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儿童生活调查:“山寨食品”成难得美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4:08
http://news.qq.com/a/20130617/006182.htm

成长之困:四千万贫困儿童调查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许多孩子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礼物,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过了一个充实而快乐的节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幸运。在广西、贵州、青海、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生活着四千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长期的贫困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黯淡无光,远离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更让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迷茫。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四千万贫困儿童的成长。

半天赶路 半天上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曾激励着无数寒门学子奋发图强,改写自己的人生。然而,记者在多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采访时发现,这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家庭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学校生活艰苦,受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校甚至因学生疲惫难支放弃下午课程。

“感觉还行,就是累”

早上6点左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大调村,薄雾笼罩,天色将明未明,不时还听到一声声鸡叫。13岁的蒙妹玲利索地从床上爬起来,简单地漱了漱口,背起书包就往门外走。蒙妹玲的父母年近60岁,由于头一天干活疲惫,此时并没有起床给她准备早饭。

蒙妹玲就读于贡川乡红柳小学,上学要横渡红水河。孤单地沿着河沿土路走了30多分钟后,蒙妹玲到了渡口。7时左右,其他村组的10多个学生陆续汇集于此,一艘由报废渔船改装的渡轮把他们接过河。渡轮的船舵传动绞索是几截自行车链条拼起来的,绕船帮一周,裸露在外,拐角处的几个滑轮单薄得几乎随时可能被扯断。到河对岸的码头,坐船要近半个小时。看着湍急的河水,蒙妹玲经常会感到害怕。

下船之后爬到坡顶,就到了学校,这时已经快8点。约10分钟后,上课铃响了。“感觉还行,就是累。”蒙妹玲说着走进了教室。

红柳小学校长韦茬文告诉记者,学校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115名,学前班学生26名,70%学生家离学校四五公里,有的需要过河,还有的需要翻过三座150多米高的山头。“放学后,看着一个个弱小的身影手脚并用地上山,很心酸。”他说。

记者走访发现,广西都安、大化两个瑶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安龙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徽省金寨县,都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学生和蒙妹玲一样,上学的路途充满艰辛。

“半天课”影响教育质量

上午8时30分左右,13岁的三年级学生罗廷习终于走到了学校——贵州省紫云县猴场镇马寨小学。罗廷习家在猴场镇猫寨村打丫组,离学校约10公里,路上要翻过两个山头。他早上5点起床出门,走走歇歇。最后4公里平路,几乎一路小跑。走进教室,罗廷习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累得再也不愿站起来。

学校把上课时间推迟到9点,已经比其他学校晚了1个小时。第一节课是语文。罗廷习虽然强打精神,但朗读时依旧有气无力。11时40分,上午课结束了。罗廷习嘴唇干裂,精神萎靡,走出教室,拿着父母给的1元钱,来到学校附近的代销店买了一个小面包。这就是他的午饭,面包干得难以下咽。“我们没有水喝。”罗廷习说。艰难地啃完面包之后,他便趴在课桌上打盹。13时20分,下午课开始了。罗廷习还没缓过劲来,边打盹边听课,等待着放学的铃声。

校长韦应忠已经见惯了这种情况,并没有提醒他。韦应忠说,学校共有226名学生,其中80余人的情况和罗廷习类似。“他们能走到学校已经不错了。”韦应忠说,平时,一些学生实在太累,走到半路就回家了,尤其是下雨天,低年级学生旷课率特别高,学校每年总有两三名学生因为家远辍学。另外,学校一年的缺水期达4个月,没法提供营养午餐,很多学生饿着肚子,只盼着下午课早点结束,好回家吃晚饭。“下午课实际上只有家近一点的孩子在听。”他说。

记者走访发现,小学阶段在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况,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展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赶路上;部分学校缺乏水源和“工友”,导致“3元营养午餐”缩水甚至不能提供,儿童营养难以保障,体力和精力不足;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存在兼课和一身多职现象,教学能力比较弱。

“最大心愿是一人睡一张床”

在有条件开展寄宿的学校,受学生不断增多和低龄化趋势的影响,一系列生活保障难题和安全隐患也逐渐凸显。

12岁的刘海宁是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银山畈中心学校五年级的学生。银山畈中心学校坐落于大别山深处极为偏远的乡镇,被称为当地的“西伯利亚”。全校一年级至九年级300余名学生中,200余人住校。

