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思县巨型棺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4:40
==================原文分成了三部共9个这样的网页,很长很长,因此只帖第一页,到现在,棺主人的身份都还只有疑似的可能,而毫无确实证据,也算是一个实在的谜吧==============

http://www.tsrb.com.cn/whzx/2011-04/12/content_118751.htm


http://www.tsrb.com.cn 2011-04-12 10:08:37 星期二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城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正在取土的挖掘机突然碰到了一块硬东西。以往在挖掘中也遇到过大石头,工人们没有太在意,继续在周围取土。很快,失去支撑的巨石滚下断面。人们仔细打量这块滚下来的石头,却突然发现:这并不是一块天然巨石,上面有非常明显的人工痕迹。接到工地的报告,上思文管所所长王善初立刻赶到了现场。

王善初:当我们到现场一看了以后,仔细观测了以后,我们马上就可以确定里面是包裹着棺木在里面的。

滚下来的“巨石”中居然包裹着棺木。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就在刚才挖掘的地方正悬着一块更大的巨石。

要说在工地上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来,这事在中国是太常见了。但是这个墓葬在整个上思地区,就算是广西地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制。那么我们说人类的丧葬习俗当中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安葬方式,像我们熟知的土葬、水葬、火葬、天葬,这都是一些安葬的习俗。所使用的葬具有船形棺,有我们普通常见的木棺,有石棺,有瓦棺,甚至还有瓮棺,但是像这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六个面全部被封上的在广西地区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人们就很纳闷:这样的棺,这样的下葬的方式它到底说明着什么呢?

滚下来的巨棺以前从没见过,单看个头,它比一般的棺材大不少,重量肯定超过了一吨。但是,什么样的棺木需要像这样六面密封起来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珍贵的陪葬品?还是有其他更特殊的原因?


悬在断面上的二号棺可能重两到三吨,为了避免简单挖掘再次发生意外,自治区文物局派出专家协助挖掘工作。

杨清平:我们从现场看的话,能够看到它一些夯窝的痕迹,说明它做的时候是很精细的,做得很仔细的,一层一层夯上去的。

巨棺外面包裹着一层精心夯筑的三合土,这让一号棺在翻滚中也只留下了轻微的“蹭伤”。这样奇特的棺材究竟是一种什么墓葬呢?

杨清平:用三合土做墓,大概是明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它在东南沿海这一块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发现,比如说南京、湖南、江西、广东这些地方都有发现。

三合土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粗砂和糯米。怎样制作一个完全密封的三合土外棺,并没有确切记载,杨清平推测是这样一个流程:首先夯制棺底,然后迅速放入木棺,并在模具内夯打出四壁,最后制作棺盖,密封全部完成。经过一段时间风干硬化,整个棺椁将保持极高的强度和密封性。

杨清平:因为三合土的致密性特别强,所以用它来做墓的话,密封就特别好,不容易渗水,也可以防盗。

外层是致密的夯土,然后是木质内棺,这样的墓葬当然能很好地保护尸体和陪葬品。然而,原本属于东南沿海的墓葬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在地处南疆边境的广西上思呢?它们会是什么人的墓葬?

二号棺挖掘的同时,王善初开始了对墓主人身份的调查。巨棺的发现地属于广元村,背后是一座小山,前面不远处是一方水塘。背山面水,正是过去人们讲究的风水宝地。然而,从村长和附近村民哪里,王善初了解到:这一带附近以前从没见过墓碑和坟堆。按照推断,巨棺制作年代不会早于明代中期,难道墓碑和其他信息在短短四百年间被完全破坏掉了?

王善初:壮族这边的风俗是很讲究的,也是很禁忌这方面的。一般人家的祖坟或者是祖墓,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去进行毁坏。

墓碑和坟堆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极小,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难道这个奇怪的墓葬本来就没有墓碑?

两只三合土棺的出现轰动了整个上思县城,挖掘现场一度情况混乱,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县里贴出了通告,现场也由警力24小时严密看守。此时,二号棺的挖掘也遇到了难题。

杨清平:我们请了一个能够吊三吨的起重机,吊车之类的,吊不起来。把那个吊车翻起来了。

能够将三吨重的吊车拖翻,二号棺至少重四五吨。这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巨棺中究竟藏着什么有分量的宝贝?在另一台挖掘机的配合下,二号棺终于平稳降落。两只巨棺重新会合。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



==================原文分成了三部共9个这样的网页,很长很长,因此只帖第一页,到现在,棺主人的身份都还只有疑似的可能,而毫无确实证据,也算是一个实在的谜吧==============

http://www.tsrb.com.cn/whzx/2011-04/12/content_118751.htm


http://www.tsrb.com.cn 2011-04-12 10:08:37 星期二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城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正在取土的挖掘机突然碰到了一块硬东西。以往在挖掘中也遇到过大石头,工人们没有太在意,继续在周围取土。很快,失去支撑的巨石滚下断面。人们仔细打量这块滚下来的石头,却突然发现:这并不是一块天然巨石,上面有非常明显的人工痕迹。接到工地的报告,上思文管所所长王善初立刻赶到了现场。

王善初:当我们到现场一看了以后,仔细观测了以后,我们马上就可以确定里面是包裹着棺木在里面的。

滚下来的“巨石”中居然包裹着棺木。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就在刚才挖掘的地方正悬着一块更大的巨石。

要说在工地上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来,这事在中国是太常见了。但是这个墓葬在整个上思地区,就算是广西地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制。那么我们说人类的丧葬习俗当中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安葬方式,像我们熟知的土葬、水葬、火葬、天葬,这都是一些安葬的习俗。所使用的葬具有船形棺,有我们普通常见的木棺,有石棺,有瓦棺,甚至还有瓮棺,但是像这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六个面全部被封上的在广西地区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人们就很纳闷:这样的棺,这样的下葬的方式它到底说明着什么呢?

滚下来的巨棺以前从没见过,单看个头,它比一般的棺材大不少,重量肯定超过了一吨。但是,什么样的棺木需要像这样六面密封起来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珍贵的陪葬品?还是有其他更特殊的原因?


悬在断面上的二号棺可能重两到三吨,为了避免简单挖掘再次发生意外,自治区文物局派出专家协助挖掘工作。

杨清平:我们从现场看的话,能够看到它一些夯窝的痕迹,说明它做的时候是很精细的,做得很仔细的,一层一层夯上去的。

巨棺外面包裹着一层精心夯筑的三合土,这让一号棺在翻滚中也只留下了轻微的“蹭伤”。这样奇特的棺材究竟是一种什么墓葬呢?

