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体温吗?你会测体温吗?你会维持正常体温吗?【失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0:25


如题。

大家都来聊聊吧。

如题。

大家都来聊聊吧。
我今天还测了下,36.47度,这算啥意思?
我今天还测了下,36.47度,这算啥意思?
这么精确,是电子体温计测的鼓膜温度吗?
pretty 发表于 2013-11-21 17:36
这么精确,是电子体温计测的鼓膜温度吗?
就是那种放在嘴里的体温计,是电子的,网上买的,不知道准不准。。。
pretty 发表于 2013-11-21 17:36
这么精确,是电子体温计测的鼓膜温度吗?
就是那种放在嘴里的体温计,是电子的,网上买的,不知道准不准。。。
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正常值为36.3~37.2℃。

2.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部,用上臂半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3.肛测::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病人仰卧位,将肛表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的1/2为止,放置3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
通过脉搏跳动次数可以大概估计是否正常
    哺乳动物都有相对恒定的体温,人类也不例外。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0.5度。

具体介绍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3~38摄氏度为低热,38.1~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1~41摄氏度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常平均体温37摄氏度,来自1868年乌德利希对2500名成年人腋下温度平均值。美国马里兰州医学院麦克维克检测148人的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6.8摄氏度,测定结果表明:个体之间正常体温变动范围可达2.7摄氏度,每个人一天内不同时间体温可相差0.6摄氏度,正常人早晨6时体温最低,下午4时最高。
正常波动

    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种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

    体温也与年龄有关。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有时候需要进暖箱护理。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情况。
体热平衡

    安静时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

    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
2.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部,用上臂半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 一般都是测量5分钟。
pretty 发表于 2013-11-27 13:17
体热平衡

    安静时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 ...
今年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天天多次测体温,一般来讲2分钟以上就很解决5分钟的数了。后期的变化都不大。
产热过程

   机体的总产热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基础代谢是机体产热的基础。基础代谢高产热量多;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正常成年男子的基础代谢率约为170kJ/m2·h。成年女子约155kJ/m2·h。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热量一般比基础代谢率增高25%,这是由于维持姿势时肌肉收缩所造成的。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使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热量。

    骨骼肌的产热量则变化很大,在安静时产热量很小。运动时则产热量很大;轻度运动如平行时,其产热量可比安静时增加3-5倍,剧烈运动时,可增加10-20倍。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来增加产热量。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为9-11次/分。发生寒战的肌肉在肌电图上表现出一簇一簇的高波幅群放电,这是不同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同步化的结果。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高,发生寒战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

    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通常在发生寒战之前,首先出现温度刺激性肌紧张(thermalmuscletone)或称寒战前肌紧张(pre-shiveringtone),此时代谢率就有所增加。以后由于寒冷刺激的持续作用,便在温度刺激性肌紧张的基础上出现肌肉寒战,产热量大大增加,这样就维持了在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

    内分泌激素也可影响产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产热量迅速增加,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激素则使产热缓慢增加,但维持时间长。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度过几周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可增加2倍上下,代谢率可增加20-30%。
散热过程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 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一部分热量通过皮肤汗液蒸发来散发,呼吸、排尿和排粪也可散失一小部分热量。
    辐射(radiation)散热:这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一种散热形式。以此种方式散发的热量,在机体安静状态下所占比例较大(约占部散热量的60%左右)。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皮肤温稍有变动,辐射散热量就会有很大变化。四肢表面积比较大,因此在辐射散热中有重要作用。气温与皮肤的温差越大,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

    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散热: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如床或衣服等。但由于此等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体热因传导而散失的量不大。另外,人体脂肪的导热度也低,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多,女子一般皮下脂肪也较多,所以,他们由深部向表层传导的散热量要少些。皮肤涂油脂类物质,也可以起减少散热的作用。水的导热度较大,根据这个道理可利用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或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人体周围总是绕有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对流),便将体热发散到空间。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流所散失的热量的多少,受风速影响极大。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相反,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也越少。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失的热量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透隔热组织(脂肪组织等),在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皮下的毛细血管异常弯曲,进而形成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皮肤的血流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皮肤血管的口径。增减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从而使散热量符合于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命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因而大大增加(据测算,全部皮肤血流量最多可达到心输出量的12%)。于是较多的体热从机体深部被带到体表层,提高了皮肤温,增强了散热作用。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也因而大大减少。此时机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起到了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此外,四肢深部的静脉是和动脉相伴走行的。这样的解剖结构相当于一个热量逆流交换系统。深部静脉呈网状围绕着动脉。静脉血温较低,而动脉血温度较高。两者之间由于温度差而进行热量交换。逆流交换的结果,动脉血带到末梢的热量,有一部分已被静脉血带回机体深部。这样就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如果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从皮肤返回心脏的血液主要由皮肤表层静脉来输送,此时逆流交换机制将不再起作用。
   
