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靠胃来行军:陆军的野战军用食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32:36


1. 野战军用食品的过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从人类离开家园前去攻打远方的敌人开始,后勤补给便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孙子兵法大量着墨于后勤,认为“食敌一钟粟,当吾二十钟”,提出”因粮于敌“的策略。在没有铁路、公路和汽车的古代,依靠牛马车辆输送粮食导致大量军粮消耗于路上,因此就地取食成为可供参考的选项,但敌人也会坚壁清野。如果我军是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敌国领域,那么为当地百姓提供粮食也就是必须的义务了。二战期间,美军除了枪炮之外,C口粮和斯帕姆午餐肉才是征服民心的“秘密武器”。向前线输送食物,除了打开后勤补给线之外,食品本身的性质同样重要。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古典时代由于微生物学和食品加工技术的限制,各民族虽然发明了种种方法来提升远征部队的食品保障能力,但大体上仍然是以干燥,腌渍等方法保存食物,不仅口味欠佳,而且营养严重不均衡。比较有特色的包括蒙古军发明的肉松、干奶酪;葡萄牙人的马介休;日本的干鱼片;中国的“锅盔”。但是这些食品不仅营养单一而且卫生也缺乏保障。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死于痢疾和营养不良的士兵甚至多于死于枪弹的士兵,而日本陆海军也曾经受困于”脚气病“,造成大量士兵死亡。

2.微生物学和工业化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奠定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人类的食品工业也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巴氏消毒法在食品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罐头被发明了出来,但是以玻璃瓶灌装的罐头运输不便,容易摔碎。直至罐头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铁制品供应,使铁罐头成本大大下降,罐头工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当时,罐头逐步成为军队的标准野战食品源,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开始采用牛肉、鱼类罐头供应部队。19世纪的罐头已经于今天非常类似了。直至今日罐头仍然在军事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使士兵摆脱了干肉咸菜的困扰,获得了足够卫生和营养的食品保障(当然从口味上说还很难令人满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军用野战食品一般包括硬饼干、罐头、砂糖、巧克力等方便易食的食品。虽然比起古典时代好了很多,但是无论从口味上还是营养上仍然有很多缺陷。一是它们与日常新鲜食品差异很大,使士兵无法很好适应;二是这些食品味道单一、长期食用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如何为前线士兵提供口味丰富、易于接受、营养均衡的食品就成为了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C口粮与军用野战食品的系统化
美国是拥有最强工业实力的国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便体现在了士兵的餐桌上。当时美军制定了最初的标准化口粮供应标准,以及工业化生产的罐头、饼干之类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和英国、澳大利亚等过相比没有太多的改进,仍然是几种方便食品的排列组合。一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二十年的休战期。直至二战前夕,C口粮的出现改变了军用口粮的面貌。
C口粮实际是野战食品的代号,和A\B\D等口粮相对应。也许是福特式生产法的启发,美国的研发者开始把口粮当做一个系列来看待,在C口粮的设计上,采用了餐份化的措施,把士兵一日所需的食物集中在一个纸盒里,纸盒内包括了所需的一切物品,诸如火柴、餐勺、纸巾、口香糖等附属物,而主体则是三个肉类罐头和三个主食罐头。这保证了士兵一日餐饮不重样,恐怕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考虑到士兵的营养所需的同时,又考虑到了“口味”的问题。从吃饱开始向吃好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对比同一时期日军口粮,日军仍然处在半工业化状态。士兵得到的是生米、砂糖、罐头、盐巴之类的半成品,需要使用野战饭盒来烹煮食物,为此要消耗不少铝材,而食物的保鲜,剩饭的处理更是麻烦。虽然也有牛肉饼干、军粮精供应,但是零散的供应方式和标准化系列化的供应不可同日而语。仅仅是为了制作罐头消耗的大量生铁恐怕就要让东条心痛不已了。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情况差不多,尚且无法做到美式的标准化供应。

