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页岩气 “三桶半油”为何占着资源不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4:17:06
要不要页岩气 “三桶半油”为何占着资源不开发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李凤桃 朱梓烨






2013年第32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 朱梓烨|北京报道
  年前掀起的页岩气开发热潮正在消退,能源市场翘首企盼的“页岩气革命”几乎看不到踪影。
  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而截至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只有2500万立方米。一位央企内部人士无奈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当前形势来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所谓的“页岩气革命”也只是个泡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解析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困境:页岩气这碗饭,以前,吃不着的人争着想吃上,但现在,端着这碗饭,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下口。
  通过国土部招标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中,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对其获得的页岩气区块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已经开展实际工作的也遭遇“探而无气”的尴尬,有的企业甚至开始打退堂鼓,投资热情已无法遏制地下滑。
  7月,华东一家会务公司因为没有邀请到足够多的参会嘉宾而取消了他们的页岩气论坛。而正在酝酿的第三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也迟迟没有定下时间表。
  中国页岩气发展为何遇阻?有人把问题归咎于“三桶半油”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能源市场缺乏竞争。除此以外,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开发风险偏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都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利润太薄,影响企业开发获利。最终,企业投资热情减退,页岩气开发原地踏步。
  此时,曾经的一个老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中国真的需要一场“页岩气革命”吗?
  原标题:完成5年规划产量已是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朱梓烨|北京报道
  “页岩气革命”的遐想
  夏日炎炎,几家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中标的企业已开始行动。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山川沟壑中作业,希望从脚下页岩层中发现宝藏。
  他们在寻找页岩气,一种吸附游离在页岩中的天然气,让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国的资源。
  在地质变迁中,大量的动物、植物等有机物沉积,形成了产生烃的岩层,这些烷烃成分的气体在页岩中就是“页岩气”,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2011年7月,我国首次进行页岩气探矿权招标,6家国企受邀参与4个区块竞标。结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河南煤层气”)拿下两个区块,剩下区块流标。
  2011年12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进行管理,规避掉法律对于天然气开发进入的管制,页岩气探矿权进入市场,可独立出让。
  2012年,第二轮页岩气3年探矿权招标向全社会公开,共计83家企业蜂拥而入,最终,16家企业中标19个区块。其中,有两家民营企业中标。
  中标企业必须遵守承诺,开始向这19个区块投入重金。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页岩气开发经验,中标之后,找资金、找人、找技术、找服务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自去年9月以来,添利百勤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百勤油服”)总裁王金龙开始变得很忙,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坐满了想要参与或是已经中标的企业代表。有的是为页岩气开发技术而来,有的是为了解项目前期如何操作,而有的则希望百勤油服能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到手的页岩气合同将近1亿元。”王金龙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对此,一位中石化的内部人士透露:“一个亿算不了什么,中石化在特殊井高端服务上的合同达几千亿元。”在他看来,百勤油服只是在一锅汤中分了一勺。
  作为中标的两家民营企业之一,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瀛山西”)以4亿多元人民币的勘探投资资金赢得了贵州凤岗页岩气二区块。
  “如果具有开发价值,一口气井日产气起码在2万立方米以上,一立方米气卖2块多钱,每立方米能挣1块钱,国家再补贴4毛钱。如果一口井一天出5万立方米气,一年一口井就能挣2555万元,10年就能挣2亿多。”华瀛山西副总经理付英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粗略估算令人兴奋。
  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遐想一度令整个市场为之兴奋。
  完成规划目标是天方夜谭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勘探结果,让一些中标企业明显感到了成本和风险的压力,现实与人们之前所设想的钻机轰鸣、热火朝天的页岩气开发场景截然不同。
  一位在第二轮招标中中标的某国企页岩气工程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国土资源部的前期工作很不充分,以至于我们现在要做大量的工作。地下到底有没有页岩气?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我们的投资风险。现在一勘探,很多区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地下很差。”一些企业钻进工程后没有发现页岩气工业开发的气流,这让投资人不敢再决策,工程延缓。
  “按照四川地区的成本,一口垂直井的成本需要四五千万元,一口水平井的投入可能就上亿了,如果真的没气,或气量不够,我们可能就暂停投资了。”上述负责人坦言。
  华瀛山西的最初设计方案是在区块中全面打井勘察,但日前,公司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些专家来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审后,方案有了大的调整。“方案变了,我们要先找出有利区,找出重点区,尽早打钻,尽早见气。”付英军说。
  “作为风险勘探,我们要投入4亿多元,如果打不出气,这些钱就要打水漂。”华瀛山西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此前,不断有传言指出,前两轮招投标中拿出的页岩气区块并非最好的区块。“根据前期勘察,我们发现拿到的区块与正常商业化开发的区块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有些失望和气愤。
  而时隔两年,在第一轮中标的某地方国企如今的勘探工作也停滞不前。河南煤田地质局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有的地方企业打出几口井后发现资源情况不理想,甚至想放弃投资。”
  与此同时,一些不好的端倪也显露出来。“有些企业就是为了抢占一块资源,等地块升值后再卖出去,赚一笔。”某大型油气企业西南区一位页岩气项目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7月底,国土资源部向外界透露页岩气最新进展:有的区块已经完成转入钻探阶段;有的尚停留在优化勘察方案阶段,仅完成一些地表调查工作。
  国土资源部表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不足,部分区块地质调查难度较大,是目前部分企业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国土资源部还警示:“圈而不探”的企业可能面临区块被缩小或收回。
  如同一场赌博,赌资投入的越多,企业对于“见气”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没有好的心态和战略准备,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牌客只能选择中途退场。
  根据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能源局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
  然而,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主任翟刚毅透露,自200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地方和油气公司共完成页岩气钻井129口;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在2500万立方米。
  “从现在来看,完成目标已几乎不现实。”某大型油气企业的一位研究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常一口井的年产量为500万立方米,以此计算,65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就意味着要打1500口生产井,而如今只剩下两年时间。“除非未来一年能打出700多口生产井才能完成弥补,这对前3年只打100来口探井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储量世界第一“没有实质意义”
  有人认为,美国人把中国人“忽悠”了,页岩气根本无法实现低成本、商业化的开采,更不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而且,美国人很确定地说“中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页岩气”,但对这一点,中国人不确定。
  美国能源署(EIA)最早给出中国页岩气储量数据——中国拥有36.1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高于美国的24.4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国土资源部给出的初步评价是,中国拥有25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
  无论是哪个数据,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但如此丰富的资源,中标企业却勘探不出气来?
  “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评价,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的数据大多是理论性的,通过地质理论推导而来,没有实质性的样品来做勘察。这就如同说东海有多少鱼一样,只是一个大体估算。”
  上述负责人解释:“美国用30年时间获得‘探明储量’的数据,而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是从2009年才开始做,是‘资源潜力’,要指望这一两年将全国页岩气弄清楚不太现实。”





