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天下:调整中的欧盟政治和军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7:53
从欧盟诞生到今天,如果有人要问欧盟的政治理念和国际战略目标是什么,欧盟的军事建设方针和军事行动原则又是什么,恐怕连欧洲人自己也回答不清楚。这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本身也变化很大并继续处于变化之中,欧盟尚没有在这两种变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即它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角色还没有完全定型。由于这个原因,欧盟正在积极进行政治和军事变革,力求使其文化理念、世界作用和军事影响在经济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国际存在。

  当今世界的发展,以一方面全球化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单边主义咄咄逼人为主要特征;前者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显示了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和前景,后者则主要通过利用全球化搞强权政治而传递着干涉和战争的信息。尽管现在干涉和战争的阴影越来越刺激人们的神经,但全球化下的和平与发展走向仍然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欧盟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种世界大背景的产物;它的经济努力和政治军事变革,也同其因应全球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至今人们都在思考全球化的概念以及由它衍生出的一些问题。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不断发展着的与自然界的能量交换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会因地球的毁灭或人类的消亡而中止。这样说的意义是在于指出: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中、后叶,当科学业已从“分析的阶段”进入“综合的阶段”;人类思维业已从机械哲学经由 “百科全书派”上升到康德、黑格尔式的“宏”哲学;实际生活领域业已普遍通过电能、“电子流”等方式进行实物和信息传递的时候,人类“全球化”生活的物质的和精神交流的基础实际上就已形成了。随后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以“原子能时代”、“喷气时代”、“电视时代”等等为标志,极大地巩固、“扩张”了这个基础。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两大阵营”的“铁幕”成为某种历史,人类社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基本障碍“突然”搬开了,不同阵营、不同国家用于军备竞赛的大量资金一下子要注入经济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更使数以万亿计的美元得以在全球以兆位乃至千兆位比特的速度流动,于是“全球化”似乎在一夜之间跃入我们的生活,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和整合市场成为可能和必需。欧洲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取消了签证、统一了货币、向着全新的“大欧洲”演进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欧洲又是因全球化暴露了它的落伍才走向欧盟的。欧洲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曾是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即使是当年的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在“二战”前也拥有不俗的国力。如果再算上每每声称自己属于欧洲国家的俄罗斯,那么欧洲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然而,一方面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以至于西欧一度要靠“马歇尔计划”才能重新恢复元气;另一方面由于“冷战前沿”等原因,人类的全球化进程被意识形态、军事集团和社会制度的因素强制分割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都不仅主要是分别循环的,而且具有截然对立的语义学背景,服务于强化各自系统的目的,从而使全球化进程表现得非常“异化”、乃至“全球化”本身似乎都不存在了——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西欧的经济发展也难免受到影响;再一方面是欧洲不仅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中失去了领头羊的地位,而且特别在后来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一轮改变人类生活品貌的技术革命中同样不居主动地位。因此,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相比已大为落伍了,连“二流国家”的地位都有不保之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欧洲国家以个体形式在国际舞台上亮相,那么它们肯定是“人微言轻”的。此外,所谓“全球化暴露了欧洲国家的落伍”,包含着比“冷战”结束更早时发生的殖民地时代结束的内容,比如法国“失去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属印度支那,英国出兵苏伊士运河灰溜溜地收场,等等。这意味着欧洲一些国家分别并且敌对地靠攫取殖民地致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们更多地是需要解决好彼此的“共存共荣”问题,共同通过新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解决好发展问题。“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给欧洲国家提供了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和“以一个声音说话”的历史契机,它们终于陆续走到了一起。

  除了全球化的大背景,欧盟的形成与欧洲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也密切相关。欧洲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无论是康德、黑格尔哲学体系,还是贝多芬、施特劳斯的音乐经典,或是原子理论、火箭技术,欧洲人有着难以计数的骄傲资本。而对于战争的恐怖和破坏,欧洲人也有着深切的体验。因此,独立的“欧洲价值观”是存在的,尽管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的。“冷战”时期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冷战”结束后布莱尔、施罗德等人的“第三条道路”理念,都反映出欧洲人对生命价值、世界图景、社会结构和发展途径的某种理解。因此,欧洲国家有着“走到一起”的历史姻缘和心理文化基础,这也是对欧洲人为什么能使如此复杂的国家关系较为平滑地过渡为有机联盟的合理解释。