二战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K口粮的发明。K口粮是“货架商品”,也就是从超市里购买的现成产品组合之后形成的。无疑,这可以大大降低军用口粮的成本,但必须以强大的食品工业为基础。同时,K口粮可能是第一种真正的“战斗口粮”。这种口粮包括一个罐头、饼干、巧克力、纸巾等物品,重量轻、体积小可以直接塞进士兵作战服的上衣口袋里。士兵可以爬在地上用一只手打开纸盒食用该口粮,这和后来的“驼峰饮水系统”如出一辙,是适应激烈战斗环境的一种食品。比起C口粮较为全面的考虑,K口粮更适合奔袭、伏击这些常见的陆军战斗,并且对于特种作战也是大有益处。特种兵口粮在二战期间也得到了最初的发展。

现在来看,二战期间陆军的军用野战食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餐份化的单兵口粮出现了,它让士兵摆脱了厨房的限制,以单兵为单位获得较为接近日常饮食的供应。这大大减轻了后勤单位的负担,在激烈的战场环境下不需要集体开伙,避免遭到敌人火力打击,也无需让炊事员冒着生命危险向前线送饭,同时避免了前线被火力封锁后士兵长时间得不到食物供应。东线寒冷的冬季里德军炊事员抱着一摞黑面包,身上披挂几罐土豆浓汤;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交通员背着饮水和食物给坑道内的战友送去一个苹果。这些故事说明在缺乏合适的单兵口粮时,供应前线士兵的吃喝是多么困难。当然,直至今日单兵口粮仍然是“不如大肉包子”的,或者像美军那样被起了各种搞笑的外号(MRE=Meals Rejected By Enemy敌人也不吃)。

二是战术性口粮出现了,K口粮和特种作战口粮是为了特定的战术环境而设计,在缺乏机械化平台支持的情况下,士兵只能依靠自己来携带食品,因此轻便、卫生而营养丰富的野战口粮成为了保持体力的必要支持,而特种兵口粮成为MRE改革的前导。

三是功能口粮出现了,比如伤病员口粮,体力恢复剂等,口粮不仅是保证士兵的体力,也是恢复身体,适应特定自然条件的一种保证。

4. 21世纪的军用野战口粮
目前美国MRE风潮已经席卷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MRE。由于工业化的进一步扩散,研发和装备美式的食品供应系统成了很多新兴国家的选择。但是受制于传统观念,使用习惯和军费负担,各国的装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异,但发展出来一些独具特色的东西。由于民间对于速食食品的巨大需求,东亚国家普遍建立了民用速食工业,这对于军用口粮的供应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国开发了符合本民族食用习惯的口粮。无论是日式的咖喱饭,韩式的泡菜牛肉还是中式的扬州炒饭,都已经进入军用食品领域。

由于塑料包装技术的进步,军用口粮明显向功能化,单元化方向发展。在把大量的食品准备工作留给后方工厂之后,前线只需要负责简单加工或加热,这样就能更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考虑到现代战场上各种侦察仪器遍布的状况,减少大量人员聚集会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单兵或班组口粮将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高山,高原,沙漠,热带雨林,寒冷山地,海岛丘陵各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都很齐全。因此在发展军用野战食品时也要考虑到士兵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执行不同作战使命的需要。另外,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口味差异较大,如何协调也是个问题。在不同菜系里选择较受欢迎的经典名菜是个很好的选择,同时把主菜和主食分离,这样士兵们也可以彼此分享菜品了。

改善餐具也是一个好的方向。比如可以快速加热的保鲜饭盒,可以让士兵在厨房领取两三天的食物,然后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放到隔热的饭盒里,并且进行密封杀菌。食用时打开一个饭盒,启动加热胶囊快速加热。食用后可以抛弃饭盒。这样就把MRE和新鲜食品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关键是研发轻便、快速加热又可以保质三天的容器。最好是可以即开即食,然后抛弃的。陆军作战是有节奏的,并非始终在高速运转之中。因此作战头三天依靠保鲜盒饭、后三天依靠单兵口粮、再有一两天依靠应急口粮,足以支持一个星期的作战了。

