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晨枫小苑的文章《谈谈中俄天然气协议》,值得一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30:07
      
      普京访问中国期间,中俄天然气协议不出意料地签订了。协议长达30年,总值4000亿美元,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国将预付250亿美元的款项,用于启动管道建设和其他事项,预计天然气将在2018年开始输送。协议的其他商业细节没有公布,但协议签订本身就意义重大。这个协议已经谈了10年了。很久没有签下来,很大原因是因为价格谈不拢,但这不是唯一原因。



      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经济转型失败,庞大的工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荒废了。曾经领先的军工产业由于军费投入急剧缩减,事实上陷于停顿,20年后还在吃冷战结束时的老本,很少有冷战后启动的全新项目。民用产业本来就落后,现在基本丧失了东欧和俄罗斯之外的前苏联市场,连国内市场都只有垫底的份。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的主要动力,而出口中石油、天然气占超过90%的比例,其中尤以天然气为大头。冷战后,俄罗斯试图“回到欧洲”,欧洲也对政治上敏感的波斯湾油气敬而远之,乐见可靠、近便、廉价的俄罗斯油气,使得油气成为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主要经济纽带。



      但欧洲对俄罗斯的传统敌意根深蒂固,北约东扩没有因为任何温情而放慢脚步,俄罗斯对于“和平红利”越来越疑虑,两家的深层裂隙在乌克兰事态上爆发了。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还在继续,但欧洲很可能会被迫寻求其他来源,比如美国的页岩气。俄罗斯也被迫寻找其他天然气用户。事实上,即使在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之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已经存在问题。俄罗斯天然气主要通过途径乌克兰的管道输往欧洲。欧洲富庶,俄罗斯天然气价格比照欧洲市场的标准价格;乌克兰穷,支付不起欧洲价格,但俄罗斯的优惠价格要看俄乌关系,有时优惠,有时全价。乌克兰的反对策是雁过拔毛,装糊涂,继续按照优惠价格支付,甚至直接“偷气”拒付。欧洲按照到达的立方数支付,俄罗斯则希望按照离开俄罗斯的立方数收款,中间加了乌克兰这个一个常会赖帐的主,对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家都是一个麻烦事。2006年俄乌因为价格和支付纠纷,俄罗斯就曾经断气,连欧洲都遭殃。从那个时候开始,欧洲就在谋划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洲绿色能源(风电、潮汐电、太阳能等)的大力发展也使得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的降低。这是中俄天然气协议的大背景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骄傲的民族。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俄罗斯如今已经沦落为二流强国,俄罗斯当然不甘心。作为地缘政治的老玩家,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也是充满戒心的。这不仅是嫉妒或者不屑,更多的是出于对广袤而又人烟稀少的远东的担心。面对崛起的中国,俄罗斯对远东的归属并不那么放心,远东的开发与增长过度依赖中国是俄罗斯的噩梦,中国继续崛起甚至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也并不是俄罗斯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事实也不陌生,早就在筹划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样化,尤其是远东的日本和韩国。10多年前就开始筹划的安大线(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连接到中国大庆的管线,从大庆开始可以借用中国已有管线体系)一直没有落实,就是因为俄罗斯的心思是把管线终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不仅增加出口渠道,也可以拉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经济发展。作为不冻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单纯军港,经济上乏善可陈。在日本的全力狙击下,安大线胎死腹中,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同在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泰纳线(泰舍特到纳霍德卡)相继出笼,最后的“西伯利亚力量“线大体沿黑龙江走向,通到弗拉德沃斯托克,还是过中国之门而不入。



      但是俄罗斯的如意算盘没有兑现。石油船运的成本低,但有一定的距离要求,刚装船就卸船得不偿失。天然气船运要液化,本来液化成本就高,这样近的距离更加没有道理。韩国甚至日本市场应该直接用管道,但管道要通过北朝鲜。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要通过这个比乌克兰更不靠谱的国家,谁也不蠢,不会做这样的事。当然,环太平洋还有北美。加拿大是油气出口国,墨西哥也一样,美国的页岩油气正在快速崛起,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油气出口国。所以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这个市场对俄罗斯也不存在。越南总是可靠的出口国,但需求量太小。印度需求要大一点,但印度离波斯湾近,从俄罗斯进口价格更高的油气没有道理。