    蒸发散热

    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evaporation)1g水分可使机体散失2.4kJ热量。当环境温度为21℃时,大部分的体热(70%)靠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热,少部分的体热(29%)则由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变小,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量减小,而蒸发的散热作用则增强;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方式就不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人体蒸发有二种形式:即不感蒸发(insesibleperspiration)和发汗(sweating)。人体即使处在低温中,没有汁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都不断有水分渗也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称为不显汗,即这种水分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并与汁腺的活动开关。在室温30℃以下时,不感蒸发的水分相当恒定,有12-15g/h·m2水分被蒸发掉,其中一半是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另一半的水分是由皮肤的组织间隙直接渗出而蒸发的。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为400-600ml。婴幼儿的不感蒸发的速率比成人大,因此,在缺水时婴幼儿更容易造成严重脱水。不感蒸发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散热途径,有些动物如狗,虽有汁腺结构,但在高温环境下也不能分泌汁液,此时,它必须通过热喘呼吸(panting)由呼吸道来增强蒸发散热。

    发汗汗腺分泌汁液的活动称为发汗。发汗是可以意识到的有明显的汗液分泌,因此,汁液的蒸发又称为可感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而且着衣较多时,气温达25℃便可引起人体发汗。人进行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亦可出现发汗,而且汗量往往较多的。汗液中水分占99%,而固体成分则不到1%,在固体成分中,大部分为氯化钠,也有少量氯化钾、尿素等。同血浆相比,汗液的特点是:氯化钠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在高温作业等大量出汗的人,汗液中可丧失较多的氯化钠,因此应注意补充氯化钠。汗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几乎是零;乳酸浓度主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为零。实验测得在汗腺分泌时,分泌管腔内的压力高达37.3kPa(250mmHg)以上。这表明汗液不是简单的血浆滤出液,而是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的。大量的乳酸是腺细胞进入分泌活动的产物。刚刚从汗腺细胞分泌出来的汗液,与血浆是等渗的,但在流经汗腺管腔时,由于钠和氯被重吸收,所以,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汗液中排出的钠量也受醛固醇的调节。下因为汗液是低渗的,所以当机体因大量发汗而造成脱水时,可导致高渗性脱水。
    体温相对稳定的意义

    地球表面的温度一年四季在不断地变化,各个地区的气温也大不相同。(最高和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150℃,就是温带许多地区,冬、夏气温之差也往往在60℃以上。)人类由于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并能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故能够在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和工作,并维持较恒定的体温,即37℃左右。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机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

    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或接受太阳辐射热的多寡而发生改变,称为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只有在其适宜温度范围内才能生长、繁殖和进行正常活动。而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它们将隐蔽起来或进入休眠。

    鸟类、哺乳类、尤其是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进化完善,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都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为恒温动物。恒定的体温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样就增强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温的测量

(一)体表温度与深部温度

测量体温常用特制的汞温度计,也可用热电偶、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度图仪等。

通常说人的体温为37℃,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其实仔细研究,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可分为深部温度和体表温度两部分。这里所说的深部和体表无严格的解剖含义,仅是指功能模式的划分。

1.深部温度 人体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而又均匀的。但是,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个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处的温度略低些。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会使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于一致。因此在理论上,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它可代表身体内部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2.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要低于深部温度,而且由里及表存在着明显的温度梯度。体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体温调节中可起隔热层作用,通过它维持着深部体温的相对稳定。

体表的最外层,即皮肤表面,其温度称为皮肤温。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相差很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测定,额部的皮肤温为33~34℃,躯干为32℃,手为30℃,足为27℃。在寒冷的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四肢末梢(手和足)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而头部皮肤温的变动相对比较少。皮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二)体温的测试部位及其正常值

由于机体深部血液的温度不易测量,在临床检查和实验研究中,为了方便,通常测定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一般直肠温度最高,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约为37.5℃,量2-5分钟,但不方便量测,不建议。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5℃左右,约为37.0℃,量3-5分钟。腋窝温度约比口腔温度低0.4℃,量5-10分钟。报告体温时,要注明测定的部位。
1370_20111220004714693200_1.jpg2560522420.jpg

常用的医用水银式温度计,上面两种为口表、腋表,最高温度42度。肛表没有上图,要比这两个长很多。
20111230132612301.jpg201191113570107.jpgt113.jpg

各种电子体温计,有些是热电偶,有些是红外线测温。测量方式有直接接触,有间接测温。有测口腔、腋下,有测鼓膜、前额。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EVelZZ7ErqIU_bBth3K

电子体温计
编辑

电子体温计由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器,纽扣电池,专用集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组成。能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体温,与传统的水银玻璃体温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高,能记忆并有蜂鸣提示的优点,尤其是电子体温计不含水银,对人体及周围环境无害,特别适合于家庭,医院等场合使用。

目录

1简介
2历史现状
3基本构造
4测温原理
5测温范围
6基本类型
7优点缺点
8操作指南
用法
方式
注意事项
9测量位置
腋下
耳内或是前额
口腔
直肠(肛门)
10如何选购