  欧盟的成立,无疑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但是,如前所述,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欧洲本身也还在继续变化之中,因此欧盟自身关系的调整及其与变化着的世界的关系调整,仍在进行之中,各方面都还远未到成熟的地步。就欧盟内部来说,最近欧盟25国财长在布鲁塞尔刚刚就《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成员国在特殊情况下其财政赤字比例可以超标,就是其内部经济、政治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1997年问世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设置了3条原则:公共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得突破3%的上限;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中期预算应实现平衡。如果违规,成员国将受到警告、限期改正甚至罚款等处罚。但是近年来欧洲经济萧条,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经济大国的财政赤字难以达到公约的要求。根据新达成的协议,财政赤字比例上限为3%的规定依然维持。不过,如成员国违规,不会像过去那样自动进入惩罚程序,而是会参考多方因素作具体分析。考虑到德国统一带来的负担,新协议默许了德国的财政赤字比例可“暂时”在3.5%之内。而对于主张增加科研和国防开支的法国,其财政赤字比例也将被允许突破3%,时限为5年。新的改革方案基本满足了德、法等国的要求,为其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大空间,因而将有利于欧元经济的复苏。同时,奥地利、荷兰等反对修改和放宽公约限制的国家,其主张也得到了尊重: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突破3%的上限、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等基本原则在新改革方案中并未动摇。舆论认为,这个即将提交给22日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批准的妥协方案,既满足了维护欧元区稳定的需要,也有望刺激经济增长。《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这一事件表明,欧盟内部的许多关系还有待理顺,但是理顺的机制越来越健全。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英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和法、德两国持完全一致立场,强调和平解决问题,而且在对伊拉克作战问题上表现出了某种“见好就收”的姿态,显得低调许多,使当年因此问题与法、德两国南辕北辙的政治立场变得有所淡化。

  在国际关系领域,欧盟对美、对俄、对华关系调整是三大亮点,当然对美关系调整是主旋律,甚至对俄、对华关系调整都要配合前者进行。之所以对美关系调整是主旋律,是因为虽然欧盟已形成了一个不那么松散的、比较有机的统一体,但是离开了美国,它现在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办不成什么事情。例如当年的科索沃战争如果不是竭力把克林顿当局拉入战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因为即使在美军参战的情况下也没有消灭前南斯拉夫军队的有生力量,而欧盟的空军力量是有限的。欧盟现在注意调整对俄、对华关系,例如最近欧盟正努力加快建立欧俄四个统一空间(经济、科学、文化、内部与外部安全)的计划,并宣称俄罗斯是欧盟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又如欧盟在取消对华武器出口禁令上积极性很高。当然,欧盟的对俄、对华关系调整还是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的,推迟决定取消对华武器出口禁令就再说明问题不过了。另外,在调整对俄关系方面,虽然俄罗斯不反对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欧盟,但对北约东扩则持坚决反对态度,而增加欧盟成员国与北约东扩两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表明了欧盟的国际政治军事关系调整中也存在着消极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实践证明,当政治理念和政治现实碰撞的时候,行动策略就会发生调整;欧盟对外政治军事关系调整、特别是对美关系是存在着矛盾因素的:既有对美独立的倾向,又不能离开美国的战略同盟和具体协作;既要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世界价值观,又多少残存着旧帝国的遗梦;既要尊从欧洲文化价值观,又不能不面对实用主义的现实,等等。

  欧盟的军事变革,尽管是围绕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欧盟的发展战略进行的,但也同样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表现出与美国既协作又竞争的特征。欧盟的成立,本身就有与美国竞争的含义,这种独立性在建设强有力的欧盟军队和欧洲防务指挥权这两个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在军队建设方面,欧盟25国国防部长不久前在布鲁塞尔正式宣布,欧盟将于2007年之前组建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能在15天内部署到世界任何一个危机地区,以便在世界任何热点地区应付威胁和挑战。这是欧盟全面提升军力、实现军队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欧盟在独立防务上迈上新的台阶,也表现出欧盟在军事上缩小与美军差距的积极努力。