在刘海宁的宿舍,不足20平方米的屋内,摆着6张老式的铁架子上下铺床,已经有一米六个头的刘海宁告诉记者,12个铺位总共睡了21个男生。“两个人睡一张床,腿都伸不开。有一次太挤了,上铺同学都摔了下来。”刘海宁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初中毕业前能一个人睡一张床,这样腿就可以伸直了。”

和刘海宁不同,住校的女生因为人少,可以一人睡一张床,不过“洗澡难”则是她们最头疼的事。银山畈中心校的宿舍楼每层有一间集体盥洗房,外间是一排自来水龙头,里间是厕所。学生们告诉记者,平常洗澡只能在厕所里。

银山畈中心学校是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缩影,标准化宿舍配套不到位、食堂配套用房紧缺、缺少专职生活老师,不仅学生生活有诸多不便,也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

教育失衡引发贫困固化之忧

尽管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寄宿制学校依然是很多贫困地区学生的最优选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撤点并校和城镇化发展影响,当前贫困地区学校设施不足、教师短缺现象突出,由教育不均衡导致的贫困固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距县城40公里,记者在这所学校采访时看到,课间休息时,偌大的操场上基本见不到学生活动的场面。

土岗乡中心小学校长郭生俊说,2003年他刚到学校工作时,还有340多个学生,那时不仅学校一到六年级班级齐整、教师全部是师范专业,学生素质也相对较高。后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学生流失速度也逐年加快。现在这所学校,幼儿园到小学总共只有10人。“这些孩子当中,要么是家庭条件不好,不能外出就读的;要么是无法跟随打工家长外出的留守儿童,其中遗传智障儿童占了不小的比重。”郭生俊说。

福建省周宁县泗桥乡赤岩小学校长周伦炳告诉记者,由于缺乏专职教师和实验设备,现在学校的计算机课和实验课只能口头讲述。在课改后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导向下,农村学生单纯依靠刻苦应对应试教育的方法,将很难应付新课改的要求。“今后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周伦炳说。

陕西省延川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福祥说,根据他们多年的统计,原来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中考及以前的考试中,成绩相差不大,现在考入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说明不是农村孩子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所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越来越明显。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也坦言,自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不少人误认为贫困地区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事实上,目前贫困地区还存在优质教师流失、教师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中小学校舍不够安全、教育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在青海、云南、贵州等三地的贫困县做过一项调查,因为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这些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记忆和社会规则方面的心理发展仅相当于城市幼儿园同龄儿童的20%至60%。

身体发育迟缓 健康状况堪忧

与城市的不少“小胖墩”相反,许多贫困地区儿童吃饱饭尚成问题,营养不足、发育迟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健康状况令人心忧。

一天两顿饭 干粮是午餐

上午快10点钟的时候,捧着盛有大半碗南瓜粥的搪瓷碗,围坐在一屉馍馍前,13岁的冯翻翻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是她每天的早饭。吃完这顿,下一顿饭要等到下午放学后才能吃上。

冯翻翻是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寄宿学生,在这个山大沟深的陕北贫困山区,一天两顿饭是常态。在学校,记者看到了一张学生作息时间表,上面显示从早晨6点50起床到晚上8点40熄灯的近14个小时内,只有早上9点40和下午5点40两个用餐时间。

每天早饭时间,学校会同时给学生分发一盒牛奶加一个鸡蛋的营养餐,冯翻翻拿到牛奶和鸡蛋后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锁到宿舍柜子里。“留着晚上饿的时候吃。”她解释说,晚上学校一般会做面吃,晚自习后还是会饿。

在青海省乐都县达拉土族乡甘沟小学,一年级土族男孩李永祥今年8岁,每天早上他7点起床,吃一袋方便面,然后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赶半个小时山路到学校。当记者问他午餐吃什么时,他和几个小伙伴都从书包里掏出了塑料袋,有的包着油馓子,有的是干馍馍。“学校中午会发一袋牛奶,就着牛奶吃。”李永祥说。除了牛奶,学校还会发一个苹果和一个桃酥。

