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点击战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50:24
<P>□ 作者:华石       转自:玉苍山下</P>
<P>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果振奋起民族精神,那将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能量!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这样大的能量?然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呢?难道这样一个民族就这样萎顿下去吗?
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们都还记得吧,中国经历过一个叫战国的时代。
不管你是否记得,你的血液里也还有战国的因子在流淌,只不过已经淡了。
如果能激活民族血液里的战国因子,这个民族的阳气就会回升,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朝气,这个民族就会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也许我太理想化了,太不实事求是了,太脱离实际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
因为战国是一个大舞台,给这个民族才智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上至国王、王后,下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现在还能吗?
能。不过要把它激活!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点击自己血液中的战国因子,别让这个民族再活得那么窝囊!
让我们进入时间隧道,点击战国吧!</P>
<P>一、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P>
<P>1.统治者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战国时期,洛阳的联合国只是个空架子,但各国还要维护它,因为谁不维护它,别的国家就会打着“尊王”的旗号,组织联合国军讨伐它。
战国七雄中,几乎都曾作过超级大国。而每个超级大国又会衰退为第二或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也会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第三世界能上升为超级大国的主要条件,就是国王重视人才,虚心纳谏,改革开放,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超级大国想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国王就重视人才;第二世界想取得霸权地位,国王也重视人才;第三世界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国王更重视人才。
齐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主要就在于国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至今还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邹忌是贵族,见国王很容易。而钟子期只不过是个琴师,因为齐王喜欢听音乐,他就借此见到齐王,以“琴理”向齐王讲治国的道理,齐王也接受了。那时的国王并不是专制独裁者,而且善于接受下面的批评建议。
当齐国居霸权地位时,向西吞并宋国,向北侵占燕国的领地。燕国为了改变自己受欺负、受鄙视的政治地位,燕昭王接受郭隗的建议,筑“黄金台”,招聘四方贤才。于是,剧辛离开赵国而来,苏代自周都东至,邹衍从齐国而去,屈景自卫国而往。他们都被燕昭王拜为客卿,国王与他们共同商讨国事。燕昭王时刻不忘雪耻,养兵恤民28年。然后派乐毅率兵伐齐,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王放弃都城逃跑。</P>
<P>2.自由迁徙和“跳槽”
从燕国招聘的人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那时迁徙自由,“跳槽”自由,有本事的人想去哪国去哪国。
就说吴起吧,他本是卫国人。卫国虽属第三世界,吴起却生在富豪之家。家中有条件供他读书,他却不干,整天和几个无赖一起击剑。他的母亲教训他几句,他咬破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走了,混不出个要样儿决不回来见你。
吴起先留学鲁国,跟着曾参学儒六年。齐国大夫田居到鲁国访问,见他学识不凡,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吴起学习很用功,他一直记者在母亲面前发过的誓,以至母亲病故也不回国,由此而得“不孝”之名,为儒家所不容,只好改学兵法。鲁相公仪休常与他谈论兵法,并荐其为鲁国大夫。
公元前410年,齐国攻鲁。鲁穆公欲用吴起为将,但虑吴起与齐国有亲戚关系,怕吴起不忠于鲁。吴起得知后,杀了妻子田氏,率鲁国军队,以计打败齐国,被鲁穆公擢为上卿。
一个超级大国被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打败,觉得很丢脸,齐王就派张丑化装成商人,带两名美女和千镒黄金去行贿吴起,吴起照单全收。张丑离鲁时,故意把这事暴露出去,在鲁国传得沸沸扬扬。鲁穆公也不再信任吴起,吴起就逃到了魏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从秦国手中夺取西河之地。从公元前506年起,吴起任西河守23年,“拓地千里”,使“秦兵不敢东向”。魏国一时成为超级大国。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任用田文为相,吴起不服,与田文争功。魏武侯欲罢吴起,吴起又“跳槽”到了楚国。
公元前383年,吴起来到楚国。楚悼王熊疑早就知道吴起的才能,任用他为相。吴起立即进行改革,先从机构改革入手,精简冗官数百名;又规定大臣子弟无功不得授禄;王公贵族五代以外的,必须自食其力,和百姓一样;五代之内,根据远近给予不同的俸禄。这样一来,节省财政支出数万金。吴起又挑选精壮兵丁,加紧训练,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分等级给予食禄,兵士们争相努力。
通过改革,楚国国富兵强,雄视天下,成为超级大国。秦、齐、韩、赵、魏为第二世界,都惧怕楚国,楚悼王执政期间,六国都巴结楚国,而不敢对楚兴兵。
你看,吴起从卫国到鲁国,从鲁国到魏国,从魏国到楚国。在魏、楚两国发挥了他的才智。
商鞅也是卫国人,但他觉得卫国太弱小了,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学,便西游至魏,没有及时得见魏王,就去了秦国,在秦国进行了变法。</P>
<P>3.学术自由
当时的学术界空前活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学派兴起,“百家争鸣”。各学派都可以自由宣传本学派的主张,也可以自由批评其他学派。一些知识分子,到各国自由地宣传本学派的主张,向国王提出治国的策略。黄尘古道上,马车扬起的黄尘,至今还在飘落着。
正如第三世界能够上升为超级大国一样,农民也能够掌握一个学派的主张而成为贵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苏秦和他的弟弟苏代。苏秦出身于洛阳的一个农民家庭,父兄种地,他的母亲和嫂子在家纺织,供养他们学习。苏秦从师纵横家鬼谷子,学成之后回到家,把家底子一折腾,就先到秦国求发展。在秦国没有得到重用,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中,嫂子都不再做饭给他吃。后来,他到了赵国,得到赵王的重用,给他配了当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华丽的马车,还资助他大量钱财,特别是给了他相印,让他代表赵国出访韩、魏、燕、齐、楚五国,“合纵”抗秦。结果,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经过洛阳时,连联合国主席都亲自出来迎接他。他回家的时候,他嫂子出来迎接,跪在路边连头都不敢抬。这样一个农民子弟成为大贵族,就是因为他利用了纵横家的学说。
尽管当时要把字刻在竹简上,很费功夫,而学术著作却大量涌现。《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法经》、《孙膑兵法》等等,至今还放射着智者的光辉。一些兵法正在被美、日、韩等国用于经营管理。</P>
<P>4.到各国自由经商
我听历史系教授讲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来源于商业的发展。他说,人们先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享受到自由,卖方有要价的自由,买方有讲价的自由;卖方有卖的自由,也有不卖的自由;买方有买的自由,也有不买的自由。后来,就由这种经济上的自由而产生了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进而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政治。真正实践起来,则到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
而中国民主自由的实践是在战国,那是在公元前的六世纪到三世纪,比英国早二千多年。
尽管当时以农为本,统治者重农抑商,而那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那时经商是没有国界的,想到哪国就到哪国。
众所周知的最精明的商人吕不韦,《战国策》记载是卫国濮阳人,《史记》记载他成了“阳翟大贾”,阳翟是郑国的商业城市,而他发迹则是在赵国,把“豪门之女”赵姬送给了公子异人,生下了嬴政。这个孩子后来统一了全国,封吕不韦当了丞相。</P>
<P>5.言论自由的负面影响
当然,当时的言论自由也有负面影响,国王采纳了正确的言论,可以富国强兵,取得霸权;如果听取了小人的言论或误信了别国的谣言,也会杀害贤人,以致丧国。