  近年来,在一些局部战争中,美军对老牌欧洲国家军队的评价很低。特别是在最新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丝毫不掩饰对英国军队的鄙视,直言它比自己落后许多年。相反,美军对波兰等国军队的战斗素养却评价较高。对于成立一些时候的欧洲独立部队,美军一方面不赞成它的存在,同时也对它表现出看不起的态度。这对欧洲人是一种刺激,但欧洲人通过巴尔干战争也深深感到了自己在军事观念和装备等方面与美军的差距。这次欧盟宣布组建的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每支作战分队为1500人,共19500人。其中4支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单独组建,1支由德国、芬兰和荷兰一起组建,其余8支将由其他欧盟国家联合组建。而这只是总兵力约6万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核心部分。全部组建完成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将装备300架战机和75艘军舰,具有独立的远程投放、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能力。这显然体现出欧盟建设一支能与美军相媲美的军队的决心。此外,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期发表的题为《高科技武器帮助欧洲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差距》的文章介绍,在军事装备方面,欧盟将研发无人驾驶飞机、新型装甲车和先进的通信系统,缩小与美军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同时,欧盟还将建立一个“欧盟联合战斗机飞行员训练计划”,并将欧盟各国的武器试验场和风洞统一调配,合作展开新式武器试验工作。同时,在战略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在于,要改变欧盟国家军队过去针对苏联进行准备的过时作战思想,将部队提升到“信息化时代”。不过,这些举措又不免引发了与美国的磨擦,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组建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来干扰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建立。由此可见,鉴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欧洲安全的主导权,欧盟要想在防务问题上“闹独立性”,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根本的问题是,美国不希望存在一个不受控制、具有统一安全政策和强大军事实力的欧盟。

  在欧洲防务的指挥权问题上,欧盟也没有少“闹独立性”,为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盟军事总部与美国闹得很不愉快。早在2002年5月,欧盟军事委员会主席黑格隆德就提出将欧盟与北约的欧洲部分进行合并,认为在欧洲地区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相互重叠的控制危机的组织。而北约秘书长、英国人罗伯逊2003年10月则针锋相对地表示,法国和德国要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盟军事总部是一种钱财的浪费;“你们不能为了建立更强大的欧盟而削弱北约”。2004年4月黑格隆德再次表示,在欧洲存在两个拥有几乎同样成员国的防务组织是没有必要的,欧盟应担负起北约在欧洲所承担的任务,在防务和安全合作方面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与此同时,6月份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通过了建立独立于北约之外欧盟自身的军事行动计划中心的计划,并且于2004年底开始运作。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站在美国人立场对该计划表示反对的英国,最终还是表示“现在英国政府非常支持这一计划”。英国人的这种态度转变,也和它自身军力的衰落有关。例如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英国国防部最近出台的裁军计划,准备大幅削减英军部队数量、退役一批舰船、坦克和武器。即于近期内削减3000名现役军人,封存“卓越”号和“特拉法尔加”号两艘攻击型核潜艇,一次性淘汰几十辆“挑战者II”型作战坦克。此外,2004年,英国海军的3个“鹞”式舰载机中队已经被裁减了1个。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骑驴”的重心,还是偏向欧盟为好。而欧洲人说干就动真格的,如前说述,刚刚批准建立的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以及“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完全是由欧盟独立指挥的。

  当然,欧盟的上述带有战略性的军事变革举动,就其本身而言具体实施起来也存在相当难度。例如从技术层面看,将欧盟各国的武器研发统一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欧洲至少有12家坦克生产商,许多国家还正试图搞出属于自己的新型无人驾驶侦察机和新型装甲车。由于这种原因,欧盟联合发展武器的计划已有不少失败的记录。例如,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实际支出远超预算、空中客车A400M运输机发展进程被大大拖后、“地平线”级护卫舰研发工作最后干脆被放弃,等等。但是从总体上应当可以看到,欧盟的成立还是帮助欧洲向前进步了,因而也有理由相信它能够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建设起一支统一、高效的欧洲军队的,何况在2003夏天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现,将近60%的欧洲人认为欧盟应该在安全问题上制定自己的计划,71%的欧洲人说欧盟应该成为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从欧盟诞生到今天,如果有人要问欧盟的政治理念和国际战略目标是什么,欧盟的军事建设方针和军事行动原则又是什么,恐怕连欧洲人自己也回答不清楚。这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本身也变化很大并继续处于变化之中,欧盟尚没有在这两种变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即它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角色还没有完全定型。由于这个原因,欧盟正在积极进行政治和军事变革,力求使其文化理念、世界作用和军事影响在经济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国际存在。