http://intl.ce.cn/sjjj/qy/201308/20/t20130820_24675278.shtml

要不要页岩气 “三桶半油”为何占着资源不开发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李凤桃 朱梓烨





2013年第32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 朱梓烨|北京报道
  年前掀起的页岩气开发热潮正在消退,能源市场翘首企盼的“页岩气革命”几乎看不到踪影。
  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而截至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只有2500万立方米。一位央企内部人士无奈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当前形势来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所谓的“页岩气革命”也只是个泡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解析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困境:页岩气这碗饭,以前,吃不着的人争着想吃上,但现在,端着这碗饭,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下口。
  通过国土部招标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中,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对其获得的页岩气区块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已经开展实际工作的也遭遇“探而无气”的尴尬,有的企业甚至开始打退堂鼓,投资热情已无法遏制地下滑。
  7月,华东一家会务公司因为没有邀请到足够多的参会嘉宾而取消了他们的页岩气论坛。而正在酝酿的第三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也迟迟没有定下时间表。
  中国页岩气发展为何遇阻?有人把问题归咎于“三桶半油”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能源市场缺乏竞争。除此以外,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开发风险偏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都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利润太薄,影响企业开发获利。最终,企业投资热情减退,页岩气开发原地踏步。
  此时,曾经的一个老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中国真的需要一场“页岩气革命”吗?
  原标题:完成5年规划产量已是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朱梓烨|北京报道
  “页岩气革命”的遐想
  夏日炎炎,几家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中标的企业已开始行动。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山川沟壑中作业,希望从脚下页岩层中发现宝藏。
  他们在寻找页岩气,一种吸附游离在页岩中的天然气,让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国的资源。
  在地质变迁中,大量的动物、植物等有机物沉积,形成了产生烃的岩层,这些烷烃成分的气体在页岩中就是“页岩气”,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2011年7月,我国首次进行页岩气探矿权招标,6家国企受邀参与4个区块竞标。结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河南煤层气”)拿下两个区块,剩下区块流标。
  2011年12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进行管理,规避掉法律对于天然气开发进入的管制,页岩气探矿权进入市场,可独立出让。
  2012年,第二轮页岩气3年探矿权招标向全社会公开,共计83家企业蜂拥而入,最终,16家企业中标19个区块。其中,有两家民营企业中标。
  中标企业必须遵守承诺,开始向这19个区块投入重金。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页岩气开发经验,中标之后,找资金、找人、找技术、找服务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自去年9月以来,添利百勤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百勤油服”)总裁王金龙开始变得很忙,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坐满了想要参与或是已经中标的企业代表。有的是为页岩气开发技术而来,有的是为了解项目前期如何操作,而有的则希望百勤油服能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到手的页岩气合同将近1亿元。”王金龙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对此,一位中石化的内部人士透露:“一个亿算不了什么,中石化在特殊井高端服务上的合同达几千亿元。”在他看来,百勤油服只是在一锅汤中分了一勺。
  作为中标的两家民营企业之一,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瀛山西”)以4亿多元人民币的勘探投资资金赢得了贵州凤岗页岩气二区块。
  “如果具有开发价值,一口气井日产气起码在2万立方米以上,一立方米气卖2块多钱,每立方米能挣1块钱,国家再补贴4毛钱。如果一口井一天出5万立方米气,一年一口井就能挣2555万元,10年就能挣2亿多。”华瀛山西副总经理付英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粗略估算令人兴奋。