杨清平:用三合土做墓,大概是明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它在东南沿海这一块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发现,比如说南京、湖南、江西、广东这些地方都有发现。

三合土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粗砂和糯米。怎样制作一个完全密封的三合土外棺,并没有确切记载,杨清平推测是这样一个流程:首先夯制棺底,然后迅速放入木棺,并在模具内夯打出四壁,最后制作棺盖,密封全部完成。经过一段时间风干硬化,整个棺椁将保持极高的强度和密封性。

杨清平:因为三合土的致密性特别强,所以用它来做墓的话,密封就特别好,不容易渗水,也可以防盗。

外层是致密的夯土,然后是木质内棺,这样的墓葬当然能很好地保护尸体和陪葬品。然而,原本属于东南沿海的墓葬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在地处南疆边境的广西上思呢?它们会是什么人的墓葬?

二号棺挖掘的同时,王善初开始了对墓主人身份的调查。巨棺的发现地属于广元村,背后是一座小山,前面不远处是一方水塘。背山面水,正是过去人们讲究的风水宝地。然而,从村长和附近村民哪里,王善初了解到:这一带附近以前从没见过墓碑和坟堆。按照推断,巨棺制作年代不会早于明代中期,难道墓碑和其他信息在短短四百年间被完全破坏掉了?

王善初:壮族这边的风俗是很讲究的,也是很禁忌这方面的。一般人家的祖坟或者是祖墓,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去进行毁坏。

墓碑和坟堆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极小,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难道这个奇怪的墓葬本来就没有墓碑?

两只三合土棺的出现轰动了整个上思县城,挖掘现场一度情况混乱,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县里贴出了通告,现场也由警力24小时严密看守。此时,二号棺的挖掘也遇到了难题。

杨清平:我们请了一个能够吊三吨的起重机,吊车之类的,吊不起来。把那个吊车翻起来了。

能够将三吨重的吊车拖翻,二号棺至少重四五吨。这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巨棺中究竟藏着什么有分量的宝贝?在另一台挖掘机的配合下,二号棺终于平稳降落。两只巨棺重新会合。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



楼主,这样可不行啊,超大转载的话,必须要转完啊。你可不能挖坑啊。
杀之 发表于 2013-9-14 22:36
楼主,这样可不行啊,超大转载的话,必须要转完啊。你可不能挖坑啊。
O~
那我转转
其实我是怕一下子见太长长人家反而不愿意看了


杨清平:当时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夫妻的一个合葬墓。

王善初:因为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够是并排的。如果是父子葬或者母子葬是绝对不能并排的,只能是一上一下。

如果巨棺的主人是一对夫妇,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杨清平:这类墓葬它的墓主人,一般在士大夫阶层这个比较流行。但是它也不一定是这样的,从高官到一个普通的商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

无论是高官,还是巨富,巨棺的主人显然拥有不俗的经济实力。从棺木的制作到墓地的选择,他们对自己最后的归宿,显然非常重视。但他们为什么不留下墓碑或者其他标志,让后世子孙凭吊祭拜呢?王善初觉得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矛盾。而巨棺背后似乎还有一些东西让人迷惑。

巨棺的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墓地周围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此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附近有不少村民赶到挖掘现场,拜祖认亲。

王善初:按照他们的观念,这个山一直是属于他们这个村管理的。那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只有自己的亲属人死了以后,才能埋在自己管理的土地上。像他们就认为说,能够埋在他们管理的山坡上的坟墓,应该是他们的祖先。

村民的推断看似合情合理。然而,广元村人口超过五百人,绝大多数都同宗同姓,这样的大家族对传统极为重视,如果巨棺主人真是他们的祖先,怎么几百年中都没人知道呢?认亲显然有些盲目,但是王善初却受到启发,想要揭开巨棺主人的秘密,广元村中或许真的藏着什么线索?他决定从村里的老屋开始寻找。

老屋的主人姓陆,是村中的大族。明代末年,陆家先祖从广东迁来上思,从此开枝散叶,人丁日益兴旺。一番交谈后,王善初果然有了重要发现:

广元村村民陆步舒:听我们先祖一代一代的老人传说下来,在我房子那边以前有一户人家是当大官的。以前朝廷文官过来要下轿,武官过来要下马,才能经过。

老陆所说的这位先祖如果确有其人,他和神秘的巨棺之间会不会有关系? 老陆家是广元村保存最好最有年头的老宅,按照当地风俗,正房是一座神堂,供奉着历代祖先。就在祭坛上方的族谱上,赫然记录着这位先祖的名字。为了进一步验证传说的真实性,老陆带王善初来到了自家后院。

陆步舒:这个是很值钱,但是没有人理了。

躺在陆家后院的两块石碑看来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但上面的碑文依然很清晰。

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三年。

这位叫陆升华的先祖曾经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举人。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也就是各省考试的胜出者,一旦中举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 老陆所说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

而接下来,老陆拿出了一个更有分量的证据。这块曾经挂在大门上的牌匾,见证过陆家当年的辉煌,现在早就束之高阁了

王善初:道光二十三年,陆升华中举了以后,兵部侍郎这些人就送给他一块匾就是经元,经元应该说是举人的第二名。

清代把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第二到第五名称为经元,显然,陆升华在武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这块经元匾就是对他的一种变相的肯定。看起来,陆家这位第九代先祖事迹确凿,在当年,他绝对是本地数得着的名人。

王善初:陆升华在道光二十三年中了武举,后来他是做了什么官,后来他死了以后安葬在哪里?这你知道吗?

陆步舒:有一些不大清楚,应该说是在村庄周围这里,那个墓我们也一直在找,现在不大清楚,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老陆这位先祖做过官、埋葬地不详、祖先还是明末从广东迁入,和推断出的巨棺主人特征很有几分符合,他们会是同一个人吗?

广元村陆家老屋的调查,无意中发现了武举人陆升华的线索。但是,在上思县保存下来的清代家族墓地,王善初发现本地清代墓葬的形式和两口巨棺出人很大。道光年间的陆家早已入乡随俗,陆升华也显然不会离经叛道地采用这样一种三合土墓葬方式,他绝不会是巨棺的主人。此时,王善初先前曾隐约感觉到的一个矛盾变得清晰起来:两只巨棺包裹严密,显然是准备深埋地下,永久安葬;而在以壮族为主要居民的上思县,一直流行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墓葬风俗——二次葬。

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习俗看,一个地区其他的社会风俗可能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丧葬习俗往往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在广西此次进行调查的时候就发现,当地有一种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丧葬习俗那就是二次葬。所谓二次葬,理解起来很简单,人离开人世之后,入土下葬,隔上一段时间再开棺把尸骨重新收殓,选择更好的地方下葬,这个就叫做二次葬。那么二次葬所使用的这个收集尸骨的容器呢,也非常有特点,叫做金罐,所以在二次葬的地区,人们也管这种方式叫做捡金。

在上思县城的一家碗店里,王善初找到了这种有特别用途的器物。店里的一角,金罐堆成了小山。

上思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人们一般选择在一些气温较低的节气进行二次葬。和棺木这样的葬具相比,金罐看似要简单一些,但是,从图案到工艺,它的讲究也一点不少。

碗店内的金罐根据大小和工艺的不同,价格从30多到200多不等。在广西的很多地方,壮族居民的二次葬习俗从未中断,这些金罐也就保持着几百年前的传统。 二次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葬俗,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呢?

