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科幻啊:探秘中国唯一核武器生产单位:一台加速器值7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1:07
不知道发哪,就发陆版了
http://news.qq.com/a/20130520/02 ... 012&ptlang=205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激光驱动装置原型






在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7300余名技能人员就像科研人员的左膀右臂——

他们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这里云集了一大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端科研人才。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科学家的身边,还有一群技能人才,他们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特制的刀片在设备上飞速地旋转,发出刺耳的声音,音量不大,却给旁人耳鸣般的不适感。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两名实验人员正专心调试一台名为“单点金刚石飞切”的工程样机。

外行人看不出来,这台看上去极其普通的机器,其实是中物院自主研发的高精尖设备,它将应用于国家重点科研工程建设项目,能将粗糙的材料表面加工为表面粗糙度达纳米级的镜面。

因为这台设备特殊的用途,作为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物院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自主研发。

夏欢就是团队中的一名科研人员。彼时和他站在一起工作的,还有一名技能人员——高级技师韩长庆。

“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做什么实验、调整什么参数都得向韩师傅请教。”夏欢说。

这位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后在中物院取得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坦言,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总会向职业学校毕业的韩师傅寻求答案。夏欢的很多设想,要通过韩长庆的操作才能变为现实。

而在隔壁实验室的一台磁流变抛光机床前,科研人员说,研制这台设备耗时10年,项目组有10多人,包括博士、硕士,还有3名技能人员。

“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助理徐彦霖说,这是因为中物院的科研工作要求有很强的工程实现能力。

所谓工程实现能力,就是要把设想和图纸变成实际的产品。中物院承担了我国核武器研究、设计、制造、交付部队,到退役后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任务,这就要求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如果产品制造不出来,所有的设想都是纸上谈兵。

但在尖端的研究项目中,工程实现的环节异常专业,不是搞研究的硕士、博士做得出来的。

在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为了保证一台价值7亿元的加速器的顺利运行,50多名科研人员和大约15名技能人员一道,共同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和设备的运行维护。

技师王利鸣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个高级知识分子扎堆儿的研究室里,他的地位无可替代。

“一个物理思想如何实现?需要相应的装置和平台不断地实验验证,而设计、安装和调试这些装置与平台,需要科研人员与技能人员的不断磨合,需要技能人员专业的操作。”王利鸣所在研究室主任石金水说。

作为中物院人才队伍管理中枢——人事教育部历来都重视管理、科研、技能3支队伍的统筹均衡发展。部长刘瑞根说,由于核武器特殊的技术要求,对一切工艺都是“极限状态”的要求,马虎不得,所以要有一支强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来支撑加工制造环节。

技师和院士一样,都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初期,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紧密配合的格局就已经在中物院形成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研究员徐志磊记得,1960年代他在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的时候,就是楼上搞研究,楼下抓生产。科研人员的设计图纸拿到楼下就可以请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做出样品或产品来。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刘瑞根说,全院7300名技能人员中,有大约1400名分散在各个研究室,他们紧紧“围着科学家转”,配合实验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其余的技能人员,则分布在各个生产车间,通过中物院的分工大系统,加工、生产、定型、试验、列装产品。

作为中物院的重大科研项目,流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Z箍缩实验平台(简称PTS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PTS装置研制突破了激光触发开关、多路同步汇流、高能量密度传输等关键技术,装置峰值功率达到20TW、电流8.4MA,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与项目的30多人科研团队中,有近10名技能人员。

从实验室人员介绍中,既有PTS项目的发起人、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丁伯南,如今项目的负责人、加速器及脉冲功率技术专家、所长邓建军博士,也有高级技师戴英敏的图片和简历。技师和院士一样,都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多的技能人员通过中物院的大系统,间接参与到前沿项目中。他们分布在中物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在这个协同大系统中,他们在另一个层次上扮演着科学家助手的角色。助理研究员计策说:“一所设计,二所诊断,六所机械加工,八所制靶,九所计算……每个环节都有技能人员的身影。”

