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上的狼性社会 ——论蒙古草原之上的诸民族共存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9:24
                                                                 大草原上的狼性社会
                                                                            ——论蒙古草原之上的诸民族共存的政治结构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在大草原上不只有一个民族。任何一个草原社会,大都处于这种状态,即一个民族或者几个民族的联合体构成其政权的主体,而其余的民族作为次等民族作为其附庸。这种状况持续很久,至少从有史可查的匈奴直到蒙古崛起之前大都处于这种状况。例如柔然曾在北魏时期统治大草原十年之久,而后来兴起的突厥不过为其锻奴而已。下面我们以典型的辽金时期大草原的社会政治结构为例说明这一状况。

      辽的统治民族为契丹、奚联盟。在大草原上统治民族相对于其他大草原民族总是处于少数地位。所以,统治民族总是不断的想方设法压制其他民族。例如,为什么辽的统治中心是流动的?即皇帝流动的行在——捺钵在大草原上不断流动。根据个人的上述理论就很好解释了。一是消耗当地的经济力量,使当地部族经济困顿,无法持续发展,辽皇帝捺钵近卫兵马数万,加上大量贵族以及随从等一系列人员,这样庞大的数量,到一地必然由当地进行供养,这种供养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言,会消耗了当地储备的大量牛羊粮食财物,再加上各种供奉,使其经济实力受损,不得恢复,如此使异族没有经济能力发展反抗力量。二是进行兵力巡演,展示武力,使其不敢有反抗之心,每到一地,则必须召集当地部族首领聚会,表示效忠,根据其表现实施奖惩。三就是在行军行猎中,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辽虽然被先被金,后被蒙古不断的驱逐,但是在逃窜迁徙过程中,却能够不断征服当地民族,可见其战斗力的强悍。像有些历史学家总结辽的败亡,总是大而化之的,说辽天祚帝昏庸无道、性喜游猎云云,我认为这是没有经过调查分析,盲目的用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方式来套用草原民族的统治方式。也许天祚帝存在用人不明等种种问题,但是至于流动捺钵、迁徙游猎本身就是辽统治大草原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这与中原农耕民族建立都城进行统治是不同的。而天祚帝游猎过于频繁,恐怕也说明了当时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存在不稳的情况在加剧。

      而当一个统治民族人数过于稀少,而无法压制大草原其他民族时会如何?那么就是兵锋外引,以消解草原郁结的兵气,这也是草原民族的统治手腕之一,即通过向外侵略,转化内在的统治危机。就比如金代辽之战,辽的兵力构成复杂,包括契丹、奚联军(包括宫帐军、大首领部族军、部族军),还有其他诸族的军队(五京乡丁、汉军等)。而初兴起的金虽然人少,但是勇猛善战,且政令统一。而反观辽,总是不断征发其他民族军队,以古时的指挥通讯的水平来看,数量超过二十万的军队是很难有效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军队超过二十万后往往败绩的主要原因,这种大兵力如果分为多路进攻还好,如果聚集在一起进行会战往往败绩,历史上可以找出各种例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更何况,但这些军队还存在语言不通等情况。政令不一,人数越多,越添混乱,如果战事顺利,还可一鼓而下,如果战事一旦受挫,必然崩溃。历次辽金之战,金总是以少胜多,想必其中因素应该是主要原因。这种事实反倒成就了金兵马无敌的美名,所谓“满万不可敌”,岂不知,实际上金取代辽,真的没打啥双方惨烈厮杀的硬仗,否则,以金军的数量,恐怕不需等到宋辽战争即被消耗完毕。而被征召的其他民族军队心思不一,对于大草原的霸主之战,大都处于观望心理,出工不出力,好站在最后,站在胜利者的一边。

      所以,在大草原的政治结构实际上跟狼的社会结构极为相似,每个狼群都有一只并且唯一一只头狼,当狼群里有能够挑战头狼地位的新狼出现时,其余的狼往往不会插手头狼之战。而失败的头狼往往会被杀死或者会驱逐,其余群狼奉新胜利的狼王为主。搞笑的是前些年有一本书叫狼图腾,说是中国人要有狼性之类的屁话,殊不知,真正狼的社会是多么的残忍,而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天然形成的。

