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右翼政客冲击在华日资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2:27
亞洲時報在線報道
(26/04/2005)
George Zhibin Gu撰文
编 者按:在4月22日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过去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发自内心的道歉”,强调今后日本将继续走“和平国 家”的路线。他具体说到,在过去日本通过殖民统治和侵略对许多国家的人民、特别是亚洲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时刻铭记深深的“懊悔”和真心的 “歉意”。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坚持只做经济强国,永远不做军事强国,并坚持通过和平手段处理所有事务,不诉诸武力的原则。”

与此同时,北京政府也开始为国内的反日浪潮进行降温。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中国民众不应该参与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未经批准的非法游行 示威;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中共中宣部以及外交部联合举行了一系列由资深外交官主持的中日关系讲座。在曾经暴发过反日示威的天津、上海和广州,超过 9000人参加了这类讲座。在天津的讲座上,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告诫与会者:“我们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 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目前中日双方都在为修补两国关系而努力。虽然中日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同时参加了亚非峰会,但直到最后一刻双方外交界才成功地安排小泉和胡锦涛进行了长约 55分钟的会面。不过在变幻莫测的两国关系之中,仍然有双方都愿意竭力维护的共同利益 - 蓬勃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小泉的致歉演讲以及中国为反日游行降温的措施都表明了中日两国起码有一部分领导人开始注意中日政治纠纷可能对经贸关系带来的伤害。不过在日本,由超党派日本国会议员组成的“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的80名成员22日上午却再次参拜了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由 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日本要比中国更加依赖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因此东京政府可以打的牌并不多。总的来说,它只有两个选择:为维护日本企业在中国进行的庞大投资的利益而向北京做出让步或是继续无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任其破坏中日关系。不过,北京政府仍然需要改善其统治方式,停止通过妖魔化共产党 口中所谓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方式来转移老百姓对其弊政的注意力。否则,睦邻友好合作便无从谈起。
下文将深入分析中日交恶将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
日本在华投资情况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投资国,仅次于香港和美国。到2004年为止,日本已经在中国进行了总值666亿美元的投资。在中国的对外借贷中,日本银行也占据了重 要的地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为日本走出经济衰退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近年来,日本对外出口有超过一半的增加值都是由中国市场消化的。
日 本企业在华投资的过程大概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试探性的投资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投资者认为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不强,在大陆进行大量投资不 可行; 1993-1995年,中国经济开始急速腾飞,日本投资者开始在华的第二轮投资。但此时投资仍然很有限,中国只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而不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日本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都会出口到别的市场;到了90年代末,大批日本公司涌到中国投资,日企在华投资进入第三波。目前,除了大型公司外,日本国内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光是在上海就聚居了超过4万名日本人,专为日本人开设的学校也在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去年中日两国之间的旅行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35万人次。

可以说,日本企业对中国的依赖性日渐增强。这也实属正常,因为超过20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厂” 以及贸易大国。到去年止中国已拥有3.34亿移动电话,整年一共卖出接近1500万台个人计算机,仅次于美国。三井公司在华一共拥有110多家合资企业,松 下公司也开设了49家工厂,相机业巨头佳能则准备把中国建成其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生产基地。日本的汽车企业也并没有闲着,包括本田和丰田在内的巨头早已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可见日本企业的业绩已经与中国息息相关。

除了设厂,日本企业也在中国建立了不少研发中心,并与一些大学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将来的研发工作。这些企业甚至把许多外包工作包括软件开发发给了中国企业,而不是以前的印度公司。光是索尼公司在中国就有超过3000个供货商。
其 他经济领域也少不了日本企业的身影。零售业巨子吉之岛(Jusco)、伊藤洋华堂(Ito-Yokado)和7-11的分店遍布全中国,与国际零售连锁集 团沃尔玛(Wal-Mart)、家乐福(Carrefour)和特易购(Tesco)一较高下,争取购买力不断增强的中国老百姓。日本银行以及金融服务业 也不甘示弱,加大了在中国开拓市场的力度,其中风险投资银行软件银行(Softbank)已经买下了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份。
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势头迅猛
中 国对日本的出口近年来增长迅速。到2004年为止,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对日出口国。中国对日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消费类产品,它们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得益于日本企业的在华投资而逐渐攀升。为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许多日本企业都采取了在中国设厂,然后出口到日本和其它国家的策略。中国拥有大量低廉 的劳动力,制造业者的月平均工资仅为115美元。

