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 网曝《舌尖2》提琴女孩身世造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43:09
《舌尖上的中国2》在播出之后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终其原因在于原本一部好好的美食节目被新的导演团队打造成了“故事片”,尤其是在第四集当中,美食画面少之又少,与美食关系不大的提琴女孩的画面却占了一半以上。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天网上不断有人爆料称《舌尖2》中的不少画面都是假的,其中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小伙白马占堆攀爬10层楼高的大树采集野蜂蜜的画面表现尤为突出。现在,第四集中的小提琴女孩又被网友们扒了出来,认为其身世有造假嫌疑。
在节目中,提琴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故事桥段已经让网友们认为太过畸形。而昨天微博网友@Cheka-机枪天使则爆料称其实连这样的故事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编造的。
Cheka-机枪天使提出的质疑包括“号称5年收入全靠爸爸的家庭能够负担起5年在上海的费用?10多次出国费用,那3把40万的琴怎么来的?”以及“母亲带着沈子钰租着音乐学院附近法租界老房,月租上万。女孩更参加过多次商演,并通过比赛获奖获得了7000英镑的奖金,还得到了与世界各国顶尖乐团合作演出的合同”等等,同时他还放出了多张截图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有理有据的。
而更进一步的消息则显示其实提琴女孩沈子钰就是《家常》导演邓洁夫妻俩所开公司的旗下艺人,瞬间又把这件事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对于这样的消息,《舌尖上的中国2》剧组特地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否认了提琴女孩身世造假的说法,并表示导演陈磊和家常导演邓洁并没有所谓的公司,而子钰出国比赛和训练营费用均由对方承担,且价值几十万的琴是借来的。至于子钰五年没回家的说法,剧组则回应称并非五年都没回去过,只是寒暑假没有回去。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舌尖上的中国2》在播出之后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终其原因在于原本一部好好的美食节目被新的导演团队打造成了“故事片”,尤其是在第四集当中,美食画面少之又少,与美食关系不大的提琴女孩的画面却占了一半以上。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天网上不断有人爆料称《舌尖2》中的不少画面都是假的,其中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小伙白马占堆攀爬10层楼高的大树采集野蜂蜜的画面表现尤为突出。现在,第四集中的小提琴女孩又被网友们扒了出来,认为其身世有造假嫌疑。
在节目中,提琴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故事桥段已经让网友们认为太过畸形。而昨天微博网友@Cheka-机枪天使则爆料称其实连这样的故事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编造的。
Cheka-机枪天使提出的质疑包括“号称5年收入全靠爸爸的家庭能够负担起5年在上海的费用?10多次出国费用,那3把40万的琴怎么来的?”以及“母亲带着沈子钰租着音乐学院附近法租界老房,月租上万。女孩更参加过多次商演,并通过比赛获奖获得了7000英镑的奖金,还得到了与世界各国顶尖乐团合作演出的合同”等等,同时他还放出了多张截图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有理有据的。
而更进一步的消息则显示其实提琴女孩沈子钰就是《家常》导演邓洁夫妻俩所开公司的旗下艺人,瞬间又把这件事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对于这样的消息,《舌尖上的中国2》剧组特地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否认了提琴女孩身世造假的说法,并表示导演陈磊和家常导演邓洁并没有所谓的公司,而子钰出国比赛和训练营费用均由对方承担,且价值几十万的琴是借来的。至于子钰五年没回家的说法,剧组则回应称并非五年都没回去过,只是寒暑假没有回去。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http://news.mydrivers.com/1/304/304394.htm
呵呵,这不是舌尖二的错
只能怪舌尖一太出彩
被叮上了
这么苛刻就没意思了。
转帖youku上的评论: 第一季火了. 于是......领导们来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唉。
舌尖1就为海报抄袭道过谦,舌尖2第一集开头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倒是觉得经济频道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跨国并购,华尔街等等做的不错.
如果不是那么成功的话。每天新出的剧目多得很,这种程度的问题需要这么大力气去揭挖么。有人还故意搞出绯闻来求揭挖呢,舍得版面么?
造假也要造得合理,这种假如果有心人注意肯定会被发现,导演的脑子是浆糊吗?
你们这些不懂艺术的
谁说纪录片就只是用来记录的。
也可以用于艺术创作嘛
第二季恢复了CCAV一贯的节操
这一集我也看这个弄破琴的很恶心
呵呵,这不是舌尖二的错
只能怪舌尖一太出彩
被叮上了
这个“叮”用的太好啦。
早在第一季的开播的时候就有人在喷央视,喷体制,喷政治带入。现在还是老路线一点新意都没有,而且更加低俗恶劣。和这些自以为是愤世妒俗的人一起看美食节目到八辈子胃口
这一集我也看这个弄破琴的很恶心
确实看的不明所以
人红是非多,就这揍性的!父子骑驴一直在生活中上演。