1简介


电子体温计
电子体温

电子体温计利用某些物质的物理参数,如电阻、电压、电流等,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的确定关系,将体温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

其不足之处在于示值准确度受电子元件及电池供电状况等因素影响,不如玻璃体温计。

利用了半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2历史现状

中国电子体温计行业最早起源于1998年,以每年高于30%的速度发展至今经历了十多年时间。高达数倍甚至10多倍的利润空间、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目前国内涌现出了大小80多家电子体温计品牌,既有“欧姆龙”、“婴之侣”、“捷威”等行业领头的外资品牌,也有“海尔”、“倍尔康”、“裕康”、“华辰”、“世佳”、“华安”、“康复”、“康庄”、等迅速发展壮大的国内品牌,今后试图进入该行业的生产厂家将达到50多家。由于行业逐步规范和新一轮电子体温计产品消费热潮的兴起,2009年以后,电子体温计产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的快速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3基本构造

感温头、量温棒、显示屏、开关、按键以及电池盖。

电子体温件构造

4测温原理

电子体温计是利用温度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或者再将电流信号(模拟信号)转换成能够被内部集成的电路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显示器(如液晶、数码管、LED矩阵等)显示以数字形式的温度,能记录、读取被测温度的最高值。

电子体温计最核心的元件就是感知温度的NTC温度传感器。传感器的分辨率可达±0.01℃,精确度可达±0.02℃,反应速度<2.8秒,电阻年漂移率≤0.1%(相当于小于0.025℃)。

软质棒式电子体温计

5测温范围

32°C到43°C或89.6°F到109.4°F。

6基本类型

1) 硬质棒式:家庭普遍适用,采用腋窝测量和口腔测量方式的一种温度计。

2)软质棒式:软头电子体温计前端可任意弯曲,多方位,无死角,适合各部位的测量 ,一般可采用口腔、腋下、肛门三种量法。

3)奶嘴式:婴儿奶嘴式电子体温计是针对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而精心设计制造的。部件设计全部采用圆滑弧线,曲率依据宝宝口型,硅胶奶嘴内含温度传感器。

奶嘴式电子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温度测量部位

1.将开机后的体温计探头置于腔舌根下,可测得口腔温度。

2.将开机后的电子体温计探头置于腋窝中心处,可测得腋窝中心温度。

3.在不能测试口腔和腋窝的情况下,将开机后的电子体温计探头插入直肠,进入深度不可超过电子体温计总长的1/2。

7优点缺点

优点为准确度高,误差一般不超过+-0.1℃,读数和携带均方便。缺点是测量稳定性相对于玻璃体温计稍差。

8操作指南

用法

1.体温计使用前,应先用酒精对体温计头部进行消毒。

电子体温计功能图

2.按压开关,蜂鸣器马上发出蜂鸣音,显示器如图A所示,时间约2秒钟。

3.然后显示器显示上次侧量的温度如图B(假如上次测量为36.5℃),井持续2秒钟左右。然后显示器可能显示如C图所示.“℃”符号闪烁,表示体温计己处于待侧状态。(如此时室温高于32℃,体温计将显示室温而不显示如D图所示,同时“℃”符号不断闪烁)

4.将体温计用来量体温。量体温时显示出的温度值逐渐上升,同时“℃”符号不断闪烁。

5.当体温上升速度在16秒内小于0,1℃时,“℃”符号停止闪烁,同时体温计发出约5秒钟的蜂鸣提示声,这时体温计测量完毕,可以读取显示出的体温值。

6.体温计具有自动关机功能,将在测量结束后10分钟内自动关机。但为延长电池寿命,建议使用者在测量结束后,按压电源键关闭电源.

方式

电子体温计正确的测量方式

测量体温时会因为受到测温时间、外界空气、及不同身体部位的影响,而使温度有所偏差。为了得到准确的测温数据,请始终保持一定的测温部位。腋下时,电子体温计应紧贴感温部位;舌下时,电子体温计应紧插于舌根部位。

注意事项

电子体温计注意事项

1.当电子体温计后方位置显示“□”时表示表示需要更换电池,电池采用AG3扣式电池或SR41银氧化电池。更换电池时,先拨开上部的电池盖。紧压下开关导皮再拨出机芯约2.5MM(拨出机芯不可超过3.5mm),用小瓶口螺丝刀移出电池。装入新电池,正极朝上,塞入机芯,小心将电池盖合上即可。

2.电子体温计可用湿布擦拭来清洁,如是防水型的可直接放到水里清洗。不可置于高压气体,高温环境中,不可与腐蚀物品接触。对此造成的损坏不负质量担保责任:

3.工作温度:10°C-40°C 工作湿度:30%-80%RH

4.保存温度:-1°C-60°C 保存湿度:10%-80%RH

5.使用寿命:AG3或SR41扣式电池约为200小时

6.显示精度:±0.1°C(32°C到43°C时)或±0。2°F

9测量位置

腋下

时间:5-10分钟

发热温度:37℃以上

使用前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汞柱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下最顶端(即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测量5—10分钟;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用卫生纸擦拭体温计,以便下次或他人使用。

