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所谓西沙南沙“自古以来”依据被中国历史学家驳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9:51


越南官方网站列出的的所谓西沙南沙“自古以来”主权历史依据,采用了越南史书、中国古代旅行者笔记、西方航海家著作等“证据”:

http://www.biendong.net/cn/-paracels.html

中国历史学家直接引用这些“史料证据”的完整原文,将越方驳得体无完肤。

——————————————————————————————————————————————

http://www.spratlys.org/contents/history/6.htm

李金明

越南黄沙、长沙非中国西沙南沙考

Vietnamese claimed Truong Sa/Hoang Sa's were not China's Nansha/Xisha Islands,The real locations of Truong Sa and Hoang Sa Islands were along the coast of Vietnamese shore,not Spratly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学者论坛•

内容提要越南史籍中记载的黄沙、长沙,绝不是我国的西沙、南沙姓名。本文首先考释了越南史籍《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注释的长沙,认为这个长沙实际是越南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沙洲,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无任何联系。接着又对《抚边杂录》中有关“黄沙渚”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个“黄沙渚”与我国清人编撰的《越南地舆图说》中的郴子塘同属一地,指的是越南沿海理山岛北部的小岛。同时还指出,越南外交部抛出的《大南一统全图》中的黄沙、万里长沙,实际上是1613年英国船长约翰•沙利撰写的《航海志》一书中地图上绘的“长条地带”,这两张地图无论从标出的位置,还是从绘画的形状以及地处的经纬度看,都与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毫无相似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拼凑了一些有关越南黄沙、长沙的所谓“历史资料”,把黄沙、长沙说成是我国的西沙、南沙,然后“论证”他们所谓的“历史主权”,并且鼓动一些学者、文人,反复论说。

为了驳斥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在此有必要对越南黄沙、长沙的真实位置进行一番考释,让世人看看黄沙、长沙到底是我国的西沙、南沙,还是越南中部沿海的某些岛屿,以还历史本来的真面目。

越南外交部列举的最早史料是由一位名叫杜伯的儒生撰写的《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这本书按越南学者武龙犀所说,大约是1630~1653年期间编撰的,书中载有发生于15世纪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如果不是发生在1403~1407年间即古垒和占洞(广南和广义)统属于我国的期间,那么,至少也是发生于1471年我国南部边界到达石碑山(富安)的时候”①。但是,据实际了解,此书所志路程有四,即河内至占城为一道,河内至钦州为一道,河内至谅山为一道,河内至云南为一道。书中可以看到阮朝建造于17世纪的所有城堡的详细记载,而且有些地名如淳禄(今为厚禄县)、富春(书中载为浮春,今之顺化城),是到17世纪才有的地名②。因此,法国汉学家马司伯乐(H.Maspero)将此书成书时间考订在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认为它“是为一种图书,对于古历史地志不能供给何种材料”①。

然而,越南外交部却引用了该书“广义地区图”的一段注释:“海中有一长沙,名坝葛钅黄,约长四百里,阔二十里,卓立海中。自大占海门至沙荣,每西南风,则诸国商舶内行漂泊在此;东北风,外行亦漂泊在此,并皆饥死。货物各置其处。阮氏每年冬季月持船十八只,来此取货,多得金银、钱币、铳弹等物。自大占门越海至此一日半,自沙淇门至此半日”②。

-------------------------------------------------------------------------------
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①②〔越〕陶维英:《越南历代疆域》,(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页11。
①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越〕阮雅等著:《黄沙和长沙特考》,(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页273。
------------------------------------------------------------------------------

这段注释写得很清楚,这个卓立海中,名为“坝葛钅黄”的长沙,其范围起自大占海门(今广南———岘港省的大海门),止于沙荣(今义平省的沙兄海门)。从大占门越海至长沙的距离是一日半航程,从沙淇门(今广义省平山县东南的一个海口)至长沙是半日航程。

按当时越南在沿海航行的船只,一般是红船、氵殿舍,或田姑船,这些船不仅船体小,而且航速慢。就以红船来说,其船体狭长,状如龙舟,昂首尾丹漆之,船上不能容炊具,仅贮淡水一缸,船上棹军赤体暴烈日中,渴则勺饮馁腹,其体力消耗很大,航速较慢是可想而知。例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广州僧人大汕厂翁欲从越南返国,越南官员备了40只田姑船为他送行,大汕本人乘红船,于十九日中午后从会安港解缆,直至次日平明才抵占婆岛上洋船③。从广南江口(大占海口)至占婆岛的距离大约12公里④,用了半天多的时间,而一日半的航程最多只能走30余公里。可见这个长沙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沙头距离越南海岸稍远一点(一日半航程,约30余公里),而沙中部却与越南海岸靠得相当近(半日航程,约10余公里)。

每年当西南风起时,从外国到中国的商船,一般是沿着越南海岸与长沙之间的航道航行,称为“内行”;而当东北风起时,从中国到外国的商船是沿着长沙外面的航道航行,称为“外行”。长沙成为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有关这内、外两航道,中国史书亦有记载,如黄衷《海语》把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称为“分水”,把外行航道称为“东注”,把内行航道称为“西注”。书中写道:“分水在占城之外罗海中,沙屿隐隐如门限,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巨浪拍天,异于常海”⑤。这就是说,作为内、外两条航道分界线的“分水”就在占城附近的外罗海中。外罗指的是越南中部沿海的理山群岛(Culao Ray),今称广东群岛(Culou Canton),其所在海面称为外罗海。从这里可以看出“广义地区图”中注释的称为“葛钅黄”的长沙,其实就在占城附近的外罗海中,《海语》描述其“沙屿隐隐如门限,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与注释所说的“约长四百里,阔二十里,卓立海中”基本相符。

至于“诸国商船内行漂泊在此,外行亦漂泊在此,并皆饥死”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两个方面:

-------------------------------------------------------------------------------------
⑤黄衷:《海语》卷3,《畏途•分水》。
④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中华书局1955年版),页52。
③大汕厂翁:《海外纪事》卷三、卷四,载陈荆和编:《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60年版)。
②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越南对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载戴可来、童力合编:《越南关于西、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文件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页56。
①马司伯乐:《唐代安南都护府疆域考》,载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页62。
------------------------------------------------------------------------------------

一方面是此长沙范围广大,暗礁林立,航道险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亲履其境的大汕厂翁这样描述道:“盖洋海中,横亘沙碛,起东北直抵西南,高者壁立海上,低或水平,沙面粗硬如铁,船一触即成齑粉。阔百许里,长无箕,名万里长沙,渺无草木人烟,一失风水漂至,纵不破坏,人无水米,亦成馁鬼矣”①。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奉命到占城册封的给事中林荣、行人黄乾亨等一行近千名军民,就因物货太重,船上火长昧于途径,而在长沙头占壁罗附近“误触铁板沙,舶坏,二使溺焉,军民死者十九”②。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二日,澎湖廪生蔡廷兰应卿试完毕,从金门东南之料罗登船,欲回澎湖,途中突遭飓风,在海上漂流了10昼夜,到达越南广义省海岸的菜芹汛。当地渔民为他能侥倖闯过占毕罗附近的暗礁险滩大感惊讶,说是“非神灵默护,胡能尔尔?初到小屿,即占毕罗屿。屿东西众流激射,中一港甚窄,船非乘潮不得进,触石立沉。由西而南,可抵内港,桅篷已灭,逆流不能到也。其东西一带,至此称极险,海底皆暗礁、暗线(海底石曰礁,沙曰线),线长数十里,港道迂回,老渔尚不稔识,一抵礁,齑粉矣!”③这些记载证实,在占壁罗附近的长沙不仅范围大,而且险象横生。由于不幸触礁之沉船的货物多汇集在这里,故越南国王经常派人到此搜拾沉船遗物,大汕厂翁就写道:“先国王时,岁差氵殿舍往拾坏船金银、器物。”这与“广义地区图”注释中所写:“阮氏每年冬季月持船十八只,来此取货,多得金银、钱币、铳弹等物”,正相吻合。

另一方面是外罗海周围的水流急,潮汐变化大,每月自初一至十五,潮水从东向西流,自十六至三十,又从西向东流,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操舟者才能察而慎之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中旬,大汕厂翁欲从会安搭船返国,当时西南风已近尾声,北风渐起,水向东流,南风微弱,不敌东归流急,故舟所进几与所退相敌。他们于二十日清晨在占壁罗上船,候风至三十日始鸣锣起碇,但当晚风势转逆,次晨仍被吹返占壁罗⑤。对外罗海的潮汐变化,诸国商船均引以为戒,如有不慎被飘入港者,非待西风起不得出,而越南国王则趁机派人没入其货,或倍税之⑥。

从大汕厂翁的遭风过程中,亦可证实长沙与越南海岸间的距离。大汕所搭乘的船只于三十日清晨从占壁罗起航,走了近一天,在当晚遭遇北风时已到达长沙边缘,故称“举船尽以长沙为忧”。而当次晨船被吹回占壁罗时,舟人则击鼓赛神,庆幸免遭“万里长沙鱼腹之患”。可见从占壁罗到长沙的距离为一日航程,加上从会安到占壁罗的半日航程,共距离一日半航程,与“广义地区图”注释的航程一样。另外,从《大南一统志》的记载也可看出长沙与越南海岸间的距离确实是比较近。长沙名“坝葛钅黄”,这是越南文字实行拉丁化前的“字喃”,意即“黄沙”。《大南一统志》记述广义省的四邻道:“东横沙岛(黄沙岛),连沧海

-----------------------------------------------------------------------------
⑥魏源:《征抚安南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
⑤海外纪事》,卷4。
④《海语》,卷3,《畏途•分水》。
③蔡廷兰:《海南杂著》,《炎荒纪程》,(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文献丛刊》第42种,1959年)。
②《海语》,卷3,《畏途•铁板沙》。
①《海外纪事》,卷3。
-----------------------------------------------------------------------------------

以为池;西控山蛮,砌长垒以为固;南邻平定,石津冈当其冲;北接广南,沙土滩为之限”①。这里说明,黄沙岛(横为黄的别字)位于广义省的东面,中间隔着大海,由于距离相当近,以至于把海当成池一样看待。越南学者武龙犀在解释这段记载时,故意把“沧海”两字作“神仙海岛”解,把“池”字作“城池”解,然后别出心裁地道出下面两种含义:“在东面,沙岛(属黄沙岛)横卧,与大海相连接以作为城池”;“在东面,沙岛(属黄沙岛横卧,与其他诸岛相连接以作为城池”。武龙犀的目的是把这段记载说成是“强调了越南海岸东面海岛系统的战略价值,虽然没有说明这些海岛的名称,但仍包括现在群岛专称之为长沙的群岛”②。殊不知他完全歪曲了这段记载的原意,犯下了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大忌。

