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关系作重大调整 欣赏中国对其公正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31:19
印度对华关系作重大调整 欣赏中国对其公正态度




  印对华关系作重大调整
    1998年印度核试验前后,印度国内曾掀起一股强烈的“中国威胁论”论调,进入新世纪后,印度政府对发展中印关系有了新的重大调整,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中印关系的主要看法和观点。
  首先,印度政府认为,中印两国在建立多极化世界、发展经济贸易、反对恐怖主义、反对西方在人权上对中印两国施加压力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同时还在自然环境、知识产权和限制性技术控制与反对美国霸权干涉等问题上也存在共同利益。两国都有意搞好双边关系,建立和谐的周边环境,以便全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建设。
  其次,印度政府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现在又都是发展中国家,经过独立解放以来的数十年建设与发展,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十分强大,任何国家都无法遏止他们和使他们屈服,中印两国也互不构成威胁。在新世纪,中印两国的强大与合作都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印度政府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尽管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特殊的关系,曾使印度有所担忧。但是这几年里印度看到,中国有诚意发展中印关系,在处理印巴关系时能够采取公正态度。
  第四,印度政府认为,虽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比印度强大,但中国不是国际社会的霸权主义国家,在全球决策中的地位和能力有限。印度面对中国的竞争与合作,往往合作多于竞争,竞争也可以转化为合作。
  第五,印度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前景看好,中印贸易额不仅可以达到和超过100亿美元。同时印度与中国的国情类似,中国又先于印度进行经济的改革开放,印度可以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经验,加速印度经济的发展。
  第六,对于影响中印关系的边界、西藏、印巴与中巴关系问题,印度政府有能力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不断加深相互理解,在不损害印度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尽力寻求和平手段妥善解决的最佳方案。和平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目前先搁置争议,发展关系和经贸往来,也有利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中印经济:“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比较  
  ■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姜睿马晓燕陈世瑞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超常规模式”,其中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有舆论称,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走上与中国相异之路,主要原因有:
  1.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对外开放,此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
  3.印度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人才优势、法律制度优势得到了凸现。印度对华关系作重大调整 欣赏中国对其公正态度




  印对华关系作重大调整
    1998年印度核试验前后,印度国内曾掀起一股强烈的“中国威胁论”论调,进入新世纪后,印度政府对发展中印关系有了新的重大调整,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中印关系的主要看法和观点。
  首先,印度政府认为,中印两国在建立多极化世界、发展经济贸易、反对恐怖主义、反对西方在人权上对中印两国施加压力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同时还在自然环境、知识产权和限制性技术控制与反对美国霸权干涉等问题上也存在共同利益。两国都有意搞好双边关系,建立和谐的周边环境,以便全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建设。
  其次,印度政府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现在又都是发展中国家,经过独立解放以来的数十年建设与发展,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十分强大,任何国家都无法遏止他们和使他们屈服,中印两国也互不构成威胁。在新世纪,中印两国的强大与合作都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印度政府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尽管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特殊的关系,曾使印度有所担忧。但是这几年里印度看到,中国有诚意发展中印关系,在处理印巴关系时能够采取公正态度。
  第四,印度政府认为,虽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比印度强大,但中国不是国际社会的霸权主义国家,在全球决策中的地位和能力有限。印度面对中国的竞争与合作,往往合作多于竞争,竞争也可以转化为合作。
  第五,印度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前景看好,中印贸易额不仅可以达到和超过100亿美元。同时印度与中国的国情类似,中国又先于印度进行经济的改革开放,印度可以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经验,加速印度经济的发展。
  第六,对于影响中印关系的边界、西藏、印巴与中巴关系问题,印度政府有能力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不断加深相互理解,在不损害印度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尽力寻求和平手段妥善解决的最佳方案。和平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目前先搁置争议,发展关系和经贸往来,也有利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中印经济:“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比较  
  ■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姜睿马晓燕陈世瑞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超常规模式”,其中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有舆论称,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走上与中国相异之路,主要原因有:
  1.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对外开放,此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
  3.印度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人才优势、法律制度优势得到了凸现。
<P>文章不错</P><P>但少了出处</P>
提前享受大国心态是不可取的 从中印关系说起



  
    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真正具有现代国际法意义的两国关系自此展开。从天然盟友到反目成仇,从非敌非友到尝试抛开敌友概念重新界定两国关系,中印关系现代史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历史前进逻辑中向前螺旋式发展。
    四种外交对象都涉及印度

    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潮流的匣门,印度在中国的外交视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显:

    首先,中国的四种外交对象同时涉及印度。冷战后中国外交的对象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是发展大国关系,其次是发展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第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四是在多边领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印度无疑是个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也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周边邻国之一,同时也是与中国十分类似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印两国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中有良好的合作记录。