     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中国。在中俄天然气谈判开始的10年前,中国已经高速发展了20多年,不仅中国能继续高速发展多久是所有人的共同疑问,中国崩溃论也甚嚣尘上,很多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这1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仅没有降低,而且GDP翻了两番,外汇储备翻了三番。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仅在继续高速增长,而且随着雾霾的日益严重,对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的需求加速增长。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困难时刻,中国也从来没有亏欠过付款,现在更不可能了。在经济上,中国是俄罗斯的可靠贸易伙伴,但这一点实际上在10年前已经很清楚了,那现在与10年前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前面已经提到,欧洲对俄罗斯具有传统的敌意。俄罗斯从来不是传统欧洲的一部分,即使在联手打败拿破仑或和希特勒的时候,俄罗斯也只是有用的战友,而不是自己人。事实上,被打败的法国和德国尽管在打仗的时候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打完了又是自己人。冷战结束后,这个敌意似乎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敌意已经根深蒂固,温度和水分一成熟,很快重又增长起来。查尔斯王子把普京收回克里米亚与纳粹相提并论,并不是他一时糊涂,而是反映了主流心态。欧洲并不想和俄罗斯打第二次冷战,但情不自禁地脚下就往那个方向挪。北约东扩不仅是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国家对俄罗斯离心的因素,也是冷战情结的继续。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以为已经走出冷战阴影;但乌克兰事态彻底粉碎了俄罗斯的一厢情愿。普京在收回克里米亚之后的讲话不是强势示威,实际上尽显心酸。经过20年的折腾,俄罗斯也认清了自己“外室”的胎记。



      美国对于第二次冷战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美国对于俄罗斯也具有传统的敌意,对于任何约束俄罗斯和阻止俄罗斯重新崛起的事情都乐见其成;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几十年里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是中国,“再平衡”、“亚太轴心”都反映了美国战略转移的意图,要把战略重点放到亚太,也就是对中国形成有效的政治、军事围堵。欧洲与俄罗斯重开冷战的话,美国将被迫放慢亚太转移的步子,甚至逆转。欧洲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不管亚太如何重要,欧洲是美国的国际政治的力量根基,不可能放弃。欧洲对此也清楚。欧洲不甘心美国把欧洲和周边的议题降级为次要议题,不断制造议题,如伊朗、叙利亚、利比亚,但美国响应得三心二意。俄罗斯问题不一样,这是战后美欧安全关系的基础,如果美国对俄罗斯问题也莫不关心,那就在欧洲政治圈子里彻底失去话语权了。这是美国不可接受的。



      在经济上,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正在进入高潮,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有可能变成油气输出国。页岩油气的开发成本依然高于传统油气,除非作为政策性援助,否则只能向经济上富庶而政治上不愿意依赖传统油气出口来源的国家出口才能收回成本,换句话说:欧洲。这样,鼓励欧洲与俄罗斯反目,中断俄罗斯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不仅符合美国孤立俄罗斯的政治利益,还符合美国增加页岩油气出口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约束中国,围堵中国,这依然是美国与欧洲共同的秘密心愿,甚至都不怎么秘密。美国与欧洲未必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未必不愿意受惠于中国的发展,但绝对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导致传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根本改变。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制造与中国事实结盟的印象,有助于减轻美国与欧洲对俄罗斯的压力。有英国媒体把普京访华比作当年的尼克松访华,只是拉和打的对象都换位了。



      但这也不是中俄天然气协议意义的全部。冷战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世界历史上独有的去工业化过程,再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英国在二战后的去工业化引人注目,但原因在于美国工业的强势和英国经济的金融化,英国制造在质量和性能上依然优秀,但在成本上无法与美国竞争。英国的再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但英国清楚自己在欧洲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依托北海石油发展石化,利用低税率发展汽车制造业(不惜充当伪军,本土品牌已经全军尽墨了,除了一些足不出户的超级小众的手工品牌),但已经不再是大英帝国时代在所有主要工业门类里全面强势了。80-90年代后,美国也开始了引人注目的去工业化,原因与英国相似,金融经济的暴利是制造业无法比拟的,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虚拟化(对于美国而言)进一步加速了美国本土的去工业化。这个问题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得到极大重视,但经济一有恢复,就好了疮疤忘了疼,再工业化的问题又丢到脑后了。美国东北的汽车工业带、墨西哥湾的化工带依然锈迹斑斑。有说法随着页岩油气的蓬勃,美国的再工业化有可能重新启动。这当然是一个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页岩油气提供的是可靠和平价(但不一定比传统油气更廉价)的能源,能源价格只是工业竞争力的一部分,美国能源价格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低的,美国市场天然气价格不到欧洲的一半,差不多相当于亚太的1/3,美国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依然每况愈下。美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缺乏高附加价值产业,而在于缺乏高就业产业。页岩油气不是伟哥,救不了美国的再工业化。