就说秦国吧,由于小人之言,商鞅变法有功却遭车裂;在长平坑杀赵卒40万的白起饮剑自裁。
楚国的屈原遭谗而自沉汩罗江,更是尽人皆知。
我们只举赵国的李牧一例吧。
李牧是赵国智勇双全的将领,率军守卫边境十多年,多次打败匈奴的进攻。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因李牧守边功大,孝成王调李牧到朝中任职,成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龁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公元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桓龁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的赏格购求桓龁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国却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国兵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将李牧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元朝胡三省注《通鉴》时写道:“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堂堂一国之王,竟听信敌国间谍的言论,导致亡国。
当然这并不在言论自由,而在于统治者的昏庸。</P>
<P>二、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时代</P>
<P>改革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魏国就是通过改革成为超级大国的。
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了改革,成为战国前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
李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严格执行奖罚政策;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二是制定了以“重农”为主的政策,奖励农民积极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
三是设置“常平仓”,丰年由国家收购粮食,以免商人降价收购使农民吃亏;如遇荒年,国家抛售粮食,使商人无法提高粮价,人民也能安度荒年。
四是制定《法经》,在维护魏国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上地之守。上地在今陕西省北部的黄河以西一带,芷是战国时期魏秦两国交界地区。魏文侯十三年(前434年)、十六年(前431年)、十七年(前430年)、二十四年(前423年),魏秦两国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守,既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地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李悝在担任上地守期间,有施展其军事才能的条件,他鼓励人民习射以便防御秦人之侵袭,令人民因民事纠纷而兴讼者,都以射箭来解决。射中者胜,不中者败。由于他有这一奇特的规定,于是上地人人善射,后来并因此而大败秦人。
由于改革使魏国崛起,加上任用吴起为将,在与秦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胜,秦国的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河西之地,尽被魏国夺取。接着,魏国在这里设立河西郡。
魏国成为超级大国,而秦国却被各国鄙视。</P>
<P>公元前383年,吴起离魏来到楚国。楚悼王熊疑早就知道吴起的才能,任用他为相。吴起立即进行改革,先从机构改革入手,精简冗官数百名;又规定大臣子弟无功不得授禄;王公贵族五代以外的,必须自食其力,和百姓一样;五代之内,根据远近给予不同的俸禄。这样一来,节省财政支出数万金。吴起又挑选精壮兵丁,加紧训练,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分等级给予食禄,兵士们争相努力。
通过改革,楚国国富兵强,雄视天下,成为超级大国。秦、齐、韩、赵、魏为第二世界,都惧怕楚国,楚悼王执政期间,六国都巴结楚国,而不敢对楚兴兵。
但好景不长,楚悼王一死,那些被触动了既得利益的贵族立即射死吴起,废除了新法,楚国又衰落下去。</P>
<P>为了雪魏国侵占河西之耻,秦国也进行改革。
公元前374年,姬喜即位为秦献公。他在稳定了国内政局后,就着手进行改革。他废止了王公大臣死后用活人殉葬的旧俗;编制户籍,便于征兵和征税;他还迁都栎阳。
这些改革措施使秦国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与东邻“三晋”的交战中开始转败为胜。公元前366年大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两年后,秦军深入河东,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取得了多少年来少有的大捷,吓得联合国主席周显王也赶紧派使节前来祝贺,赐给秦献公到联合国开会时穿的礼服。又过了两年,魏国同韩赵两国发生大战,秦军借此机会向魏国发动进攻,在少梁大败魏军,夺取了庞城,并俘获了魏将公孙痤。在此期间,秦献公称“伯”,表示他的地位已高于一般诸侯。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死去。临终前嘱咐太子梁渠:“没有收回河西之地,这是为父的耻辱。你可要继承父志啊!”
梁渠继位为秦孝公。
秦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就下了招聘广告,当时名曰《求贤令》。
就是在秦国急需改革人才的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施展了他的才能,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改革。
据《史记》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诸侯卑秦”的时代过去了,秦孝公已经有实力去实现秦献公的遗愿。
这时的商鞅已升任秦国的国防部长,统帅全国的军队了。
公元前340年,商鞅指挥5万秦军去收复河西之地,开往狼牙山下扎营。魏国也派5万人马驻扎吴城,统帅是商鞅分别多年的故友公子卬。商鞅派人给老朋友送信,叫他前来相会,重叙友情。在那重情义的时代,公子卬毫无疑心,只带300侍从和乐工,抬着酒食前来。酒至半酣,商鞅命埋伏的刀斧手涌出,把他的老朋友抓起来装进囚车,押送咸阳报捷。接着让秦军换上公子卬侍从的服装,以公子卬赴宴归来为名,赚开吴城,主力部队随后赶到。魏军措手不及,吴城被秦军占领。接着,秦军乘胜渡河,逼得魏惠王屈膝求和,把河西之地归还秦国,并把国都东迁大梁。
魏国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秦国开始向超级大国的地位上升。
韩、赵、燕、齐四国也进行过改革,但都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彻底,统一的使命也就由秦国来完成了。</P>
<P>三、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代</P>
<P>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能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因此,农业是基础的基础。
发展农业,必须提高种田人的劳动积极性。当时,各国的改革都把改变土地所有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劳动者由奴隶上升为农民,地位提高了,有了人身自由。农业生产方式由奴隶集体耕种变为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形成,这是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各家学派都提出自己的经济思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给农民生产时间,使民以时,按时播种和收割。政府要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更是了不起,他不仅提出了发展农业的措施,还同时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他对梁惠王说过这样几段话:“如果不耽误耕作由获的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如果不把细密的鱼网撒向大湖深池,鱼类水产就吃不尽;如果按规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便可无穷尽地使用。谷物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百姓生活就有保障,死亡得安葬而无所怨恨。生有保障,死得安葬而无怨恨,这才是实行王道的开端。
在面积五亩的宅园中种上桑树,年纪半百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对鸡、猪、狗一类的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上肉食。对百亩的土地,不要妨碍它的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饿肚子。”
孟子还说:齐国临淄城郊“牛山上的树木曾藏茂盛地生长,一时装点得山很美。但它离大都市太近,经常遭到斧子的砍伐,怎能保持得住那茂盛和美丽呢?它们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不断长出新枝嫩叶,可紧接着就被放牧的牛羊啃吃,因此那山就光秃秃的了。人们看到它光秃秃的景象,还以为它从来就没生长过成材的树木呢,难道这是山的本性吗?”
