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的策略与能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15:42


点击链接中国聚焦

     2013年10月,距离年底还有两个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就选出了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而最令人注目之处,就是习近平的位置突飞猛进。2012年,他位居第九,可转眼之间便跃入三甲。前后不到一年时间,评审们为何如此刮目相看?

   《福布斯》杂志在人物简介的内容中,并没有解释习近平的影响力究竟何在。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尝试做出这样的补充,那就是,在过去一年里,外界之所以如此明显地感受到习近平的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外界的这种新感受来自于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新变化。论外交理念和原则,中国依然秉持着柔韧低调的“和为贵”。但是,过去一年的外交新作为和新风格,使这一传统的处世哲学变得更具刚性,更为进取,更加积极,更为主动,从而令外界耳目一新。

    这种变化的最早迹象,是习近平在去年年初发表的一番言论。2013年1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就外交事务发表讲话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国正在谋求发展,但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任何外国也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这番言论的鲜明立场和个性,被外界视为中国强硬外交路线的开始。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是中国新领导人发出的“刺耳的声音”,意味着习近平将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比过去更加强硬的姿态。无论如何解读,外界似乎已经感觉到“习式外交”的到来。而在国内,中国网民们一片叫好,他们期待着习近平能一扫被长期诟病的“外交软骨病”,在国际舞台上一展大国领袖的威风。

    然而,不管是“刚性”、“进取”,还是“主动”、“强硬”,这些词汇还不足以概括“习式外交”的全部。回望2013年,我们可以凭直觉得出这样的结论:“习式外交”以大国思维运筹大国谋略,显得自信、沉稳而大气;“习式外交”顺势谋事,不以成规为戒,不被旧律所缚,因而显得灵活主动,刚柔并济,有时候甚至出其不意。

    中国的大国思维和大国谋略,最突出地体现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作为三者之中的最弱者,却能四两拨千金,巧妙而成功地利用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对抗,化解了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双向夹击,让整个世界领略了中国外交谋略的智慧和能量。今天,中美俄实力此消彼长,导致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对手。在地缘战略上,美国实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挑动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为敌,对中国构成了战略包围之势。面对这种崭新的形势,中国必须用崭新的思维、崭新的策略和套路进行面对。

   习近平上任几天即启动外交出击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一个星期之后,便前往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由此启动了撬动新时代大三角关系的谋略。国家元首上任几天便出国访问,这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很显然,这是一次经久筹划、精心决策的外交出击,意在隔山打牛,敲打美国。在莫斯科,习近平和普京总统高调宣布,两国将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且不点名地谴责美国动辄诉诸武力、企图颠覆别国合法政权的行径。

    其实,无需详细列举双方达成的共识,仅看习近平和普京之间的亲密互动,外界就能清楚地领会到中俄联手抗衡美国的意图。至于美国自己,自然要比任何国家都更加敏感。自从中美建交之后,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国际亮相,基本上都倾向于把美国作为最优先的选择,目的是借助美国的地位来体现中国自身的地位和分量。可是,习近平打破常规,逆向操作,以亲近俄罗斯的举动,使美国产生被冷落、被轻视、被孤立的感觉。

    这一策略果然立竿见影。就在习近平启程访俄前后,美国便主动向习近平发出访美邀请,希望尽早举行中美峰会,以便“讨论迫在眉睫的国际和亚太局势”。访问日期拟定在当年6月上旬,也就是习近平访俄两个多月之后。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元首、特别是大国元首的出访,其行程规划、礼宾安排和议题设置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有可能反复周折。为了促成习近平尽快访美,华盛顿方面费尽心思,建议免去一切繁琐的礼仪程序,让两国元首在远离首都华盛顿的加州庄园,举行一次能够体现双边“特殊关系”的特殊峰会。