中国公司近年来加大了进军日本市场的力度。一些企业用收购日本企业的方式获得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日本国内的销售网络。中国电力行业巨头上海电气公司在 2002年收购了已经破产的日本高科技打印机制造企业秋山公司(Akiyama),广东著名家电生产商美的也收购了三洋公司的微波炉生产部门,同时广东省大型药品生产公司三九医药公司也和一家日本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以便双方都可以在对方国家里销售各自的产品。
中国企业在这类收购中可谓是获益良多。收购秋山公司后,上海电气的技术提高了将近30年。通过类似的行动,中国企业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且能够借此进入新的市场。这种情况引起了热衷于扩充商业版图的日本当地企业的担忧。
中国公司还学会了通过聘请日本专业技术人才的方法提高竞争力。电器生产商创维最近聘请了松下的一名资深工程师和他的研究助手,以便较快掌握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这样一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了,其缩小的速度也远比想象中的快。这种趋势同样引起了日本企业的关注。
不 过,在开拓日本业务过程中,中国企业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是一日本市场仍然相当封闭,致使开拓难度非常大,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所取得的成果不大。打入日 本市场最有效的方法是与当地公司组成合资公司,不过这类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而不是日本。不过现在这种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个比较大的牌子如中兴、TCL和海尔都加大了开拓日本市场的力度,网络设备供货商华为也与日本电气公司(NEC)及松下成立一个有关3G手机技术的合资 公司。
中日相互关系及未来走向
作 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拥有众多优势,不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众多国际性大公司如索尼、松下和日本电气等。只要条件许可,它们随时都 可以在新生市场里开拓业务。而日本最大的挑战来自国内长达14年的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成本高企、部分行业效率低下、人员臃肿及饱受坏账影响的银行体系等负 面因素长期困扰着日本经济,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假以时日。停滞不前的本土经济迫使日本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就成了首选之地。
可 惜日本政界的一些做法却往往与商界的利益背道而驰。日本不少政客一门心思想修改甚至是放弃和平宪法,使日本在国际局势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其中之一 便是拓宽自卫队目前有限的用途,让后者可以在联合国维持和平任务甚至是伊拉克战争之类的行动中扮演积极角色。商界和政界的不咬弦儿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最近亚洲局势的一些风云变幻更是突现了这种冲突,如中韩两国抗议日本使用否认其战争罪行的新版教科书、北京指责日本插手台湾问题和中日两国的领土 纠纷等。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其优势远远没有20世纪80年代时那么明显。去年欧盟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额都超过了中日双边贸易的总值,而韩国也加大了在华投资的力度。虽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要晚于日本公司,但LG、三星和现代等韩国大公司的在华业务已取得长足进展。LG去年中国业务的营业额达到了 100亿美元,这是日本巨头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成绩。因此在中国业务上,日本公司逐渐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意识到必须把业务做大做好,否则就连中国业务都很难保住。
随着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在华投资近年来大幅飙升,中国对日本投资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到2004年为止,中国已成功吸引超过5600亿美元的外资,其中日资仅有666亿美元。虽然来自日本的投资仍然不可或缺,但其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再 者,中国国内企业日益壮大,产品线更加完整。另外日本国内的生产成本很高,中国市场需要的往往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印度软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 争力就要比日本公司强。总体而言,日本公司的在华业务正处于一个困难时期,要同时应付中国公司以及国际性大公司的竞争。就算是以前的拳头项目-汽车产业, 通用汽车(GM)、大众(Volkswagen)汽车和现代(Hyundai)等都向日本几大巨头如本田和丰田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而在日本厂商的传统优 势项目家用电器方面,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后起之秀也正在迎头赶上。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日本商界和政 界的这种利益冲突可能会影响日本未来的外交政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一直以来,日本商界与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密,日本政府很难完全不顾商界的利益而施行不被后者所接纳的政策。事实上,日本外交政策受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所想的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邻国也正在密切注视着东京在这方面的进展。为了 整体利益,日本政府必须积极参与调解地区冲突,停止制造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日本才有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的影响力,甚至是成功跻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则,日本所有的追求都只是空谈。亞洲時報在線報道
(26/04/2005)
George Zhibin Gu撰文
编 者按:在4月22日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过去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发自内心的道歉”,强调今后日本将继续走“和平国 家”的路线。他具体说到,在过去日本通过殖民统治和侵略对许多国家的人民、特别是亚洲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时刻铭记深深的“懊悔”和真心的 “歉意”。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坚持只做经济强国,永远不做军事强国,并坚持通过和平手段处理所有事务,不诉诸武力的原则。”