  当今世界的发展,以一方面全球化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单边主义咄咄逼人为主要特征;前者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显示了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和前景,后者则主要通过利用全球化搞强权政治而传递着干涉和战争的信息。尽管现在干涉和战争的阴影越来越刺激人们的神经,但全球化下的和平与发展走向仍然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欧盟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种世界大背景的产物;它的经济努力和政治军事变革,也同其因应全球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至今人们都在思考全球化的概念以及由它衍生出的一些问题。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不断发展着的与自然界的能量交换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会因地球的毁灭或人类的消亡而中止。这样说的意义是在于指出: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中、后叶,当科学业已从“分析的阶段”进入“综合的阶段”;人类思维业已从机械哲学经由 “百科全书派”上升到康德、黑格尔式的“宏”哲学;实际生活领域业已普遍通过电能、“电子流”等方式进行实物和信息传递的时候,人类“全球化”生活的物质的和精神交流的基础实际上就已形成了。随后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以“原子能时代”、“喷气时代”、“电视时代”等等为标志,极大地巩固、“扩张”了这个基础。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两大阵营”的“铁幕”成为某种历史,人类社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基本障碍“突然”搬开了,不同阵营、不同国家用于军备竞赛的大量资金一下子要注入经济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更使数以万亿计的美元得以在全球以兆位乃至千兆位比特的速度流动,于是“全球化”似乎在一夜之间跃入我们的生活,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和整合市场成为可能和必需。欧洲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取消了签证、统一了货币、向着全新的“大欧洲”演进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欧洲又是因全球化暴露了它的落伍才走向欧盟的。欧洲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曾是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即使是当年的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在“二战”前也拥有不俗的国力。如果再算上每每声称自己属于欧洲国家的俄罗斯,那么欧洲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然而,一方面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以至于西欧一度要靠“马歇尔计划”才能重新恢复元气;另一方面由于“冷战前沿”等原因,人类的全球化进程被意识形态、军事集团和社会制度的因素强制分割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都不仅主要是分别循环的,而且具有截然对立的语义学背景,服务于强化各自系统的目的,从而使全球化进程表现得非常“异化”、乃至“全球化”本身似乎都不存在了——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西欧的经济发展也难免受到影响;再一方面是欧洲不仅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中失去了领头羊的地位,而且特别在后来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一轮改变人类生活品貌的技术革命中同样不居主动地位。因此,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相比已大为落伍了,连“二流国家”的地位都有不保之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欧洲国家以个体形式在国际舞台上亮相,那么它们肯定是“人微言轻”的。此外,所谓“全球化暴露了欧洲国家的落伍”,包含着比“冷战”结束更早时发生的殖民地时代结束的内容,比如法国“失去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属印度支那,英国出兵苏伊士运河灰溜溜地收场,等等。这意味着欧洲一些国家分别并且敌对地靠攫取殖民地致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们更多地是需要解决好彼此的“共存共荣”问题,共同通过新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解决好发展问题。“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给欧洲国家提供了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和“以一个声音说话”的历史契机,它们终于陆续走到了一起。

  除了全球化的大背景,欧盟的形成与欧洲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也密切相关。欧洲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无论是康德、黑格尔哲学体系,还是贝多芬、施特劳斯的音乐经典,或是原子理论、火箭技术,欧洲人有着难以计数的骄傲资本。而对于战争的恐怖和破坏,欧洲人也有着深切的体验。因此,独立的“欧洲价值观”是存在的,尽管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的。“冷战”时期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冷战”结束后布莱尔、施罗德等人的“第三条道路”理念,都反映出欧洲人对生命价值、世界图景、社会结构和发展途径的某种理解。因此,欧洲国家有着“走到一起”的历史姻缘和心理文化基础,这也是对欧洲人为什么能使如此复杂的国家关系较为平滑地过渡为有机联盟的合理解释。

