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合肥】大明黔国公安陆侯吴复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5:01
  吴复墓位于肥东县陈集乡秦湖村。吴复字伯启(1327—1383),今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人。元末率群雄揭竿而起,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封安陆侯。死于普安(今贵州安顺市),死后封为黔国公,谥威毅。吴复墓,采用东西向,墓向坐东向西,墓前是一条宽10米的神道,享堂、神墙不复存在。现存神道上有一组石灰岩立体雕塑位于神道两边。自东向西相对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人、华表。刻工采用镂空为浮雕相结合,刀法精湛,为元末明初风格,形象栩栩如生。




  吴复墓,今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陈集乡秦湖行政村响堂任自然村,旧名凤凰地,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谕葬,将吴复灵柩从普定迁葬故乡,即今址。
  
  响堂任村,盖因吴复墓神道前,原建有其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后任姓繁衍成村,故当地得名“享堂任村”,流传至今久之,则变成了“响堂任村”。今村中任姓已然不多,大多为外来姓氏。
  
  吴复墓位于响堂任村中部,坐东朝西。吴氏后人传说,当年吴复灵柩由船运回,在此处(此地名曰秦湖,传为洪泽湖泛滥区)搁浅,经刘伯温卜地,遂葬此处,其墓前为一马平川,面向大湖,背枕高岗,墓园整体呈凤凰展翅状,吴复墓位置正在凤凰胸前。还有一则传说则是,吴复死后,朱元璋命刘伯温到合肥附近选墓地,路过吴复家乡八斗岭,一只凤凰冲向刘伯温,刘伯温追赶之时,凤凰落到对面小山坡上,形成今天的凤凰地,于是刘伯温把吴复墓建于该凤凰颈背上。吴复墓建好后,一姓任的村民负责看护墓前的石雕和享堂,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当地人把这里叫享堂任村。

  吴复下葬后,其生前所辖邓、守二位裨将亦附葬于墓前,至今,吴氏后人祭祀时仍不忘此二位忠心卫主之人。




吴复墓位于肥东县陈集乡秦湖村。吴复字伯启(1327—1383),今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人。元末率群雄揭竿而起,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封安陆侯。死于普安(今贵州安顺市),死后封为黔国公,谥威毅。吴复墓,采用东西向,墓向坐东向西,墓前是一条宽10米的神道,享堂、神墙不复存在。现存神道上有一组石灰岩立体雕塑位于神道两边。自东向西相对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人、华表。刻工采用镂空为浮雕相结合,刀法精湛,为元末明初风格,形象栩栩如生。

IMG_5071.jpg (745.5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吴复墓,墓前石五供

2013-5-8 10:48 上传




  吴复墓,今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陈集乡秦湖行政村响堂任自然村,旧名凤凰地,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谕葬,将吴复灵柩从普定迁葬故乡,即今址。
  
  响堂任村,盖因吴复墓神道前,原建有其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后任姓繁衍成村,故当地得名“享堂任村”,流传至今久之,则变成了“响堂任村”。今村中任姓已然不多,大多为外来姓氏。
  
  吴复墓位于响堂任村中部,坐东朝西。吴氏后人传说,当年吴复灵柩由船运回,在此处(此地名曰秦湖,传为洪泽湖泛滥区)搁浅,经刘伯温卜地,遂葬此处,其墓前为一马平川,面向大湖,背枕高岗,墓园整体呈凤凰展翅状,吴复墓位置正在凤凰胸前。还有一则传说则是,吴复死后,朱元璋命刘伯温到合肥附近选墓地,路过吴复家乡八斗岭,一只凤凰冲向刘伯温,刘伯温追赶之时,凤凰落到对面小山坡上,形成今天的凤凰地,于是刘伯温把吴复墓建于该凤凰颈背上。吴复墓建好后,一姓任的村民负责看护墓前的石雕和享堂,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当地人把这里叫享堂任村。

  吴复下葬后,其生前所辖邓、守二位裨将亦附葬于墓前,至今,吴氏后人祭祀时仍不忘此二位忠心卫主之人。

IMG_5109.jpg (621.9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吴复墓神道及石雕

2013-5-8 10:50 上传






  龟趺后即为神道,现经修复的神道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中间为砖石铺砌的道路,两旁为土路。神道南北两侧分立望柱、石控马俑、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连同龟趺,共计神道石刻11件。石刻所用石料,均为当地浮槎山花岗岩质,系用整石雕凿而成,为明初功臣墓典型特征。

  神道自西向东,一直延伸到墓冢前,入口处立有一通神道碑。
  
  如今可见,神道碑的碑额、碑身已失,据《合肥县志》记载,该神道碑碑文原为翰林学士刘三吾所撰(碑文内有两处明显时间错误)。
  
  墓前仅残存碑座龟趺一尊,1.5×0.9×0.8米,头残缺,覆龟板,踡足。现在,龟趺头部已经重新雕刻安装,龟身重新驮上了石碑,碑素面,尚未刻文字,碑额雕刻为四爪龙纹,但雕刻粗糙。






