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讀美國外交文件拾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0:44:25
<P> 傅建中 </P>
<P> </P>
<P>月前國務院公布了美國外交關係一九六九─一九七六年的解密文件,其中第五卷(VolumeV)有四百多頁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有關,幾佔全書(九四○頁)的一半,而這些文件詳細記載了中華民國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被逐出聯合國的前因後果,儘管這只是美方的「一家之言」,但由於迄今未見我國外交部公布過任何這方面的文獻,仍覺彌足珍貴,讀之者再並於中時三月十四日撰寫了八千字的長文,以期為這一段影響我國國際地位和處境至巨的歷史留下紀錄。 </P>
<P>    這卷文件最先由美國務院在網站上公布,故濃縮為四百餘頁,中國代表權部份將近二百頁,今見美「政府出版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簡稱Gpo)刊行的書面版本,方悉全書長達九四○頁(內容和網路版完全一樣),細讀之下,深覺有些細節值得補遺,遂有此文之作。 </P>

<P>    (一)蔣介石老了 </P>


<P>    為了維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美國於一九七一年改變策略,不再反對中共加入UN,代之以所謂「雙重代表權」,即ROC和PRC(中共)在UN各自擁有一席,尼克森總統為此派遣已退休的外交家莫非於那年春天前往台北,親見蔣介石總統,轉達尼克森政府的新策略,莫非於四月二十三日那天和蔣在陽明山中山樓談了九十多分鐘,對這次會談所作的摘要紀錄長達八頁。莫非返美後於五月二十一日親往白宮面見尼克森覆命,除書面報告外,莫非應尼克森之請,特別對蔣個人提出以下看法。 </P>
<P>    1蔣介石老了,他似乎相信,只要美國傾全力奮戰,台北在UN的席位即可保住,北京就可被擯棄於外。 </P>
<P>    2蔣的信念是由於年齡的老化和僵化(rigidity of age),以及他認為聯合國代表權是「家務爭吵性質的議題」。 </P>
<P>    3蔣表示願接受「兩個中國」,如果這樣的政策不會犧牲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的話。 </P>
<P>    尼克森說,鑒於國際面對北京的態度的現實,維護台灣在安理會的席次是不可能的。尼問莫非可曾把這點向蔣說得清楚明白,莫答說他確實這麼講了。莫非加註說,蔣身邊的人,包括他兒子(指蔣經國)在內,對聯合國的態度比較實際(realistic),但蔣仍控制得很緊,而且蔣夫人顯然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力。蔣夫人為了某種理由拒絕見莫非且為美國對北京的措施頗為激怒。(蔣接見外賓時,通常夫人在座,有時並充翻譯,但莫非見蔣那天,夫人沒出現,翻譯是沈劍虹。) </P>
<P>    尼克森問莫非,為何蔣介石對安理會席位的事,如此不切實際。莫非答說,這是對蔣而言一個很情緒化(emotional)的問題,不僅涉及國家利益,還有與中共「兄弟鬩牆」之爭的因素在內。 </P>
<P>    莫非對尼克森說,他傾向於維持現狀,因為美國對蔣的承諾由來已久,而盟邦也都在審慎的注意美國在UN中國代表權一事上的決定,雖然莫非知道這樣會導致美國在UN的失敗。 </P>
<P>    尼克森說,在UN的問題上,他花了不少時間,不管將來如何決定,蔣的觀點都會受到充份的考慮。尼克森與莫非的談話到此結束,全部歷時二十九分鐘。尼莫談話時,白宮國家安全副顧問海格在場。海格認為莫非的台灣之行沒能達成任務,說是莫非低估了蔣會為美國製造的難題。五月十日海格上了一份報告給季辛吉,說是美國只有兩條路可走;照蔣的辦法維護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並接受一切後果,回去找蔣重開談判,糾正莫非的錯誤,可是要蔣改正立場注定是行不通的。 </P>
<P>    (二)葉公超的讜論 </P>
