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同学忆薄熙来:警卫员送午饭薄家孩子在单间用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08:58
本文摘自:山西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为:《老同学眼中的薄熙来》,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曰:“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薄熙来可属后者。

五音不全参加补考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就读。这个学校高干、高知子弟很多,工人子弟也占了三分之一。但当时孩子们心中丝毫没有等级观念,同学老师之间关系融洽。

我们知道刘平平、邓蓉、薄熙来等同学的父亲是中央首长。每一个同学对革命老前辈都是非常敬仰的。一天下午放学,一位工友急匆匆走进教室,对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关敏卿说,薄熙来的父亲来了,在校门口等着呢。关老师赶紧让薄熙来去迎接爸爸,我们也好奇地跟在后面。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伯伯站在校门口。薄熙来的哥哥薄熙永、妹妹薄小莹、弟弟薄熙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姐姐薄洁莹刚从这所小学上了师大女附中)。薄老是特地来看望老师并了解孩子们在校的学习和表现的。他走过来热情地和关老师握手交谈。关老师说:“薄副总理,您怎么不进去啊?”天气很热,穿着短袖衬衫的薄老手摇折扇,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笑着说:“值班的老师说学校有规定,孩子没有放学,家长不能进去,我要遵守啊。”

学生时期的薄熙来,高挑个子,寡言少语,通常身着一件咖啡色灯芯绒夹克或一件蓝制服,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后排,六年中只担任过小队长。每天中午他家的警卫员给几个孩子前来送饭,他们集中在学校的一个单间里用餐,所以薄家孩子在校吃什么我们并未见过。

犹记薄熙来不爱参加文艺体育活动,且五音不全、唱歌走调,并曾参加了某期末的唱歌补考。一年,适逢新年联欢会,关老师让每个同学事先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在教室里抽签,抽到的礼物归抽签者。为了准备这份礼物,王文畅跑到东单的“精美文具用品店”,花2元钱买了一盒15色水彩和毛笔,把它们包装起来,上写:“祝我亲爱的同学画画进步!”

记得一个男生抽到了一个女生家长买的一大包奶油糖,这在当时十分贵重。轮到王文畅了,她到教室前面顺手一抽,是薄熙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家的礼物一定不轻!打开一看,乃是6张糖纸,她失望之至,是否薄熙来根本不重视给同学的礼物?32年之后,这问题才有了答案。

薄熙来的家长可不小气。有一天,望着明亮整洁的教室,关老师若有所思,半晌说道:“可惜缺一盆植物,你们谁能从家里拿一盆来?”第二天,薄熙来家就送来一大盆常青植物。

关老师生日,薄熙来的母亲胡明嘱薄熙来带给关老师一件非常漂亮的手工刺绣白丝绸短袖衬衫。老师在课堂上打开玻璃纸口袋,抖出这件令我们惊叹不已的上衣,笑着对大家说:“薄熙来,替我谢谢你妈妈,等你结婚的时候我穿上它参加你的婚礼吧!”把薄熙来说得面红耳赤。

“文革”中的薄家

1961年的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薄熙来邀请同学牛二林和刘刚到他家去玩,他家住在西城区按院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玩了一会儿之后,薄熙来提议到后面去看他们喂养的鸡。当他们穿过会客室旁的一个套间时,薄熙来朝同学喊了一声“快跑”,原来这里是薄老的办公室,薄熙来说,爸爸从来不允许小孩子进他的办公室,所以千万别让他撞见,不然就要挨训。

1967年1月,薄一波被红卫兵揪回北京不到半个月,胡明随即被造反派从广州押上开往北京的16次特别快车。在火车上,胡明被迫害致死。薄老的三个儿子也被关进了“可教育好子女学习班”。

1972年,23岁的薄熙来出了“学习班”之后,很少对人表露自己的沉痛心情,逢小学同学和老师聚会必参加,并与关老师及几位同学交往较密。关老师赠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英雄保尔·柯察金一直激励着困境中的他。

薄老在“文革”中被关押和监禁长达11年之久。重回党和国家领导人位置之后,有人劝薄老续弦,他断然谢绝,沉痛地说:“我再也找不回一个胡明了。”怀着对胡明的深深怀念,他晚年独自走过了将近40年!

