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可预见未来 陆地战场上坦克依旧会唱主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5:12:03
评论:在可预见未来 陆地战场上坦克依旧会唱主角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钱江晚报 


  俄罗斯人是坦克的“死忠”。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普霍夫表示,近年来坦克在战争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举行这样的比赛,是想让坦克兵觉得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在“坦克世界杯”出炉的时代,坦克的命运,正面临着一次“大回环”。

  随着飞机挂载精确制导武器在战场上“一手遮天”,“坦克无用论”甚嚣尘上。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完全依靠航空兵打垮了南联盟。美国曾一度宣称陆军要轻型化,各类装甲车辆都控制在20吨左右。

  美现有7000辆M1主战坦克,除了陆军现役的1288辆,大多数都处于封存中,并计划削减到952辆。俄罗斯现役坦克也从1990年代的9000辆减为2600辆。

  然而,在伊拉克战争后长达8年的“治安战”中,美国大兵眼睁睁看着轻型装甲车辆被路边炸弹和RPG火箭筒掀翻,皮糙肉厚的M1A2成为了他们的保护神。“美军步兵宁愿跟在M1A2后面步行,也不愿乘坐M2步兵战车。”郑文浩解释说,薄皮的步兵战车太没有安全感。

  “在视距内,坦克对步兵永远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本方坦克一出现,对方如果没有RPG或反坦克导弹,常常临阵脱逃。这样的威慑力,是导弹和榴弹炮无法比拟的。”郑文浩说,“如今能干掉坦克的武器很多,但坦克依然是保护陆军有生力量的第一道屏障。”

  伊拉克战争让人们意识到,现代战争中只要有非对称威胁,坦克就是士兵们的保护神。郑文浩认为,在地面兵器中,主战坦克依旧是最强的“王”。

  “战斗机和直升机是坦克的天敌,机动性远超坦克,但它们无法像坦克那样,战术机动与区域占领兼备。坦克最大的用途,是突破防御后高速突击对方后方,导致敌方体系性崩溃。”如果机场都被坦克占了,那飞机也就歇菜了。

  有趣的是,二战中被坦克部队视为畏途的城市巷战,如今却逐渐成为坦克的主战场。2007年,以色列面对哈马斯的非对称攻击,在城市中使用梅卡瓦4坦克。美、德、以等国纷纷开发适用城市作战的坦克改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应对巷战中“八面埋伏”的威胁。

  因此,郑文浩的结论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陆地战场上坦克依旧会唱主角。(记者 屠晨昕)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4-08/6038606.shtml评论:在可预见未来 陆地战场上坦克依旧会唱主角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钱江晚报 


  俄罗斯人是坦克的“死忠”。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普霍夫表示,近年来坦克在战争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举行这样的比赛,是想让坦克兵觉得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在“坦克世界杯”出炉的时代,坦克的命运,正面临着一次“大回环”。

  随着飞机挂载精确制导武器在战场上“一手遮天”,“坦克无用论”甚嚣尘上。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完全依靠航空兵打垮了南联盟。美国曾一度宣称陆军要轻型化,各类装甲车辆都控制在20吨左右。

  美现有7000辆M1主战坦克,除了陆军现役的1288辆,大多数都处于封存中,并计划削减到952辆。俄罗斯现役坦克也从1990年代的9000辆减为2600辆。

  然而,在伊拉克战争后长达8年的“治安战”中,美国大兵眼睁睁看着轻型装甲车辆被路边炸弹和RPG火箭筒掀翻,皮糙肉厚的M1A2成为了他们的保护神。“美军步兵宁愿跟在M1A2后面步行,也不愿乘坐M2步兵战车。”郑文浩解释说,薄皮的步兵战车太没有安全感。

  “在视距内,坦克对步兵永远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本方坦克一出现,对方如果没有RPG或反坦克导弹,常常临阵脱逃。这样的威慑力,是导弹和榴弹炮无法比拟的。”郑文浩说,“如今能干掉坦克的武器很多,但坦克依然是保护陆军有生力量的第一道屏障。”

  伊拉克战争让人们意识到,现代战争中只要有非对称威胁,坦克就是士兵们的保护神。郑文浩认为,在地面兵器中,主战坦克依旧是最强的“王”。

  “战斗机和直升机是坦克的天敌,机动性远超坦克,但它们无法像坦克那样,战术机动与区域占领兼备。坦克最大的用途,是突破防御后高速突击对方后方,导致敌方体系性崩溃。”如果机场都被坦克占了,那飞机也就歇菜了。

  有趣的是,二战中被坦克部队视为畏途的城市巷战,如今却逐渐成为坦克的主战场。2007年,以色列面对哈马斯的非对称攻击,在城市中使用梅卡瓦4坦克。美、德、以等国纷纷开发适用城市作战的坦克改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应对巷战中“八面埋伏”的威胁。

  因此,郑文浩的结论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陆地战场上坦克依旧会唱主角。(记者 屠晨昕)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4-08/6038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