按照传统,二次葬一般会在首次下葬的三五年后进行,此时,尸体早已经血肉化尽,可以打开坟冢,捡骨重葬了。相比第一次葬,二次葬对于整个家族,意义尤其重大,全过程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

很多民族崇尚人死后肉身长存、永享世俗生活,而壮族人更重视骨骸的安葬。在捡骨过程中,人骨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被依次取出,放在洁净的白沙纸上,亲人们在一种肃穆而亲近的氛围中擦拭骨骸,剔除上面的泥土、草根和尚未腐烂的衣物,祈祷逝者灵魂永久皈依。二次葬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有着各种说法。

王善初: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就是说人死了以后,放进棺材里面,埋在土里面,那是躺着的。那只能过了若干年以后,等他的软组织都腐烂了以后,再把骨头捡起来再装到一个金罐里面去,意思是说把那个死者重新给坐立起来,坐立起来他才有保佑子孙后代的能力。

和捡骨的顺序刚好相反,清洁之后的骨骸,将被从脚到头依次放入准备好的金罐中,等待封盖之后,埋入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

壮族先民从何时开始二次葬,年代仍未确定,但是从明清两代开始,二次葬已经在壮族社会全面盛行。

而在上思这样的地区,壮族居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几百年间,墓葬方式几乎保持着原貌。显然,忠于传统的二次葬和三合土包裹的墓葬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前者是简单入殓后,等待捡骨重葬,后者是六面严密包裹,一次性永久安葬。目的完全不同,方式也截然相反。而这一反传统的巨棺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不愿让自己的墓葬留下一点痕迹呢?

巨棺主人的调查陷入了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两口三合土棺计划搬进室内,妥善保存。

二号棺重约5吨,单靠人力把它送入室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然而就在人们回头搬运相对较小的一号棺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棺内不断流出一种茶色液体,看上去并不粘稠,也没有什么异味。大约两三分钟后,液体不再流出,此时,人们对这不明棺液有了各种推测。

王善初:是不是当年它这个棺内的尸体浸泡有防腐剂在里面,那我们猜测棺内尸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关于古代的尸体防腐处理,中国考古史上曾有过这样的奇迹: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的真容让全世界震惊。这位神秘的老太太历经2100多年,为何肉身不腐?专家们推断:一方面由于尸体被多层纺织物包裹,外面还有四层密封的棺椁,隔离了氧气,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棺内有大量弱酸性液体,不利于食腐微生物的生长。  现在,一号棺中不明棺液的流出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期待:三合土密封的棺木内会不会也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呢?

一号棺在搬运过程当中,不慎将底部磕出了一些裂缝,于是就有这些不明液体流淌了出来,当时人们就在想:有这样疑似防腐剂的棺液流出来的话,会不会意味着棺材里面又会出现另一个马王堆当中的辛追夫人呢?人们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想等待开棺那一瞬间的到来,但是在这个密封得非常严实的、用三合土夯筑的巨大“石棺”里面,真的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些东西吗?



杨清平:当时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夫妻的一个合葬墓。

王善初:因为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够是并排的。如果是父子葬或者母子葬是绝对不能并排的,只能是一上一下。

如果巨棺的主人是一对夫妇,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杨清平:这类墓葬它的墓主人,一般在士大夫阶层这个比较流行。但是它也不一定是这样的,从高官到一个普通的商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

无论是高官,还是巨富,巨棺的主人显然拥有不俗的经济实力。从棺木的制作到墓地的选择,他们对自己最后的归宿,显然非常重视。但他们为什么不留下墓碑或者其他标志,让后世子孙凭吊祭拜呢?王善初觉得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矛盾。而巨棺背后似乎还有一些东西让人迷惑。

巨棺的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墓地周围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此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附近有不少村民赶到挖掘现场,拜祖认亲。

王善初:按照他们的观念,这个山一直是属于他们这个村管理的。那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只有自己的亲属人死了以后,才能埋在自己管理的土地上。像他们就认为说,能够埋在他们管理的山坡上的坟墓,应该是他们的祖先。

村民的推断看似合情合理。然而,广元村人口超过五百人,绝大多数都同宗同姓,这样的大家族对传统极为重视,如果巨棺主人真是他们的祖先,怎么几百年中都没人知道呢?认亲显然有些盲目,但是王善初却受到启发,想要揭开巨棺主人的秘密,广元村中或许真的藏着什么线索?他决定从村里的老屋开始寻找。

老屋的主人姓陆,是村中的大族。明代末年,陆家先祖从广东迁来上思,从此开枝散叶,人丁日益兴旺。一番交谈后,王善初果然有了重要发现:

广元村村民陆步舒:听我们先祖一代一代的老人传说下来,在我房子那边以前有一户人家是当大官的。以前朝廷文官过来要下轿,武官过来要下马,才能经过。

老陆所说的这位先祖如果确有其人,他和神秘的巨棺之间会不会有关系? 老陆家是广元村保存最好最有年头的老宅,按照当地风俗,正房是一座神堂,供奉着历代祖先。就在祭坛上方的族谱上,赫然记录着这位先祖的名字。为了进一步验证传说的真实性,老陆带王善初来到了自家后院。

陆步舒:这个是很值钱,但是没有人理了。

躺在陆家后院的两块石碑看来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但上面的碑文依然很清晰。

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三年。

这位叫陆升华的先祖曾经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举人。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也就是各省考试的胜出者,一旦中举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 老陆所说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

而接下来,老陆拿出了一个更有分量的证据。这块曾经挂在大门上的牌匾,见证过陆家当年的辉煌,现在早就束之高阁了

王善初:道光二十三年,陆升华中举了以后,兵部侍郎这些人就送给他一块匾就是经元,经元应该说是举人的第二名。

清代把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第二到第五名称为经元,显然,陆升华在武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这块经元匾就是对他的一种变相的肯定。看起来,陆家这位第九代先祖事迹确凿,在当年,他绝对是本地数得着的名人。

王善初:陆升华在道光二十三年中了武举,后来他是做了什么官,后来他死了以后安葬在哪里?这你知道吗?

陆步舒:有一些不大清楚,应该说是在村庄周围这里,那个墓我们也一直在找,现在不大清楚,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老陆这位先祖做过官、埋葬地不详、祖先还是明末从广东迁入,和推断出的巨棺主人特征很有几分符合,他们会是同一个人吗?