<P>    我國被逐出聯合國的次年(一九七二)一月二十八日美國駐台北大使館的副館長來天惠,寫了一份訪問行政院政務委員葉公超的談話備忘錄給國務院。當時的國務院中華民國事務科長莫柳泉評論來天惠的報告時,特別指出葉公超說的一段話。葉氏說:「去年莫非來台只是助長了幻覺(illusions),使蔣總統的觀點更為強硬,其結果是隨後美國對中國代表權的立場變動時,對委員長(Gimo)的衝擊更加擴大了。」 </P>
<P>    一九六一年葉公超在駐美大使任內被蔣黑夜召回台北後,即遭罷黜,並加軟禁,葉自此以後再也見不到蔣,他的讜論蔣自是聽不進去,可是美國外交官還是重視葉氏的看法。 </P>
<P>    (三)老布希的厚道 </P>
<P>    維護我國在UN的代表權那一仗是老布希主打的,他那時是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為保住我們的席次,老布希確實盡了心力。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七日老布希寫了封信給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表達他對中國代表權之戰的一些看法,並對老季建議:一、安理會席位是根本性的問題,任何與中華民國政府討論聯合國代表權的特使,都無法避免面對這一問題,這只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活生生事實。二、尼克森總統的任何政策,只要看起來像是「出賣」中華民國那會對他很不利。精英之士們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事實(reality)。沒錯,可是中華民國也是事實。我們必須不要看來在出賣「小的事實」(little reality)以面對「大的事實」(big reality)。「這有可能發生,但是我們必須不去帶頭作此主張」。 </P>
<P>    我駐UN首席代表劉鍇和布希公誼私交均好。蘇聯駐UN首席代表馬立克因劉鍇代表「蔣介石集團」經常杯葛劉。每當劉鍇發言,馬立克即離席。布希頗同情劉鍇,不值馬立克所為。布希特別在一九七一年六月三日那天會晤劉鍇,親自安慰劉大使,並向劉表示對馬立克行為的鄙視(contempt)。布希說,駐聯合國的外交官應該超出如此惡劣的風度,布希的一席話讓劉鍇備感溫暖。劉鍇和布希及其他美國官員談話最喜用的是法文字眼raison d’etre。這個字的意思是「存在的理由」,劉鍇說,如果中華民國失去UN和安理會的席位,那她等於先去raison d’etre。看看我們今日的國際困境,劉鍇之言,雖不中,不遠矣。 </P>
<P>    (四)季辛吉的狡詐 </P>
<P>    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沈劍虹去白宮看季辛吉,談話的主題是中國在UN的代表權。此時季辛吉已準備好了,即將首途前往亞洲,經巴基斯坦潛往北京與周恩來舉行震驚世界的秘密會談。沈劍虹當然被蒙在鼓裡,還一再感謝老季於行前百忙中撥冗接見他。老季也虛情假意的表示歉意,因為時間太短(只談了十八分鐘),說等他歸來後找時間從容的談談。 </P>
<P>    沈劍虹提醒季辛吉,蔣總統已經告訴莫非,中華民國必須保有在安理會的席位,老季說,美國會盡力維護我們的安理會席位,不過也坦白的告訴沈,此事很難辦到。沈要求美國使用否決權,季說這是程序問題,不能動用否決權,沈對季所言表示關切,說是中華民國可能得重新考慮在UN的代表權立場。季沈之會為時短暫,但老季的一番話,已為日後我國在UN席位不保留下伏筆。 </P>
<P>    讓我們看看季辛吉在他的回憶錄中,對這次與沈劍虹的會晤是如何描述的。他說:「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在我的生涯中有一場較為痛苦的會見。中華民國的大使沈劍虹來看我,談在下一屆聯大會議中投票維持台灣席位的事。」沈對國務院擬議的「雙重代表權」方案,提出廣泛的異議,「我發現難以全神貫注在這些細節上,因為七月一日那天我就要前往亞洲去赴北京的秘密約會。沒有一個政府比台灣更應該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我發現自己在沈面前的角色特別痛苦,因為我知道沈所討論的那些難懂的聯合國程序操作,很快就會被更重大的事趕過去,可是我得對他守口如瓶,實際上得裝作若無其事然,盡量保持像平常一樣的日程。」 </P>
<P>    季辛吉在回憶錄中的這段自白,總算還有點天良,至於他是否真的痛苦,還是在得意的竊笑,只有天曉得了。 </P>
