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日关系新动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6:42
2005年新年伊始,中日关系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继去年日本发表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表示要“关注”中国军事动向后,两国之间在安全方面的分歧和摩擦不仅没有停步,反而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经济专属区问题上发表对华超强硬发言,日本外务省也表示准备与中国就停止对华ODA问题进行磋商。另一方面,2月初,中日两国就定期举行副外长级会晤达成一致,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也准备4月访问中国,以期改善由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受影响的两国关系,中日关系似乎出现了向改善方向迈进的苗头。但从整体看,目前的中日关系仍在过去关系慢性恶化的延长线上,出现较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其中小泉是否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
日本对华认识进入第二次转变期
日本对华认识的第一次转变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前日本视中国为庞然大物,此后则转为蔑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实力悬殊,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对中国是一种友善、同情,也许还有一些轻视,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因为这同时有利于日本自己,这也是当时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基础之一。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同时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因此有日本人感到恐慌,甚至有人认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倍。由于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日本日益感到中国即将再次超过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这种心理上所受的巨大冲击和不适应,是中日关系进入一个长期慢性恶化过程的直接原因。
日本对华防范和对台海未来局势的立场影响双边信任
日本在去年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发点除适应恐怖新威胁外,很大部分是为了适应传统威胁的变化。冷战时期主要防范来自苏联的“北方威胁”,1995年第一次修改大纲时只是部分适应了冷战后的形势,而此次修改则更明确地把防范对象从北方转到西方,即防范正在崛起的中国。大纲中将中国与朝鲜并列提及,但没有人会怀疑其主要针对目标仍然是中国。
冷战时期尽管日本极度担心苏联的入侵,但在1976年制订的首次《防卫计划大纲》中,也未曾指名提及苏联的威胁。此次日本首次指名中国的军事动向、台海问题的威胁,充分说明它对中国威胁认识的严重程度。在新大纲之后,日本下一步将与美国协商发表新的安全保障宣言,并再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其中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应对、对台海问题的态度,都将成为焦点,并可能进一步加剧中日之间的安全不信任。据报道,日美将于本月发表的“共同战略目标”,也将首次提及要关注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而且这一文件将成为预定于8月发表的新日美安保联合宣言的基础。
“中国威胁”半真半假
从中国来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善原本落后的军备,推进军事现代化是必然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军费开支也曾经出现20%以上的年增长率。对日本来说,中国的威胁一方面是军事、安全上的,它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影响到自身安全环境,特别是有人担心中国强大起来会向日本复仇。但实际上,日本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常规武器和海空军,而且与超强大的美国有着军事同盟关系,再说它也不担心发生来自中国的入侵。
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明确表示,发生对日本直接侵略的可能性“正在下降”。因此,与其说日本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倒不如说是担心中国国际地位和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危及其自身地位,这也是中国对日本“威胁”的另一方面。面对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中国,日本切身感到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在潜意识中有一种与中国竞争的念头。这在与东盟关系、构建东亚共同体等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停止ODA别有用意
日本舆论近年来对对华援助颇有微词,政府也多次表明减少并逐渐停止对华ODA的意愿,理由是中国经济已经用不着援助,而且日本财政状况不好。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日本人没有明说出来的理由,那就是不愿看到中国迅速强大,不愿再花钱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安全上的敌手。日本无疑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但从另一方面讲,日本的政府援助历来就是与扩大民间企业出口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长达16年之久,其中ODA功不可没,也就是说援助并非完全是一方得利的。
另外,在对外援助国中,日本的无偿援助比例属于最低水平,其对华援助的绝大部分也是有偿贷款,无偿援助只占很小部分。还有部分政治家说中国在接受援助的同时,也在援助别的国家,等于拿日本的钱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理由也很难让人信服,因为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对一些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而日本对华援助从1979年才开始,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头否定了对华援助的意义。按照对外援助的标准,接受无偿援助的条件是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接受有偿援助的条件是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刚达1000美元,远低于接受对外援助的标准,日本此时迫不及待地提出结束对华ODA,显然是有经济以外的其他考虑。