广元村陆家老屋的调查,无意中发现了武举人陆升华的线索。但是,在上思县保存下来的清代家族墓地,王善初发现本地清代墓葬的形式和两口巨棺出人很大。道光年间的陆家早已入乡随俗,陆升华也显然不会离经叛道地采用这样一种三合土墓葬方式,他绝不会是巨棺的主人。此时,王善初先前曾隐约感觉到的一个矛盾变得清晰起来:两只巨棺包裹严密,显然是准备深埋地下,永久安葬;而在以壮族为主要居民的上思县,一直流行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墓葬风俗——二次葬。

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习俗看,一个地区其他的社会风俗可能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丧葬习俗往往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在广西此次进行调查的时候就发现,当地有一种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丧葬习俗那就是二次葬。所谓二次葬,理解起来很简单,人离开人世之后,入土下葬,隔上一段时间再开棺把尸骨重新收殓,选择更好的地方下葬,这个就叫做二次葬。那么二次葬所使用的这个收集尸骨的容器呢,也非常有特点,叫做金罐,所以在二次葬的地区,人们也管这种方式叫做捡金。

在上思县城的一家碗店里,王善初找到了这种有特别用途的器物。店里的一角,金罐堆成了小山。

上思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人们一般选择在一些气温较低的节气进行二次葬。和棺木这样的葬具相比,金罐看似要简单一些,但是,从图案到工艺,它的讲究也一点不少。

碗店内的金罐根据大小和工艺的不同,价格从30多到200多不等。在广西的很多地方,壮族居民的二次葬习俗从未中断,这些金罐也就保持着几百年前的传统。 二次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葬俗,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呢?

按照传统,二次葬一般会在首次下葬的三五年后进行,此时,尸体早已经血肉化尽,可以打开坟冢,捡骨重葬了。相比第一次葬,二次葬对于整个家族,意义尤其重大,全过程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

很多民族崇尚人死后肉身长存、永享世俗生活,而壮族人更重视骨骸的安葬。在捡骨过程中,人骨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被依次取出,放在洁净的白沙纸上,亲人们在一种肃穆而亲近的氛围中擦拭骨骸,剔除上面的泥土、草根和尚未腐烂的衣物,祈祷逝者灵魂永久皈依。二次葬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有着各种说法。

王善初: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就是说人死了以后,放进棺材里面,埋在土里面,那是躺着的。那只能过了若干年以后,等他的软组织都腐烂了以后,再把骨头捡起来再装到一个金罐里面去,意思是说把那个死者重新给坐立起来,坐立起来他才有保佑子孙后代的能力。

和捡骨的顺序刚好相反,清洁之后的骨骸,将被从脚到头依次放入准备好的金罐中,等待封盖之后,埋入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

壮族先民从何时开始二次葬,年代仍未确定,但是从明清两代开始,二次葬已经在壮族社会全面盛行。

而在上思这样的地区,壮族居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几百年间,墓葬方式几乎保持着原貌。显然,忠于传统的二次葬和三合土包裹的墓葬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前者是简单入殓后,等待捡骨重葬,后者是六面严密包裹,一次性永久安葬。目的完全不同,方式也截然相反。而这一反传统的巨棺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不愿让自己的墓葬留下一点痕迹呢?

巨棺主人的调查陷入了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两口三合土棺计划搬进室内,妥善保存。

二号棺重约5吨,单靠人力把它送入室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然而就在人们回头搬运相对较小的一号棺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棺内不断流出一种茶色液体,看上去并不粘稠,也没有什么异味。大约两三分钟后,液体不再流出,此时,人们对这不明棺液有了各种推测。

王善初:是不是当年它这个棺内的尸体浸泡有防腐剂在里面,那我们猜测棺内尸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关于古代的尸体防腐处理,中国考古史上曾有过这样的奇迹: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的真容让全世界震惊。这位神秘的老太太历经2100多年,为何肉身不腐?专家们推断:一方面由于尸体被多层纺织物包裹,外面还有四层密封的棺椁,隔离了氧气,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棺内有大量弱酸性液体,不利于食腐微生物的生长。  现在,一号棺中不明棺液的流出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期待:三合土密封的棺木内会不会也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呢?

一号棺在搬运过程当中,不慎将底部磕出了一些裂缝,于是就有这些不明液体流淌了出来,当时人们就在想:有这样疑似防腐剂的棺液流出来的话,会不会意味着棺材里面又会出现另一个马王堆当中的辛追夫人呢?人们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想等待开棺那一瞬间的到来,但是在这个密封得非常严实的、用三合土夯筑的巨大“石棺”里面,真的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些东西吗?

搬运过程中,一号棺意外渗漏出一种茶色棺液,各种猜测随之而来:不明棺液会不会是防腐药水?一号棺中会不会出现又一个马王堆中的辛追夫人?保护性开启必须尽快进行,来自全国的专家会集上思,为这口密封的三合土棺量身订做了一套开启预案。开棺过程一波三折,一口黑色内棺的意外出现却让现场的人们惊喜不已,三层棺椁说明墓主人身份不凡,然而打开这最后一层内棺后,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呢?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垫在墓主人身下的一块木板上竟然刻有北斗七星的奇怪图案,它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是否和墓主人身份有关?进一步调查显示:墓主人身世显赫,但似乎在刻意隐藏自己的墓葬,他们是什么人?会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吗?

广西上思出现了这样两口巨大的用三合土夯筑的“石棺”这个消息可以说无论是在考古界,还是在民间,都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大家都纷纷猜测:墓主人是谁?墓里面会不会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当人们发现其中的一口棺有不明液体渗出的时候,人们的猜测就更多了:天哪!这里面会不会又有一个马王堆里面的那个老太太呢?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专家就提出了:赶快开棺吧!既然已经出现了渗出液了,也就意味着整个棺体出现了裂缝,如果不赶快开棺,不进行保护性开掘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大问题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棺材的时候,人们又在想,怎么能够在尽量不破坏它外面这一层三合土夯制的棺体的情况之下,再打开棺椁呢?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

一号棺中可能有人们期待的种种奇迹,这个奇特的墓葬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2008年12月,来自全国的十多位专家会集上思,为一号棺量身订做了一套开启预案:首先在一号棺适当位置开挖探洞找到内棺;然后沿内棺棺盖上缘切割三合土层,移开顶盖,最后开启内层木棺。整个计划严谨缜密,但在实际操作之前,一切仍是未知。

2008年12月19日,一号棺开启的日子,按照要求,存放巨棺的房间必须隔光、消毒,十几位专家分为考古组、保护组和医疗组,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按照预先估算的尺寸,专家们首先在一号棺上标出了第一个钻孔的位置,开棺正式启动。