他们认为,各个研究所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分工,技能人员是合作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链条上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直接影响全院的科研进程。

徐志磊院士认为,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科学家的助手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分散型的助手,与科学家面对面磨合,直接帮助科学家完成想法到现实的转变。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另一种情况,即在一个大型科研生产机构,部门间的配合要多于人和人之间直接的配合,这种精确的分工必然要求有一支专业化极高的团队来完成加工制造环节的工作。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充当科学家的助手,技能人员在实现科学家想法的道路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徐志磊说。

寻找技能人才的黄金比例

缺乏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曾经是一些科研机构的烦恼。201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

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间值要求在0.2~0.25微米之间,晶片怎样安装一直困扰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才生”。

后来,林院士把这项任务交给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里的一名职校毕业生邵平。不到一个月,这名职校生就找到一种新的支撑办法,解决了困扰众多“高才生”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这引起了很多院士的同感。林尊琪说,从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物院的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在中物院,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能人员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用徐志磊院士的话说:在中物院的事业中,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制造生产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

数据显示,中物院有86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之外,中物院还拥有大约7300名技能人员,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最前沿,他们将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装备和产品。

在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常强调的一组数据是“4∶6”——所里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人数比例。在他的眼里,“4∶6”是所里人才队伍的黄金比例。

包括国家一些部委负责人在内的很多参观者,对中物院的技能人才队伍表达了羡慕之情。

“如果我们设计得很好,却做不好,显然会影响科研效果。”王宝瑞说,所里能完成高精尖领域的科研项目,离不开高水平的技能人员。

王宝瑞以“国家队”的标准来建设自己的技能人才队伍,每年光用于培训的资金就达150多万元。

更让王宝瑞引以为傲的是,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是高手云集的地方。2006年以来,该所先后从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引进获奖选手86人,占引进技能人才总数的80%。

在2008年全国数控大赛上获奖的孟庆津,就是在赛场上被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人教处副处长李正荣“盯”上的。随后,他被请到中物院参观并于次年与这所尖端科研机构签约。

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孟庆津在中物院第20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位初级工因此实现“三级跳”,拿到了技师资格。而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技术工人至少要15年时间才能从初级工晋升为技师。

在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代毅的眼里,从大赛中选人的思路是对的。他们相中的孟庆津,不负众望,在2012年第5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职工组第一名,拿了个全国冠军。

徐志磊院士近日专程到车间了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孟庆津等青年技能职工座谈交流。他表示,未来20年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将有长足的发展,3D打印、人机交互、无线通信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希望技能人员多学习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为更加智能、柔性、精准的先进制造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物院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全院性职业技能比赛。

代毅说,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特意为技能人员铺设“快车道”。通过这种以赛促训的机制,初级工可以跨越中级工、高级工的级别,直接成为技师。

而在很多单位几乎已经封顶的高级技师级别,在中物院又实现了新突破,“高级技师还可以晋升为特级技师”。

“国家有各类科技进步奖,可技能类的大奖不多见。”作为人事教育部部长,刘瑞根说,“中物院要有所突破,奖科学家,还要奖优秀的技能人才。”

在4月刚刚发布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革新成果奖励暂行办法》中,中物院决定,设立技术革新奖,激励那些作出贡献的技能人员。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刘瑞根说。不知道发哪,就发陆版了
http://news.qq.com/a/20130520/02 ... 012&ptlang=205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激光驱动装置原型

HHHHH.jpg (61.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22:39 上传






在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7300余名技能人员就像科研人员的左膀右臂——

他们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这里云集了一大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端科研人才。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科学家的身边,还有一群技能人才,他们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特制的刀片在设备上飞速地旋转,发出刺耳的声音,音量不大,却给旁人耳鸣般的不适感。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两名实验人员正专心调试一台名为“单点金刚石飞切”的工程样机。

外行人看不出来,这台看上去极其普通的机器,其实是中物院自主研发的高精尖设备,它将应用于国家重点科研工程建设项目,能将粗糙的材料表面加工为表面粗糙度达纳米级的镜面。