可能是由于与薄老曾经有过谋面的机缘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始终注视着薄老愈老弥坚的战斗脚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薄老在耄耋之年又以很大精力亲自组织撰写回忆和研究党史的著作,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重要史实和经验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不忘恩师

我们的小学同学和关敏卿老师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正月初五都去看望关老师,薄熙来也参加,每年的正月初五也是薄老的生日。薄熙来和关老师感情非常深,几十年来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老师。

薄熙来十分念旧,1997年夏天把76岁高龄的关老师和七八位小学同学请到大连参观,并给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经济困难的女同学解敏买了几身衣服。在实验二小执教一生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关敏卿只有一套很小的旧单元,厕所是蹲坑,关老师患中风后很不方便。薄熙来想办法找到北京市教育局,帮助关老师解决了两套新单元,我们则给关老师买了一架钢琴及其他用品。

2006年正月初五,薄熙来上午刚刚和商务部以及北京市的领导同志一起视察完百货大楼和王府井,下午又抽空去看望关老师了。他和老同学一一握手,准确地叫出有些多年未见的同学的名字,并提议大家唱起40多年前一起唱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当今的《同一首歌》,还和全班同学合影留念。傍晚,薄熙来才去北京饭店参加薄老的98岁大寿宴会。

这次聚会,王文畅对薄熙来的爱妻、为了丈夫的工作完全放弃了自己事业的谷开来说起小学时6张糖纸的往事,谷开来哑然失笑,说:“这个山西老抠儿!”薄熙来则笑着反驳说:“我那时候得把自己的凤头牌自行车借给哥哥和弟弟,然后他们才给我一张糖纸。为了攒6张糖纸,我得把自行车借出去6次呐。”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8/33437780_0.shtml本文摘自:山西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为:《老同学眼中的薄熙来》,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曰:“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薄熙来可属后者。

五音不全参加补考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就读。这个学校高干、高知子弟很多,工人子弟也占了三分之一。但当时孩子们心中丝毫没有等级观念,同学老师之间关系融洽。

我们知道刘平平、邓蓉、薄熙来等同学的父亲是中央首长。每一个同学对革命老前辈都是非常敬仰的。一天下午放学,一位工友急匆匆走进教室,对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关敏卿说,薄熙来的父亲来了,在校门口等着呢。关老师赶紧让薄熙来去迎接爸爸,我们也好奇地跟在后面。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伯伯站在校门口。薄熙来的哥哥薄熙永、妹妹薄小莹、弟弟薄熙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姐姐薄洁莹刚从这所小学上了师大女附中)。薄老是特地来看望老师并了解孩子们在校的学习和表现的。他走过来热情地和关老师握手交谈。关老师说:“薄副总理,您怎么不进去啊?”天气很热,穿着短袖衬衫的薄老手摇折扇,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笑着说:“值班的老师说学校有规定,孩子没有放学,家长不能进去,我要遵守啊。”

学生时期的薄熙来,高挑个子,寡言少语,通常身着一件咖啡色灯芯绒夹克或一件蓝制服,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后排,六年中只担任过小队长。每天中午他家的警卫员给几个孩子前来送饭,他们集中在学校的一个单间里用餐,所以薄家孩子在校吃什么我们并未见过。

犹记薄熙来不爱参加文艺体育活动,且五音不全、唱歌走调,并曾参加了某期末的唱歌补考。一年,适逢新年联欢会,关老师让每个同学事先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在教室里抽签,抽到的礼物归抽签者。为了准备这份礼物,王文畅跑到东单的“精美文具用品店”,花2元钱买了一盒15色水彩和毛笔,把它们包装起来,上写:“祝我亲爱的同学画画进步!”

记得一个男生抽到了一个女生家长买的一大包奶油糖,这在当时十分贵重。轮到王文畅了,她到教室前面顺手一抽,是薄熙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家的礼物一定不轻!打开一看,乃是6张糖纸,她失望之至,是否薄熙来根本不重视给同学的礼物?32年之后,这问题才有了答案。

薄熙来的家长可不小气。有一天,望着明亮整洁的教室,关老师若有所思,半晌说道:“可惜缺一盆植物,你们谁能从家里拿一盆来?”第二天,薄熙来家就送来一大盆常青植物。

关老师生日,薄熙来的母亲胡明嘱薄熙来带给关老师一件非常漂亮的手工刺绣白丝绸短袖衬衫。老师在课堂上打开玻璃纸口袋,抖出这件令我们惊叹不已的上衣,笑着对大家说:“薄熙来,替我谢谢你妈妈,等你结婚的时候我穿上它参加你的婚礼吧!”把薄熙来说得面红耳赤。