如果能顺利找到内棺,将会给整个工作开一个好头。然而这第一钻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钻头深达三十厘米,却仍然没有钻到木质材料。

王善初:如果打进去三十厘米还打不到棺木,那两边三十厘米,那已经是六十厘米了。我们发现的这口棺它的宽只有九十厘米,所以大家都感觉到很奇怪。不可能啊,里面的棺木难道只有三十厘米。

按计划,要确认内棺的尺寸和位置,首先是在巨棺的四个侧面开凿探洞,现在看来,这第一个孔还是打高了,仍然停留在木棺上方的三合土层中。

调整了位置之后,探孔继续。第四个钻孔终于碰到了木头,从钻头的深度看,三合土的厚度大约20厘米,比预想中厚了5厘米。在第四个钻孔的附近,人们进一步扩大探洞,很快,里面的内棺已经清晰可见了。按照计划,三合土外层的切割将沿着棺盖上缘进行。

为了尽可能保护里面的木棺,电锯并没有锯透三合土,而是留出了1厘米左右的部分,最后用木楔涨开。现在,粘连的三合土部分已经完全分离,只要移开厚重的顶盖,后面的工作将容易的多。借助简单的机械装置,期待已久的木棺露出了本来面目。

王善初:当我们把第一口棺打开以后,我们大家在场的都有一种感觉,就是闻到了里面内棺椁里面的飘出一种香味。

现场人们闻到的是樟木的香味,从裸露的木料来看,棺盖几乎没有糟朽,这说明整个内棺保存非常的好。在这层棺盖之下,墓主人究竟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呢?然而,当樟木棺盖打开之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眼前竟然是一副黑色木棺。

梁宏刚:一发现里面棺中有棺,或者椁中有层木椁,就是两层木质的棺椁这种存在,显然它是等级比较高的。

如果把三合土当作一重外椁,在这层外椁之下,出乎意料地竟然有两重内棺,西周时曾有“大夫一椁两棺”的严格等级规定,虽然到了明清两代,墓葬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能够使用三重棺椁仍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眼前的黑色内棺,表面仍然发出耀眼的光亮,要不是翻滚中落上了沙土,几乎就像新的一样。它的意外现身让现场已经略感疲惫的人们再次兴奋起来。



梁宏刚:所以说大家还是蛮有期待的,想急于目睹里面有什么更精美的东西出现。

王善初:我们期待里面能够打开棺盖以后,能看到棺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一具保存比较完好的女性尸体。

人们此前一直认为:巨棺的三合土包裹内是一层木棺,墓主人就置身于这两重棺椁之中。但是,在一号棺的开启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第二层木棺,这让在场的人们惊喜之外,多了一些期待:打开最后这层棺盖,会不会出现新的惊喜呢?

王善初:当打开棺盖的时候,我们往里面一看,奇迹并没有出现,并没有出现像我们所想象所期待的那样,里面保存有一具完好的尸体。

内棺中只有一具十分凌乱的骨骸,和此前的估计反差巨大。两个月前,刚刚开启的这口一号棺在施工挖掘中被误认为一块巨石,而任其滚落下来,随后,人们发现这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其实是一口包裹在三合土中的棺木。和它一起埋葬还有另一口更大棺木,它们很可能是夫妻墓葬。

专家们推断巨棺的年代约为明清之际,但是墓主人的身份,却没有丝毫线索,巨棺的主人似乎故意不留下一点痕迹。而他们独特的墓葬方式和上思传统的二次葬风俗之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种种离奇之处让人们充满了好奇。

滚落下来的一号棺在搬运过程中,出现了渗漏,不明棺液的流出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期待:巨棺中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尸体。然而开棺之后,一号棺主人仅剩下了骨骸,并且因为最初的翻滚而显得十分混乱。

经历了最初的失望,人们把视线转向棺内的随葬物品。如果能找到墓主人的信息,揭开围绕巨棺的所有这些谜团,或者有其他珍贵随葬品发现,它们的价值将不亚于发现一具完好的古尸。专家们开始对内棺进行清理,很快墓主人的头骨被找到。

黄绍明:当时我们一拿到这个颅骨的时候,一看基本上心中就有数了。估计也就是个女性。

根据颅骨和髋骨的特征,专家们认定:墓主人是一位老年女性。这完全符合人们对一号棺属妻子墓葬的推测。但是关于她的死亡时间和其他信息,单凭目测无法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和比对。内棺中的陪葬品看上去并不多,最醒目的是墓主人身上的一件金色花纹的纺织品。

李珍:衣服上面刷着有金粉之类的,看着黄澄澄的金光,最显眼的就是那层金色的东西。

一件纱质外衣,虽然还未经过清洗,但是不难看出,当年的工艺非常讲究。现在,它的出现再次验证了人们对巨棺主人身份的推测:有实力使用讲究的三合土墓葬和精美的纺织品,墓主人显然非富即贵。与此同时,这件金色外衣的出现却引出了一个新的疑问。

王善初:一见到那个衣服的表面,我们就感觉这跟我们壮族的服饰有所不同,没有发现我们壮族所特有的那种服饰那个排扣的风格在里面。

一号棺的底部有一层黑色的沉积物,按照当地风俗,死者身下会垫上草木灰防潮,在最初的翻滚中,腐烂的黑色灰泥已经和墓主人的遗骸以及其他陪葬品混在了一起,这让清理工作变得非常缓慢。在仔细清理了这些草灰泥之后,人们发现其中有三枚钱币。

开元通宝是唐代初期发行的一种钱币,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然而经历宋元朝代更替,早已不再流通,它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明清墓葬之中呢?

梁宏刚: 用开元通宝,就跟我们现在有些民间的一些陪葬,还用乾隆重宝,康熙通宝这些,就是前世的钱后世还继续用,作为陪葬的。因为它不流通,但是它相当于冥币这样的性质。

除了三枚开元通宝,一号棺内还找到了一把折扇,以及女主人的耳环发簪等简单饰物,没有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物品,相比那件涂有金粉的外衣、以及三重棺椁的墓葬,这些随葬品似乎太简单了。然而正当清理工作进入尾声,人们开始清洗那块垫在墓主人身下的木板时,一个新的发现让所有人打起了精神。

李珍:用水一刷那个草木灰就掉了,掉了就可以看到整个有很多圆孔,圆孔之间是用线条把它连起来。连起来看了以后一个整体就是北斗七星的形状。

一直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的这块垫在尸体下方的木板上,清楚地显示着北斗七星的图案。现场的人们为之一震。

