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是真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9:47:56
网传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意思是说形意拳是为杀戮而生的吗?为什么没听说形意拳打死人的传说?看到形意五行拳不象是有杀人的力量

补充内容 (2013-11-16 08:42):
希望能有对中国传统武术感兴趣的人们在此交流太极、形意的练法网传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意思是说形意拳是为杀戮而生的吗?为什么没听说形意拳打死人的传说?看到形意五行拳不象是有杀人的力量

补充内容 (2013-11-16 08:42):
希望能有对中国传统武术感兴趣的人们在此交流太极、形意的练法
是说形意拳见效快的意思吧?
运气好的话,BOXING半年也能打死人
信则有,不信则无
阿弥陀佛,撸主乃着相了
不用能顶尖,自卫的时候能干掉坏人就行了,哈哈
准备练五年形意拳,看看再说
能,练个十年就行来自: Android客户端
dizangli 发表于 2013-5-25 18:29
你想打死谁啊,打死人练功夫是最笨的途径,用枪用刀老鼠药都更方便
怎么这样理解?我的意思是形意拳一定要面向杀戮才能发展!
yangglemu 发表于 2013-5-25 21:16
能,练个十年就行
不是年长,是要挖掘身体的潜力,这样武术才能发展
怎么这样理解?我的意思是形意拳一定要面向杀戮才能发展!
跟杀戮无关,主要是讲旧社会形意拳不搞虚的,上来就练习打人,简单易学,当然现在越来越虚了
dizangli 发表于 2013-5-25 22:06
跟杀戮无关,主要是讲旧社会形意拳不搞虚的,上来就练习打人,简单易学,当然现在越来越虚了
看来老兄是知道底细的人,能不能给大家伙科谱科谱?
武术舞术化是潮流。被功夫电影洗脑几十年,谁还会多看一眼武术“丑陋”的本来面目。
开心谝谝 发表于 2013-5-26 07:49
看来老兄是知道底细的人,能不能给大家伙科谱科谱?
底细说不上,我也算个门外汉,但是如果你要学习形意拳,以我对这个圈子的了解,告诉你一句话:名气大的未必能打
太极不出门我信,我妈已经在家站桩站了一年多了,每天差不多3小时~
隐形火焰 发表于 2013-5-26 16:08
武术舞术化是潮流。被功夫电影洗脑几十年,谁还会多看一眼武术“丑陋”的本来面目。
体育比赛的动作远没有电影华丽,所以相对而言也是丑陋的,但观众还是有的。
是说形意见效快……
前几天去看武术大赛,看到形意拳、心意拳之类的参加套路比赛,好像他们有专门的一个组,看到裁判们打分,气个半死,直接走人不看了
武术家,其实就是对身体的机能特别了解的人,并且,一定要有所突破
而很少有人有主动杀人的动机,尤其是穷文富武的时代
   我们这里是形意3年打死人,  指的是形意容易出功夫,比太极好练。  

   站桩就是技击桩,三体式里面已经包含了钻拳和劈拳以及步法了,桩熟了,有了桩劲儿,就懂的了发力方法,可以轻易放倒普通人 ,学会五拳就不用说了。
   太极高手非常滑溜,跟他玩擒拿很难拿到,松的太好了。
我武长维扬 发表于 2013-6-1 23:11
我们这里是形意3年打死人,  指的是形意容易出功夫,比太极好练。  

   站桩就是技击桩,三体式里面已 ...
我现在每天只能站四分钟三体式,所以还是什么都感觉不出来
我认识一位是先学摔跤,后练心意。个子才1米5,实战很强。
文革武斗时曾打得对立派系到单位门口贴大字报"揪出打人凶手XXX"。
我认为,中国的武术一直就缺乏那种,一拳可以打烂骨骼的追求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 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 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 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似乎不难明门,但如何练到位却是需要研究的。现以杨式115式太极拳为例,谈谈个人练功体会。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 ,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 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足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人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在教学中常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 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识。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 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 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 ,后脚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 时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 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同。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 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式、弯弓射虎等动作。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抑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 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云:“腰胯微转鸟难飞。” 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作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及收脚动作。诸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 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性;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 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与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的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态势。用于提手上式、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 面反弹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击打对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使胯向侧前送去,或者意念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正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此时注意 放松会阴穴、腹股沟和膝关节,使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即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把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 发内劲把对方击倒或发放出去。如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及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把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 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等动作。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刻意用力向前挺)的同时,随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犹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 步的虚实转换。