除了正常的三餐营养保证不到位,校园周边的各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山寨食品和“垃圾食品”也成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隐患。奥加奥饼干、康帅夫方便面、绿白口香糖……在不少贫困山区的学校周围,仿照知名品牌的“三无食品”或者“山寨食品”屡见不鲜,而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眼中难得的“美味”。

冯翻翻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最想吃的就是方便面,有时一块两块的零花钱攒下来就为了买八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吃。

营养不足 发育迟缓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的深山里,记者被一条岔路上孩子的身影深深吸引:男孩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却背着一个有身体三分之二大的背篓慢慢前行。

“你几岁了?背篓里是什么?”记者问道。男孩没有回答,而是停住了脚步,将勒在额头上的背带缓缓卸下,茫然地看着记者。他流着鼻涕,嘴角烂了,还流着一点口水。

男孩身后20多米处,是他的父母。由于身上的背篓太重,正停脚歇息。记者上前与他们聊了起来。孩子叫韦波,家在4公里外的弄杂屯。记者提出去他们家看看,夫妇俩很平静,说要走一个半小时。记者替韦波扛起背篓,背篓很沉,不下20斤。一下子轻松的韦波笑了,开始轻快地往前走。

记者把随身带的一点兰花豆和矿泉水给韦波,他接过后羞涩地拽着不肯吃。终于又到了一个山头,突然发现一直在前头走着的韦波不见了。紧接着听到几声咳嗽声,原来他躲在一块石头后面悄悄地吃兰花豆,吃得急呛着了。

母亲张爱新说,韦波9岁了。20斤的背篓每天压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看上去只有城里五六岁孩子的身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体重偏低、发育迟缓和贫血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重要问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知名营养专家陈春明长年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她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9.9%,其中城市仅为3.4%,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贫困县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20%以上,处于中等严重程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处长陈发钦说,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贫血率各为21.6%、22%、16.9%,分别是城市儿童的21倍、9倍和1.7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营养贫困”,近一半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上三顿饭,在一个月内有三分之一学生吃不上肉,三分之二吃不上鸡蛋。

除了营养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也是影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的突出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贵州、云南等省区贫困县的调查显示,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率均超过50%。陈春明说,贫血高发会严重影响儿童大脑、骨骼发育和智力发展,带来的损失终生难以弥补。

“农村儿童健康状况是笔糊涂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足,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难以到位,也使得贫困儿童的健康水平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

在地处罗霄山区的江西省永新县,县卫生局副局长王元伦坦言:“农村孩子体检率不高,而且,体检项目中只有身高、体重等少数几项能完成,而视鼻听、血红蛋白等项目因为乡镇卫生院设备缺乏根本开展不了。”

“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笔糊涂账。”广西都安县卫生局基妇股股长蓝首惠说,“在城市学校,一般每个学期孩子们都能体检一次,而这样的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村贫困山区的儿童来说是难以保障的。”

有计划地注射疫苗,能有效帮助儿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记者深入山区采访了解到,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疫苗漏种情况时有发生。张爱新告诉记者,因为学校离家太远,9岁的韦波至今没有上过学,也从来没有接种过疫苗,也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打针”。

一个基层卫生人员说:“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在一些乡镇,村里的防疫医师跑一天也许只能为一个儿童接种,而每针只有三五元的劳务费。这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贵州紫云县及广西都安县等部分农村地区近年来还因为漏种疫苗暴发过传染病疫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同时,由于营养和卫生状况差,贫困地区儿童也成为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据了解,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已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杀手,而呼吸道和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2010年至2012年,广西手足口病死亡316例,其中农村233例,占比74%。

江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龚小敏说,手足口病早期就是感冒症状,危重的手足口病发病非常快,从发病到死亡一般只有三天时间,病情不允许孩子在医院间转来转去。而在农村的孩子,“感冒”首选就近的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因诊疗水平有限,救治时间很容易被耽误,所以,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率在农村地区较高。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江西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处长予季说,“以手足口病为例,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的危重儿99%是农村的。”

http://news.qq.com/a/20130617/006182.htm

成长之困:四千万贫困儿童调查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许多孩子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礼物,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过了一个充实而快乐的节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幸运。在广西、贵州、青海、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生活着四千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长期的贫困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黯淡无光,远离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更让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迷茫。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四千万贫困儿童的成长。