    其次,目前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安全合作和国际合作对中国的价值暂时低于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价值;但是,它对中国外交的价值又远非一般邻国所能比拟:印度所属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体,可被称为“南亚小世界”。换句话说,南亚局势的发展和稳定基本上取决于印度,抓住印度就相当于抓住了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

    都需注意均衡发展

    西方媒体时常把象征着喜庆祥和的中国龙恶意歪曲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为的是辅助论证它们刊载的“中国威胁论”;它们也经常把印度人喜爱的大象夸张成四肢笨重、头脑简单的标志,为的是嘲笑印度经济增长的“大象速度”。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西方媒体的记者又开始有目的地炒作中国“龙”和印度“象”之间的“搏斗”。诚如西班牙《先锋报》的文章所指: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世界对中国(也包括印度)的恐惧可以理解,因为窃贼总是以为别人会跟他一样,得靠偷盗抢掠来发家致富。中国和印度以自己的国家发展经历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尊严来自实力,尊严需要自己去奋斗。

    不过,尽管两国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提防超前享受“大国心态”。北京和上海流光异彩的街道只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部分,班加罗尔的咖啡屋和中产阶级也同样不是印度的全部。憧憬大国地位的理想和冲动无可厚非,而且对这两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国家而言,重现昔日的繁华与大气更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印度总统卡拉姆给他的祖国制定一个“印度千年任务”其目标是用20年的时间将印度带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共十六大报告则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格,对中印两国而言尤其如此。
给美梦中的小巴提个醒~
中印关系不断完善 印度加速了解中国助自身发展



  在印度,希望了解中国的人很多,但真正到过中国的人很少。随着中印关系不断改善,印度政府在不断探讨开拓中印关系新思路的同时,也在反思其过去对待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认识问题。
  大约从2003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前后开始,印度传媒对中国经济报道的数量就开始猛增。
不过,报道虽然基本正面,但不乏一些担忧甚至诋毁的论调。
  印度媒体对中国问题的立场或者观点之所以经常含糊不清主要在于其无知,而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其一,印度媒体较多采用西方通讯社消息,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大多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其二,中国题材在西方媒体中并不占重要地位,于是印度媒体便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信息以及在华的一些印度商业机构的信息。
  幸好印度有一大批水准非常高的专栏作家。他们对中国经济形势了如指掌,经常透过中国经济发展动向为印度捕捉一些可从中借鉴的经验教训,而中国经济发展对印度的教训也是印度媒体中最常见的题材。
  记者曾经问过印度《金融快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印度报纸缘何如此热衷介绍中国经济政策以及经验教训,他回答说:“我们刊登较多涉及中国经济的文章,一方面是印度读者希望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介绍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来推动印度政府加速改革。”
<P>还是老问题 </P><P>文章出处呢</P>
印度国大党元老谈中印关系 希望更多人到中国




  新华网新德里4月1日电克里希纳是印度国大党元老,曾经在国大党政府内担任过商业部长、工业部长和财政部长,还担任过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克里希纳对中国很有感情,有意思的是,他是在访华期间的一次大型宴会上获悉了该任命。
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3月初,本社记者在班加罗尔和孟买两次采访了克里希纳。
  克里希纳表示,他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周围的许多朋友经常访华,许多实业家也都访问过中国。“他们回来都说,你必须要访问中国。”
  克里希纳说,当他从首席部长职务上卸任后,心想再也不能错过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一定要访问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于是有了去年年底的中国之行。
  克里希纳表示,任何人访问中国后都会为她感到自豪。访华期间,他不仅看到作为中国经济变革橱窗的上海,也访问过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小地方。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无论在大城市、城镇还是农村,经济都非常活跃。“我注意到中国正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中国人民的平均生活质量比许多国家要好上很多很多。”
  在谈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时,克里希纳说,这将是中印新领导人之间的一次交流。
  克里希纳说,中印政府之间已经有很多交往,各个政党也有一些联系,但两国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建立更多的联系,必须要让更多的印度年轻人到中国去,特别是让印度妇女到中国去看看。
  克里希纳告诉记者,当问到印度学生是否喜欢中国或者中国人,多数人会给予肯定回答。对于印度新一代来说,应该纠正过去的认识偏差,创造各种人员之间交流的气氛,让印度人亲眼看一下中国所发生的巨变。“百闻不如一见”,这对于了解中国非常有益。
印度国大党元老:“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哥”