“文革”中的薄家

1961年的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薄熙来邀请同学牛二林和刘刚到他家去玩,他家住在西城区按院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玩了一会儿之后,薄熙来提议到后面去看他们喂养的鸡。当他们穿过会客室旁的一个套间时,薄熙来朝同学喊了一声“快跑”,原来这里是薄老的办公室,薄熙来说,爸爸从来不允许小孩子进他的办公室,所以千万别让他撞见,不然就要挨训。

1967年1月,薄一波被红卫兵揪回北京不到半个月,胡明随即被造反派从广州押上开往北京的16次特别快车。在火车上,胡明被迫害致死。薄老的三个儿子也被关进了“可教育好子女学习班”。

1972年,23岁的薄熙来出了“学习班”之后,很少对人表露自己的沉痛心情,逢小学同学和老师聚会必参加,并与关老师及几位同学交往较密。关老师赠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英雄保尔·柯察金一直激励着困境中的他。

薄老在“文革”中被关押和监禁长达11年之久。重回党和国家领导人位置之后,有人劝薄老续弦,他断然谢绝,沉痛地说:“我再也找不回一个胡明了。”怀着对胡明的深深怀念,他晚年独自走过了将近40年!

可能是由于与薄老曾经有过谋面的机缘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始终注视着薄老愈老弥坚的战斗脚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薄老在耄耋之年又以很大精力亲自组织撰写回忆和研究党史的著作,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重要史实和经验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不忘恩师

我们的小学同学和关敏卿老师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正月初五都去看望关老师,薄熙来也参加,每年的正月初五也是薄老的生日。薄熙来和关老师感情非常深,几十年来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老师。

薄熙来十分念旧,1997年夏天把76岁高龄的关老师和七八位小学同学请到大连参观,并给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经济困难的女同学解敏买了几身衣服。在实验二小执教一生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关敏卿只有一套很小的旧单元,厕所是蹲坑,关老师患中风后很不方便。薄熙来想办法找到北京市教育局,帮助关老师解决了两套新单元,我们则给关老师买了一架钢琴及其他用品。

2006年正月初五,薄熙来上午刚刚和商务部以及北京市的领导同志一起视察完百货大楼和王府井,下午又抽空去看望关老师了。他和老同学一一握手,准确地叫出有些多年未见的同学的名字,并提议大家唱起40多年前一起唱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当今的《同一首歌》,还和全班同学合影留念。傍晚,薄熙来才去北京饭店参加薄老的98岁大寿宴会。

这次聚会,王文畅对薄熙来的爱妻、为了丈夫的工作完全放弃了自己事业的谷开来说起小学时6张糖纸的往事,谷开来哑然失笑,说:“这个山西老抠儿!”薄熙来则笑着反驳说:“我那时候得把自己的凤头牌自行车借给哥哥和弟弟,然后他们才给我一张糖纸。为了攒6张糖纸,我得把自行车借出去6次呐。”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8/33437780_0.shtml
很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啊。
马屁拍的不错
在当时送手工刺绣丝绸衣服,意义不亚于现在上万的服装
老师还厚颜无耻当众展示,你这样阿谀逢迎官员家的孩子,对其他学生公平吗
垃圾
这个同学说的还是比较客观的,哈哈哈。
看来是要把薄的一家都干掉的节奏啊!
话题敏感。不评论。我怕。
墙倒众人推啊,对比下博一波和刁仲勋的待遇就知道了
一开始说没等级观念、没阶级思想,扯淡,看老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这还能没有等级?
没等级的老师是有,结果被邓榕打死了。
一开始说没等级观念、没阶级思想,扯淡,看老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这还能没有等级? 没等级的老师是有,结 ...
教唆犯是谁?教唆未满18岁人员实施犯罪,罪加一等。