上述考释说明,《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注释的长沙,是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沙洲,它们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范围起自今广南———岘港省的大海门(约北纬16°),止于今义平省的沙兄海门(约北纬14°40′),沙头距离岘港大海门一日半航程(约30余公里),沙中部距离平山县海口半日航程(约10余公里)。由于外罗海的水流急,潮汐变化大,故每年当西南风起时,从外国到中国的商船,一般是走靠近越南海岸的“内行”航道;而当东北风起时,从中国到外国的商船则走远离越南海岸的“外行”航道,长沙就成为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这个长沙与我国西沙群岛没有任何联系,其原因有三:其一我国西沙群岛距离越南海岸相当遥远,其最近部分距越南沿海的广东群岛亦有120海里(约222公里),距岘港有170海里(约315公里);其二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5′与17°15′之间,与此长沙在北纬14°40′与16°之间完全不相符;其三我国西沙群岛远离海岸,屹立于大海之中,不存在什么船只沿海岸航行的航道,故亦不可能成为“内行”与“外行”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

越南外交部列举的第二条史料是黎贵在1776年任顺化协镇时编纂的《抚边杂录》,书中写道:“广义府平山县安永社居近海,海外之东北有岛屿焉。群山零星一百三十余顶。山间出海,相隔或一日或数更。山上间有甘泉。岛之中有黄沙诸,长约三十余里,平坦广大,水清沏底。岛傍燕窝无数,众岛以万千计,见人环集不避。”越南外交部引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先把“黄沙渚”说成是名为“坝葛钅黄”的黄沙,然后将之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混为一谈,以说明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他们就已对西沙群岛进行过调查与考察③。为驳斥这种谬论,我们有必要先考定一下“黄沙渚”的具体位置。

这段史料提到的安永社,系指永安、安海二坊。按《大南一统志》的记载:“理山岛在平山县东海中,俗名岣崂哩,岛四面高中凹,可数十亩,永安、安海二坊民居焉”④。这就是说,永安、安海二坊就居住在理山岛中部的凹地上,四面为高山所围,所谓其东北的岛屿,不外乎是理山岛附近的一些小岛。这从我国清人编撰的《越南地舆图说》中亦可得到证

------------------------------------------------------------------------------------
④《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
③越南外交部白皮书:《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越南领土》,载《汇编》,页76。
②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77~278。
①高春育:《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东京印度支那研究会1941年影印本)。
------------------------------------------------------------------------------------

实,该书写道:“平山县安永社村居近海,东北有岛屿,群山重叠一百三十余岭(原注:案即外罗山),山间又有海,相隔一日许或数更,山下间有甘泉,中有黄沙渚(原注:案即椰子塘),长约三十里,平坦广大,水清彻底,诸商船多依于此”①。这条记载的内容显然与上述《抚边杂录》的记载相差无几,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不过,这条记载明确地注明安永社东北有130余岭的岛屿是外罗山(即理山岛),黄沙渚是椰子塘。我们知道,理山岛由数屿组成,北岛极小,南岛狭长,东大西小,北岛殆是椰子塘,亦即通草屿②。可见《抚边杂录》提到的“黄沙渚”,就是理山岛北部的小岛,称为椰子塘,或通草屿。《越南地舆图说》卷首的“越南全图”就把黄沙渚绘在广义省平山附近新州港的外面,也就是在理山岛的位置上,它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毫不相干。

《抚边杂录》又写道:“广义平山县安永社大海门外有山名劬劳哩,广可三十余里。旧有四政坊居民豆田,出海四更可到。其外大长沙岛,旧多海物船货,立黄沙队以采之,行三日夜始到,位乃近于北海之处”③。这里所说的岣崂哩明显与上面提到的《大南一统志》记载的理山岛俗名岣崂哩不一样,这个岣崂哩是在安永社大海门外,广仅30余里,而那个俗名岣崂哩的理山岛仅中凹平地就有数十亩,且为永安、安海二坊居民的居住地,故这个岣崂哩指的应是理山岛附近的小岛。所谓“其外大长沙岛”,也就是前面考释过的分布于外罗海中的名为“坝葛钅黄”的长沙,因内、外行商船多漂泊于此,沉船的货物亦汇集于此,而越南国王又经常派人到此搜拾沉船遗物,故称“旧多海物船货,立黄沙队以采之”。至于“行三日夜始到”,前面已经说过,当时在越南沿海使用的“私小钓船”航速极慢,三日夜大不了走几十公里,仍然是在越南海岸附近,而绝不可能到达距离越南海岸二三百公里外的西沙群岛。

有关外罗岛与分布在外罗海的黄沙岛,在越南的史书记载中经常搞混,如《大南一统志》写道:“黄沙岛在哩岛之东,自沙圻海岸放洋,顺风三、四日夜可至。岛上群山罗列,凡一百三十余峰,相隔或一日程,或数更许。岛之中有黄沙洲,延袤不知几千里,俗名万里长沙。洲上有井,甘泉出焉。海鸟群集,不知纪极,多产海参、玳瑁、文螺鼋鳖等物,诸风难船货物汇集于此”④。这一段记载的前三句,说的是外罗岛之东的黄沙岛,而接下来的四句却与《抚边杂录》写的一样,都是说外罗岛。所谓“岛之中有黄沙洲”,其实就是黄沙渚,即外罗岛北部的小岛椰子塘,其长约30余里,但这段记载却说它“延袤不知几千里”,且“俗名万里长沙”。可见《大南一统志》完全是把外罗岛与黄沙岛混为一谈,分不清哪个是外罗岛,哪个是分布在外罗海的黄沙岛。其他史书亦有类似搞混的记载,如《大南实录前编》写道:“广义平山县安永社海外有沙洲一百三十余所,相去或一日程或数更许,延袤不知其几千里,俗称万里黄沙,洲上有井,甘泉出焉。所产有海参、玳瑁、文螺、鼋鳖等物”⑤。这一段与《抚边杂录》的记载相似,都是描述外罗岛的情况,但把“群山一百三十余顶”改成“沙

---------------------------------------------------------------------------------
⑤《大南实录前编》,卷10,甲戊十六年秋七月。
④《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
③越南外交部白皮书:《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越南领土》,载《汇编》,第74页。
②张礼千:《东西洋考中之针路》,新加坡南洋书局1947年版,第16页。
①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卷1,《广义省》(光绪十九年重订本)。
-----------------------------------------------------------------------------------

洲一百三十余所”,省去了“黄沙渚”或“黄沙洲”三字,且把“万里长沙”变成“万里黄沙”。越南史书记载的混乱,使今日无论是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或者是越南学者撰写的有关文章,都无法讲清其所谓“黄沙”或“长沙”的真实位置,以致于玩弄了张冠李戴的手法,将之莫明其妙地与我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混为一谈,演出了所谓“历史主权”的闹剧。

越南外交部还抛出一张《大南一统全图》,声称该图所绘的黄沙、万里长沙就是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其实,这张地图出自何时、何人之手,目前尚有争论。法国航海家拉皮克(P.A.Lapicque)在1929年出版的《论帕拉塞尔群岛》(A Proposdes Iles Paracels)一书中,曾公布过这幅地图,注明是摘自明命十四年(1834年)刊行的《皇越地舆志》一书。但是,越南学者武龙犀却认为这不可能,“因为明命皇帝于1838年才颁行‘大南’国号”,直至1839年初,“大南”这一国号才正式用于国家的公文和国史上。因此,他认为:“这幅地图可能是法属时期以前专门负责编纂阮朝正式史地典籍的国史馆史臣的个人或集体的作品。”另外,他还透露了这张地图的来历说:“其实这幅地图是原负责文化事务的国务卿府办公厅主任、现任负责国家发展计划的副总理助理兼国会联络员朱玉崔先生很久以前搜集到的一个抄本,并有雅意供我们使用”①。由此可见,这幅地图是属于制作时间不详、制作者不明的私人流传的非正式抄本,类似这种私人绘制的舆图,“可用来评论制图人的学养好坏,在法律上却不一定是充足依据”②。

越南学者吹嘘这幅地图“绘制十分精心和准确”,“万里长沙地区位于富安、庆和各省的对面,部分岛屿散布到了南面,与头顿(南部)相垂直。黄沙也是一组由许多小岛组成的岛屿,位于大吉墨海口(大占)、俱低海口(岘港)和海云山(今广南———岘港省辖地)的对面”③。简言之,是“在广义前面的海域中绘有一个名叫大长沙或葛钅黄的长条地带”④。事实上,这块“长条地带”的画法并不是《大南一统全图》的专利,我们只要看看英国船长约翰•沙利在1613年写的《航海志》一书中的地图就可发现,这块“长条地带”无论从位置上,还是从形状上看,两张地图都如出一辙。《航海记》地图上,在这块长条地带的上端标尖笔罗岛(Pulon Cham)、中部标广东群岛(Pulou Canton)、下端标羊屿(Pulou Gambir)。可见这块长条地带(即《大南一统全图》中的黄沙、万里长沙)包括了占婆岛、广东群岛和羊屿,也就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在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和沙洲。

约翰•沙利在《航海志》中,讲述他在越南中部近海航行的情况时指出:在北纬16°至17°,“幸福岛东经”129°30′至130°42′之处(幸福岛在今非洲西北的加拿利群岛,位于现代西经18°左右,当时西方人以此作为子午线计算经度。上述经度折合今天格林威治东经约111°30′至112°42′)有“眼镜群岛”(Les Lunettes),即我国的西沙群岛。在“眼镜群岛”的西南方,“幸福岛东经”128°至129°(即今天格林威治东经110°至111°),北纬16°30′至12°

----------------------------------------------------------------------------------
④〔越〕黄春瀚:《黄沙群岛》,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11。
③〔越〕阮国胜:《黄沙、长沙》,载《汇编》,页255。
②孙淡宁编:《明报月刊所载钓鱼台群岛资料》,(香港明报出版社1979年版),页116。
①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75~276。
---------------------------------------------------------------------------------

之处,有旧帕拉塞尔,其形状像一只脚,脚的大拇指朝向西南①。这个形状像一只脚的所谓“旧帕拉塞尔”,就是《大南一统全图》中绘在广义前面海域名为黄沙、万里长沙的长条地带,它所处的位置显然与我国的西沙群岛不同,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112°55′,而此长条地带位于北纬12°~16°30,东经110°~111°,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塞尔的地点和范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它们通常把这块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分布在外罗海中,由一些小岛和沙洲组成的“长条地带”,称为“帕拉塞尔”(Pracel)。到了1817年,经过英国船长罗斯和穆罕等人对我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西方史籍才开始把帕拉塞尔的范围向北延伸,包括了我国的西沙群岛。而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帕拉塞尔一词才被用来专指我国的西沙群岛②。帕拉塞尔一词所指地点和范围在时间上的差异,使越南当局有机可乘,他们把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旧帕拉塞尔与之后的帕拉塞尔混淆起来,企图以他们的黄沙、长沙来取代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必须对一些西方史籍上有关旧帕拉塞尔的记载进行考释,以证实其具体位置。