      但俄罗斯的问题不一样。除了军工,俄罗斯工业一向以傻大黑粗著称。在苏联时代,一是由于与西方缺乏经济联系,二是由于苏联人民低下的经济负担能力,苏联产品具有保证的市场。现在不同了,俄罗斯产品依然不够精细、吸引人,而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增加,俄罗斯人民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增加,俄罗斯产品的市场严重萎缩,俄罗斯制造业想不萎缩都不可能。但另一方面,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制造业复兴则是俄罗斯这样大国的经济复兴的核心。普京在得益于油气价格高企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时,也没有忘记这一点,试图用大手笔的军工订单拉动整个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军工行业也随着长期失血而萎缩,新一代武器装备不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大大推迟,在性能上也放弃争夺世界最高水平的雄心。



      最重要的是,用军工拉动整个制造业被证明是一条难以走通的道路。在苏联时代,苏联军工尽管受到西方的嘲讽,但每一个西方军人都不敢不对苏制军事装备打起十二分精神。饶是如此,苏联民用工业产品依然傻大黑粗。如果没有体制和观念上的改变,没有理由相信现在的俄罗斯工业会有任何不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独特经验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用。中国曾经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过辉煌,也走入过彷徨。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在于走出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经济,其中包括老工业区的改造。中国的经验是对俄罗斯最有意义的启示。俄罗斯人民聪明,也能吃苦,资源丰富,如果在观念上改变,拥抱商业概念,拥抱有序竞争,没有理由注定不能成功地再工业化。



      另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重心,在短期内不仅提供俄罗斯能源的出口市场,也提供俄罗斯消费与一般工业产品的来源,甚至作为投资和技术来源。中国投资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中国已经在向亚非拉投资,对俄罗斯投资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在商业上有利,在政治上互利,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是完全现实的事情。中国技术在很多方面依然谈不上世界上最先进,但对俄罗斯的再工业化可能更加实用。为期30年、总值4000亿美元的中俄天然气协议只是冰山一角。俄罗斯希望把现在每年50亿的双边贸易在2020年提高到200亿,这一个协议就把年贸易量提高到至少150亿。中国不乏俄罗斯需要的商品和技术,俄罗斯的购买力在短期内来自能源出口,在长期可能来自于再工业化。俄罗斯放平心态的话,中俄合作是有广阔天地的。



      中俄天然气协议为期30年,还给中俄经济关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础。对于俄罗斯来说,不管欧美如何作怪,俄罗斯天然气在未来30年里的出路在相当程度上有了保证,俄罗斯的经济来源有了保证。事实上,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的输送量只有340亿立方米/年,低于中俄协议规定的380亿。换句话说,不管欧美捣什么鬼,俄罗斯油气出口量至少在30年里不可能低于现在的水平,这是对俄罗斯经济的巨大稳定因素。输往欧洲的天然气占俄罗斯产量的24%,而油气占俄罗斯GDP的1/3,占俄罗斯联邦岁入的1/2,可靠的天然气市场的重要性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对于中国来说,降低对中东油气的依赖,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的中俄合作与50年代有本质的不同。这倒不是中俄换位的问题,而是由“扶贫”转变为强强合作。俄罗斯依然是强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历史上,俄罗斯既加害过中国,也无私援助过中国。俄罗斯是会重新崛起的,但最好在对中国有利的情况和方向下崛起,因此与俄罗斯合作也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中俄天然气协议谈了10年,到最后关头依然不容易谈下来,协议是在凌晨4点签下来的,可以想象谈判之艰难。俄罗斯方面当然希望获得最大利益,中国方面也当然希望付出最低代价。当前的俄罗斯地缘政治困局肯定对最终价格有影响,普京也肯定会“政治干预”,但要说中国趁火打劫,这就不符合事实了。西方媒体或明或暗地提示,俄罗斯由于西方制裁的威胁,被迫答应中国的压价,正是试图在俄罗斯撒播不满的种子。小钱可以是纯经济账,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钱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账,否则朱镕基入WTO时所作的让步就说不通了。中俄天然气协议是双赢的。中国获得平价、可靠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则获得长期稳定的出口市场,这对稳定俄罗斯的经济至关重要。在90年代初,中国用“友谊价”购买了第一批苏-27战斗机,当时也有俄罗斯吃亏了的说法。当然,欧美有人出价更高,但那是把苏-27买去作为靶子研究,第一有损俄罗斯利益,第二批量也不会大。但中国不仅接连购买,最终还引进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从开始时向俄罗斯提供大批国内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后来转为直接用美元支付,有力地支持了快速失血中的俄罗斯经济。苏-27的名义价格或许可以开得更高,但有价无市是没有用的,要有能兑现的干货。中国对俄罗斯的作用正在于此。



