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看“中国鹰派”:只要发表对美强硬言论者就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2:00:16
原标题:中国鹰派”的美国档案

西方情报机关注重搜集目标人物的公开信息,如演讲、著作、传记、言论,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行为,并汇编为档案进行分析。

“中国鹰派”这个词,近来一直活跃于西方词汇中。

有一个例子发生在2012年10月29日,在墨尔本一家酒店内,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对来自15个国家的同行说,“有人无视二战结局,挑战战后秩序。”话锋直指日本对中国东海岛屿的侵占。

路透社在2013年1月18日就此发表评论说,“这并非孤立的突发事件,这表明中国军方鹰派正发动攻势,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在西方看来,中国“鹰派”的言论为美国研究中国增添了新视角,同时也给判断中国战略意图及未来走向增加了难度。曾几何时,中国军方将领们无论退役与否,似乎都不愿意直言不讳地发表远超出官方立场的观点。

不过,西方早就编纂好了一份政治档案,用来解答他们的困惑:“中国鹰派”是“红脸白脸”策略的一部分?还是中国军方真实的想法?

“不能打仗的军队,不如改名叫和平基金会”

研究“中国鹰派”,西方思想库向来是情有独钟。

诸如《亮剑》、《火蓝刀锋》等中国近年拍摄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也吸引着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于许多西方智库来说,中国军界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有极为关切的、长篇累牍的分析评论。

“打开中情局图书馆的网络,你可以很容易地查到自己的档案,比国内的资料要详细很多。包括年龄、家庭等基本信息,尤其是曾经说过的言论。”一位曾两次赴美参与军事交流的中国军官说,美方主要通过阅读中国军方人士的作品来判断其是否有战略头脑,能否被列为关注的对象。

这已不是秘密。中情局的专家们可以把目标的所有个人经历、人脉关系、朋友亲戚网络,罗列得一清二楚,这包括未被公开知晓的个人资讯和信息。甚至可以把政要人物的性格和意志“编”成软件,以方便进行判读。

几十年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的分析家已经汇编了各种心理评估报告,对象包括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已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1年10月的报道透露,这只是中情局秘密编纂的“世界军政要人档案”的一部分,中情局所编纂的军政要人档案属于机密,但是搜集汇编档案的方法却广为人知。

政治档案的记录方法类似医学临床案例研究。上世纪40年代初,阿道夫·希特勒第一个被记录入档。在这份档案中,哈佛大学人格研究专家亨利·A·默里(Henry A. Murray)推测说,希特勒“无比自卑”,并且有“同性恋恐惧症”和俄狄浦斯情结。

犹如滚动的雪球,中情局的政治档案不断丰富。西方情报人员很注重搜集目标的公开信息,如演讲、著作、传记事实、接受采访的言语,以及可观察到的其他行为。对于“中国鹰派”,根据档案的分析标准,只要发表对美强硬言论者便会被贴上“鹰派”的标签,如果言论水平高,则会被提升一个级别,称为“智慧头脑”。

美国到底如何看待中国“鹰派”?五角大楼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

2010年9月底,中美两军交流恢复之际,《纽约时报》当时描述这种心态说,中美军方日益紧张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国鹰派军官的崛起。在年青一代军官头脑里,将美国视为一心一意阻挠中国崛起的敌对势力。

在美国,鹰派一词的原意是“好战分子”。不同的是,“中国鹰派”声音的出现只是一种忧患意识,因应着新一轮的海权危机,并不带有“好战性”。

“我不喜欢无端发狠话,也不愿说一些示弱的话。军人如果一味示弱,那么国家就没希望了;军人处处逞强,同样会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在愤怒时,空军少将乔良也习惯微笑着,他很不情愿地被扣上了“鹰派”的帽子。

屡次对美强硬发声的罗援少将则是例外。他的理解是,“我不否认我们解放军应该是鹰派,鹰派并不等于好战,军人不言战,谁再言战?军队不积极备战,就是最大的失职、最大的违宪。不能打仗的军队,不如改名叫和平基金会。”

“鹰派”生产线

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形成,通常离不开“思想库——新闻舆论——白宫(国会)”这一链条的运作。