      而金驱逐辽后,面对大草原实力没有受到多少损失的草原诸民族,金的人数相对较少,无法维持其有效统治,怎么办?一个措施就是,纵容蒙古诸部的发展,使蒙古阻隔逃到西方的辽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但是到最后养虎为患,此为后话了。

      第二个办法就是兵锋外引,现在有些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一提到为什么金会撕毁宋金海上盟约,就提到宋攻打燕京时,面对残余的辽军,显示出军力孱弱,所以以金的虎狼本性马上发动了对宋的战争。但个人却有不同见解。因为金的兵马虽然勇猛善战,但是数量过于稀少,而辽统治期间存在大段的和平时期,这段时期足以使大草原的诸多民族繁衍生息,丁口旺盛,而辽金之战,这些民族又是出工不出力,受损甚小,以金的兵力远远无法压制草原诸民族。所以,金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将大草原郁结的兵气外引,为其找到新的猎物。这个猎物就是富饶的大宋,通过征召草原各民族的精壮,组成军队,发动对宋的侵略,使其精壮消耗在对宋的战争中,从而使诸族实力大为下降,好确保其统治。

      这种大草原的诸民族共存的狼性社会结构,直到蒙古成吉思汗的兴起,才被打乱,成吉思汗把蒙古大草原的诸民族统一起来,向外发动侵略,建立起古往今来领土最为庞大的帝国,蒙古的血裔遍布欧亚大陆,从而使整个大草原民族建立无上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从而自认为蒙古族。这个时候,草原的多民族共存的狼性社会结构才发生了改变。




                                                                                        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一日于沈阳家中
                                                                 大草原上的狼性社会
                                                                            ——论蒙古草原之上的诸民族共存的政治结构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在大草原上不只有一个民族。任何一个草原社会,大都处于这种状态,即一个民族或者几个民族的联合体构成其政权的主体,而其余的民族作为次等民族作为其附庸。这种状况持续很久,至少从有史可查的匈奴直到蒙古崛起之前大都处于这种状况。例如柔然曾在北魏时期统治大草原十年之久,而后来兴起的突厥不过为其锻奴而已。下面我们以典型的辽金时期大草原的社会政治结构为例说明这一状况。

      辽的统治民族为契丹、奚联盟。在大草原上统治民族相对于其他大草原民族总是处于少数地位。所以,统治民族总是不断的想方设法压制其他民族。例如,为什么辽的统治中心是流动的?即皇帝流动的行在——捺钵在大草原上不断流动。根据个人的上述理论就很好解释了。一是消耗当地的经济力量,使当地部族经济困顿,无法持续发展,辽皇帝捺钵近卫兵马数万,加上大量贵族以及随从等一系列人员,这样庞大的数量,到一地必然由当地进行供养,这种供养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言,会消耗了当地储备的大量牛羊粮食财物,再加上各种供奉,使其经济实力受损,不得恢复,如此使异族没有经济能力发展反抗力量。二是进行兵力巡演,展示武力,使其不敢有反抗之心,每到一地,则必须召集当地部族首领聚会,表示效忠,根据其表现实施奖惩。三就是在行军行猎中,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辽虽然被先被金,后被蒙古不断的驱逐,但是在逃窜迁徙过程中,却能够不断征服当地民族,可见其战斗力的强悍。像有些历史学家总结辽的败亡,总是大而化之的,说辽天祚帝昏庸无道、性喜游猎云云,我认为这是没有经过调查分析,盲目的用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方式来套用草原民族的统治方式。也许天祚帝存在用人不明等种种问题,但是至于流动捺钵、迁徙游猎本身就是辽统治大草原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这与中原农耕民族建立都城进行统治是不同的。而天祚帝游猎过于频繁,恐怕也说明了当时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存在不稳的情况在加剧。