  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遐想一度令整个市场为之兴奋。
  完成规划目标是天方夜谭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勘探结果,让一些中标企业明显感到了成本和风险的压力,现实与人们之前所设想的钻机轰鸣、热火朝天的页岩气开发场景截然不同。
  一位在第二轮招标中中标的某国企页岩气工程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国土资源部的前期工作很不充分,以至于我们现在要做大量的工作。地下到底有没有页岩气?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我们的投资风险。现在一勘探,很多区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地下很差。”一些企业钻进工程后没有发现页岩气工业开发的气流,这让投资人不敢再决策,工程延缓。
  “按照四川地区的成本,一口垂直井的成本需要四五千万元,一口水平井的投入可能就上亿了,如果真的没气,或气量不够,我们可能就暂停投资了。”上述负责人坦言。
  华瀛山西的最初设计方案是在区块中全面打井勘察,但日前,公司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些专家来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审后,方案有了大的调整。“方案变了,我们要先找出有利区,找出重点区,尽早打钻,尽早见气。”付英军说。
  “作为风险勘探,我们要投入4亿多元,如果打不出气,这些钱就要打水漂。”华瀛山西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此前,不断有传言指出,前两轮招投标中拿出的页岩气区块并非最好的区块。“根据前期勘察,我们发现拿到的区块与正常商业化开发的区块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有些失望和气愤。
  而时隔两年,在第一轮中标的某地方国企如今的勘探工作也停滞不前。河南煤田地质局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有的地方企业打出几口井后发现资源情况不理想,甚至想放弃投资。”
  与此同时,一些不好的端倪也显露出来。“有些企业就是为了抢占一块资源,等地块升值后再卖出去,赚一笔。”某大型油气企业西南区一位页岩气项目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7月底,国土资源部向外界透露页岩气最新进展:有的区块已经完成转入钻探阶段;有的尚停留在优化勘察方案阶段,仅完成一些地表调查工作。
  国土资源部表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不足,部分区块地质调查难度较大,是目前部分企业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国土资源部还警示:“圈而不探”的企业可能面临区块被缩小或收回。
  如同一场赌博,赌资投入的越多,企业对于“见气”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没有好的心态和战略准备,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些牌客只能选择中途退场。
  根据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能源局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
  然而,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主任翟刚毅透露,自200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地方和油气公司共完成页岩气钻井129口;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在2500万立方米。
  “从现在来看,完成目标已几乎不现实。”某大型油气企业的一位研究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常一口井的年产量为500万立方米,以此计算,65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就意味着要打1500口生产井,而如今只剩下两年时间。“除非未来一年能打出700多口生产井才能完成弥补,这对前3年只打100来口探井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储量世界第一“没有实质意义”
  有人认为,美国人把中国人“忽悠”了,页岩气根本无法实现低成本、商业化的开采,更不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而且,美国人很确定地说“中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页岩气”,但对这一点,中国人不确定。
  美国能源署(EIA)最早给出中国页岩气储量数据——中国拥有36.1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高于美国的24.4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国土资源部给出的初步评价是,中国拥有25万亿立方米可开采页岩气。
  无论是哪个数据,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但如此丰富的资源,中标企业却勘探不出气来?
  “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评价,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的数据大多是理论性的,通过地质理论推导而来,没有实质性的样品来做勘察。这就如同说东海有多少鱼一样,只是一个大体估算。”
  上述负责人解释:“美国用30年时间获得‘探明储量’的数据,而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是从2009年才开始做,是‘资源潜力’,要指望这一两年将全国页岩气弄清楚不太现实。”