最近流传第一季不是央视做的,我就呵呵了,里面确实是有几个不是央视的,但是还有不少央视的人呢,包括导演摄影很多。说这话的人有良心吗?
jacky_2011 发表于 2014-5-13 07:20
早在第一季的开播的时候就有人在喷央视,喷体制,喷政治带入。现在还是老路线一点新意都没有,而且更加低俗 ...
你确认这还是美食节目么...扯什么学琴女孩和一家心理变态的故事真的和美食有关么?你真的被这种“为了女儿学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的SB精神感动了么?
takejy 发表于 2014-5-13 17:14
转帖youku上的评论: 第一季火了. 于是......领导们来了...........
这个好内涵
就一个美食纪录片,一天到晚盯着这些无关的有意思吗
kakal 发表于 2014-5-13 17:26
舌尖1就为海报抄袭道过谦,舌尖2第一集开头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倒是觉得经济频道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 ...
关键你喜欢的,除了大国崛起,剩下的有点小众~一般喜欢经济和思考的会喜欢那类节目~一般老百姓还有众多妇女儿童根本没兴趣~
猎杀F22 发表于 2014-5-13 18:58
这一集我也看这个弄破琴的很恶心
别的小故事还好~给这个这么多时间,有点过了,宁愿把时间给那个开山种玉米的一家人
那天就说了,上一套首播,各路“神仙”都要伸手了,一集一个导演明显是在排排坐、分果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古不灭。
那天就说了,上一套首播,各路“神仙”都要伸手了,一集一个导演明显是在排排坐、分果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没办法这年头社会风气就这样大家都认可。
这一集我也看这个弄破琴的很恶心
简直想吐,可怜现在看到红烧肉都提不起兴趣来了。
怪就怪 外国主子发令了     小丑们不能不卖力啊   鸡蛋里挑骨头 吹毛求疵  是嘴炮们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第二季拍到第4集,就基本可算终结了
jacky_2011 发表于 2014-5-13 20:20
早在第一季的开播的时候就有人在喷央视,喷体制,喷政治带入。现在还是老路线一点新意都没有,而且更加低俗 ...
嗯  拍美食的节目扯到学琴五年不回家?请问学琴五年是何种美食?
大国崛起和走向海洋都做的不错
反正这几年央视纪录片水平真的很不错
takejy 发表于 2014-5-13 17:14
转帖youku上的评论: 第一季火了. 于是......领导们来了...........
是啊,所以体制外的,换成体制里的.政治色彩,人情因素大了.
这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吧,网友的意见也不一定代表大部分电视观众的意见
第四集根本没看。。。其实采蜂蜜那个想想就觉得假,难道爬几十米高拍摄的?弄个微型摄像头的画面才对
不是辟谣了说揭身世那帖子是造谣吗?
说观众故意鸡蛋里挑骨头的才是用心不良

明明是大家的期望值太高,而央视那帮导演太狗屎
转帖
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278016275/927449429

楼上把这个新闻当真的评论的先看看这文章,里面说的东西真心很容易核实,看到这说造假的帖子就当真的来喷CCAV讲政治弄虚作假真的大丈夫?

一、前言

       早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刚刚播出之际,就有同学过来问我:“你看舌尖2第四集了没?咱们学校还有沈子钰同学亮相了,现在好像有很多人对沈子钰和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有负面看法,你怎么看?作为比她大两级的学长,你要不要写文章说一说这个事情?”