<P>    (五)沈劍虹的努力 </P>
<P>    沈劍虹使美八年,最後中美斷交,沈下旗歸國,成為最後一任的駐美大使,在其個人外交生涯中,可算是悲劇。他任內的任何成就,只因「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而一筆勾銷了,但平心而論,在為中國UN代表權奮戰的過程中,沈確實很努力,也很稱職,沈是一九七一年五月初抵達華府履新的,五月十八日向尼克森呈遞國書,同月二十八日國務卿羅吉斯主動約見他,告訴他美政府針對中國代表權事宜的最新發展。此後沈即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或奉台北之命或應美方之召,其目的都在保住我國在UN的會籍。從七月一日到白宮見季辛吉後,沈在七月裡一共三次與羅吉斯會談,最後一次是七月三十日,羅卿召見沈,告訴沈美國將在八月二日宣佈的「雙重代表權」的內容與策略,如此高頻率的會見極不尋常,也頗難得。聯合國表決前三天(十月二十二日),沈劍虹那天帶著政治參事陳衡力去看羅吉斯,詢問羅吉斯萬一「雙重代表權」決議失利,美國可有緊急應變措施,陪同會見的美方官員國務院參事派德森和國際組織司的代理助卿赫爾斯均表示美國確有應變措施,並向沈說明這些辦法,但沈似不甚了了,而這些應變措施美國早已在紐約向我國駐UN代表團簡報過了。怪的是我代表團竟未向沈通報,以致中華民國科長莫柳泉送沈上車時,注意從沈及陳衡力參事的談話中,明顯看出他們並不清楚在紐約有關「雙重代表權」的程序性問題,尤其對「雙重代表權」簡化處理(truncating)的運用手法,沈更是聞所未聞,莫柳泉在備忘錄指出此點,一方面表示不解,也不無譏諷的意味。 </P>
<P>    紐約代表團與華府大使館不協調最明顯的例子是十月二十五日深夜UN就中國代表權表決後,沈劍虹竟不知情,在康州的一家旅館中睡覺,是一位美國記者打電話請沈評論UN的投票結果時,沈才知道我國已被趕出聯合國,而沈接聽電話時的最先反應是:「我不相信我的耳朵」。這一切不能怪沈,紐約代表團有責任隨時向沈通報最新的情況。 </P>
<P>    內外不協調的另一個例子是七月二十三日馬康衛大使在台北見了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會談中國在UN的代表權問題,同一天稍晚沈劍虹去國務院看羅吉斯,羅卿在談話中提起馬康衛剛見過蔣經國之事,沈說台北沒告訴過他。像如此重要的會談,美方的作法是必會知會駐外使節的。我們在這方面的表現,一向不佳,恐怕「於今為烈」吧。 </P>
<P>    (六)不稱職的翻譯 </P>
<P>    我退出聯合國後,馬康衛在十月二十九日那天晉見蔣總統,傳達美政府的「口信」(oralmessage),據馬康衛說,通常這種場合都由外交部北美司長錢復擔任翻譯,但那時錢復隨同外交部長周書楷去紐約出席聯大會議,不在台北,故當天的翻譯是一位Ambassador Ying(應姓大使),現據錢復回憶,此人是曾任駐賴比瑞亞大使的殷惟良(已故)。馬康衛給國務院的報告說,殷大使的「翻譯相當糟」(Ying did a rather poor job……)叫人不可思議的是,馬康衛說他講一句,就停下來請殷翻譯,而且給了殷一份「口信」的書面備忘錄,這備忘錄副本就在殷的面前,殷惟良竟然在翻譯時「猶豫不定,有時發楞,糾正自己」,最後還「慌了手腳」,幸好蔣總統的侍從武官此時對殷伸以援手。據馬說侍從武官對「口信」的一些英文用語很能了解,而這些用語讓殷覺得為難與費解,以致殷的即席翻譯「語意含混,模稜兩可」(obscure),蔣總統不得不請馬康衛加以澄清。 </P>
<P>    可以說,殷惟良的翻譯簡直是「災難」(disaster)。外交部的舊人說,殷是外交部人才中的佼佼者,因此四十多歲就當上了大使和出席聯大會議的副代表,可是他的表現如此不符人意,等而下之的外交官,是個什麼樣子,也就不難想像了,我們的外交一直辦不好,除了客觀環境使然外,人謀不臧應該也是重大因素。 </P>
<P>    這些歷史文獻,讀來雖令人興嘆,怵目驚心,總算還可有案可查,有跡可循,等到一九七八年過後,我國和美國的外交交涉紀錄就湮滅不彰了,因為我們和美國已無外交關係,一切交涉自然也就不會列入美國外交文件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外交往還紀錄,就此而言,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外交史上,已經宣告終結,歷史就是這樣無情的。</P><P> 傅建中 </P>