亲华言论成为禁区,政界变化堪忧
原来对中日友好较为积极的自民党田中派,即后来的桥本派,因为包括桥本在内的多名重量级议员因丑闻被曝而大受打击,影响力大降,实际上面临分裂。政界对中国友好的前外相田中真纪子、河野洋平、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紘一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野中广务已退出政界。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政治家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有发表对华强硬的言论才能赢得喝采,而几乎无人敢于公开倡导中日友好,于是一些年轻国会议员为了选举“人气”,不惜发表一些对华超强硬的、显然不够理智的言论,从而使得中日关系的气氛更为恶化。
右翼言论不足为怪,但负面影响仍值得关注
右翼势力是日本军国主义残留下的一个毒瘤,他们每当看到中日关系出现好转迹象就会设法破坏。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每逢中日关系出现问题,都会发表超强硬言论,最近宣称不同意中国赴日本经济专属区进行海上调查的申请,并表示要在冲鸟岛附近建发电设施,以宣示该岛是日本“领土”,矛头直指中国。右翼在日本社会也被视作“另类”,中国政府和舆论近年来也基本上对其反华言行置之不理,但在日本国内民族主义上升的背景下,这些言行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日关系的气氛。
“贼喊捉贼”的游戏仍将继续
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军事方面摆脱战败阴影,突破和平宪法束缚,行使与别国同样的权力,这也是美国近年屡次向日本要求的,因为它是进一步强化美日同盟、让日本发挥更大军事作用的前提。此前日本在与美国开始共同研究TMD时曾借助于“朝鲜威胁”,去年又事实上公开提出了中国威胁,国际舆论认为日本是在采用“贼喊捉贼”的手法,以煽动“中国威胁论”为其走向军事大国扫清内外舆论障碍。
最近,小泉再次提及自卫队在未来宪法中的地位问题,表示支持将其改为“自卫军”,以便为进一步提高军队作用扫清法律和形式上的障碍。而与此同时,日本又要求中国对自己的国防开支透明化。可以预料,在日本走向事实上的军事大国这一过程中,中国威胁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这虽在一时会给日本带来方便,但却会给两国安全信任关系带来长久的伤害。
“参拜悬念”仍是影响中日关系向前迈进的最大因素
中日关系越来越趋于恶化的确存在众多深刻背景,两国从友好到竞争也有其必然因素,但这也是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将变化给双方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政府和政治家拿出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小泉首相自称是“亲华派”,从他本人言行看至少不是反华派,也不属于右翼,但他固执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却给中日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
小泉在与胡锦涛主席会晤后拒绝再就是否继续参拜表态,表明他至少是已经认识到参拜对双边关系影响的严重性。2月4日,小泉又在国会表示将对今明两年的参拜做出“适当判断”,引发外界众多猜测。但愿相信他的判断是积极的,否则两国政府此前的努力就算白费了,中日关系也将经历更多曲折。尽管如此,现在谁也不敢言之过早,在这一“参拜悬念”谜底揭开前,中日关系的改善仍难以迈出大的步伐。
(胡继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05年新年伊始,中日关系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继去年日本发表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表示要“关注”中国军事动向后,两国之间在安全方面的分歧和摩擦不仅没有停步,反而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经济专属区问题上发表对华超强硬发言,日本外务省也表示准备与中国就停止对华ODA问题进行磋商。另一方面,2月初,中日两国就定期举行副外长级会晤达成一致,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也准备4月访问中国,以期改善由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受影响的两国关系,中日关系似乎出现了向改善方向迈进的苗头。但从整体看,目前的中日关系仍在过去关系慢性恶化的延长线上,出现较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其中小泉是否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
日本对华认识进入第二次转变期
日本对华认识的第一次转变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前日本视中国为庞然大物,此后则转为蔑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实力悬殊,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对中国是一种友善、同情,也许还有一些轻视,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因为这同时有利于日本自己,这也是当时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基础之一。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同时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因此有日本人感到恐慌,甚至有人认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倍。由于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日本日益感到中国即将再次超过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这种心理上所受的巨大冲击和不适应,是中日关系进入一个长期慢性恶化过程的直接原因。
日本对华防范和对台海未来局势的立场影响双边信任
日本在去年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发点除适应恐怖新威胁外,很大部分是为了适应传统威胁的变化。冷战时期主要防范来自苏联的“北方威胁”,1995年第一次修改大纲时只是部分适应了冷战后的形势,而此次修改则更明确地把防范对象从北方转到西方,即防范正在崛起的中国。大纲中将中国与朝鲜并列提及,但没有人会怀疑其主要针对目标仍然是中国。
冷战时期尽管日本极度担心苏联的入侵,但在1976年制订的首次《防卫计划大纲》中,也未曾指名提及苏联的威胁。此次日本首次指名中国的军事动向、台海问题的威胁,充分说明它对中国威胁认识的严重程度。在新大纲之后,日本下一步将与美国协商发表新的安全保障宣言,并再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其中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应对、对台海问题的态度,都将成为焦点,并可能进一步加剧中日之间的安全不信任。据报道,日美将于本月发表的“共同战略目标”,也将首次提及要关注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而且这一文件将成为预定于8月发表的新日美安保联合宣言的基础。