1999年春天,历经对海湾战争的多年反思,空军军官乔良和王湘穗提出“超限战”理论,一种超越实力所局限的战争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弱胜强之术。”付梓之前,乔良就乐观地向搭档王湘穗预测说:“这本书很可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最后变成出口转内销。”

乔良用了很多年才搞清楚,他和他的《超限战》如何走进“鹰派”生产线。

著作出版不久,中国外交部某退休司长带着3本墨迹未干的《超限战》,远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问题研讨会。其间,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将其中一本《超限战》带回美国,并向朋友断言“这是一本专门对付美国人的书”。归国后,该书辗转落入美国大使基金会。

在美国中情局下属的对外广播局和陆军情报局的努力下,英文版的《超限战》得以出版。据乔良少将介绍,美国情报机构召集了20名优秀的汉学专家,只耗时一个月,花费几十万美金就完成了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姚云竹称:一时间,美军高级将领人手一本《超限战》,也进入了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的阅读书目。

“《超限战》被西方世界诬陷成了‘恐怖主义教科书’。”十多年后,乔良认为他的著作被异化了。

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乔良发现,按照著作原意,书名“超限战”译为“Wars Beyond Limits”更为妥当,却被翻译为“Unrestricted Warfare”(没有限制的战争)。而在美国右翼倾向的“NEWSMAX”网站上,“全球化时代的战争与战法”被译成“China's Master Plan To Destroy America”(中国官方毁灭美国的计划)。

英文版《超限战》的出版也被选在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的日子,成为“恐怖主义的教科书”。

2002年,中美高层互访前互换备忘录,美方曾要求中方解释:如何看待贵国两位军官所著的《超限战》一书?

乔良和王湘穗是否已进入“政治档案”,外界不得而知。无疑,进入高层互访前的外交备忘录,这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政治档案”。

难辨真假的科尔曼报告

近年来,互联网上流传着“美国中情局猎杀中国鹰派”的说法:李际均、乔良和刘亚洲,正是美国情报系统依次锁定的舆论“猎杀”目标。

美国是否有目的地“猎杀中国鹰派”?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举出“科尔曼报告”为证。但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始终存疑。

弗兰克·斯图尔特·科尔曼,供职于美国国防情报局,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据称,他利用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期间的观察,在2006年给白宫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如何影响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

“在过去20年里,我们成功针对李际均等一些中国思想家进行了攻击,今后还要加大攻击力度。”在报告中,科尔曼建议避免“硬碰硬”,要把中国军方的战斗意志麻醉瓦解,还要动用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可能的接触手段,猎杀掉有头脑、敢于反抗的“中国鹰派”。

如今,年迈的李际均中将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位16岁时就赴朝作战的对美强硬派人士,以军事理论见长,设计并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1987年,李际均就被上调中央军委办公厅任副主任,主要负责为军委决策机构制订军队总体改革方案,这与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军中的职务类似。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关注中国军事思想界的动态,尤其是一些对美国安全战略构成了威胁的中国学者。”2006年,一名中国驻美官员在离任前,宴请一位私交甚好的美军官员,听得了这一番言语。

按照香港媒体的说法,李际均屡次对美发表不友好言论,被美国情报机构贴上政治派别的标签。


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肖裕声少将的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的政论文章也引用了科尔曼报告的内容——“我建议不要对中国发动战争,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军力十分强大。恰恰相反,中国的军事机器每天都在老化。”而科尔曼报告的文字内容只部分出现在百度论坛和天涯论坛上,其真实性也备受质疑。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 ... 06/24972898_0.shtml

2011年11月,对华盛顿颇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曾评价这类报告说,决策层利用这些政治档案资料来指导自己的决定,可能会受到误导——有时得益,有时受损。

“对于阴谋不能指望真相大白,证据或许永远不会浮出水面。正如全世界看到了原子弹的爆炸,但又有几个人看到过制造原子弹的图纸?”按照乔良少将的看法,如果根据结果进行逆向推测,科尔曼报告“猎杀”内容可能存在。  原标题:中国鹰派”的美国档案

西方情报机关注重搜集目标人物的公开信息,如演讲、著作、传记、言论,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行为,并汇编为档案进行分析。

