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赢了,南周变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7:15
唐慧赢了,南周变了?
字号:小中大2013-08-02 14:44:41
更多
198

关键字 >> 唐慧案唐慧法治南方周末元旦事件方舟评论媒体
上月中旬,笔者受邀参加在重庆武隆县仙女山举办的一场新闻评论业务研讨会。会上,我悄悄问与会的一位同行——一位性格平和持重的南周评论员:“据我观察,自今年元旦事件之后,南周似乎开始了静悄悄的变化?”该同行显然对此话题缺乏思想准备,稍显突兀之后,他微笑而友好地答道:“没有啊,没有啊……”然而,我还是从他的脸部表情和眼神中,读出了他内心某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我也很知趣,在报以会心一笑后,主动转移了交谈话题。
南周的“变化”也许缘自“外部”因素,也许是出于编辑方针的某种“微调”。但不管如何,在读者中,嗅出南周“变化”味道者已非个别。
我的这种感觉既来自直觉,亦来自南周报道内容的某些微妙变化。远的不说,就在昨天,最新一期南周的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查性报道,在“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的眉题下,南周以《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为主标题,详细梳理了唐慧本人的种种举动对此案审理带来的影响。只要粗读完这篇报道,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从中感觉到此文的字里行间,隐约传递出南周对唐慧干预司法的“温和质疑”。
自唐慧事件被端上报纸的版面起,南周一直是报道最密集的纸媒之一。若将一个时期内针对此案的报道理出来作个对比,南周的报道倾向性之变虽说较为隐蔽,但变化并非不可触摸和体悟。当然,站在更高层次上,可以说南周追求“法治”之道未变。但是,除南周的司法报道外,在其它报道题材和评论题材的选择和行文上也同样展露出了种种新鲜端倪。
仍以昨天出版的南周为例,在它的第10版(时局版),刊发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如何运作,解读中共最高领导层工作机制》的文章。这篇文章篇幅很大,全部摘引自胡鞍钢《中国集体领导体制》这本新著。我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不是南周为什么要为这本新著作主动推介,而是南周对这本新著的作者胡鞍钢先生的“看重”。观察者网诸网友都知晓,早在几年前,胡鞍钢先生已被网络上的某些群体强行归类为“毛左”在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再举一例,《方舟评论》虽以个人署名,但业内人士一向将其视为南周的社评。包括南周人士在内,大多也以此为傲。昨天的《方舟评论》标题叫《如何化解社会戾气》,该文开篇写道: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了多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这些恶性犯罪,2013年7月30日的《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将之归因于“社会戾气”。对这样的戾气,首先必须给予最严厉的谴责……主动把《人民日报》“搬”进来,再对社会戾气予以立场鲜明的“最严厉的谴责”,在以往的《方舟评论》中难以见到。
不仅如此,该文的最后一段则写道:“……社会是点滴进步的,制度建设要只争朝夕,而民众不妨多一点信心与耐心。”
总之,这篇《方舟评论》的行文,多了一点平和客观叙事,少了一点文字的尖酸与刻薄,咄咄逼人之气消退了不少。
个人的感觉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说南周静悄悄“变化”,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人们尽可表达各自看法。我不知南周对唐慧事件的报道口吻之变的真实成因,也许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所致。哪怕这种变化目前还是那么的细微,细微到不易为人所明显察觉……但愿这不是我自作多情。
常言道条条道路通罗马。世界之大,世事之复杂,经济社会转型之纠结,主义和道路之选择,不可能只有“非左即右”两种选择。我们每个人也好,各类社会组织也好,在多元化社会里均已有各种选择。在多元世界里,主义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可能只有“非此即彼”呢?
就如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人最有发言权一样,主义和道路的选择是否符合国情,要看这个国家所选择的主义和道路,是否能在大的方向上,大幅度地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眼前的纷乱、矛盾、冲突、繁杂与纠结。媒体是国家这艘大船的瞭望哨,要看得远些。
媒体人是社会现象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现象的客观解析者。只有首先立足于后者,至少在记录和客观解析二者之间做到不偏不倚,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舆论引领者的特殊职能。故而,媒体和媒体工作者首先要培育理性、建设性解析社会现象的意识自觉和责任担当。
我的直觉还告诉我,这些年,南周的读者群在一批批的培养,也在一批批的流失。由于缺乏南周的发行数据,究竟是新培养的多还是流失的多,以及读者忠诚度以时间作度量时的数据,我的直觉主要来自对街头报摊时不时的观察。
一段时间来,以我的观察,对南周颇有微词的读者不在少数,而且呈逐步增多态势。我以为,南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南周甫一降生起,它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理应得到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并正视的是,世界在变,中国在变,读者亦在时势之变中不断提升对世界和对中国的认识,当越来越多的读者顺着大势之变而不断成长与成熟时,许多光鲜的教条被抛弃了,他(她)们对世界和中国的看法也在不可遏制的变得理性、大度和从容。别看网络上、微博上的喧嚣依然,甚至在某些局部,喧嚣仍呈加剧之势,但这远非中国的全部而只是局部。须知,喧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有高涨就一定有消退。作此判断或体悟,可供我们观察的视窗不少,司法审判从权力审判滑向媒体审判是个视窗,南周对唐慧事件的报道倾向性之微妙变化,是否也可作为观察视窗?人们不妨继续观察与辨别。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luning/2013_08_02_163007.shtml唐慧赢了,南周变了?