因为这台设备特殊的用途,作为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物院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自主研发。

夏欢就是团队中的一名科研人员。彼时和他站在一起工作的,还有一名技能人员——高级技师韩长庆。

“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做什么实验、调整什么参数都得向韩师傅请教。”夏欢说。

这位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后在中物院取得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坦言,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总会向职业学校毕业的韩师傅寻求答案。夏欢的很多设想,要通过韩长庆的操作才能变为现实。

而在隔壁实验室的一台磁流变抛光机床前,科研人员说,研制这台设备耗时10年,项目组有10多人,包括博士、硕士,还有3名技能人员。

“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助理徐彦霖说,这是因为中物院的科研工作要求有很强的工程实现能力。

所谓工程实现能力,就是要把设想和图纸变成实际的产品。中物院承担了我国核武器研究、设计、制造、交付部队,到退役后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任务,这就要求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如果产品制造不出来,所有的设想都是纸上谈兵。

但在尖端的研究项目中,工程实现的环节异常专业,不是搞研究的硕士、博士做得出来的。

在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为了保证一台价值7亿元的加速器的顺利运行,50多名科研人员和大约15名技能人员一道,共同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和设备的运行维护。

技师王利鸣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个高级知识分子扎堆儿的研究室里,他的地位无可替代。

“一个物理思想如何实现?需要相应的装置和平台不断地实验验证,而设计、安装和调试这些装置与平台,需要科研人员与技能人员的不断磨合,需要技能人员专业的操作。”王利鸣所在研究室主任石金水说。

作为中物院人才队伍管理中枢——人事教育部历来都重视管理、科研、技能3支队伍的统筹均衡发展。部长刘瑞根说,由于核武器特殊的技术要求,对一切工艺都是“极限状态”的要求,马虎不得,所以要有一支强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来支撑加工制造环节。

技师和院士一样,都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初期,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紧密配合的格局就已经在中物院形成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研究员徐志磊记得,1960年代他在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的时候,就是楼上搞研究,楼下抓生产。科研人员的设计图纸拿到楼下就可以请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做出样品或产品来。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刘瑞根说,全院7300名技能人员中,有大约1400名分散在各个研究室,他们紧紧“围着科学家转”,配合实验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其余的技能人员,则分布在各个生产车间,通过中物院的分工大系统,加工、生产、定型、试验、列装产品。

作为中物院的重大科研项目,流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Z箍缩实验平台(简称PTS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PTS装置研制突破了激光触发开关、多路同步汇流、高能量密度传输等关键技术,装置峰值功率达到20TW、电流8.4MA,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与项目的30多人科研团队中,有近10名技能人员。

从实验室人员介绍中,既有PTS项目的发起人、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丁伯南,如今项目的负责人、加速器及脉冲功率技术专家、所长邓建军博士,也有高级技师戴英敏的图片和简历。技师和院士一样,都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多的技能人员通过中物院的大系统,间接参与到前沿项目中。他们分布在中物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在这个协同大系统中,他们在另一个层次上扮演着科学家助手的角色。助理研究员计策说:“一所设计,二所诊断,六所机械加工,八所制靶,九所计算……每个环节都有技能人员的身影。”

他们认为,各个研究所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分工,技能人员是合作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链条上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直接影响全院的科研进程。

徐志磊院士认为,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科学家的助手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分散型的助手,与科学家面对面磨合,直接帮助科学家完成想法到现实的转变。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另一种情况,即在一个大型科研生产机构,部门间的配合要多于人和人之间直接的配合,这种精确的分工必然要求有一支专业化极高的团队来完成加工制造环节的工作。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充当科学家的助手,技能人员在实现科学家想法的道路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徐志磊说。

寻找技能人才的黄金比例

缺乏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曾经是一些科研机构的烦恼。201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

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间值要求在0.2~0.25微米之间,晶片怎样安装一直困扰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才生”。