读数方法:一手拿住体温计尾部,即远离水银柱的一端,使眼与体温计保持同一水平,然后慢慢地转动体温计,从正面看到很粗的水银柱时就可读出相应的温度值。读数时注意千万不要用手碰体温计的水银端,这样会影响水银柱而造成测量不准。

耳内或是前额

时间:数秒钟

发热温度:38℃以上

另外有利用红外线量测技术量测耳内鼓膜的耳内温度计以及量测前额的前额温度计。如果体温计的玻璃碎了,体温计里的水银会给人体带来损害,一种新的体温计由塑料制成,可用于婴儿或年幼的儿童。正常的体温是37摄氏度。

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体温计的特点:(1)能脱离被测物体读数(2)装有的水银多(3)有缩口(4)分度值为0.1℃

缩口:使测量后,水银不能退后玻璃泡,从而可以脱离被测物体读数。

口腔

时间:3-5分钟

发热温度:37.5℃以上

口腔温度的采集是借由病患将温度计正确且安全的放置到口腔的能力。也就是排除了小孩或是无力抵抗咳嗽、虚弱的人或是会呕吐的人。(这在反应快速的电子式温度计来说比较没有问题,但在水银式温度计中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水银式温度计需要长的时间来反应温度)其他应该注意的地方是,当病患在使用口腔式温度计前如果有饮用热饮或是冰饮,那就必须考量其他的温度测量方法。

直肠(肛门)

时间:1-3分钟

发热温度:38℃以上

在直肠温度的量测时,特别是由另一人来量测时,应该要使用润滑剂来帮助。虽然直肠温度最为准确,但是要考量这样的行为在某些国家或是文化中是令人难为情的。另外如果置入温度计的方式不正确则会让病人感到不舒服甚至疼痛。婴儿通常都使用直肠温度量测,然而还是要借由护士来操作比较妥当。[1]

10如何选购

1、外观检查。

电子体温计一般做得小巧美观,表面光洁,无疵点。

2、通电检查。

将开关钮置于通位,察看显示标记是否和使用说明书上的一致,断开电源再接,观察是否同样显示正确标记,如果经多次电源通断试验,正确标记显示均相同,并且显示的腋下温度都基本一致,说明该电子体温计的重复性是好的。如果显示异常(温差过大),则说明电子体温表的电池电量耗尽,或某处接触不良。

3、准确度检查。

按下开关接钮,液晶显示器上出现"188.8"标记。将体温表放于舌下1分钟,当"C"标记停止闪烁并有蜂鸣提示音时,显示的读数即为体温,这是口腔体温。反复多测几次,口腔体温应当相同,如果不相同,则该表重复性不好,不能选用,也不需要做准确度检查,如果口腔体温完全相同,则可以进行腋下测温,当"C"标记停止闪烁并有蜂鸣提示音时,显示的读数即为腋下体温。同样,多测几次,腋下体温数值相同。一般口腔温度比腋下温度高1度左右,如果测试的口腔温度比腋下温度高得太多或太少,则可认为该电子体温计准确度不令人满意。

4、如果电子体温计放于舌下1分钟后,取出"C"标记仍在继续闪烁,则需断掉电子体温计的电源5分钟后再接通电源,重新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从口中取出体温后,显示不会再闪烁。如果仍断续闪烁,该表定有问题,不能选用。

5、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标准二类医疗器械,有没有售后服务,有没有电话地址,等等外包装信息,也可以到相关公司官网上查询。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6张)
1/1
参考资料
1.  体温计的测量位置  .爱瑞康 .2012-11-16 [引用日期2012-11-16] .
词条标签:
医疗器械电子电子技术电子术语通信 医流巴巴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每一种体温计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靠性、稳定性都不同,对使用者,使用条件,技能都有或高或低的要求。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体温的生理变异

    机体深部的温度虽然比较恒定,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温度、精神和体力活动状况等条件而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

(一)昼夜节律

    人类体温具有昼夜周期性。一天当中的体温,清晨2~6时最低,黎明后开始上升,整个白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下午6时达一日的高峰。这种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往复出现高峰、低谷的生理现象,称为昼夜节律。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区,体温均呈现昼夜波动。

    表面看来,白天体温升高的原因,是由于活动多、代谢率高,产热增加所致。其实并非如此。整天卧床保持安静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样的体温周期性变化。实验表明,将受试者置于无任何时间标记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长期生活,昼夜节律照样存在。不过此时昼夜周期比24小时略长一些,谓之自激周期。如令受试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响,其生理周期逐渐恢复原状,仍与地球自转周期保持同步。一般认为,这种节律的产生是内源性的,受昼夜节律起搏点(也称生物钟)的控制。实验表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二)性别

    女子的平均体温高于男子约0.3℃。除性别差异外,女子体温还有月节律的特性。成年女子体温水平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测定基础体温(早晨醒来,未起床测口腔温)发现,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来潮的同时,体温约下降0.2~0.3℃,到排卵时体温又降低0.2℃,此后突然升高。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定基础体温,以检验受试者有无排卵及排卵日期。女性体温的周期性升降,与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水平高低相吻合。这种月周期变化,可能也是在生物钟的控制下进行的。