   十三、扣胯

  实脚的胯根内扣,俗称扣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常用于搠手上式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以及单鞭掌与提手上式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 者扣胯的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臀部及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的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十三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白查。诸如哪个动作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的松活感觉是否良好等等。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 、抽胯、送胯等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松腰决窍在于松尾闾,前胯松开了,才能把腰松好。打坐双盘有助于松开前胯。松开骶骨就是松开后胯,不过较为难练。

  太极拳是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和难度较大,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之说。所以,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授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人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 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开,若两三年内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 的辅助功法(注意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要较好地掌握胯关节的开合、松沉与旋转,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是用意指导巧力,而不用拙力。
dizangli 发表于 2013-5-25 18:2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这么有经验的
开心谝谝 发表于 2013-6-7 20:44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 ...
说的好高深,没学过武术。被一个会拳击的体育生教过一次,知道打沙袋要用腰力背力。踢沙袋要摆胯鞭击。

能开个帖子谈谈空手道吗? 我对这个很感兴趣,鬼子国内把这个叫琉球起源的武术,琉球把这叫唐手。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拳法啊。
vikinds 发表于 2013-6-8 10:47
说的好高深,没学过武术。被一个会拳击的体育生教过一次,知道打沙袋要用腰力背力。踢沙袋要摆胯鞭击。
...
武术,中国的就够大家学的了,贪多不是好现象,从健身还是技击来说首先要继承,再就是要有突破


太极拳的概念
学理解释:太极哲理指导下的武术运动。

技术化解释:太极式的完整与流畅的动作方式产生的劲力及其技击运用。

形象化解释:一条龙在天空飞舞;波浪大海般的运动。

方法化解释:摇摆运动及其技击运用。

注:1、太极式的完整,2、太极式的流畅。

1.太极式的完整:开合的对称、交互与匀称。

开:两个力点之间的排斥力,或两个对称点距离的远离。

合:两个力点之间的吸引力,或两个对称点距离的靠近。

以左搂膝拗步为例:

开合的对称:上合(两肩)下开(两胯),左合(左肩左胯)右开(右肩右胯),后合(后背骶骨)前开(胸腹)。

开合的交互:右上左下合(右肩左胯),左上右下开(左肩右胯);后上前下合(背部腹部),前上后下开(胸部骶骨)。

开合的匀称:全身的开合数字上对等。

可通过下图理解开合与交互。图1代表两肩两胯四点或胸背骶腹四点,图2代表两肩两胯胸背骶腹八点。



      











              



2.太极式的流畅:动态的开合,或身体各点的有序化运动。

此为学究式打拳,如果不是聪明心细之人,反而受累,但是经常参照练习,必有收益。

我建议初学者常常联想大海的气势与龙的飞舞神采,它会让你自然进入太极拳的状态。

如果你不想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而想尽快获得太极拳功夫与技击能力,建议你练习三摇三摆及其对抗技术。



太极拳的动作结构剖析  
对于太极拳的动作结构,田老师作了如下剖析:

仔细剖析一下太极拳的动作结构,可以发现太极拳有两种基本的动作方式:摇转与摆动。摇转如推磨、摇马达,摇转中练出了转动力与牵动力,对抗中可以有效地引化对方的攻击力;摆动如钟摆、如抖绳,摆动中练出了惯性的冲击力与弹性的爆发力,对抗中可以获得强大的攻击力。

在发放过程中,摇的前半部是引化,后半部是进逼;摆的前半部是落空蓄劲,后半部是借力发放。

试看太极拳的招式,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等,都是两种动作方式、四步结构式,可见太极拳的技术设计是多么严密。

精简太极拳的动作方式可以集中精力在深度上研究太极拳的技术内涵与运用技巧,在提高技术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具体的招式,在广度上拓展太极拳的技术外延。从而在动作结构、动作质量、招式、推手、散打的内在联系上构建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体系。  



太极拳的内动  
田老师说:

大海运动的方式与大海的力量启迪出太极拳的动作方式与太极拳的劲力,于是,太极劲要求一个力发生在另一个力的过程之中。在过程之中做好了下一动作的准备工作。

正如大海掀起海浪一样,身体源源不断的把力量输送到肢体梢端,又源源不断的把力量从肢体梢端收回。在出劲与回劲的的过程中,身体的及时调整能让意识与身体两方面获得提前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后继动作更加稳定、沉实、快速、有力。