      而当一个统治民族人数过于稀少,而无法压制大草原其他民族时会如何?那么就是兵锋外引,以消解草原郁结的兵气,这也是草原民族的统治手腕之一,即通过向外侵略,转化内在的统治危机。就比如金代辽之战,辽的兵力构成复杂,包括契丹、奚联军(包括宫帐军、大首领部族军、部族军),还有其他诸族的军队(五京乡丁、汉军等)。而初兴起的金虽然人少,但是勇猛善战,且政令统一。而反观辽,总是不断征发其他民族军队,以古时的指挥通讯的水平来看,数量超过二十万的军队是很难有效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军队超过二十万后往往败绩的主要原因,这种大兵力如果分为多路进攻还好,如果聚集在一起进行会战往往败绩,历史上可以找出各种例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更何况,但这些军队还存在语言不通等情况。政令不一,人数越多,越添混乱,如果战事顺利,还可一鼓而下,如果战事一旦受挫,必然崩溃。历次辽金之战,金总是以少胜多,想必其中因素应该是主要原因。这种事实反倒成就了金兵马无敌的美名,所谓“满万不可敌”,岂不知,实际上金取代辽,真的没打啥双方惨烈厮杀的硬仗,否则,以金军的数量,恐怕不需等到宋辽战争即被消耗完毕。而被征召的其他民族军队心思不一,对于大草原的霸主之战,大都处于观望心理,出工不出力,好站在最后,站在胜利者的一边。

      所以,在大草原的政治结构实际上跟狼的社会结构极为相似,每个狼群都有一只并且唯一一只头狼,当狼群里有能够挑战头狼地位的新狼出现时,其余的狼往往不会插手头狼之战。而失败的头狼往往会被杀死或者会驱逐,其余群狼奉新胜利的狼王为主。搞笑的是前些年有一本书叫狼图腾,说是中国人要有狼性之类的屁话,殊不知,真正狼的社会是多么的残忍,而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天然形成的。

      而金驱逐辽后,面对大草原实力没有受到多少损失的草原诸民族,金的人数相对较少,无法维持其有效统治,怎么办?一个措施就是,纵容蒙古诸部的发展,使蒙古阻隔逃到西方的辽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但是到最后养虎为患,此为后话了。

      第二个办法就是兵锋外引,现在有些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一提到为什么金会撕毁宋金海上盟约,就提到宋攻打燕京时,面对残余的辽军,显示出军力孱弱,所以以金的虎狼本性马上发动了对宋的战争。但个人却有不同见解。因为金的兵马虽然勇猛善战,但是数量过于稀少,而辽统治期间存在大段的和平时期,这段时期足以使大草原的诸多民族繁衍生息,丁口旺盛,而辽金之战,这些民族又是出工不出力,受损甚小,以金的兵力远远无法压制草原诸民族。所以,金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将大草原郁结的兵气外引,为其找到新的猎物。这个猎物就是富饶的大宋,通过征召草原各民族的精壮,组成军队,发动对宋的侵略,使其精壮消耗在对宋的战争中,从而使诸族实力大为下降,好确保其统治。

      这种大草原的诸民族共存的狼性社会结构,直到蒙古成吉思汗的兴起,才被打乱,成吉思汗把蒙古大草原的诸民族统一起来,向外发动侵略,建立起古往今来领土最为庞大的帝国,蒙古的血裔遍布欧亚大陆,从而使整个大草原民族建立无上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从而自认为蒙古族。这个时候,草原的多民族共存的狼性社会结构才发生了改变。




                                                                                        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一日于沈阳家中
这本是为了解答铁血一个网友辽金政权为什么败亡如此之快的问题,一个小时草草而就的小文。。。
以狼群来对比草原上民族,恰如其分,
三十万以上就吃败仗一说太武断,从长平之战、王翦灭楚到三大战役都是超级群殴么
yzsz266 发表于 2013-8-12 18:24
三十万以上就吃败仗一说太武断,从长平之战、王翦灭楚到三大战役都是超级群殴么
如果要举例子的话,遍数历史上数十万人的战争例子,到底是超过30万人以上时,胜利的多,还是失败的多呢???我们来统计一下,这样就可以看出点什么了。。。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7000人对抗北魏数十万鲜卑骑兵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吴?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这还不算国外的诸如亚历山大对波斯,波斯入侵希腊等几次军队人数众多的战例。。。