(三)年龄

    新生婴儿和幼儿的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应加强护理保温。出生后数月随着神经系统的健全和活动与休息规律的建立,逐渐形成体温的昼夜节律。老年人代谢活动减弱,体温较青壮年为低,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代偿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环境激烈变化的刺激,也要及时注意保温和散热。

(四)体力活动与情绪

    肌肉活动可使产热量明显增高,导致体温上升。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也可使体温升高,有的机体在某种紧张情况下,体温可升高2℃左右。而手术麻醉时,体温下降,故要注意保温。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切忌把体温计放入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

    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

    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

    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塞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3.病人进食、饮水,或进行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测口腔温度;腋窝局部冷热敷应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隔30分钟,方可经直肠测温。

    4.测口温时,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及胃肠道的黏膜;口服牛奶或蛋清以延缓汞的吸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粗纤维食物(如韭菜等),以加速汞的排出。

    5.凡给婴幼儿、昏迷、危重病人及精神异常者测体温时,应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6.如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在病人身旁重新测量,必要时可同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taJxijlu3o9Vkb12lqa

失温
编辑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分类

轻度失温(Mild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 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Moderate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5~33.88度。

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

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失温和冻伤的关系

  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这两个概念在医学上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

为了对失温和冻伤的致病机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体的热量代谢和调节机能。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度(摄氏,下同),在40.5 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当体温(指身体核心区温度)低于30度时,死亡几乎无可避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体温概念是指人体的核心区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往往存在体表温度低于30度甚至冻结而人却仍然存活的情况。

词条标签:
失温症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http://www.517huwai.com/blog/28570

户外的失温和紧急处理

鳌山的再次出事,提醒了我们要多点了解户外的知识,如何去紧急处理各种状况的发生!

意识重于技术,技术重于装备!


一、        失温和冻伤的关系

    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这两个概念在医学上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 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 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为了对失温和冻伤的致病机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体的热量代谢和调节机能。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度(摄氏,下同),在40.5 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当体温(指身体核心区 温度)低于30度时,死亡几乎无可避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体温概念是指人体的核心区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往往存在体表温度低于30度甚至冻 结而人却仍然存活的情况。

人体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温调节机能,包括:

1. 血管扩张。使流向表层的血流量加大,增加体表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扩张可以使皮肤的血流量增加至3000ml/分钟(平均流量为300~500ml/分钟)。可以有效的降低体温。

2. 血管收缩。通过减少表皮和四肢的血流量,减少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收缩可以将皮肤的血流量减少到30ml/分钟,仅为最大血流量的1/100!可以有效保存体温。

3. 出汗。通过汗液的蒸发使身体迅速冷却。

4. 发抖。发抖使肌肉运动,促进肌肉内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热量,提高体温。发抖可以使表层多产生500%的热量!但是,这个过程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因为肌肉内储存的糖原一旦耗尽,加上肌肉的疲劳,颤抖就将终止。

5. 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可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热量产生。但靠增加运动量来产生热量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身体的劳累程度,二是体内储存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增加运动是使火烧得更旺,而体内储存的能量——食物、糖原则是保持火焰燃烧的燃料。


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失温和冻伤的关系。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会通过血管收缩减少流向表皮和四肢的血流量,将更多血液 保留在人体的核心区,一方面减少因血液流经寒冷的表皮而造成得热量散失,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重要器官提供热量和营养,并最终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这就是为 什么有些人在户外出现冻伤甚至截肢,却能保全生命的原因。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中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事例: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所在的商业登山队中 的多数人在下午很晚才从南坡登顶珠峰,在之后下撤的过程中遇到暴风雪,其中11个人在距离营地大约300米的地方迷失了方向,只能在一块小小的岩石后躲 避。在经过了一夜的狂风和零下70多度的低温后,第二天早上,救援人员在岩石后发现了其中2人,这两人都已经被冰雪覆盖,脸上结着一层冰壳,毫无生命迹 象。救援队于是放弃了他们。但到当天下午2点前后,在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其中一人(希伯恩.贝克.韦瑟斯)竟然苏醒过来,并摸索着走回了营地,虽然他 满脸冻伤,手臂已经冻结僵硬,但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最终以右臂截肢、丧失全部手指、脚趾的代价存活了下来。

正是由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放弃四肢、力保核心的这一特性,使我们在寒冷环境下体能消耗过大时往往会感到手脚僵冷,并容易在手、脚、鼻子、耳朵、脸颊等部位发生冻伤。因此,当感到手脚寒冷、麻木时,应马上意识到面临着冻伤和失温的危险,需要通过及时增添衣物、增强运动和补充食物来使身体产生热能,避免 出现冻伤的危险。此外,暴露在严寒的空气中和接触潮湿的手套、鞋袜、护脸也容易造成冻伤,因此冬季户外活动需要对手、脚、脸部加以格外的保护。应穿着足够 保暖的手套、鞋袜,当有风的时候应当用帽子、护脸、围巾等将所有裸露的皮肤都包裹起来。应携带备用的手套、袜子、护脸和帽子,在必要时更换。