       对此,我选择了沉默。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教育方式和成长方式的权利,而且像沈子钰同学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学校司空见惯,身处异乡求学,追逐音乐梦想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辛酸和苦楚,我也是其中一员,又有何资格站出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呢?和我同届毕业的同学里,有人对这一集所展现的东西很愤怒,认为它传递了音乐学子的负面形象,似乎学音乐的都要这么苦大仇深才行。在仔细的观看这一集后,我对他们的愤怒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他们的想法,哪一位台上光彩靓丽的音乐家,背后不是被汗水和泪水打湿脊梁?在我看来,《舌尖上的中国2》并不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美食的介绍了,它是以美食为载体,进一步的展现无数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的艰苦奋斗。那么,把最真实的一面展露出来,让所有人看到我们为音乐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现在我坐不住了。

       因为我看到了网上层出不穷的爆料,矛头几乎全部指向无辜的子钰同学,这其中不少的所谓“料”都只是断章取义甚至凭空捏造的产物。评论下面更有人恶言相向,其遣词造句之恶毒触目惊心,无法直视。攻击学校、攻击节目组、攻击子钰同学和她的家人,节目中所展示的一切都成为了网络暴力宣泄的对象,其中更不乏荒唐可笑者,诸如“这么小的女孩子有什么资格让一个由成年人组成的乐队给她伴奏啊,一定是节目组的炒作。”“用的提琴都是40万的居然说自己家里没钱。”此类。稍有音乐常识的人就能看出,在这些嘲讽和谩骂的背后,露出的是一副副多么妒火中烧的嘴脸和空洞无知的头脑。

       但谣言的传播速度依旧快过我们所有人的反应,一天之内这些“爆料”信息变成了各大网站的头条,配上子钰同学拿着中提琴的笑脸,显得格外刺眼。这时我才发现,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完全不了解音乐学院学子们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状况,更无法理解一些乍看起来近乎歇斯底里的决定与做法。所以,当这些充满了误导的新闻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后,风儿似乎变的更加喧嚣了。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人告诉我沈子钰同学已经受到了影响,出门开始戴口罩了,我这才意识到网络暴力到底有多么可怕。本不愿意多谈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情况,因为那属于我们这个圈子里的秘密,但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继续沉默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了不在沉默中灭亡,我只好写出来,期望能减缓甚至停止谣言的传播,让公众看到真相,还子钰同学和我们所有音乐学子一个清白。



二、77弄

      子钰同学家住在岳阳路77弄,而不是爆料人嘴里的永嘉路77号。这个地方被我们戏称为“附中村”,因为大部分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的外地学生都住在这儿。选择在77弄找房子的理由很简单:离学校近,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达学校;租金便宜,这儿的房子月租很少有高于2000元的,我印象中在几年前甚至还有月租低于1000的房子。与低廉租金相应的就是狭小的住房面积和寒酸的配套设施,大部分房子只有一室,厨卫合用,甚至连空调都没有,只有一台转起来吱吱呀呀的老吊扇。

       然而“爆料者”,或者说造谣者们又用了他们一贯的手法,通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来捏造出一个七分假三分真,且极度吸引眼球的“事实”。某位网友通过所谓的截图得出了“子钰和母亲住在音乐学院附近法租界的老洋房里,月租过万”这样的结论,不得不说用心险恶,通过“音乐学院”、“法租界”、“老洋房”等一系列词汇的误导,最后给出“月租过万”的结论,让人看起来确实觉得合乎情理。的确,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地处东平路,在以前确实是法租界的地段,但那早已是过去式,所谓的老洋房更不过是在上海比比皆是的旧时代别墅,早已被各种改建分隔成一个一个小间。我们的很多同学,就是住在这样的“老洋房”内,合用着厨卫,面积小的房子甚至不超过10平米,一床一桌一琴就全满了。这样的房子,何来月租过万一说?

       但是,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不能阻挡追逐音乐梦想的脚步,很多外地求学的音乐学子和家人依然选择住在这里,在窄小的生活环境中努力开拓出一条通向音乐殿堂的阳光大道。由于面积窄小,所以家家户户挨的很近,一家的钢琴在弹贝多芬,另一家的钢琴却响着莫扎特的情况屡见不鲜,楼上的小提琴拉西贝柳斯,楼下的小提琴飙帕格尼尼也不是什么难事。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可以在同一时间响着,似乎取得了在外界无法取得的大和谐。邻里之间做饭洗漱都在一起,关系好的话,也会经常串串门;每次只要上音附中一放学,就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学生谈笑着向77弄走去,这些情景就如同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描写的那样,一群捉襟见肘的艺术家聚集在破烂腐朽的公寓阁楼里,畅谈着人生、音乐和理想,用新鲜的精神食粮,给予彼此逐梦的力量和生活的希望。