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谈得最多的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塔伯尔(Jean Louis Taberd)1837年在《孟加拉皇家亚洲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交趾支那地理考释》(Note on the Geography of Cochinchina)。该文写道:“帕拉塞尔或普拉塞尔是由一群小岛、岩石和沙滩组成的迷宫,延伸到北纬11°和从巴黎算起的东经107°(相当于格林威治东经109°10′)。一些航海者勇敢地越过部分沙洲,与其说是小心谨慎,不如说是侥幸成功,而另一些人的尝试却失败了。交趾支那人称这些岛屿为Cotuang。虽然这些群岛除了岩石和深海之外别无他物,且唯有造成不便而无其他好处,然而嘉隆皇帝却认为,增地虽小,但也扩大其领土。1816年,他庄严地在那里插上旗帜,并占有这些岩石,估计不会有任何人对之提出异议”③。

从塔伯尔这段文字中可以了解,这个延伸到北纬11°、东经109°10′的帕拉塞尔,显然指的是距离越南中部海岸不远的某些岛屿。交趾支那人称之为Cotuang。Cotuang这个词,越南当局为了往黄沙上面套,故意将之错译。在1975年5月西贡外交部发布的白皮书中,把这个词译成“金沙”;在1982年1月18日越南外交部白皮书中,又把这个词译成“葛钅黄”④。可见越南当局为了某种需要,随时都可更改译文的原意。其实这些称为Cotuang的岛屿,按塔伯尔标出的经纬度,可能是指平顺地岛(Pulou Cecirde Terre)。它位于

-------------------------------------------------------------------------------------
④见《汇编》,页13、75。
③Jean Louis:Note in the Geography of Cochinchina,In JRASB,Sept.1837,P.745。
②同上引书,页76~77。
①韩振华:《西方史籍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75。
-------------------------------------------------------------------------------------

北纬11°14′、东经108°49′,高85英尺(25.19米),约在拉干角(Lagan point)东北8海里处。岛上几乎全是岩石和荒地,仅在平地部分有一些草,岛的周围全是岩石,有的在水上,也有的在水下①。平顺地岛这些情况与塔伯尔的描述基本相符,故所谓嘉隆皇帝在1816年占领的那些岩石,可能就是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平顺地岛。这一点可从法国人让•巴蒂斯特•沙依诺(Jean Baptiste Chaigneau)在182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交趾支那见闻录》的文章中得到证实,他写道:“交趾支那,其国王现称皇帝,包括交趾支那本部、东京、高棉的一部分,几个距海岸不远的有人居住的岛屿和由无人居住的许多小岛、浅滩、岩石组成的帕拉塞尔群岛。只是到了1816年,当今皇帝才占有了这一群岛”②。这里着重说明了帕拉塞尔的情况,是由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一些小岛、浅滩和岸石组成,而嘉隆皇帝当时占领的正是这些距离越南海岸不远,包括平顺地岛在内的一些小岛、浅滩和岩石。

有关这个帕拉塞尔的具体位置,我们还可看看塔伯尔主教于1838年出版的一本《拉丁文———安南文词典》书后附的一幅地图。这幅地图名为《安南大国画图》,图中在大约北纬17°至11°、东经109°至110°的南海海中,画有一些岛屿,并写下岛屿名曰:

普拉塞尔(Paracel)
即(Seu)
葛钅黄(CatVang)

在与岛屿相对的安南沿海地区,地图上标出的地名依次有:

顺化(Hue);
瀚海门即沱氵曩海港(Cua Han Seu Touron Portus);
山茶岛(即沱氵曩的山茶半岛)(Hon Son C Ha);
大占海口(Cua Dai Nai Cham);
劬劳占(Cu Lao Cham);
沙圻(Sa Ky);
劬劳哩即广东群岛(Cu Lao Re Seu Pulo Canton);
大广义海口(Cua Dai Quang Ngai);
广义营(Dinh Quanh Ngai)③。

从地图上这个称为葛钅黄的普拉塞尔的位置可以看出,它确实是位于距越南中部海岸不远的海中,并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范围起自顺化对面的海中,止于广义营一带。这个普拉塞尔与后来专门用来称呼我国西沙群岛的帕拉塞尔绝对不是同一个地方,我国的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2′~17°08′、东经111°10′~112°55′,其岛屿呈横向分布,而不是按条形排列。当时的西方地图把普拉塞尔画在越南中部附近海中的事实,连越南学者亦不得不承认:“在当时欧洲的地图中,当画Paracel的时候,也画成一个很长的沙滩,横摆在我国中部领海之前”④。

------------------------------------------------------------------------------------
④〔越〕黄春瀚:《黄沙群岛》,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12。
③同上引书,页226。
②见《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14~215。
①China Sea Pilot,London,1938,vol.I,页222.
-------------------------------------------------------------------------------------

18世纪10年代,英国船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对这个帕拉塞尔的位置描述得更加具体。他说:“在交趾支那海岸有一些岛屿,越靠近海岸航行就越没有危险。平顺地岛(Pullo Seccade Terra)是位于最向南和最靠近海岸的一个岛。这些都是没有人居住,看起来象一堆堆烧焦的礁石群,一点草木也没有。我经过此处时,距离它约一英里,距离大陆海岸也是约一英里。平顺海岛(Pullo Seccade Mare)以及这一连串全部来自帕拉塞尔的危险滩,与其说是群岛,不如说是礁石群。羊屿(Pullo Gambir)是位于离海岸15里格(约45海里)并靠近帕拉塞尔之处。尽管此岛颇大,但仍然没有人居住。广东群岛(Pullo Canton)位于靠近海岸之处,占毕罗(Champello)群岛也是这样,但它们的外面,却没有什么危险。当东北季候风猛吹时,海流向南劲奔,这种情况,使舵师们十分谨慎地把船驶向更加靠近交趾支那海岸,因为担心会落入帕拉塞尔才这样做。帕拉塞尔是一连串危险的礁石,长约130里格(约400海里),阔为15里格(约45海里),仅其两端才有一些岛屿”①。按照汉密尔顿的描述,这个帕拉塞尔显然是位于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海中,它与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诸如占毕罗岛、广东群岛、羊屿、平顺海岛和平顺地岛靠得很近,且互相平行,船只可在它们之间通行。这个帕拉塞尔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毫无任何联系。

总之,从上述考释可以看出,越南外交部以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将其黄沙、长沙说成是我国的西沙、南沙,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歪曲史料记载的原意。如《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的注释,明确说明称为“坝葛钅黄”的长沙是在大占海门至沙荣一带,距离大占门为一日半航程,距离沙淇门仅半日航程。这个长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指分布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但是越南某些学者却以“坝葛钅黄”是越南文字实行拉丁化前的“字喃”,意即“黄沙”,而黄沙又是他们现在对我国西沙群岛的称呼为由,武断地把黄沙与西沙划上等号,这种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无疑是笨拙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二是混淆地图上的同名异地。如《大南一统全图》把绘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块“长条地带”写上黄沙和万里长沙,越南某些学者则将这两个地名与现在称我国西沙、南沙群岛为“黄沙”、“长沙”联系起来,大肆渲染这张地图的“精心和准确”,仿佛抓到了一个“确凿证据”。殊不知这块长条地带无论是从形状,或者是从所处的经纬度来看,都与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毫无相似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三是钻了同一地名所指的地点、范围可随时间变化的空子。如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赛尔,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通常指的是位于越南中部沿海的“长条地带”。到20年代以后,其范围才向北延伸,包括了我国的西沙群岛,而一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才被用来专指我国的西沙群岛。越南某些学者就利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大量引用西方史籍中有关19世纪20年代前帕拉塞尔的记载,企图将之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混淆起来。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掩盖不了事实,越南的黄沙、长沙只能到越南中部沿海的岛屿上寻找,它绝不是我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本文的考释就说明了这一点。

①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182。

越南官方网站列出的的所谓西沙南沙“自古以来”主权历史依据,采用了越南史书、中国古代旅行者笔记、西方航海家著作等“证据”:

http://www.biendong.net/cn/-paracels.html

中国历史学家直接引用这些“史料证据”的完整原文,将越方驳得体无完肤。

——————————————————————————————————————————————

http://www.spratlys.org/contents/history/6.htm

李金明

越南黄沙、长沙非中国西沙南沙考

Vietnamese claimed Truong Sa/Hoang Sa's were not China's Nansha/Xisha Islands,The real locations of Truong Sa and Hoang Sa Islands were along the coast of Vietnamese shore,not Spratly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学者论坛•

内容提要越南史籍中记载的黄沙、长沙,绝不是我国的西沙、南沙姓名。本文首先考释了越南史籍《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注释的长沙,认为这个长沙实际是越南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沙洲,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无任何联系。接着又对《抚边杂录》中有关“黄沙渚”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个“黄沙渚”与我国清人编撰的《越南地舆图说》中的郴子塘同属一地,指的是越南沿海理山岛北部的小岛。同时还指出,越南外交部抛出的《大南一统全图》中的黄沙、万里长沙,实际上是1613年英国船长约翰•沙利撰写的《航海志》一书中地图上绘的“长条地带”,这两张地图无论从标出的位置,还是从绘画的形状以及地处的经纬度看,都与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毫无相似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拼凑了一些有关越南黄沙、长沙的所谓“历史资料”,把黄沙、长沙说成是我国的西沙、南沙,然后“论证”他们所谓的“历史主权”,并且鼓动一些学者、文人,反复论说。

为了驳斥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在此有必要对越南黄沙、长沙的真实位置进行一番考释,让世人看看黄沙、长沙到底是我国的西沙、南沙,还是越南中部沿海的某些岛屿,以还历史本来的真面目。

越南外交部列举的最早史料是由一位名叫杜伯的儒生撰写的《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这本书按越南学者武龙犀所说,大约是1630~1653年期间编撰的,书中载有发生于15世纪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如果不是发生在1403~1407年间即古垒和占洞(广南和广义)统属于我国的期间,那么,至少也是发生于1471年我国南部边界到达石碑山(富安)的时候”①。但是,据实际了解,此书所志路程有四,即河内至占城为一道,河内至钦州为一道,河内至谅山为一道,河内至云南为一道。书中可以看到阮朝建造于17世纪的所有城堡的详细记载,而且有些地名如淳禄(今为厚禄县)、富春(书中载为浮春,今之顺化城),是到17世纪才有的地名②。因此,法国汉学家马司伯乐(H.Maspero)将此书成书时间考订在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认为它“是为一种图书,对于古历史地志不能供给何种材料”①。

然而,越南外交部却引用了该书“广义地区图”的一段注释:“海中有一长沙,名坝葛钅黄,约长四百里,阔二十里,卓立海中。自大占海门至沙荣,每西南风,则诸国商舶内行漂泊在此;东北风,外行亦漂泊在此,并皆饥死。货物各置其处。阮氏每年冬季月持船十八只,来此取货,多得金银、钱币、铳弹等物。自大占门越海至此一日半,自沙淇门至此半日”②。

-------------------------------------------------------------------------------
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①②〔越〕陶维英:《越南历代疆域》,(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页11。
①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越〕阮雅等著:《黄沙和长沙特考》,(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页273。
------------------------------------------------------------------------------

