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欲迫降中国军机抓飞行员 专家:别妄想中方克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2:37
日欲迫降中国军机抓飞行员 专家:别妄想中方克制

2014年01月30日  来源:环球时报 






  “迫降中国战机”,“活捉中国飞行员”,昨日,日本媒体传出的这条消息令人惊愕。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航空自卫队正制定预案,一旦中国军机进入钓鱼岛上空,将对其进行“裹挟迫降”,并在日本本土“拘捕”中国飞行员。还有自卫队退休官员在媒体上挑唆:最好“贴近中国飞机进行威慑性射击”,给对方“被击落的危机感”。
  这种一厢情愿的臆测并非首次,日本官方“发射曳光弹警告中国军机”的挑衅曾让外界闻到东北亚呛人的火药味。又到甲午年,日本政府是要重温120年前的胜利旧梦,还是用这个冷笑话哄骗国内选民?虽然昨天中国百姓对日本此举并不是太在意,但也有人提醒,这个难以捉摸的国家曾在1941年的新年前夕偷袭了珍珠港。2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外学者都认为中日开战可能性不大,日本心理战和政治投机成分居多。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表示,中国官方已明确表态,一旦日本采取准军事行为,绝不要寄望于中方克制,日本对中国的红线心知肚明。
  日本要逼中国军机迫降冲绳的消息29日来自以保守著称的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航空自卫队28日宣布,航空自卫队正在制定遇到外国公务机侵犯时的《应对手册》,直接原因是2012年12月13日,一架中国国家海洋局所属海监飞机成功进入钓鱼岛上空宣示主权,日本的雷达系统在当日未能发现中国飞机。此后,空自便开始策划制定应对手册。报道称,《应对手册》的重点有二,一是提高强迫对方军机着陆的实效性,二是扩大武器的使用权限。这是日本第一次针对“侵犯领空”制定《应对手册》。
  以往,日本对应“侵犯领海”的是海上保安厅,对应“侵犯领空”的是航空自卫队。而空自飞行员的权限只是发出警告和发出强行着陆命令。事实上,日本航空自卫队在1987年曾对前苏联的军机进行过警告性射击,但从来没有执行过强行着陆的举措。这次《应对手册》详细规定了如何令他国军机在日本国内强行着陆的方法和顺序。比如,日本方面预想中国军机“侵犯”日本“领空”时,由两架空自队的F-15战机将中国军机夹在中间,强行令其降落到距离钓鱼岛较近的石垣机场或宫古机场。根据《应对手册》,当中国军队战斗机或情报收集机被强制着陆后,该机飞行员将交给冲绳县警方负责。为了防止中国飞行员脱机跳伞,手册中甚至还增加了空自与海上保安厅联动,对中国跳伞落海的飞行人员实施拘捕的联络规则。而当“成功迫使中国军机在日本着陆后,其飞行人员将被控‘侵犯日本领空罪’,由冲绳县实施拘捕”。
  日本航空自卫队说,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最多的是中国歼-10战机,而该机的搭载燃料足够飞行到石垣机场和宫古岛机场。日本航空自卫队认为,和歼-10战机一样经常接近日本“领空”的中国情报收集机Y8的飞行速度比较慢,不能采取两架F-15战机“挟持”Y8飞行的方式,要改由多架F-15交替着在Y8的前后飞行,将其诱导到石垣机场和宫古岛机场。尽管如此军警联合行动,日本国内仍有人认为,按照手册迫使对方军机着陆时,仅用“挟持”对方军机并行飞行和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性射击的措施还不够。《产经新闻》引用空自退休官员的建议称,给予对方一种会被击落的危机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必要重新判断航空自卫队的武器使用权限,最好可以贴近对方机体进行威慑性射击。
  不久前,建议自卫队主动开火已经提上政治议程。据日本NHK电视台24日报道,日本政府围绕行使集体自卫权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现在的《自卫队法》规定,自卫队只有在遭受或即将遭受武力攻击时,才能行使武力。研讨会春季将出台报告,按照自卫队未遭武力侵害时也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方向,完善相关法律。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2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日本自卫队选择此刻发布《应对手册》,是安倍在国会推动修改集体自卫权的配套动作。(上接第一版)类似《应对手册》日本早就有,过去一年中方公务机也进入过钓鱼岛空域,要看清楚背后一个大逻辑,日本不断挑衅以保持战争可能性和紧张状态,安倍要实现政治野心。
  一名要求匿名的中国军方人士29日告诉《环球时报》,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动释放信息,显然是要在钓鱼岛的舆论场上先声夺人,附带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威慑。日方认为中国一旦觉得在这一区域行动会招致不可预测的后果,便会主动对行为进行管控,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厢情愿的逻辑。《应对手册》相当于行动指南,即针对某一区域列出交战规则。理论上说,规则若制定完成,就有被付诸实施的可能。在中国军事专家宋晓军看来,纸上规则转化为迫降中国飞机的实际行动可能性很小,日方一旦采取实际迫降行动,等于撕破脸,一连串后果可以预期。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蒋丰 李珍 万宇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刘畅 甄翔 柳玉鹏】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1-30/5799379.shtml