这样看,内动是发生在前一动作过程中的后一动作开始前的身体调整。它是太极劲的本性,也是实现太极劲的基本要求。

采用放松、宁静、缓慢的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感知到内动,更可以激发出身体本能的内在活力,从而使身体具有更加隐蔽的攻击力、强大的爆发力与摧毁性的打击力。

内动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使身体做得完整,以使身体具有完整的攻击力。太极拳在研究了劲力的流畅性的基础上,在发现了内动所具有的活力后,再一次展开了身体的完整性的讨论。



太极劲的三种状态


关于太极劲的状态,田老师答复说:

太极劲有三种状态:静态、柔态与刚态,体现了动静刚柔的统一。

以蛇的搏斗状态为喻:警戒态(静态)是蛇受惊而起、昂首注视,游走态(柔态)是蛇追随目标、移动侍机,攻击态或爆发态(刚态)是蛇找准目标、发动攻击。蛇的三种搏斗状态都是蛇的运动,太极劲的动静刚柔也是太极劲的自身表现。

传说张三丰观蛇搏斗而悟太极拳,王宗岳见波浪运动而定义太极拳,可能这是他们心中的武术世界吧。  

发放过程的四步骤
田老师说,发放过程由四个环节构成,即:

一个发放过程看似一个动作,其实是由四个环节构成,其中任何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发放过程的失败,因此,在发放技巧上发放过程就包含四个连续的步骤。从接手开始,分别经过引化、进逼、落空、发放。

引化:引开对方的攻击力点与力线。

进逼:贴近对方,用力量或气势逼迫对方在被动条件下出力反抗。

落空:使其反抗力没有着力点而出现重心漂浮、脚跟拔起。

发放:顺着对方重心移动方向发力。

发放过程的四个环节说明推手技术应具备相应的四种能力与技巧,只有经过系统训练后,才能熟练掌握一个完整的发放动作。







拔跟的原理与方法
田老师说:

根,下支撑的稳定性。拔根,破坏对方下支撑的稳定性的方法。

先做一个实验:用手按住一根弹簧,然后把手向下滑过,弹簧立即向上蹦起。

再谈一个经验:走楼梯时,不小心走空了一节,立刻头脑一空、身体僵硬、脚下漂起,身体随惯性力重重摔出。

当双方对抗力量均衡时,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对抗力,使对方失去对抗目标,对方就会在落空状态下身体向前冲出。对方前冲的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使一个非常轻微的摇晃,也是一个发放的机会。

可以用力量进逼对方,也可以用气势进逼对方,关键是要使对方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然后使其对抗力的目标消失,对方才会出现下支撑的不稳定状态。

若能用引劲引导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落空,或已知重心不稳而不甘心的企图寻找依托力而慢慢落空,效果将更好。

把收劲收在透劲处进逼对方,随后的快速的内收,能使对方产生激烈的落空;而保持着透劲的内收则更有迷惑性,可使对方不由自主的脚下浮起,为发放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推手中的弹性碰撞  
田老师说:

推手中有一种“钱投鼓”、“球碰壁”的现象,这是较高功夫层次的表现,被发者往往感觉愉快,有一种莫名的欣喜。细析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技巧。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1、是有根之物与无根之物的碰撞,2、是弹性的碰撞,3、是小物体与大物体的碰撞。

技术分析要求我们做到:1、落空使对方脚跟漂浮,2、需要松沉稳固的下支撑对抗力来接住对方落空状态下身体僵硬的前冲力(如果中途拦截效果将更好),3、在某个方向上用整体的凝聚力对抗其分散力。

再细究一下,可以发现对方还会主动的向后跳跃,这是对方为了维持平衡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被打欲跌须雀跃”。

从太极拳功法与技巧的一致性来看,太极劲中的收空之劲与紧紧伴随的渗透之劲在这一运用技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自身没有一定的功力、缺乏推手的感知与技巧,要完成这个综合性的技术是有一定难度的。

参照太极劲、空劲、拔根、发放步骤、动作方式等相关的太极拳讨论,有助于对这个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关于太极劲
问:田老师,太极劲到底如何理解?