1. 野战军用食品的过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从人类离开家园前去攻打远方的敌人开始,后勤补给便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孙子兵法大量着墨于后勤,认为“食敌一钟粟,当吾二十钟”,提出”因粮于敌“的策略。在没有铁路、公路和汽车的古代,依靠牛马车辆输送粮食导致大量军粮消耗于路上,因此就地取食成为可供参考的选项,但敌人也会坚壁清野。如果我军是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敌国领域,那么为当地百姓提供粮食也就是必须的义务了。二战期间,美军除了枪炮之外,C口粮和斯帕姆午餐肉才是征服民心的“秘密武器”。向前线输送食物,除了打开后勤补给线之外,食品本身的性质同样重要。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古典时代由于微生物学和食品加工技术的限制,各民族虽然发明了种种方法来提升远征部队的食品保障能力,但大体上仍然是以干燥,腌渍等方法保存食物,不仅口味欠佳,而且营养严重不均衡。比较有特色的包括蒙古军发明的肉松、干奶酪;葡萄牙人的马介休;日本的干鱼片;中国的“锅盔”。但是这些食品不仅营养单一而且卫生也缺乏保障。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死于痢疾和营养不良的士兵甚至多于死于枪弹的士兵,而日本陆海军也曾经受困于”脚气病“,造成大量士兵死亡。

2.微生物学和工业化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奠定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人类的食品工业也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巴氏消毒法在食品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罐头被发明了出来,但是以玻璃瓶灌装的罐头运输不便,容易摔碎。直至罐头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铁制品供应,使铁罐头成本大大下降,罐头工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当时,罐头逐步成为军队的标准野战食品源,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开始采用牛肉、鱼类罐头供应部队。19世纪的罐头已经于今天非常类似了。直至今日罐头仍然在军事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使士兵摆脱了干肉咸菜的困扰,获得了足够卫生和营养的食品保障(当然从口味上说还很难令人满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军用野战食品一般包括硬饼干、罐头、砂糖、巧克力等方便易食的食品。虽然比起古典时代好了很多,但是无论从口味上还是营养上仍然有很多缺陷。一是它们与日常新鲜食品差异很大,使士兵无法很好适应;二是这些食品味道单一、长期食用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如何为前线士兵提供口味丰富、易于接受、营养均衡的食品就成为了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C口粮与军用野战食品的系统化
美国是拥有最强工业实力的国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便体现在了士兵的餐桌上。当时美军制定了最初的标准化口粮供应标准,以及工业化生产的罐头、饼干之类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和英国、澳大利亚等过相比没有太多的改进,仍然是几种方便食品的排列组合。一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二十年的休战期。直至二战前夕,C口粮的出现改变了军用口粮的面貌。
C口粮实际是野战食品的代号,和A\B\D等口粮相对应。也许是福特式生产法的启发,美国的研发者开始把口粮当做一个系列来看待,在C口粮的设计上,采用了餐份化的措施,把士兵一日所需的食物集中在一个纸盒里,纸盒内包括了所需的一切物品,诸如火柴、餐勺、纸巾、口香糖等附属物,而主体则是三个肉类罐头和三个主食罐头。这保证了士兵一日餐饮不重样,恐怕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考虑到士兵的营养所需的同时,又考虑到了“口味”的问题。从吃饱开始向吃好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对比同一时期日军口粮,日军仍然处在半工业化状态。士兵得到的是生米、砂糖、罐头、盐巴之类的半成品,需要使用野战饭盒来烹煮食物,为此要消耗不少铝材,而食物的保鲜,剩饭的处理更是麻烦。虽然也有牛肉饼干、军粮精供应,但是零散的供应方式和标准化系列化的供应不可同日而语。仅仅是为了制作罐头消耗的大量生铁恐怕就要让东条心痛不已了。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情况差不多,尚且无法做到美式的标准化供应。

二战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K口粮的发明。K口粮是“货架商品”,也就是从超市里购买的现成产品组合之后形成的。无疑,这可以大大降低军用口粮的成本,但必须以强大的食品工业为基础。同时,K口粮可能是第一种真正的“战斗口粮”。这种口粮包括一个罐头、饼干、巧克力、纸巾等物品,重量轻、体积小可以直接塞进士兵作战服的上衣口袋里。士兵可以爬在地上用一只手打开纸盒食用该口粮,这和后来的“驼峰饮水系统”如出一辙,是适应激烈战斗环境的一种食品。比起C口粮较为全面的考虑,K口粮更适合奔袭、伏击这些常见的陆军战斗,并且对于特种作战也是大有益处。特种兵口粮在二战期间也得到了最初的发展。