“中国鹰派”这个词,近来一直活跃于西方词汇中。

有一个例子发生在2012年10月29日,在墨尔本一家酒店内,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对来自15个国家的同行说,“有人无视二战结局,挑战战后秩序。”话锋直指日本对中国东海岛屿的侵占。

路透社在2013年1月18日就此发表评论说,“这并非孤立的突发事件,这表明中国军方鹰派正发动攻势,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在西方看来,中国“鹰派”的言论为美国研究中国增添了新视角,同时也给判断中国战略意图及未来走向增加了难度。曾几何时,中国军方将领们无论退役与否,似乎都不愿意直言不讳地发表远超出官方立场的观点。

不过,西方早就编纂好了一份政治档案,用来解答他们的困惑:“中国鹰派”是“红脸白脸”策略的一部分?还是中国军方真实的想法?

“不能打仗的军队,不如改名叫和平基金会”

研究“中国鹰派”,西方思想库向来是情有独钟。

诸如《亮剑》、《火蓝刀锋》等中国近年拍摄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也吸引着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于许多西方智库来说,中国军界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有极为关切的、长篇累牍的分析评论。

“打开中情局图书馆的网络,你可以很容易地查到自己的档案,比国内的资料要详细很多。包括年龄、家庭等基本信息,尤其是曾经说过的言论。”一位曾两次赴美参与军事交流的中国军官说,美方主要通过阅读中国军方人士的作品来判断其是否有战略头脑,能否被列为关注的对象。

这已不是秘密。中情局的专家们可以把目标的所有个人经历、人脉关系、朋友亲戚网络,罗列得一清二楚,这包括未被公开知晓的个人资讯和信息。甚至可以把政要人物的性格和意志“编”成软件,以方便进行判读。

几十年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的分析家已经汇编了各种心理评估报告,对象包括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已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1年10月的报道透露,这只是中情局秘密编纂的“世界军政要人档案”的一部分,中情局所编纂的军政要人档案属于机密,但是搜集汇编档案的方法却广为人知。

政治档案的记录方法类似医学临床案例研究。上世纪40年代初,阿道夫·希特勒第一个被记录入档。在这份档案中,哈佛大学人格研究专家亨利·A·默里(Henry A. Murray)推测说,希特勒“无比自卑”,并且有“同性恋恐惧症”和俄狄浦斯情结。

犹如滚动的雪球,中情局的政治档案不断丰富。西方情报人员很注重搜集目标的公开信息,如演讲、著作、传记事实、接受采访的言语,以及可观察到的其他行为。对于“中国鹰派”,根据档案的分析标准,只要发表对美强硬言论者便会被贴上“鹰派”的标签,如果言论水平高,则会被提升一个级别,称为“智慧头脑”。

美国到底如何看待中国“鹰派”?五角大楼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

2010年9月底,中美两军交流恢复之际,《纽约时报》当时描述这种心态说,中美军方日益紧张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国鹰派军官的崛起。在年青一代军官头脑里,将美国视为一心一意阻挠中国崛起的敌对势力。

在美国,鹰派一词的原意是“好战分子”。不同的是,“中国鹰派”声音的出现只是一种忧患意识,因应着新一轮的海权危机,并不带有“好战性”。

“我不喜欢无端发狠话,也不愿说一些示弱的话。军人如果一味示弱,那么国家就没希望了;军人处处逞强,同样会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在愤怒时,空军少将乔良也习惯微笑着,他很不情愿地被扣上了“鹰派”的帽子。

屡次对美强硬发声的罗援少将则是例外。他的理解是,“我不否认我们解放军应该是鹰派,鹰派并不等于好战,军人不言战,谁再言战?军队不积极备战,就是最大的失职、最大的违宪。不能打仗的军队,不如改名叫和平基金会。”

“鹰派”生产线

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形成,通常离不开“思想库——新闻舆论——白宫(国会)”这一链条的运作。

1999年春天,历经对海湾战争的多年反思,空军军官乔良和王湘穗提出“超限战”理论,一种超越实力所局限的战争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弱胜强之术。”付梓之前,乔良就乐观地向搭档王湘穗预测说:“这本书很可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最后变成出口转内销。”