  欧盟的成立,无疑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但是,如前所述,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欧洲本身也还在继续变化之中,因此欧盟自身关系的调整及其与变化着的世界的关系调整,仍在进行之中,各方面都还远未到成熟的地步。就欧盟内部来说,最近欧盟25国财长在布鲁塞尔刚刚就《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成员国在特殊情况下其财政赤字比例可以超标,就是其内部经济、政治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1997年问世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设置了3条原则:公共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得突破3%的上限;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中期预算应实现平衡。如果违规,成员国将受到警告、限期改正甚至罚款等处罚。但是近年来欧洲经济萧条,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经济大国的财政赤字难以达到公约的要求。根据新达成的协议,财政赤字比例上限为3%的规定依然维持。不过,如成员国违规,不会像过去那样自动进入惩罚程序,而是会参考多方因素作具体分析。考虑到德国统一带来的负担,新协议默许了德国的财政赤字比例可“暂时”在3.5%之内。而对于主张增加科研和国防开支的法国,其财政赤字比例也将被允许突破3%,时限为5年。新的改革方案基本满足了德、法等国的要求,为其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大空间,因而将有利于欧元经济的复苏。同时,奥地利、荷兰等反对修改和放宽公约限制的国家,其主张也得到了尊重: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突破3%的上限、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等基本原则在新改革方案中并未动摇。舆论认为,这个即将提交给22日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批准的妥协方案,既满足了维护欧元区稳定的需要,也有望刺激经济增长。《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这一事件表明,欧盟内部的许多关系还有待理顺,但是理顺的机制越来越健全。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英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和法、德两国持完全一致立场,强调和平解决问题,而且在对伊拉克作战问题上表现出了某种“见好就收”的姿态,显得低调许多,使当年因此问题与法、德两国南辕北辙的政治立场变得有所淡化。

  在国际关系领域,欧盟对美、对俄、对华关系调整是三大亮点,当然对美关系调整是主旋律,甚至对俄、对华关系调整都要配合前者进行。之所以对美关系调整是主旋律,是因为虽然欧盟已形成了一个不那么松散的、比较有机的统一体,但是离开了美国,它现在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办不成什么事情。例如当年的科索沃战争如果不是竭力把克林顿当局拉入战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因为即使在美军参战的情况下也没有消灭前南斯拉夫军队的有生力量,而欧盟的空军力量是有限的。欧盟现在注意调整对俄、对华关系,例如最近欧盟正努力加快建立欧俄四个统一空间(经济、科学、文化、内部与外部安全)的计划,并宣称俄罗斯是欧盟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又如欧盟在取消对华武器出口禁令上积极性很高。当然,欧盟的对俄、对华关系调整还是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的,推迟决定取消对华武器出口禁令就再说明问题不过了。另外,在调整对俄关系方面,虽然俄罗斯不反对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欧盟,但对北约东扩则持坚决反对态度,而增加欧盟成员国与北约东扩两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表明了欧盟的国际政治军事关系调整中也存在着消极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实践证明,当政治理念和政治现实碰撞的时候,行动策略就会发生调整;欧盟对外政治军事关系调整、特别是对美关系是存在着矛盾因素的:既有对美独立的倾向,又不能离开美国的战略同盟和具体协作;既要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世界价值观,又多少残存着旧帝国的遗梦;既要尊从欧洲文化价值观,又不能不面对实用主义的现实,等等。

  欧盟的军事变革,尽管是围绕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欧盟的发展战略进行的,但也同样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表现出与美国既协作又竞争的特征。欧盟的成立,本身就有与美国竞争的含义,这种独立性在建设强有力的欧盟军队和欧洲防务指挥权这两个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在军队建设方面,欧盟25国国防部长不久前在布鲁塞尔正式宣布,欧盟将于2007年之前组建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能在15天内部署到世界任何一个危机地区,以便在世界任何热点地区应付威胁和挑战。这是欧盟全面提升军力、实现军队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欧盟在独立防务上迈上新的台阶,也表现出欧盟在军事上缩小与美军差距的积极努力。