现在来看,二战期间陆军的军用野战食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餐份化的单兵口粮出现了,它让士兵摆脱了厨房的限制,以单兵为单位获得较为接近日常饮食的供应。这大大减轻了后勤单位的负担,在激烈的战场环境下不需要集体开伙,避免遭到敌人火力打击,也无需让炊事员冒着生命危险向前线送饭,同时避免了前线被火力封锁后士兵长时间得不到食物供应。东线寒冷的冬季里德军炊事员抱着一摞黑面包,身上披挂几罐土豆浓汤;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交通员背着饮水和食物给坑道内的战友送去一个苹果。这些故事说明在缺乏合适的单兵口粮时,供应前线士兵的吃喝是多么困难。当然,直至今日单兵口粮仍然是“不如大肉包子”的,或者像美军那样被起了各种搞笑的外号(MRE=Meals Rejected By Enemy敌人也不吃)。

二是战术性口粮出现了,K口粮和特种作战口粮是为了特定的战术环境而设计,在缺乏机械化平台支持的情况下,士兵只能依靠自己来携带食品,因此轻便、卫生而营养丰富的野战口粮成为了保持体力的必要支持,而特种兵口粮成为MRE改革的前导。

三是功能口粮出现了,比如伤病员口粮,体力恢复剂等,口粮不仅是保证士兵的体力,也是恢复身体,适应特定自然条件的一种保证。

4. 21世纪的军用野战口粮
目前美国MRE风潮已经席卷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MRE。由于工业化的进一步扩散,研发和装备美式的食品供应系统成了很多新兴国家的选择。但是受制于传统观念,使用习惯和军费负担,各国的装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异,但发展出来一些独具特色的东西。由于民间对于速食食品的巨大需求,东亚国家普遍建立了民用速食工业,这对于军用口粮的供应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国开发了符合本民族食用习惯的口粮。无论是日式的咖喱饭,韩式的泡菜牛肉还是中式的扬州炒饭,都已经进入军用食品领域。

由于塑料包装技术的进步,军用口粮明显向功能化,单元化方向发展。在把大量的食品准备工作留给后方工厂之后,前线只需要负责简单加工或加热,这样就能更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考虑到现代战场上各种侦察仪器遍布的状况,减少大量人员聚集会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单兵或班组口粮将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高山,高原,沙漠,热带雨林,寒冷山地,海岛丘陵各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都很齐全。因此在发展军用野战食品时也要考虑到士兵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执行不同作战使命的需要。另外,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口味差异较大,如何协调也是个问题。在不同菜系里选择较受欢迎的经典名菜是个很好的选择,同时把主菜和主食分离,这样士兵们也可以彼此分享菜品了。

改善餐具也是一个好的方向。比如可以快速加热的保鲜饭盒,可以让士兵在厨房领取两三天的食物,然后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放到隔热的饭盒里,并且进行密封杀菌。食用时打开一个饭盒,启动加热胶囊快速加热。食用后可以抛弃饭盒。这样就把MRE和新鲜食品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关键是研发轻便、快速加热又可以保质三天的容器。最好是可以即开即食,然后抛弃的。陆军作战是有节奏的,并非始终在高速运转之中。因此作战头三天依靠保鲜盒饭、后三天依靠单兵口粮、再有一两天依靠应急口粮,足以支持一个星期的作战了。
一般来说,除了正在作战的人员只能吃野战干粮食品外,其他人员还是喜欢吃野战炊事车做出来的饭菜。
关键是要有蔬菜啊!大便很重要啊!现在不缺热量了缺的是纤维!
oldcaticu44 发表于 2013-8-28 17:45
关键是要有蔬菜啊!大便很重要啊!现在不缺热量了缺的是纤维!
可以用纤维素补充片剂,嚼起来有点像嚼木头,是西方人发明的,食用可降低直肠癌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