后来,林院士把这项任务交给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里的一名职校毕业生邵平。不到一个月,这名职校生就找到一种新的支撑办法,解决了困扰众多“高才生”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这引起了很多院士的同感。林尊琪说,从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物院的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在中物院,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能人员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用徐志磊院士的话说:在中物院的事业中,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制造生产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

数据显示,中物院有86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之外,中物院还拥有大约7300名技能人员,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最前沿,他们将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装备和产品。

在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常强调的一组数据是“4∶6”——所里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人数比例。在他的眼里,“4∶6”是所里人才队伍的黄金比例。

包括国家一些部委负责人在内的很多参观者,对中物院的技能人才队伍表达了羡慕之情。

“如果我们设计得很好,却做不好,显然会影响科研效果。”王宝瑞说,所里能完成高精尖领域的科研项目,离不开高水平的技能人员。

王宝瑞以“国家队”的标准来建设自己的技能人才队伍,每年光用于培训的资金就达150多万元。

更让王宝瑞引以为傲的是,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是高手云集的地方。2006年以来,该所先后从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引进获奖选手86人,占引进技能人才总数的80%。

在2008年全国数控大赛上获奖的孟庆津,就是在赛场上被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人教处副处长李正荣“盯”上的。随后,他被请到中物院参观并于次年与这所尖端科研机构签约。

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孟庆津在中物院第20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位初级工因此实现“三级跳”,拿到了技师资格。而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技术工人至少要15年时间才能从初级工晋升为技师。

在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代毅的眼里,从大赛中选人的思路是对的。他们相中的孟庆津,不负众望,在2012年第5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职工组第一名,拿了个全国冠军。

徐志磊院士近日专程到车间了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孟庆津等青年技能职工座谈交流。他表示,未来20年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将有长足的发展,3D打印、人机交互、无线通信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希望技能人员多学习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为更加智能、柔性、精准的先进制造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物院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全院性职业技能比赛。

代毅说,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特意为技能人员铺设“快车道”。通过这种以赛促训的机制,初级工可以跨越中级工、高级工的级别,直接成为技师。

而在很多单位几乎已经封顶的高级技师级别,在中物院又实现了新突破,“高级技师还可以晋升为特级技师”。

“国家有各类科技进步奖,可技能类的大奖不多见。”作为人事教育部部长,刘瑞根说,“中物院要有所突破,奖科学家,还要奖优秀的技能人才。”