    对中方而言,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按照原先的商议,习近平和奥巴马准备在当年9月在俄罗斯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时举行会晤。现在,美国突然要求把日期提前,其中缘由十分明了:习近平访俄刺激了美国,奥巴马坐不住了,奥巴马也要像普京那样,以主人的身份,在自己的国土上,与中国最高领导人共商天下大事。

    所有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国访问时,都十分在意对方给予的礼宾待遇,中国领导人也不例外。根据美方的提议,在习近平访美期间,礼宾安排从简,没有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没有国宴。若在以往,这样简单的安排,中方是不会接受的。可是,习近平却答应了。这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其政治个性使然,更是其与众不同的非凡之处:大气、果断、务实、灵活。

    外交是高智慧的游戏,其精彩之处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习近平从北京启程之后,并没有直接飞往美国加州,而是先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三国绕了一圈。此趟远行原本是应邀专程访美,但为何另辟蹊径、迂回前行?此中微妙之处,在当时只可意会:其一,美国近年来一直在中国周边地区挖墙脚,中国这次也要以其人之道,深入美国的后院“顺手牵羊”;其二,习近平在行程中把三个小国置于美国之前,是刻意要以小压大,杀一杀美国不可一世的霸气。

    2013年6月8日至9日,习近平和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两天的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共识。双方同意以不冲突、不对抗的方式处理两国间的分歧,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由中方首先提出,核心是不对抗、不冲突。可以说,这是中方对自己战略意图的表白,是对美国的一种承诺。可是,对美国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包袱和约束。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本质就是对抗,而放弃对抗就等于放弃遏制。因此,在“习奥会”之后,美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争端中以及其他重大问题上,并没有改变对抗中国的政策。这就意味着,中国也必须两手应对,既要避免无谓的对抗,又要不惧对抗、善用对抗。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方面出人意料地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全世界都很清楚,这是中国针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所采取的又一反制措施。

     然而,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不只是针对日本,而更是针对其背后的美国。美国在钓鱼岛争端中公开偏帮日本,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死死堵在近岸海域,阻断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路。中方这项出其不意的宣布,使美国措手不及,因而本能地做出了对抗的反应,包括出动两架轰炸机沿防空识别区盘旋,以示抗议。可是,几天之后,美国竟然做出退让,同意本国民航飞机遵守中国防空识别区的管制规定。美国欺软怕硬,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美国不会轻易承认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存在,但对于这一即成事实,它已经无力改变,只好默认。

     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是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东亚旧格局,所发起的一次空前无畏、空前有力的挑战,也是对美国反应模式和反应能力的测试。中国此举所发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中国正在崛起,这个进程还在持续,美国必须承认和习惯;中国有勇气和能力反击美国发动的围攻,再也不会以忍气吞声地默默承受;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不会放弃主导亚洲事务的天然权利。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议论“韬光养晦”策略的得与失。习近平执政之后,中国主动进取的外交姿态,使外界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这一策略。种种议论,其实都失之偏颇。中国传统的谋略智慧,讲究法无定例,不拘一式,顺势而为。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当时的时局判断,既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两者交互并用,才可相辅相成。不善于韬光养晦,就无远谋大略;没有远谋大略,就不能有所作为;不能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就无意义。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对外事务中之所以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灵活应对、沉稳进取,就是因为既接受现状,但不苟且于现状;既善于韬光养晦,又不被“韬光养晦”所羁绊。

    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还在演变之中,中美两股力量将决出东亚新格局。而在适当时候,中国还会继续借助与俄罗斯的亲近,借力使力,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久之前,当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被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冷待之际,习近平专程赴俄罗斯捧场,就是典型的事例。而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一边隔岸观火、一边适度介入美俄博弈的策略,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在新的亚太格局中成为主导者之一,不再做被动无奈的接受者。而在这个进程中,“习式外交”过去一年所展露的雄心、胆识和能量,已经让对手心生敬畏、不敢轻蔑。这个关键的开局,预示着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中国还将营造出更多别开生面的棋局。

    杜平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点击链接中国聚焦

     2013年10月,距离年底还有两个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就选出了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而最令人注目之处,就是习近平的位置突飞猛进。2012年,他位居第九,可转眼之间便跃入三甲。前后不到一年时间,评审们为何如此刮目相看?