王善初:身垫北斗七星板,这在我们这带地区是绝对没有的,绝对没有发现过,也绝对没有这方面的传说过。

北斗七星,这恐怕是我们最好辨认的星体了,就算是在大城市里,天气条件许可下一抬头,您基本上都能看得到。西方人说它是大熊星座,在我们这儿说它是紫微垣当中的,因此讲,它是代表一种崇高的、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说中国古人很早一方面从实际用途来借助北斗七星来为自己分辨方向,为自己判断时令。比如说,北斗七星的勺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时,恰恰对应着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除此之外,还把它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意味,往往认为,这种天人感应当中,人和北斗七星之间总有一些很神秘的联系,所以北斗七星出现在一个墓葬之中倒也不奇怪,但是这个神秘的联系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明代墓葬和北斗七星之间似乎颇有渊源:九十年代明孝陵的一张航拍图片上,人们发现: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布局独特,从下马坊到地宫之上的宝顶,七个主要建筑恰好构成了北斗七星。

明神宗的定陵是唯一被开启的明代皇陵,地宫打开后,人们吃惊的发现:万历皇帝并不像传统葬式那样,仰身平躺在棺椁内,而是一种奇怪的侧身微曲的躺姿,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专属帝王的北斗七星葬姿。按照风水之说,这个巨大的s型图案最为聚气,预示子孙兴旺。

关于北斗七星,尽管有种种神奇的传说和巧合,却都不是直观的图形和确凿的文字记载。而垫在墓主人身下的这块木板,却是确定无疑的北斗七星排列,它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北斗七星板的含义暂时成谜,王善初只能把注意力转向那件让他觉得疑惑的金色外衣:与印象中的壮族服饰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件衣服上没有盘扣。上思县虽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都是壮族,但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到哪里去寻找了解传统壮族服饰的人呢?

县文化馆剧场内正在进行一场排练,台上的主唱是上思县的一位传奇人物:歌王岳建霄,老岳是土生土长的上思本地人,前几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民歌王,可以说是位民俗通,王善初和文体局的雷局长准备从歌王老岳这儿寻找突破。

雷局长:阿姨我想问一下我们壮族的服装啊, 以前都有扣子的吗?

歌手:有扣子啊。以前明朝清朝的这种扣都是用土布做的,打一条大概有一米长的布条,做扣用多少就减多少,然后钉在这里。这种扣不容易掉,洗衣服用木棍来打,以前没有肥皂 洗衣服,就用木棍来打,洗衣服不容易烂 。

王善初:那女人的扣子一般是多少个扣?

歌手:五个到七个,七就是七星高照。

王善初:那五呢?

歌手:五福临门。

三位歌手所穿的民族服装因为舞台表演的需要已经有了很大改动,但是按照老岳他们的说法,传统的壮族服装是都有盘扣的,这和墓主人的那件外衣显然不一样。而看到两位大姐的头巾,王善初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王善初:以前女人的头发都是盘起来的吗?

歌手:如果头发长就盘,不带帽子就这样盘,就像这样,盘过来,长一点,就这样打个结。

显然,传统的壮族盘发和墓主人的发式也完全不同。这让人立刻联想到另一个巨大反差。

王善初:我们当时的推断应该说这两座墓的主人,原先并不是我们壮族本地区本民族的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外地迁移进来的。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巨棺主人身份的直接线索,垫在墓主人身下那块北斗七星板,也显得神秘莫测?就在调查限于停顿之时,网络上的一个意外发现让王善初为之一振:重庆的一座清代墓葬中也发现了一块刻有北斗七星图案的木板。

从文字描述看,两个图案几乎一模一样。重庆的这个墓葬属于清朝末年,形式上也与上思巨棺相去甚远,但是为何都有北斗七星的奇怪图案呢?

墓碑上的文字表明:重庆的这位墓主人生前曾官居五品。难道北斗七星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身份吗?三合土墓葬本来就在士大夫阶层流行,三重棺椁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还有工艺精美的金色外衣价值不菲,这是否说明巨棺主人生前曾拥有显赫的地位。如果真是这样,他们的墓葬为什么会如此有违常理呢?

王善初: 既然地面上没有任何墓碑标志,棺内也没有任何证明死者身份的标志在里面,那我们的第一个猜测,是不是这个墓主人当年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就是不愿意再留给后人知道他的身份。

曾经声名显赫的墓主人希望在生后隐姓埋名,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这会是为什么呢?上思是中国紧邻南方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距离越南边境仅100多公里。它最为人所知的一段历史是在一部老电影《英雄虎胆》中: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科长曾泰和对手巧妙周旋,机智地获取了情报,帮助解放军剿灭了活动在十万大山一带的国民党余匪,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十万大山的主峰就位于上思境内。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上思也曾风云际会、卧虎藏龙。来自外乡的巨棺主人默默地长眠于这里,不给后人留下任何线索,他们是看破红尘?是在逃避着什么?还是有其他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呢?

墓主人的身份之谜此时此刻就显得更加蹊跷了。首先,这个七星板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再有,外面能够保存下来的这件罩衣能不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人们没有把握。此时此刻,看来答案似乎只能集中在二号棺,也就是更大的那个三合土棺中了,按道理说,这样的墓葬意味着这个棺它的男主人会不会有更加丰富的陪葬品呢?会不会他的尸体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第二部分在审核,可能第三部分在前面==============


广西上思出土的这两口用三合土夯制而成的巨大棺椁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人们都在期盼着当我们开棺之后,里面栩栩如生的躺着一个古代的人,但是,打开一号棺之后人们大失所望,里面除了保留下来主人的尸骨之外,剩下的就是一件纱质的外套了,根本看不出来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所以说大家现在把目光都集中在了体量更大的二号棺上,因为男主人就躺在里面呢。开棺之后,能不能一睹他的真颜呢?能不能由这口棺里的东西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他们二人生前更多的信息呢?

二号棺重新燃起了人们的希望,这口顺利挖掘出来的巨棺体量更大,外层包裹也更完整。如果它真是男主人的墓葬,应该有更多让人期待的东西。2009年6月,专家组再次汇集广西上思,对二号棺进行开启。

按照计划,首先要在巨棺的适当位置开挖探洞,找到第一层木棺;然后沿木棺棺盖上缘切割三合土层,移开顶盖,并开启第一层木棺;最后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就是打开第二层木棺,墓主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一切都将大白于天下。

6月7日上午,二号棺的开启正式进行,开挖探槽,寻找木棺,前面的工作都比一号棺顺利得多。但是,二号棺的高度达到了一米四,体量比一号棺大很多。找到第一层木棺的位置之后,专家们发现,上层的三合土盖比预想的要厚不少,单单这个大盖子就超过了一吨,而这恰恰给后面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果然,在开启三合土棺盖的过程中,巨棺的下半部分出现了破损。此时,人们在木棺棺盖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图案。