答: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收,吸收、接收、内收之义。收劲是由外向内的劲。收劲意欲把放出的劲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

透,渗透、穿透、通透之义。透劲是由内向外的劲。透劲意欲把收人体内的劲向外透达,如有巨大的力量从体内向外奔发。

二劲相吻接,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透劲是收劲的外放,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人。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故名之为太极劲。

太极劲与非太极劲(外力)中的阴阳配合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系统,因而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功能。在外力系统中,对立的二劲各自为阵.处于交替运行的状态,如收劲与透劲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劲,但它们通过互相让位的方式来配合,取得了二者的协同。而在太极劲系统中,对立的二劲则是同时并存、互相渗透,形成了交互运行的状态。



沉劲与升劲的交融
田老师讲到:

沉劲与升劲是一对互相依赖、互相映献的两种劲力。

沉劲是肌肉与关节的放松条件下身体各环节所产生的向下沉坠或沉落的力量,分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静态的沉劲如同衣服挂在衣架上一样,动态的沉劲如同石头在水中下落。

升劲是支撑或推举身体向上升腾的力量,也分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静态的升劲如同衣架支撑住衣服一样,动态的升劲如同千斤顶的上升。

放松自有沉劲,与沉劲相伴的是升劲。

沉劲与升劲的交融是太极拳内力发动的基础,是培养太极劲特殊气质的核心要素,长期练习可以产生外似绵软流畅而内含沉重厚实的力量,并可以提高肌肉的应激与爆发能力。





如何理解太极劲的二劲吻接  


田老师说:

先观看一下大海的运动,看看大海是如何掀起海浪的。

当海浪向上涌起时,大海已在酝酿下沉的力量;当海浪向下沉落时,大海又在酝酿涌起的力量。于是,一浪追赶一浪,滔滔不绝。

劲力的向外传递与向内回收,就如海浪的涌起与沉落。

当一个劲力发生在另一个劲力的过程之中时,对立的二劲已成为互相依赖不可分离的整体,这就是太极劲。



太极劲的动静与断续
田老师还介绍了太极劲的动静与断续:

太极劲的静态是一种搏斗的警惕状态,如蛇之惊起。此静保持在推手的各环节的衔接处,也保持在每一环节的动作过程之中。

在动态中寻找静劲就是要在动作的连续性中寻找断点。由于这个断点是自找的,所以它是自控的。把它保持在连续性中才能使自己的动作适应对方的时刻变化的动作节奏。

宁静态中触发运动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宁静,运动中保持静态的停止才是真正的运动,连贯中清楚断点才是真正的连贯,停顿中有着连贯的势态才是真正的停顿。

动静断连了然于胸并与动作的方式相一致,才能随机触发,与对方的运动同步合拍。

太极劲的动作方式最适合这个动作要求。把收劲收在透劲处,把透劲透在收劲处,二劲互相配合,即收之处既有透劲,即透之处即有收劲,让你进不来也退不去,牢牢跟紧,死死咬住,这正是同步合拍的奥妙。





空劲的方法与运用
在谈及太极劲时,田老师还讲述了空劲的方法与运用问题:

空是空间,空劲是获得空间的内收之劲。空劲如同收缩的球,从大球到小球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空间,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可以为引化与发放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球为喻是为了强调收劲的完整性,这样可以使全身的配合更加协调、动作更加干净。

在松随中增加一个空劲,可以使对方产生一个落空。怎样利用这个空间与落空状态来攻击对方,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对抗之初,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对方的落空程度较小,这时适合于引化;进逼后,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对方的落空程度也较大,此时才适合于发放。

从接手-空劲-引化、进逼-落空-发放的技巧,联想起太极劲与发放过程的四步骤,不难看出发放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正是源自于太极劲及其活动状态。



前后摆的原理与练习说明  
在田博士介绍《三摇三摆》体系中的“前后摆”时,我做了如下记录:

一、前后摆的动作方式

前后摆:身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

当手臂下垂前后摆动时,状如钟摆、如秋千;当手臂水平推拉摆动时,如同摇橹、如拉风箱。

二、原理

身体的冲击力、各环节的有序化运动、肌肉弹性力的充分利用。

三、要求

劲力发放的八字标准:惊弹抖擞松沉整透。

四、要点

掌握发力顺序,体验身体的波浪运动与躯干的冲击力。

向后摆动的用力顺序:

1、身体放松做好后弓(身体背部的弓形)并使脚落实(劲起于脚);

2、利用腿部肌肉受压迫后的弹性力向后推移身体(蹬之于腿);

