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传销的一把利刀:《中国,少了一味药》(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4:49
   
2009年12月27日晚,著名作家慕容雪村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留言:“消失一个月,拿老命开个玩笑。若回得来,还你一个好故事,若回不来,舍我一副臭皮囊。”随后再无声息。

  一个月后,慕容雪村重返微博,却对之前的“失踪”只字未提。
 该组织有两大法宝:言论控制、思想禁锢。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质疑,先把人变成哑巴;再禁绝一切外来信息,把人变成瞎子和聋子。没了参照物,也就没了方向感,人们跋涉在茫茫沙漠之中,走得再远也只是原地打转。
  
  该组织通过思想禁锢和野蛮灌输的方式,不断降低人的智力水平,从而达到洗脑的目的。
  
  别多想,我说的是传销组织,以上第一段文字,选自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http://book.qq.com/s/book/0/23/23030/31.shtml )。
  
  我因为机缘巧合,也碰到过一些传销从业者,也阅读了不少亲历者的文章,那是一个看不见的“地下”世界,暗流涌动,阴森可怖,被骗入其中者无不终日惶惶,事实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根据我的阅读,发现国内的传销基本上一模一样,说一模一样,不仅仅指他们的那套说辞,无论广西江西,不同的传销组织甚至每“股”的定价都一样,都是3300元,“服务费”也一样,每次都是500元。不同之处在于,广西的传销侧重于“高端”市场,21股起售,加上服务费每份一共是69800元,而且这种传销是“纯资本运作”,即购买者花了近七万块后甚至得不到一份所谓的商品;全国其余地区的传销则相对更贴近实际,1股起售,也就是3800元,还会假模假样地给加入者一套劣质西服或是化妆品之类的东西。
  
  广西的传销因为较高端,不限制加入者的人身自由,被骗到其余各地的传销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认识一个人,被骗到东莞传销窝点,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失去人身自由,如坐监牢,还因为不肯加入而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也是我读慕容雪村书产生的疑点,他混入的是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却并未失去人身自由。不知是否作者下笔时有所顾虑,曲笔所致。
  
  传销者们被洗脑洗得非常彻底,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在他们的体系里都有应对方案,譬如有新闻媒体曝光,传销者们会说这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有人退出传销组织,则被认为是上了“平台”,到别处发大财去了。除非一个传销业者自己认识到这个骗局,否则以他们被洗脑的程度,任何人都无法将其劝服。
  
  更可怕的地方是,传销者不遗余力地洗脑或许只是为了3800块,给被洗脑者带来的伤害却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失去了钱财,这些人的价值观变得极度扭曲,仇恨、怨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纷纷因此而起,除了“组织”,他们不肯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媒体、朋友还是家人,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都是敌人。
  
  而据估计,这样的人有一千万。他们依靠着固执的信念活着,一旦信念破灭,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等待着这个社会的,又会是什么。
  
  –
  
  附几个链接:
  
  “象牙塔外的黑暗与光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被骗经历,作者刚好常常在“晋江文学”上写东西,逃生之后写了详细的经过: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442336
  
  “惊魂24天”:此文作者被骗到江西南昌参加传销,经历与慕容雪村相似: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00953.shtml
  
  “肆无忌惮的南宁传销”:这篇写的是广西南宁的“高端”传销,起步价69800的那种,极为翔实: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09758.shtml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每个传销团伙都是口号狂,他们把一切概念都标语化、口号化,比如干行业的“四大快”、“五大保障”和“六大杀手”,走在路上“四不谈”,奋斗过程“过三关”,成就事业的“黄金定律”、“六大心态”,与人相处的“三多三宝”,违反纪律的“三大御令杀无赦”……这些口号听着响亮,说着豪迈,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傲慢劲儿,最大的用处就是把人脑格式化,让成员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永远不会东想西想。

  这些东西粗暴、野蛮、不讲道理,只适合对付丛林中的野蛮人。我对此比较偏激,甚至会反对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四大发明”,觉得无论如何也该把豆腐算进去——它总比指南针重要吧?也不认可梁启超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总觉得这提法过于粗糙;至于“四大美女”、“四大名著”,以及更多的响亮口号,在我看来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野蛮统计,可人们大多都奉之为金科玉律,极少有人能清醒地思考和辨析。

  (三十三)

  在传销团伙中,与生活相关的口号都没什么人性,比如另外一个著名的“三多”:泪水多、汗水多、苦水多。“汗水多”是胡说,传销者大多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既不劳动也不锻炼,除了年轻小伙子的脚汗,别无出汗之处。泪水和苦水倒是真的,在团伙中待上几个月,基本上就和所有亲戚朋友都断绝了关系。当年的爱侣,此时的冤家;昔日的密友,今朝的仇敌,发短信没人回,打电话没人接,更别提理解和倾诉了,午夜梦回之时,传销者思此及彼,见残月如伤,寒星似泪,一时悲从中来,忍不住就会做长夜嘤嘤之哭。此痛无人知,此恨无处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第二天肿着眼皮醒来,还得强作积极,读《羊皮卷》,背《业务洽谈》,用弱不禁风的身体扛着重若千钧的梦,用屈原投江的心情抱着一戳就破的事业,此中孤愤不可言说,汉语中有个词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叫做“活该”。

......


......

  回到住处刚刚十点半,还不到做饭时间,我和王志森坐在桌前瞎聊,他长得不错,眼睛亮,鼻梁高,一副英气勃勃的样子,年轻时肯定是个帅哥。我逗他:“王哥,看你这模样,当年应该挺风流吧?是不是祸害了不少姑娘?”他哈哈大笑:“嘘——,别让他们听见,我当年,嘿!”

  原来这老帅哥当年也是个捣蛋青年,爬树跳井,摘瓜偷枣,横行三乡五里,也是一时英豪。话说有次他去赶集,在村口遇上了邻村的另一位捣蛋青年,两人互相不忿,先是白眼,白眼不解气,继之以骂娘;骂娘不解气,继之以推搡;推搡还不解气,他一脚就把人踹翻,摁在泥里结结实实地一顿好打,没想到大水冲了龙王庙,挨打的偏偏是他对象的亲戚,好好的一门亲事就这么打黄了。

  过完了偷鸡摸狗的青春岁月,王志森渐渐老了,他不算聪明,人也比较懒,除了种田,最多就是到乡镇企业打打零工,几十年下来,全部积蓄也就两三万元。他儿子刚刚十九岁,一年前被骗到江西,没钱入伙,就打电话骗他,说自己开了一家餐馆,要装修门面,让他汇了两万块,然后拿这两万块做了个高起点。入伙之后要发展下线,他不认识什么人,只能骗自己的父母,说饭店生意太忙,让他妈赶紧过来。当妈的肯定挂念儿子,买了张火车票就来了,经过三天的洗脑,觉得这是个好买卖,可身上还是没钱,又给王志森打电话,这次的理由更荒唐,说儿子病了,要住院,让他汇四千元。王志森的积蓄已经被儿子骗光了,只能出去借。他老婆拿这四千元做了一个资格点,剩下两百元买牙膏、牙刷、洗衣粉,你知道,这叫“经营费用”。

