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军区海防部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9:32
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军区海防部队

2010年10月16日,望岛佬老师在西祠胡同发表了《山东清河区及渤海区的海防部队》,其中的海防支队独立第三大队引用了我的《解放后的无棣边海防》一文中的一点内容,但现在来看,这个部队实际上是渤海四分区海防支队第三大队,无所谓独立第三大队。我现在把渤海军区海防部队所有资料整理了一下,因为他的内容在我之前发表,所以我这篇《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军区海防部队》不能算原创,只能算半原创。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战斗在渤海之滨的老前辈们以及牺牲的先烈们!
一、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
1941年10月,山东纵队第三旅在利津县毕家嘴组建海防中队。中队长兼指导员李风翔,副中队长隋学文,副指导员郭学勤。全队30余人,后增至60多人,设4个班,活动于利津县北部沿海地区老爷庙一带。1942年夏,海防中队在利津县北部渤海湾缴获日军货轮1艘。
1941年12月,沾化县下洼乡伪乡长巴殿阳率伪自卫团反正,被编为海防大队(成为清河军区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巴殿阳暂任副大队长。
1942年1月,清河区党委在沾化县郭家局子(清河军区司令部及行署驻地)兴建码头,2月设立中国共产党海上工作委员会(简称海上工委)以及行政办事机构——海防办事处,海上工委和海防办事处为县级单位,直属清河区党委领导,负责组织对外贸易,开展税收工作,并保证冀鲁边、清河和胶东三个战略区的海上联系,维护海上治安,保障渔民生产安全。同年10月,清河军区为加强沿海地区斗争,统一整编了各地海防部队,建立了清河军区海防大队,隶属于垦区独立团建制,全大队共200余人。利津县海防中队被编为海防大队二中队。大队长李伯钧,政委常国兴,副大队长巴殿阳,副政委李文秀。下辖3个中队:
一中队队长:姜文山,指导员:吕东方;
二中队队长:郭学勤,指导员:李凤翔;
三中队队长:张友栋,指导员:岳富孝。
    1945年5月,又增建四、五中队。
四中队队长:孟继文;
五中队队长:马秀山,指导员:李镜堂。
此时,全大队共600余人,有机枪7挺,六0炮2门,长短枪500余支,以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大队的番号活动于套儿河至利津县老爷庙一带。该大队的建立,对开展海上对敌斗争,巩固沿海根据地,保护渔民生产和垦区税收贸易以及维护海上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1月(《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一书是1947年2月),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大队与四分区直属团原傅瑞五部合编为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支队长傅瑞五,政治委员李文秀,副支队长李伯钧,政治处主任李魁生。下辖4个大队:
一大队大队长:巴殿阳,教导员:岳富孝;
二大队教导员:李凤翔 (未设大队长);
三大队大队长:赵玉阁;
四大队大队长:张友栋。
全支队共1900余人。
二、第一军分区海防支队
1944年2月,为打通渤海一、三分区与驻垦区的渤海区党政军机关的联系,狠狠打击沿海日伪顽势力,原冀鲁边军区特务营改编为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姜文山任大队长,王立元任政委。该大队任务是:从套儿河以西沿海南岸的浅海至狼坨子、冯家堡,打开一条海上走廊,并以大口河为立足点,向北扩大抗日根据地。4月,部队进驻大口河以后,卡住了天津日军到渤海区掠夺粮油等物资的咽喉。驻天津日军特务头子清水正夫率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分乘军舰2艘、汽艇4艘及机帆船数条前来进犯。一分区海防大队采用前后夹攻等战术,与敌激战七昼夜,将敌击退,毙伤日伪130余人,击伤敌汽艇1艘。1945年底,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将埕口一带十七村划为海军基地,协助渤海一分区工商管理局查禁走私、掩护军需紧缺物资运输以及保护解放区贸易,同时防范敌特、打击海匪、保护渔业生产安全,有效维持海上治安。1947年3月,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扩编为海防支队。姜文山任支队长,席华亭任政委,支队下辖7个连,近千人。
