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发帖求助没什么收获,只好自己写,好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04:55
我们公司不知道抽什么风,搞了个中国梦征文比赛,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老夫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年龄,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于是今早上发帖求助,求助帖在此:
http://lt.cjdby.net/thread-1661689-1-1.html

可惜,没货的什么实质的帮助。没办法,只好自己写了。好在,费了大半天功夫,七拼八凑,终于写完啦,哈哈!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抄的,但还是挺得意的,好多年没写这么长的东西了。

废话不多说了,贴出来小小的炫耀一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过去十年,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十年。这十年,我国GDP从1.4万亿美元增长到8.3万亿美元,城镇化率从39%增长到52%,公路里程从175万公里增长到420万公里,钢产量从1.8亿吨增长到7亿吨,发电量从1.6万亿千瓦时增长到5万亿千瓦时,汽车产量从325万辆增长到近2000万辆……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我国工业产出已占到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已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量变,还体现在产业结构整体提升的质变上面。航空工业实现了航空发动机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并正在向第四代进军;航天工业实现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北斗导航、中段反导、大推力火箭等项目的顺利推进;电子工业从超级计算机到相控阵雷达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装备制造业完成了数百项超级机器设备的研制和建设,各项高端机电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这些成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十亿级人口的大国走向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

    一、工业人口与工业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展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人口的规模。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决定了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和先进程度。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徒弟,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同时,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 倍。
    19 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百万人口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 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达到百万种之多,已经需要数千万工业人口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比利时之流已经退出列强的行列,英法德日等国都有数千万工业人口。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数百万种,6500万人口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却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能保持工业体系完整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
    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一套完整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基本配件达到千万以上,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极,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 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增加了工业复杂度,促进了高技术升级,并最终取得了冷战的胜利。
    然而,工业人口的规模,只能保证工业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却不能保证一个国家顺利走上工业化道路。全世界那么多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人口甚至与中国不相上下。他们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这要从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谈起。

    二、自由贸易与工业化道路
    每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学过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套理论,各国都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各国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看起来是相当的完美。在教科书上,讲了呢绒和葡萄酒的例子,这个例子可能从李嘉图发明这一理论之日起,一直讲到了现在。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隐含在里面,李嘉图们是不会对你讲的:英国和葡萄牙都是既能生产呢绒又能生产葡萄酒的。这个前提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对方的产品才不能随意涨价,也不能对你的产品随意压价,分工才是合理的,贸易也才是公平的。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战后五十多年来,无论怎样发展,都摆脱不了贫穷。不是因为没有实现民主,也不是因为人民没有自由。而是因为他们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工,开展自由贸易,努力的发展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却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中被反复的剥削。要摆脱给发达国家打工,还要帮人家数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建立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是要不断往里赔钱的。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有外部补充,用剥削广大殖民地的资源做惨赔的本钱,工业化动力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用军事订单来促进重工业的建立,然后升级的军事武力提升对殖民地的垄断能力。后来崛起的德国、日本、苏联,在没有外部殖民地的情况下,选择了内部整合自身资源的道路,而要选择这样的道路,靠西方的民主自由是根本行不通的。德国靠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国民经济的高度军事化,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日本明治维新后面临的条件比德国更艰难,国民50%以上的收入要交给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数次失败几乎把国家推上了破产的边缘。苏联则是通过计划经济手段,用国家计划的强制手段把全部国家资源向重工业倾斜。
    越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需要赔钱建立的基础工业门类就越多,建立工业体系的难度就越大。先进的工业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后起的国家无法与之竞争。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列强的理论指导,走上了出口加工的道路。以洗衣机的生产为例,制造洗衣机里面洗衣槽的最佳材料是不锈钢,轴承需要特殊钢,但特殊钢需要酸性平炉才能生产出来。为了不让洗衣槽损害女人的丝袜,需要机械工业提供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化工产业需要提供高级化工原料,用来制造抗老化的工程塑料外壳,把洗衣机包装的漂亮一点。电子产业需要提供计算器和芯片,让使用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洗衣程序。如果什么产业都没有,要发展经济只能进口列强的零件组装洗衣机,能赚到的仅仅是一点加工费,今天的东南亚经济就是如此。而要实现产业升级,又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建立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这些重工业在初期只能靠持续不断的政府补贴和自身的军备订单,而要集中国家资源承受重工业的不断投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贸易理论是完全行不通的。在战后个别成功的例子中,无论是日本的复兴,还是韩国等四小龙的崛起,都是在政治经济权力上高度集中,同时又有着加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额外优势。