这段注释写得很清楚,这个卓立海中,名为“坝葛钅黄”的长沙,其范围起自大占海门(今广南———岘港省的大海门),止于沙荣(今义平省的沙兄海门)。从大占门越海至长沙的距离是一日半航程,从沙淇门(今广义省平山县东南的一个海口)至长沙是半日航程。

按当时越南在沿海航行的船只,一般是红船、氵殿舍,或田姑船,这些船不仅船体小,而且航速慢。就以红船来说,其船体狭长,状如龙舟,昂首尾丹漆之,船上不能容炊具,仅贮淡水一缸,船上棹军赤体暴烈日中,渴则勺饮馁腹,其体力消耗很大,航速较慢是可想而知。例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广州僧人大汕厂翁欲从越南返国,越南官员备了40只田姑船为他送行,大汕本人乘红船,于十九日中午后从会安港解缆,直至次日平明才抵占婆岛上洋船③。从广南江口(大占海口)至占婆岛的距离大约12公里④,用了半天多的时间,而一日半的航程最多只能走30余公里。可见这个长沙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沙头距离越南海岸稍远一点(一日半航程,约30余公里),而沙中部却与越南海岸靠得相当近(半日航程,约10余公里)。

每年当西南风起时,从外国到中国的商船,一般是沿着越南海岸与长沙之间的航道航行,称为“内行”;而当东北风起时,从中国到外国的商船是沿着长沙外面的航道航行,称为“外行”。长沙成为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有关这内、外两航道,中国史书亦有记载,如黄衷《海语》把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称为“分水”,把外行航道称为“东注”,把内行航道称为“西注”。书中写道:“分水在占城之外罗海中,沙屿隐隐如门限,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巨浪拍天,异于常海”⑤。这就是说,作为内、外两条航道分界线的“分水”就在占城附近的外罗海中。外罗指的是越南中部沿海的理山群岛(Culao Ray),今称广东群岛(Culou Canton),其所在海面称为外罗海。从这里可以看出“广义地区图”中注释的称为“葛钅黄”的长沙,其实就在占城附近的外罗海中,《海语》描述其“沙屿隐隐如门限,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与注释所说的“约长四百里,阔二十里,卓立海中”基本相符。

至于“诸国商船内行漂泊在此,外行亦漂泊在此,并皆饥死”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两个方面:

-------------------------------------------------------------------------------------
⑤黄衷:《海语》卷3,《畏途•分水》。
④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中华书局1955年版),页52。
③大汕厂翁:《海外纪事》卷三、卷四,载陈荆和编:《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60年版)。
②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越南对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载戴可来、童力合编:《越南关于西、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文件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页56。
①马司伯乐:《唐代安南都护府疆域考》,载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页62。
------------------------------------------------------------------------------------

一方面是此长沙范围广大,暗礁林立,航道险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亲履其境的大汕厂翁这样描述道:“盖洋海中,横亘沙碛,起东北直抵西南,高者壁立海上,低或水平,沙面粗硬如铁,船一触即成齑粉。阔百许里,长无箕,名万里长沙,渺无草木人烟,一失风水漂至,纵不破坏,人无水米,亦成馁鬼矣”①。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奉命到占城册封的给事中林荣、行人黄乾亨等一行近千名军民,就因物货太重,船上火长昧于途径,而在长沙头占壁罗附近“误触铁板沙,舶坏,二使溺焉,军民死者十九”②。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二日,澎湖廪生蔡廷兰应卿试完毕,从金门东南之料罗登船,欲回澎湖,途中突遭飓风,在海上漂流了10昼夜,到达越南广义省海岸的菜芹汛。当地渔民为他能侥倖闯过占毕罗附近的暗礁险滩大感惊讶,说是“非神灵默护,胡能尔尔?初到小屿,即占毕罗屿。屿东西众流激射,中一港甚窄,船非乘潮不得进,触石立沉。由西而南,可抵内港,桅篷已灭,逆流不能到也。其东西一带,至此称极险,海底皆暗礁、暗线(海底石曰礁,沙曰线),线长数十里,港道迂回,老渔尚不稔识,一抵礁,齑粉矣!”③这些记载证实,在占壁罗附近的长沙不仅范围大,而且险象横生。由于不幸触礁之沉船的货物多汇集在这里,故越南国王经常派人到此搜拾沉船遗物,大汕厂翁就写道:“先国王时,岁差氵殿舍往拾坏船金银、器物。”这与“广义地区图”注释中所写:“阮氏每年冬季月持船十八只,来此取货,多得金银、钱币、铳弹等物”,正相吻合。

另一方面是外罗海周围的水流急,潮汐变化大,每月自初一至十五,潮水从东向西流,自十六至三十,又从西向东流,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操舟者才能察而慎之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中旬,大汕厂翁欲从会安搭船返国,当时西南风已近尾声,北风渐起,水向东流,南风微弱,不敌东归流急,故舟所进几与所退相敌。他们于二十日清晨在占壁罗上船,候风至三十日始鸣锣起碇,但当晚风势转逆,次晨仍被吹返占壁罗⑤。对外罗海的潮汐变化,诸国商船均引以为戒,如有不慎被飘入港者,非待西风起不得出,而越南国王则趁机派人没入其货,或倍税之⑥。

从大汕厂翁的遭风过程中,亦可证实长沙与越南海岸间的距离。大汕所搭乘的船只于三十日清晨从占壁罗起航,走了近一天,在当晚遭遇北风时已到达长沙边缘,故称“举船尽以长沙为忧”。而当次晨船被吹回占壁罗时,舟人则击鼓赛神,庆幸免遭“万里长沙鱼腹之患”。可见从占壁罗到长沙的距离为一日航程,加上从会安到占壁罗的半日航程,共距离一日半航程,与“广义地区图”注释的航程一样。另外,从《大南一统志》的记载也可看出长沙与越南海岸间的距离确实是比较近。长沙名“坝葛钅黄”,这是越南文字实行拉丁化前的“字喃”,意即“黄沙”。《大南一统志》记述广义省的四邻道:“东横沙岛(黄沙岛),连沧海

-----------------------------------------------------------------------------
⑥魏源:《征抚安南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
⑤海外纪事》,卷4。
④《海语》,卷3,《畏途•分水》。
③蔡廷兰:《海南杂著》,《炎荒纪程》,(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文献丛刊》第42种,1959年)。
②《海语》,卷3,《畏途•铁板沙》。
①《海外纪事》,卷3。
-----------------------------------------------------------------------------------

以为池;西控山蛮,砌长垒以为固;南邻平定,石津冈当其冲;北接广南,沙土滩为之限”①。这里说明,黄沙岛(横为黄的别字)位于广义省的东面,中间隔着大海,由于距离相当近,以至于把海当成池一样看待。越南学者武龙犀在解释这段记载时,故意把“沧海”两字作“神仙海岛”解,把“池”字作“城池”解,然后别出心裁地道出下面两种含义:“在东面,沙岛(属黄沙岛)横卧,与大海相连接以作为城池”;“在东面,沙岛(属黄沙岛横卧,与其他诸岛相连接以作为城池”。武龙犀的目的是把这段记载说成是“强调了越南海岸东面海岛系统的战略价值,虽然没有说明这些海岛的名称,但仍包括现在群岛专称之为长沙的群岛”②。殊不知他完全歪曲了这段记载的原意,犯下了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大忌。

上述考释说明,《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注释的长沙,是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沙洲,它们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范围起自今广南———岘港省的大海门(约北纬16°),止于今义平省的沙兄海门(约北纬14°40′),沙头距离岘港大海门一日半航程(约30余公里),沙中部距离平山县海口半日航程(约10余公里)。由于外罗海的水流急,潮汐变化大,故每年当西南风起时,从外国到中国的商船,一般是走靠近越南海岸的“内行”航道;而当东北风起时,从中国到外国的商船则走远离越南海岸的“外行”航道,长沙就成为这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这个长沙与我国西沙群岛没有任何联系,其原因有三:其一我国西沙群岛距离越南海岸相当遥远,其最近部分距越南沿海的广东群岛亦有120海里(约222公里),距岘港有170海里(约315公里);其二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5′与17°15′之间,与此长沙在北纬14°40′与16°之间完全不相符;其三我国西沙群岛远离海岸,屹立于大海之中,不存在什么船只沿海岸航行的航道,故亦不可能成为“内行”与“外行”两条航道的天然分界线。

越南外交部列举的第二条史料是黎贵在1776年任顺化协镇时编纂的《抚边杂录》,书中写道:“广义府平山县安永社居近海,海外之东北有岛屿焉。群山零星一百三十余顶。山间出海,相隔或一日或数更。山上间有甘泉。岛之中有黄沙诸,长约三十余里,平坦广大,水清沏底。岛傍燕窝无数,众岛以万千计,见人环集不避。”越南外交部引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先把“黄沙渚”说成是名为“坝葛钅黄”的黄沙,然后将之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混为一谈,以说明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他们就已对西沙群岛进行过调查与考察③。为驳斥这种谬论,我们有必要先考定一下“黄沙渚”的具体位置。

这段史料提到的安永社,系指永安、安海二坊。按《大南一统志》的记载:“理山岛在平山县东海中,俗名岣崂哩,岛四面高中凹,可数十亩,永安、安海二坊民居焉”④。这就是说,永安、安海二坊就居住在理山岛中部的凹地上,四面为高山所围,所谓其东北的岛屿,不外乎是理山岛附近的一些小岛。这从我国清人编撰的《越南地舆图说》中亦可得到证

------------------------------------------------------------------------------------
④《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
③越南外交部白皮书:《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越南领土》,载《汇编》,页76。
②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77~278。
①高春育:《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东京印度支那研究会1941年影印本)。
------------------------------------------------------------------------------------

实,该书写道:“平山县安永社村居近海,东北有岛屿,群山重叠一百三十余岭(原注:案即外罗山),山间又有海,相隔一日许或数更,山下间有甘泉,中有黄沙渚(原注:案即椰子塘),长约三十里,平坦广大,水清彻底,诸商船多依于此”①。这条记载的内容显然与上述《抚边杂录》的记载相差无几,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不过,这条记载明确地注明安永社东北有130余岭的岛屿是外罗山(即理山岛),黄沙渚是椰子塘。我们知道,理山岛由数屿组成,北岛极小,南岛狭长,东大西小,北岛殆是椰子塘,亦即通草屿②。可见《抚边杂录》提到的“黄沙渚”,就是理山岛北部的小岛,称为椰子塘,或通草屿。《越南地舆图说》卷首的“越南全图”就把黄沙渚绘在广义省平山附近新州港的外面,也就是在理山岛的位置上,它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毫不相干。

