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解密:中印边境反击战中方到底伤亡多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8:10
  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P>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P>
<P>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P>
<P>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P>
<P>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P>
<P>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P>
<P>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P>
<P>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P>
<P>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P>
<P>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P>
<P>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P>
<P>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P>
<P>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报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P>
<P>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P>
<P>  摘自《红墙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尹家民/著</P>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P>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P>
<P>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P>
<P>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P>
<P>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P>
<P>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P>
<P>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P>
<P>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P>
<P>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P>
<P>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P>
<P>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P>
<P>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P>
<P>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报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P>
<P>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P>
<P>  摘自《红墙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尹家民/著</P>
<P>据说当时歼敌不多,大部分是击溃后俘虏的?果真如此?</P>
唉,还是小说。
伤亡的详细数字,以及都是在哪里伤亡的的,具体到个位的数字,总参编写的书中有详细图表。
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叫中印边境战争,一个英国驻印度的记者写的,虽然站在印度的角度但是还比较客观,并且非常翔实,把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印度国情,印度边境军队情况都写出来了,另外两本书分别是被中国俘虏的旅长达尔维回国后和逃脱的印度第四师(中印东部边界的主要战斗部队)师长写的,一个叫:喜马拉雅的错误,另一个忘了,就没什么看头,通篇都是埋怨印度政府和赞扬中国军队,这样的指挥官也是比较少见。
按照那个英国记者的资料,中印边境战争主要分东段、中段和西段,其中我们经常讲的是东段战争,印方参战的是他们的王牌师,红鹰第四师,曾经在二战北非战场立过赫赫战功的,可是竟然让解放军完全消灭,更令这个英国记者吃惊的是,解放军的追击部队竟然跑得比印度的逃跑部队还快,经常绕到逃兵前堵住道路。中段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只是几个哨所的对射,西段两国动用了大炮,但是没有大打。
以前有本书 讲的是解放后中国的六次对外战争,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
不管多少书,都是地摊书,基本上都是坐在家里胡编的,东抄西凑。还是看正规的军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