http://intl.ce.cn/sjjj/qy/201308/20/t20130820_24675278.shtml

 原标题:“三桶半油”为何占着八成资源不开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朱梓烨|北京报道

  “三桶半油”占据八成资源?

  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三桶半油”——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延长石油”)。

  “此前,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国务院批准的只有‘三桶半油’。”国土资源油气部门的一位官员直言,除此以外,其他企业不允许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

  页岩气被定为独立矿种之后,打破了管制,但没有打破资源垄断。

  在前两轮页岩气招投标过程中,很少见到“三桶半油”的身影,即便出现,他们的报价也不高。当时,就有传言指出:“凡是有常规油气的地方就有非常规油气,所以,当前80%左右的页岩气资源都在‘三桶半油’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手里,他们对招标并不热衷。”

  “第二轮招投标拿出来的区块都是回避与‘三桶半油’重叠的区块,都是二三流的区块,很难有成果。”一位油气行业人士认为,页岩气要启动大规模开发,唯有动“三桶半油”的奶酪。

  国土资源部的官方材料显示,目前,我国页岩气技术可开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其中,油气矿业权区(即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4家油气企业油气矿业权区重叠的区域)的资源量为20万亿立方米,占80%;油气矿业权区外的页岩气可采资源约为5万亿立方米,占20%。

  2011年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做出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页岩气资源有利区中,上扬子及滇黔桂地区最为丰富,其中又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为最;华北及东北区次之,其中又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佳;在中下扬子及东南区,中下扬子的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在西北区,以塔里木盆地的页岩气资源为最。

  页岩气资源有利区,恰恰是“三桶半油”大型油气田部署区域。如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最优质的区块,都是中石油最重要的常规天然气产地。

  那么,这些已登记区块中的页岩气探矿权究竟是归“三桶半油”,还是另行安排?