半天赶路 半天上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曾激励着无数寒门学子奋发图强,改写自己的人生。然而,记者在多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采访时发现,这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家庭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学校生活艰苦,受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校甚至因学生疲惫难支放弃下午课程。

“感觉还行,就是累”

早上6点左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大调村,薄雾笼罩,天色将明未明,不时还听到一声声鸡叫。13岁的蒙妹玲利索地从床上爬起来,简单地漱了漱口,背起书包就往门外走。蒙妹玲的父母年近60岁,由于头一天干活疲惫,此时并没有起床给她准备早饭。

蒙妹玲就读于贡川乡红柳小学,上学要横渡红水河。孤单地沿着河沿土路走了30多分钟后,蒙妹玲到了渡口。7时左右,其他村组的10多个学生陆续汇集于此,一艘由报废渔船改装的渡轮把他们接过河。渡轮的船舵传动绞索是几截自行车链条拼起来的,绕船帮一周,裸露在外,拐角处的几个滑轮单薄得几乎随时可能被扯断。到河对岸的码头,坐船要近半个小时。看着湍急的河水,蒙妹玲经常会感到害怕。

下船之后爬到坡顶,就到了学校,这时已经快8点。约10分钟后,上课铃响了。“感觉还行,就是累。”蒙妹玲说着走进了教室。

红柳小学校长韦茬文告诉记者,学校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115名,学前班学生26名,70%学生家离学校四五公里,有的需要过河,还有的需要翻过三座150多米高的山头。“放学后,看着一个个弱小的身影手脚并用地上山,很心酸。”他说。

记者走访发现,广西都安、大化两个瑶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安龙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徽省金寨县,都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学生和蒙妹玲一样,上学的路途充满艰辛。

“半天课”影响教育质量

上午8时30分左右,13岁的三年级学生罗廷习终于走到了学校——贵州省紫云县猴场镇马寨小学。罗廷习家在猴场镇猫寨村打丫组,离学校约10公里,路上要翻过两个山头。他早上5点起床出门,走走歇歇。最后4公里平路,几乎一路小跑。走进教室,罗廷习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累得再也不愿站起来。

学校把上课时间推迟到9点,已经比其他学校晚了1个小时。第一节课是语文。罗廷习虽然强打精神,但朗读时依旧有气无力。11时40分,上午课结束了。罗廷习嘴唇干裂,精神萎靡,走出教室,拿着父母给的1元钱,来到学校附近的代销店买了一个小面包。这就是他的午饭,面包干得难以下咽。“我们没有水喝。”罗廷习说。艰难地啃完面包之后,他便趴在课桌上打盹。13时20分,下午课开始了。罗廷习还没缓过劲来,边打盹边听课,等待着放学的铃声。

校长韦应忠已经见惯了这种情况,并没有提醒他。韦应忠说,学校共有226名学生,其中80余人的情况和罗廷习类似。“他们能走到学校已经不错了。”韦应忠说,平时,一些学生实在太累,走到半路就回家了,尤其是下雨天,低年级学生旷课率特别高,学校每年总有两三名学生因为家远辍学。另外,学校一年的缺水期达4个月,没法提供营养午餐,很多学生饿着肚子,只盼着下午课早点结束,好回家吃晚饭。“下午课实际上只有家近一点的孩子在听。”他说。

记者走访发现,小学阶段在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况,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展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赶路上;部分学校缺乏水源和“工友”,导致“3元营养午餐”缩水甚至不能提供,儿童营养难以保障,体力和精力不足;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存在兼课和一身多职现象,教学能力比较弱。

“最大心愿是一人睡一张床”

在有条件开展寄宿的学校,受学生不断增多和低龄化趋势的影响,一系列生活保障难题和安全隐患也逐渐凸显。

12岁的刘海宁是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银山畈中心学校五年级的学生。银山畈中心学校坐落于大别山深处极为偏远的乡镇,被称为当地的“西伯利亚”。全校一年级至九年级300余名学生中,200余人住校。