      这个协议对于欧洲是很痛楚的,痛楚还不只是制裁失灵。大棒挥起来,结果人家没等大棒打下来,跑了,多扫兴!俄罗斯天然气占欧洲消费的30%,少了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会难过,但要不了命,何况还有美国页岩气在等着进入欧洲市场,欧洲也在开发页岩气。问题是,所有替代能源的价格都高于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会有能源用,但代价会有显著提高,对于欧洲尚在脆弱恢复中的经济肯定不是好事。



     中俄天然气协议对于美国没有直接影响,顶多是制裁不管用了。但协议在加拿大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加拿大天然气的传统出口市场是美国,但现在受到页岩气的严重挤压,近年来加拿大天然气出口持续萎缩。为此,加拿大拟议建造从阿尔伯塔通往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鲁伯特王子港的天然气管道,在那里建造液化装置,装船运往亚太市场。当然,日本和韩国也是意想中的目的地,但中国无疑是最主要的目的地。中俄天然气协议突然签订,给加拿大的如意算盘带来巨大的阴影。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上都极端强调多样化,凡事留一手,中俄天然气协议不是排他的,中国巨大的需求里,依然有加拿大液化气的一席之地,这也是平衡俄罗斯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不希望能源命脉被任何人捏在手里。



      普京在磨蹭了10年之后,终于迈出的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还是在美欧推动之下走出的。事实上,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很笨。如果中国真是21世纪最大的威胁,美欧应该拉拢俄罗斯,共同对付中国才是。战略上的贪心总是把事情引向反面,如今克里只好自嘲:中俄天然气协议本来就要签订的,已经谈了10年了,和乌克兰事态没有关系。哈哈,今天天气……
      
      普京访问中国期间,中俄天然气协议不出意料地签订了。协议长达30年,总值4000亿美元,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国将预付250亿美元的款项,用于启动管道建设和其他事项,预计天然气将在2018年开始输送。协议的其他商业细节没有公布,但协议签订本身就意义重大。这个协议已经谈了10年了。很久没有签下来,很大原因是因为价格谈不拢,但这不是唯一原因。



      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经济转型失败,庞大的工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荒废了。曾经领先的军工产业由于军费投入急剧缩减,事实上陷于停顿,20年后还在吃冷战结束时的老本,很少有冷战后启动的全新项目。民用产业本来就落后,现在基本丧失了东欧和俄罗斯之外的前苏联市场,连国内市场都只有垫底的份。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的主要动力,而出口中石油、天然气占超过90%的比例,其中尤以天然气为大头。冷战后,俄罗斯试图“回到欧洲”,欧洲也对政治上敏感的波斯湾油气敬而远之,乐见可靠、近便、廉价的俄罗斯油气,使得油气成为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主要经济纽带。