  “原有探矿权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企业只需要在国土部门申请变更勘探矿种或新增矿种即可。”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国土资源部现行的政策。

  如此,“三桶半油”碗中的肥肉无人能动。“当初国家将页岩气设为独立矿种,就是为了打破‘三桶半油’的垄断,如今,面对‘三桶半油’已登记的矿区重叠区块,国土资源部既不说资源是你的,也不说不是你的。所以,他们就理所当然地登记开发起来。”一位国企负责人对此表示很无奈。

  早在2010年,国土资源部就曾向“三桶半油”配置了5个页岩气区块,面积达3.4万平方千米,比两轮探矿权招投标的区块总面积还多。如今,中石油已建设了两大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长宁威远示范区和云南邵通示范区;中石化已经在四川盆地的建南、元坝、涪陵区块进行勘探;中海油在安徽拿下一个4839平方千米的页岩气区块;而延长石油已在鄂尔多斯打下了20多口探井。

  这些页岩气区块都是“三桶半油”通过登记获得的,是常规油气矿权登记做法的延续。

  在两轮招投标之后,6月24日,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透露,第三轮页岩气招标已经在筹划当中。但一位央企的研究员说,空白区块已经不多,如果不放开最核心和主要的区块,页岩气市场化将无法持续。

  国土资源部的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我们准备了一些资源,但要企业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至于第三轮招投标是否会放开“三桶半油”已登记区块?他摇摇头说,这要看上面的规划。

  “三桶半油”缺钱更缺积极性

  事实证明,中国的页岩里不是不出气。在2013年6月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内部培训会上,国家页岩气研发试验中心副主任刘洪林透露,在勘探开发试验的页岩气井中,中石油威201H1井日产气15万立方米,富顺—永川区块阳201—H2井日产气43万立方米;中石化焦页1HF井日产20.3万立方米,元坝21井日产50.3万立方米。除此之外,中石油、中石化区块的多口井出现高产气流。

  “虽然中石油、中石化开采出来的还不是可供商业化开发的稳定气流,但足以令人兴奋。”一位央企油气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然而,与“三桶半油”拥有的丰富资源相比,他们过去3年在页岩气上的推动力度令人失望。目前的129口探井虽然基本来自开发较早的“两桶油”及延长石油,但三年打100多口井,总投入资金大约只有100亿元人民币,只能说进展缓慢。“而在美国,开发页岩气的现金流在2005年就达到1600亿美元。”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

  一位在“三桶半油”工作过30年的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开发页岩气,“三桶半油”没有积极性。“作为担负着更多社会责任的央企,他们对于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上述研究人员指出,“大型油气公司的常规投资模式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页岩气虽然是高成本、高风险,但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尽管2012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2012—2015年的中央财政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但这个额度仍然不足。

  该研究人员认为:“‘三桶半油’在传统天然气上都做不过来,怎么会将重心转到贫矿上?”

  一位民营油气企业负责人指出,“三桶油”缺钱,“它们铺了那么多管道,在国外并购了那么多企业,现金流不足,资产回报也在不断下滑”。

  根据去年年底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修订,央企负责人任期考核将不再盯着主营业务的增长率,而更加注重总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等质量和效益指标。这就意味着,央企要改掉以往追求规模扩张和眼前利益的做法,并考虑每一步投资的效益。不能带来丰厚利润的页岩气,如何能得到面临业绩考核的“三桶半油”的青睐?

  如此,中国页岩气开发便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墙外的人拼命想进来分一杯羹,墙里的人看到的更多是风险和薄利而不愿开发。

  成本、市场和页岩气的未来

  “中国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很快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我看没那么简单。”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主要有两点,第一,降低成本,让页岩气具备商业化的条件;第二,让社会资金持续进入。

  降低成本,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

  上述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研究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作了这样一个测算:如果你投入1亿元打一口水平井,一口水平井日产1万立方米页岩气,每立方米气挣1元,那么一天挣1万,一年挣360万,26年才能回收成本。一般来讲,开发周期为20年,那么,这口井投资就是失败的。但是,如果一口井你只需投资5000万,日产气2立方米,6年后,你就能收回成本了,之后的十几年,单井每年就能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对此,有些企业负责人不以为然。“无论是水平钻井技术还是分段压裂技术,都是现成的,如果我们不会用,我们还可以请国外的人来做,这些都不是问题。”