三、40万的中提琴

       音乐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三分的手艺,七分的家伙。”意思是想弹的好拉的好,自己的技巧是一方面,手上的乐器也是一方面。不管是演奏还是练习,一把好琴出来的效果就是那么与众不同。提琴和钢琴不一样,钢琴太大,不便携带,所以作为钢琴家,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适应不同的钢琴,因此并没有在练习时必须要用顶尖钢琴这种严苛的要求。提琴不同,提琴演奏者无论是练习还是演奏,用的都是同一把琴,对他们而言,乐器更像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如同剑客的剑一样只对主人响应。所以一把好的提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子钰同学使用的中提琴价值40万,这又成为了攻击者们嘴炮下的集火点,认为这是节目造假的又一个依据。的确,对于不学乐器的人来说,40万的中提琴听起来确实很吓人,但对于一个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却是必须。子钰同学的家庭自然是不可能负担的起一把40万的提琴,是上音附中为这些家境清苦的学子雪中送炭。每年,上音附中都会为优秀学生提供由提琴收藏家免费外借的上好提琴,供他们练习,所以住在月租低廉的房子里使用名贵的提琴练习这种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行为在我们学校并不奇怪。我还记得我的同学,毕业以前曾是我们学校乐队的小提琴首席,据说他用的小提琴价值200万,所以40万的中提琴真的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在乐器上的开销的话,除去换弦、保养、买松香这些零零碎碎的花费,也就是给这把暂时属于自己的提琴买一个质量上乘的琴盒。毕竟,这把提琴不仅是倾注了无数汗水和爱的乐器,还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与自己生命的延续。



四、荣誉、家庭与亲情

       很多人都在责难或者质疑子钰和她的母亲为什么会五年不回家一趟,奶奶病了也不敢带孩子回去看一看,但这种看似近乎歇斯底里的行为其实是音乐学院附中里大部分异地求学学子们的真实写照。

       上音附中作为国内顶尖的音乐学院中学,本着宁缺毋滥的招生精神,每年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附中只招收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的新生,我是2006年考入这所学校的初一年级钢琴专业,犹记那一年来报考钢琴专业三个年级总共来了100多,最后对外却只招了5人同时上海本地就占3人那骇人听闻的场景。对于外地音乐学子来说,每一个敢来考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各省市的音乐尖子,每一个敢来考这个学校的家庭,都是做好了破釜沉舟下尽血本的准备。能进入这所学校的已然是全国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音乐精英了,那么精英中的精英再继续比拼下去呢?这个时候,荣誉就成为了几乎所有音乐学生的生命。有人质疑为什么子钰同学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出去参加比赛,这就是因为荣誉感使然,学校里的竞争激烈,没有国际大奖在手想混得开非常困难。专业老师同样对于比赛很重视,因为在这个学生与老师就犹如徒弟和师傅的学校,学生的荣誉就等于老师的荣誉,在专业老师的要求或劝导下,家长也要面子,又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国比赛、到处演出就成为了家常便饭。有些家长甚至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比,为的就是要争这口气,这是这所竞争激烈的学校里存在的最现实的问题。

       同样,准备比赛或者演出是需要练习的,而练习要出效果就需要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老家里亲戚朋友太多,一回去各种应酬,东家串完串西家,一个假期很可能就那么过去了,为了保证比赛和演出质量,五年不回家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些来自贵州青海这种偏远地区的学生,回家更是一种奢侈。由于孩子小,不少家庭在孩子考上后都会出现母亲辞职到上海陪读,父亲在老家工作赚钱这种长期分居的现象,对于外地音乐学子来说,选择了音乐这条路,就等于牺牲掉了家庭生活来换取宝贵的荣誉与光明的未来,但能不能得到等量的回报,也是因人而异。

       还有人质疑节目中提到的母亲帮孩子查字典写英文信,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他们恰恰没有理解到亲情与希望混合在一起后产生的能量是多么巨大。在这所学校里,有不少家长为了能在孩子出国的时候帮上忙自学英语,有的甚至达到了听说顺畅的程度。无独有偶,还记得我刚到上海学琴时视谱能力差,总是错音,每回上课都被专业老师骂的狗血淋头,为了不让我再挨骂,母亲开始抄谱子并将谱子上的每一个音用唱名标出,每天都要检查。一首十分钟的乐曲不下几千个音符,我到现在都无法想象,以前完全不懂音乐的母亲是何种毅力在支撑着她对着识谱教材和乐谱一个一个音的标注。正如子钰的母亲查字典写信一样,父母们每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不仅仅是最初破釜沉舟后爆发的力量,更是那份对我们沉甸甸的爱与希望。