  龟趺后即为神道,现经修复的神道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中间为砖石铺砌的道路,两旁为土路。神道南北两侧分立望柱、石控马俑、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连同龟趺,共计神道石刻11件。石刻所用石料,均为当地浮槎山花岗岩质,系用整石雕凿而成,为明初功臣墓典型特征。

  神道自西向东,一直延伸到墓冢前,入口处立有一通神道碑。
  
  如今可见,神道碑的碑额、碑身已失,据《合肥县志》记载,该神道碑碑文原为翰林学士刘三吾所撰(碑文内有两处明显时间错误)。
  
  墓前仅残存碑座龟趺一尊,1.5×0.9×0.8米,头残缺,覆龟板,踡足。现在,龟趺头部已经重新雕刻安装,龟身重新驮上了石碑,碑素面,尚未刻文字,碑额雕刻为四爪龙纹,但雕刻粗糙。


PICT0113.jpg (714.1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8 10:54 上传



2013-5-8 10:56 上传


慕容恪 发表于 2013-5-8 10:56
  石望柱一对,2.2×0.8米,由三部分组成。
  
  柱础,六边形,上大下小,中刻窝臼,素面;


  石控马俑一对,马及驭手为整块巨石雕成,工艺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
  
  西侧雕马,2.1×1.8×1米,小耳长鬃,腿粗壮,系嚼口,身着帔,帔面浮雕连枝花,腹下镂空;













  
  东侧雕驭手,头戴圆顶帽(个人推测为六合一统帽),身着长皂服,脚踏步云鞋,系长腰带,一手执鞭,手举胸前,另一手执缰,侧身握拳,面均向东朝墓冢方向。






慕容恪 发表于 2013-5-8 10:56
  石望柱一对,2.2×0.8米,由三部分组成。
  
  柱础,六边形,上大下小,中刻窝臼,素面;


  石控马俑一对,马及驭手为整块巨石雕成,工艺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
  
  西侧雕马,2.1×1.8×1米,小耳长鬃,腿粗壮,系嚼口,身着帔,帔面浮雕连枝花,腹下镂空;

IMG_5102.jpg (696.3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西侧雕马-北

2013-5-8 11:00 上传




IMG_5104.jpg (755.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西侧雕马-南

2013-5-8 11:00 上传




IMG_5096.jpg (612.3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帔面浮雕

2013-5-8 11:04 上传




IMG_5099.jpg (605.1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帔面浮雕

2013-5-8 11:04 上传




  
  东侧雕驭手,头戴圆顶帽(个人推测为六合一统帽),身着长皂服,脚踏步云鞋,系长腰带,一手执鞭,手举胸前,另一手执缰,侧身握拳,面均向东朝墓冢方向。


IMG_5090.jpg (752.4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东侧控马人-南

2013-5-8 11:01 上传




IMG_5094.jpg (781.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东侧控马人-北

2013-5-8 11:02 上传

2013-5-8 11:06 上传



2013-5-8 11:07 上传

2013-5-8 11:09 上传



2013-5-8 11:12 上传

研究明代武将甲胄的标本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3-7-7 13:38
研究明代武将甲胄的标本


补充下常遇春的,手机不知道怎么发图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3-7-7 13:38
研究明代武将甲胄的标本


补充下常遇春的,手机不知道怎么发图
元末的安徽人牛逼到爆啊
fales2007 发表于 2013-7-8 09:27
元末的安徽人牛逼到爆啊
元末大灾 安徽也没少死人吧。
元末的安徽人牛逼到爆啊
本朝也不错
sszzrr 发表于 2013-7-10 04:52
元末大灾 安徽也没少死人吧。
江淮之间,为之一空。所以从江西填补了大量人口,至今本地人还称江西人为老表。本人在肥东调研,十个村子有八个都是说“明朝初年从江西过来……”
慕容恪 发表于 2014-4-23 22:00
江淮之间,为之一空。所以从江西填补了大量人口,至今本地人还称江西人为老表。本人在肥东调研,十个村子 ...
老表指表亲或关系好的同乡,现在不指江西人。
a2free 发表于 2014-4-23 22:19
老表指表亲或关系好的同乡,现在不指江西人。
在别处确实是指表亲或关系好的同乡。但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都称江西人为老表。
江西瓦屑坝、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都是旧时移民记忆中很重要的地名。大部分合肥人介绍自己先祖时都说是来自江西瓦屑坝(应该是个中转点)。
慕容恪 发表于 2014-4-23 22:26
在别处确实是指表亲或关系好的同乡。但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都称江西人为老表。
哈哈,现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