  S·M·克里希纳是印度国大党元老,曾经在国大党政府内担任过商业部长、工业部长以及财政部长。2004年11月被任命为印度重要大邦之一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克里希纳对中国很有感情,有意思的是,他是在访华期间的一次大型宴会上获悉了该任命。
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3月初,记者在班加罗尔和孟买两次采访了克里希纳。
  访华之后感到非常自豪
  《参考消息》:您是国大党元老,中国共产党与印度国大党的友谊十分长久,我猜您可能有很多机会访华,为什么直到2004年11月才去中国呢?
  克里希纳: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中国的消息,我周围的许多朋友经常访华,许多实业家也都访问过中国。他们回来都告诉我说,你必须要访问中国,否则你对整个世界所发生变化的看法是不完整的,只有访华后才能使你的知识变得完整。
  2002年中国总理朱鎔基到班加罗尔时,我作为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为其举行欢迎宴会,在宴会上我们曾经谈过农业合作问题,随后他派人送信邀请我访华,由于公务我一直未能成行。当我从首席部长职务上卸任后,我想再也不能错过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我一定要访问中国这个伟大国家。于是有了去年年底的中国之行。
  《参考消息》:在访问中国期间什么事情最令您激动?
  克里希纳:我觉得任何一个来自亚洲国家的成员访华后都会为它感到自豪。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但你们已经给共产主义这个概念赋予新的内容。共产主义是什么?人民应该是高高兴兴的,他们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生活。苏联是如何垮台的?如果仅仅是打着革命的招牌上台,并不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饿了没有饭吃,冬天冷了没有毯子,这难道是所谓的共产主义吗?
  我这次访华不仅看到作为中国经济变革橱窗的上海,也访问过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小地方。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无论在大城市、城镇还是农村,经济都非常活跃。我注意到中国正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中国人民的平均生活质量比许多国家要好上很多很多,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都好。
  民间往来应该鼓励
  《参考消息》: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将访问印度,这将是国大党政府去年执政以来接待的来自中国的最高级领导人,您个人如何看待中印这次高层对话?
  克里希纳:这将是中印新领导人之间的一次交流。
  尽管索尼娅·甘地不是总理,但她是目前在印度执政的联合进步联盟的主席。我认为中国总理非常有必要与印度联合进步联盟主席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我非常希望索尼娅作为印度国大党主席访华,如果她的访华能够成行,那将会成为中印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参考消息》:目前中印政府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但民间来往还不太广泛,您怎么看呢?
  克里希纳:中印政府之间已经有很多交往,各个政党也有一些联系,但我要强调的是,两国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建立更多的联系,必须要让更多的印度年轻人到中国去,特别是让印度妇女到中国去看看。
  《参考消息》:我最近在印度大学生中就其中国观做过一项调查,其中两个问题是“你是否喜欢中国或者中国人”以及“你认为中国人是否喜欢印度”。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喜欢中国,但是却表示不知道中国人是否喜欢印度。您怎样看这个现象?
  克里希纳:当你问印度学生你是否喜欢中国或者中国人,多数人会给你肯定的回答。但是如果你反过来问他们中国人是否喜欢印度人,他们或是予以否定或是表示不知道,这种真空实际上是在中印1962年战争之后造成的,因为许多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仍然停留在1962年。对于印度新一代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应该纠正过去的认识偏差,创造各种人员之间交流的气氛,让印度人亲眼看一下中国所发生的巨变。“百闻不如一见”,这对于了解中国非常有益。
  忘记不快走向明天
  《参考消息》:目前印度领导人在口头上已经不再说“中国是威胁”,不知道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是不是真正从他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克里希纳: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哥,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伙伴,我们认为,中印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对西方发达世界将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可能不会在明天就出现,但在某些时候会出现。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待中国和平崛起,这是否会威胁其他国家?
  克里希纳: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中国已经崛起,它并没有运用武力。
  《参考消息》:但是一些人认为无论中国如何崛起,都会威胁其他国家。
  克里希纳:就目前来看,中国人的外交策略非常精明,中国没有给任何国家提供借口或者给人留下任何它准备扩张的想象空间,中国仅仅是在壮大其经济方面崛起,这是我对中国的理解。我想这无论从任何地方看中国都是没有错误的,因为通过加强经济实力来振兴中国,这并不威胁其他国家。
  《参考消息》:您认为目前中印关系还存在什么问题?
  克里希纳:目前中印政治关系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中印关系肯定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消息》:在您看来战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不是已经彻底消失了?
  克里希纳:关于1962年战争,新的一代印度人都不怎么知道这段历史了。
  《参考消息》:但是他们知道当年印度军队被中国打败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记忆。
  克里希纳:可是我想说的是,印度人对此也正在逐渐淡忘,印度年轻一代不太关心中印边界问题,因为我们同另一个国家还有更加令人揪心的边界问题。对于中印两国来说,我们应该忘记那段不愉快的历史,揭开历史新篇章。(本报新德里特派记者 唐璐)
中印关系开始有点阳光了……
在国家的战略安全方面,两国之间确实存在共同的东西.
好文
<P>为了进常任,小三的拙劣伎俩.</P><P>62年,面临解放军进攻,印度作为苏联的奴才,马上转脸以最卑贱的嘴脸向美国乞求.而对它的小邻国---尼泊尔等,完全是殖民者嘴脸.一面大谈友好,一面进攻和侵吞中国领土.阿三是没有信用的无耻之徒.这种低级伎俩还可以骗这么多人.</P><P>看历史就知道阿三的友谊多么不值钱.为了阿三,苏联得罪中国,苏联无私的武装阿三.一旦苏联没有利用价值,马上被赖帐.比扔抹布还快.</P><P>两国之间冲突是远远大于合作的.印度想做亚洲霸主.醒醒吧,同胞们</P>
<B>以下是引用<I>风云看客</I>在2005-4-5 7:53:00的发言:</B>