  现在家里只剩王志森一个人了,他天天发愁:手里一分钱都没有,来年的种子怎么办?化肥怎么办?无可奈何,只好四处找活干,刚找到一份工作,儿子的电话又来了,说饭店生意实在太好,让他赶紧来上饶,反正打零工赚不到几个钱,给别人干还不如给自己干呢,还特意叮嘱他多带钱,因为饭店要雇小工,要扩门面,还要进酒水饮料。王志森听得心动,可是车票都买不起,只能再出去借,借了一家没借到,再找第二家,终于凑齐了五千元,然后一头扎进了传销窝,从此就出不去了。

  他在上饶混了大半年,好像一直没拉到下线,骗不来人就没有收入,一直苦苦地熬着。有次他半是炫耀半是抱怨地告诉我:“哎呀,在这儿是真省钱啊,你看我身上就十块钱,装在兜里十几天了,一分都没花!”

  我问他:“你到上饶之后,发现老婆孩子都骗你,生不生气?”

  他一皱眉:“那能不生气吗?”

  “那你不揍他?”

  他摇摇头:“咳,来都来了,当着那么多人……”

  我又问:“你们全家都来了,家里的地怎么办?”

  他笑起来:“就那么几亩地,随便找个人就收拾了。”

  “家里养猪了吧?猪怎么办?”

  “咳,来之前就卖了,要不哪来的钱干行业?”

  我没话说了,给他递了一支烟,他闷声不响地抽。他烟瘾很大,可是从不买烟,一天到晚蹭烟抽,大概是为了省钱。抽完那支烟,他站起来四处溜达,也不笑了,一副惨兮兮的表情,走两步就叹口气,显得格外苍老。

  我和王志森在一起住了十几天,彼此都感觉很投脾气,他不吹牛,不夸张,有什么就说什么,也很少谈及行业,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他注定赚不到钱,最终还是要失望而归,那时身体已经熬垮了,地也荒了,外面还欠了一屁股债,按照农村风俗,他还要给儿子盖房、订亲、娶媳妇,这是一副无比沉重的担子,但愿不会压垮他日渐衰老的肩膀。他已经不年轻了,可艰难的岁月刚刚开始。他一辈子都不曾富裕,而今后将更加贫穷。当他双手空空地回到灰尘落满的家,又该如何面对那痛苦而无望的未来?

  离开上饶后,我有一天梦见了他,梦中的王志森又老又丑,皱得像个核桃,在亿升广场门前,他慢慢地向我伸手,表情扭曲痛苦,手上布满死灰色的骨节,就像一棵枯死的树。

  传说人被老虎吃了之后,灵魂不得超生,除非能找人代替,于是就有了“伥鬼”一说。明清笔记小说中有许多为虎作伥的故事,其中的伥鬼多半都是小孩,他们无知懵懂,不通世事,更分不清功罪善恶,一次次驱人向虎。

  在某个意义上,传销者也是这样的“伥”,他们同样无知,同样糊涂,也同样邪恶,有些伥鬼尚且保有几分天良,知道不能祸害亲人,可传销者连亲人都不放过。在上饶的二十三天,每当我看到那些食不果腹的老人,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怒: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儿女?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吃这样的饭、受这样的苦、遭受这样的折磨?

.......为什么国家至今还不补全相关法律,传销已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


  起初,他的粉丝觉得这段没来由的话莫名其妙,还纷纷留言猜测慕容雪村是“上山采药去了”还是要“出家”,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他在故弄玄虚地炒作。

  但是到了2010年7月,媒体曝出了慕容雪村消失的真相:原来,他化身卧底潜入江西上饶的一个传销团伙,用23天的时间亲身体验了传销世界的无知与疯狂。

  2010年12月,慕容雪村的新书《中国,少了一味药》出版,将那“消失一个月”的经历全部写进了书里。这次惊险的卧底经历,让慕容雪村不但写出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也有了对“传销”这种社会现象的切肤体会和认识。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慕容雪村详述了卧底的曲折经历,而比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清醒地看到,传销这个社会毒瘤带来的愚昧和邪恶是如何在世间存留的。

  留下遗书

  去做卧底

  慕容雪村早年因《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网络文学作品成名,文字给人的印象多带着轻松和嘲讽,所以,他冒险潜入传销团伙的举动让很多人在意外之余,更钦佩他的勇气和胆量。对于这次卧底的缘由,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是为文学创作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而慕容雪村面对记者的疑问,回答却是:“当初混进去的时候多半是出于好奇。”所谓找素材,只是“一点小小的心思”。

  慕容雪村是个自由撰稿人,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此外就是游走于各城市之间,过着闲散悠然的日子。去做卧底前,他正处于这种状态。那时,他在三亚过冬,整日游泳、闲逛,同时也在写一部小说,但缺少灵感,写作并不顺利。有一天,一位刚刚摆脱传销组织的朋友跑回三亚,向他讲述了在里面的种种经历。那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让慕容雪村难以置信,尤其是朋友说到“组织”里面每人每天只有三角五分的菜钱时,他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听着朋友的讲述,慕容雪村产生了好奇心,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要混进传销组织,要亲眼看看传说中的传销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于是,他磨着朋友帮他混进了那个传销组织。

  慕容雪村说,当时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想得有多危险,他觉得自己一向胆大,而且还练过几天散打,社会阅历也算丰富,应该能应付里面的情况。

  但是,他毕竟也犹豫过。出发前的一个晚上,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自己之前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上过几次电视,照片也见过报,万一在“组织”里面被人认出来怎么办?自己已经35岁了,对社会虽没做过什么大的贡献,但毕竟还有家人、朋友和事业,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他,他暂时还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万一回不来,他会心有不甘。可是,决心已下,要去一探究竟的念头战胜了犹豫和胆怯,于是他写下了那条微博,算作给读者的交代;同时,他把自己的手机、信用卡都留给了唯一的弟弟,还给弟弟写下了一封遗书。他告诉弟弟,如果他死了,找不到遗体,也不必费心去找;如果找得到,一把火烧化、挖坑埋掉即可;如果有人要写关于他的生平,不要答应,也不要接受记者采访,因为他的死不是大事,不必惊动世人。

  2009年12月29日,距离新年只有两天,慕容雪村在天还没有亮时走出了家门,走向那个神秘、充满惊险和挑战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人如此疯狂