在刘海宁的宿舍,不足20平方米的屋内,摆着6张老式的铁架子上下铺床,已经有一米六个头的刘海宁告诉记者,12个铺位总共睡了21个男生。“两个人睡一张床,腿都伸不开。有一次太挤了,上铺同学都摔了下来。”刘海宁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初中毕业前能一个人睡一张床,这样腿就可以伸直了。”

和刘海宁不同,住校的女生因为人少,可以一人睡一张床,不过“洗澡难”则是她们最头疼的事。银山畈中心校的宿舍楼每层有一间集体盥洗房,外间是一排自来水龙头,里间是厕所。学生们告诉记者,平常洗澡只能在厕所里。

银山畈中心学校是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缩影,标准化宿舍配套不到位、食堂配套用房紧缺、缺少专职生活老师,不仅学生生活有诸多不便,也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

教育失衡引发贫困固化之忧

尽管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寄宿制学校依然是很多贫困地区学生的最优选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撤点并校和城镇化发展影响,当前贫困地区学校设施不足、教师短缺现象突出,由教育不均衡导致的贫困固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距县城40公里,记者在这所学校采访时看到,课间休息时,偌大的操场上基本见不到学生活动的场面。

土岗乡中心小学校长郭生俊说,2003年他刚到学校工作时,还有340多个学生,那时不仅学校一到六年级班级齐整、教师全部是师范专业,学生素质也相对较高。后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学生流失速度也逐年加快。现在这所学校,幼儿园到小学总共只有10人。“这些孩子当中,要么是家庭条件不好,不能外出就读的;要么是无法跟随打工家长外出的留守儿童,其中遗传智障儿童占了不小的比重。”郭生俊说。

福建省周宁县泗桥乡赤岩小学校长周伦炳告诉记者,由于缺乏专职教师和实验设备,现在学校的计算机课和实验课只能口头讲述。在课改后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导向下,农村学生单纯依靠刻苦应对应试教育的方法,将很难应付新课改的要求。“今后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周伦炳说。

陕西省延川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福祥说,根据他们多年的统计,原来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中考及以前的考试中,成绩相差不大,现在考入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说明不是农村孩子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所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越来越明显。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也坦言,自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不少人误认为贫困地区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事实上,目前贫困地区还存在优质教师流失、教师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中小学校舍不够安全、教育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在青海、云南、贵州等三地的贫困县做过一项调查,因为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这些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记忆和社会规则方面的心理发展仅相当于城市幼儿园同龄儿童的20%至60%。

身体发育迟缓 健康状况堪忧

与城市的不少“小胖墩”相反,许多贫困地区儿童吃饱饭尚成问题,营养不足、发育迟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健康状况令人心忧。

一天两顿饭 干粮是午餐

上午快10点钟的时候,捧着盛有大半碗南瓜粥的搪瓷碗,围坐在一屉馍馍前,13岁的冯翻翻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是她每天的早饭。吃完这顿,下一顿饭要等到下午放学后才能吃上。

冯翻翻是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寄宿学生,在这个山大沟深的陕北贫困山区,一天两顿饭是常态。在学校,记者看到了一张学生作息时间表,上面显示从早晨6点50起床到晚上8点40熄灯的近14个小时内,只有早上9点40和下午5点40两个用餐时间。

每天早饭时间,学校会同时给学生分发一盒牛奶加一个鸡蛋的营养餐,冯翻翻拿到牛奶和鸡蛋后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锁到宿舍柜子里。“留着晚上饿的时候吃。”她解释说,晚上学校一般会做面吃,晚自习后还是会饿。

在青海省乐都县达拉土族乡甘沟小学,一年级土族男孩李永祥今年8岁,每天早上他7点起床,吃一袋方便面,然后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赶半个小时山路到学校。当记者问他午餐吃什么时,他和几个小伙伴都从书包里掏出了塑料袋,有的包着油馓子,有的是干馍馍。“学校中午会发一袋牛奶,就着牛奶吃。”李永祥说。除了牛奶,学校还会发一个苹果和一个桃酥。