由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正确的重农措施,加上正确的指导思想,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各国都兴修水得,扩大灌溉面积。不仅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发展起来。纺织业、冶铁业、制陶业、木器业、竹器业、酿酒业、漆器业、煮盐业、皮革业、玻璃业、玉器业等,都有相当规模。铸造业还用上了鎏金技术。建筑业发明了“空心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
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人,坐地开店铺的称商,搞长途贩运、倒买倒卖的称贾。“富商大贾”在各国出现。
煮是人们的日用必需品,齐国产海盐,晋国产池盐,商人把盐运到缺盐的国家高价出售,不仅便利了人民生活,商人也获利很多。一些盐铁的商人“富数千金”,甚至可“与王者埒富”。
秦王嬴政曾经亲自接见过一个四川的女商人,她经营冶铁业。她把炼出的铁卖到咸阳,供国家打造兵器,从咸阳宫赚到了大量的钱财。
当时各国货币不一,秦环钱、晋鎛币、燕齐刀币、楚布币,也有金银币,都在市场上流通,国家与商人的大宗交易则用黄金。高利贷债券也已问世。
除了木制升斗,市场上还使用铜器、铜权、天平等量具。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荀子》记载,中原城市的市场上有走马、吠犬、羽翮、齿草、丹干、织物、鱼盐、皮革、文施等四方物产汇聚。当然也有来自四方的商人。北方人能买到南方的象牙、珍珠;南方人能买到北方的马匹;东部能买到西部的皮革;西部能买到东部的渔盐。各种商品向这里汇集,又从这里散向四面八方。
当时,齐国临淄的集市上、店铺里,人头攒动,十分拥挤,婴子曾形容“举袂为云,挥汗如雨”,大街上“车毂击,人肩摩”,可见交易的繁盛。当然,交易者并不全是齐国人,还有来自各国的商人和宾客。“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一派繁华的城市景象,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巨大进步。
您不要忘了,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的经济生活啊!
尽管七雄相争,战乱频繁,经济还是在按它的规律向前发展。</P><P>□ 作者:华石       转自:玉苍山下</P>
<P>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果振奋起民族精神,那将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能量!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这样大的能量?然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呢?难道这样一个民族就这样萎顿下去吗?
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们都还记得吧,中国经历过一个叫战国的时代。
不管你是否记得,你的血液里也还有战国的因子在流淌,只不过已经淡了。
如果能激活民族血液里的战国因子,这个民族的阳气就会回升,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朝气,这个民族就会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也许我太理想化了,太不实事求是了,太脱离实际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
因为战国是一个大舞台,给这个民族才智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上至国王、王后,下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现在还能吗?
能。不过要把它激活!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点击自己血液中的战国因子,别让这个民族再活得那么窝囊!
让我们进入时间隧道,点击战国吧!</P>
<P>一、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P>
<P>1.统治者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战国时期,洛阳的联合国只是个空架子,但各国还要维护它,因为谁不维护它,别的国家就会打着“尊王”的旗号,组织联合国军讨伐它。
战国七雄中,几乎都曾作过超级大国。而每个超级大国又会衰退为第二或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也会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第三世界能上升为超级大国的主要条件,就是国王重视人才,虚心纳谏,改革开放,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超级大国想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国王就重视人才;第二世界想取得霸权地位,国王也重视人才;第三世界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国王更重视人才。
齐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主要就在于国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至今还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邹忌是贵族,见国王很容易。而钟子期只不过是个琴师,因为齐王喜欢听音乐,他就借此见到齐王,以“琴理”向齐王讲治国的道理,齐王也接受了。那时的国王并不是专制独裁者,而且善于接受下面的批评建议。
当齐国居霸权地位时,向西吞并宋国,向北侵占燕国的领地。燕国为了改变自己受欺负、受鄙视的政治地位,燕昭王接受郭隗的建议,筑“黄金台”,招聘四方贤才。于是,剧辛离开赵国而来,苏代自周都东至,邹衍从齐国而去,屈景自卫国而往。他们都被燕昭王拜为客卿,国王与他们共同商讨国事。燕昭王时刻不忘雪耻,养兵恤民28年。然后派乐毅率兵伐齐,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王放弃都城逃跑。</P>
<P>2.自由迁徙和“跳槽”
从燕国招聘的人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那时迁徙自由,“跳槽”自由,有本事的人想去哪国去哪国。
就说吴起吧,他本是卫国人。卫国虽属第三世界,吴起却生在富豪之家。家中有条件供他读书,他却不干,整天和几个无赖一起击剑。他的母亲教训他几句,他咬破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走了,混不出个要样儿决不回来见你。
吴起先留学鲁国,跟着曾参学儒六年。齐国大夫田居到鲁国访问,见他学识不凡,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吴起学习很用功,他一直记者在母亲面前发过的誓,以至母亲病故也不回国,由此而得“不孝”之名,为儒家所不容,只好改学兵法。鲁相公仪休常与他谈论兵法,并荐其为鲁国大夫。
公元前410年,齐国攻鲁。鲁穆公欲用吴起为将,但虑吴起与齐国有亲戚关系,怕吴起不忠于鲁。吴起得知后,杀了妻子田氏,率鲁国军队,以计打败齐国,被鲁穆公擢为上卿。
一个超级大国被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打败,觉得很丢脸,齐王就派张丑化装成商人,带两名美女和千镒黄金去行贿吴起,吴起照单全收。张丑离鲁时,故意把这事暴露出去,在鲁国传得沸沸扬扬。鲁穆公也不再信任吴起,吴起就逃到了魏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从秦国手中夺取西河之地。从公元前506年起,吴起任西河守23年,“拓地千里”,使“秦兵不敢东向”。魏国一时成为超级大国。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任用田文为相,吴起不服,与田文争功。魏武侯欲罢吴起,吴起又“跳槽”到了楚国。
公元前383年,吴起来到楚国。楚悼王熊疑早就知道吴起的才能,任用他为相。吴起立即进行改革,先从机构改革入手,精简冗官数百名;又规定大臣子弟无功不得授禄;王公贵族五代以外的,必须自食其力,和百姓一样;五代之内,根据远近给予不同的俸禄。这样一来,节省财政支出数万金。吴起又挑选精壮兵丁,加紧训练,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分等级给予食禄,兵士们争相努力。
通过改革,楚国国富兵强,雄视天下,成为超级大国。秦、齐、韩、赵、魏为第二世界,都惧怕楚国,楚悼王执政期间,六国都巴结楚国,而不敢对楚兴兵。
你看,吴起从卫国到鲁国,从鲁国到魏国,从魏国到楚国。在魏、楚两国发挥了他的才智。
商鞅也是卫国人,但他觉得卫国太弱小了,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学,便西游至魏,没有及时得见魏王,就去了秦国,在秦国进行了变法。</P>
<P>3.学术自由
当时的学术界空前活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学派兴起,“百家争鸣”。各学派都可以自由宣传本学派的主张,也可以自由批评其他学派。一些知识分子,到各国自由地宣传本学派的主张,向国王提出治国的策略。黄尘古道上,马车扬起的黄尘,至今还在飘落着。
正如第三世界能够上升为超级大国一样,农民也能够掌握一个学派的主张而成为贵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苏秦和他的弟弟苏代。苏秦出身于洛阳的一个农民家庭,父兄种地,他的母亲和嫂子在家纺织,供养他们学习。苏秦从师纵横家鬼谷子,学成之后回到家,把家底子一折腾,就先到秦国求发展。在秦国没有得到重用,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中,嫂子都不再做饭给他吃。后来,他到了赵国,得到赵王的重用,给他配了当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华丽的马车,还资助他大量钱财,特别是给了他相印,让他代表赵国出访韩、魏、燕、齐、楚五国,“合纵”抗秦。结果,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经过洛阳时,连联合国主席都亲自出来迎接他。他回家的时候,他嫂子出来迎接,跪在路边连头都不敢抬。这样一个农民子弟成为大贵族,就是因为他利用了纵横家的学说。
尽管当时要把字刻在竹简上,很费功夫,而学术著作却大量涌现。《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法经》、《孙膑兵法》等等,至今还放射着智者的光辉。一些兵法正在被美、日、韩等国用于经营管理。</P>
<P>4.到各国自由经商