<P>为了进常任,小三的拙劣伎俩.</P>
<P>62年,面临解放军进攻,印度作为苏联的奴才,马上转脸以最卑贱的嘴脸向美国乞求.而对它的小邻国---尼泊尔等,完全是殖民者嘴脸.一面大谈友好,一面进攻和侵吞中国领土.阿三是没有信用的无耻之徒.这种低级伎俩还可以骗这么多人.</P>
<P>看历史就知道阿三的友谊多么不值钱.为了阿三,苏联得罪中国,苏联无私的武装阿三.一旦苏联没有利用价值,马上被赖帐.比扔抹布还快.</P>
<P>两国之间冲突是远远大于合作的.印度想做亚洲霸主.醒醒吧,同胞们</P>

<P>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也没有永恒的仇恨
<P>只有永恒的利益
<P>不管印度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P>中国与印度要想真正崛起,就需要合力摆脱美国的枷锁
<P>这就足够了</P>
<P>印度对华态度确实奇特,核试验的时候公然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在冷战已经结束的今天,这样的挑衅实属罕见;但是同一个国防部长,在中国非典刚结束,阴影未完全散去的时候,却又来中国访问,拉了中国一把。美国侵略伊拉克前夕,印度又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开表态反对美国的国家之一。</P><P>究其原因,印度从骨子里就不愿意当小弟,即使在国力勉强的情况时也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即使不能把他拉过来做盟友,也不要把他推倒我们的对立面。</P>
<P>同意</P><P>其实中印互相也很难说欣赏对方</P>
<B>以下是引用<I>chinaxixi</I>在2005-4-5 9:07:00的发言:</B>

<P>印度对华态度确实奇特,核试验的时候公然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在冷战已经结束的今天,这样的挑衅实属罕见;但是同一个国防部长,在中国非典刚结束,阴影未完全散去的时候,却又来中国访问,拉了中国一把。美国侵略伊拉克前夕,印度又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开表态反对美国的国家之一。</P>
<P>究其原因,印度从骨子里就不愿意当小弟,即使在国力勉强的情况时也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即使不能把他拉过来做盟友,也不要把他推倒我们的对立面。</P>

<P>印度核试验时期对中国的攻击完全是故意和恶意的,是为核试验服务的.恶意针对中国,美国方面就可以少承受压力.总体来说,印度对中国的态度说明起内心是矛盾的,中国既是它的榜样,但是对中国的强大又十分害怕;希望中国被美国遏制,同时又担心中国真的被遏制了,它失去了自己被作为遏制的王牌,同时一旦中国垮了,它也不会好过.
<P>印度其实不象中国,中国的目标是赶上和超过美国,目标简单.而印度对自己国家的定位还在不断探索中:它能做世界大国吗?还是仅仅能作一个区域强国?这种对自己的定位不清也会使国家战略不稳定.因此对周边国家的政策也常常会摇摆不定.</P>
<P>1865年以前,英国地图上,藏南"争议领土"就是中国的.1914年出现麦线,1936年以前连英国的地图都不承认麦线,仍然划的是传统边界.</P><P>50年代趁着朝鲜战争,满嘴友好的印度侵占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60年代初,趁着中苏中美交恶,中国的几年自然灾害,支持达赖,妄图吞并西藏,后还悍然出兵.</P><P>历史一再证明,印度是毒蛇,它的友好及其虚伪.不要以为支持它入常,它就不会在关键时候捣乱.</P><P>用实在的利益去换几句好听的话,是幼稚.印度入常后,地位提高会对付谁?想想吧!巴基斯坦完全不能对付它时候.它会对付谁,难道是美国?当然毒牙还会北上</P><P>支持它,还得罪了巴基斯坦.得不偿失.</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5 10:27: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