二、户外失温症

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 死的过程。与冻伤的区别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 结果是冻死。

虽然冻伤造成的截肢事件非常惨痛,但失温症(人体核心区温度低于正常体温)却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而且轻度失温很容易被忽视,但如不及时处置却会导致丧失行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冬季户外活动中应对失温症保持足够的警惕。

轻度失温(Mild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 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Moderat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5~33.88度。

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 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 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 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 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 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 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 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 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失温

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

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

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

     (三)如何救助失温症患者

恢复体温。救助一个失温症病人的基本的原则是帮助他保持体温,同时帮助他们自己产生热量已恢复体温。如果一个人在发抖,那么他是有能力以约每小时2摄氏度的速度自己复温的。

     1.轻度至中度失温症的救助方式

(1)首先要减少热量散失,可以采取加衣服,换干衣服,增加活动量,寻找有遮蔽的场所,以减少风和雨水造成的热量散失。

(2)要进食及补充水分。足够的体液水平和食物能量对保持失温症病人的体温和复温非常重要。

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并且非常便于吸收,可以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短时间内即可产生热量。在轻度失温的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主要包括各类糖分和粮食。

蛋白质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其释放缓慢,可以作为较长时间段内稳定的热量来源。主要包括各种瘦肉、禽蛋。

脂肪可以产生每克 9卡路里热量,其释放更加缓慢,而且消化脂肪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能量和水分。但优点为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缓慢释放能量。主要包括油脂、黄油及肥肉等。

救助失温人员的进食原则应当象引燃篝火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小小的火种,然后加上易燃的树枝,等火焰燃烧稳定起来之后,再加上大块的木头。即:立即的供应能 量,短期供应能量和长期供应能量。按照此原则,首先最好是热的含糖分的液体,然后是容易消化的糖类或淀粉类食物,等患者明显好转之后再添加肉类和脂肪类食 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消化食物而造成的体液流失

要避免的给失温症患者饮酒,以免促进血管扩张,增加热量的散失。避免咖啡因,因其有利尿作用,会导致脱水。避免尼古丁,因其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冻伤。

(3)用物理方式增加热量

点火或者其他外部的热源,用体温帮助患者复温身体接触,给病人换上干燥的衣服,和一个体温正常,穿着薄而干燥衣服的人一同钻进睡袋。

2.重度失温症患者的救助方式

注意:千万不要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

2)增加体液和燃料

给患者补充热糖水。重度失温的人,胃肠不会再消化食物,但是会吸收水分和糖。每隔15分钟喂一次稀糖水,太浓了不好吸收。能量棒、士力架之类食品同时含有糖和蛋白质,会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应必须的卡路里使病人自己复温。

排尿。在寒冷条件下人更容易排尿。因为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肾脏会将血液中多余的水滤除,以控制血压。一个满的膀胱会浪费热量,所以排尿是应该的。护理 者很可能需要帮助患者排尿。把包裹层打开,然后再合上,速度要快并避免弄湿。注意用热糖水来保持患者的体液水平

(3)用物理方式加热

外部的热量可以被传导到主要动脉里,然后流至核心。例如:加热颈部,腋窝,鼠蹊部(大腿的根部)都可以加热其附近的动脉。可以使用自热包,热水瓶,热石 头,手炉等,但要注意过热的物品需要用干毛巾包国,以免烫伤。对重度失温症患者,人工呼吸可以增加进氧量,促进热量生成。

(4)在复温过程中须防止冰冷血液过快回流到心脏造成的死亡!

在复温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反而会造成核心温度实际降低的情况并带来致命的危险。主要原因是外围血管(腿,胳膊)复温后扩张,将冰冷的,停滞的血液回流至心脏,引起核心温度的降低,导致死亡。另外,这种血液含有大量醋酸,二氧化碳等,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导致死亡。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复温外围肢体和大面积的体表,只通过和热糖水、进食、加热颈部,腋窝,鼠蹊部等方法复温核心部位!所以,绝对不可以给失温症患者暖手,暖脚等。并且不要把重度 失温症患者放入极热的环境里。比如前文强调禁止的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里。

(5)失温症与心肺复苏

如果一个人重度失温,他可能显现出所有死亡征兆:身体冰冷,皮肤呈蓝紫色,固定放大的瞳孔,察觉不到脉搏和呼吸,昏迷,对刺激无反应,肌肉僵硬……但他有可能仍然活着,只是进入了类似冬眠的状态(如前文提到过的韦瑟斯的情况),此时通过适当的方法还是有可能把他们救活的。救护者的工作就是为患者复温,并且 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

     在重度失温的状态下,心脏非常敏感脆弱,外来的机械刺激(如心肺复苏,搬动及四肢的冰凉血液回流)都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术(主要是心脏按摩)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是被严格禁止的。