    三、中国的工业化与中国梦
    正是因为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是如此的艰难,而且随着工业化广度和深度的推进而越来越难,所以继苏联之后数十年间,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化并迈进列强的俱乐部。所以,当中国13亿人开始在工业化道路上高速前进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工业化道路,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将意味着,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依靠工业品剪刀差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字塔形世界经济体系,将彻底崩溃;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供给成倍增加,廉价的中国制造让工业品的价格回归合理,西方列强只靠少数高端产品无法维持国民富裕的生活,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中国的工业人口规模,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潜力。如果把工业体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金字塔底座的面积将决定金字塔的体积和高度,这个底座就是工业人口的规模。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并在几乎所有的高科技领域奋起直追。当中国全面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规模超过欧美西方世界总和的庞大经济体。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几十年以后的世界。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企业家们纷纷到发展中国家去建设和投资,把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纳入自身的经济体系当中,带领他们共同发展。
    如今,超越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梦,而是即将成为现实。中国人不应再把自己埋藏在近代以来的耻辱里面深深的自卑,而是应该在精神上重新塑造大国心态。中国梦,不是纠结在过去的耻辱里面,与曾经欺负自己的列强们斤斤计较;而是应该把目光越过眼前的豺狼,投向更深远的未来,带领全人类,去征服星辰大海。





我们公司不知道抽什么风,搞了个中国梦征文比赛,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老夫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年龄,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于是今早上发帖求助,求助帖在此:
http://lt.cjdby.net/thread-1661689-1-1.html

可惜,没货的什么实质的帮助。没办法,只好自己写了。好在,费了大半天功夫,七拼八凑,终于写完啦,哈哈!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抄的,但还是挺得意的,好多年没写这么长的东西了。

废话不多说了,贴出来小小的炫耀一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过去十年,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十年。这十年,我国GDP从1.4万亿美元增长到8.3万亿美元,城镇化率从39%增长到52%,公路里程从175万公里增长到420万公里,钢产量从1.8亿吨增长到7亿吨,发电量从1.6万亿千瓦时增长到5万亿千瓦时,汽车产量从325万辆增长到近2000万辆……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我国工业产出已占到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已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量变,还体现在产业结构整体提升的质变上面。航空工业实现了航空发动机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并正在向第四代进军;航天工业实现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北斗导航、中段反导、大推力火箭等项目的顺利推进;电子工业从超级计算机到相控阵雷达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装备制造业完成了数百项超级机器设备的研制和建设,各项高端机电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这些成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十亿级人口的大国走向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

    一、工业人口与工业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展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人口的规模。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决定了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和先进程度。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徒弟,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同时,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 倍。
    19 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百万人口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 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达到百万种之多,已经需要数千万工业人口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比利时之流已经退出列强的行列,英法德日等国都有数千万工业人口。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数百万种,6500万人口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却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能保持工业体系完整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
    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一套完整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基本配件达到千万以上,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极,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 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增加了工业复杂度,促进了高技术升级,并最终取得了冷战的胜利。
    然而,工业人口的规模,只能保证工业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却不能保证一个国家顺利走上工业化道路。全世界那么多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人口甚至与中国不相上下。他们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这要从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谈起。

