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之「終戰紀念日」,看其奴性、本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7:33:03
台湾自批:

                                 「終戰紀念日」   

作者: 陳錫蕃  國政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召集人
               美國馬里蘭大學兼任教授

    報載副總統呂秀蓮月前未知會行政院自行約見外交部代理部務的政務次長吳子丹及兩位常務次長藍智民、邱榮男一事,引起喧然大波,對此吳子丹對外表示「未經一事,不長一智」,並坦承自己確有疏失,違反機關法令規定,未來若是相同情況再度發生他將會依法處理。

其實這三位外交官員有苦難言,大概立法委員質詢時意在言外,並非刻意為難,媒體評論亦未針對此一部份。

立法委員的質詢及媒體評論都批評呂秀蓮不明憲法規定,因為副總統是備位性質,並無實權,倘使有任何權力,必是經過總統授權的。例如:呂秀蓮現在擔任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及科技諮詢委員會的召集人,便是阿扁指派的。除此之外,應無任何權限。但對於其他大小事務,倘有意見,可以簽報總統裁示,交有關機關或府內單位辦理,而非逕行「越級召見」各級官員,面授機宜的。

就美國而論,歷史上副總統均無所事事,倘有任何兼職,係由總統明令指派,內閣會議並不當然包括副總統在內。副總統向無官邸,直至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任副總統始由總統指定華府海軍觀測所(Naval Observatory)為副總統官邸。又卸任總統禮遇辦法僅適用於總統,不適用於副總統。副總統任滿卸職,既無辦公室或秘書,亦無辦公費,更無警衛或隨扈。

本文的重點不是加入批判呂秀蓮的行事逾距,因為這頂多是一項違規違紀的行為,尚未到違法失職的地步,套用一句民進黨政要的口頭襌,「又不是要槍斃的事」。

本文要探討的是呂秀蓮為何要召見外交部三位次長。吳子丹對立法委員的質詢、答覆的非常得體,他說談話內容宜由總統府或副總統辦公室發布。

答案終於有了。報載:副總統辦公室發言人蔡明華解釋稱,呂秀蓮找三位外交部次長主要是徵詢「八一四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活動。有關此節,翻閱各報,竟無一篇文字對此有所評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國五千年歷史,無論正史或野史,並無「終戰」一詞。勝敗乃兵家常事,戰勝就是戰勝,戰敗就是戰敗,當然也可能不分勝負,但絕無「終戰」的用法。

那麼「終戰」一詞怎麼來的呢?原來是日文,是日本人的用法。是日本人戰敗時的遮羞布。我雖沒有讀過日本歷史,但不相信中日甲午之戰,日俄戰爭,日本打勝了以後,也一樣用「終戰」一詞來形容戰爭的結束。祇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不願承認失敗,不願承認投降,而刻意創造的新詞。目的無他,遮羞而己。

因此,就日本人而言,在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為了保存顏面,杜撰新詞尚屬情有可原。中華民國應有國格,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向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投降是不爭的史實,重光癸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主力艦上向同盟國代表呈遞降書也是史實,日軍在首都南京及中國各地區包括台灣向國軍長官呈遞降書更是史實。故就中華民國而言,二次世界大戰,我國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堂堂中華民國何以捨抗戰勝利紀念日不用,而去用日本人的「終戰紀念日」呢?

此事始作俑者,以筆者記憶所及,至少就公文書而言,實為阿扁。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就搞過「終戰紀念日」。不用戰勝國的語言。而用戰敗國的語言,這是什麼邏輯?

讀者或許會問:恐是呂秀蓮無心之失。這種說法,筆者甚感懷疑。猶憶民國八十四年,即西元一九九五年,中日馬關(下關shimonoseki舊稱馬關)條約簽訂一百週年,呂秀蓮時任立法委員,曾率團赴日本下關訪問,日人頗為憂心,以為來者不善,必大興問罪之師,豈料呂秀蓮抵達後不但無一詞相責,反而表示感謝,稱日本於一百年前使台灣永遠脫離中國。凡炎黃子孫,莫不痛心疾首。

另有讀者或許會問:中文沿用日文用法,例子不勝枚舉,如經濟學、憲兵等等。這的確沒有錯,大家都知道,日文的漢字源自中土,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僅有語言而無文字。除了日本固有的語言用漢字的字音表達者,我國人必須學習外,其他自中土傳入的文詞均與我國相通,至少在唐代時相通是毫無問題的。其後中文由文言文演進為白話文,中文與日文即漸行漸遠。如日文用驛,是唐代的用法,我國現代用車站,即一例。自然日文也自創不少新詞,例如「告別式」。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決心西化,對於西方學術之引進、翻譯不遺餘力。在此時期,我國也開始有留學歐美學生,也努力引進、翻譯西方學術,但速度不及日人。且同一時期,我國也有大批學生留日,他們將日人的翻譯介紹過來,咱們也擇優吸收。

總之,我國已有之文詞,咱們絕不能採日本用法,否則即是日文,不是中文。例如:弔祭是我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古已有之,不應用「告別式」。

同理,我國的歷史、文學有關戰爭的篇幅何止萬千,對於勝敗從不諱言、恕筆者才疏學淺,尚未見「終戰」一詞。甲午之戰,我國戰敗。二次世界大戰我國勝利,日本戰敗。我國稱抗戰勝利,日本則稱「終戰」。「終戰」者,雖係漢字,實則日文也,不可不察。

盼望立法院諸公,媒體諸君子勿再追究呂秀蓮「越級召見」一事,而應緊緊盯牢、密切注視乖離史實的「終戰紀念日」活動,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台湾自批:

                                 「終戰紀念日」   

作者: 陳錫蕃  國政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召集人
               美國馬里蘭大學兼任教授

    報載副總統呂秀蓮月前未知會行政院自行約見外交部代理部務的政務次長吳子丹及兩位常務次長藍智民、邱榮男一事,引起喧然大波,對此吳子丹對外表示「未經一事,不長一智」,並坦承自己確有疏失,違反機關法令規定,未來若是相同情況再度發生他將會依法處理。

其實這三位外交官員有苦難言,大概立法委員質詢時意在言外,並非刻意為難,媒體評論亦未針對此一部份。

立法委員的質詢及媒體評論都批評呂秀蓮不明憲法規定,因為副總統是備位性質,並無實權,倘使有任何權力,必是經過總統授權的。例如:呂秀蓮現在擔任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及科技諮詢委員會的召集人,便是阿扁指派的。除此之外,應無任何權限。但對於其他大小事務,倘有意見,可以簽報總統裁示,交有關機關或府內單位辦理,而非逕行「越級召見」各級官員,面授機宜的。

就美國而論,歷史上副總統均無所事事,倘有任何兼職,係由總統明令指派,內閣會議並不當然包括副總統在內。副總統向無官邸,直至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任副總統始由總統指定華府海軍觀測所(Naval Observatory)為副總統官邸。又卸任總統禮遇辦法僅適用於總統,不適用於副總統。副總統任滿卸職,既無辦公室或秘書,亦無辦公費,更無警衛或隨扈。

本文的重點不是加入批判呂秀蓮的行事逾距,因為這頂多是一項違規違紀的行為,尚未到違法失職的地步,套用一句民進黨政要的口頭襌,「又不是要槍斃的事」。

本文要探討的是呂秀蓮為何要召見外交部三位次長。吳子丹對立法委員的質詢、答覆的非常得體,他說談話內容宜由總統府或副總統辦公室發布。

答案終於有了。報載:副總統辦公室發言人蔡明華解釋稱,呂秀蓮找三位外交部次長主要是徵詢「八一四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活動。有關此節,翻閱各報,竟無一篇文字對此有所評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國五千年歷史,無論正史或野史,並無「終戰」一詞。勝敗乃兵家常事,戰勝就是戰勝,戰敗就是戰敗,當然也可能不分勝負,但絕無「終戰」的用法。

那麼「終戰」一詞怎麼來的呢?原來是日文,是日本人的用法。是日本人戰敗時的遮羞布。我雖沒有讀過日本歷史,但不相信中日甲午之戰,日俄戰爭,日本打勝了以後,也一樣用「終戰」一詞來形容戰爭的結束。祇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不願承認失敗,不願承認投降,而刻意創造的新詞。目的無他,遮羞而己。

因此,就日本人而言,在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為了保存顏面,杜撰新詞尚屬情有可原。中華民國應有國格,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向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投降是不爭的史實,重光癸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主力艦上向同盟國代表呈遞降書也是史實,日軍在首都南京及中國各地區包括台灣向國軍長官呈遞降書更是史實。故就中華民國而言,二次世界大戰,我國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堂堂中華民國何以捨抗戰勝利紀念日不用,而去用日本人的「終戰紀念日」呢?

此事始作俑者,以筆者記憶所及,至少就公文書而言,實為阿扁。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就搞過「終戰紀念日」。不用戰勝國的語言。而用戰敗國的語言,這是什麼邏輯?

讀者或許會問:恐是呂秀蓮無心之失。這種說法,筆者甚感懷疑。猶憶民國八十四年,即西元一九九五年,中日馬關(下關shimonoseki舊稱馬關)條約簽訂一百週年,呂秀蓮時任立法委員,曾率團赴日本下關訪問,日人頗為憂心,以為來者不善,必大興問罪之師,豈料呂秀蓮抵達後不但無一詞相責,反而表示感謝,稱日本於一百年前使台灣永遠脫離中國。凡炎黃子孫,莫不痛心疾首。

另有讀者或許會問:中文沿用日文用法,例子不勝枚舉,如經濟學、憲兵等等。這的確沒有錯,大家都知道,日文的漢字源自中土,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僅有語言而無文字。除了日本固有的語言用漢字的字音表達者,我國人必須學習外,其他自中土傳入的文詞均與我國相通,至少在唐代時相通是毫無問題的。其後中文由文言文演進為白話文,中文與日文即漸行漸遠。如日文用驛,是唐代的用法,我國現代用車站,即一例。自然日文也自創不少新詞,例如「告別式」。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決心西化,對於西方學術之引進、翻譯不遺餘力。在此時期,我國也開始有留學歐美學生,也努力引進、翻譯西方學術,但速度不及日人。且同一時期,我國也有大批學生留日,他們將日人的翻譯介紹過來,咱們也擇優吸收。

總之,我國已有之文詞,咱們絕不能採日本用法,否則即是日文,不是中文。例如:弔祭是我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古已有之,不應用「告別式」。

同理,我國的歷史、文學有關戰爭的篇幅何止萬千,對於勝敗從不諱言、恕筆者才疏學淺,尚未見「終戰」一詞。甲午之戰,我國戰敗。二次世界大戰我國勝利,日本戰敗。我國稱抗戰勝利,日本則稱「終戰」。「終戰」者,雖係漢字,實則日文也,不可不察。

盼望立法院諸公,媒體諸君子勿再追究呂秀蓮「越級召見」一事,而應緊緊盯牢、密切注視乖離史實的「終戰紀念日」活動,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