      但欧洲对俄罗斯的传统敌意根深蒂固,北约东扩没有因为任何温情而放慢脚步,俄罗斯对于“和平红利”越来越疑虑,两家的深层裂隙在乌克兰事态上爆发了。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还在继续,但欧洲很可能会被迫寻求其他来源,比如美国的页岩气。俄罗斯也被迫寻找其他天然气用户。事实上,即使在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之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已经存在问题。俄罗斯天然气主要通过途径乌克兰的管道输往欧洲。欧洲富庶,俄罗斯天然气价格比照欧洲市场的标准价格;乌克兰穷,支付不起欧洲价格,但俄罗斯的优惠价格要看俄乌关系,有时优惠,有时全价。乌克兰的反对策是雁过拔毛,装糊涂,继续按照优惠价格支付,甚至直接“偷气”拒付。欧洲按照到达的立方数支付,俄罗斯则希望按照离开俄罗斯的立方数收款,中间加了乌克兰这个一个常会赖帐的主,对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家都是一个麻烦事。2006年俄乌因为价格和支付纠纷,俄罗斯就曾经断气,连欧洲都遭殃。从那个时候开始,欧洲就在谋划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洲绿色能源(风电、潮汐电、太阳能等)的大力发展也使得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的降低。这是中俄天然气协议的大背景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骄傲的民族。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俄罗斯如今已经沦落为二流强国,俄罗斯当然不甘心。作为地缘政治的老玩家,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也是充满戒心的。这不仅是嫉妒或者不屑,更多的是出于对广袤而又人烟稀少的远东的担心。面对崛起的中国,俄罗斯对远东的归属并不那么放心,远东的开发与增长过度依赖中国是俄罗斯的噩梦,中国继续崛起甚至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也并不是俄罗斯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事实也不陌生,早就在筹划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样化,尤其是远东的日本和韩国。10多年前就开始筹划的安大线(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连接到中国大庆的管线,从大庆开始可以借用中国已有管线体系)一直没有落实,就是因为俄罗斯的心思是把管线终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不仅增加出口渠道,也可以拉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经济发展。作为不冻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单纯军港,经济上乏善可陈。在日本的全力狙击下,安大线胎死腹中,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同在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泰纳线(泰舍特到纳霍德卡)相继出笼,最后的“西伯利亚力量“线大体沿黑龙江走向,通到弗拉德沃斯托克,还是过中国之门而不入。



      但是俄罗斯的如意算盘没有兑现。石油船运的成本低,但有一定的距离要求,刚装船就卸船得不偿失。天然气船运要液化,本来液化成本就高,这样近的距离更加没有道理。韩国甚至日本市场应该直接用管道,但管道要通过北朝鲜。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要通过这个比乌克兰更不靠谱的国家,谁也不蠢,不会做这样的事。当然,环太平洋还有北美。加拿大是油气出口国,墨西哥也一样,美国的页岩油气正在快速崛起,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油气出口国。所以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这个市场对俄罗斯也不存在。越南总是可靠的出口国,但需求量太小。印度需求要大一点,但印度离波斯湾近,从俄罗斯进口价格更高的油气没有道理。



     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中国。在中俄天然气谈判开始的10年前,中国已经高速发展了20多年,不仅中国能继续高速发展多久是所有人的共同疑问,中国崩溃论也甚嚣尘上,很多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这1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仅没有降低,而且GDP翻了两番,外汇储备翻了三番。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仅在继续高速增长,而且随着雾霾的日益严重,对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的需求加速增长。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困难时刻,中国也从来没有亏欠过付款,现在更不可能了。在经济上,中国是俄罗斯的可靠贸易伙伴,但这一点实际上在10年前已经很清楚了,那现在与10年前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前面已经提到,欧洲对俄罗斯具有传统的敌意。俄罗斯从来不是传统欧洲的一部分,即使在联手打败拿破仑或和希特勒的时候,俄罗斯也只是有用的战友,而不是自己人。事实上,被打败的法国和德国尽管在打仗的时候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打完了又是自己人。冷战结束后,这个敌意似乎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敌意已经根深蒂固,温度和水分一成熟,很快重又增长起来。查尔斯王子把普京收回克里米亚与纳粹相提并论,并不是他一时糊涂,而是反映了主流心态。欧洲并不想和俄罗斯打第二次冷战,但情不自禁地脚下就往那个方向挪。北约东扩不仅是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国家对俄罗斯离心的因素,也是冷战情结的继续。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以为已经走出冷战阴影;但乌克兰事态彻底粉碎了俄罗斯的一厢情愿。普京在收回克里米亚之后的讲话不是强势示威,实际上尽显心酸。经过20年的折腾,俄罗斯也认清了自己“外室”的胎记。