在做心肺复苏之前,要确保全面的检查了患者的心率。必需记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的心率可能低至2~3下/分钟,呼吸也可能是30秒一次。在还有心跳的状态下进行心脏按摩会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因此要仔细摸患者的颈动脉持续至少一分钟,来检查是否有极缓慢的心跳。同样要记住的是,此时的心脏跳动虽然极其缓慢,但是其工作效率(指泵血)并不低,外来的心脏按摩只有其效率的20%~30%。而且在身体机能被抑制的状态里(冬眠状态下),即使每分钟只有两三次的 脉搏,就有可能维持身体对血液的需要了。

      再次强调!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必须确认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以免因心脏按摩造成患者死亡

    在复温的过程中,当患者确实没有脉搏之后,救护者要做好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准备。

人工呼吸。当患者呼吸停止,但身体里气体交换仍然在继续。身体需氧量随身体机能的抑制变得非常低,仅仅使用身体内部存氧就有可能维持生命。但如果呼吸停止,那么就可以开始人工呼吸来增加患者氧气供应。另外,将热气吹进患者的肺部也是一种补充热量的方式。

预防

1. 户外运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穿化纤的内衣即可。全棉内衣平时是好的,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最糟糕的。

2. 寒冷的天气下一定要带帽子. 在空气里, 多数热通过头部丢失。

3. 知道自己的极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惊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动。

4. 学习判断低体温症的早期症状。


行走的色鱼发表于2012-11-28 11:48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149/8347477.htm

发热
锁定
対昀ā rè]

本词条介绍的是发热(医学术语),更多含义,请参阅发热(多义词)。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目录

1简介

2热型及临床意义

3中医对发烧的解释

4发热原因

5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6临床分类
急性发热
长期高热
长期低热
反复发热
超高热

7发烧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8诊断
诊断步骤

9临床分期

10区别诊断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1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2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判定

13退烧方法
无需惊慌
物理降温
药物使用
饮食注意
常备药品

14家庭治疗措施
不要急于降温
冷敷
热敷
擦拭身体
泡澡
补充液体
适当服用止痛药
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注意穿衣适量

15小儿发热食疗
食疗
注意事项

16发热禁忌食物

17小儿发热处理方法

1简介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

    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中医对发烧的解释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个要点:

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

②体温多次>38.3℃;

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致热源性发热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pyrogrn),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发热的临床病因及表现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这些应该是专业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了......
超高热

    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时可发生超高热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脑组织损伤严重,引起脑细胞变性广泛出血深度昏迷,于数小时内死亡,需要积极抢救

1中暑或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脑炎、脑出血及下丘脑前部严重脑外伤等。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
发烧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退热方法和家庭应急治疗措施更有用,更实用。

    但是请一定注意,仅在不得以情况下应急,生病请一定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万不可讳疾忌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退烧方法

无需惊慌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物理降温

    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有条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冰棍)之类凉的敷在额头,有一定效果。

药物使用

    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饮食注意

    多喝开水,在不肯喝水的情况下可以改喝果汁之类的;吃些易消化的食物,趁在住院期间是以稀饭、汤水、面条为主;

常备药品

    小儿泰诺林、美林,这2种药都可以用,退烧效果好,吃完后出很多汗从而退烧,但是吃的次数不能多,吃多了副作用大,一定要按照说明进行服用;

退热帖——帖在额头或者后颈上,退热效果也很好;

退热栓——塞在肛门里,退热效果也很好。

成人可肌注退热药物。也可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片等,手头没有成人解热药物时也可加量口服小儿退热药物。

    所有药物请详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每种药物都有各种副作用或过敏反应(有些少见副作用或过敏反应还挺严重!),药物使用说明书越详尽越好越好,没有详尽的说明书个人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
家庭治疗措施

不要急于降温

    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 药。发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 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 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 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冷敷

    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

    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泡澡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补充液体

    当你发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

    如果呕吐情形不严重,还可以吃冰块退烧。在制冰盒内倒入果汁,冰成冰块,还可在冰格内放入葡萄或草莓,这尤其受到发烧的孩子欢迎。

适当服用止痛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你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为止。

    如果患者是小婴儿,则需特别注意,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他们的感受。其实,给小孩穿过多衣服或把他们置于酷热的场所,都可能引起发烧。

    同时,勿使室温过高,医师通常建议勿超过20℃。同时,应让室内适度地透气,以帮助复原,并保持柔和的光线,使病人放松心情。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QhtykahCO8EvRnxAf4a

高烧惊厥
编辑

    高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高烧惊厥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高烧惊厥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发病率为成人的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