  混进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前,慕容雪村给自己编了个假身份,他冒充一个身家百万的生意人,因为要去上饶“考察项目”,所以无意中被朋友“带”进了这个传销组织。慕容雪村告诉记者,只有身处传销组织,才能深刻体会它是一座多么可怕的“监狱”,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是奴隶,既没有人的尊严,也没有人应有的自由。

  传销组织拉人入伙的诱饵是,只要交几千元的入伙费,两年后就可以赚五百万元,也正是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谎言,让无数人陷入愚昧的深渊。慕容雪村在“组织”内部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和其他传销人员住在上饶市区简陋的民房中,睡的是硬板床,铺的是烂棉絮,身上盖的是散发着脚臭味的黑心棉;早饭是一盆清水;中午和晚上则吃着从菜市场捡来的烂菜叶,菜中没有半点油水;不能洗澡,不能读书看报,不能看电视、听广播;不能谈情说爱,即便是夫妻也不能住在一起,因为只要加入其中,就只有一种关系推荐人和业务员的关系。

  洗脑是传销人员的必修课。慕容雪村在传销组织期间,每天都要经历上、下午各一堂洗脑课。他说,所谓洗脑,其实就是颠倒黑白。中国传销组织经过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洗脑理论”先从“国计民生”讲起,讲这个“行业”是多么“利国利民利己”,“政府”又是如何“在暗地里支持”,然后讲这“行业”的前景有多么“美妙”,不仅能“发大财”,还可以“由国家扶持去做官、去经商、去国外留学”。

  对于洗脑这件事,正常人都很不理解,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就能被别人洗了脑?但在第一次接受洗脑后,慕容雪村明白了,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有合适的环境、足够的时间,不断重复谎言,给一个人洗脑不会比格式化一张电脑磁盘更困难。经历一次洗脑后,慕容雪村觉得,人真是脆弱的动物,而语言的暴力就是最大的暴力,因为当这些荒谬的理论不断地被重复、重复、再重复时,再坚强的意识也会变成一堆血肉之泥。

  二十几天的卧底,让慕容雪村认识到,传销洗脑有两大“法宝”:言论控制和思想禁锢。它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质疑,先把人变成哑巴,再禁绝一切外来信息,把人变成瞎子和聋子。人们没了参照物,也就没了方向感,犹如跋涉在茫茫沙漠之中,走得再远也只是原地打转。

  集体洗脑的场面在慕容雪村的眼里就像一个荒谬的仪式,先把“信徒”聚到一起,唱“赞歌”,然后由两位传销组织的头目来“布道”,而那些迷失了心智的传销者则心醉神迷,早已失去了辨别能力,只觉得心头激荡、两腿发软,吹个口哨就会匍匐在地,争抢着去抱组织领导者的裤角,吻他们的脚。

  有一件事曾带给慕容雪村很大的触动。“组织”中有个姑娘叫小琳,刚刚二十岁。传销组织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哪怕地冻三尺,也只能用冷水洗衣服、洗菜,连女性经期也不例外。有一次慕容雪村看见小琳用冷水洗菜,手指头都冻裂了,菜叶上都是血,就问她怎么不戴胶皮手套。她转身微笑,大声回答:“我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值!”慕容雪村说:“当时我就目瞪口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始终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会使一个人如此麻木,又如此疯狂?”

  这一切让慕容雪村在23天里产生了一个最深刻的感触:饿!“不仅是肠胃之饥,更是精神和心智上的贫乏。传销者几乎不接触任何外界信息,只是日复一日地、狂热地背诵那些邪恶的谎言。身处其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什么叫‘灵魂的饥渴’。23天中,常常会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这些人多么可悲,又多么无聊啊。”

  身在传销组织的23天,慕容雪村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受人监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随。其间,他只有三次独自“放风”的机会。慕容雪村说,每一次“放风”都充满紧张和刺激:“第一次是刚到上饶,有一天实在饿极了,趁他们没注意,跑到路边的小杂货店买了一份袋装卤鸡腿,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还有一次下楼买了一包烟,顺便买了些香肠,因为传销团伙禁止私人购买食物,只能撒谎说是自己捡的;第三次是溜进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上了十几分钟的网,把十几处传销窝点的地址发送了出去。”

  “学业”结束

  逃出传销组织

  而慕容雪村担心的暴露身份的风险,也确实出现过。他有几次险些被认出,但好在都是一场虚惊。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在上饶街头,慕容雪村和两个传销人员身处一个地下通道时,他拿出一根烟,点着了火。这时有一个过路人看了他一下,一把抓住他说:“你不是慕容雪村吗?”慕容雪村当时吓坏了,好在那两个传销人员正在距离他八九米远的地方说话,这一幕没有被他们看到。慕容雪村说,当时真的很紧张,走出很远之后他才敢回头去看那两个“同伴”。

  经过23天的“培训”后,慕容雪村的“学业”基本结束了,传销组织认为他已经学习了一整套洗脑理论,学习了骗人的技巧与方法,也交了钱,接下来就该发展下线(拉其他人入伙)了。于是,慕容雪村借口说要回广州骗一个朋友进“组织”,就顺理成章地溜了出来。

  逃出上饶后,慕容雪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家快餐店,吃了一大堆的东西,整个餐厅的人都吃惊地看着这个“大胃王”。随后,他把去过的十七个传销窝点的地址全部写在纸上,打电话报案。但报案过程并不顺利,打电话给工商局,工商局称没有执法能力,打电话给公安厅,公安厅说离得太远,建议找上饶市公安局。最后,慕容雪村通过媒体的朋友帮忙,经过一番周折,最终成功地打掉了这个团伙。

  在派出所,慕容雪村与几个他在卧底期间整日相处的传销人员聊天,试图劝说他们回头,其中就包括那个在冷水中洗菜的小琳。慕容雪村问小琳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却一直强调一句话:“我没做坏事,我没做坏事!”慕容雪村瞬间意识到,这些被洗脑的可怜的、愚昧的人,从不以为自己行事卑鄙,反而有种“圣徒”般的情结。他说,他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脱离苦难,只能通过写一本书,让人认识苦难,认清传销那个黑暗和疯狂的世界。

  卧底只是尝试

  今后还要写小说

  卧底的经历结束以后,慕容雪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些年来,慕容雪村一直过着“徐霞客式”的日子,这和他的卧底生活有着极大的反差。

  通常,他会从一个城市流连到另一个,在离开一座城市后所做的事,就是写一本关于那里的小说,作为纪念。他的成名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都是这样诞生的。

  慕容雪村成名于网络,所以,在他最初走红的几年, 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是个神秘的作家,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经历,也不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只是在最近几年,慕容雪村才开始“露出真面目”,偶尔接受一些采访、参加活动,也开始讲述他此前的人生经历。

  慕容雪村本名叫郝群,大学念的是法律专业,但他并不喜欢法律。“人在十七八岁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在我参加高考的年代,法律是热门专业,我以为自己应该喜欢,所以就填报了志愿,现在才知道那不是我要的,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宁愿去学历史或者考古。”慕容雪村说。