      美国对于第二次冷战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美国对于俄罗斯也具有传统的敌意,对于任何约束俄罗斯和阻止俄罗斯重新崛起的事情都乐见其成;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几十年里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是中国,“再平衡”、“亚太轴心”都反映了美国战略转移的意图,要把战略重点放到亚太,也就是对中国形成有效的政治、军事围堵。欧洲与俄罗斯重开冷战的话,美国将被迫放慢亚太转移的步子,甚至逆转。欧洲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不管亚太如何重要,欧洲是美国的国际政治的力量根基,不可能放弃。欧洲对此也清楚。欧洲不甘心美国把欧洲和周边的议题降级为次要议题,不断制造议题,如伊朗、叙利亚、利比亚,但美国响应得三心二意。俄罗斯问题不一样,这是战后美欧安全关系的基础,如果美国对俄罗斯问题也莫不关心,那就在欧洲政治圈子里彻底失去话语权了。这是美国不可接受的。



      在经济上,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正在进入高潮,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有可能变成油气输出国。页岩油气的开发成本依然高于传统油气,除非作为政策性援助,否则只能向经济上富庶而政治上不愿意依赖传统油气出口来源的国家出口才能收回成本,换句话说:欧洲。这样,鼓励欧洲与俄罗斯反目,中断俄罗斯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不仅符合美国孤立俄罗斯的政治利益,还符合美国增加页岩油气出口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约束中国,围堵中国,这依然是美国与欧洲共同的秘密心愿,甚至都不怎么秘密。美国与欧洲未必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未必不愿意受惠于中国的发展,但绝对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导致传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根本改变。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制造与中国事实结盟的印象,有助于减轻美国与欧洲对俄罗斯的压力。有英国媒体把普京访华比作当年的尼克松访华,只是拉和打的对象都换位了。



      但这也不是中俄天然气协议意义的全部。冷战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世界历史上独有的去工业化过程,再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英国在二战后的去工业化引人注目,但原因在于美国工业的强势和英国经济的金融化,英国制造在质量和性能上依然优秀,但在成本上无法与美国竞争。英国的再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但英国清楚自己在欧洲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依托北海石油发展石化,利用低税率发展汽车制造业(不惜充当伪军,本土品牌已经全军尽墨了,除了一些足不出户的超级小众的手工品牌),但已经不再是大英帝国时代在所有主要工业门类里全面强势了。80-90年代后,美国也开始了引人注目的去工业化,原因与英国相似,金融经济的暴利是制造业无法比拟的,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虚拟化(对于美国而言)进一步加速了美国本土的去工业化。这个问题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得到极大重视,但经济一有恢复,就好了疮疤忘了疼,再工业化的问题又丢到脑后了。美国东北的汽车工业带、墨西哥湾的化工带依然锈迹斑斑。有说法随着页岩油气的蓬勃,美国的再工业化有可能重新启动。这当然是一个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页岩油气提供的是可靠和平价(但不一定比传统油气更廉价)的能源,能源价格只是工业竞争力的一部分,美国能源价格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低的,美国市场天然气价格不到欧洲的一半,差不多相当于亚太的1/3,美国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依然每况愈下。美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缺乏高附加价值产业,而在于缺乏高就业产业。页岩油气不是伟哥,救不了美国的再工业化。



      但俄罗斯的问题不一样。除了军工,俄罗斯工业一向以傻大黑粗著称。在苏联时代,一是由于与西方缺乏经济联系,二是由于苏联人民低下的经济负担能力,苏联产品具有保证的市场。现在不同了,俄罗斯产品依然不够精细、吸引人,而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增加,俄罗斯人民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增加,俄罗斯产品的市场严重萎缩,俄罗斯制造业想不萎缩都不可能。但另一方面,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制造业复兴则是俄罗斯这样大国的经济复兴的核心。普京在得益于油气价格高企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时,也没有忘记这一点,试图用大手笔的军工订单拉动整个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军工行业也随着长期失血而萎缩,新一代武器装备不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大大推迟,在性能上也放弃争夺世界最高水平的雄心。



