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中国很吵,但更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27:23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试图通过晚清爆发革命的背景来分析今日之中国社会。近一两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国内走红,从法国大革命根源来审视今日中国的文章也多起来。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断言中国“正处于革命火山口上”的观点,还是认定中国“难以爆发革命”的看法,多数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缺乏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
笔者以为,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同于改革开放伊始时期,也不同于邓小平南巡之时。中国社会政治心态一边倒的时代已经过去。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矛盾多元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多元化、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凝聚改革共识固然很难,但凝聚革命共识恐怕更难。
关于革命起因,流传的说法靠不住
先谈谈关于革命起因的说法,当下那两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第一个是经济繁荣和革命的关系。舆论界流行的说法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法国是旧君主制最繁荣时期,但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这个说法显然与真实的历史事实有悖。从革命爆发前的一些历史事实看,经济恶化才是最深刻的革命根源。1788年,法国农村爆发饥荒,面包价格大涨,全国因饥饿引起患病和死亡的人数开始增加。与此同时,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涌入法国,法国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倒闭。法国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国家债台高筑,从而揭开革命序幕。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却被一句似是而非的“经济繁荣加速革命”所掩盖。照这个奇怪的逻辑,好像只有贫穷才能避免革命了。
第二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对一个充满弊端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所谓“改革势必引发革命”。这也是一个伪命题。从表面现象上看,改革揭开了过去密封的盖子,社会似乎确实因此而出现混乱和动荡。但是,从根本上说,如果一场社会改革能够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革命爆发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如果美国不在大萧条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重大改革,不在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60年代进行社会改革,很难说美国不会爆发革命。
改革不断消化民怨
来看看中国的情况。由于“文革”的冲击,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也严重匮乏。而且当时中国发展的整体水平要比苏联东欧集团落后很多,社会生活水准也低很多。那时的中国应该比后来的苏东国家更容易发生革命。为什么中国躲过这一劫呢?
“文革”结束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非常清晰,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跟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矛盾。从体制外的“西单民主墙”到体制内的“理论务虚会”,当时人们最反感或最痛恨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和高度集中的经济路线。当一个国家普通民众的需求跟既有制度成社会主要矛盾时,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极易发生。好在当时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尚值盛年,国际环境相对良好。民众对既有制度的愤怒最终通过有序而渐进的改革平息下来。
30多年的改革使得数亿中国人脱贫,全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通过对既有制度有控制的改革逐渐解决了人民群众跟既有制度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避免了崩溃。所以在中国,同样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化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是改革开放化解了革命冲动。这跟坊间流传的经济繁荣时期会出现革命,或改革会导致革命这两个说法正好相反。
多元化从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会基础
如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进步很少有人能否认,但今天中国社会矛盾远较过去复杂,民众不满也在增加,革命是否再次“临近”中国了呢?笔者以为,恰恰是中国改革带来的矛盾多元化和社会多元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革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革命并不仅仅是“破”,还要有“立”,要有未来建立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社会运动就只能是无政府运动而非革命。而在当今中国,由于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社会矛盾已经从改革初期简单明晰的状态转化为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格局,决定了社会很难形成共同的革命目标。
中国今天的社会矛盾已经不再简单是人民大众的社会需求跟改革前社会制度的矛盾,大多数民众向往的理想王国也不再简单是西方国家或港台社会。出现这个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30多年经济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医疗、教育和住房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感,两极分化成为矛盾冲突点。今天的中国社会既有改革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问题,又有在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过程中引发的新问题。利益多元化使得民众很难众口一词地对现有社会问题提出相同主张,很难一边倒地以某个国家的制度作为中国的追求目标。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众曾经一边倒地“反左”,一边倒地追求西方和港台模式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政治态度从集体反左演变为左、中、右三种,持中间态度的民众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担心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丧失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稳定实际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国民的心态。这种情形在20或3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社会多元化是一个巨大进步。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使得社会很难一边倒地向某个方向倾斜,从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会基础。表面上,多元化社会似乎显得嘈杂不安,难以一眼就看到社会共识。但社会最终会在相互冲突的主张中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一个充满各种不同意见和主张的社会远比一个一边倒的社会安全得多,也健康得多。