实际上,波斯三次入侵希腊而损兵则将,但是波斯愈强,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文中也可解释波斯的状况。。。

再比如亚历山大以少数兵力面对远超其兵力的庞大波斯军队而不断取胜,实际上的原因文中也可解释。。。
当然,军队人数多到一定程度更加容易吃败仗,如果,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说道的话。。。

实际上,除了古时依靠传令兵传令,旌旗金鼓指挥的指挥手段无法满足指挥这么多人的要求以外,还存在如下问题,比如说粮食草末补给的问题,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准备一场会战时,对指挥者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么多人需要大量的物资进行补充,但是军队本身无法生产,因为人数众多,因粮于敌也成了笑话。。。要想保障这么多的人在一地,如果军队是流动的还好,通过不断攻占敌城池获取物资补充,例如历史上的流民大军,比如说李自成、黄巢之流。。。如果军队驻扎在一地,只能依靠外运,而外运如此众多的物资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同时这些人力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如此,可能需要收刮千里之内的物资来供养这些军队,如此,可能80万军队,能有20万有战力的军队就不错,其余的都去运送物资供养这20万人了。。。

而管理混乱,物资补充不易,人数众多,从而导致人人心思不齐,士气低略,如果是多民族组成的军队尤甚。。。这样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如果打胜了,则一窝蜂的前进,如果稍微受挫,则会士气低落,很容易崩溃。。。如果分散开来出击,也许回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集中起来准备打一场会战的话,很容易被数量处于劣势,但是士气高昂的军队所击败。。。
yzsz266 发表于 2013-8-12 18:24
三十万以上就吃败仗一说太武断,从长平之战、王翦灭楚到三大战役都是超级群殴么
另外,长平之战中,赵国兵力四十五万,王翦灭楚楚国兵力也有四十万。。。

这样一来,兵力相差不大,有的时候,就是比烂了。。。

所以,你的例子十分的不典型。。。


   我到不觉得草原是狼性社会,其实狼这种动物性子很死硬,但草原社会不是,多是随风草,哪方势大倒哪方,事强心里演的很透彻,根本没有什么狼性可言。这就是历史上,草原每次变换霸主其统一草原所用的时间都不长的原因。匈奴被汉击溃主力后,其治下部落纷纷鸟兽散,庞大的势力很快就分裂解体了。突厥同样,牛b的时候是草原霸主,只是在唐手下吃了几次亏,就让其治下部落分崩离析,在草原上呆不下,跑路的跑路,投靠的投靠。后来的辽也是,耶律契丹作为草原上很成功的霸主之一,做了那么久得草原霸主,一遭落难,下边的部落就又开始新一轮的倒戈事新主--女真。草原其实就是事强主义的演绎舞台,墙倒众人推,到有点像日本战国,强力大名牛b的时候能号召众多的仆从豪族共起大军,一遭落难威名不再,手下豪族很容易就被瓦解背离,变成孤家寡人连立足之地都木有了。哪有一点像狼了,分明都是一群很眼亮的人精嘛

   我到不觉得草原是狼性社会,其实狼这种动物性子很死硬,但草原社会不是,多是随风草,哪方势大倒哪方,事强心里演的很透彻,根本没有什么狼性可言。这就是历史上,草原每次变换霸主其统一草原所用的时间都不长的原因。匈奴被汉击溃主力后,其治下部落纷纷鸟兽散,庞大的势力很快就分裂解体了。突厥同样,牛b的时候是草原霸主,只是在唐手下吃了几次亏,就让其治下部落分崩离析,在草原上呆不下,跑路的跑路,投靠的投靠。后来的辽也是,耶律契丹作为草原上很成功的霸主之一,做了那么久得草原霸主,一遭落难,下边的部落就又开始新一轮的倒戈事新主--女真。草原其实就是事强主义的演绎舞台,墙倒众人推,到有点像日本战国,强力大名牛b的时候能号召众多的仆从豪族共起大军,一遭落难威名不再,手下豪族很容易就被瓦解背离,变成孤家寡人连立足之地都木有了。哪有一点像狼了,分明都是一群很眼亮的人精嘛
成吉思汗的举措,确实是北方草原几千年来的一次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