    二、自由贸易与工业化道路
    每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学过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套理论,各国都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各国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看起来是相当的完美。在教科书上,讲了呢绒和葡萄酒的例子,这个例子可能从李嘉图发明这一理论之日起,一直讲到了现在。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隐含在里面,李嘉图们是不会对你讲的:英国和葡萄牙都是既能生产呢绒又能生产葡萄酒的。这个前提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对方的产品才不能随意涨价,也不能对你的产品随意压价,分工才是合理的,贸易也才是公平的。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战后五十多年来,无论怎样发展,都摆脱不了贫穷。不是因为没有实现民主,也不是因为人民没有自由。而是因为他们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工,开展自由贸易,努力的发展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却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中被反复的剥削。要摆脱给发达国家打工,还要帮人家数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建立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是要不断往里赔钱的。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有外部补充,用剥削广大殖民地的资源做惨赔的本钱,工业化动力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用军事订单来促进重工业的建立,然后升级的军事武力提升对殖民地的垄断能力。后来崛起的德国、日本、苏联,在没有外部殖民地的情况下,选择了内部整合自身资源的道路,而要选择这样的道路,靠西方的民主自由是根本行不通的。德国靠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国民经济的高度军事化,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日本明治维新后面临的条件比德国更艰难,国民50%以上的收入要交给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数次失败几乎把国家推上了破产的边缘。苏联则是通过计划经济手段,用国家计划的强制手段把全部国家资源向重工业倾斜。
    越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需要赔钱建立的基础工业门类就越多,建立工业体系的难度就越大。先进的工业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后起的国家无法与之竞争。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列强的理论指导,走上了出口加工的道路。以洗衣机的生产为例,制造洗衣机里面洗衣槽的最佳材料是不锈钢,轴承需要特殊钢,但特殊钢需要酸性平炉才能生产出来。为了不让洗衣槽损害女人的丝袜,需要机械工业提供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化工产业需要提供高级化工原料,用来制造抗老化的工程塑料外壳,把洗衣机包装的漂亮一点。电子产业需要提供计算器和芯片,让使用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洗衣程序。如果什么产业都没有,要发展经济只能进口列强的零件组装洗衣机,能赚到的仅仅是一点加工费,今天的东南亚经济就是如此。而要实现产业升级,又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建立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这些重工业在初期只能靠持续不断的政府补贴和自身的军备订单,而要集中国家资源承受重工业的不断投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贸易理论是完全行不通的。在战后个别成功的例子中,无论是日本的复兴,还是韩国等四小龙的崛起,都是在政治经济权力上高度集中,同时又有着加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额外优势。

    三、中国的工业化与中国梦
    正是因为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是如此的艰难,而且随着工业化广度和深度的推进而越来越难,所以继苏联之后数十年间,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化并迈进列强的俱乐部。所以,当中国13亿人开始在工业化道路上高速前进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工业化道路,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将意味着,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依靠工业品剪刀差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字塔形世界经济体系,将彻底崩溃;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供给成倍增加,廉价的中国制造让工业品的价格回归合理,西方列强只靠少数高端产品无法维持国民富裕的生活,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中国的工业人口规模,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潜力。如果把工业体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金字塔底座的面积将决定金字塔的体积和高度,这个底座就是工业人口的规模。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并在几乎所有的高科技领域奋起直追。当中国全面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规模超过欧美西方世界总和的庞大经济体。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几十年以后的世界。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企业家们纷纷到发展中国家去建设和投资,把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纳入自身的经济体系当中,带领他们共同发展。
    如今,超越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梦,而是即将成为现实。中国人不应再把自己埋藏在近代以来的耻辱里面深深的自卑,而是应该在精神上重新塑造大国心态。中国梦,不是纠结在过去的耻辱里面,与曾经欺负自己的列强们斤斤计较;而是应该把目光越过眼前的豺狼,投向更深远的未来,带领全人类,去征服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