  大学毕业后,他果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后来在一家企业中做行政总监,那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职务,而且有着丰厚的报酬。但慕容雪村认为那时的自己很庸俗“脑满肠肥,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心想要赚钱,一生的‘理想’就是一个数字”。那时他的衣柜里没有一件T恤衫,没有一条牛仔裤,全是西装和衬衫,生活就像这单调的衣柜配置一样极其无趣。所以,在他28岁时,便辞去了工作,开始专职写作。

  慕容雪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到处走走看看,读很多书,一没老婆,二没单位,谁都管不着,“如果让我回到从前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现在的道路。”而在这部《中国,少了一味药》推出后,很多人认为这将是慕容雪村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他将把创作的重点转向纪实类型,但他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这次卧底的经历只是人生的一次难忘体验,这种体验给他感悟、让他震撼,但并没有改变他。“我今后还将把主要精力用来写小说。也许偶尔会尝试一下非虚构写作,但那要有好的项目和好的题材。”慕容雪村说。





  慕容雪村代表作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为慕容雪村成名作,引起广泛关注。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为慕容雪村另一代表作,小说内容沉重压抑,引起读者热论。

  【对 话】

  慕容雪村最初给新书起的名字是《你怎能如此无知》,但书名最终定为《中国,少了一味药》,因为他认为揭开一个病症并给出药方,比一味地对其进行谴责更有意义。至于少了的到底是哪味“药”,该怎样开出对症的药方,这是慕容雪村卧底23天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看你这本书的人肯定都想问这个问题,“少了一味药”到底是什么药?

  慕容雪村:十八世纪时,托玛斯·潘恩写过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常识》,这本书把许多人从梦中摇醒,让他们开始正视自身也正视世界。在传销肆虐的当下,我认为人们最缺的也正是常识。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搞传销的人把它忘了,变得愚蠢、荒唐。传销组织通过隔绝外界、编织谎言,进行狂热的传销。所以,这个“药”指的就是“常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

  快报:传销在社会上出现了这么多年,人们也都知道它是有危害的,媒体也不断地在曝光,你觉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陷入其中?

  慕容雪村:从我(卧底)的事情见报以后,我收到了不下一百条求助信息,都是传销者的家人发来的,言辞都很可怜。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放下自尊来求助于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答案很简单:他们实在是无路可走了。报案没人理,求助无人管,最后只能来找我。而我根本就帮不上忙。这种种漠视、姑息和纵容,最终的结果就是眼看着千万人身处苦难,千万人倾家荡产。我一人之力甚微,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跟你说实话,现在我也很灰心。

  快报:传销为什么没能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慕容雪村:传销不算什么新鲜事,人们听多了,见惯了,就把它当成一个烂苹果,既不问它为什么腐烂,也不在乎它烂到什么程度,轻挥手就把它丢到脚下,任它在那里烂透。传销者不了解传销,因为他们格式化的脑袋已经无力辨别;普通人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离得太远,而且根本就不在乎。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传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样洗脑?为什么传销者竟会为了一个愚蠢的谎言如此狂热?这眼皮底下的罪恶却一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视之为蠢人才会上当的把戏,媒体渲染一下、报道一下,转过身就丢到脑后。

  快报:那些被骗去做传销的人和传销组织的头目相比,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有很大不同,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传销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

  慕容雪村:据我所知,传销团伙中的每个成员都是被骗去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是自愿咬钩的鱼。当他们知道自己被骗了,一般都会生气,不过这怒火很快就会被一整套诡诈的言辞所蒙蔽。大多数传销者都有相同的心路历程:在最初的几个月,他们也会怀疑、抗拒,但在“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的野蛮灌输下,他们渐渐麻木,渐渐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和判断,再过几个月,他们就会确信听到的一切都是真理,并且为之狂热,无条件地交出人格、尊严和自由,还会想尽办法为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辩护。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赚到一些钱,成为可耻的罪犯;要么赔上金钱、健康和宝贵的时间,成为可怜的羔羊。

  而那些传销组织的老总,按照传销团伙的说法应该是很风光的,但后来我了解了很多事情,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接触了很多曾经的传销者,了解到这些人其实也不那么风光,也许比下面的人更悲惨,因为他们也许已经明白这个事情,明白这是骗局,但是已经不能脱身而出了。

  快报:为什么在传销组织里,谎言与真相的界限会消解?为什么连亲情友情都能在那里被轻易摧毁?

  慕容雪村: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多人做了坏事却不肯道歉,社会大众却依然愿意为之辩护;那么多宣传、说教都在鼓吹愚蠢,而传销团伙不过是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传销是社会之病,其病灶却深埋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在空气之中,在土壤之中,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它就会悄悄滋长。传销团伙鼓吹听话、忠心、服从,用军队般的纪律管束成员,用宗教般的仪式催眠成员,造就了成千上万愚蠢而狂热的信徒,在这愚蠢和狂热之下,做出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惊奇。

  快报:你逃离出来后有没有受到传销组织的骚扰?

  慕容雪村:基本上没受到什么骚扰,只是有个人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让我当心一点,不知道他是好意还是威胁。

  “我以前所写的都是很冷的世界很冷的心,今后也许会写一写很冷的世界很暖的心。”

  快报:你写了很多都市文学作品,对都市人在如今强大生活压力下的生存状态怎么看?

  慕容雪村:都市人的压力有一半是因为要买房,另有一小半关乎工作、家庭及情感困扰,后者在各个时代都大致相同,前者在当下或许严重了些,不过我想多半都是自找的,买不起房可以不买,租房住不也挺好吗?

  快报:之前你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都会写下一部作品,比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现在你在广州,这次生活多长时间了?如果有一天离开这里,你会写下怎样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作品?


  慕容雪村:我在广州住过两次,加起来有三年多。我不会写以广州为主题的小说,今后也不会写以任何城市为主题的小说了。我写了成都,被成都批判;写了深圳,深圳人也不待见我,我总要为自己保留几个地方吧?

  快报:你写的作品,调子总是很暗,而且很尖锐,你为什么很少写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的东西呢?