<P> </P>
<P>月前國務院公布了美國外交關係一九六九─一九七六年的解密文件,其中第五卷(VolumeV)有四百多頁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有關,幾佔全書(九四○頁)的一半,而這些文件詳細記載了中華民國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被逐出聯合國的前因後果,儘管這只是美方的「一家之言」,但由於迄今未見我國外交部公布過任何這方面的文獻,仍覺彌足珍貴,讀之者再並於中時三月十四日撰寫了八千字的長文,以期為這一段影響我國國際地位和處境至巨的歷史留下紀錄。 </P>
<P>    這卷文件最先由美國務院在網站上公布,故濃縮為四百餘頁,中國代表權部份將近二百頁,今見美「政府出版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簡稱Gpo)刊行的書面版本,方悉全書長達九四○頁(內容和網路版完全一樣),細讀之下,深覺有些細節值得補遺,遂有此文之作。 </P>

<P>    (一)蔣介石老了 </P>


<P>    為了維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美國於一九七一年改變策略,不再反對中共加入UN,代之以所謂「雙重代表權」,即ROC和PRC(中共)在UN各自擁有一席,尼克森總統為此派遣已退休的外交家莫非於那年春天前往台北,親見蔣介石總統,轉達尼克森政府的新策略,莫非於四月二十三日那天和蔣在陽明山中山樓談了九十多分鐘,對這次會談所作的摘要紀錄長達八頁。莫非返美後於五月二十一日親往白宮面見尼克森覆命,除書面報告外,莫非應尼克森之請,特別對蔣個人提出以下看法。 </P>
<P>    1蔣介石老了,他似乎相信,只要美國傾全力奮戰,台北在UN的席位即可保住,北京就可被擯棄於外。 </P>
<P>    2蔣的信念是由於年齡的老化和僵化(rigidity of age),以及他認為聯合國代表權是「家務爭吵性質的議題」。 </P>
<P>    3蔣表示願接受「兩個中國」,如果這樣的政策不會犧牲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的話。 </P>
<P>    尼克森說,鑒於國際面對北京的態度的現實,維護台灣在安理會的席次是不可能的。尼問莫非可曾把這點向蔣說得清楚明白,莫答說他確實這麼講了。莫非加註說,蔣身邊的人,包括他兒子(指蔣經國)在內,對聯合國的態度比較實際(realistic),但蔣仍控制得很緊,而且蔣夫人顯然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力。蔣夫人為了某種理由拒絕見莫非且為美國對北京的措施頗為激怒。(蔣接見外賓時,通常夫人在座,有時並充翻譯,但莫非見蔣那天,夫人沒出現,翻譯是沈劍虹。) </P>
<P>    尼克森問莫非,為何蔣介石對安理會席位的事,如此不切實際。莫非答說,這是對蔣而言一個很情緒化(emotional)的問題,不僅涉及國家利益,還有與中共「兄弟鬩牆」之爭的因素在內。 </P>
<P>    莫非對尼克森說,他傾向於維持現狀,因為美國對蔣的承諾由來已久,而盟邦也都在審慎的注意美國在UN中國代表權一事上的決定,雖然莫非知道這樣會導致美國在UN的失敗。 </P>
<P>    尼克森說,在UN的問題上,他花了不少時間,不管將來如何決定,蔣的觀點都會受到充份的考慮。尼克森與莫非的談話到此結束,全部歷時二十九分鐘。尼莫談話時,白宮國家安全副顧問海格在場。海格認為莫非的台灣之行沒能達成任務,說是莫非低估了蔣會為美國製造的難題。五月十日海格上了一份報告給季辛吉,說是美國只有兩條路可走;照蔣的辦法維護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並接受一切後果,回去找蔣重開談判,糾正莫非的錯誤,可是要蔣改正立場注定是行不通的。 </P>
<P>    (二)葉公超的讜論 </P>
<P>    我國被逐出聯合國的次年(一九七二)一月二十八日美國駐台北大使館的副館長來天惠,寫了一份訪問行政院政務委員葉公超的談話備忘錄給國務院。當時的國務院中華民國事務科長莫柳泉評論來天惠的報告時,特別指出葉公超說的一段話。葉氏說:「去年莫非來台只是助長了幻覺(illusions),使蔣總統的觀點更為強硬,其結果是隨後美國對中國代表權的立場變動時,對委員長(Gimo)的衝擊更加擴大了。」 </P>