王善初:我们这边的风俗有一种传说,对这种图案我们称它叫做龙须。

所谓的龙须呈发散状,分布在棺盖的一头,关于它,当地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王善初:人死了以后,触动到亲戚朋友,家里面的亲人都要痛哭。亲人痛哭了以后,就振动了死者的灵魂,他就感到伤心了,他就从口里面喷出一口血来,喷到棺盖上面去。所以就形成了棺盖上面呈现出来的图案状的花纹。

传说给龙须增加了一丝神秘,龙须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此时它的出现到底是凶是吉?打开樟木棺盖之后,预料中的第二层黑色木棺再次出现,此时人们发现,龙须的触角也伸到内棺之中,因为三合土棺已经破损,专家组决定将内棺抬出来,再做开启。然而,空荡荡的木棺内竟然到处分布着龙须,现场有人开始担心内棺的保存情况。

梁宏刚:它能生长就说明它密封并不好。

梁宏刚认为:龙须类似于一种植物的根系,很可能是三合土中原来就混入了种子,因为整个棺椁的密封并不好,有地下水渗入而得以生长,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梁宏刚:所以当时看到这个龙须以后,也对棺里面的遗体,纺织品的保存状况也觉得不是很乐观。

龙须带来的意外还没有结束,就在人们仔细打量木棺内部时,突然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七个凸起的木墩立刻让人们联想到另一个图案:一号棺中垫在墓主人身下的那块北斗七星板不正是这样的分布吗?北斗七星的秘密很可能就藏在即将开启的黑色内棺之中。打开这口黑色棺木,人们期待的谜底就将揭晓,现在需要的是一点点耐心。开启最后这道锁扣,墓主人即将现身。

李珍:整个人的形状,跟死的时候放置的情况一样,没有变化。

梁宏刚:尸体上面盖的纺织品都还发出一种比较特殊的黄色。

王善初: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干尸。

眼前所见真的是一具干尸吗? 最初的惊喜之后,人们冷静了下来。

黄绍明:当时往下一看,我就发现它某些地方已经塌陷下去了。随后我用手稍微触摸一下它的脚,我发现它的脚趾已经掉下来了,等于说不是往上翘了,已经是塌陷成一堆了。所以我马上估计基本上也是剩下骨头了。

眼前的干尸只是错觉,墓主人仅仅留下了完整的骨架。只是由于二号棺发掘和搬运平稳,整个骨骸还保持着当初下葬时的姿势。从骨架上看,墓主人身材并不高,只有1米6左右,他会是人们推测的一号棺女主人的丈夫吗?

实际上,二号棺的保护情况远不如一号棺,纺织品已经全部灰化,稍一接触就可能折断,在它的下面会有哪些随葬品和其他意想不到的发现呢?专家组只能采取一个特殊的办法:将墓主人的遗骨连同身下的垫板送往县医院进行一次全身x光检查。

李珍:因为县里的条件没有那么好,整体做X光的话没有那个条件。医院就做分段。

二号棺的主人将接受一次全身透视检查,x光下,会有什么发现呢?

梁宏刚:从头部开始拍的时候,就发现在头顶这个发髻的这个部位,它有个金属的发卡类的东西。

X光下的这个金属发卡是一个男用发簪,仔细辨认,甚至可以看到发髻的轮廓,墓主人当年下葬时显然是在头顶盘有发髻。

梁宏刚:从这点上也能判定它不是束辫子的,跟清朝的束辫子的性质不一样。根据它这种明清时候的葬式判断,它还是属于明代。

X光片显示,除了发簪以外,墓主人头部下方还有多枚钱币。其中的一枚稍大一些,似乎是在墓主人口中。专家们认为这应该是一枚特制的压胜钱,之前在一号棺中也有发现,并不算奇怪。而稍小的那一枚可能和女主人墓中一样,也是开元通宝。

透视继续进行,x光片陆续生成。令人奇怪的是:每一张片子上都能看到钱币,而它们的分布似乎毫无规律可循。

黄绍明:从X光的片上,我们就发现它的骨骼明显比这个一号棺要粗大,而且骨质各方面都比较致密,像这样的话也符合男性的条件。

专家们把所有的片子,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排列起来,正好组成了墓主人的完整骨架,此时,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墓主人身下一共有7枚钱币,它们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北斗七星。而这和一号棺中垫在女主人身下的那块北斗七星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男主人身下同样有这样一块北斗七星板,而七枚钱币正是放在他身下代表七星的那七个圆孔上。X光下,北斗七星和开元通宝的秘密终于揭晓。

但是,从二号棺主人的X光片上,依稀可以看到钱币上的文字,似乎并不是开元通宝,专家们从男主人腿部和脚下各取出两枚,发现这是另一种唐代的货币,乾元重宝。它的发行年代要稍晚一些,但其一枚却可抵用十枚开元通宝。

其实要说这两口墓葬现在留下来的谜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民间依然还有人死了嘴里要搁一个压胜钱,背后要有垫背钱这样的习俗,可为什么这夫妻俩偏偏要躺在一块七星板上,并且在代表北斗七颗星的位置上各搁上几枚铜钱呢。而且这个铜钱很有意思,女的用的是开元通宝,男的用的是乾元重宝,都是唐代的。再有,从他的发簪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他这个发簪还表明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恰恰还是明代,或者就是明代中晚期的时候,还没有剃发呢,但是什么人会在明中晚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用这么奇特的风俗,在夫妻死后共同入葬在一个坟墓里呢?

X光片上的物证确定了墓主人所属朝代,巨棺的年代一下缩小到了明中后期。王善初认为:墓主人如果的确有官方背景,当地县志上很可能会有记载。但是明代中后期跨度也长达一两百年,究竟从何处着手去查找线索呢?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

王善初: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阶段。而且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就是说他死了以后都不想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王善初将目标锁定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明末清初的南明政权:

王善初:是不是这两座墓的主人跟明朝灭亡了以后,还在我们广西这一带活动一段时间的小南明的朝廷里面的官员有关系。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大明宗室的其他成员和他们的拥戴者在南方建立了抵抗政权,史称南明。然而这个动荡政权的最大敌人很快发生了变化,意图一统中原的大清开始了对南明势力的逐一绞杀。前后历经18年,南明政权一直在风雨中飘摇,许多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巨棺主人隐姓埋名的墓葬方式虽然令人费解,但乱世动荡之中,一个效忠前朝、却无力改变现状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按照这个思路,一个叫黄其晟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王善初:黄其晟跟随永历皇帝,也就是桂王朱由榔在广西一带活动,后来桂王朱由榔从南宁逃往云南的时候,黄其晟就逃到我们上思这一带,进行避难。