乔良用了很多年才搞清楚,他和他的《超限战》如何走进“鹰派”生产线。

著作出版不久,中国外交部某退休司长带着3本墨迹未干的《超限战》,远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问题研讨会。其间,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将其中一本《超限战》带回美国,并向朋友断言“这是一本专门对付美国人的书”。归国后,该书辗转落入美国大使基金会。

在美国中情局下属的对外广播局和陆军情报局的努力下,英文版的《超限战》得以出版。据乔良少将介绍,美国情报机构召集了20名优秀的汉学专家,只耗时一个月,花费几十万美金就完成了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姚云竹称:一时间,美军高级将领人手一本《超限战》,也进入了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的阅读书目。

“《超限战》被西方世界诬陷成了‘恐怖主义教科书’。”十多年后,乔良认为他的著作被异化了。

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乔良发现,按照著作原意,书名“超限战”译为“Wars Beyond Limits”更为妥当,却被翻译为“Unrestricted Warfare”(没有限制的战争)。而在美国右翼倾向的“NEWSMAX”网站上,“全球化时代的战争与战法”被译成“China's Master Plan To Destroy America”(中国官方毁灭美国的计划)。

英文版《超限战》的出版也被选在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的日子,成为“恐怖主义的教科书”。

2002年,中美高层互访前互换备忘录,美方曾要求中方解释:如何看待贵国两位军官所著的《超限战》一书?

乔良和王湘穗是否已进入“政治档案”,外界不得而知。无疑,进入高层互访前的外交备忘录,这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政治档案”。

难辨真假的科尔曼报告

近年来,互联网上流传着“美国中情局猎杀中国鹰派”的说法:李际均、乔良和刘亚洲,正是美国情报系统依次锁定的舆论“猎杀”目标。

美国是否有目的地“猎杀中国鹰派”?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举出“科尔曼报告”为证。但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始终存疑。

弗兰克·斯图尔特·科尔曼,供职于美国国防情报局,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据称,他利用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期间的观察,在2006年给白宫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如何影响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

“在过去20年里,我们成功针对李际均等一些中国思想家进行了攻击,今后还要加大攻击力度。”在报告中,科尔曼建议避免“硬碰硬”,要把中国军方的战斗意志麻醉瓦解,还要动用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可能的接触手段,猎杀掉有头脑、敢于反抗的“中国鹰派”。

如今,年迈的李际均中将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位16岁时就赴朝作战的对美强硬派人士,以军事理论见长,设计并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1987年,李际均就被上调中央军委办公厅任副主任,主要负责为军委决策机构制订军队总体改革方案,这与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军中的职务类似。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关注中国军事思想界的动态,尤其是一些对美国安全战略构成了威胁的中国学者。”2006年,一名中国驻美官员在离任前,宴请一位私交甚好的美军官员,听得了这一番言语。

按照香港媒体的说法,李际均屡次对美发表不友好言论,被美国情报机构贴上政治派别的标签。


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肖裕声少将的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的政论文章也引用了科尔曼报告的内容——“我建议不要对中国发动战争,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军力十分强大。恰恰相反,中国的军事机器每天都在老化。”而科尔曼报告的文字内容只部分出现在百度论坛和天涯论坛上,其真实性也备受质疑。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 ... 06/24972898_0.shtml

2011年11月,对华盛顿颇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曾评价这类报告说,决策层利用这些政治档案资料来指导自己的决定,可能会受到误导——有时得益,有时受损。

“对于阴谋不能指望真相大白,证据或许永远不会浮出水面。正如全世界看到了原子弹的爆炸,但又有几个人看到过制造原子弹的图纸?”按照乔良少将的看法,如果根据结果进行逆向推测,科尔曼报告“猎杀”内容可能存在。  
从题目看,俺们大部分人都被fbi瞄上了,嗯------------俺要求组织保护
[几十年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的分析家已经汇编了各种心理评估报告,对象包括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已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
据传,当时386也被搞过一个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5-6 16:28
从题目看,俺们大部分人都被fbi瞄上了,嗯------------俺要求组织保护
记住,你是鹰FKF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