目录

1病因

2症状

3医疗措施

4复发

1病因

小儿惊厥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按感染的有无,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 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2.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小儿惊厥俗称抽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的肌肉发生自己不能控制的收缩,同时可有意识障碍。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感染了细菌、病毒所致如上感,肺炎、百日咳、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除可使小儿中毒而发生惊厥外,还因为其发高烧而引起惊厥,称热惊厥。这种惊厥多在发烧时发生,时间较短,惊厥停止人便清醒,且在一次发烧中很少发生两次以上惊厥。热退惊厥便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一发烧便产生惊厥。这种惊厥多发生在六岁以内小儿。另外,颅内感染如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等,除发烧可引起惊厥外,因其病变发生脑内,大脑的有关部位受到刺激也可引起惊厥,有一些不发烧的疾病,如破伤风,癫痫,脑外伤,脑肿癌,低血钙,低血糖,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等,也会引起惊厥。

    高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状况(Medical condition),在6个月至6周岁的婴幼儿中,约有3%会在发烧或体温较高时会产生的一种抽搐现象。

2症状

当正常的大脑活动受到干扰时,会产生高烧惊厥。发生高烧惊厥时往往没有前兆。在高烧惊厥期间,孩子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身体变得僵硬或瘫软

·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无法认识周围环境

·身体抽搐

·呼吸困难

3医疗措施

    儿童高烧惊厥可能无需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就能自动停止。如果惊厥在5分钟内没有停止,则应迅速将患儿交由医生治疗。尽管高烧往往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医生仍需对患儿进行检查,有时还要作血液测试才能找出高烧的真正原因。

4复发

    高烧惊厥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第二次惊厥的机率逐年降低。6周岁以上的儿童发生高烧惊厥的机率就很小了。

相关文献
HPLC法测定复方地西泮灌肠剂中地西泮和布洛芬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年 第1期 (2)
以上文献来自于
词条标签:
婴儿 , 婴儿高烧 , 婴儿惊厥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QhtykahCO8EvRnxAf4a

高烧惊厥
编辑

    高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高烧惊厥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高烧惊厥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发病率为成人的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

目录

1病因

2症状

3医疗措施

4复发

1病因

小儿惊厥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按感染的有无,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 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2.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小儿惊厥俗称抽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的肌肉发生自己不能控制的收缩,同时可有意识障碍。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感染了细菌、病毒所致如上感,肺炎、百日咳、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除可使小儿中毒而发生惊厥外,还因为其发高烧而引起惊厥,称热惊厥。这种惊厥多在发烧时发生,时间较短,惊厥停止人便清醒,且在一次发烧中很少发生两次以上惊厥。热退惊厥便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一发烧便产生惊厥。这种惊厥多发生在六岁以内小儿。另外,颅内感染如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等,除发烧可引起惊厥外,因其病变发生脑内,大脑的有关部位受到刺激也可引起惊厥,有一些不发烧的疾病,如破伤风,癫痫,脑外伤,脑肿癌,低血钙,低血糖,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等,也会引起惊厥。

    高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状况(Medical condition),在6个月至6周岁的婴幼儿中,约有3%会在发烧或体温较高时会产生的一种抽搐现象。

2症状

当正常的大脑活动受到干扰时,会产生高烧惊厥。发生高烧惊厥时往往没有前兆。在高烧惊厥期间,孩子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身体变得僵硬或瘫软

·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无法认识周围环境

·身体抽搐

·呼吸困难

3医疗措施

    儿童高烧惊厥可能无需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就能自动停止。如果惊厥在5分钟内没有停止,则应迅速将患儿交由医生治疗。尽管高烧往往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医生仍需对患儿进行检查,有时还要作血液测试才能找出高烧的真正原因。

4复发

    高烧惊厥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第二次惊厥的机率逐年降低。6周岁以上的儿童发生高烧惊厥的机率就很小了。

相关文献
HPLC法测定复方地西泮灌肠剂中地西泮和布洛芬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年 第1期 (2)
以上文献来自于
词条标签:
婴儿 , 婴儿高烧 , 婴儿惊厥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小儿高热惊厥个人建议请务必立刻送医,对于普通人来说判断病情及后果难度太高。

    小儿高热惊厥持续时间过长后果严重,可致死或缺氧时间过长可致脑瘫。


专业人士如何对付普通手段无法对付的发热?

1.使用各种退热药物(38.5度以上时)。包括口服各种退热药片,冲剂口服液(小儿用药多见),灌肠给药降温(小儿多见),肌注各种退热针剂。

2.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强制降温(冰袋降温一般没有降不下来的高热,但用法复杂,使用护理要求高,普通人容易冻伤请禁止使用),冰帽降温。

3.超高热等极端情况无法降下来听说过有用冰水浴、清水洗胃降温的,我没有见过。

专业人士如何对付普通手段无法对付的发热?

1.使用各种退热药物(38.5度以上时)。包括口服各种退热药片,冲剂口服液(小儿用药多见),灌肠给药降温(小儿多见),肌注各种退热针剂。

2.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强制降温(冰袋降温一般没有降不下来的高热,但用法复杂,使用护理要求高,普通人容易冻伤请禁止使用),冰帽降温。

3.超高热等极端情况无法降下来听说过有用冰水浴、清水洗胃降温的,我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