(作者是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3_05_14_144373.shtml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试图通过晚清爆发革命的背景来分析今日之中国社会。近一两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国内走红,从法国大革命根源来审视今日中国的文章也多起来。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断言中国“正处于革命火山口上”的观点,还是认定中国“难以爆发革命”的看法,多数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缺乏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
笔者以为,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同于改革开放伊始时期,也不同于邓小平南巡之时。中国社会政治心态一边倒的时代已经过去。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矛盾多元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多元化、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凝聚改革共识固然很难,但凝聚革命共识恐怕更难。
关于革命起因,流传的说法靠不住
先谈谈关于革命起因的说法,当下那两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第一个是经济繁荣和革命的关系。舆论界流行的说法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法国是旧君主制最繁荣时期,但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这个说法显然与真实的历史事实有悖。从革命爆发前的一些历史事实看,经济恶化才是最深刻的革命根源。1788年,法国农村爆发饥荒,面包价格大涨,全国因饥饿引起患病和死亡的人数开始增加。与此同时,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涌入法国,法国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倒闭。法国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国家债台高筑,从而揭开革命序幕。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却被一句似是而非的“经济繁荣加速革命”所掩盖。照这个奇怪的逻辑,好像只有贫穷才能避免革命了。
第二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对一个充满弊端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所谓“改革势必引发革命”。这也是一个伪命题。从表面现象上看,改革揭开了过去密封的盖子,社会似乎确实因此而出现混乱和动荡。但是,从根本上说,如果一场社会改革能够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革命爆发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如果美国不在大萧条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重大改革,不在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60年代进行社会改革,很难说美国不会爆发革命。
改革不断消化民怨
来看看中国的情况。由于“文革”的冲击,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也严重匮乏。而且当时中国发展的整体水平要比苏联东欧集团落后很多,社会生活水准也低很多。那时的中国应该比后来的苏东国家更容易发生革命。为什么中国躲过这一劫呢?
“文革”结束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非常清晰,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跟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矛盾。从体制外的“西单民主墙”到体制内的“理论务虚会”,当时人们最反感或最痛恨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和高度集中的经济路线。当一个国家普通民众的需求跟既有制度成社会主要矛盾时,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极易发生。好在当时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尚值盛年,国际环境相对良好。民众对既有制度的愤怒最终通过有序而渐进的改革平息下来。
30多年的改革使得数亿中国人脱贫,全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通过对既有制度有控制的改革逐渐解决了人民群众跟既有制度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避免了崩溃。所以在中国,同样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化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是改革开放化解了革命冲动。这跟坊间流传的经济繁荣时期会出现革命,或改革会导致革命这两个说法正好相反。
多元化从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会基础
如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进步很少有人能否认,但今天中国社会矛盾远较过去复杂,民众不满也在增加,革命是否再次“临近”中国了呢?笔者以为,恰恰是中国改革带来的矛盾多元化和社会多元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革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革命并不仅仅是“破”,还要有“立”,要有未来建立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社会运动就只能是无政府运动而非革命。而在当今中国,由于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社会矛盾已经从改革初期简单明晰的状态转化为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格局,决定了社会很难形成共同的革命目标。
中国今天的社会矛盾已经不再简单是人民大众的社会需求跟改革前社会制度的矛盾,大多数民众向往的理想王国也不再简单是西方国家或港台社会。出现这个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30多年经济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医疗、教育和住房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感,两极分化成为矛盾冲突点。今天的中国社会既有改革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问题,又有在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过程中引发的新问题。利益多元化使得民众很难众口一词地对现有社会问题提出相同主张,很难一边倒地以某个国家的制度作为中国的追求目标。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众曾经一边倒地“反左”,一边倒地追求西方和港台模式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政治态度从集体反左演变为左、中、右三种,持中间态度的民众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担心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丧失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稳定实际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国民的心态。这种情形在20或3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社会多元化是一个巨大进步。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使得社会很难一边倒地向某个方向倾斜,从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会基础。表面上,多元化社会似乎显得嘈杂不安,难以一眼就看到社会共识。但社会最终会在相互冲突的主张中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一个充满各种不同意见和主张的社会远比一个一边倒的社会安全得多,也健康得多。
(作者是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3_05_14_144373.shtml
根本没达到,网上是吹牛不收税,买卖都没收。
这算是替老美的模式唱赞歌吧O(∩_∩)O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担心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丧失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稳定实际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国民的心态。这种情形在20或3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一潭死水
那该多没意思哪
还望少贴或不贴标签
说的好