  慕容雪村:有那么多温暖和振奋的书了,我又何必再去凑热闹?我相信人间美好,但在写作时,更喜欢选择那些有力量的事实和情节,而我认为,有力的事实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事。也许,以后我会有所变化,以前所写的都是很冷的世界很冷的心,今后也许会写一写很冷的世界很暖的心。




   
2009年12月27日晚,著名作家慕容雪村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留言:“消失一个月,拿老命开个玩笑。若回得来,还你一个好故事,若回不来,舍我一副臭皮囊。”随后再无声息。

  一个月后,慕容雪村重返微博,却对之前的“失踪”只字未提。
 该组织有两大法宝:言论控制、思想禁锢。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质疑,先把人变成哑巴;再禁绝一切外来信息,把人变成瞎子和聋子。没了参照物,也就没了方向感,人们跋涉在茫茫沙漠之中,走得再远也只是原地打转。
  
  该组织通过思想禁锢和野蛮灌输的方式,不断降低人的智力水平,从而达到洗脑的目的。
  
  别多想,我说的是传销组织,以上第一段文字,选自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http://book.qq.com/s/book/0/23/23030/31.shtml )。
  
  我因为机缘巧合,也碰到过一些传销从业者,也阅读了不少亲历者的文章,那是一个看不见的“地下”世界,暗流涌动,阴森可怖,被骗入其中者无不终日惶惶,事实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根据我的阅读,发现国内的传销基本上一模一样,说一模一样,不仅仅指他们的那套说辞,无论广西江西,不同的传销组织甚至每“股”的定价都一样,都是3300元,“服务费”也一样,每次都是500元。不同之处在于,广西的传销侧重于“高端”市场,21股起售,加上服务费每份一共是69800元,而且这种传销是“纯资本运作”,即购买者花了近七万块后甚至得不到一份所谓的商品;全国其余地区的传销则相对更贴近实际,1股起售,也就是3800元,还会假模假样地给加入者一套劣质西服或是化妆品之类的东西。
  
  广西的传销因为较高端,不限制加入者的人身自由,被骗到其余各地的传销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认识一个人,被骗到东莞传销窝点,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失去人身自由,如坐监牢,还因为不肯加入而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也是我读慕容雪村书产生的疑点,他混入的是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却并未失去人身自由。不知是否作者下笔时有所顾虑,曲笔所致。
  
  传销者们被洗脑洗得非常彻底,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在他们的体系里都有应对方案,譬如有新闻媒体曝光,传销者们会说这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有人退出传销组织,则被认为是上了“平台”,到别处发大财去了。除非一个传销业者自己认识到这个骗局,否则以他们被洗脑的程度,任何人都无法将其劝服。
  
  更可怕的地方是,传销者不遗余力地洗脑或许只是为了3800块,给被洗脑者带来的伤害却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失去了钱财,这些人的价值观变得极度扭曲,仇恨、怨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纷纷因此而起,除了“组织”,他们不肯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媒体、朋友还是家人,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都是敌人。
  
  而据估计,这样的人有一千万。他们依靠着固执的信念活着,一旦信念破灭,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等待着这个社会的,又会是什么。
  
  –
  
  附几个链接:
  
  “象牙塔外的黑暗与光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被骗经历,作者刚好常常在“晋江文学”上写东西,逃生之后写了详细的经过: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442336
  
  “惊魂24天”:此文作者被骗到江西南昌参加传销,经历与慕容雪村相似: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00953.shtml
  
  “肆无忌惮的南宁传销”:这篇写的是广西南宁的“高端”传销,起步价69800的那种,极为翔实: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09758.shtml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每个传销团伙都是口号狂,他们把一切概念都标语化、口号化,比如干行业的“四大快”、“五大保障”和“六大杀手”,走在路上“四不谈”,奋斗过程“过三关”,成就事业的“黄金定律”、“六大心态”,与人相处的“三多三宝”,违反纪律的“三大御令杀无赦”……这些口号听着响亮,说着豪迈,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傲慢劲儿,最大的用处就是把人脑格式化,让成员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永远不会东想西想。

  这些东西粗暴、野蛮、不讲道理,只适合对付丛林中的野蛮人。我对此比较偏激,甚至会反对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四大发明”,觉得无论如何也该把豆腐算进去——它总比指南针重要吧?也不认可梁启超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总觉得这提法过于粗糙;至于“四大美女”、“四大名著”,以及更多的响亮口号,在我看来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野蛮统计,可人们大多都奉之为金科玉律,极少有人能清醒地思考和辨析。

  (三十三)

  在传销团伙中,与生活相关的口号都没什么人性,比如另外一个著名的“三多”:泪水多、汗水多、苦水多。“汗水多”是胡说,传销者大多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既不劳动也不锻炼,除了年轻小伙子的脚汗,别无出汗之处。泪水和苦水倒是真的,在团伙中待上几个月,基本上就和所有亲戚朋友都断绝了关系。当年的爱侣,此时的冤家;昔日的密友,今朝的仇敌,发短信没人回,打电话没人接,更别提理解和倾诉了,午夜梦回之时,传销者思此及彼,见残月如伤,寒星似泪,一时悲从中来,忍不住就会做长夜嘤嘤之哭。此痛无人知,此恨无处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第二天肿着眼皮醒来,还得强作积极,读《羊皮卷》,背《业务洽谈》,用弱不禁风的身体扛着重若千钧的梦,用屈原投江的心情抱着一戳就破的事业,此中孤愤不可言说,汉语中有个词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叫做“活该”。

......


......

  回到住处刚刚十点半,还不到做饭时间,我和王志森坐在桌前瞎聊,他长得不错,眼睛亮,鼻梁高,一副英气勃勃的样子,年轻时肯定是个帅哥。我逗他:“王哥,看你这模样,当年应该挺风流吧?是不是祸害了不少姑娘?”他哈哈大笑:“嘘——,别让他们听见,我当年,嘿!”

  原来这老帅哥当年也是个捣蛋青年,爬树跳井,摘瓜偷枣,横行三乡五里,也是一时英豪。话说有次他去赶集,在村口遇上了邻村的另一位捣蛋青年,两人互相不忿,先是白眼,白眼不解气,继之以骂娘;骂娘不解气,继之以推搡;推搡还不解气,他一脚就把人踹翻,摁在泥里结结实实地一顿好打,没想到大水冲了龙王庙,挨打的偏偏是他对象的亲戚,好好的一门亲事就这么打黄了。

  过完了偷鸡摸狗的青春岁月,王志森渐渐老了,他不算聪明,人也比较懒,除了种田,最多就是到乡镇企业打打零工,几十年下来,全部积蓄也就两三万元。他儿子刚刚十九岁,一年前被骗到江西,没钱入伙,就打电话骗他,说自己开了一家餐馆,要装修门面,让他汇了两万块,然后拿这两万块做了个高起点。入伙之后要发展下线,他不认识什么人,只能骗自己的父母,说饭店生意太忙,让他妈赶紧过来。当妈的肯定挂念儿子,买了张火车票就来了,经过三天的洗脑,觉得这是个好买卖,可身上还是没钱,又给王志森打电话,这次的理由更荒唐,说儿子病了,要住院,让他汇四千元。王志森的积蓄已经被儿子骗光了,只能出去借。他老婆拿这四千元做了一个资格点,剩下两百元买牙膏、牙刷、洗衣粉,你知道,这叫“经营费用”。

  现在家里只剩王志森一个人了,他天天发愁:手里一分钱都没有,来年的种子怎么办?化肥怎么办?无可奈何,只好四处找活干,刚找到一份工作,儿子的电话又来了,说饭店生意实在太好,让他赶紧来上饶,反正打零工赚不到几个钱,给别人干还不如给自己干呢,还特意叮嘱他多带钱,因为饭店要雇小工,要扩门面,还要进酒水饮料。王志森听得心动,可是车票都买不起,只能再出去借,借了一家没借到,再找第二家,终于凑齐了五千元,然后一头扎进了传销窝,从此就出不去了。

  他在上饶混了大半年,好像一直没拉到下线,骗不来人就没有收入,一直苦苦地熬着。有次他半是炫耀半是抱怨地告诉我:“哎呀,在这儿是真省钱啊,你看我身上就十块钱,装在兜里十几天了,一分都没花!”