与此同时,北京政府也开始为国内的反日浪潮进行降温。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中国民众不应该参与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未经批准的非法游行 示威;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中共中宣部以及外交部联合举行了一系列由资深外交官主持的中日关系讲座。在曾经暴发过反日示威的天津、上海和广州,超过 9000人参加了这类讲座。在天津的讲座上,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告诫与会者:“我们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 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目前中日双方都在为修补两国关系而努力。虽然中日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同时参加了亚非峰会,但直到最后一刻双方外交界才成功地安排小泉和胡锦涛进行了长约 55分钟的会面。不过在变幻莫测的两国关系之中,仍然有双方都愿意竭力维护的共同利益 - 蓬勃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小泉的致歉演讲以及中国为反日游行降温的措施都表明了中日两国起码有一部分领导人开始注意中日政治纠纷可能对经贸关系带来的伤害。不过在日本,由超党派日本国会议员组成的“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的80名成员22日上午却再次参拜了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由 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日本要比中国更加依赖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因此东京政府可以打的牌并不多。总的来说,它只有两个选择:为维护日本企业在中国进行的庞大投资的利益而向北京做出让步或是继续无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任其破坏中日关系。不过,北京政府仍然需要改善其统治方式,停止通过妖魔化共产党 口中所谓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方式来转移老百姓对其弊政的注意力。否则,睦邻友好合作便无从谈起。
下文将深入分析中日交恶将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
日本在华投资情况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投资国,仅次于香港和美国。到2004年为止,日本已经在中国进行了总值666亿美元的投资。在中国的对外借贷中,日本银行也占据了重 要的地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为日本走出经济衰退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近年来,日本对外出口有超过一半的增加值都是由中国市场消化的。
日 本企业在华投资的过程大概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试探性的投资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投资者认为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不强,在大陆进行大量投资不 可行; 1993-1995年,中国经济开始急速腾飞,日本投资者开始在华的第二轮投资。但此时投资仍然很有限,中国只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而不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日本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都会出口到别的市场;到了90年代末,大批日本公司涌到中国投资,日企在华投资进入第三波。目前,除了大型公司外,日本国内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光是在上海就聚居了超过4万名日本人,专为日本人开设的学校也在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去年中日两国之间的旅行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35万人次。

可以说,日本企业对中国的依赖性日渐增强。这也实属正常,因为超过20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厂” 以及贸易大国。到去年止中国已拥有3.34亿移动电话,整年一共卖出接近1500万台个人计算机,仅次于美国。三井公司在华一共拥有110多家合资企业,松 下公司也开设了49家工厂,相机业巨头佳能则准备把中国建成其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生产基地。日本的汽车企业也并没有闲着,包括本田和丰田在内的巨头早已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可见日本企业的业绩已经与中国息息相关。

除了设厂,日本企业也在中国建立了不少研发中心,并与一些大学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将来的研发工作。这些企业甚至把许多外包工作包括软件开发发给了中国企业,而不是以前的印度公司。光是索尼公司在中国就有超过3000个供货商。
其 他经济领域也少不了日本企业的身影。零售业巨子吉之岛(Jusco)、伊藤洋华堂(Ito-Yokado)和7-11的分店遍布全中国,与国际零售连锁集 团沃尔玛(Wal-Mart)、家乐福(Carrefour)和特易购(Tesco)一较高下,争取购买力不断增强的中国老百姓。日本银行以及金融服务业 也不甘示弱,加大了在中国开拓市场的力度,其中风险投资银行软件银行(Softbank)已经买下了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份。
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势头迅猛
中 国对日本的出口近年来增长迅速。到2004年为止,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对日出口国。中国对日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消费类产品,它们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得益于日本企业的在华投资而逐渐攀升。为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许多日本企业都采取了在中国设厂,然后出口到日本和其它国家的策略。中国拥有大量低廉 的劳动力,制造业者的月平均工资仅为115美元。