   《福布斯》杂志在人物简介的内容中,并没有解释习近平的影响力究竟何在。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尝试做出这样的补充,那就是,在过去一年里,外界之所以如此明显地感受到习近平的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外界的这种新感受来自于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新变化。论外交理念和原则,中国依然秉持着柔韧低调的“和为贵”。但是,过去一年的外交新作为和新风格,使这一传统的处世哲学变得更具刚性,更为进取,更加积极,更为主动,从而令外界耳目一新。

    这种变化的最早迹象,是习近平在去年年初发表的一番言论。2013年1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就外交事务发表讲话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国正在谋求发展,但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任何外国也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这番言论的鲜明立场和个性,被外界视为中国强硬外交路线的开始。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是中国新领导人发出的“刺耳的声音”,意味着习近平将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比过去更加强硬的姿态。无论如何解读,外界似乎已经感觉到“习式外交”的到来。而在国内,中国网民们一片叫好,他们期待着习近平能一扫被长期诟病的“外交软骨病”,在国际舞台上一展大国领袖的威风。

    然而,不管是“刚性”、“进取”,还是“主动”、“强硬”,这些词汇还不足以概括“习式外交”的全部。回望2013年,我们可以凭直觉得出这样的结论:“习式外交”以大国思维运筹大国谋略,显得自信、沉稳而大气;“习式外交”顺势谋事,不以成规为戒,不被旧律所缚,因而显得灵活主动,刚柔并济,有时候甚至出其不意。

    中国的大国思维和大国谋略,最突出地体现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作为三者之中的最弱者,却能四两拨千金,巧妙而成功地利用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对抗,化解了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双向夹击,让整个世界领略了中国外交谋略的智慧和能量。今天,中美俄实力此消彼长,导致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对手。在地缘战略上,美国实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挑动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为敌,对中国构成了战略包围之势。面对这种崭新的形势,中国必须用崭新的思维、崭新的策略和套路进行面对。

   习近平上任几天即启动外交出击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一个星期之后,便前往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由此启动了撬动新时代大三角关系的谋略。国家元首上任几天便出国访问,这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很显然,这是一次经久筹划、精心决策的外交出击,意在隔山打牛,敲打美国。在莫斯科,习近平和普京总统高调宣布,两国将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且不点名地谴责美国动辄诉诸武力、企图颠覆别国合法政权的行径。

    其实,无需详细列举双方达成的共识,仅看习近平和普京之间的亲密互动,外界就能清楚地领会到中俄联手抗衡美国的意图。至于美国自己,自然要比任何国家都更加敏感。自从中美建交之后,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国际亮相,基本上都倾向于把美国作为最优先的选择,目的是借助美国的地位来体现中国自身的地位和分量。可是,习近平打破常规,逆向操作,以亲近俄罗斯的举动,使美国产生被冷落、被轻视、被孤立的感觉。

    这一策略果然立竿见影。就在习近平启程访俄前后,美国便主动向习近平发出访美邀请,希望尽早举行中美峰会,以便“讨论迫在眉睫的国际和亚太局势”。访问日期拟定在当年6月上旬,也就是习近平访俄两个多月之后。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元首、特别是大国元首的出访,其行程规划、礼宾安排和议题设置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有可能反复周折。为了促成习近平尽快访美,华盛顿方面费尽心思,建议免去一切繁琐的礼仪程序,让两国元首在远离首都华盛顿的加州庄园,举行一次能够体现双边“特殊关系”的特殊峰会。

    对中方而言,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按照原先的商议,习近平和奥巴马准备在当年9月在俄罗斯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时举行会晤。现在,美国突然要求把日期提前,其中缘由十分明了:习近平访俄刺激了美国,奥巴马坐不住了,奥巴马也要像普京那样,以主人的身份,在自己的国土上,与中国最高领导人共商天下大事。