      最重要的是,用军工拉动整个制造业被证明是一条难以走通的道路。在苏联时代,苏联军工尽管受到西方的嘲讽,但每一个西方军人都不敢不对苏制军事装备打起十二分精神。饶是如此,苏联民用工业产品依然傻大黑粗。如果没有体制和观念上的改变,没有理由相信现在的俄罗斯工业会有任何不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独特经验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用。中国曾经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过辉煌,也走入过彷徨。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在于走出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经济,其中包括老工业区的改造。中国的经验是对俄罗斯最有意义的启示。俄罗斯人民聪明,也能吃苦,资源丰富,如果在观念上改变,拥抱商业概念,拥抱有序竞争,没有理由注定不能成功地再工业化。



      另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重心,在短期内不仅提供俄罗斯能源的出口市场,也提供俄罗斯消费与一般工业产品的来源,甚至作为投资和技术来源。中国投资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中国已经在向亚非拉投资,对俄罗斯投资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在商业上有利,在政治上互利,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是完全现实的事情。中国技术在很多方面依然谈不上世界上最先进,但对俄罗斯的再工业化可能更加实用。为期30年、总值4000亿美元的中俄天然气协议只是冰山一角。俄罗斯希望把现在每年50亿的双边贸易在2020年提高到200亿,这一个协议就把年贸易量提高到至少150亿。中国不乏俄罗斯需要的商品和技术,俄罗斯的购买力在短期内来自能源出口,在长期可能来自于再工业化。俄罗斯放平心态的话,中俄合作是有广阔天地的。



      中俄天然气协议为期30年,还给中俄经济关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础。对于俄罗斯来说,不管欧美如何作怪,俄罗斯天然气在未来30年里的出路在相当程度上有了保证,俄罗斯的经济来源有了保证。事实上,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的输送量只有340亿立方米/年,低于中俄协议规定的380亿。换句话说,不管欧美捣什么鬼,俄罗斯油气出口量至少在30年里不可能低于现在的水平,这是对俄罗斯经济的巨大稳定因素。输往欧洲的天然气占俄罗斯产量的24%,而油气占俄罗斯GDP的1/3,占俄罗斯联邦岁入的1/2,可靠的天然气市场的重要性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对于中国来说,降低对中东油气的依赖,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的中俄合作与50年代有本质的不同。这倒不是中俄换位的问题,而是由“扶贫”转变为强强合作。俄罗斯依然是强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历史上,俄罗斯既加害过中国,也无私援助过中国。俄罗斯是会重新崛起的,但最好在对中国有利的情况和方向下崛起,因此与俄罗斯合作也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中俄天然气协议谈了10年,到最后关头依然不容易谈下来,协议是在凌晨4点签下来的,可以想象谈判之艰难。俄罗斯方面当然希望获得最大利益,中国方面也当然希望付出最低代价。当前的俄罗斯地缘政治困局肯定对最终价格有影响,普京也肯定会“政治干预”,但要说中国趁火打劫,这就不符合事实了。西方媒体或明或暗地提示,俄罗斯由于西方制裁的威胁,被迫答应中国的压价,正是试图在俄罗斯撒播不满的种子。小钱可以是纯经济账,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钱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账,否则朱镕基入WTO时所作的让步就说不通了。中俄天然气协议是双赢的。中国获得平价、可靠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则获得长期稳定的出口市场,这对稳定俄罗斯的经济至关重要。在90年代初,中国用“友谊价”购买了第一批苏-27战斗机,当时也有俄罗斯吃亏了的说法。当然,欧美有人出价更高,但那是把苏-27买去作为靶子研究,第一有损俄罗斯利益,第二批量也不会大。但中国不仅接连购买,最终还引进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从开始时向俄罗斯提供大批国内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后来转为直接用美元支付,有力地支持了快速失血中的俄罗斯经济。苏-27的名义价格或许可以开得更高,但有价无市是没有用的,要有能兑现的干货。中国对俄罗斯的作用正在于此。



      这个协议对于欧洲是很痛楚的,痛楚还不只是制裁失灵。大棒挥起来,结果人家没等大棒打下来,跑了,多扫兴!俄罗斯天然气占欧洲消费的30%,少了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会难过,但要不了命,何况还有美国页岩气在等着进入欧洲市场,欧洲也在开发页岩气。问题是,所有替代能源的价格都高于俄罗斯天然气。欧洲会有能源用,但代价会有显著提高,对于欧洲尚在脆弱恢复中的经济肯定不是好事。