四、最后的话

       第四集里有一句话说的好:“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这不正是这一集的主题“家常”的意义吗?只是因为红烧肉放了葱,便引来一群自称“上海本地人”的嘲讽: “阿拉上海宁的红烧肉怎么能放葱啊!”“上海人的红烧肉就要找上海的老阿姨去烧,河南人烧算怎么回事!”“河南巴子也配做上海红烧肉?”其实浓油赤酱的上海红烧肉也罢,放葱放蒜的改良红烧肉也罢,留给我们的味道,都是对家最熟悉的记忆,只要唇齿舌尖留有这股记忆的余味,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家的方向,也永远不会失去追寻梦想的动力。

       网上有很多人说:“我看舌尖是来看美食的,不是来看梦想,你介绍个吃的扯那么多干什么。”也有不少言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污蔑《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变为“体制内的烂片”。正是这些人,让我明白了子钰同学为什么会成为被围攻的对象。这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美味》,第二季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已经不是一部单纯介绍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而是以美食为载体,通过记录美食的制作和相关的故事来展现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做出的努力,每一集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展现同一种情怀与梦想,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孜孜追求。

       这部可以唤醒绝大多数国人爱国热情的纪录片,让一些心怀鬼胎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害怕了,终于在第四集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大部分人不了解并且存在争议可能性的话题,于是就如同苍蝇见了血一样扑上去捏造谣言、煽动仇恨、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为的就是把这部纪录片搞臭,而子钰同学自然也就成了这种网络暴力和网络“民主”运动下的牺牲品。在国家重拳打击网络谣言的大环境下,这些破坏分子顶风作案可谓自作孽,不可活。站出来对这些谣言与暴行说不,并狠狠反击回去,是作为一名音乐人和上音附中学生的责任。我们的梦想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我们的真相也不容许任何人玷污。但我们并不会因他们的威胁而害怕,因为这些人的谩骂,代表了他们的恐惧,这些人的恐惧,显示了我们道路的正确。我们不会因为他们的恫吓就放弃追寻音乐梦与中国梦的脚步,相反的,我们要靠着舌尖上家常菜留下的余香,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分-------割-------线------------------------------------------------------------

【声明】:这篇文章中关于我的小提琴首席同学使用的小提琴价格有误,在亲自跟我这位同学确认过后,得知他所借用的小提琴价格为200万而非2000万(就差一个0……)汗汗为文章中出现的数据失误致歉!膜拜膜拜
general_j 发表于 2014-5-13 20:44
你确认这还是美食节目么...扯什么学琴女孩和一家心理变态的故事真的和美食有关么?你真的被这种“为了女 ...
CCAV自己对舌尖2的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本片共-8集,从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七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另外-第八集揭秘"舌尖"拍摄背后的故事。

人讨论的是人与美食的关系,不是美食本身。人的背景自然要介绍清楚。你非要把舌尖当成天天饮食看自然觉得没必要
九旒云罕 发表于 2014-5-13 21:58
那天就说了,上一套首播,各路“神仙”都要伸手了,一集一个导演明显是在排排坐、分果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第一季不是一集一个导演?
支持辟谣,很多人极尽讥讽不是因为他很懂,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懂
Discovery、BBC、迪斯尼自然、国家地理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制作机构所摄制的纪录片中,合法借用对方的大段影像以自己的理念编辑入自己的影片中是经常出现的正常现象,参见BBC的《动物界大事件》与国家地理的《大迁徙》,几如套拍。熟悉纪录片的观众们都十分清楚,为了出现一两个BBC纪录片的镜头就苛责《舌尖》,呵呵,我只能说一个词:原罪。至于拉琴这段,个人觉得篇幅过长,但优秀的解说词使其并未偏离“中国食文化”的主轴。在我眼中,舌尖始终不是一部单纯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部诠释中国文化部分缩影的影片。现在出现这种鞑伐很正常,既然是中国的,既然是要宣扬中国文化的,必然是要被打压的。这就是原罪嘛。
应酬,东家串完串西家,一个假期很可能就那么过去了。
回家探病叫应酬? 这位真有脸说。
核平 发表于 2014-5-13 21:49
就一个美食纪录片,一天到晚盯着这些无关的有意思吗
第二部已经不是美食节目了吧。
小谁家的小谁 发表于 2014-5-14 14:15
怪就怪 外国主子发令了     小丑们不能不卖力啊   鸡蛋里挑骨头 吹毛求疵  是嘴炮们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国内主子还没发令,就一起上了,这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