三、渤海军区海防总队
1947年7月,渤海军区第一、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羊角沟海防大队及两广纵队部分干部合编成渤海军区海防总队,司令员肖平,政治委员辛易之,参谋长傅瑞五,副参谋长李伯钧,政治部主任辛易之(兼),副主任李文秀,后勤处长巴殿阳。辖2个支队和1个水兵大队,总计3000多人。后来总队根据驻地调整为5个大队:
岐口大队大队长:姜文山,教导员:席华亭;
郭家局子大队大队长:刘兆山,教导员:岳富孝;
旺河大队大队长:赵洪文,教导员:马秀山;
水兵大队大队长:张友栋,教导员:李凤翔;
埕口大队大队长:王雪,教导员:崔建华。
总队共3400余人,配六零炮2门,轻机枪27挺,长短枪3000余支,帆船30只,汽船3只。
四、渤海军区海防支队、海防大队、山东军区警备六团
1947年11月,海防总队番号撤销,所辖部队整编为渤海军区海防支队。支队长李伯钧,政委李文秀,副支队长姜文山,政治处主任席华亭。下4个营:
一营营长:刘兆山,教导员 :岳富孝;
二营营长:张友栋,教导员:李凤翔;
三营营长:王 雪,教导员:崔建华;
特务营教导员:路伟青。
1948年1月,渤海军区发起津南战役,渤海军区海防支队雪夜行军40里,奔袭并攻占长芦盐场,俘盐警总队200人。3月,海防支队大部编入第四军分区24团和补充渤海纵队,7月,海防支队两个大队与渤海军区警卫营合编为渤海军区警卫团。渤海军区海防支队仅留7个连,计700余人,由王雪率领驻沾化县下洼。
1949年10月,海防支队改称海防大队。大队长王雪,政委李凤翔,副政委朱端绪。下辖3个连,1个船支队。
1950年,该大队改编为山东军区警备六团。政委张新华,参谋长王雪,政治部主任朱端绪。团部驻沾化县下洼,下辖4个连,分防下洼、耿局、郭家局子等沿海地区。1952年10月撤防。本人高二时曾有幸收藏到一个立功表彰证书,上边盖有山东军区警备第六团的关防。这也算是我和渤海军区海防部队的一点缘分吧。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军区海防部队

2010年10月16日,望岛佬老师在西祠胡同发表了《山东清河区及渤海区的海防部队》,其中的海防支队独立第三大队引用了我的《解放后的无棣边海防》一文中的一点内容,但现在来看,这个部队实际上是渤海四分区海防支队第三大队,无所谓独立第三大队。我现在把渤海军区海防部队所有资料整理了一下,因为他的内容在我之前发表,所以我这篇《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军区海防部队》不能算原创,只能算半原创。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战斗在渤海之滨的老前辈们以及牺牲的先烈们!
一、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
1941年10月,山东纵队第三旅在利津县毕家嘴组建海防中队。中队长兼指导员李风翔,副中队长隋学文,副指导员郭学勤。全队30余人,后增至60多人,设4个班,活动于利津县北部沿海地区老爷庙一带。1942年夏,海防中队在利津县北部渤海湾缴获日军货轮1艘。
1941年12月,沾化县下洼乡伪乡长巴殿阳率伪自卫团反正,被编为海防大队(成为清河军区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巴殿阳暂任副大队长。
1942年1月,清河区党委在沾化县郭家局子(清河军区司令部及行署驻地)兴建码头,2月设立中国共产党海上工作委员会(简称海上工委)以及行政办事机构——海防办事处,海上工委和海防办事处为县级单位,直属清河区党委领导,负责组织对外贸易,开展税收工作,并保证冀鲁边、清河和胶东三个战略区的海上联系,维护海上治安,保障渔民生产安全。同年10月,清河军区为加强沿海地区斗争,统一整编了各地海防部队,建立了清河军区海防大队,隶属于垦区独立团建制,全大队共200余人。利津县海防中队被编为海防大队二中队。大队长李伯钧,政委常国兴,副大队长巴殿阳,副政委李文秀。下辖3个中队:
一中队队长:姜文山,指导员:吕东方;
二中队队长:郭学勤,指导员:李凤翔;