我听历史系教授讲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来源于商业的发展。他说,人们先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享受到自由,卖方有要价的自由,买方有讲价的自由;卖方有卖的自由,也有不卖的自由;买方有买的自由,也有不买的自由。后来,就由这种经济上的自由而产生了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进而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政治。真正实践起来,则到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
而中国民主自由的实践是在战国,那是在公元前的六世纪到三世纪,比英国早二千多年。
尽管当时以农为本,统治者重农抑商,而那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那时经商是没有国界的,想到哪国就到哪国。
众所周知的最精明的商人吕不韦,《战国策》记载是卫国濮阳人,《史记》记载他成了“阳翟大贾”,阳翟是郑国的商业城市,而他发迹则是在赵国,把“豪门之女”赵姬送给了公子异人,生下了嬴政。这个孩子后来统一了全国,封吕不韦当了丞相。</P>
<P>5.言论自由的负面影响
当然,当时的言论自由也有负面影响,国王采纳了正确的言论,可以富国强兵,取得霸权;如果听取了小人的言论或误信了别国的谣言,也会杀害贤人,以致丧国。
就说秦国吧,由于小人之言,商鞅变法有功却遭车裂;在长平坑杀赵卒40万的白起饮剑自裁。
楚国的屈原遭谗而自沉汩罗江,更是尽人皆知。
我们只举赵国的李牧一例吧。
李牧是赵国智勇双全的将领,率军守卫边境十多年,多次打败匈奴的进攻。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因李牧守边功大,孝成王调李牧到朝中任职,成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龁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公元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桓龁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的赏格购求桓龁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国却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国兵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将李牧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元朝胡三省注《通鉴》时写道:“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堂堂一国之王,竟听信敌国间谍的言论,导致亡国。
当然这并不在言论自由,而在于统治者的昏庸。</P>
<P>二、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时代</P>
<P>改革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魏国就是通过改革成为超级大国的。
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了改革,成为战国前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
李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严格执行奖罚政策;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二是制定了以“重农”为主的政策,奖励农民积极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
三是设置“常平仓”,丰年由国家收购粮食,以免商人降价收购使农民吃亏;如遇荒年,国家抛售粮食,使商人无法提高粮价,人民也能安度荒年。
四是制定《法经》,在维护魏国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上地之守。上地在今陕西省北部的黄河以西一带,芷是战国时期魏秦两国交界地区。魏文侯十三年(前434年)、十六年(前431年)、十七年(前430年)、二十四年(前423年),魏秦两国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守,既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地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李悝在担任上地守期间,有施展其军事才能的条件,他鼓励人民习射以便防御秦人之侵袭,令人民因民事纠纷而兴讼者,都以射箭来解决。射中者胜,不中者败。由于他有这一奇特的规定,于是上地人人善射,后来并因此而大败秦人。
由于改革使魏国崛起,加上任用吴起为将,在与秦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胜,秦国的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河西之地,尽被魏国夺取。接着,魏国在这里设立河西郡。
魏国成为超级大国,而秦国却被各国鄙视。</P>
<P>公元前383年,吴起离魏来到楚国。楚悼王熊疑早就知道吴起的才能,任用他为相。吴起立即进行改革,先从机构改革入手,精简冗官数百名;又规定大臣子弟无功不得授禄;王公贵族五代以外的,必须自食其力,和百姓一样;五代之内,根据远近给予不同的俸禄。这样一来,节省财政支出数万金。吴起又挑选精壮兵丁,加紧训练,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分等级给予食禄,兵士们争相努力。
通过改革,楚国国富兵强,雄视天下,成为超级大国。秦、齐、韩、赵、魏为第二世界,都惧怕楚国,楚悼王执政期间,六国都巴结楚国,而不敢对楚兴兵。
但好景不长,楚悼王一死,那些被触动了既得利益的贵族立即射死吴起,废除了新法,楚国又衰落下去。</P>
<P>为了雪魏国侵占河西之耻,秦国也进行改革。
公元前374年,姬喜即位为秦献公。他在稳定了国内政局后,就着手进行改革。他废止了王公大臣死后用活人殉葬的旧俗;编制户籍,便于征兵和征税;他还迁都栎阳。
这些改革措施使秦国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与东邻“三晋”的交战中开始转败为胜。公元前366年大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两年后,秦军深入河东,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取得了多少年来少有的大捷,吓得联合国主席周显王也赶紧派使节前来祝贺,赐给秦献公到联合国开会时穿的礼服。又过了两年,魏国同韩赵两国发生大战,秦军借此机会向魏国发动进攻,在少梁大败魏军,夺取了庞城,并俘获了魏将公孙痤。在此期间,秦献公称“伯”,表示他的地位已高于一般诸侯。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死去。临终前嘱咐太子梁渠:“没有收回河西之地,这是为父的耻辱。你可要继承父志啊!”
梁渠继位为秦孝公。
秦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就下了招聘广告,当时名曰《求贤令》。
就是在秦国急需改革人才的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施展了他的才能,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改革。
据《史记》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诸侯卑秦”的时代过去了,秦孝公已经有实力去实现秦献公的遗愿。
这时的商鞅已升任秦国的国防部长,统帅全国的军队了。
公元前340年,商鞅指挥5万秦军去收复河西之地,开往狼牙山下扎营。魏国也派5万人马驻扎吴城,统帅是商鞅分别多年的故友公子卬。商鞅派人给老朋友送信,叫他前来相会,重叙友情。在那重情义的时代,公子卬毫无疑心,只带300侍从和乐工,抬着酒食前来。酒至半酣,商鞅命埋伏的刀斧手涌出,把他的老朋友抓起来装进囚车,押送咸阳报捷。接着让秦军换上公子卬侍从的服装,以公子卬赴宴归来为名,赚开吴城,主力部队随后赶到。魏军措手不及,吴城被秦军占领。接着,秦军乘胜渡河,逼得魏惠王屈膝求和,把河西之地归还秦国,并把国都东迁大梁。
魏国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秦国开始向超级大国的地位上升。
韩、赵、燕、齐四国也进行过改革,但都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彻底,统一的使命也就由秦国来完成了。</P>
<P>三、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代</P>
<P>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能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因此,农业是基础的基础。
发展农业,必须提高种田人的劳动积极性。当时,各国的改革都把改变土地所有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劳动者由奴隶上升为农民,地位提高了,有了人身自由。农业生产方式由奴隶集体耕种变为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形成,这是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各家学派都提出自己的经济思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给农民生产时间,使民以时,按时播种和收割。政府要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更是了不起,他不仅提出了发展农业的措施,还同时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他对梁惠王说过这样几段话:“如果不耽误耕作由获的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如果不把细密的鱼网撒向大湖深池,鱼类水产就吃不尽;如果按规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便可无穷尽地使用。谷物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百姓生活就有保障,死亡得安葬而无所怨恨。生有保障,死得安葬而无怨恨,这才是实行王道的开端。
在面积五亩的宅园中种上桑树,年纪半百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对鸡、猪、狗一类的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上肉食。对百亩的土地,不要妨碍它的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饿肚子。”
孟子还说:齐国临淄城郊“牛山上的树木曾藏茂盛地生长,一时装点得山很美。但它离大都市太近,经常遭到斧子的砍伐,怎能保持得住那茂盛和美丽呢?它们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不断长出新枝嫩叶,可紧接着就被放牧的牛羊啃吃,因此那山就光秃秃的了。人们看到它光秃秃的景象,还以为它从来就没生长过成材的树木呢,难道这是山的本性吗?”