日欲迫降中国军机抓飞行员 专家:别妄想中方克制

2014年01月30日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歼11苏30巡逻东海防空识别区 优于日本F-15(组图)
  “迫降中国战机”,“活捉中国飞行员”,昨日,日本媒体传出的这条消息令人惊愕。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航空自卫队正制定预案,一旦中国军机进入钓鱼岛上空,将对其进行“裹挟迫降”,并在日本本土“拘捕”中国飞行员。还有自卫队退休官员在媒体上挑唆:最好“贴近中国飞机进行威慑性射击”,给对方“被击落的危机感”。
  这种一厢情愿的臆测并非首次,日本官方“发射曳光弹警告中国军机”的挑衅曾让外界闻到东北亚呛人的火药味。又到甲午年,日本政府是要重温120年前的胜利旧梦,还是用这个冷笑话哄骗国内选民?虽然昨天中国百姓对日本此举并不是太在意,但也有人提醒,这个难以捉摸的国家曾在1941年的新年前夕偷袭了珍珠港。2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外学者都认为中日开战可能性不大,日本心理战和政治投机成分居多。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表示,中国官方已明确表态,一旦日本采取准军事行为,绝不要寄望于中方克制,日本对中国的红线心知肚明。
  日本要逼中国军机迫降冲绳的消息29日来自以保守著称的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航空自卫队28日宣布,航空自卫队正在制定遇到外国公务机侵犯时的《应对手册》,直接原因是2012年12月13日,一架中国国家海洋局所属海监飞机成功进入钓鱼岛上空宣示主权,日本的雷达系统在当日未能发现中国飞机。此后,空自便开始策划制定应对手册。报道称,《应对手册》的重点有二,一是提高强迫对方军机着陆的实效性,二是扩大武器的使用权限。这是日本第一次针对“侵犯领空”制定《应对手册》。
  以往,日本对应“侵犯领海”的是海上保安厅,对应“侵犯领空”的是航空自卫队。而空自飞行员的权限只是发出警告和发出强行着陆命令。事实上,日本航空自卫队在1987年曾对前苏联的军机进行过警告性射击,但从来没有执行过强行着陆的举措。这次《应对手册》详细规定了如何令他国军机在日本国内强行着陆的方法和顺序。比如,日本方面预想中国军机“侵犯”日本“领空”时,由两架空自队的F-15战机将中国军机夹在中间,强行令其降落到距离钓鱼岛较近的石垣机场或宫古机场。根据《应对手册》,当中国军队战斗机或情报收集机被强制着陆后,该机飞行员将交给冲绳县警方负责。为了防止中国飞行员脱机跳伞,手册中甚至还增加了空自与海上保安厅联动,对中国跳伞落海的飞行人员实施拘捕的联络规则。而当“成功迫使中国军机在日本着陆后,其飞行人员将被控‘侵犯日本领空罪’,由冲绳县实施拘捕”。
  日本航空自卫队说,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最多的是中国歼-10战机,而该机的搭载燃料足够飞行到石垣机场和宫古岛机场。日本航空自卫队认为,和歼-10战机一样经常接近日本“领空”的中国情报收集机Y8的飞行速度比较慢,不能采取两架F-15战机“挟持”Y8飞行的方式,要改由多架F-15交替着在Y8的前后飞行,将其诱导到石垣机场和宫古岛机场。尽管如此军警联合行动,日本国内仍有人认为,按照手册迫使对方军机着陆时,仅用“挟持”对方军机并行飞行和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性射击的措施还不够。《产经新闻》引用空自退休官员的建议称,给予对方一种会被击落的危机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必要重新判断航空自卫队的武器使用权限,最好可以贴近对方机体进行威慑性射击。
  不久前,建议自卫队主动开火已经提上政治议程。据日本NHK电视台24日报道,日本政府围绕行使集体自卫权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现在的《自卫队法》规定,自卫队只有在遭受或即将遭受武力攻击时,才能行使武力。研讨会春季将出台报告,按照自卫队未遭武力侵害时也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方向,完善相关法律。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2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日本自卫队选择此刻发布《应对手册》,是安倍在国会推动修改集体自卫权的配套动作。(上接第一版)类似《应对手册》日本早就有,过去一年中方公务机也进入过钓鱼岛空域,要看清楚背后一个大逻辑,日本不断挑衅以保持战争可能性和紧张状态,安倍要实现政治野心。
  一名要求匿名的中国军方人士29日告诉《环球时报》,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动释放信息,显然是要在钓鱼岛的舆论场上先声夺人,附带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威慑。日方认为中国一旦觉得在这一区域行动会招致不可预测的后果,便会主动对行为进行管控,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厢情愿的逻辑。《应对手册》相当于行动指南,即针对某一区域列出交战规则。理论上说,规则若制定完成,就有被付诸实施的可能。在中国军事专家宋晓军看来,纸上规则转化为迫降中国飞机的实际行动可能性很小,日方一旦采取实际迫降行动,等于撕破脸,一连串后果可以预期。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蒋丰 李珍 万宇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刘畅 甄翔 柳玉鹏】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1-30/57993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