,马来西亚官方宣布马航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终结”后,我海口舰、绵阳舰、井冈山舰、千岛湖综合补给舰紧急奔赴疑似海域展开搜寻。同日,由导弹驱逐舰长春舰、导弹护卫舰常州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的海军第十七批护航编队,从舟山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6月2日,中国海军盐城舰、洛阳舰、太湖舰与喀麦隆海军在几内亚湾进行了反海盗联合演练。6月3日,由我海军郑和舰、潍坊舰组成的训练舰编队抵达印度尼西亚泗水丹绒贝拉港贾拉德乌塔拉码头,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透过游弋在大洋上的中国海军舰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造舰技术的变化与进步。

平台发展走向大型化

上世纪50年代,我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由于没有自己建造的驱逐舰,只能向前苏联购买。1954年10月,购买的第一批2艘“自豪”级驱逐舰抵达青岛,分别被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1955年6月,第二批购买的2艘分别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在这4艘驱逐舰的基础上,人民海军成立了第一支驱逐舰大队。

随着我海上值勤日趋频繁,对以驱逐舰为代表的水面舰艇需求逐渐加大。1960年,海军组织了导弹驱逐舰的研究工作。1968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开始建造,1971年12月入列,具有航速高、航程远、对海火力强等特点。从1972年起,中国海军开始批量生产该型导弹驱逐舰。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的驱逐舰发生较大变化,除增加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外,开始搭载舰载直升机,用于机动反潜和超视距攻击舰艇。这给中国海军发展以宝贵的启示。到了90年代,中国又发展了新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可搭载直升机,装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新级别导弹驱逐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海军驱逐舰朝着大型化、多用途、可以远海作战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和建造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平台适航性、续航力等总体性能进一步提升,并配置相控阵雷达等多种警戒探测设备,以及远程导弹、区域防空等多种打击武器,信息化水平更高,综合作战能力更强。动力推进实现复合化

1980年,我海军第一次派出包括6艘导弹驱逐舰在内、共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驶向太平洋,担负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护航警戒任务。这是我海军导弹驱逐舰首次登上大洋的“舞台”,也表明其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

从1985年11月中国海军第一次派出导弹驱逐舰首访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3国,到今天已先后有50多艘次导弹驱逐舰访问了30多个国家的海军港口,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世界大洋大洲的航线。

舰艇远航大洋,需要强劲的动力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新型水面舰艇吨位的明显增大,为保证舰艇具有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机动性能,舰艇对动力装置推进功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我国第一代水面舰艇采用蒸汽动力或柴油机动力装置相比,新一代水面舰艇采用先进的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动力更加充沛,能更好地满足舰艇机动性能对动力功率的需求。

目标特征趋于隐身化

随着探测技术和武器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场信号特征已经成为影响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隐身性能成为国内外舰船研制的基本设计要素,并广泛采用综合隐身技术,尽量降低舰艇的可探测性和战场上的被感知度,保障自身生命力并充分发挥作战效能。

以“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为例:银灰色的舰体,流线型的舰形设计,所有装备全都与舰体有机地融为一体。行走在这个全封闭舰艇的走廊上,感觉舰艇上的任何一处设计让人既觉得舒适,又不可缺少。

诸多细节指向一个要求:隐身!在新一代水面舰艇研制过程中,更加重视提高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水平,由雷达波、红外和声等三个方面的传统隐身设计,向雷达波、红外、声、磁场、电场等综合隐身发展。

通过采取内倾式船体外形设计和减振降噪等隐身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舰艇目标特征值,降低被来袭导弹武器的命中概率,保证水面舰艇在信息化海战中做到先敌发现和先发制人。另外,通过采取舰炮隐身外形设计、小艇内藏式设计等措施,尽量控制舰面设备的雷达波散射特征值,使我国新一代舰艇隐身效果显著增强。

作战能力走向综合化

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已由舰炮、鱼雷武器过渡到以导弹武器为主,有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中有作为区域防空,即编队防空用的中程对空导弹,用来对付高空目标;有本舰自身防空用的近程对空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敌方飞机和导弹。

为适应舰载导弹武器的远程化、大型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舰艇抗击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需求,新一代水面舰艇普遍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并配置多功能雷达,同时具备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实现防空、反舰或反潜等多种舰载武器的共架发射,增强水面舰艇作战使用的灵活性和打击能力,使舰艇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2012年4月下旬,参加中俄联演的我军的几艘导弹护卫舰,均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现代化舰艇。舰上主要装载有舰舰导弹系统、舰载反潜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水声对抗系统等武器系统,以及本舰作战指挥系统和编队指挥系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舰体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武器综合控制。

我国在新型驱逐舰上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和多功能雷达,提高了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制导能力,可有效应对高强度、多方向、多目标的导弹饱和攻击威胁,使舰艇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为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在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上发展了多用途导弹和多用途发射装置。与这种多用途导弹系统相适应的还有多功能雷达,能同时搜索、探测、跟踪多个目标。这样一部雷达可以起到多部雷达作用。同时,现代驱逐舰上还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主要用于执行反潜等海上作战任务。配置的小口径的多联装自动速射炮,发射率高,能在瞬间形成一个弹幕,它与近程对空导弹组成一个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可以在较近距离上拦截来袭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对舰导弹。武器装备是建设强大海军的重要物质基础。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舰入列,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海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作战能力。