由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正确的重农措施,加上正确的指导思想,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各国都兴修水得,扩大灌溉面积。不仅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发展起来。纺织业、冶铁业、制陶业、木器业、竹器业、酿酒业、漆器业、煮盐业、皮革业、玻璃业、玉器业等,都有相当规模。铸造业还用上了鎏金技术。建筑业发明了“空心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
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人,坐地开店铺的称商,搞长途贩运、倒买倒卖的称贾。“富商大贾”在各国出现。
煮是人们的日用必需品,齐国产海盐,晋国产池盐,商人把盐运到缺盐的国家高价出售,不仅便利了人民生活,商人也获利很多。一些盐铁的商人“富数千金”,甚至可“与王者埒富”。
秦王嬴政曾经亲自接见过一个四川的女商人,她经营冶铁业。她把炼出的铁卖到咸阳,供国家打造兵器,从咸阳宫赚到了大量的钱财。
当时各国货币不一,秦环钱、晋鎛币、燕齐刀币、楚布币,也有金银币,都在市场上流通,国家与商人的大宗交易则用黄金。高利贷债券也已问世。
除了木制升斗,市场上还使用铜器、铜权、天平等量具。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荀子》记载,中原城市的市场上有走马、吠犬、羽翮、齿草、丹干、织物、鱼盐、皮革、文施等四方物产汇聚。当然也有来自四方的商人。北方人能买到南方的象牙、珍珠;南方人能买到北方的马匹;东部能买到西部的皮革;西部能买到东部的渔盐。各种商品向这里汇集,又从这里散向四面八方。
当时,齐国临淄的集市上、店铺里,人头攒动,十分拥挤,婴子曾形容“举袂为云,挥汗如雨”,大街上“车毂击,人肩摩”,可见交易的繁盛。当然,交易者并不全是齐国人,还有来自各国的商人和宾客。“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一派繁华的城市景象,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巨大进步。
您不要忘了,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的经济生活啊!
尽管七雄相争,战乱频繁,经济还是在按它的规律向前发展。</P>
<P>四、一个外交人才辈出的时代</P><P>外交关系,说穿了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互相利用的关系。
在列国纷争之际,闭关锁国自然是自取灭亡。国与国之间明来暗往,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要进行谈判。因此,外交人才的选用,关系到外交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外交场合的唇枪舌剑,作用往往要大于战场上的对阵厮杀。
正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造就了大量的外交人才。
上面提到的苏秦,任六国总理的兼外交部长,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名噪一时。
同是师于鬼谷子的张仪偏偏要与同学作对。
当苏秦组成六国联军“合纵”伐秦时,张仪却到秦国推行“连横”主张。秦惠文王任用他为总理兼外交部长,
张仪看到六国中以齐、楚为强,就先挑拨齐、楚关系。他来到楚国,找到他的老朋友、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得见楚怀王。他对楚怀王说:“如果楚与齐断交,秦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楚王大喜,就派逢侯丑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屈原、陈轸都说张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可相信。楚怀王不听,还派人到边境大骂齐国。
张仪和逢侯丑到了咸阳,张仪装病不上朝,逢侯丑等了一个月。
齐国被楚国辱骂,就与楚国断交,遣使到秦国建交。张仪听说齐国使者到了,他的病也好了。逢侯丑见了张仪,就提出交割土地六百里,张仪却说他答应的是他的封地六里。
逢侯丑回报楚怀王,楚怀王大怒,一边派屈原到齐国修好;一边派人到秦国,提出用黔中的土地换张仪一人。
秦惠文王身边也有些嫉妒张仪的人,他们对秦惠文王说:“用一人换几百里土地,这太合算了!”但是,秦惠文王宁愿不要土地,也舍不得让张仪到楚国去。
不料,张仪自己请求说:“微臣愿去!”
秦惠文王说:“楚王正怀着一肚子怒气等你,去了必死无疑。”
张仪却说:“杀我一人,为秦国换来几百里土地,我死有余荣,何况未必死呢!”
秦惠文王问他有什么办法,张仪说楚国内部有好友靳尚帮忙,外部秦国摆出要进攻楚国的架势,楚国就不敢杀他。秦惠文王见他信心十足,就派人把他送到楚国去了。
楚怀王把张仪囚禁起来,准备择日杀了祭太庙。张仪早就派人给靳尚送了礼,只等靳尚来救他。
靳尚入宫告诉楚王宠妃郑袖说:“夫人的宠幸不会长久了,怎么办?”
郑袖惊问:“为什么?”
靳尚说:“秦国不知道大王痛恨张仪,又派他来出使。现在秦国听说大王要杀张仪,就准备归还占领的楚国土地,并把公主嫁给大王,还有很多美女陪嫁,把张仪赎回去。这些秦国的美女一到,夫人还能得到宠幸吗?”
郑袖忙问:“你有什么办法来制止这件事?”
靳尚说:“夫人装作不知道,而向大王晓以利害,让他把张仪放回去,这事就可制止了。”
夜里,郑袖哭着对楚怀王说:“秦兵一举吞并汉中,大有吞并楚国之势,如果杀张仪激怒了秦国,它必将增兵攻打楚国。我一想到咱们夫妇性命难保,就心如针扎,好几天吃不下饭了。再说,做臣子的都各为其主,张仪在秦国为相,必然要为秦国着想,哪能怪他呢?大王如果厚待张仪,使张仪向服侍秦国那样服侍楚国,有什么不好呢?”
第二天,靳尚对楚怀王说:“杀一个张仪,对秦国来说有什么损失?可咱们却要失去黔中几百里土地,这太不划算了。不如留下张仪,作为咱们与秦国讲和的筹码。”
楚怀王也心疼那几百里土地,不想给秦国,就放出张仪并厚待他。张仪给楚怀王讲与秦联合对楚国的好处,楚怀王被说动了心,就派人送张仪回国,以便两国通好。
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放走了张仪,就说楚王又上当了,结交一个秦国,引起五国的公愤,这太不合算了。
楚王这才后悔了,派人驾快车去追张仪,可是张仪已经走了两天了,哪还追得上呢?</P><P>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瑗,在运用外交手段上也不亚于张仪。
因为齐国有孟尝君为相,实力强盛一时。秦国为了让齐国内乱,自我削弱,就使用反间计,说各国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孟尝君当齐王指日可待了。齐湣王听信了谣言,就罢免了孟尝君,冯瑗陪孟尝君回到薛地。
冯瑗对孟尝君说:“我有个办法,不但使你恢复相位,而且还要扩大封地。”孟尝君就让他去办了。
冯瑗先到秦国,说服秦王任用孟尝君为相,派车马并带着黄金等礼物到薛地去聘请。冯瑗又说,他要先回齐国,让孟尝君先做准备。
冯瑗回到齐国,没有去见孟尝君,先去见齐湣王。他对齐湣王说:“秦国听说您罢免了孟尝君的总理职务,他们就要聘去当总理,现在秦国的人马仪仗已经上路了。孟尝君当了那么多年的齐国总理,对齐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被秦国所用,那对齐国可是大大的不利啊!”