在4月刚刚发布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革新成果奖励暂行办法》中,中物院决定,设立技术革新奖,激励那些作出贡献的技能人员。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刘瑞根说。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说得没错,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失衡严重,问题出在那里?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0 23:06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说得没错,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 ...
当代大学生心态还是老一套,觉得我读个本科研究生就比技工职专生强。就算同样是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比如机械设计、电机工程、农学等等都觉得是下力的活不学,非得挤管理、金融这类“高等人”专业。大学里不学真本事只会谈恋爱玩游戏,毕了业屁都不会就敢跟老板要高薪。所谓眼高手低就指的这帮玩意儿。其实真毕了业满大街都是学金融的,太多太滥了也就不值钱了
cavaral 发表于 2013-5-20 23:33
当代大学生心态还是老一套,觉得我读个本科研究生就比技工职专生强。就算同样是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比如 ...
对,说实在的,很多人往往容易忽视“物以稀为贵”这一很朴素的规律。但是要改变现今的社会生态的浮躁贪利、社会氛围的重白轻蓝、根深蒂固的“学而优择仕”传统观念等等,不是那么容易的,任重而道远。实际上很多人也是随现实的社会大流而身不由己,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家机器系统的考虑人才的范畴、阶梯层次、比例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引导。社会变革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设计,及持之以恒、有所作为的精神。
理科不知道,工科生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那简直是扯蛋。。
不过说到操控机床之类。还真的没人比得过老师傅,哪怕人家没文凭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掌握一个度。我们前30年重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是必要的,但发展到知识分子靠边站就过分了。同样的改革开放后30年,固然恢复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但发展到现今很少有人能安心从事蓝领工作的状况,也是有偏废的,矫枉过正。现在应当是思考如何引导到适度状态的时候了。
当代大学生心态还是老一套,觉得我读个本科研究生就比技工职专生强。就算同样是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比如 ...
可不是吗,以前上学我也是这样想,工作几年才发现自己错了。现在的孩子更自负
cavaral 发表于 2013-5-20 23:33
当代大学生心态还是老一套,觉得我读个本科研究生就比技工职专生强。就算同样是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比如 ...
很简单又很现实的原因,一是现在好单位门槛(比如某些垄断央企)越来越高,没个研究生学历基本没戏,二是很多专业(比如大部分理科和一部分工科类)就业选择单位少,薪酬低,发展空间小,学校还开这么多专业完全就是坑人。
除了部分脑残,大部分敢要高薪的应届生的确水平和能力不错,计算机专业毕业就给20万年薪的不少
学金融的学校一定要牛逼才行,不然只能去银行站柜台
吹水无痕 发表于 2013-5-21 01:15
理科不知道,工科生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那简直是扯蛋。。
不过说到操控机床之类。还真的没人比得过老师傅, ...
操作机床这类事情本来就是靠经验吃饭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1 01:32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掌握一个度。我们前30年重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是必要的,但发展到知识分子靠边站就过分 ...
很简单的原因,是全国工人的平均薪水高还是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水高?
仅从待遇来看,很多发达国家专业技工的工资并不比科研人员低,高级别的技工更是和高级科研人员(不是老板的科研人员)待遇相当。国内这样发展是正常的,以后技工的待遇还会更高。
隔壁宿舍的就是中物院的定向生,每次中物院领导来都会请他们吃饭。
技工甚至普工都比应届生工资高,但是社会很现实,你摇车床摇一身汗水女朋友都找不到,丈母娘是接受在银行工作的女婿还是在车间工作的女婿?现在国家管理层和现代企业管理层都将摆脱工程师治国治企阶段,就是制造企业高管也将是搞金融搞管理的居多,因为离开金融和管理现代企业玩不转。
a2free 发表于 2013-5-21 15:44
技工甚至普工都比应届生工资高,但是社会很现实,你摇车床摇一身汗水女朋友都找不到,丈母娘是接受在银行工 ...
现在的工程师背景的老总们早已在10年前搞定MBA的证件了,你能说他不是工程师还是非搞管理的?所以说现在要的还是多年前的老话“复合型人才”
国家栋梁啊 致敬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1 01:32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掌握一个度。我们前30年重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是必要的,但发展到知识分子靠边站就过分 ...
正解。特喜欢把一件事情往极端发展。直到危害扩大化、然后再一股脑的抛弃全部,重新开始。均衡是个什么东西,永远只是个口号。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0 23:06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说得没错,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 ...
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多是因为大学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技能,再加上大学生目光太高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0 23:06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说得没错,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 ...
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多是因为大学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技能,再加上大学生目光太高
ljx31066 发表于 2013-5-20 23:06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队伍,谁也不能落后。”说得没错,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 ...
学文史类的大学生过多。

找不到工作的也以文史类的大学生为主。

a2free 发表于 2013-5-21 15:44
技工甚至普工都比应届生工资高,但是社会很现实,你摇车床摇一身汗水女朋友都找不到,丈母娘是接受在银行工 ...
只懂管理,只懂金融,其实是玩不转企业的。

搞生产的企业,其管理的主要部分,就是管理生产和科研(对于有科研的企业)。
为什么搞生产的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提拔管理者,都是从一线的生产人员中提拔,而不是用学管理的大学生,硕士生,就是这个原因
金融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要知道,金融不论在何种企业中,其实都不能创造出任何生产的。一个企业,不做产品,转去把金融堪称命根子,是注定要完蛋的。
caoziliang 发表于 2013-5-21 09:00
操作机床这类事情本来就是靠经验吃饭
工业,不是只有操作机床而已。

工人,也不是只要有经验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