《抚边杂录》又写道:“广义平山县安永社大海门外有山名劬劳哩,广可三十余里。旧有四政坊居民豆田,出海四更可到。其外大长沙岛,旧多海物船货,立黄沙队以采之,行三日夜始到,位乃近于北海之处”③。这里所说的岣崂哩明显与上面提到的《大南一统志》记载的理山岛俗名岣崂哩不一样,这个岣崂哩是在安永社大海门外,广仅30余里,而那个俗名岣崂哩的理山岛仅中凹平地就有数十亩,且为永安、安海二坊居民的居住地,故这个岣崂哩指的应是理山岛附近的小岛。所谓“其外大长沙岛”,也就是前面考释过的分布于外罗海中的名为“坝葛钅黄”的长沙,因内、外行商船多漂泊于此,沉船的货物亦汇集于此,而越南国王又经常派人到此搜拾沉船遗物,故称“旧多海物船货,立黄沙队以采之”。至于“行三日夜始到”,前面已经说过,当时在越南沿海使用的“私小钓船”航速极慢,三日夜大不了走几十公里,仍然是在越南海岸附近,而绝不可能到达距离越南海岸二三百公里外的西沙群岛。

有关外罗岛与分布在外罗海的黄沙岛,在越南的史书记载中经常搞混,如《大南一统志》写道:“黄沙岛在哩岛之东,自沙圻海岸放洋,顺风三、四日夜可至。岛上群山罗列,凡一百三十余峰,相隔或一日程,或数更许。岛之中有黄沙洲,延袤不知几千里,俗名万里长沙。洲上有井,甘泉出焉。海鸟群集,不知纪极,多产海参、玳瑁、文螺鼋鳖等物,诸风难船货物汇集于此”④。这一段记载的前三句,说的是外罗岛之东的黄沙岛,而接下来的四句却与《抚边杂录》写的一样,都是说外罗岛。所谓“岛之中有黄沙洲”,其实就是黄沙渚,即外罗岛北部的小岛椰子塘,其长约30余里,但这段记载却说它“延袤不知几千里”,且“俗名万里长沙”。可见《大南一统志》完全是把外罗岛与黄沙岛混为一谈,分不清哪个是外罗岛,哪个是分布在外罗海的黄沙岛。其他史书亦有类似搞混的记载,如《大南实录前编》写道:“广义平山县安永社海外有沙洲一百三十余所,相去或一日程或数更许,延袤不知其几千里,俗称万里黄沙,洲上有井,甘泉出焉。所产有海参、玳瑁、文螺、鼋鳖等物”⑤。这一段与《抚边杂录》的记载相似,都是描述外罗岛的情况,但把“群山一百三十余顶”改成“沙

---------------------------------------------------------------------------------
⑤《大南实录前编》,卷10,甲戊十六年秋七月。
④《大南一统志》,卷6,《广义》。
③越南外交部白皮书:《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越南领土》,载《汇编》,第74页。
②张礼千:《东西洋考中之针路》,新加坡南洋书局1947年版,第16页。
①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卷1,《广义省》(光绪十九年重订本)。
-----------------------------------------------------------------------------------

洲一百三十余所”,省去了“黄沙渚”或“黄沙洲”三字,且把“万里长沙”变成“万里黄沙”。越南史书记载的混乱,使今日无论是越南外交部的白皮书,或者是越南学者撰写的有关文章,都无法讲清其所谓“黄沙”或“长沙”的真实位置,以致于玩弄了张冠李戴的手法,将之莫明其妙地与我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混为一谈,演出了所谓“历史主权”的闹剧。

越南外交部还抛出一张《大南一统全图》,声称该图所绘的黄沙、万里长沙就是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其实,这张地图出自何时、何人之手,目前尚有争论。法国航海家拉皮克(P.A.Lapicque)在1929年出版的《论帕拉塞尔群岛》(A Proposdes Iles Paracels)一书中,曾公布过这幅地图,注明是摘自明命十四年(1834年)刊行的《皇越地舆志》一书。但是,越南学者武龙犀却认为这不可能,“因为明命皇帝于1838年才颁行‘大南’国号”,直至1839年初,“大南”这一国号才正式用于国家的公文和国史上。因此,他认为:“这幅地图可能是法属时期以前专门负责编纂阮朝正式史地典籍的国史馆史臣的个人或集体的作品。”另外,他还透露了这张地图的来历说:“其实这幅地图是原负责文化事务的国务卿府办公厅主任、现任负责国家发展计划的副总理助理兼国会联络员朱玉崔先生很久以前搜集到的一个抄本,并有雅意供我们使用”①。由此可见,这幅地图是属于制作时间不详、制作者不明的私人流传的非正式抄本,类似这种私人绘制的舆图,“可用来评论制图人的学养好坏,在法律上却不一定是充足依据”②。

越南学者吹嘘这幅地图“绘制十分精心和准确”,“万里长沙地区位于富安、庆和各省的对面,部分岛屿散布到了南面,与头顿(南部)相垂直。黄沙也是一组由许多小岛组成的岛屿,位于大吉墨海口(大占)、俱低海口(岘港)和海云山(今广南———岘港省辖地)的对面”③。简言之,是“在广义前面的海域中绘有一个名叫大长沙或葛钅黄的长条地带”④。事实上,这块“长条地带”的画法并不是《大南一统全图》的专利,我们只要看看英国船长约翰•沙利在1613年写的《航海志》一书中的地图就可发现,这块“长条地带”无论从位置上,还是从形状上看,两张地图都如出一辙。《航海记》地图上,在这块长条地带的上端标尖笔罗岛(Pulon Cham)、中部标广东群岛(Pulou Canton)、下端标羊屿(Pulou Gambir)。可见这块长条地带(即《大南一统全图》中的黄沙、万里长沙)包括了占婆岛、广东群岛和羊屿,也就是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在外罗海中的一些小岛和沙洲。

约翰•沙利在《航海志》中,讲述他在越南中部近海航行的情况时指出:在北纬16°至17°,“幸福岛东经”129°30′至130°42′之处(幸福岛在今非洲西北的加拿利群岛,位于现代西经18°左右,当时西方人以此作为子午线计算经度。上述经度折合今天格林威治东经约111°30′至112°42′)有“眼镜群岛”(Les Lunettes),即我国的西沙群岛。在“眼镜群岛”的西南方,“幸福岛东经”128°至129°(即今天格林威治东经110°至111°),北纬16°30′至12°

----------------------------------------------------------------------------------
④〔越〕黄春瀚:《黄沙群岛》,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11。
③〔越〕阮国胜:《黄沙、长沙》,载《汇编》,页255。
②孙淡宁编:《明报月刊所载钓鱼台群岛资料》,(香港明报出版社1979年版),页116。
①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75~276。
---------------------------------------------------------------------------------

之处,有旧帕拉塞尔,其形状像一只脚,脚的大拇指朝向西南①。这个形状像一只脚的所谓“旧帕拉塞尔”,就是《大南一统全图》中绘在广义前面海域名为黄沙、万里长沙的长条地带,它所处的位置显然与我国的西沙群岛不同,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112°55′,而此长条地带位于北纬12°~16°30,东经110°~111°,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塞尔的地点和范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它们通常把这块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分布在外罗海中,由一些小岛和沙洲组成的“长条地带”,称为“帕拉塞尔”(Pracel)。到了1817年,经过英国船长罗斯和穆罕等人对我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西方史籍才开始把帕拉塞尔的范围向北延伸,包括了我国的西沙群岛。而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帕拉塞尔一词才被用来专指我国的西沙群岛②。帕拉塞尔一词所指地点和范围在时间上的差异,使越南当局有机可乘,他们把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旧帕拉塞尔与之后的帕拉塞尔混淆起来,企图以他们的黄沙、长沙来取代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必须对一些西方史籍上有关旧帕拉塞尔的记载进行考释,以证实其具体位置。

越南外交部白皮书谈得最多的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塔伯尔(Jean Louis Taberd)1837年在《孟加拉皇家亚洲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交趾支那地理考释》(Note on the Geography of Cochinchina)。该文写道:“帕拉塞尔或普拉塞尔是由一群小岛、岩石和沙滩组成的迷宫,延伸到北纬11°和从巴黎算起的东经107°(相当于格林威治东经109°10′)。一些航海者勇敢地越过部分沙洲,与其说是小心谨慎,不如说是侥幸成功,而另一些人的尝试却失败了。交趾支那人称这些岛屿为Cotuang。虽然这些群岛除了岩石和深海之外别无他物,且唯有造成不便而无其他好处,然而嘉隆皇帝却认为,增地虽小,但也扩大其领土。1816年,他庄严地在那里插上旗帜,并占有这些岩石,估计不会有任何人对之提出异议”③。

从塔伯尔这段文字中可以了解,这个延伸到北纬11°、东经109°10′的帕拉塞尔,显然指的是距离越南中部海岸不远的某些岛屿。交趾支那人称之为Cotuang。Cotuang这个词,越南当局为了往黄沙上面套,故意将之错译。在1975年5月西贡外交部发布的白皮书中,把这个词译成“金沙”;在1982年1月18日越南外交部白皮书中,又把这个词译成“葛钅黄”④。可见越南当局为了某种需要,随时都可更改译文的原意。其实这些称为Cotuang的岛屿,按塔伯尔标出的经纬度,可能是指平顺地岛(Pulou Cecirde Terre)。它位于

-------------------------------------------------------------------------------------
④见《汇编》,页13、75。
③Jean Louis:Note in the Geography of Cochinchina,In JRASB,Sept.1837,P.745。
②同上引书,页76~77。
①韩振华:《西方史籍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75。
-------------------------------------------------------------------------------------

北纬11°14′、东经108°49′,高85英尺(25.19米),约在拉干角(Lagan point)东北8海里处。岛上几乎全是岩石和荒地,仅在平地部分有一些草,岛的周围全是岩石,有的在水上,也有的在水下①。平顺地岛这些情况与塔伯尔的描述基本相符,故所谓嘉隆皇帝在1816年占领的那些岩石,可能就是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平顺地岛。这一点可从法国人让•巴蒂斯特•沙依诺(Jean Baptiste Chaigneau)在182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交趾支那见闻录》的文章中得到证实,他写道:“交趾支那,其国王现称皇帝,包括交趾支那本部、东京、高棉的一部分,几个距海岸不远的有人居住的岛屿和由无人居住的许多小岛、浅滩、岩石组成的帕拉塞尔群岛。只是到了1816年,当今皇帝才占有了这一群岛”②。这里着重说明了帕拉塞尔的情况,是由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一些小岛、浅滩和岸石组成,而嘉隆皇帝当时占领的正是这些距离越南海岸不远,包括平顺地岛在内的一些小岛、浅滩和岩石。

有关这个帕拉塞尔的具体位置,我们还可看看塔伯尔主教于1838年出版的一本《拉丁文———安南文词典》书后附的一幅地图。这幅地图名为《安南大国画图》,图中在大约北纬17°至11°、东经109°至110°的南海海中,画有一些岛屿,并写下岛屿名曰:

普拉塞尔(Paracel)
即(Seu)
葛钅黄(CatVang)

在与岛屿相对的安南沿海地区,地图上标出的地名依次有:

顺化(Hue);
瀚海门即沱氵曩海港(Cua Han Seu Touron Portus);
山茶岛(即沱氵曩的山茶半岛)(Hon Son C Ha);
大占海口(Cua Dai Nai Cham);
劬劳占(Cu Lao Cham);
沙圻(Sa Ky);
劬劳哩即广东群岛(Cu Lao Re Seu Pulo Canton);
大广义海口(Cua Dai Quang Ngai);
广义营(Dinh Quanh Ngai)③。