齐湣王一听,是啊,我齐国有这样的人才而不用,秦国却要聘用,那可不能让秦国得这个便宜。齐湣王又一想,冯瑗这话是真的假的?我得派人去侦察一下。
齐湣王派人到了边境,见人马车仗自西向东而来,上前一问,果真是秦国派来聘孟尝君的。于是,连夜赶回都城报告齐湣王。
齐湣王连忙派使者去薛地,宣布孟尝君官复原职,并增加孟尝君的封地。
秦国使者车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P><P>有的外交家是平时并不出名的小人物,而在关键时刻才大显其才。“毛遂自荐”就是一例。
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坑杀40万赵军俘虏,赵国的野战部队全部覆没。两年后,秦军再度出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派人去魏国和楚国求救。平原君赵胜估计,魏国有他小舅子信陵君,自然能说动魏王出兵,只是楚国不太好说话,他就决定亲自去出使楚国,与楚王当面交谈。
平原君有门客3000人,他要从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陪他前往,可是挑来选去,只选出19个人。平原君叹息道:“我养士养了几十年,没想到今天连20个人都挑选不全。”
这时,坐在末座的毛遂才站出来自荐。平原君就让他凑数,随那19个人一起陪他到陈都去见楚王。
到了楚王宫殿,楚王与平原君在台上商讨“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那19个人都在台下等着。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任凭平原君费尽口舌,楚王还是因惧怕秦国而犹豫不决。
毛遂等得不耐烦了,他按着宝剑,大台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联合抗秦的事,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可现在谈了整整半天,还定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
楚王生气地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斥责毛遂说:“我与你家主人谈话,你休得多言,还不快下去!”
毛遂按剑上前说:“合纵是天下大事,人人都有发言权。你在我的主人面前这样辱骂我,不是太失礼了吗?”
楚王不敢小看这个赵国的小人物了,缓和了脸色问道:“你有什么话要说?”
毛遂说:“楚国有土地五千里,精兵百万员,按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却被秦国一个小小的白起屡屡打败,占领了你的都城,逼得你迁到这陈州来。这百年难忘的仇恨,连三尺儿童都感到害羞,难道大王你不觉得耻辱吗?今天平原君来和你商量‘合纵’抗秦的事,正是要为楚国报仇,哪里只为赵国呢?”
这一番话,说得楚王频频点头,连说:“是的,是的。”
毛遂又紧盯着楚王问:“大王决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当即叫人取来血酒,他跪着举到楚王面前说:“大王为‘纵约长’,应当先歃血,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于是,在大殿上歃血为盟。
毛遂又招呼其他19个人:“你们也在阶下歃血盟誓吧!”
两国歃血为盟后,楚王立即派春申君黄歇率8万人马前去救赵。
平原君回国后,感慨万分地说:“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自以为知人善任,想不到却小看了毛先生。我再也不敢说能识天下之才了!”从此,奉毛遂为上等门客。
人们都知道“完壁归赵”的蔺相如是赵国杰出的外交家,那么毛遂不也称得起是赵国后期的外交家吗?</P><P>五、一个具有思辩力的时代</P><P>战国是人的思辩能力大发展的时代,各国都涌现出一批具有思辩能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
齐国早期属于第三世界时,不仅超级大国看不起,连第二世界国家也看不起。但是,因为出了一个叫晏婴的外交家,他非凡的思辩能力用在外交场合,却使大国不得不刮目相看。
就说“晏子使楚”吧。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不让他从正面大门进去,而让他从旁边的小门进去。晏子说:“我听说到人国来的从大门进去,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楚国人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
楚王见晏子个子矮小,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派你这么个弱小的东西来。”
晏子说:“我们国家的外交人员是分等级的,强壮的到强大的国家去,弱小的就到弱小国家去。”
楚王想在外交场合污辱齐国,却总是占不到便宜,只好设宴招待。正在吃喝的时候,一群楚国人绑着一个人从旁边经过。
楚王问:“你们绑的什么人啊?”
回答:“齐国人。”
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啊?”
回答:“偷盗罪。”
楚王问晏子:“你们齐国人都善于偷盗吗?”
晏子气愤地站起来说:“我听说桔树生长在淮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结枳子。只有树叶相似,果实的味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水土不同啊!如今,齐人生长在齐国不会偷盗,进了楚国却会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
楚王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后来,楚王不得不承认:“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啊!”</P><P>齐威王即位后,三年来沉湎于酒色、音乐,不修国政。韩、魏、鲁、赵兴兵来犯,齐国的守边将领总打败仗。
淳于髡去见齐威王,说:“有鸟停在宫殿上,三年不飞也不叫,是因为什么呢?”
齐威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他表面上不理国事,暗中在观察分析国内存在的问题,思考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考虑治国的有效办法。
有一天,有个叫邹忌的青年来敲宫门求见,说是喜欢弹琴,想弹一首给齐王听听。
齐威王喜欢听人弹琴,马上召见他,赐给他座位,让左右摆几,把琴放在几上。邹忌却只抚摸着琴弦而不弹。齐威王问他为什么不弹,邹琴把琴往旁边一推,说:“弹琴那是乐工的事,我只懂得琴理。”
齐威王说:“琴理怎么讲,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邹忌就讲了一番琴的构造、音律及其象征的君臣关系。
齐威王说:“好啊。先生既知琴理,一定熟悉琴音,希望先生试弹一曲!”
邹忌说:“鼓琴是我的事,所以我要精通琴道;国家兴衰是大王的事,怎能不研究治国之道?如今大王拥有国家却不去好好治理,和我抚琴而不弹有什么区别呢?我抚琴而不弹,不能使大王高兴;大王拥有国家而不治理,恐怕全国人民也不会高兴。”
齐威王惊讶地说:“先生用琴劝谏寡人,寡人听命了!”
于是,邹忌劝戒齐威王节制酒色,核对名实,明辨忠*,抚恤人民,加强军事,经营霸业。
齐威王非常高兴,当时就拜邹忌为相国。
淳于髡见这个弹琴的青年轻易地取得相印,心中不服,就领着他的徒弟去见邹忌。邹忌很恭敬地招待他。
淳于髡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进屋就直接坐了上位,对邹忌说:“我有些傻念头,想在相国面前说说,不知可以吗?”
邹忌说:“愿听。”
淳于髡说:“儿子不离母亲,妻子不离丈夫。”
邹忌说:“明白了,我不敢远离君王左右。”
淳于髡又说:“棘木做车轮,涂上猪油,很光滑,轴心如果是方孔就不能转动。”
邹忌说:“明白了,我不敢不顺应民情。”
淳于髡又说:“弓杆粘合的虽好,而有时也开解;河水都流向大海,自然汇合。”
邹忌说:“明白了,我不敢疏远百姓。”
淳于髡又说:“狐皮大衣虽然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
邹忌说:“明白了,我要选择贤人,不能让没出息的人混杂在中间。”
淳于髡又说:“车轮不校正尺寸,不能成车;琴瑟不校正松紧,不能成音律。”
邹忌说:“明白了,要制定法令监督*诈的官吏。”
淳于髡沉默了一会儿,拜了两次才告辞。走出门来,他的徒弟问:“老师见了相国,开始那样傲慢,现在又再三行礼而退出来,怎么这样低头呢?”
淳于髡说:“我用五句隐晦的言辞表达深奥的道理,相国随口应答,完全理解了我的意思。这确实是大才,我确实不如他啊!”