<P>    一九六一年葉公超在駐美大使任內被蔣黑夜召回台北後,即遭罷黜,並加軟禁,葉自此以後再也見不到蔣,他的讜論蔣自是聽不進去,可是美國外交官還是重視葉氏的看法。 </P>
<P>    (三)老布希的厚道 </P>
<P>    維護我國在UN的代表權那一仗是老布希主打的,他那時是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為保住我們的席次,老布希確實盡了心力。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七日老布希寫了封信給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表達他對中國代表權之戰的一些看法,並對老季建議:一、安理會席位是根本性的問題,任何與中華民國政府討論聯合國代表權的特使,都無法避免面對這一問題,這只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活生生事實。二、尼克森總統的任何政策,只要看起來像是「出賣」中華民國那會對他很不利。精英之士們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事實(reality)。沒錯,可是中華民國也是事實。我們必須不要看來在出賣「小的事實」(little reality)以面對「大的事實」(big reality)。「這有可能發生,但是我們必須不去帶頭作此主張」。 </P>
<P>    我駐UN首席代表劉鍇和布希公誼私交均好。蘇聯駐UN首席代表馬立克因劉鍇代表「蔣介石集團」經常杯葛劉。每當劉鍇發言,馬立克即離席。布希頗同情劉鍇,不值馬立克所為。布希特別在一九七一年六月三日那天會晤劉鍇,親自安慰劉大使,並向劉表示對馬立克行為的鄙視(contempt)。布希說,駐聯合國的外交官應該超出如此惡劣的風度,布希的一席話讓劉鍇備感溫暖。劉鍇和布希及其他美國官員談話最喜用的是法文字眼raison d’etre。這個字的意思是「存在的理由」,劉鍇說,如果中華民國失去UN和安理會的席位,那她等於先去raison d’etre。看看我們今日的國際困境,劉鍇之言,雖不中,不遠矣。 </P>
<P>    (四)季辛吉的狡詐 </P>
<P>    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沈劍虹去白宮看季辛吉,談話的主題是中國在UN的代表權。此時季辛吉已準備好了,即將首途前往亞洲,經巴基斯坦潛往北京與周恩來舉行震驚世界的秘密會談。沈劍虹當然被蒙在鼓裡,還一再感謝老季於行前百忙中撥冗接見他。老季也虛情假意的表示歉意,因為時間太短(只談了十八分鐘),說等他歸來後找時間從容的談談。 </P>
<P>    沈劍虹提醒季辛吉,蔣總統已經告訴莫非,中華民國必須保有在安理會的席位,老季說,美國會盡力維護我們的安理會席位,不過也坦白的告訴沈,此事很難辦到。沈要求美國使用否決權,季說這是程序問題,不能動用否決權,沈對季所言表示關切,說是中華民國可能得重新考慮在UN的代表權立場。季沈之會為時短暫,但老季的一番話,已為日後我國在UN席位不保留下伏筆。 </P>
<P>    讓我們看看季辛吉在他的回憶錄中,對這次與沈劍虹的會晤是如何描述的。他說:「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在我的生涯中有一場較為痛苦的會見。中華民國的大使沈劍虹來看我,談在下一屆聯大會議中投票維持台灣席位的事。」沈對國務院擬議的「雙重代表權」方案,提出廣泛的異議,「我發現難以全神貫注在這些細節上,因為七月一日那天我就要前往亞洲去赴北京的秘密約會。沒有一個政府比台灣更應該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我發現自己在沈面前的角色特別痛苦,因為我知道沈所討論的那些難懂的聯合國程序操作,很快就會被更重大的事趕過去,可是我得對他守口如瓶,實際上得裝作若無其事然,盡量保持像平常一樣的日程。」 </P>
<P>    季辛吉在回憶錄中的這段自白,總算還有點天良,至於他是否真的痛苦,還是在得意的竊笑,只有天曉得了。 </P>
<P>    (五)沈劍虹的努力 </P>