  我问他:“你到上饶之后,发现老婆孩子都骗你,生不生气?”

  他一皱眉:“那能不生气吗?”

  “那你不揍他?”

  他摇摇头:“咳,来都来了,当着那么多人……”

  我又问:“你们全家都来了,家里的地怎么办?”

  他笑起来:“就那么几亩地,随便找个人就收拾了。”

  “家里养猪了吧?猪怎么办?”

  “咳,来之前就卖了,要不哪来的钱干行业?”

  我没话说了,给他递了一支烟,他闷声不响地抽。他烟瘾很大,可是从不买烟,一天到晚蹭烟抽,大概是为了省钱。抽完那支烟,他站起来四处溜达,也不笑了,一副惨兮兮的表情,走两步就叹口气,显得格外苍老。

  我和王志森在一起住了十几天,彼此都感觉很投脾气,他不吹牛,不夸张,有什么就说什么,也很少谈及行业,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他注定赚不到钱,最终还是要失望而归,那时身体已经熬垮了,地也荒了,外面还欠了一屁股债,按照农村风俗,他还要给儿子盖房、订亲、娶媳妇,这是一副无比沉重的担子,但愿不会压垮他日渐衰老的肩膀。他已经不年轻了,可艰难的岁月刚刚开始。他一辈子都不曾富裕,而今后将更加贫穷。当他双手空空地回到灰尘落满的家,又该如何面对那痛苦而无望的未来?

  离开上饶后,我有一天梦见了他,梦中的王志森又老又丑,皱得像个核桃,在亿升广场门前,他慢慢地向我伸手,表情扭曲痛苦,手上布满死灰色的骨节,就像一棵枯死的树。

  传说人被老虎吃了之后,灵魂不得超生,除非能找人代替,于是就有了“伥鬼”一说。明清笔记小说中有许多为虎作伥的故事,其中的伥鬼多半都是小孩,他们无知懵懂,不通世事,更分不清功罪善恶,一次次驱人向虎。

  在某个意义上,传销者也是这样的“伥”,他们同样无知,同样糊涂,也同样邪恶,有些伥鬼尚且保有几分天良,知道不能祸害亲人,可传销者连亲人都不放过。在上饶的二十三天,每当我看到那些食不果腹的老人,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怒: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儿女?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吃这样的饭、受这样的苦、遭受这样的折磨?

.......为什么国家至今还不补全相关法律,传销已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


  起初,他的粉丝觉得这段没来由的话莫名其妙,还纷纷留言猜测慕容雪村是“上山采药去了”还是要“出家”,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他在故弄玄虚地炒作。

  但是到了2010年7月,媒体曝出了慕容雪村消失的真相:原来,他化身卧底潜入江西上饶的一个传销团伙,用23天的时间亲身体验了传销世界的无知与疯狂。

  2010年12月,慕容雪村的新书《中国,少了一味药》出版,将那“消失一个月”的经历全部写进了书里。这次惊险的卧底经历,让慕容雪村不但写出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也有了对“传销”这种社会现象的切肤体会和认识。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慕容雪村详述了卧底的曲折经历,而比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清醒地看到,传销这个社会毒瘤带来的愚昧和邪恶是如何在世间存留的。

  留下遗书

  去做卧底

  慕容雪村早年因《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网络文学作品成名,文字给人的印象多带着轻松和嘲讽,所以,他冒险潜入传销团伙的举动让很多人在意外之余,更钦佩他的勇气和胆量。对于这次卧底的缘由,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是为文学创作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而慕容雪村面对记者的疑问,回答却是:“当初混进去的时候多半是出于好奇。”所谓找素材,只是“一点小小的心思”。

  慕容雪村是个自由撰稿人,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此外就是游走于各城市之间,过着闲散悠然的日子。去做卧底前,他正处于这种状态。那时,他在三亚过冬,整日游泳、闲逛,同时也在写一部小说,但缺少灵感,写作并不顺利。有一天,一位刚刚摆脱传销组织的朋友跑回三亚,向他讲述了在里面的种种经历。那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让慕容雪村难以置信,尤其是朋友说到“组织”里面每人每天只有三角五分的菜钱时,他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听着朋友的讲述,慕容雪村产生了好奇心,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要混进传销组织,要亲眼看看传说中的传销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于是,他磨着朋友帮他混进了那个传销组织。

  慕容雪村说,当时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想得有多危险,他觉得自己一向胆大,而且还练过几天散打,社会阅历也算丰富,应该能应付里面的情况。

  但是,他毕竟也犹豫过。出发前的一个晚上,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自己之前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上过几次电视,照片也见过报,万一在“组织”里面被人认出来怎么办?自己已经35岁了,对社会虽没做过什么大的贡献,但毕竟还有家人、朋友和事业,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他,他暂时还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万一回不来,他会心有不甘。可是,决心已下,要去一探究竟的念头战胜了犹豫和胆怯,于是他写下了那条微博,算作给读者的交代;同时,他把自己的手机、信用卡都留给了唯一的弟弟,还给弟弟写下了一封遗书。他告诉弟弟,如果他死了,找不到遗体,也不必费心去找;如果找得到,一把火烧化、挖坑埋掉即可;如果有人要写关于他的生平,不要答应,也不要接受记者采访,因为他的死不是大事,不必惊动世人。

  2009年12月29日,距离新年只有两天,慕容雪村在天还没有亮时走出了家门,走向那个神秘、充满惊险和挑战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人如此疯狂

  混进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前,慕容雪村给自己编了个假身份,他冒充一个身家百万的生意人,因为要去上饶“考察项目”,所以无意中被朋友“带”进了这个传销组织。慕容雪村告诉记者,只有身处传销组织,才能深刻体会它是一座多么可怕的“监狱”,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是奴隶,既没有人的尊严,也没有人应有的自由。