邹忌也采纳了淳于髡的意见,尽心治理国家。他帮助齐威王,罢免了一批混饭吃的贵族官僚,选拔了一批人才,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
齐国很快进入第二世界行列,不久就成了超级大国。
如今,我们为什么对一些表面现象,就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呢</P>
<P>六、一个崇尚侠义的时代</P><P>言必信,行必果,以诚待人;有仇必报,有恩必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关怀弱势群体,施恩而不图报。对国家讲忠义,对朋友有情义,对百姓讲信义。置生死于度外,胸怀大义而不谋私利。仗剑走江湖,敢做敢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一腔热血,满身豪气。
这就是侠客的品格,这就是战国时期行侠仗义的风尚。
人民崇拜他们,历史学家记载他们。
战国就是一个崇尚侠义的时代。
我们仅从下面几位侠客的作为,来体会一下当时的侠义之风。</P><P>1.豫让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一群乌鸦在石室山上空盘旋、哀鸣。
山中的密林深处,一位人高马大的侠客哭拜在地。他自言自语:“智伯灭国了!赵无衅啊,赵无衅,你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你太残忍了!”
他站起身来,迎着山风,右手高举宝剑,昂首向天高喊着:“我要为恩人报仇!”
他进了一个山洞,洞里黑漆漆的。他左手握着一把干草,右手掏出火石在洞壁上一下一下地擦着,火星落到了干草上,干草冒出烟来。他对着干草吹了口气,干草窜出了火苗。他点燃了松明子,插在石缝里。
他把宝剑取下来,贴洞壁放好,用小石子埋起来。把衣服脱下来,扔在一块石头上,又从他睡觉的那块平石头上抓起一件囚衣,那是他早就准备好化装用的。他穿上囚衣,从石头下面掏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带在身上。然后走出山洞,望了一眼夕阳下的晋阳城,就往山下走去。
山下是赵无恤的军营。
赵无恤的住处旁边有个厕所。
早晨,赵王醒来,还没来得及梳洗,就向厕所奔去。
厕所是临时搭建的,象个半间房子大的茅草房,所以也叫茅房。
赵无恤来到厕所门口,突然心跳不安,觉得有点异常,他又转身回来,叫卫士们到厕所去搜索一下。
卫士们搜出了一个身穿囚衣的人,押至中堂,赵无恤才放心地进了厕所。
赵无恤回到住处坐下,摆出赵王的架势,开始审问:“尔乃何人?身藏利器,莫非欲行刺本王吗?”
那个“囚徒”被两个人按在阶下,仰起头来,双目似喷着怒火一般地瞪着赵王说:“我是智伯的家臣豫让,正是为智伯报仇而来!”
赵王的一个卫士立即跪下:“大王,请下令把这个刺客杀掉!”
赵王却把手一摆:“智伯的后代都被我杀绝了,一个家臣还不忘为他报仇,真是义士啊!杀义士不吉祥,把他放了!”
卫士只好为豫让松绑。
豫让转身就走,赵王叫住了他。
赵王问道:“我现在放了你,你还记我的仇吗?”
豫让说:“放我是国王个人的私情,报仇是我的大义。”
卫士说:“大王,这人太无礼了,放了他必生后患。”
赵王说:“我已经说了放他,能失信吗?今后防着他点就可以了。”
放走豫让,赵王立即下令,返回晋阳。他想避开豫让以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豫让是不会放过他的。
豫让回到家中,整天琢磨如何为智伯报仇,费尽心思也想不出好办法。妻子劝他投奔韩魏两家谋求发展,以图富贵。豫让大怒,提起宝剑,甩袖出门而去。
豫让要入晋阳城,为了不被人认出来,他毁容化装,用匕首剃去眉毛,用油漆涂身装成癞子的模样,在城中沿街乞讨。
妻子到城中找他,听到乞讨的声音,虽然看到人不像,但听出声音象她丈夫。豫让就吞炭使喉咙变哑,妻子确定这不是她的丈夫了,他才怀揣匕首,装作死人,潜伏在赵王要经过的桥下。
赵无恤乘坐的马车到了桥头,拉车的马却悲鸣而不敢前行。赵王就命卫士到桥下搜索。卫士没发现什么,只搜出了一具僵尸。
赵王说:“这桥刚刚修成,怎么会有僵尸呢?肯定是豫让假装的。”经过仔细辨认,从身形容貌上还是认出来了。赵王说:“我先前已经枉法赦免了你,今天又来谋刺,老天不会保佑你的。”对卫士说:“把他的头给我砍下来!”
豫让呼天嚎哭起来,哭得血泪俱下。
卫士问:“你哭什么,难道怕死吗?”
豫让说:“我不是怕死,悲痛的是我死之后,再也没有为智伯报仇的人了!”
赵王问:“你为什么为智伯报仇之心如此迫切呢?”
豫让说:“君臣以情义相合。智伯待我如手足,我就要待他如腹心。”
赵王说:“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了!”于是,拔出佩剑,让卫士递给他,令他自裁。
豫让提出了一个临终请求:“我听说:‘忠臣不考虑肉身的死灭,明主不埋没人的义气’。承蒙君王上次的宽赦,我已经满足了。但我两计不成,怨愤无处发泄。恳请君王脱下衣服来,让我刺上几剑,表达我已报仇的意思,我死也明目了!”
赵王也为他志行的坚定不移感动了,就脱下锦袍,让卫士递给豫让。
豫让持剑在手,怒袍锦袍,把锦袍当作赵无恤,三跳三砍,然后说:“现在我可以到地下报效智伯了。”于是伏剑而死。
赵无恤看到这样的忠义之人自刎,心里也很悲伤,就下令把他的尸体收拾安葬。
赵无恤上车过了桥。
后人把这座桥改名豫让桥。
如今,桥还在河上,桥下的水还在流。
侠义风尚还在吗?</P><P>2.高渐离
易水河边,一位白衣白冠的勇士正击筑,荆轲依声而歌。
筑声进入悲怆的音域。荆轲散发舞剑,仰天号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位击筑的勇士叫高渐离。
望着荆轲登车而去,他又在易水河边站了好久。好友此去能成功吗?他想,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
不久,荆轲被杀,燕太子丹被斩;接着,秦军就搜捕荆轲和太子丹的宾客亲友。
高渐离收藏起心爱的筑,隐姓埋名,四处逃亡。
他流亡到河北宋子县,碰上一个酒馆招工,他就在这个酒馆当了酒保,居住下来。
他击筑的乐音吸引的人越来越多。
音乐家的名声越传越远,传进了咸阳。
正好秦王嬴政喜欢听击筑,他被召进了秦王宫。
高渐离走在当年荆轲走过的台阶上,越走越接近秦王。他想到了好友被惨杀的情景,做好了为好友报仇的准备。
秦王问他姓名,他用改过的名字回答。秦王就命令他演奏。
他演奏了一首秦诗《蒹葭》。
秦王听得如醉如痴,但他箕踞于大殿之上,高渐离接近不了他。
这时,有个卫士走近秦王,耳语了句什么。
秦王突然怒目圆睁,大叫一声:“推出去,斩了!”