  这些年,涉足页岩气开发的企业或通过海外并购,或通过聘请外国专家,以获取页岩气的开采技术。

  然而,由于中美地质条件不一样,从美国引入的技术,未必能照搬到中国应用。今年6月,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高级顾问盖尔·拉夫特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页岩气开发的基本问题还没弄明白,美国的压裂技术在美国大部分页岩中效果良好,但在波兰就完全不行。“如果你拿到中国,结果可能又不一样。”

  此外,美国技术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地质问题。水力压裂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页岩气开发手段,主要以高压液体注入钻井,使岩层裂开,再以高压液体中的支撑剂保持住裂缝,使其成为油气导向钻井的高速渗透通道。长江工作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页岩气开采需要大量的用水,如果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承受如此大的用水量”。

  盖尔也指出,美国近年突然发生了很多奇怪的地震,它们都发生在以往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很多人就怀疑这和水力压裂有关。“我们仍然在学习曲线上,解决这些问题,来日方长。”

  历经30年页岩气开发的美国都需要学习,更何况是蹒跚学步仅3年的中国?

  “这是一种技术、经验、技巧的组合,是一种积累。”陈卫东说,美国是依靠高效运作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家精神来实现的。

  但上述油气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点在“三桶半油”身上可能无法体现。“石油价格很高,不讲究成本,相比而言,页岩气很讲究成本,讲成本就要创新。‘三桶半油’更多的是需要资源垄断,而不是依靠创新。”

  上述民营油气企业负责人认为:“‘三桶半油’什么都自己干,它的成本必然是高的。未来页岩气能否实现商业化,关键看是否能够利用市场,整合市场资源。”

  “单纯依靠‘三桶半油’的投资,对页岩气发展来讲是杯水车薪。”上述国企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页岩气要发展,必须引入社会资金,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

  而且,必须真正放开资源,实现页岩气的市场化。一位大型国企内部人士无奈地说:“以当前形势来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页岩气开发难以形成规模,而中国的‘页岩气革命’也只是个泡影。”

  但从长远来看,即便是将资源完全市场化放开,资本初期投入大、开发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的页岩气开发,仍然令PE/VC(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望而却步。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他们都面临同样的困境,成本降不下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也意味着背负巨额债务的页岩气开发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危机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如果有一天,中国企业能破解本土地质钻井和采气的技术难题,并在技术完善的基础上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地质活动,进而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效益,那个时候,才是中国“页岩气革命”到来之时。

  这个时间,也许会很漫长。

  原标题: 页岩气:能源革命还是资本骗局?

  有专家认为:美国前几年突然向中国兜售页岩气,意在让中国把眼光都集中在页岩气上,就放过了对未来领先的核裂变等高科技清洁能源的研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北京报道

  31年前,乔治·米歇尔(GeorgeMitchell)和他的米歇尔能源公司的工程师们,一直在寻找从页岩中提取天然气的办法。直到1998年,80岁高龄的米歇尔在水力压裂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为美国页岩气革命奠定了基础。

  似乎一夜之间,页岩气革命席卷全球,美国技术被世界各国采用。

  “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全球,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技术。”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米歇尔并不糊涂。这项技术至今仍留给世人很多疑问:它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它带来美国“小震不断”?它的成本是不是太高?……

  更大的质疑认为,美国页岩气革命其实是骗局,有外国专家在科学期刊上发文指出,在运作的第一年,页岩气井的产量下降了60%~90%之多。

  页岩气开发还被认为面临巨大的金融障碍。“钻探正以惊人的速度摧毁资本,钻井公司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而下降幅度则开始造成浩劫。为了避免下降率打乱收入报表,公司不得不钻探更多的新井,老井的产量下降。”《纽约时报》2011年的一项调查就指出,美国石油工业表面乐观,但“在私下里却对页岩气持怀疑态度”。“页岩气泡沫迟早会崩溃。”

  此时,美国向中国输出“页岩气革命”甚至被认为是美国资本的“阴谋”。

  下一个“两房危机”?