  传销组织拉人入伙的诱饵是,只要交几千元的入伙费,两年后就可以赚五百万元,也正是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谎言,让无数人陷入愚昧的深渊。慕容雪村在“组织”内部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和其他传销人员住在上饶市区简陋的民房中,睡的是硬板床,铺的是烂棉絮,身上盖的是散发着脚臭味的黑心棉;早饭是一盆清水;中午和晚上则吃着从菜市场捡来的烂菜叶,菜中没有半点油水;不能洗澡,不能读书看报,不能看电视、听广播;不能谈情说爱,即便是夫妻也不能住在一起,因为只要加入其中,就只有一种关系推荐人和业务员的关系。

  洗脑是传销人员的必修课。慕容雪村在传销组织期间,每天都要经历上、下午各一堂洗脑课。他说,所谓洗脑,其实就是颠倒黑白。中国传销组织经过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洗脑理论”先从“国计民生”讲起,讲这个“行业”是多么“利国利民利己”,“政府”又是如何“在暗地里支持”,然后讲这“行业”的前景有多么“美妙”,不仅能“发大财”,还可以“由国家扶持去做官、去经商、去国外留学”。

  对于洗脑这件事,正常人都很不理解,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就能被别人洗了脑?但在第一次接受洗脑后,慕容雪村明白了,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有合适的环境、足够的时间,不断重复谎言,给一个人洗脑不会比格式化一张电脑磁盘更困难。经历一次洗脑后,慕容雪村觉得,人真是脆弱的动物,而语言的暴力就是最大的暴力,因为当这些荒谬的理论不断地被重复、重复、再重复时,再坚强的意识也会变成一堆血肉之泥。

  二十几天的卧底,让慕容雪村认识到,传销洗脑有两大“法宝”:言论控制和思想禁锢。它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质疑,先把人变成哑巴,再禁绝一切外来信息,把人变成瞎子和聋子。人们没了参照物,也就没了方向感,犹如跋涉在茫茫沙漠之中,走得再远也只是原地打转。

  集体洗脑的场面在慕容雪村的眼里就像一个荒谬的仪式,先把“信徒”聚到一起,唱“赞歌”,然后由两位传销组织的头目来“布道”,而那些迷失了心智的传销者则心醉神迷,早已失去了辨别能力,只觉得心头激荡、两腿发软,吹个口哨就会匍匐在地,争抢着去抱组织领导者的裤角,吻他们的脚。

  有一件事曾带给慕容雪村很大的触动。“组织”中有个姑娘叫小琳,刚刚二十岁。传销组织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哪怕地冻三尺,也只能用冷水洗衣服、洗菜,连女性经期也不例外。有一次慕容雪村看见小琳用冷水洗菜,手指头都冻裂了,菜叶上都是血,就问她怎么不戴胶皮手套。她转身微笑,大声回答:“我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值!”慕容雪村说:“当时我就目瞪口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始终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会使一个人如此麻木,又如此疯狂?”

  这一切让慕容雪村在23天里产生了一个最深刻的感触:饿!“不仅是肠胃之饥,更是精神和心智上的贫乏。传销者几乎不接触任何外界信息,只是日复一日地、狂热地背诵那些邪恶的谎言。身处其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什么叫‘灵魂的饥渴’。23天中,常常会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这些人多么可悲,又多么无聊啊。”

  身在传销组织的23天,慕容雪村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受人监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随。其间,他只有三次独自“放风”的机会。慕容雪村说,每一次“放风”都充满紧张和刺激:“第一次是刚到上饶,有一天实在饿极了,趁他们没注意,跑到路边的小杂货店买了一份袋装卤鸡腿,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还有一次下楼买了一包烟,顺便买了些香肠,因为传销团伙禁止私人购买食物,只能撒谎说是自己捡的;第三次是溜进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上了十几分钟的网,把十几处传销窝点的地址发送了出去。”

  “学业”结束

  逃出传销组织

  而慕容雪村担心的暴露身份的风险,也确实出现过。他有几次险些被认出,但好在都是一场虚惊。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在上饶街头,慕容雪村和两个传销人员身处一个地下通道时,他拿出一根烟,点着了火。这时有一个过路人看了他一下,一把抓住他说:“你不是慕容雪村吗?”慕容雪村当时吓坏了,好在那两个传销人员正在距离他八九米远的地方说话,这一幕没有被他们看到。慕容雪村说,当时真的很紧张,走出很远之后他才敢回头去看那两个“同伴”。

  经过23天的“培训”后,慕容雪村的“学业”基本结束了,传销组织认为他已经学习了一整套洗脑理论,学习了骗人的技巧与方法,也交了钱,接下来就该发展下线(拉其他人入伙)了。于是,慕容雪村借口说要回广州骗一个朋友进“组织”,就顺理成章地溜了出来。

  逃出上饶后,慕容雪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家快餐店,吃了一大堆的东西,整个餐厅的人都吃惊地看着这个“大胃王”。随后,他把去过的十七个传销窝点的地址全部写在纸上,打电话报案。但报案过程并不顺利,打电话给工商局,工商局称没有执法能力,打电话给公安厅,公安厅说离得太远,建议找上饶市公安局。最后,慕容雪村通过媒体的朋友帮忙,经过一番周折,最终成功地打掉了这个团伙。

  在派出所,慕容雪村与几个他在卧底期间整日相处的传销人员聊天,试图劝说他们回头,其中就包括那个在冷水中洗菜的小琳。慕容雪村问小琳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却一直强调一句话:“我没做坏事,我没做坏事!”慕容雪村瞬间意识到,这些被洗脑的可怜的、愚昧的人,从不以为自己行事卑鄙,反而有种“圣徒”般的情结。他说,他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脱离苦难,只能通过写一本书,让人认识苦难,认清传销那个黑暗和疯狂的世界。

  卧底只是尝试

  今后还要写小说

  卧底的经历结束以后,慕容雪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些年来,慕容雪村一直过着“徐霞客式”的日子,这和他的卧底生活有着极大的反差。

  通常,他会从一个城市流连到另一个,在离开一座城市后所做的事,就是写一本关于那里的小说,作为纪念。他的成名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都是这样诞生的。

  慕容雪村成名于网络,所以,在他最初走红的几年, 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是个神秘的作家,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经历,也不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只是在最近几年,慕容雪村才开始“露出真面目”,偶尔接受一些采访、参加活动,也开始讲述他此前的人生经历。

  慕容雪村本名叫郝群,大学念的是法律专业,但他并不喜欢法律。“人在十七八岁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在我参加高考的年代,法律是热门专业,我以为自己应该喜欢,所以就填报了志愿,现在才知道那不是我要的,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宁愿去学历史或者考古。”慕容雪村说。

  大学毕业后,他果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后来在一家企业中做行政总监,那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职务,而且有着丰厚的报酬。但慕容雪村认为那时的自己很庸俗“脑满肠肥,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心想要赚钱,一生的‘理想’就是一个数字”。那时他的衣柜里没有一件T恤衫,没有一条牛仔裤,全是西装和衬衫,生活就像这单调的衣柜配置一样极其无趣。所以,在他28岁时,便辞去了工作,开始专职写作。