除了正常的三餐营养保证不到位,校园周边的各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山寨食品和“垃圾食品”也成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隐患。奥加奥饼干、康帅夫方便面、绿白口香糖……在不少贫困山区的学校周围,仿照知名品牌的“三无食品”或者“山寨食品”屡见不鲜,而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眼中难得的“美味”。

冯翻翻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最想吃的就是方便面,有时一块两块的零花钱攒下来就为了买八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吃。

营养不足 发育迟缓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的深山里,记者被一条岔路上孩子的身影深深吸引:男孩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却背着一个有身体三分之二大的背篓慢慢前行。

“你几岁了?背篓里是什么?”记者问道。男孩没有回答,而是停住了脚步,将勒在额头上的背带缓缓卸下,茫然地看着记者。他流着鼻涕,嘴角烂了,还流着一点口水。

男孩身后20多米处,是他的父母。由于身上的背篓太重,正停脚歇息。记者上前与他们聊了起来。孩子叫韦波,家在4公里外的弄杂屯。记者提出去他们家看看,夫妇俩很平静,说要走一个半小时。记者替韦波扛起背篓,背篓很沉,不下20斤。一下子轻松的韦波笑了,开始轻快地往前走。

记者把随身带的一点兰花豆和矿泉水给韦波,他接过后羞涩地拽着不肯吃。终于又到了一个山头,突然发现一直在前头走着的韦波不见了。紧接着听到几声咳嗽声,原来他躲在一块石头后面悄悄地吃兰花豆,吃得急呛着了。

母亲张爱新说,韦波9岁了。20斤的背篓每天压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看上去只有城里五六岁孩子的身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体重偏低、发育迟缓和贫血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重要问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知名营养专家陈春明长年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她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9.9%,其中城市仅为3.4%,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贫困县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20%以上,处于中等严重程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处长陈发钦说,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贫血率各为21.6%、22%、16.9%,分别是城市儿童的21倍、9倍和1.7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营养贫困”,近一半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上三顿饭,在一个月内有三分之一学生吃不上肉,三分之二吃不上鸡蛋。

除了营养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也是影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的突出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贵州、云南等省区贫困县的调查显示,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率均超过50%。陈春明说,贫血高发会严重影响儿童大脑、骨骼发育和智力发展,带来的损失终生难以弥补。

“农村儿童健康状况是笔糊涂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足,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难以到位,也使得贫困儿童的健康水平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

在地处罗霄山区的江西省永新县,县卫生局副局长王元伦坦言:“农村孩子体检率不高,而且,体检项目中只有身高、体重等少数几项能完成,而视鼻听、血红蛋白等项目因为乡镇卫生院设备缺乏根本开展不了。”

“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笔糊涂账。”广西都安县卫生局基妇股股长蓝首惠说,“在城市学校,一般每个学期孩子们都能体检一次,而这样的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村贫困山区的儿童来说是难以保障的。”

有计划地注射疫苗,能有效帮助儿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记者深入山区采访了解到,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疫苗漏种情况时有发生。张爱新告诉记者,因为学校离家太远,9岁的韦波至今没有上过学,也从来没有接种过疫苗,也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打针”。

一个基层卫生人员说:“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在一些乡镇,村里的防疫医师跑一天也许只能为一个儿童接种,而每针只有三五元的劳务费。这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贵州紫云县及广西都安县等部分农村地区近年来还因为漏种疫苗暴发过传染病疫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同时,由于营养和卫生状况差,贫困地区儿童也成为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据了解,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已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杀手,而呼吸道和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2010年至2012年,广西手足口病死亡316例,其中农村233例,占比74%。

江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龚小敏说,手足口病早期就是感冒症状,危重的手足口病发病非常快,从发病到死亡一般只有三天时间,病情不允许孩子在医院间转来转去。而在农村的孩子,“感冒”首选就近的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因诊疗水平有限,救治时间很容易被耽误,所以,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率在农村地区较高。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江西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处长予季说,“以手足口病为例,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的危重儿99%是农村的。”

     贫困山区孩子营养差,方便面调料就馒头当午饭。(资料图)
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关注食品安全
所有小孩吃饭要多花少钱?
山区的孩子真是苦,想当年我进山的时候可是看见过,不过现在都修了路了,山边上的好多了,住在山里的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