    所有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国访问时,都十分在意对方给予的礼宾待遇,中国领导人也不例外。根据美方的提议,在习近平访美期间,礼宾安排从简,没有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没有国宴。若在以往,这样简单的安排,中方是不会接受的。可是,习近平却答应了。这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其政治个性使然,更是其与众不同的非凡之处:大气、果断、务实、灵活。

    外交是高智慧的游戏,其精彩之处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习近平从北京启程之后,并没有直接飞往美国加州,而是先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三国绕了一圈。此趟远行原本是应邀专程访美,但为何另辟蹊径、迂回前行?此中微妙之处,在当时只可意会:其一,美国近年来一直在中国周边地区挖墙脚,中国这次也要以其人之道,深入美国的后院“顺手牵羊”;其二,习近平在行程中把三个小国置于美国之前,是刻意要以小压大,杀一杀美国不可一世的霸气。

    2013年6月8日至9日,习近平和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两天的会晤,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共识。双方同意以不冲突、不对抗的方式处理两国间的分歧,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由中方首先提出,核心是不对抗、不冲突。可以说,这是中方对自己战略意图的表白,是对美国的一种承诺。可是,对美国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包袱和约束。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本质就是对抗,而放弃对抗就等于放弃遏制。因此,在“习奥会”之后,美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争端中以及其他重大问题上,并没有改变对抗中国的政策。这就意味着,中国也必须两手应对,既要避免无谓的对抗,又要不惧对抗、善用对抗。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方面出人意料地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全世界都很清楚,这是中国针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所采取的又一反制措施。

     然而,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不只是针对日本,而更是针对其背后的美国。美国在钓鱼岛争端中公开偏帮日本,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死死堵在近岸海域,阻断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路。中方这项出其不意的宣布,使美国措手不及,因而本能地做出了对抗的反应,包括出动两架轰炸机沿防空识别区盘旋,以示抗议。可是,几天之后,美国竟然做出退让,同意本国民航飞机遵守中国防空识别区的管制规定。美国欺软怕硬,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美国不会轻易承认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存在,但对于这一即成事实,它已经无力改变,只好默认。

     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是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东亚旧格局,所发起的一次空前无畏、空前有力的挑战,也是对美国反应模式和反应能力的测试。中国此举所发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中国正在崛起,这个进程还在持续,美国必须承认和习惯;中国有勇气和能力反击美国发动的围攻,再也不会以忍气吞声地默默承受;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不会放弃主导亚洲事务的天然权利。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议论“韬光养晦”策略的得与失。习近平执政之后,中国主动进取的外交姿态,使外界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这一策略。种种议论,其实都失之偏颇。中国传统的谋略智慧,讲究法无定例,不拘一式,顺势而为。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当时的时局判断,既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两者交互并用,才可相辅相成。不善于韬光养晦,就无远谋大略;没有远谋大略,就不能有所作为;不能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就无意义。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对外事务中之所以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灵活应对、沉稳进取,就是因为既接受现状,但不苟且于现状;既善于韬光养晦,又不被“韬光养晦”所羁绊。

    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还在演变之中,中美两股力量将决出东亚新格局。而在适当时候,中国还会继续借助与俄罗斯的亲近,借力使力,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久之前,当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被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冷待之际,习近平专程赴俄罗斯捧场,就是典型的事例。而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一边隔岸观火、一边适度介入美俄博弈的策略,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在新的亚太格局中成为主导者之一,不再做被动无奈的接受者。而在这个进程中,“习式外交”过去一年所展露的雄心、胆识和能量,已经让对手心生敬畏、不敢轻蔑。这个关键的开局,预示着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中国还将营造出更多别开生面的棋局。

    杜平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凤凰网有个视频  你咋不贴上来
586 确实很有几把刷子,内政外交比前任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