  慕容雪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到处走走看看,读很多书,一没老婆,二没单位,谁都管不着,“如果让我回到从前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现在的道路。”而在这部《中国,少了一味药》推出后,很多人认为这将是慕容雪村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他将把创作的重点转向纪实类型,但他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这次卧底的经历只是人生的一次难忘体验,这种体验给他感悟、让他震撼,但并没有改变他。“我今后还将把主要精力用来写小说。也许偶尔会尝试一下非虚构写作,但那要有好的项目和好的题材。”慕容雪村说。





  慕容雪村代表作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为慕容雪村成名作,引起广泛关注。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为慕容雪村另一代表作,小说内容沉重压抑,引起读者热论。

  【对 话】

  慕容雪村最初给新书起的名字是《你怎能如此无知》,但书名最终定为《中国,少了一味药》,因为他认为揭开一个病症并给出药方,比一味地对其进行谴责更有意义。至于少了的到底是哪味“药”,该怎样开出对症的药方,这是慕容雪村卧底23天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看你这本书的人肯定都想问这个问题,“少了一味药”到底是什么药?

  慕容雪村:十八世纪时,托玛斯·潘恩写过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常识》,这本书把许多人从梦中摇醒,让他们开始正视自身也正视世界。在传销肆虐的当下,我认为人们最缺的也正是常识。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搞传销的人把它忘了,变得愚蠢、荒唐。传销组织通过隔绝外界、编织谎言,进行狂热的传销。所以,这个“药”指的就是“常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

  快报:传销在社会上出现了这么多年,人们也都知道它是有危害的,媒体也不断地在曝光,你觉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陷入其中?

  慕容雪村:从我(卧底)的事情见报以后,我收到了不下一百条求助信息,都是传销者的家人发来的,言辞都很可怜。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放下自尊来求助于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答案很简单:他们实在是无路可走了。报案没人理,求助无人管,最后只能来找我。而我根本就帮不上忙。这种种漠视、姑息和纵容,最终的结果就是眼看着千万人身处苦难,千万人倾家荡产。我一人之力甚微,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跟你说实话,现在我也很灰心。

  快报:传销为什么没能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慕容雪村:传销不算什么新鲜事,人们听多了,见惯了,就把它当成一个烂苹果,既不问它为什么腐烂,也不在乎它烂到什么程度,轻挥手就把它丢到脚下,任它在那里烂透。传销者不了解传销,因为他们格式化的脑袋已经无力辨别;普通人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离得太远,而且根本就不在乎。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传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样洗脑?为什么传销者竟会为了一个愚蠢的谎言如此狂热?这眼皮底下的罪恶却一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视之为蠢人才会上当的把戏,媒体渲染一下、报道一下,转过身就丢到脑后。

  快报:那些被骗去做传销的人和传销组织的头目相比,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有很大不同,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传销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

  慕容雪村:据我所知,传销团伙中的每个成员都是被骗去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是自愿咬钩的鱼。当他们知道自己被骗了,一般都会生气,不过这怒火很快就会被一整套诡诈的言辞所蒙蔽。大多数传销者都有相同的心路历程:在最初的几个月,他们也会怀疑、抗拒,但在“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的野蛮灌输下,他们渐渐麻木,渐渐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和判断,再过几个月,他们就会确信听到的一切都是真理,并且为之狂热,无条件地交出人格、尊严和自由,还会想尽办法为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辩护。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赚到一些钱,成为可耻的罪犯;要么赔上金钱、健康和宝贵的时间,成为可怜的羔羊。

  而那些传销组织的老总,按照传销团伙的说法应该是很风光的,但后来我了解了很多事情,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接触了很多曾经的传销者,了解到这些人其实也不那么风光,也许比下面的人更悲惨,因为他们也许已经明白这个事情,明白这是骗局,但是已经不能脱身而出了。

  快报:为什么在传销组织里,谎言与真相的界限会消解?为什么连亲情友情都能在那里被轻易摧毁?

  慕容雪村: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多人做了坏事却不肯道歉,社会大众却依然愿意为之辩护;那么多宣传、说教都在鼓吹愚蠢,而传销团伙不过是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传销是社会之病,其病灶却深埋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在空气之中,在土壤之中,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它就会悄悄滋长。传销团伙鼓吹听话、忠心、服从,用军队般的纪律管束成员,用宗教般的仪式催眠成员,造就了成千上万愚蠢而狂热的信徒,在这愚蠢和狂热之下,做出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惊奇。

  快报:你逃离出来后有没有受到传销组织的骚扰?

  慕容雪村:基本上没受到什么骚扰,只是有个人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让我当心一点,不知道他是好意还是威胁。

  “我以前所写的都是很冷的世界很冷的心,今后也许会写一写很冷的世界很暖的心。”

  快报:你写了很多都市文学作品,对都市人在如今强大生活压力下的生存状态怎么看?

  慕容雪村:都市人的压力有一半是因为要买房,另有一小半关乎工作、家庭及情感困扰,后者在各个时代都大致相同,前者在当下或许严重了些,不过我想多半都是自找的,买不起房可以不买,租房住不也挺好吗?

  快报:之前你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都会写下一部作品,比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现在你在广州,这次生活多长时间了?如果有一天离开这里,你会写下怎样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作品?


  慕容雪村:我在广州住过两次,加起来有三年多。我不会写以广州为主题的小说,今后也不会写以任何城市为主题的小说了。我写了成都,被成都批判;写了深圳,深圳人也不待见我,我总要为自己保留几个地方吧?

  快报:你写的作品,调子总是很暗,而且很尖锐,你为什么很少写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的东西呢?

  慕容雪村:有那么多温暖和振奋的书了,我又何必再去凑热闹?我相信人间美好,但在写作时,更喜欢选择那些有力量的事实和情节,而我认为,有力的事实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事。也许,以后我会有所变化,以前所写的都是很冷的世界很冷的心,今后也许会写一写很冷的世界很暖的心。




著名作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马上去广西什么地方逛逛去
我怀疑传销最初从台湾引进到大陆除了经济目的以外,还附带有政治目的。

而现在地方政府纵容传销,除了保护本地经济以外有借刀杀人的意图。反正钱到了本地,就基本贡献给本地了。
唉,我现在有个叔叔一家就是去合肥搞传销了,把他们家的拆迁款和我奶奶的钱全投到传销上了,还和我们家闹翻了,我爸爸几十年一直都很照顾他,也被他给气的彻底灰心了。
其实高层和那些听课的也没什么不同。a某个换了马甲的商家在米国过得不咋地,跑到中国来,把某铁娘子给故弄住,当成靠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