众所周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驱逐舰既能独立遂行突击任务,又能承担编队防空和反潜护卫重任,还可担负巡逻、警戒、侦察等综合任务,是海军中用途最广、数量最多的舰艇,也是发展最活跃、高新技术最集中的舰种。

昆明舰是继有“中华神盾”美誉的上一代导弹驱逐舰之后,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从外表看,它具备舰体隐身、导弹垂直发射等现代主流驱逐舰的基本特征。

相比上一代国产驱逐舰,昆明舰使用的新型指挥作战系统、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和新型隐身舰炮等,将有效提升其整体综合性能、战斗力和隐身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

单就昆明舰使用的各种前沿技术,以及主流的设计理念来看,它与英国45型、日本“金刚”级、法意“地平线”级等世界新型驱逐舰大致相当,完全可以成为一款令人满意的“目标舰”。

但以一型成熟舰艇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新一代驱逐舰肯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现代驱逐舰都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各种武器装备,是一种整合了多个武器平台的复杂系统,许多装备在列装后仍然需要反复磨合、验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开发其作战潜力。例如,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服役后就结合作战任务进行多次改进,甚至衍生出了四种改型。

此外,我们也要冷静看待新型驱逐舰与世界最先进驱逐舰的差距。比如,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技术成熟度还不够,武器单元数量较少,等等。

不过,这并不影响昆明舰对于我国造舰技术进步的肯定意义。有分析认为,中国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技术由此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际媒体纷纷将我国新一代驱逐舰与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相比,并称其还具备与国际同类舰船相似的演变能力,比如配备打击能力更强的高射火箭,具备更宽泛的防空能力,等等。

当然,新一代驱逐舰的入列,对我国海军海上作战能力建设的意义也同样深远。

参照各国驱逐舰的常规应用,未来,我国新型驱逐舰将主要担负舰队防空和反潜、打击敌水面舰艇,支援己方部队登陆等任务,成为中国海军未来水面打击和防御作战力量的重要基石。

在未来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中,新型驱逐舰可能成为首选的“保护神”。它也可以作为编队核心,搭配护卫舰、补给舰等组成小型编队,前出独立执行任务,从而扩大我海上防御纵深,提升中国海军在远海遂行机动作战能力。为战而生执“神盾”

美海军上将阿利·伯克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驱逐舰是“为战而生”的。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得加个前提:搭载“宙斯盾”战斗系统。

作为美海军目前唯一一级现役驱逐舰,“阿利·伯克”级因其最早装备“宙斯盾”系统而声名大噪。 该级舰艇至今已衍生出4个型号,体积大小不一,有的满载排水量可达万吨,甲板大小相当于7个篮球场。“阿利·伯克”级装配的“宙斯盾”战斗系统快速反应能力突出,可凭借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同时跟踪处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个目标。不过,这款舰艇反潜能力稍显不足,它未装备反潜直升机,只具有区域反潜探测能力,而没有区域反潜攻击能力。电力推进真“勇敢”

英国45型驱逐舰采用了划时代的集成电力推进系统,有“欧洲第一舰”之称,它也因第一艘舰的名称而被称为“勇敢”级。

排水量为7200吨的45型舰艇,是二战后英国建造的最大驱逐舰。马岛海战后,英国曾与法、意等国开展联合研制新一代防空舰艇的NFR-90计划,但由于“众口难调”导致进展缓慢,英国果断退出,立足自行研发。45型舰艇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待舰体完成后,各系统就直接送到造船厂装上舰体,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该型舰艇还预留很多未来使用空间,以确保其在寿命周期内进行性能提升时不再需要大幅修改舰身结构。火力犹胜巡洋舰

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的设计定位是以反舰为主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担负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该级舰艇火力配置强悍,甚至超过俄海军此前的巡洋舰。

“现代”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7900多吨,舰体采用低长宽比、大水平面的设计,虽不利于高速行驶,却增加了其适航性与耐波力,更适合远洋作战。该级舰艇装备有6部MR-90火控雷达,可同时为多枚导弹提供照射直到命中目标。舰艏与舰艉安装的AK-130舰炮,除通过火控雷达指挥,还可以光电瞄准装置进行火控。此外,“现代”级还装配有8枚“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具备一定的反航母作战能力。低调谦称护卫舰

针对NFR-90计划流产,法国和意大利推出的替代品是“地平线”级防空驱逐舰。只是,两国并未将该舰舰艇称为驱逐舰,而是低调地为其添注了“护卫舰”的后缀。

该舰集多种功能于一身,除为航母提供有效的防空火力支援外,还具有较强的反潜、反舰和对岸作战能力。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近7000吨排水量的舰艇仅需200名官兵。有意思的是,“地平线”级分成了法国和意大利两个版本,体积和吃水深度都略有不同。而且,舰艇虽然都有6组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但法、意两国的导弹配置也不尽相同。

《解放军报》(2014年06月07日 05版)http://www.81.cn/jmywyl/2014-06/07/content_5944604_7.htm
流水账啊,没意思
这种骗稿费的垃圾文章,看看小标题已经够给面子了,回复长粗五公分
回复长粗五公分
好吧要回复
52D基本够用,要有一定数量
百度看了下172上的130炮,貌似也没有早期说的那么丑,还是不错的。
翻了一下看到最下面有个解放军报,就直接回复了
百度看了下172上的130炮,貌似也没有早期说的那么丑,还是不错的。
PJ-38型单130主炮,从我去江南拍的图来看,还挺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