3、腿力推动命门后移,上下力量有了联系(主宰于腰);

4、利用腰部的移动和身弓的张力带动肩背用力(力发于脊);

5、舒松的手臂受牵拉后顺势回带(形于手指)。

向前摆动的用力顺序:1、在手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身体放松向前移动做好前弓(身体前部的弓形),前脚跟抬起;

2、前脚跟积极下踩蹬腿,后腿也蹬腿,跟步上前,配合前腿发力(这样,既有一个腿脚的摆动,也有两个腿脚的配合摆动,此为惊弹力发生的根源);

3、命门后抵、气沉丹田、小腹收缩发力(加速了身体的摆动,提高了身体的抖擞力量);

4、利用前弓张力的反弹力和命门的摆动力的牵引力,胸脊再次摆动发力(动量迭加产生炸力);

5、手臂蓄劲前拍,一拍弹回(可以把前面积蓄的力量完整的深入到对方的身体之中,而产生动短、劲长、意远的透达效果)。

身体的波浪运动:一个摆动在另一个摆动的过程之中。

躯干的冲击力:躯干在移动过程中惯性力与弹性力。

五、练习方式与时间分配

1.柔和练习:体验身体的松活、摆动的牵引力和用力顺序。(50%);

2.劲感练习:轻轻体验摆动中的发力要求。(30%);

3.发劲练习:体验摆动的爆发力。(20%)。

六、练习步骤

1.并步定步,2.前后开步定步,3.进退活步,4.走路、坐卧等自由体验, 5.结合太极拳动作与推手实践变形练习。



田金龙讲解杨式太极拳的起势


太极拳的起势用来做什么? 打人的。:)

起势包含了上下摆。

上下摆分为四个步骤

1)松

膝盖微微往外分开,膝盖微微弯曲,命门突出,敛臀,含胸,松肩,松手。可以想象脚陷到泥地里。双臂由于含胸,略微的向前向内靠拢。

实战运用:

两人用力相抗,力量刚一接触,其中一人通过松撤去劲力,对方猝不及防因此失去平衡。

时机的掌握很重要,必须是刚一抗衡就松,所以听劲的练习非常重要。

松的定义:

力量刚一抗衡就撤劲。

动作越小越好,松的速度越快越好。

2)拔

膝盖微微收拢,蹬腿,沉胯,直腰,拔背。

实战运用:

让对方的脚跟拔起。

可以通过先发出一点松沉劲进行配合。比如双手放在对方身上,然后身体下沉,对方自然有反弹力。此时我做拔,也就撤去了沉劲,对方猝不及防,自动往上拔起。

3)悬

双臂纠缠在一起,但是脚和腰仍然灵活

和松的区别:

松的时候,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沉劲。如果双手放在别人肩上,对方应该能够感觉到一股向下的拉力。而悬是指双手轻轻地放在别人肩上,尽管身体也在放松(松腰),但是对方感觉不到这种变化。我理解为是手悬挂在对方的身上,而腰在续劲,为发劲做准备。脚底下的感觉来看,松的时候,脚完全落实,而悬的时候,脚跟微起。

4)夯

沉胯发劲。

一旦出手,不能犹豫,不留余力。  


   
这句话只是说形意拳容易出功夫。太极拳的松沉劲比较难把握,唉!现在太极的技击技巧不好学啊!高手在民间,找不到。想技击就学散打吧!我觉得更实用。健身的话太极不错的。柔和顺遂。
本文转载自研武山房的博客



孙门形意拳之三体式

2007-11-30 14:05   



凡练形意,入门首须站桩,或为混元桩,或为三体式不拘。三体式是基本之基本, 三体式练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会走的山, 推之不动, 浑元一体, 身法灵动又是另一种功夫, 是练十二形及以猴形为主才能显现的灵活身法。初习三体式亦以双重为宜,盖单重较为吃力,初学习之易憋气。一憋气,则气血必有失松和。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练后散步拍打以消火气。桩功站得好,不仅拳术基础扎实,而且一站气沛周身,掌指、劳宫穴的热流、气感,虽处于静态,却有抻筋拨骨、调整五内、惊起四梢之效。站桩要松、静、自然,四肢百骸要放松,内心要安静,尽量去除杂念,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稍有感觉就觉得是否得气、得内劲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可能过两天,这些感觉就消失了。养气、练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成的,臻极境者,一由虚心,一由恒性。要避免三害,即挺胸、努气、拙力。内气不是有形有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初学者往往努气拙力,而自以为是,越是这样,反而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所以要保持自然,以舒适为度。开始会觉得很累,坚持就能体会到这就是气功,站桩就是养气。  