中国公司近年来加大了进军日本市场的力度。一些企业用收购日本企业的方式获得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日本国内的销售网络。中国电力行业巨头上海电气公司在 2002年收购了已经破产的日本高科技打印机制造企业秋山公司(Akiyama),广东著名家电生产商美的也收购了三洋公司的微波炉生产部门,同时广东省大型药品生产公司三九医药公司也和一家日本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以便双方都可以在对方国家里销售各自的产品。
中国企业在这类收购中可谓是获益良多。收购秋山公司后,上海电气的技术提高了将近30年。通过类似的行动,中国企业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且能够借此进入新的市场。这种情况引起了热衷于扩充商业版图的日本当地企业的担忧。
中国公司还学会了通过聘请日本专业技术人才的方法提高竞争力。电器生产商创维最近聘请了松下的一名资深工程师和他的研究助手,以便较快掌握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这样一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了,其缩小的速度也远比想象中的快。这种趋势同样引起了日本企业的关注。
不 过,在开拓日本业务过程中,中国企业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是一日本市场仍然相当封闭,致使开拓难度非常大,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所取得的成果不大。打入日 本市场最有效的方法是与当地公司组成合资公司,不过这类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而不是日本。不过现在这种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个比较大的牌子如中兴、TCL和海尔都加大了开拓日本市场的力度,网络设备供货商华为也与日本电气公司(NEC)及松下成立一个有关3G手机技术的合资 公司。
中日相互关系及未来走向
作 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拥有众多优势,不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众多国际性大公司如索尼、松下和日本电气等。只要条件许可,它们随时都 可以在新生市场里开拓业务。而日本最大的挑战来自国内长达14年的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成本高企、部分行业效率低下、人员臃肿及饱受坏账影响的银行体系等负 面因素长期困扰着日本经济,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假以时日。停滞不前的本土经济迫使日本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就成了首选之地。
可 惜日本政界的一些做法却往往与商界的利益背道而驰。日本不少政客一门心思想修改甚至是放弃和平宪法,使日本在国际局势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其中之一 便是拓宽自卫队目前有限的用途,让后者可以在联合国维持和平任务甚至是伊拉克战争之类的行动中扮演积极角色。商界和政界的不咬弦儿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最近亚洲局势的一些风云变幻更是突现了这种冲突,如中韩两国抗议日本使用否认其战争罪行的新版教科书、北京指责日本插手台湾问题和中日两国的领土 纠纷等。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其优势远远没有20世纪80年代时那么明显。去年欧盟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额都超过了中日双边贸易的总值,而韩国也加大了在华投资的力度。虽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要晚于日本公司,但LG、三星和现代等韩国大公司的在华业务已取得长足进展。LG去年中国业务的营业额达到了 100亿美元,这是日本巨头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成绩。因此在中国业务上,日本公司逐渐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意识到必须把业务做大做好,否则就连中国业务都很难保住。
随着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在华投资近年来大幅飙升,中国对日本投资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到2004年为止,中国已成功吸引超过5600亿美元的外资,其中日资仅有666亿美元。虽然来自日本的投资仍然不可或缺,但其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再 者,中国国内企业日益壮大,产品线更加完整。另外日本国内的生产成本很高,中国市场需要的往往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印度软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 争力就要比日本公司强。总体而言,日本公司的在华业务正处于一个困难时期,要同时应付中国公司以及国际性大公司的竞争。就算是以前的拳头项目-汽车产业, 通用汽车(GM)、大众(Volkswagen)汽车和现代(Hyundai)等都向日本几大巨头如本田和丰田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而在日本厂商的传统优 势项目家用电器方面,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后起之秀也正在迎头赶上。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日本商界和政 界的这种利益冲突可能会影响日本未来的外交政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一直以来,日本商界与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密,日本政府很难完全不顾商界的利益而施行不被后者所接纳的政策。事实上,日本外交政策受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所想的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邻国也正在密切注视着东京在这方面的进展。为了 整体利益,日本政府必须积极参与调解地区冲突,停止制造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日本才有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的影响力,甚至是成功跻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则,日本所有的追求都只是空谈。
呵呵~~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坚定使用倭寇产品是耻辱的信念,和宣传尽量不选用倭寇产品的道德观。
很难……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