字号:小中大2013-08-02 14:44:41
更多
198

关键字 >> 唐慧案唐慧法治南方周末元旦事件方舟评论媒体
上月中旬,笔者受邀参加在重庆武隆县仙女山举办的一场新闻评论业务研讨会。会上,我悄悄问与会的一位同行——一位性格平和持重的南周评论员:“据我观察,自今年元旦事件之后,南周似乎开始了静悄悄的变化?”该同行显然对此话题缺乏思想准备,稍显突兀之后,他微笑而友好地答道:“没有啊,没有啊……”然而,我还是从他的脸部表情和眼神中,读出了他内心某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我也很知趣,在报以会心一笑后,主动转移了交谈话题。
南周的“变化”也许缘自“外部”因素,也许是出于编辑方针的某种“微调”。但不管如何,在读者中,嗅出南周“变化”味道者已非个别。
我的这种感觉既来自直觉,亦来自南周报道内容的某些微妙变化。远的不说,就在昨天,最新一期南周的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查性报道,在“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的眉题下,南周以《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为主标题,详细梳理了唐慧本人的种种举动对此案审理带来的影响。只要粗读完这篇报道,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从中感觉到此文的字里行间,隐约传递出南周对唐慧干预司法的“温和质疑”。
自唐慧事件被端上报纸的版面起,南周一直是报道最密集的纸媒之一。若将一个时期内针对此案的报道理出来作个对比,南周的报道倾向性之变虽说较为隐蔽,但变化并非不可触摸和体悟。当然,站在更高层次上,可以说南周追求“法治”之道未变。但是,除南周的司法报道外,在其它报道题材和评论题材的选择和行文上也同样展露出了种种新鲜端倪。
仍以昨天出版的南周为例,在它的第10版(时局版),刊发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如何运作,解读中共最高领导层工作机制》的文章。这篇文章篇幅很大,全部摘引自胡鞍钢《中国集体领导体制》这本新著。我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不是南周为什么要为这本新著作主动推介,而是南周对这本新著的作者胡鞍钢先生的“看重”。观察者网诸网友都知晓,早在几年前,胡鞍钢先生已被网络上的某些群体强行归类为“毛左”在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再举一例,《方舟评论》虽以个人署名,但业内人士一向将其视为南周的社评。包括南周人士在内,大多也以此为傲。昨天的《方舟评论》标题叫《如何化解社会戾气》,该文开篇写道: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了多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这些恶性犯罪,2013年7月30日的《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将之归因于“社会戾气”。对这样的戾气,首先必须给予最严厉的谴责……主动把《人民日报》“搬”进来,再对社会戾气予以立场鲜明的“最严厉的谴责”,在以往的《方舟评论》中难以见到。
不仅如此,该文的最后一段则写道:“……社会是点滴进步的,制度建设要只争朝夕,而民众不妨多一点信心与耐心。”
总之,这篇《方舟评论》的行文,多了一点平和客观叙事,少了一点文字的尖酸与刻薄,咄咄逼人之气消退了不少。
个人的感觉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说南周静悄悄“变化”,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人们尽可表达各自看法。我不知南周对唐慧事件的报道口吻之变的真实成因,也许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所致。哪怕这种变化目前还是那么的细微,细微到不易为人所明显察觉……但愿这不是我自作多情。
常言道条条道路通罗马。世界之大,世事之复杂,经济社会转型之纠结,主义和道路之选择,不可能只有“非左即右”两种选择。我们每个人也好,各类社会组织也好,在多元化社会里均已有各种选择。在多元世界里,主义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可能只有“非此即彼”呢?
就如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人最有发言权一样,主义和道路的选择是否符合国情,要看这个国家所选择的主义和道路,是否能在大的方向上,大幅度地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眼前的纷乱、矛盾、冲突、繁杂与纠结。媒体是国家这艘大船的瞭望哨,要看得远些。
媒体人是社会现象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现象的客观解析者。只有首先立足于后者,至少在记录和客观解析二者之间做到不偏不倚,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舆论引领者的特殊职能。故而,媒体和媒体工作者首先要培育理性、建设性解析社会现象的意识自觉和责任担当。
我的直觉还告诉我,这些年,南周的读者群在一批批的培养,也在一批批的流失。由于缺乏南周的发行数据,究竟是新培养的多还是流失的多,以及读者忠诚度以时间作度量时的数据,我的直觉主要来自对街头报摊时不时的观察。
一段时间来,以我的观察,对南周颇有微词的读者不在少数,而且呈逐步增多态势。我以为,南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南周甫一降生起,它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理应得到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并正视的是,世界在变,中国在变,读者亦在时势之变中不断提升对世界和对中国的认识,当越来越多的读者顺着大势之变而不断成长与成熟时,许多光鲜的教条被抛弃了,他(她)们对世界和中国的看法也在不可遏制的变得理性、大度和从容。别看网络上、微博上的喧嚣依然,甚至在某些局部,喧嚣仍呈加剧之势,但这远非中国的全部而只是局部。须知,喧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有高涨就一定有消退。作此判断或体悟,可供我们观察的视窗不少,司法审判从权力审判滑向媒体审判是个视窗,南周对唐慧事件的报道倾向性之微妙变化,是否也可作为观察视窗?人们不妨继续观察与辨别。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luning/2013_08_02_1630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