原来,那个卫士认出了他就是高渐离。但是,他并没有被斩首,因为秦王舍不得那美妙的音乐。
他被卫士们用马粪熏瞎了双眼。
痛苦和黑暗加深了他的仇恨,他忍受着痛苦克制自己,每次去演奏都向秦王跪谢不杀之恩,每次去演奏都假装出分辨不清东西南北的傻样,他的演奏却越来越精妙了。
武士们被他迷惑住了,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戒,秦王也坐得离他越来越近了。
这次,他弹奏了一曲新作的《凤鸣》,引得秦王向他坐近。
他的心怦怦直跳,他感觉到暴君已离他不远,连那粗大的呼吸声也已隐隐听到。
他按在弦上的手有点颤抖,因为他已准确地感觉出秦王就在他的左侧。
当人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时,高渐离的左手拨开了共鸣箱,那里面早就准备了一块沉重的铅块,现在到时候了。高渐离把铅块猛地向左侧掷去,铅块飞向秦王的额头。突然,左边一个武士猛扑过去,武士被击倒在血泊中。
高渐离知道没有击中仇人,又用尽全身力气把筑掷去。筑在秦王胸前撞得粉碎,但未能使秦王丧命。
武士们涌上来,挥剑砍向高渐离……</P><P>荆轲死了,高渐离死了,他们的名字却在民间传诵着。
当时的人们,就是崇尚这种侠义风尚。</P><P>七、一个尚武精神大发扬的时代</P><P>在七雄纷争之际,一个没有尚武精神的国家,必然束手待毙,为别国并入版图。
而战国时期的武勇之士遍用各国,尚武精神大张。
在强敌面前,他们或战败自杀,或被俘后宁死不降,连敌方也不得不佩服这种精神。
从宫廷到民间,拳术、剑术、棍术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军队中的练武之风更是不在话下了。
虽然民间舞枪弄棒之人不在少数,但打架斗殴之事却很少发生。商鞅在秦国颁布的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按功劳大小授爵,私斗者要受重罚。因此,“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各国都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如魏国的孙膑、吴起;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单等;秦国成为超级大国后,王氏竟出现军人世家,大将王翦,王翦之子王贲;王贲之子王离,祖孙三代都率军到处取胜。
国王也并非只坐宫殿,其中也有勇武之人,秦王即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34年,26岁的秦王赢政跨上战车,太阿剑一挥,车辚辚,马萧萧,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幕揭开了。
攻赵伐韩的战役同时打响,两支雄师浩荡东进。秦王赢政一身戎装,来到三川郡指挥战斗。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占韩国都城新郑,韩国成了秦国颍川郡的一部分。
公元前228年,老将王翦率秦军长驱直入,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并扫平了赵国全境。这时,成为阶下囚的赵王才后悔错杀了李牧。赵王的儿子代王嘉逃到辽东。苟延残喘。
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却被激怒了!
公元前227年,秦王赢政发兵40万,由王翦率领,跨过易水,破关克城,无人能挡。第二年十月包围了燕都蓟城。燕王想割了儿子的脑袋献给秦王,没想到太子丹逃往辽东去了。这时,王翦告老还乡休养,秦军年轻将领李信紧追太子丹不舍,割了太子丹的头来献给秦王。秦王这才派李信攻楚,让燕王又在王座上多呆了五个年头。公元前222年,秦王派王贲飞袭辽东,年轻将军英姿勃发,手到擒来,燕王成了俘虏。
公元前225年,王贲引水灌大梁,满城慌作一团。王贲趁势攻城,魏王君臣皆作了秦军的俘虏,魏国灭亡了。
公元前224年,秦王把王翦请到王宫,与群臣一起共同商讨攻楚。秦王早已任命了李信为伐楚大将。当他问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时,年轻气盛的李信说:“有二十万兵力足够!”
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有六十万兵力不可!”
秦王笑道:“王将军果然老了,因何胆怯如此!”
于是,由李信、蒙武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伐楚。
没想到,楚国请出了老将项燕,他先设好埋伏,才诱秦军深入,秦军惨遭败。
秦王亲自到了介子河边,请回了正在那里垂钓的老将王翦,发兵六十万,一举扫平江南,凯旋而归。
现在只剩下东海之滨的齐国了。
其实对齐国的进攻早就开始了,不过秦王用的是另一种形式。他派出的“第五纵队”携带重金,买通了齐国宫廷内部的贵族,齐王和他的总理实际上处在一大群秦国间谍的包围之中。
秦国间谍们还在齐都临淄开设大小店铺,与当地居民经商,处处让利,一个劲地引导他们“向钱看”。临淄居民发了财,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玩猫溜狗,斗鸡斗蛐蛐,谁还把国家兴亡放在心上!
就这样,临淄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成了一座在秦国间谍实际统治下的城市。
秦王也根本不把齐国看在眼里了,他对王贲下的命令很轻松:“你平定辽东后,自代至齐,顺路捎着就可以了,我就不再另派军队,格外麻烦一回了。”
王贲赶赴辽东,生擒代王嘉之后,立即数数万人马南下,过高阳,越河间,跨过黄河,迅速攻到临淄城下,齐王跪地求降。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只从秦国的统一战争,即可看到秦王和那些将领、那些骑兵、那些战车上的武士,一个个都充满着阳刚之气,充满溢着尚武精神。年老的老当益壮,年轻的雄姿英发,一个后起的超级大国,充满了朝气。
当我们“向钱看”的时候,难道就不需要振奋这种精神了吗?</P><P>八、一个创造发明领先世界的时代</P><P>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九九乘法表。战国时,已能计算体积,并产生了对极限与切线等高等数学初步概念的认识。还出现了一种筹码式计算工具,以标有个位、百位、万位的纵式和标有十位、千位的横式,二者相配合,以空位表示零,组成所需数字,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等运算。
别忘了,这是在两千多年之前啊!
天文学上,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已测得了二十八星宿,甘德、石申著的《岁星记》、《天文星占》、《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反映出,当时已对木星的卫星、日月食的关系,120多颗赤道坐标星等星象有所认识。已有二十四节气、朔、望、闰月等知识,定出《四分历》,规定每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月为二十九日半多,十九年七闰。人们还根据木星的运行周期约为十二年的规律,将黄道划分为十二宫,用来纪年。此外,这时还发明了滴漏作为计时工具,一直延用到清朝前期,才被座钟所代替。
医学方面则出现了名医扁鹊和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扁鹊对内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均有研究,并发明了诊脉断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至今还被中医沿用,并传到国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病症、处方、针砭技术卫生保健等,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重视预防疾病的指导思想。
据《墨经》记载,战国时代的人们已掌握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和技能,对运动与时空关系、斜面受力、圆球运动、浮力、杠杆作用等力学问题都有所研究,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小孔成象”的实验,掌握了光直线传播,凹面镜、凸面镜成象原理等光学知识。懂得了“钟大而短,则其声急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疏而远闻”的声学规律。并利用声学共振原理造出“听瓮”,作防御侦察之用。利用磁石特性,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当时的人们已有生物分类学知识,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又把动物分为毛物、鳞物、羽物、介物、羸物等五类;植物又分为皂物、膏物、覈物、荚物、丛物五类。
农业上还发明了汲水灌溉工具“桔槔”,手工业发明了鎏金技术,据说,鲁班因被植物齿形边的叶划破了手,由此而发明了锯。
可见,战国是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尽管有些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也表现出了他们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吗?
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啊,振奋起你的民族精神吧!</P>
<P>沙发,好文啊,就是有点长</P>
<B>以下是引用<I>ellick1980</I>在2005-4-4 10:11:00的发言:</B>

<P>沙发,好文啊,就是有点长</P>


长也要看完啊。呵呵。
好文章啊~写得不错!!
战国时代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