从地图上这个称为葛钅黄的普拉塞尔的位置可以看出,它确实是位于距越南中部海岸不远的海中,并沿着与越南中部海岸平行的方向分布,其范围起自顺化对面的海中,止于广义营一带。这个普拉塞尔与后来专门用来称呼我国西沙群岛的帕拉塞尔绝对不是同一个地方,我国的西沙群岛位于北纬15°42′~17°08′、东经111°10′~112°55′,其岛屿呈横向分布,而不是按条形排列。当时的西方地图把普拉塞尔画在越南中部附近海中的事实,连越南学者亦不得不承认:“在当时欧洲的地图中,当画Paracel的时候,也画成一个很长的沙滩,横摆在我国中部领海之前”④。

------------------------------------------------------------------------------------
④〔越〕黄春瀚:《黄沙群岛》,载《黄沙和长沙特考》,页12。
③同上引书,页226。
②见《黄沙和长沙特考》,页214~215。
①China Sea Pilot,London,1938,vol.I,页222.
-------------------------------------------------------------------------------------

18世纪10年代,英国船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对这个帕拉塞尔的位置描述得更加具体。他说:“在交趾支那海岸有一些岛屿,越靠近海岸航行就越没有危险。平顺地岛(Pullo Seccade Terra)是位于最向南和最靠近海岸的一个岛。这些都是没有人居住,看起来象一堆堆烧焦的礁石群,一点草木也没有。我经过此处时,距离它约一英里,距离大陆海岸也是约一英里。平顺海岛(Pullo Seccade Mare)以及这一连串全部来自帕拉塞尔的危险滩,与其说是群岛,不如说是礁石群。羊屿(Pullo Gambir)是位于离海岸15里格(约45海里)并靠近帕拉塞尔之处。尽管此岛颇大,但仍然没有人居住。广东群岛(Pullo Canton)位于靠近海岸之处,占毕罗(Champello)群岛也是这样,但它们的外面,却没有什么危险。当东北季候风猛吹时,海流向南劲奔,这种情况,使舵师们十分谨慎地把船驶向更加靠近交趾支那海岸,因为担心会落入帕拉塞尔才这样做。帕拉塞尔是一连串危险的礁石,长约130里格(约400海里),阔为15里格(约45海里),仅其两端才有一些岛屿”①。按照汉密尔顿的描述,这个帕拉塞尔显然是位于距离越南海岸不远的海中,它与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诸如占毕罗岛、广东群岛、羊屿、平顺海岛和平顺地岛靠得很近,且互相平行,船只可在它们之间通行。这个帕拉塞尔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毫无任何联系。

总之,从上述考释可以看出,越南外交部以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将其黄沙、长沙说成是我国的西沙、南沙,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歪曲史料记载的原意。如《纂集天南四至路图书》中“广义地区图”的注释,明确说明称为“坝葛钅黄”的长沙是在大占海门至沙荣一带,距离大占门为一日半航程,距离沙淇门仅半日航程。这个长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指分布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但是越南某些学者却以“坝葛钅黄”是越南文字实行拉丁化前的“字喃”,意即“黄沙”,而黄沙又是他们现在对我国西沙群岛的称呼为由,武断地把黄沙与西沙划上等号,这种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无疑是笨拙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二是混淆地图上的同名异地。如《大南一统全图》把绘在越南中部沿海的一块“长条地带”写上黄沙和万里长沙,越南某些学者则将这两个地名与现在称我国西沙、南沙群岛为“黄沙”、“长沙”联系起来,大肆渲染这张地图的“精心和准确”,仿佛抓到了一个“确凿证据”。殊不知这块长条地带无论是从形状,或者是从所处的经纬度来看,都与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毫无相似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三是钻了同一地名所指的地点、范围可随时间变化的空子。如西方史籍中记载的帕拉赛尔,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通常指的是位于越南中部沿海的“长条地带”。到20年代以后,其范围才向北延伸,包括了我国的西沙群岛,而一直至19世纪后半期以后,才被用来专指我国的西沙群岛。越南某些学者就利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大量引用西方史籍中有关19世纪20年代前帕拉塞尔的记载,企图将之与我国的西沙群岛混淆起来。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掩盖不了事实,越南的黄沙、长沙只能到越南中部沿海的岛屿上寻找,它绝不是我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本文的考释就说明了这一点。

①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182。
太狠了。你们只是在海边玩。
你们只是在树上爬。
引经据典,好不热闹~!
猴子断章取义的功底不错,跟公知有的一拼
介尼玛也太狠了,小越南的小脸被打得啪啪的。要说还是俺们老祖宗给力啊,那个《更路簿》把哪里有暗流都记载得一清二楚。
蓝星上还真有不怕死的跟TG比“自古以来”…真是大脑软组织缺失症的典型表现
这个教授真才实学。
和土鳖谈历史,吃饱了撑的,猴子。
跟兔子比 自古以来。。。  小心猴子窝都没了
厉害。比历史,比文献,和中国比这个简直是自取其辱。

越南什么都象中国学习,有点象下围棋的跟随棋。可惜,这个比历史比文献级别差距太大,还是菲律宾直接,啥也不比,“我的我的就是我的,离我近所以是我的。”
猴子真是人类面前直立走
和猴子这样的流氓,无赖,无理可讲。
难得还有人在真正的做实事呀
che大对东海南海事物的打脸,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向来都是既准又狠!
猴子真不该在兔子面前掉书袋。。。

猴子这不是找屎嘛!
→_→说了别跟中国讲历史
平定完钓鱼岛后狒狒和猴子也跑不掉,不然怎么对得几那几条航母
难得还有人在真正的做实事呀
啥意思?见识少了吧?
猴子绝对的翔吃多了 跟兔子比历史……还特么自古以来……这不是自取其辱是什么
虽然越南猴子被驳的体无完肤,但是南沙几十个岛礁还是在越南猴子手里。希望早日收复
自古以来........这个大杀器不是谁都能用的,猴子
你们只不过在沙滩上趴着下蛋
的确如此,我跟论坛中某些说南海九线是欺负“人”的人辩论时就说过,虽然南沙离那些猴子很近,但近并不说明那儿就是他们的领土,因为当我们的祖宗大航海时,当我们的祖宗下南洋时,他们只会上树摘果子,连小舢板都不会造。所以,虽然南沙离它们近,它们发现和登岛的历史却比我们晚的多。
跟兔子比自古以来
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海洋边界
我觉得我们的九段线还不够狠
车大出手,一锤定音!
关公面前耍大刀,砸脚了吧~
2014-1-22 17:22 上传

班门弄斧,跟兔子比自古以来,猴子你丫还是嫩了点吧   
引人注目的是,大约从2009年起,越南放弃了对历史性因素的强调,把自己的南中国海(越南称之为“东海”)主张调整为:基于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越南对历史资料的研究也变成为法律主张提供证据,并进而大力推进南中国海问题的国际化。

具体而言,就是:历史资料不够充分,不能支撑越南对历史性因素的强调;与中国的立场区别开来,使中国的立场显得“孤立”;新的立场与北美、欧洲、大洋洲官方与学界的立场比较一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新立场与东盟其他声索国的立场实现了统一,有利于东盟声索国(尤其是越南与菲律宾)把南中国海问题提升到东盟层次,从而利用东盟的集体力量实现他们的主张;避免未来为了走国际仲裁程序而被迫调整主张的尴尬;及早部署对国际法的深入研究,以便增加国际裁决中的胜算;便于推进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哈哈!这会砸脚上了吧!
和兔子谈自古以来,那好啊,我们来谈谈历史上安南历史上3次北属时期吧,最长的一次从西汉持续到唐末,1000年,要按照西方的翻译叫法更屌,直接叫越南被中国占领时代
猴子的古书也是中文的吧。它怎么好意思用别国的书来证自己的岛。
和兔子比历史....笑死人了,猴子!你们这是自寻死路!。。。。
这个教授真才实学。
这才是文史地的综合人才啊,牛掰!

历史方面我们强调的太多了,关键是一讲历史,越南都是中国的。猴子们没招了,说不定还给你绕到石器时代呢。

强调太多的历史意义不大,现在歪曲历史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还是提高国力,对周边诸小,经济上控制,军事上威慑,政治上掌控,这才是正途。历史,就是一块遮羞布,需要的时候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扔一边去。

和兔子比历史,这不是故意送脸吗
每次看到这颗圆球,总是剩下不限遐想


黄沙自古以来就是上海,广州,桂林等地的小村落,并且有历朝文人骚客诗词为证:

1、黄沙百战穿金甲(唐·王昌龄·《从军行》)2、白草黄沙野色分(元·王冕·《即事 其二》)3、渺渺黄沙天万里(元·王冕·《漫兴 其三》)4、碧水黄沙(宋·李祁·《点绛唇》)5、望望尽黄沙(元·王冕·《漫兴 其四》)6、惟见黄沙白云起(唐·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7、恶风卷地吹黄沙(宋·陆游·《塞上曲》)8、黄沙北战穿金甲(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9、问黄沙飞镞(宋·张榘·《水龙吟》)10、朝见马岭黄沙合(隋·卢思道·《从军行》)11、数里黄沙行客路(唐·周朴·《春日秦国怀古》)12、黄沙白雾昼常昏(宋·陆游·《闵雨》)13、路傍死卧黄沙人(唐·李昂·《从军行》)14、黄沙吹酒旗(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15、白草黄沙(宋·蒋兴祖女·《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16、直为黄沙暗如漆(唐·骆宾王·《畴昔篇》)17、烟里黄沙遮不住(清·周济·《蝶恋花》)18、黄沙万里白草枯(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19、今旦卧死黄沙中(南北朝·吴均·《行路难》)20、黄沙扬暮霭(宋·文天祥·《杜架阁》)21、黄沙旅思催(唐·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22、黄沙幕南起(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23、黄沙暮渐迷(唐·王建·《塞上》)24、漠漠黄沙吹雾(宋·吴泳·《贺新凉/贺新郎》)25、见说黄沙接五原(宋·文天祥·《和中斋韵》)26、黄沙披甲卧(唐·于濆·《塞下曲》)27、白草黄沙(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28、黄沙一万里(唐·刘长卿·《从军六首》)29、黄沙瘗腥鬼(唐·李沇·《醮词》)30、黄沙霏霏乌帽底(宋·李若水·《次颜博士游紫罗洞五首》)31、黄沙暮愁宿(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32、两人已向黄沙死(唐·张谓·《代北州老翁答》)33、江涛簸岸黄沙走(唐·杜甫·《复阴》)34、黄沙只自伤(唐·刘商·《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35、春流咽咽走黄沙(宋·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36、黄沙赤血撼天(现代·老舍·《潼关炮声》)37、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唐·王睿·《相和歌辞·公无渡河》)38、即出黄沙在(唐·杜甫·《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39、惊风击面黄沙走(宋·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40、烈风吹黄沙(宋·陆游·《鼓楼舖醉歌》)41、汉月到黄沙(唐·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42、尽日度黄沙(唐·李嘉祐·《送崔夷甫员外和蕃》)43、黄沙戍下悲歌发(唐·郎士元·《塞下曲》)44、黄沙风卷半空抛(唐·赵延寿·《塞上》)45、黄沙苍莽(清·陈维崧·《钜鹿道中作》)46、黄沙幕南起(唐·陈子昂·《感遇·之三》)47、迹陷黄沙仍未寤(唐·李玖·《喷玉泉冥会诗八首·白衣叟喷玉泉感旧游书怀》)48、黄沙万里昏(南北朝·谢朓·《隋王鼓吹曲 从戎曲》)49、苍苔白骨满黄沙(宋·朱继芳·《和颜长官百咏·边庭》)50、黄沙白草任风吹(唐·马戴·《易水怀古》)51、赋与黄沙衰草(元·无名氏·《青门引 题古阳关 静齐至正直记卷一》)52、黄沙枯髑髅(宋·黄庭坚·《髑髅颂》)53、黄沙风卷半空抛(辽·赵延寿·《虏廷感赋》)54、落日黄沙(宋·张炎·《湘月/念奴娇》)55、岂恋黄沙(宋·谢枋得·《沁园春 寒食郓州道中》)56、黄沙白骨拥长城(唐·李益·《统汉烽下》)57、黄沙连海路无尘(唐·杜牧·《游边》)58、黄沙谁问冶长猜(唐·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59、细草黄沙渺渺(宋·刘褒·《六州歌头》)60、黄沙人外阔(唐·薛能·《送李溟出塞》)61、月照黄沙万里(元·梁寅·《烛影摇红 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62、白草黄沙羊马群(元·王冕·《题墨梅图》)63、关河迢递绕黄沙(宋·朱弁·《春阴》)64、凿河千里走黄沙(唐·吴融·《杂曲歌辞·水调》)65、黄沙枯碛无寸草(唐·顾况·《梁司马画马歌》)66、请看黄沙白草——碧血尚阴凝(当代·梁羽生·《八声甘州 冒浣莲》)67、黄沙与云平(明·杨慎·《拟青青河畔草》)68、古柏翳黄沙(唐·喻凫·《樊川寒食》)69、携书弹剑走黄沙(当代·金庸·《赠乾隆 陈家洛》)70、拍堤滚黄沙(宋·强至·《乙巳十月七日过黄河中流遇巨浪偶作》)71、眯眼黄沙障麦天(宋·周南·《和史君喜雨》)72、黄沙北风起(唐·张籍·《征西将》)73、断蓬飞叶卷黄沙(宋·苏轼·《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74、黄沙古岸转(宋·范成大·《长安闸》)75、黄沙漫空天一色(宋·沈继祖·《昭君村》)76、几多冤骨埋黄沙(宋·司马光·《悯狱谣》)77、地迥黄沙似涨川(宋·苏颂·《沙陁路》)78、风吹黄沙昏泬寥(宋·文同·《五原行》)79、黄沙不见一人还(明·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80、弊裘百日走黄沙(明·童冀·《和衍公约看杏花韵》)81、黄沙日落战云昏(明·徐祯卿·《塞上曲》)82、唯见黄沙白云起(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83、黄沙尽处空烟树(元·许有壬·《菩萨蛮 寄都下友人》)84、黄沙漫故道(宋·文天祥·《十二月二十日作》)85、黄沙春断子卿鸿(宋·白珽·《寄天香庵恬上人》)86、黄沙眯人目(宋·仇远·《和蒋全愚韵》)87、黄沙翻浪攻排亭(宋·范成大·《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檥舟》)88、一从脚踏黄沙堆(宋·家铉翁·《谢舜元以墨竹为赠》)89、黄沙满江日色薄(宋·黎廷瑞·《乌沙夹阻风》)90、四十万人坑黄沙(宋·李复·《过高平县》)91、黄沙苦染鬓毛斑(宋·李若水·《雪后二首》)92、黄沙满塞黄云暗(宋·释斯植·《赋老将》)93、秦骸汉骨埋黄沙(宋·王禹偁·《战城南》)94、黄茅起烟如黄沙(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95、黄沙明野渡(宋·叶茵·《舟行次韵二首》)96、黄沙漫道路(宋·文天祥·《崔镇驿》)97、堆有黄沙粟有金(宋·郑文宝·《温泉》)98、黄沙苍茫雪苑冬(宋·家铉翁·《题陈子新所藏云山小景渔矶二士》)99、几多精甲没黄沙(宋·刘克庄·《扬州作》)100、黄沙日傍荒台落(宋·刘子翚·《过邺中》)101、行尽黄沙春不见(宋·梅尧臣·《送朱纯臣端公使契丹奠祭》)102、暴风吹黄沙(宋·梅尧臣·《下土桥送刁景纯忽大风韩子华先归遗其小方巾》)103、黄沙尽日蒙(宋·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104、黄沙渍铁衣(宋·武衍·《京口策应戍将归营》)105、黄沙万里归兵戎(宋·薛魁祥·《诗一首》)106、河静黄沙咽浊流(宋·张耒·《大雪中李提举惠玻璃泉两榼二首》)107、黄沙浑浑水满川(宋·张耒·《通海夜雨寄淮上故人》)108、独自没黄沙(唐·郑鏦·《入塞曲》)109、家住黄沙绿水湾(宋·陈著·《次韵赵寄庵》)110、黄沙冥冥(宋·家铉翁·《题梅竹图》)111、黄沙吹白浪(宋·黎廷瑞·《江行阻风》)112、黄沙万里暮天远(宋·吴潜·《平山堂》)113、黄沙翳暝征人愁(宋·赵汝鐩·《宿康口渔家》)114、河声连底卷黄沙(宋·周邦彦·《谩成》)115、黄沙迢迢照孤月(明·皇甫冲·《燕歌行》)116、黄沙白草间(明·刘溥·《送驾北征》)117、白草黄沙风雨夜(明·沈炼·《感怀》)118、又向黄沙作逐臣(明·沈明臣·《报恩人二首》)119、黄沙茫茫白草秋(明·屠隆·《长安明月篇》)120、黄沙孤断肠(明·魏学礼·《春思曲》)121、黄沙落寒雁(元·张宪·《出自蓟北门行》)122、黄沙如雨扑征鞍(宋·范成大·《市街》)123、黄沙万里塞云闲(明·陈鹤·《咏梅》)124、北风吹陇簸黄沙(明·陈束·《高阳行二首》)125、招邀待我黄沙头(明·高棅·《梅江谣留别梅江诸友》)126、黄沙白草云随马(明·黄守·《送胡学士杨金二侍讲扈驾北伐》)127、黄沙白草路人稀(明·蒋山卿·《从军行》)128、孤坟三尺掩黄沙(明·瞿佑·《古冢行》)129、黄沙渺茫茫(明·刘基·《北上感怀》)130、白草黄沙道路难(明·刘溥·《登楼有感》)131、白草黄沙雨露重(明·刘廌·《柬马都指挥》)132、黄沙欲没李陵墓(明·卢柟·《云中曲四首》)133、塞北黄沙入马蹄(明·沈天孙·《明妃》)134、大风挟势飞黄沙(明·宋濂·《次刘经历韵》)135、黄沙暗中原(明·王宠·《纪变》)136、黄沙障天天半昏(明·吴宽·《渡口驿遇风》)137、城郭黄沙外(明·姚旅·《琅琊道上》)138、沸地黄沙冻欲牢(明·俞允文·《胡笳曲》)139、黄沙云暖地椒湿(明·张以宁·《题郭诚之百马图》)140、黄沙人种田(明·张以宁·《近无锡道中叠桥随港直,联木护堤偏。》)141、云黄沙白静边州(明·周藩宗正·《席上送樵村兵宪西亭》)142、勤操丹笔念黄沙(唐·白居易·《和自劝二首》)143、何须泪落怨黄沙(唐··《杂曲歌辞·太和第四》)144、黄沙西际海(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145、战血染黄沙(唐·贯休·《古塞下曲四首》)146、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唐·水神·《霅溪夜宴诗(诸神命丽玉唱公无渡河歌)》)147、黄沙走清渠(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148、涕泪挥洒沾黄沙(宋·蔡襄·《忆第》)149、惊风清旦卷黄沙(宋·陈造·《郢州守风二首》)150、黄沙号风冰结石(宋·刘有庆·《效长吉体》)151、漭漭黄沙作雾吹(宋·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152、旷野多黄沙(宋·欧阳修·《书素屏》)153、黄沙衮衮激洪流(宋·强至·《河亭戏题》)154、黄沙莽莽白骨腥(宋·萧元之·《塞马歌答杨侍郎》)155、东风作恶暗黄沙(明·胡安·《遇风》)156、黄沙拥断丘(明·金大舆·《沂水道中过教寺》)157、黄沙一万里(明·金銮·《出塞》)158、柳黄沙际见(明·李梦阳·《早春繁台》)159、黄沙蔽平原(明·刘基·《旅兴(四十首)》)160、马上黄沙拂面行(明·沈周·《从军行(成化乙未)》)161、黄沙走塞庭(元·王逢·《闻畿甸消息》)162、黄沙白水光相乱(元·王逢·《挛跛中杂兴(二首)》)163、漠漠黄沙天万里(元·王冕·《谩兴(四首)》)164、皂雕落日黄沙(明·杨慎·《敦煌乐》)165、黄沙白碛可人怜(明·尹耕·《赠谭青原侍御》)166、黄沙断碛千回转(明·曾棨·《陈员外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167、黄沙白草两茫茫(明·朱成泳·《陇头吟》)。。。。。。

黄沙自古以来就是上海,广州,桂林等地的小村落,并且有历朝文人骚客诗词为证:

1、黄沙百战穿金甲(唐·王昌龄·《从军行》)2、白草黄沙野色分(元·王冕·《即事 其二》)3、渺渺黄沙天万里(元·王冕·《漫兴 其三》)4、碧水黄沙(宋·李祁·《点绛唇》)5、望望尽黄沙(元·王冕·《漫兴 其四》)6、惟见黄沙白云起(唐·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7、恶风卷地吹黄沙(宋·陆游·《塞上曲》)8、黄沙北战穿金甲(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9、问黄沙飞镞(宋·张榘·《水龙吟》)10、朝见马岭黄沙合(隋·卢思道·《从军行》)11、数里黄沙行客路(唐·周朴·《春日秦国怀古》)12、黄沙白雾昼常昏(宋·陆游·《闵雨》)13、路傍死卧黄沙人(唐·李昂·《从军行》)14、黄沙吹酒旗(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15、白草黄沙(宋·蒋兴祖女·《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16、直为黄沙暗如漆(唐·骆宾王·《畴昔篇》)17、烟里黄沙遮不住(清·周济·《蝶恋花》)18、黄沙万里白草枯(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19、今旦卧死黄沙中(南北朝·吴均·《行路难》)20、黄沙扬暮霭(宋·文天祥·《杜架阁》)21、黄沙旅思催(唐·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22、黄沙幕南起(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23、黄沙暮渐迷(唐·王建·《塞上》)24、漠漠黄沙吹雾(宋·吴泳·《贺新凉/贺新郎》)25、见说黄沙接五原(宋·文天祥·《和中斋韵》)26、黄沙披甲卧(唐·于濆·《塞下曲》)27、白草黄沙(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28、黄沙一万里(唐·刘长卿·《从军六首》)29、黄沙瘗腥鬼(唐·李沇·《醮词》)30、黄沙霏霏乌帽底(宋·李若水·《次颜博士游紫罗洞五首》)31、黄沙暮愁宿(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32、两人已向黄沙死(唐·张谓·《代北州老翁答》)33、江涛簸岸黄沙走(唐·杜甫·《复阴》)34、黄沙只自伤(唐·刘商·《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35、春流咽咽走黄沙(宋·苏轼·《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36、黄沙赤血撼天(现代·老舍·《潼关炮声》)37、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唐·王睿·《相和歌辞·公无渡河》)38、即出黄沙在(唐·杜甫·《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39、惊风击面黄沙走(宋·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40、烈风吹黄沙(宋·陆游·《鼓楼舖醉歌》)41、汉月到黄沙(唐·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42、尽日度黄沙(唐·李嘉祐·《送崔夷甫员外和蕃》)43、黄沙戍下悲歌发(唐·郎士元·《塞下曲》)44、黄沙风卷半空抛(唐·赵延寿·《塞上》)45、黄沙苍莽(清·陈维崧·《钜鹿道中作》)46、黄沙幕南起(唐·陈子昂·《感遇·之三》)47、迹陷黄沙仍未寤(唐·李玖·《喷玉泉冥会诗八首·白衣叟喷玉泉感旧游书怀》)48、黄沙万里昏(南北朝·谢朓·《隋王鼓吹曲 从戎曲》)49、苍苔白骨满黄沙(宋·朱继芳·《和颜长官百咏·边庭》)50、黄沙白草任风吹(唐·马戴·《易水怀古》)51、赋与黄沙衰草(元·无名氏·《青门引 题古阳关 静齐至正直记卷一》)52、黄沙枯髑髅(宋·黄庭坚·《髑髅颂》)53、黄沙风卷半空抛(辽·赵延寿·《虏廷感赋》)54、落日黄沙(宋·张炎·《湘月/念奴娇》)55、岂恋黄沙(宋·谢枋得·《沁园春 寒食郓州道中》)56、黄沙白骨拥长城(唐·李益·《统汉烽下》)57、黄沙连海路无尘(唐·杜牧·《游边》)58、黄沙谁问冶长猜(唐·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59、细草黄沙渺渺(宋·刘褒·《六州歌头》)60、黄沙人外阔(唐·薛能·《送李溟出塞》)61、月照黄沙万里(元·梁寅·《烛影摇红 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62、白草黄沙羊马群(元·王冕·《题墨梅图》)63、关河迢递绕黄沙(宋·朱弁·《春阴》)64、凿河千里走黄沙(唐·吴融·《杂曲歌辞·水调》)65、黄沙枯碛无寸草(唐·顾况·《梁司马画马歌》)66、请看黄沙白草——碧血尚阴凝(当代·梁羽生·《八声甘州 冒浣莲》)67、黄沙与云平(明·杨慎·《拟青青河畔草》)68、古柏翳黄沙(唐·喻凫·《樊川寒食》)69、携书弹剑走黄沙(当代·金庸·《赠乾隆 陈家洛》)70、拍堤滚黄沙(宋·强至·《乙巳十月七日过黄河中流遇巨浪偶作》)71、眯眼黄沙障麦天(宋·周南·《和史君喜雨》)72、黄沙北风起(唐·张籍·《征西将》)73、断蓬飞叶卷黄沙(宋·苏轼·《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74、黄沙古岸转(宋·范成大·《长安闸》)75、黄沙漫空天一色(宋·沈继祖·《昭君村》)76、几多冤骨埋黄沙(宋·司马光·《悯狱谣》)77、地迥黄沙似涨川(宋·苏颂·《沙陁路》)78、风吹黄沙昏泬寥(宋·文同·《五原行》)79、黄沙不见一人还(明·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80、弊裘百日走黄沙(明·童冀·《和衍公约看杏花韵》)81、黄沙日落战云昏(明·徐祯卿·《塞上曲》)82、唯见黄沙白云起(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83、黄沙尽处空烟树(元·许有壬·《菩萨蛮 寄都下友人》)84、黄沙漫故道(宋·文天祥·《十二月二十日作》)85、黄沙春断子卿鸿(宋·白珽·《寄天香庵恬上人》)86、黄沙眯人目(宋·仇远·《和蒋全愚韵》)87、黄沙翻浪攻排亭(宋·范成大·《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檥舟》)88、一从脚踏黄沙堆(宋·家铉翁·《谢舜元以墨竹为赠》)89、黄沙满江日色薄(宋·黎廷瑞·《乌沙夹阻风》)90、四十万人坑黄沙(宋·李复·《过高平县》)91、黄沙苦染鬓毛斑(宋·李若水·《雪后二首》)92、黄沙满塞黄云暗(宋·释斯植·《赋老将》)93、秦骸汉骨埋黄沙(宋·王禹偁·《战城南》)94、黄茅起烟如黄沙(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95、黄沙明野渡(宋·叶茵·《舟行次韵二首》)96、黄沙漫道路(宋·文天祥·《崔镇驿》)97、堆有黄沙粟有金(宋·郑文宝·《温泉》)98、黄沙苍茫雪苑冬(宋·家铉翁·《题陈子新所藏云山小景渔矶二士》)99、几多精甲没黄沙(宋·刘克庄·《扬州作》)100、黄沙日傍荒台落(宋·刘子翚·《过邺中》)101、行尽黄沙春不见(宋·梅尧臣·《送朱纯臣端公使契丹奠祭》)102、暴风吹黄沙(宋·梅尧臣·《下土桥送刁景纯忽大风韩子华先归遗其小方巾》)103、黄沙尽日蒙(宋·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104、黄沙渍铁衣(宋·武衍·《京口策应戍将归营》)105、黄沙万里归兵戎(宋·薛魁祥·《诗一首》)106、河静黄沙咽浊流(宋·张耒·《大雪中李提举惠玻璃泉两榼二首》)107、黄沙浑浑水满川(宋·张耒·《通海夜雨寄淮上故人》)108、独自没黄沙(唐·郑鏦·《入塞曲》)109、家住黄沙绿水湾(宋·陈著·《次韵赵寄庵》)110、黄沙冥冥(宋·家铉翁·《题梅竹图》)111、黄沙吹白浪(宋·黎廷瑞·《江行阻风》)112、黄沙万里暮天远(宋·吴潜·《平山堂》)113、黄沙翳暝征人愁(宋·赵汝鐩·《宿康口渔家》)114、河声连底卷黄沙(宋·周邦彦·《谩成》)115、黄沙迢迢照孤月(明·皇甫冲·《燕歌行》)116、黄沙白草间(明·刘溥·《送驾北征》)117、白草黄沙风雨夜(明·沈炼·《感怀》)118、又向黄沙作逐臣(明·沈明臣·《报恩人二首》)119、黄沙茫茫白草秋(明·屠隆·《长安明月篇》)120、黄沙孤断肠(明·魏学礼·《春思曲》)121、黄沙落寒雁(元·张宪·《出自蓟北门行》)122、黄沙如雨扑征鞍(宋·范成大·《市街》)123、黄沙万里塞云闲(明·陈鹤·《咏梅》)124、北风吹陇簸黄沙(明·陈束·《高阳行二首》)125、招邀待我黄沙头(明·高棅·《梅江谣留别梅江诸友》)126、黄沙白草云随马(明·黄守·《送胡学士杨金二侍讲扈驾北伐》)127、黄沙白草路人稀(明·蒋山卿·《从军行》)128、孤坟三尺掩黄沙(明·瞿佑·《古冢行》)129、黄沙渺茫茫(明·刘基·《北上感怀》)130、白草黄沙道路难(明·刘溥·《登楼有感》)131、白草黄沙雨露重(明·刘廌·《柬马都指挥》)132、黄沙欲没李陵墓(明·卢柟·《云中曲四首》)133、塞北黄沙入马蹄(明·沈天孙·《明妃》)134、大风挟势飞黄沙(明·宋濂·《次刘经历韵》)135、黄沙暗中原(明·王宠·《纪变》)136、黄沙障天天半昏(明·吴宽·《渡口驿遇风》)137、城郭黄沙外(明·姚旅·《琅琊道上》)138、沸地黄沙冻欲牢(明·俞允文·《胡笳曲》)139、黄沙云暖地椒湿(明·张以宁·《题郭诚之百马图》)140、黄沙人种田(明·张以宁·《近无锡道中叠桥随港直,联木护堤偏。》)141、云黄沙白静边州(明·周藩宗正·《席上送樵村兵宪西亭》)142、勤操丹笔念黄沙(唐·白居易·《和自劝二首》)143、何须泪落怨黄沙(唐··《杂曲歌辞·太和第四》)144、黄沙西际海(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145、战血染黄沙(唐·贯休·《古塞下曲四首》)146、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唐·水神·《霅溪夜宴诗(诸神命丽玉唱公无渡河歌)》)147、黄沙走清渠(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148、涕泪挥洒沾黄沙(宋·蔡襄·《忆第》)149、惊风清旦卷黄沙(宋·陈造·《郢州守风二首》)150、黄沙号风冰结石(宋·刘有庆·《效长吉体》)151、漭漭黄沙作雾吹(宋·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152、旷野多黄沙(宋·欧阳修·《书素屏》)153、黄沙衮衮激洪流(宋·强至·《河亭戏题》)154、黄沙莽莽白骨腥(宋·萧元之·《塞马歌答杨侍郎》)155、东风作恶暗黄沙(明·胡安·《遇风》)156、黄沙拥断丘(明·金大舆·《沂水道中过教寺》)157、黄沙一万里(明·金銮·《出塞》)158、柳黄沙际见(明·李梦阳·《早春繁台》)159、黄沙蔽平原(明·刘基·《旅兴(四十首)》)160、马上黄沙拂面行(明·沈周·《从军行(成化乙未)》)161、黄沙走塞庭(元·王逢·《闻畿甸消息》)162、黄沙白水光相乱(元·王逢·《挛跛中杂兴(二首)》)163、漠漠黄沙天万里(元·王冕·《谩兴(四首)》)164、皂雕落日黄沙(明·杨慎·《敦煌乐》)165、黄沙白碛可人怜(明·尹耕·《赠谭青原侍御》)166、黄沙断碛千回转(明·曾棨·《陈员外奉使西域周寺副席中道别长句》)167、黄沙白草两茫茫(明·朱成泳·《陇头吟》)。。。。。。
越南自己的历史都是中文书写或者查中国史书的还想跟中国比自古以来?还真是自寻死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