僵尸帝国 发表于 2014-1-29 08:27
教唆犯是谁?教唆未满18岁人员实施犯罪,罪加一等。
看你的id,还真是无脑流,别来祸害人间好不?
照目前的形势,不厚的案子就算不翻,也会“去邪恶化”,半羽果然是挺不厚的
照目前的形势,不厚的案子就算不翻,也会“去邪恶化”,半羽果然是挺不厚的
本来就是两股治国理念不同的人而已。干嘛非得搞个你死我活的?想不明白
呵呵,在现在的情况下,这文章也算的上是还原真实的一个人了
教唆犯是谁?教唆未满18岁人员实施犯罪,罪加一等。
子不教父之过,监护人是谁?
小时候上的是水警区小学,海军子弟占差不多一半,人都挺老实挺好的,比那些剪径的草泥马工人子弟强多了。。。。。。
狼胥封侯 发表于 2014-1-29 10:52
看你的id,还真是无脑流,别来祸害人间好不?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
  薄熙来们不过是这种不合理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Systems,妈的,这个词的中文也是敏感词吗。
又不是学三胖赶尽杀绝。让对手失去政治实力就可以了,我也觉得没必要把人家黑的一无是处,人都有真实一面,或者说都同时有缺点和优点。
子不教父之过,监护人是谁?
爹亲、娘亲,没有xxx亲。
照目前的形势,不厚的案子就算不翻,也会“去邪恶化”,半羽果然是挺不厚的
呵呵,有同感,习很厚道
看半羽能治成啥样,还有9年。
这文章略深啊
不懂在什么环境下炮制的
深奥的卡哇伊 发表于 2014-1-29 11:31
照目前的形势,不厚的案子就算不翻,也会“去邪恶化”,半羽果然是挺不厚的
一个大院长大的呢。
马屁拍的不错
在当时送手工刺绣丝绸衣服,意义不亚于现在上万的服装
老师还厚颜无耻当众展示,你这样阿谀 ...
当时机器刺绣不普及吧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03:41
马屁拍的不错
在当时送手工刺绣丝绸衣服,意义不亚于现在上万的服装
老师还厚颜无耻当众展示,你这样阿谀 ...

骚年,你就不会问问你爸妈、你爷爷奶奶过去是怎么做衣服的,以及裁缝店的事吗?
过去很多衣服,布料是在供销社扯的,不少颜色是买回去再染的,量体裁衣是很普通的事,很多家庭主妇和小姑娘都会刺绣,图案是自己勾或者买现成的图案照着绣上去的。尼玛,这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定制”啊,那时候所谓工业化生产的“成衣”才是最贵的。
哈罗哈 发表于 2014-1-29 17:01
当时机器刺绣不普及吧
对,那个时候“电脑绣花”才是贵的。
上面一帮子不学无术的喷子搞错了情况。
骚年,你就不会问问你爸妈、你爷爷奶奶过去是怎么做衣服的,以及裁缝店的事吗?
过去很多衣服,布料是 ...
哦,六七十年代有谁家拿着丝绸搞手工刺绣玩啊
给普及下呗
额,北京那时候的布票一个人一年能扯几尺丝绸啊?
文章是2011年2月份的,那时候瓜爹正得意,才有这马屁文章
楼上几个586对他不错云云的ID,真不知道自己幼稚到何等地步吗?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17:46
哦,六七十年代有谁家拿着丝绸搞手工刺绣玩啊
给普及下呗
额,北京那时候的布票一个人一年能扯几尺丝绸 ...
回去问你爸妈就知道了。只能说明你家里那个时候就属于屌丝行列了。缝纫机你家里估计是没有的。缎面的被子更没有。
文章是2011年2月份的,那时候瓜爹正得意,才有这马屁文章
楼上几个586对他不错云云的ID,真不知道自己幼稚 ...
高见。。。。。
我家确实是屌丝,
不过,北京的布票能买到丝绸不?不屌丝的穿丝绸很稀松平常不?
你们家不屌丝六十年代穿的啥呀?秀秀吧,那时候毛周的衣服还打补丁呢,堪称屌丝领袖
又不是学三胖赶尽杀绝。让对手失去政治实力就可以了,我也觉得没必要把人家黑的一无是处,人都有真实一面, ...
其实黑对手就是黑自己…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17:55
我家确实是屌丝,
不过,北京的布票能买到丝绸不?不屌丝的穿丝绸很稀松平常不?
你们家不屌丝六十年代穿 ...
你家连有权得到布票的人都没有,连有布票的人都不认识,那确实够屌丝了。
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是个普通工人,都会有的。不是工人,那你家有当工人的亲戚朋友熟人,也不是什么难事。没有这个路子,有钱也行啊,找人批条子,也能去供销社抢购一些紧俏商品。
你如果没一点特权(比如工人相对农民就有很多,剪刀差,不懂可以百度或者问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又没钱,还没路子。就算是把你放到国外,也是怨天尤人的命。
你家连有权得到布票的人都没有,连有布票的人都不认识,那确实够屌丝了。
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是个普通 ...
恐怕你理解的屌丝是火星的吧
因为那时候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有布票,区别是城乡标准不同而已
但是丝绸,不是普通北京市民正常消费的衣服材料,而瓜爹家那这个来送老师,傻孩子,这样说懂了吗
如果你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都匮乏到不足以支撑你的言论,少说话是保护自己形象的最佳手段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18:13
恐怕你理解的屌丝是火星的吧
因为那时候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有布票,区别是城乡标准不同而已
但是丝 ...