  页岩气为美国能源独立的梦想提供了一支画笔。

  2004—2009年,美国页岩气的年增速达到40%以上,并以每年几百亿立方米的增量井喷。2012年,美国页岩气占天然气总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上升到37%,达到2653亿立方米,几乎是整个中国天然气的年消费量(约1500亿立方米)的两倍。

  页岩气能改变能源世界格局吗?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

  近年来,随着美国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下跌,页岩气开发的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无利可图。美国商人们开始将兴趣转向价格更高且同样可以利用页岩气技术进行开采的非常规石油——页岩油。去年,美国页岩气产业显示出了颓势,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关闭了不少井。

  《纽约时报》、《外交政策》等美国媒体先后提出质疑,更有甚者将页岩气产业比作美国下一个“两房危机”。他们认为,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兴起得益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但资本的进入掩盖了页岩气产业的巨大资源递减率(一些气井的寿命往往只有一至两年)这一最大问题。这使得页岩气的生产成本高企。尽管如此,前期复杂的融资合约却迫使很多页岩气公司必须咬牙继续生产,这也使得很多公司背负了巨额负债。

  页岩气产业的泡沫一旦被戳破,为数众多的页岩气公司的债务危机或许将形成洪水猛兽般的金融危机。

  页岩气真的适合中国吗?

  美国页岩气革命还是激发了其他国家的能源梦想,包括中国。对于中国这个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页岩气的确预示着一次新的希望。

  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目前我国页岩气技术可开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25万亿,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可以想象,去年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量为1500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的产量是1000多亿立方米,进口400多亿立方米,现在我们还有500亿立方米的缺口。”一位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天然气以产定销,如果放开使用,中国天然气的消费可不得了,页岩气的开发是在为中国提供一次能源结构调整的机会。”

  然而,因为中国的地质条件、市场环境与美国迥异,完全照搬美国技术和模式,复制页岩气革命几乎不可能。

  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高级顾问盖尔·拉夫特今年6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建议中国:“页岩气或许不是中国最好的选择。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天然气开采成本比页岩气更低。其中之一便是煤层气,也就是煤矿中产出的天然气,因为煤埋藏得很深,开采的时候也能同时汲取出许多天然气。其次,中国正在逐渐推动其邻国出口天然气给它,比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在附近就有很多传统天然气的选择,价格甚至比页岩气更低。所以不一定有必要‘超前’地开采页岩气。”

  盖尔认为,中国能源的未来在核电。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此前秘而不宣的美国前几年突然向中国兜售页岩气,意在让中国把眼光都集中在页岩气上,就放过了对未来领先的核裂变等高科技清洁能源的研发。

  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页岩气成本和价格的问题,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商业风险,虽然开采技术还不完善、不成熟,但页岩气本身的颠覆性意义不容忽视——“页岩气不仅在油气领域撼动了传统统治地位的有机生成学说,为未来油气生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而且冲击了全球固有的能源经济和政治版图,使得油气成为更加丰富且分布更加均匀的资源。”

  那么,中国发展页岩气,就必须在能源结构、新能源革命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平衡。

  原标题:对话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

  页岩气需要放开资源让资金流进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北京报道

  美国的成功,中国难以复制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因为页岩气而从天然气进口国变为了出口国,很多国家都希望复制这一道路。中国需要尝试发展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吗?