     中俄天然气协议对于美国没有直接影响,顶多是制裁不管用了。但协议在加拿大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加拿大天然气的传统出口市场是美国,但现在受到页岩气的严重挤压,近年来加拿大天然气出口持续萎缩。为此,加拿大拟议建造从阿尔伯塔通往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鲁伯特王子港的天然气管道,在那里建造液化装置,装船运往亚太市场。当然,日本和韩国也是意想中的目的地,但中国无疑是最主要的目的地。中俄天然气协议突然签订,给加拿大的如意算盘带来巨大的阴影。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上都极端强调多样化,凡事留一手,中俄天然气协议不是排他的,中国巨大的需求里,依然有加拿大液化气的一席之地,这也是平衡俄罗斯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不希望能源命脉被任何人捏在手里。



      普京在磨蹭了10年之后,终于迈出的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还是在美欧推动之下走出的。事实上,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很笨。如果中国真是21世纪最大的威胁,美欧应该拉拢俄罗斯,共同对付中国才是。战略上的贪心总是把事情引向反面,如今克里只好自嘲:中俄天然气协议本来就要签订的,已经谈了10年了,和乌克兰事态没有关系。哈哈,今天天气……
今天的天气,谁有明天的天气预报?
{:soso_e104:}
这也算水到渠成了
这也算水到渠成了
03年的列兵啊!!!楼主你是有多能憋啊。
所以还是得多样化  把命脉交到单一国家上后果都不堪设想
陈枫现在也开始离子鱼话,一个简单的事情翻来覆去尽说车轱辘话,都是注水货
中俄今年双边贸易都快上千亿了,怎么可能只有五十亿…2020年目标是两千亿…
数据不对吧。中俄贸易额不是文章里的那个数。
有几个数据的错误,如中俄的贸易额和俄罗斯的对欧的输气量等。

好图好文 顶一个
讲得不错
中俄、美俄都曾经是敌对关系

中国提供了20年的开放和贸易,美国提供了20年的防范和挤兑

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嗯,据说中国是亏大了被宰惨了,哈哈,今天天气~~~~~~~~~~~~~
silverpal 发表于 2014-5-24 12:29
中俄今年双边贸易都快上千亿了,怎么可能只有五十亿…2020年目标是两千亿…
能把远东盘活,2020年3000亿都不止
美国笨俄罗斯不笨,美俄联合,中国倒了俄就会被卸磨杀了,反之亦然,中俄结合客观要求。
03年的列兵啊!!!楼主你是有多能憋啊。
算是条大黑鱼⊙▽⊙
总感觉熊大不是可靠朋友!
文章是没错,但是里面几个数据好像有点问题,比如俄罗斯每年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数字应该是这个的十倍,进出口数字方面都有问题。
晨枫谈航空远比谈这个靠谱
03年的列兵啊!!!楼主你是有多能憋啊。
中华憋精!
对美国当然有影响了,中俄经济捆绑加深了政治捆绑,更不要说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事件中抛弃了美元结算,从而可以演变为以后在上海合作组织甚至是金砖国家组织内部的交易都抛弃美元结算,美国佬不跳脚才怪了。


“而出口中石油、天然气占超过90%的比例,其中尤以天然气为大头。”
两句都错的离谱
这都是常识,怎么常识不清楚还要写这么一大篇呀

分析到位 不错 受教。。
俄国的战略重心一直都是欧洲,亚洲方向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美国很清楚:讨好俄国,让他与中国对抗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美国就没打算拉拢俄国。
这个协议是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就是中俄已经联手了,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后,中俄关系最紧密的时代。
silverpal 发表于 2014-5-24 12:29
中俄今年双边贸易都快上千亿了,怎么可能只有五十亿…2020年目标是两千亿…
是指油气贸易
是指油气贸易
作者本意应该是如此,但行文有点不严密,大概是写顺手了吧。我也算挑个刺,总体来说写得是很有道理的。
晨枫文章我喜欢
管他呢,反正是双方各有所需
没说用什么方式结算吧,要是人民币结算,加价也干
老毛子 也是被逼的才走的这一步  感觉不可信 鬼知道以后几年出么幺蛾子
国运旺起来挡都挡不住~鹰酱和EUR总能关键时刻出个昏招~弄乌克兰估计肠子都悔青了现在~
美帝一点不笨,用乌克兰离间欧俄,用钓鱼岛离间中日,用南海离间中国东盟,它想一直当老大,但,中欧俄三家都不答应!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