根据县志的记载,曾任广西左江道的黄其晟,追随永历帝一路逃亡。在清兵的追击之下,这支逃亡队伍不断缩小,许多人不得已潜入尚未被清政府控制的南方山区隐匿下来,而黄其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选择隐居于上思。如果真是这样,他很可能就是二号棺中那位男主人。

巨棺主人的身份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广西医科大学的实验室中,一号棺女主人的骨骸也在进一步鉴定。如果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也许能帮助人们最终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从目测看,这位女主人死亡时已经步入老年。

莫世泰:这个牙齿老早就掉牙了对不对?一般掉牙起码五六十岁才掉这么干净。这个是拿回来我们才把它弄掉的,这个牙齿是死后才掉的,这个呢,死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掉了,起码有十年。

然而,之前二号棺男主人的x光片显示,他的牙齿几乎全部保留。从搬运过程中脱落下来的一颗牙齿来看: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根据耻骨联合面的特征,莫教授也确定了一号棺女主人死亡时的年龄。

莫世泰:这个人已经达到了第12期,大概在六十岁到七十岁了。

显然,她比自己的丈夫长寿许多。两只巨棺的下葬时间至少相差十年以上。根据头围和股骨的长度,莫教授用公式推算出这位老太太当年身高大约153厘米,这和二号棺中她的丈夫非常般配。

然而关于墓主人死亡的准确年代,人骨鉴定无法作出推断,目前最有效的碳14测年,误差可以精确到几十年的范围,但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可以进行鉴定,短时间内,还拿不到进一步结果。

人骨鉴定得到了巨棺主人的死亡年龄和身高数据,王善初希望能找到黄其晟夫妇的更多资料进行比对,就在此时,一个新的线索彻底颠覆了他之前的所有推断。根据黄其晟家乡——福建同安县志的记载:在追随永历帝的逃亡途中,黄其晟曾被清军关入狱中,六年后才释放回到福建老家。如果真是那样,他死后肯定在家乡安葬,巨棺的主人显然不可能是黄其晟。

在这次对二号棺的开启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一号棺中发现的纺织品做了进一步清洗,那件耀眼的金色外衣由于胸口处涂有金粉,需要加固保护,而未能全部展开,它再次留给人们一个费解的迷题。

王善初:我们从它胸口那个部位发现了一块刺绣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鸟类的图案在上面。

这个类似飞鸟的图案宽度约为一尺,造型非常特别。

王善初:当我们发现了这个图案以后,我们也感到比较稀奇,我们壮族这边的妇女服饰一般不在衣服上面刺绣动物的图案。

这个奇特的图案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会不会藏有墓主人身份的信息呢?王善初在网络上四处搜寻有关刺绣的信息,希望能有所启发。而这一次的发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王善初:我们发觉:在这件衣服上的那个位置所绣上的那只飞鸟状图案跟封建社会里面的那个官服的补有点相像。

明清两代的官服,胸口和背部都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叫做补子,按照规制: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依品级而不同,有严格的规范。而夫人们的命服上也会装饰和丈夫同一品级的官补,以示荣耀。王善初将一号棺女主人外衣上的飞鸟图案与文官官补上的刺绣进行比对,虽然前者尚未完全展开,但两个图案惊人的相似。和以前的那些间接证据相比,这或许能成为墓主人官员身份最有力的物证。几乎与此同时,黄其晟这个名字也再一次出现在王善初面前。

王善初:黄其胜曾经以通家的身份为杨氏的一个祖先撰写过碑文。

从这篇写于永历二年的碑文上看,黄其晟当时还没有开始流亡生活。因为黄杨两家为通家之好,他为杨家的这位长辈题写了这篇碑文,而这恰恰能证明他与上思有过紧密接触,县志上的记载并非杜撰。

王善初: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我们认为那两个三合土棺里的男性墓主人应该是跟我们以前所推断的明末时期曾经任过广西左江道的黄其晟应该有关系。

经历了半年多的调查,巨棺主人的寻找终于有了初步的结论:一对忠于前朝的夫妇在改朝换代之后,选择隐居他乡,而在他们死后,遵从家乡风俗和明代旧礼将自己更彻底地隐藏了起来,所有这一切让两座墓葬在近四百年后的人们看来,充满了反常和不可思议。

这对墓葬的主人当年采用了这种深埋暗葬的方式就是不希望有人打扰他们死后清净的世界,但是没有想到工地的开山活动导致他们又一次回到了人间。可惜的就是他们俩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无法确定他们的身份到底是谁。也许这将会是一个千古之谜,也许随着后期我们再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能够整出一些头绪。不管怎么讲,这样一个发现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给我们研究那个时代古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另一个思考的途径。

补充一个非常神奇的后续报道

人民网讯 真是匪夷所思,2008年12月11日,上思县前段时间出土的“三合土”巨棺的墓坑边,居然发现一个“手表”。当日,相关考古专家和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巨棺出土现场考察时,居然出现了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当日,中央电视台的2名记者和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专家组组长、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来到上思县,对该县11月下旬出土的两具石棺进行考察、采访报道。中午11点左右,考察报道组一行来到石棺出土现场,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录象时,发现巨棺(较小那个)出土的墓坑边还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制成)。后来在挖出那片三合土碎片时,突然从三合土碎片底部掉下一个金属物品,在掉落下来碰到石头时,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考察报道组人员细心一找,在掉落的地方发现了一枚“戒指”。

  经辨认,这枚“戒指”是铜质,与普通戒指一样大小,“戒指”表面呈手表形状,时针和分针指向10点6分,边缘也有像手表上发条的纽。用手将“戒指”的内部擦拭几下,发现刻梅花状凹陷的花纹,里面清晰地刻有“瑞士”2个字,这显然是一个袖珍的“瑞士手表”。“手表”的表带很长,与普通的戒指环不一样。

  专家们认为,如是用来陪葬的“手表”,但当地人也没有把实物塑成“袖珍”金属制品的习俗。而且世界上第一块能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是诞生于1904年(另一说法是1918年),刚刚有100的历史,瑞士手表传入中国也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与石棺的年代相距甚远。如果不是陪葬品,能离奇地埋在石棺出土墓坑边的土中,并被后人发现,几率也是非常之小。总之,这“手表”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物件,用来作什么,又怎么出现在墓坑边的泥土里,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团。

  当日,上思县文物保护人员决定,待不久后国内专家前来上思打开巨棺时,也一起对“手表”进行鉴定,再来解开这个迷团。
http://pic.people.com.cn/GB/73694/8505570.html
不发言只看看 发表于 2013-9-15 13:23
补充一个非常神奇的后续报道

人民网讯 真是匪夷所思,2008年12月11日,上思县前段时间出土的“三合土” ...
这个后来农民说是自己掉的~很多年前掉的~
没有图片吗?
广西上思?这个和盗墓笔记……
瑞士手表?不会是那个穿越众的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