<P>    沈劍虹使美八年,最後中美斷交,沈下旗歸國,成為最後一任的駐美大使,在其個人外交生涯中,可算是悲劇。他任內的任何成就,只因「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而一筆勾銷了,但平心而論,在為中國UN代表權奮戰的過程中,沈確實很努力,也很稱職,沈是一九七一年五月初抵達華府履新的,五月十八日向尼克森呈遞國書,同月二十八日國務卿羅吉斯主動約見他,告訴他美政府針對中國代表權事宜的最新發展。此後沈即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或奉台北之命或應美方之召,其目的都在保住我國在UN的會籍。從七月一日到白宮見季辛吉後,沈在七月裡一共三次與羅吉斯會談,最後一次是七月三十日,羅卿召見沈,告訴沈美國將在八月二日宣佈的「雙重代表權」的內容與策略,如此高頻率的會見極不尋常,也頗難得。聯合國表決前三天(十月二十二日),沈劍虹那天帶著政治參事陳衡力去看羅吉斯,詢問羅吉斯萬一「雙重代表權」決議失利,美國可有緊急應變措施,陪同會見的美方官員國務院參事派德森和國際組織司的代理助卿赫爾斯均表示美國確有應變措施,並向沈說明這些辦法,但沈似不甚了了,而這些應變措施美國早已在紐約向我國駐UN代表團簡報過了。怪的是我代表團竟未向沈通報,以致中華民國科長莫柳泉送沈上車時,注意從沈及陳衡力參事的談話中,明顯看出他們並不清楚在紐約有關「雙重代表權」的程序性問題,尤其對「雙重代表權」簡化處理(truncating)的運用手法,沈更是聞所未聞,莫柳泉在備忘錄指出此點,一方面表示不解,也不無譏諷的意味。 </P>
<P>    紐約代表團與華府大使館不協調最明顯的例子是十月二十五日深夜UN就中國代表權表決後,沈劍虹竟不知情,在康州的一家旅館中睡覺,是一位美國記者打電話請沈評論UN的投票結果時,沈才知道我國已被趕出聯合國,而沈接聽電話時的最先反應是:「我不相信我的耳朵」。這一切不能怪沈,紐約代表團有責任隨時向沈通報最新的情況。 </P>
<P>    內外不協調的另一個例子是七月二十三日馬康衛大使在台北見了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會談中國在UN的代表權問題,同一天稍晚沈劍虹去國務院看羅吉斯,羅卿在談話中提起馬康衛剛見過蔣經國之事,沈說台北沒告訴過他。像如此重要的會談,美方的作法是必會知會駐外使節的。我們在這方面的表現,一向不佳,恐怕「於今為烈」吧。 </P>
<P>    (六)不稱職的翻譯 </P>
<P>    我退出聯合國後,馬康衛在十月二十九日那天晉見蔣總統,傳達美政府的「口信」(oralmessage),據馬康衛說,通常這種場合都由外交部北美司長錢復擔任翻譯,但那時錢復隨同外交部長周書楷去紐約出席聯大會議,不在台北,故當天的翻譯是一位Ambassador Ying(應姓大使),現據錢復回憶,此人是曾任駐賴比瑞亞大使的殷惟良(已故)。馬康衛給國務院的報告說,殷大使的「翻譯相當糟」(Ying did a rather poor job……)叫人不可思議的是,馬康衛說他講一句,就停下來請殷翻譯,而且給了殷一份「口信」的書面備忘錄,這備忘錄副本就在殷的面前,殷惟良竟然在翻譯時「猶豫不定,有時發楞,糾正自己」,最後還「慌了手腳」,幸好蔣總統的侍從武官此時對殷伸以援手。據馬說侍從武官對「口信」的一些英文用語很能了解,而這些用語讓殷覺得為難與費解,以致殷的即席翻譯「語意含混,模稜兩可」(obscure),蔣總統不得不請馬康衛加以澄清。 </P>
<P>    可以說,殷惟良的翻譯簡直是「災難」(disaster)。外交部的舊人說,殷是外交部人才中的佼佼者,因此四十多歲就當上了大使和出席聯大會議的副代表,可是他的表現如此不符人意,等而下之的外交官,是個什麼樣子,也就不難想像了,我們的外交一直辦不好,除了客觀環境使然外,人謀不臧應該也是重大因素。 </P>
<P>    這些歷史文獻,讀來雖令人興嘆,怵目驚心,總算還可有案可查,有跡可循,等到一九七八年過後,我國和美國的外交交涉紀錄就湮滅不彰了,因為我們和美國已無外交關係,一切交涉自然也就不會列入美國外交文件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外交往還紀錄,就此而言,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外交史上,已經宣告終結,歷史就是這樣無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