我不喜欢一个声音的社会

求同存异
坚持底线
连底线都没有的多元化很健康吗?
越吵越像台湾!我有这感觉!吵到最后,老百姓谁也不信了!
一个国家,一个梦想,一个声音,方能成事
推进政改,合理持续宣传正能量同时加强社会民主监督。
多元化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重构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流派也就是还处于“摸石头过河”实践沉淀过程,但现实却急需对我们过去的几十年作出总结得出构建未来有意义的理论成果,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确实缺少智慧,拾人牙慧的多,思考的少,甚至发展到靠骂来刷成在感。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发展已大大落后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了。
内置猫666 发表于 2013-5-19 17:14
多元化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
顶!这个主流价值观是必须积极向上的。
看看老马的竞选州长一切都释然了
多元化要有底线,宪法还在,法律还在

皿煮之后杀全家,再来一次嗡嗡嗡,坚持阶级斗争…

类似的有人生威胁,宣扬暴力的东西放到所谓自由多元的西方去试试?一旦被人控告,吃牢饭是必须的。
一切以法律为前提,然后大家在这圈里吵,如果歧义太大,权衡利弊后可以修改下法律嘛。但是跳出这个法律框架,管你是左还是右,统统拿下。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3-5-19 19:47
多元化要有底线,宪法还在,法律还在

皿煮之后杀全家,再来一次嗡嗡嗡,坚持阶级斗争…
可是现实是喝奶粉都能喝到去坐牢这又怎么说?到底谁是暴力,谁不讲理?
banbridge1525 发表于 2013-5-19 20:33
可是现实是喝奶粉都能喝到去坐牢这又怎么说?到底谁是暴力,谁不讲理?
那些娇情的人会有报应的
xxg1017 发表于 2013-5-19 20:39
那些娇情的人会有报应的
对啊,最后全中国人民放弃国产奶,不惜忍辱负重走私,这是怎么样的矫情。
xxg1017 发表于 2013-5-19 19:53
一切以法律为前提,然后大家在这圈里吵,如果歧义太大,权衡利弊后可以修改下法律嘛。但是跳出这个法律框架 ...
你这就是三权分立的思想,不符合大爷要什么就得有什么的土老板思想,就是反动。
banbridge1525 发表于 2013-5-19 20:46
对啊,最后全中国人民放弃国产奶,不惜忍辱负重走私,这是怎么样的矫情。
矫情的是港灿,是奶粉不是白粉,这可以增加当地GDP的好事,被一些矫情的东西搞得这么大动静。本来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硬生生的被弄的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国产不好,我去买进口的,这算娇情?
连底线都没有的多元化很健康吗?
所以现在想通过搞中国梦'弥合价值冲突,逐步设定底线,将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冲击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PLApolymer 发表于 2013-5-14 20:55
一个国家,一个梦想,一个声音,方能成事
上帝让人类无法建造巴别塔的手段就是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

PLApolymer 发表于 2013-5-14 20:55
一个国家,一个梦想,一个声音,方能成事


这种国家大部分都完了
PLApolymer 发表于 2013-5-14 20:55
一个国家,一个梦想,一个声音,方能成事


这种国家大部分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