  陈卫东:世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占比为24%,而中国只有5%。如今,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带来了恶劣的环境问题。现在,我们要调整能源结构,要提高天然气的比重,这就是页岩气为什么被关注的原因。因为,当前,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增加天然气的供给和消费。上世纪80年代的那轮煤改气、煤改电,推迟了几十年,现在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当时全世界煤炭价格差不多的时期,我们没有用气,如今,这个改革窗口期已经错过了。现在,全世界已经进入天然气时代,中国还在煤炭时代。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能否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陈卫东:尼克松喊“能源独立”喊了40年,但真正改变这个格局却是企业家个体,他们依靠企业家精神和美国的市场氛围,实现了页岩气的低成本。成功的因素是一个组合和积累,这就是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偶然性就是乔治·米歇尔这个老头。如果他不坚持探索,或者,后面没有更有财力的公司把页岩气的投资扩大,也不会有现在的革命。

  从目前来看,中国开发页岩气要有耐心。因为整个环境包括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水资源等可使用资源都不同。从地理环境来看,人家是平原,我们是山区,而且气层埋藏深度不同;人家有完整的社会分工,我们没有;人家有强大、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也没有。从资源和市场来看,人家是完全市场化的,而我们的上游还是“三桶油半”垄断。美国页岩气的革命不是政府的手推出来的,而是市场化的结果。

  天然气是通向新能源转型的桥梁

  《中国经济周刊》:就现状来看,中国页岩气能否形成规模化产出,并带来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

  陈卫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10年不会形成规模,除非我们做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放开资源让资金流进来。目前,中国投资页岩气的主要是国企。有人说国企很有钱,但其实中国很缺钱。如果这些国企的钱流进页岩气,不能持续流出来,这个钱是不可持续的。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投标中,允许民企进来,撕一个口子是对的,但是不可持续。因为,所有的好区块都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他们占着了,就划不出来了。要打破资源上的垄断还是涉及到整个体制的问题。在中国,金融、能源、电信等,这些都是资源垄断,而且这些资源垄断是不需要技术进步的。但是,页岩气不同,它很讲究成本,讲成本就需要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我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领域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我国能源转型应该如何选择?

  陈卫东:如果长期开发不起来,在两三代人后,石油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新的能源会出来。人们不再使用石油,而是会使用更高效、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能源。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是薪柴到煤炭,第二次是煤炭到石油。现在,我们处于没有能源主导的能源时代,并即将进入下一个时代。两次能源转型我们看到的规律是,能源将从单位能源密度低的能源转为单位能源密度高的能源。比如,同体积的煤炭密度比柴火高,石油比煤炭高。

  我们也看到一个短暂的发展方向。上世纪80年代,我们核电开始发展,核单位体积的能量比石油高多了,但核电由于技术不完备、核事故的危害性,很多国家不敢用核电或放缓发展核电的步伐。中国放缓不得,因为没有更好的能源。

  现阶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是一个趋势。但它们使用成本更高,而且核心技术——储能技术没有突破。再者,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是不连续的,如果要大规模商业化使用,必须要电力调峰,这就需要天然气发电来配合。

  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的这段时期,可再生低碳多元化能源一定需要天然气作为桥梁,这就是中国天然气一定要走上去的原因。
中国在目前没有补贴,中国企业开采页岩气就是个忽悠,特别那些所谓的"民企"更是笑话
看过日经的报道,虽然中国页岩气理论上世界第一,但由于开采难度大,多在山地盆地区域,管道运输困难,面临水质污染等原因,开发进度一直很慢
页岩气和页岩油开采都是陷阱,不要上当!
中国缺水严重,不要开发页岩气
lightsun7 发表于 2013-8-20 23:09
中国缺水严重,不要开发页岩气
个人理解的啊:像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在还能花钱买别人家的,而且自己手里也有足够的闲钱的时候,就尽量用钱去买好了,要是都挖自己的,还能留什么东西给子孙后代挖去用?

2013-8-20 23:16 上传



水力压裂法意味着要耗费巨量的水资源,在美国,开采一口井大概需要200万-400万加仑的水,也就是起码要7500多吨(中国国内有报道称是20万吨)。同时,水里面还会混合化学制剂。因此,很多人都担心这不仅会浪费水资源,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如果甲烷溢出,其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另外,页岩气的开采会不会引起地震也在人们的担忧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