“中国威胁”半真半假
从中国来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善原本落后的军备,推进军事现代化是必然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军费开支也曾经出现20%以上的年增长率。对日本来说,中国的威胁一方面是军事、安全上的,它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影响到自身安全环境,特别是有人担心中国强大起来会向日本复仇。但实际上,日本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常规武器和海空军,而且与超强大的美国有着军事同盟关系,再说它也不担心发生来自中国的入侵。
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明确表示,发生对日本直接侵略的可能性“正在下降”。因此,与其说日本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倒不如说是担心中国国际地位和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危及其自身地位,这也是中国对日本“威胁”的另一方面。面对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中国,日本切身感到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在潜意识中有一种与中国竞争的念头。这在与东盟关系、构建东亚共同体等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停止ODA别有用意
日本舆论近年来对对华援助颇有微词,政府也多次表明减少并逐渐停止对华ODA的意愿,理由是中国经济已经用不着援助,而且日本财政状况不好。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日本人没有明说出来的理由,那就是不愿看到中国迅速强大,不愿再花钱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安全上的敌手。日本无疑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但从另一方面讲,日本的政府援助历来就是与扩大民间企业出口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长达16年之久,其中ODA功不可没,也就是说援助并非完全是一方得利的。
另外,在对外援助国中,日本的无偿援助比例属于最低水平,其对华援助的绝大部分也是有偿贷款,无偿援助只占很小部分。还有部分政治家说中国在接受援助的同时,也在援助别的国家,等于拿日本的钱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理由也很难让人信服,因为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对一些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而日本对华援助从1979年才开始,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头否定了对华援助的意义。按照对外援助的标准,接受无偿援助的条件是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接受有偿援助的条件是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刚达1000美元,远低于接受对外援助的标准,日本此时迫不及待地提出结束对华ODA,显然是有经济以外的其他考虑。
亲华言论成为禁区,政界变化堪忧
原来对中日友好较为积极的自民党田中派,即后来的桥本派,因为包括桥本在内的多名重量级议员因丑闻被曝而大受打击,影响力大降,实际上面临分裂。政界对中国友好的前外相田中真纪子、河野洋平、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紘一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野中广务已退出政界。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政治家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有发表对华强硬的言论才能赢得喝采,而几乎无人敢于公开倡导中日友好,于是一些年轻国会议员为了选举“人气”,不惜发表一些对华超强硬的、显然不够理智的言论,从而使得中日关系的气氛更为恶化。
右翼言论不足为怪,但负面影响仍值得关注
右翼势力是日本军国主义残留下的一个毒瘤,他们每当看到中日关系出现好转迹象就会设法破坏。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每逢中日关系出现问题,都会发表超强硬言论,最近宣称不同意中国赴日本经济专属区进行海上调查的申请,并表示要在冲鸟岛附近建发电设施,以宣示该岛是日本“领土”,矛头直指中国。右翼在日本社会也被视作“另类”,中国政府和舆论近年来也基本上对其反华言行置之不理,但在日本国内民族主义上升的背景下,这些言行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日关系的气氛。
“贼喊捉贼”的游戏仍将继续
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军事方面摆脱战败阴影,突破和平宪法束缚,行使与别国同样的权力,这也是美国近年屡次向日本要求的,因为它是进一步强化美日同盟、让日本发挥更大军事作用的前提。此前日本在与美国开始共同研究TMD时曾借助于“朝鲜威胁”,去年又事实上公开提出了中国威胁,国际舆论认为日本是在采用“贼喊捉贼”的手法,以煽动“中国威胁论”为其走向军事大国扫清内外舆论障碍。
最近,小泉再次提及自卫队在未来宪法中的地位问题,表示支持将其改为“自卫军”,以便为进一步提高军队作用扫清法律和形式上的障碍。而与此同时,日本又要求中国对自己的国防开支透明化。可以预料,在日本走向事实上的军事大国这一过程中,中国威胁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这虽在一时会给日本带来方便,但却会给两国安全信任关系带来长久的伤害。
“参拜悬念”仍是影响中日关系向前迈进的最大因素
中日关系越来越趋于恶化的确存在众多深刻背景,两国从友好到竞争也有其必然因素,但这也是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将变化给双方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政府和政治家拿出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小泉首相自称是“亲华派”,从他本人言行看至少不是反华派,也不属于右翼,但他固执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却给中日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
小泉在与胡锦涛主席会晤后拒绝再就是否继续参拜表态,表明他至少是已经认识到参拜对双边关系影响的严重性。2月4日,小泉又在国会表示将对今明两年的参拜做出“适当判断”,引发外界众多猜测。但愿相信他的判断是积极的,否则两国政府此前的努力就算白费了,中日关系也将经历更多曲折。尽管如此,现在谁也不敢言之过早,在这一“参拜悬念”谜底揭开前,中日关系的改善仍难以迈出大的步伐。
(胡继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分析的好,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