三中队队长:张友栋,指导员:岳富孝。
    1945年5月,又增建四、五中队。
四中队队长:孟继文;
五中队队长:马秀山,指导员:李镜堂。
此时,全大队共600余人,有机枪7挺,六0炮2门,长短枪500余支,以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大队的番号活动于套儿河至利津县老爷庙一带。该大队的建立,对开展海上对敌斗争,巩固沿海根据地,保护渔民生产和垦区税收贸易以及维护海上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1月(《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一书是1947年2月),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大队与四分区直属团原傅瑞五部合编为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支队长傅瑞五,政治委员李文秀,副支队长李伯钧,政治处主任李魁生。下辖4个大队:
一大队大队长:巴殿阳,教导员:岳富孝;
二大队教导员:李凤翔 (未设大队长);
三大队大队长:赵玉阁;
四大队大队长:张友栋。
全支队共1900余人。
二、第一军分区海防支队
1944年2月,为打通渤海一、三分区与驻垦区的渤海区党政军机关的联系,狠狠打击沿海日伪顽势力,原冀鲁边军区特务营改编为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姜文山任大队长,王立元任政委。该大队任务是:从套儿河以西沿海南岸的浅海至狼坨子、冯家堡,打开一条海上走廊,并以大口河为立足点,向北扩大抗日根据地。4月,部队进驻大口河以后,卡住了天津日军到渤海区掠夺粮油等物资的咽喉。驻天津日军特务头子清水正夫率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分乘军舰2艘、汽艇4艘及机帆船数条前来进犯。一分区海防大队采用前后夹攻等战术,与敌激战七昼夜,将敌击退,毙伤日伪130余人,击伤敌汽艇1艘。1945年底,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将埕口一带十七村划为海军基地,协助渤海一分区工商管理局查禁走私、掩护军需紧缺物资运输以及保护解放区贸易,同时防范敌特、打击海匪、保护渔业生产安全,有效维持海上治安。1947年3月,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海防大队扩编为海防支队。姜文山任支队长,席华亭任政委,支队下辖7个连,近千人。
三、渤海军区海防总队
1947年7月,渤海军区第一、第四军分区海防支队、羊角沟海防大队及两广纵队部分干部合编成渤海军区海防总队,司令员肖平,政治委员辛易之,参谋长傅瑞五,副参谋长李伯钧,政治部主任辛易之(兼),副主任李文秀,后勤处长巴殿阳。辖2个支队和1个水兵大队,总计3000多人。后来总队根据驻地调整为5个大队:
岐口大队大队长:姜文山,教导员:席华亭;
郭家局子大队大队长:刘兆山,教导员:岳富孝;
旺河大队大队长:赵洪文,教导员:马秀山;
水兵大队大队长:张友栋,教导员:李凤翔;
埕口大队大队长:王雪,教导员:崔建华。
总队共3400余人,配六零炮2门,轻机枪27挺,长短枪3000余支,帆船30只,汽船3只。
四、渤海军区海防支队、海防大队、山东军区警备六团
1947年11月,海防总队番号撤销,所辖部队整编为渤海军区海防支队。支队长李伯钧,政委李文秀,副支队长姜文山,政治处主任席华亭。下4个营:
一营营长:刘兆山,教导员 :岳富孝;
二营营长:张友栋,教导员:李凤翔;
三营营长:王 雪,教导员:崔建华;
特务营教导员:路伟青。
1948年1月,渤海军区发起津南战役,渤海军区海防支队雪夜行军40里,奔袭并攻占长芦盐场,俘盐警总队200人。3月,海防支队大部编入第四军分区24团和补充渤海纵队,7月,海防支队两个大队与渤海军区警卫营合编为渤海军区警卫团。渤海军区海防支队仅留7个连,计700余人,由王雪率领驻沾化县下洼。
1949年10月,海防支队改称海防大队。大队长王雪,政委李凤翔,副政委朱端绪。下辖3个连,1个船支队。
1950年,该大队改编为山东军区警备六团。政委张新华,参谋长王雪,政治部主任朱端绪。团部驻沾化县下洼,下辖4个连,分防下洼、耿局、郭家局子等沿海地区。1952年10月撤防。本人高二时曾有幸收藏到一个立功表彰证书,上边盖有山东军区警备第六团的关防。这也算是我和渤海军区海防部队的一点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