桩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强体增力。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体式是最重要的技击桩,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么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作为搏击入门,桩功站到心清气爽,内外舒适,就可进行五行单操,并在单操中练桩,交替进行。



第一部分初学者练习三体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体顶项胸腹四肢骨节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初学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确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观),时不时地会使上僵力(客观),无所谓,这是必经之过程。力必由僵至顺,否则无法知道僵与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适,肌肉骨节之酸痛及发热出汗肤痒等不适。一旦能保持正确的身架30--60分钟不散而无任何不适之时,再持之半月即可适应打拳之需要了,进而可以学习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进而习五行拳,练习重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七:三,练习三体式时仍以耐受为主,而打五行拳则重在发力,不管有无整力,劲顺与不顺,均须发劲,因为劲必由不顺而至顺,持之数日(长者可以一两年,短者三个月足矣)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五:五,此时则需练劲。  



第三部分 行家练法:对于练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练习三体式重在神的修为。可以用灵字形容,即站三体式练灵劲活劲。   



站三体式36口气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约2个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桩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尽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觉髋关节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体会这种感觉。放松了,有了基础,再慢慢放低架子。要体会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轻时应有一些辅助功法,让肌肉发开来。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内劲训练打下基础。俯掌为督脉劲(阳面劲),而立掌为任脉劲(阴面劲),两者都有侧重,阳面即背面,阴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气,立掌容易得劲,想早得气感,立掌较快较强烈。  



并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后脚距离一膝加一拳),双膝曲,前膝关节夹角165度左右,后膝关节夹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内扣(约15度),后足掌与两足轴连线夹角约45度,前膝内扣,后膝内裹(转后胯使后膝裹向内侧),上身与后大腿于一垂线上(即垂直于地面),后小腿与地面夹角约45度,(前三后七,即为重力分配于前腿三分分配于后腿七分)两胯内收,敛臀勿使后撅(即所谓提肛撮谷、谷道内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贴于脐下丹田处(脐下二寸)肘与肋贴,左手前伸,食指挑起与鼻尖相对(三尖相对: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脚尖相对)(前挺后蹋是指前手掌挺劲五指顺向前挺,后手掌蹋劲五指皆翘,前手腕顺后手腕尽力曲)肘内扣,沉肩顺劲,坠肘护腋,含胸拔背,颌收项顺顶悬。



三体式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单重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初学入门,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动作合于规矩,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

站中架子四到五分钟,两个月了,身体明显比以前好的多,是健身的个好方法
nofengshuang 发表于 2013-5-28 18:10
太极不出门我信,我妈已经在家站桩站了一年多了,每天差不多3小时~
从时间上来讲,这样练的话,桩功肯定是不错了。如果没练出桩功,那是方法不对。很多人就是因为方法不对而白费时间。
告诉楼主一个秘诀,凡是让你一个桩练几年的师傅,你就可以不要跟他玩了,在训练中教你如何用意念的,也不要跟他玩了,为什么形意拳说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训练简单成效快,要是几年桩不出门,那还是形意拳吗?那成了太极了,说白了,形意拳或者说心意、意拳之类,就是传统武术中的拳击,就几个简单的动作,拳击是直勾摆,形意是崩劈钻炮横,练步法,甭管怎么练,练不快的步法就是扯淡,什么是好的步法?就一个字:快
你想想,如果不是简单易学成效快,你练一年凭什么打过人家练好几年的?
吹的成分多了,作为搏杀技术的泰拳也不敢说随随便便就打死人
杀人还得靠阴招,现代武术是不太可能啦
昨夜又见流星 发表于 2013-7-7 00:15
吹的成分多了,作为搏杀技术的泰拳也不敢说随随便便就打死人
泰拳是现在搏击运动相当强悍的,对抗程度远超散打,比那些骗人的国术强百倍。但也不是致死率很高。
kinglizaijun 发表于 2013-7-8 22:33
泰拳是现在搏击运动相当强悍的,对抗程度远超散打,比那些骗人的国术强百倍。但也不是致死率很高。
我感觉中国的搏击全面一些,拳、腿、肘、摔法、擒拿都能用到。
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
...
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