  近年来,在一些局部战争中,美军对老牌欧洲国家军队的评价很低。特别是在最新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丝毫不掩饰对英国军队的鄙视,直言它比自己落后许多年。相反,美军对波兰等国军队的战斗素养却评价较高。对于成立一些时候的欧洲独立部队,美军一方面不赞成它的存在,同时也对它表现出看不起的态度。这对欧洲人是一种刺激,但欧洲人通过巴尔干战争也深深感到了自己在军事观念和装备等方面与美军的差距。这次欧盟宣布组建的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每支作战分队为1500人,共19500人。其中4支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单独组建,1支由德国、芬兰和荷兰一起组建,其余8支将由其他欧盟国家联合组建。而这只是总兵力约6万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核心部分。全部组建完成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将装备300架战机和75艘军舰,具有独立的远程投放、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能力。这显然体现出欧盟建设一支能与美军相媲美的军队的决心。此外,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期发表的题为《高科技武器帮助欧洲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差距》的文章介绍,在军事装备方面,欧盟将研发无人驾驶飞机、新型装甲车和先进的通信系统,缩小与美军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同时,欧盟还将建立一个“欧盟联合战斗机飞行员训练计划”,并将欧盟各国的武器试验场和风洞统一调配,合作展开新式武器试验工作。同时,在战略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在于,要改变欧盟国家军队过去针对苏联进行准备的过时作战思想,将部队提升到“信息化时代”。不过,这些举措又不免引发了与美国的磨擦,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组建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来干扰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建立。由此可见,鉴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欧洲安全的主导权,欧盟要想在防务问题上“闹独立性”,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根本的问题是,美国不希望存在一个不受控制、具有统一安全政策和强大军事实力的欧盟。

  在欧洲防务的指挥权问题上,欧盟也没有少“闹独立性”,为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盟军事总部与美国闹得很不愉快。早在2002年5月,欧盟军事委员会主席黑格隆德就提出将欧盟与北约的欧洲部分进行合并,认为在欧洲地区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相互重叠的控制危机的组织。而北约秘书长、英国人罗伯逊2003年10月则针锋相对地表示,法国和德国要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盟军事总部是一种钱财的浪费;“你们不能为了建立更强大的欧盟而削弱北约”。2004年4月黑格隆德再次表示,在欧洲存在两个拥有几乎同样成员国的防务组织是没有必要的,欧盟应担负起北约在欧洲所承担的任务,在防务和安全合作方面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与此同时,6月份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通过了建立独立于北约之外欧盟自身的军事行动计划中心的计划,并且于2004年底开始运作。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站在美国人立场对该计划表示反对的英国,最终还是表示“现在英国政府非常支持这一计划”。英国人的这种态度转变,也和它自身军力的衰落有关。例如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英国国防部最近出台的裁军计划,准备大幅削减英军部队数量、退役一批舰船、坦克和武器。即于近期内削减3000名现役军人,封存“卓越”号和“特拉法尔加”号两艘攻击型核潜艇,一次性淘汰几十辆“挑战者II”型作战坦克。此外,2004年,英国海军的3个“鹞”式舰载机中队已经被裁减了1个。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骑驴”的重心,还是偏向欧盟为好。而欧洲人说干就动真格的,如前说述,刚刚批准建立的13支快速反应作战分队以及“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完全是由欧盟独立指挥的。

  当然,欧盟的上述带有战略性的军事变革举动,就其本身而言具体实施起来也存在相当难度。例如从技术层面看,将欧盟各国的武器研发统一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欧洲至少有12家坦克生产商,许多国家还正试图搞出属于自己的新型无人驾驶侦察机和新型装甲车。由于这种原因,欧盟联合发展武器的计划已有不少失败的记录。例如,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实际支出远超预算、空中客车A400M运输机发展进程被大大拖后、“地平线”级护卫舰研发工作最后干脆被放弃,等等。但是从总体上应当可以看到,欧盟的成立还是帮助欧洲向前进步了,因而也有理由相信它能够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建设起一支统一、高效的欧洲军队的,何况在2003夏天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现,将近60%的欧洲人认为欧盟应该在安全问题上制定自己的计划,71%的欧洲人说欧盟应该成为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
<P>让我联想起了经互会,那个倡导经济国家间分工的组织,一个崇拜和信仰古典贸易理论组织,其结果必然是失败</P><P>其实欧共体也倡导一种分工,然而它是成功的.经济的全球化是自发的,以行政手段和国家干预的方式来进行国际分工不注重客观实际,这是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失败的原因.</P><P>老虎,不好意思,我只知道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