我再强调一遍,丝绸在六七十年代根本不是奢侈品,“四大件”换了多次,都没有丝绸这玩意。丝绸厂在那个年代很多,很红火,但也从侧面说明很普通。
丝绸只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商品之一,是相对很普通的东西。丝绸票是比布票贵,但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在那个时候,其它的我不知道,我们村里和镇上养蚕的多的是,家里有丝绸的也多的是,但那玩意中看不中用,还没粗布洋布暖和。没那个条件,没那个场合,谁会穿它!
现在有拿它做高级睡衣的,但如果你没空调,能穿吗!还不如普通的棉睡衣舒适。再说难听点,你不是美女,身材臃肿,比例失调,穿个丝绸只会更加难看。
老百姓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它就贵不了!
薄家当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这毫无疑问,他家有丝绸是很正常的。老师是文化人,一些场合是可以穿丝绸的衣服的。但你的观点,最多说明他不是普通百姓而已。
不要拿丝绸说事了,你真喷错了!
你应该拿|单间吃饭|说事!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18:13
恐怕你理解的屌丝是火星的吧
因为那时候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有布票,区别是城乡标准不同而已
但是丝 ...
你说的是少,但没见你学问见识高到哪去。
六七十年代一件“手工刺绣白丝绸短袖衬衫”相当于现在上万的衣服
雪落龙泉 发表于 2014-1-29 18:13
恐怕你理解的屌丝是火星的吧
因为那时候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有布票,区别是城乡标准不同而已
但是丝 ...
我家那时候真不是屌丝,四大件是从来不落的,族里和亲戚有女孩出阁,新娘子穿的丝绸衣服,和陪嫁的缎面被子是少不了的。
但现在我确实没穿过上万一件的衣服
我家那时候真不是屌丝,四大件是从来不落的,族里和亲戚有女孩出阁,新娘子穿的丝绸衣服,和陪嫁的缎面被 ...
原价7000左右的折扣后的尼克服算上万的不?


1969年3月4日,中央就1969年城乡居民棉布分配问题发出通知,规定按人口平均的棉布基本定量为16尺1寸,比上年增加7尺1寸;各省、市、自治区的调剂用布,规定平均每人1尺,比上年增加5寸。买蚊帐布减收布票。这一年,全国居民每人平均棉布消费量达到21尺6寸,比上年增加6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那时候,不要说丝绸,就是普通的棉布,涤卡,的确良,都是限量供应,家里大孩子穿完小孩子穿
小学教师穿丝绸衣服,你问问整个北京有多少个这样的文化人,你们镇上种桑养蚕,恐怕丝绸也谈不上多的是,因为产量摆在那里,种植面积摆在那里,吹牛逼也得看时代
现在一个人穿两三千的外套很普通,而那时候穿身全身的没补丁的普通料子新衣服就很不简单,结婚,过年等才会添置
丝绸料子的衣服类比现在上万的衣服,并不夸张
从这点上,瓜爹家给老师送衣服,绝不是轻描淡写那么容易,一年一二十尺的布票,突然白得一件丝绸衣服,这不比现在送人件上万的衣服珍贵?

1969年3月4日,中央就1969年城乡居民棉布分配问题发出通知,规定按人口平均的棉布基本定量为16尺1寸,比上年增加7尺1寸;各省、市、自治区的调剂用布,规定平均每人1尺,比上年增加5寸。买蚊帐布减收布票。这一年,全国居民每人平均棉布消费量达到21尺6寸,比上年增加6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那时候,不要说丝绸,就是普通的棉布,涤卡,的确良,都是限量供应,家里大孩子穿完小孩子穿
小学教师穿丝绸衣服,你问问整个北京有多少个这样的文化人,你们镇上种桑养蚕,恐怕丝绸也谈不上多的是,因为产量摆在那里,种植面积摆在那里,吹牛逼也得看时代
现在一个人穿两三千的外套很普通,而那时候穿身全身的没补丁的普通料子新衣服就很不简单,结婚,过年等才会添置
丝绸料子的衣服类比现在上万的衣服,并不夸张
从这点上,瓜爹家给老师送衣服,绝不是轻描淡写那么容易,一年一二十尺的布票,突然白得一件丝绸衣服,这不比现在送人件上万的衣服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