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曾经写过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34:16
       打开邮箱,很意外的发现草稿箱里有两封信,进去看到标题后才明白怎么回事。两封信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时间上却相隔半年之久,距今也已快三年了。当时没有及时地发出去,现在更不可能会发出去了——而且这辈子都不可能发出去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两封信会一直静静地躺在草稿箱里。可能真的是性格使然,两封信因为不同的原因,都没发送到对方那里,不然说不定真会发生一些不同的事情,但,一切都已不可改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尽管我一直都不相信命运。

       说起来其实我是很喜欢写信的。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写信,但除了没有信封跟邮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后来跟朋友们分开了,终于开始用贴上邮票的信封来传递心中的思念。从将信投入信箱的那一刻起,对回信的期待就变成了每日的必修课。那时没有手机,但IC卡电话随处可见,所以联系很容易,每每寄出信后总不忘打电话通报一声。其实信里的内容在电话里讲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比不上看到实实在在的纸质的东西。(说句题外话,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看纸质书,虽说电子书很方便,但始终都没有实体书拿在手上一页页翻阅的感觉)收到信后总是很兴奋,先猜测里面写了些什么,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可以说,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回信再到看信,这个过程能够让我开心很多天。

       后来,有了手机,也有了电子邮箱,但还是喜欢写信。折好信纸,封好信封,贴好邮票,去邮局把信寄出去,这样的循环我乐此不疲。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原因有二:一是平邮并不能保证安全性,有过两次寄给我的信都不知在哪个环节被弄丢了,很是懊恼了一阵子。虽然我寄出去的都是挂号信,但不能因此而要求别人如我一般,毕竟为了一封无甚机密可言的8毛钱的普通平信而买一张几块钱的挂号纸条来保平安(多数情况下这张纸条都是白买了),怎么看都不划算,特别是当写了很多内容后,纸张超重,价格还要往上涨,得不偿失。二来网络普及,电子邮箱方便快捷,及时送达,免去了等待送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还不用花钱(这个才是关键啊),自然成为首选。写信这种事是双方的,哪怕我再不情愿,也只好慢慢习惯用电子邮箱了。只是,熟悉的字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形态,而且没有了信封和信纸的实在感,心中的失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渐渐地,我不再写信了,纸质的书信往来既已不能继续,电子邮件对我而言也没什么意义,因此,基本上电话和短信就能解决所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的问题——直到遇见上文中那两封的信的收件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子邮件的好处,那就是速度;这也是我多年以后再次因为写信而感到快乐,虽然这快乐的源泉并不相同。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是我工作上备受煎熬的时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通信,我才能挺过去。可是,这样的日子也仅仅持续了一年,很大程度上是我个人的原因导致的,要怪也只能怪我自己。总之,一切都结束了。

       目前手里保留着所有收到的信,连信封都保存完好,电子邮箱中的信也早已特别归档了。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再去翻阅了,因为看不上两行就会很伤感。那些年曾带来无数欢乐的这些信,而今再看,却平添了许多酸楚,还是作为记忆封存起来比较好。

       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写信,是否还有机会写信。那种笔尖摩擦纸面的感觉,大概是很难再有了,但,毕竟曾经体验过,该知足了。       打开邮箱,很意外的发现草稿箱里有两封信,进去看到标题后才明白怎么回事。两封信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时间上却相隔半年之久,距今也已快三年了。当时没有及时地发出去,现在更不可能会发出去了——而且这辈子都不可能发出去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两封信会一直静静地躺在草稿箱里。可能真的是性格使然,两封信因为不同的原因,都没发送到对方那里,不然说不定真会发生一些不同的事情,但,一切都已不可改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尽管我一直都不相信命运。

       说起来其实我是很喜欢写信的。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写信,但除了没有信封跟邮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后来跟朋友们分开了,终于开始用贴上邮票的信封来传递心中的思念。从将信投入信箱的那一刻起,对回信的期待就变成了每日的必修课。那时没有手机,但IC卡电话随处可见,所以联系很容易,每每寄出信后总不忘打电话通报一声。其实信里的内容在电话里讲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比不上看到实实在在的纸质的东西。(说句题外话,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看纸质书,虽说电子书很方便,但始终都没有实体书拿在手上一页页翻阅的感觉)收到信后总是很兴奋,先猜测里面写了些什么,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可以说,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回信再到看信,这个过程能够让我开心很多天。

       后来,有了手机,也有了电子邮箱,但还是喜欢写信。折好信纸,封好信封,贴好邮票,去邮局把信寄出去,这样的循环我乐此不疲。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原因有二:一是平邮并不能保证安全性,有过两次寄给我的信都不知在哪个环节被弄丢了,很是懊恼了一阵子。虽然我寄出去的都是挂号信,但不能因此而要求别人如我一般,毕竟为了一封无甚机密可言的8毛钱的普通平信而买一张几块钱的挂号纸条来保平安(多数情况下这张纸条都是白买了),怎么看都不划算,特别是当写了很多内容后,纸张超重,价格还要往上涨,得不偿失。二来网络普及,电子邮箱方便快捷,及时送达,免去了等待送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还不用花钱(这个才是关键啊),自然成为首选。写信这种事是双方的,哪怕我再不情愿,也只好慢慢习惯用电子邮箱了。只是,熟悉的字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形态,而且没有了信封和信纸的实在感,心中的失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渐渐地,我不再写信了,纸质的书信往来既已不能继续,电子邮件对我而言也没什么意义,因此,基本上电话和短信就能解决所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的问题——直到遇见上文中那两封的信的收件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子邮件的好处,那就是速度;这也是我多年以后再次因为写信而感到快乐,虽然这快乐的源泉并不相同。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是我工作上备受煎熬的时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通信,我才能挺过去。可是,这样的日子也仅仅持续了一年,很大程度上是我个人的原因导致的,要怪也只能怪我自己。总之,一切都结束了。

       目前手里保留着所有收到的信,连信封都保存完好,电子邮箱中的信也早已特别归档了。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再去翻阅了,因为看不上两行就会很伤感。那些年曾带来无数欢乐的这些信,而今再看,却平添了许多酸楚,还是作为记忆封存起来比较好。

       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写信,是否还有机会写信。那种笔尖摩擦纸面的感觉,大概是很难再有了,但,毕竟曾经体验过,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