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研究》杂志主编阎京生谈1941:“世界大战”初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2:40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4/14/978518.shtml


阎京生谈1941:“世界大战”初见分晓

郑诗亮   发表于2013-04-14 08:49《战争史研究》杂志主编阎京生引用丘吉尔之语说:“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   1941年,继隆美尔率军进入北非之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次第爆发,二战真正有了“世界大战”的模样。《战争史研究》杂志主编阎京生引用丘吉尔之语说:“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们戮力同心,生死与共。”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希特勒为何会选这一天,是否已经有些迟了?

  阎京生:1940年6月底(6月25日法国投降、6月27日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希特勒就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计划。法国投降意味着德国不用陆上两线作战,苏联割占比萨拉比亚则使得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与德国直接冲突。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与主要军事顾问商讨了秋天进攻苏联的计划。凯特尔说,德军来不及完成调动和相应的物资准备,不可能在1940年秋对苏开战。在1940年7月29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参谋会议中,希特勒又决定1941年春天入侵苏联,但这存在道路翻浆的问题。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与凯特尔、约德尔、勃劳希契、哈尔德等人开会,希特勒宣布入侵苏联将从1941年5月开始,在冬季封冻前,有五个月的时间。当年12月5日,参谋总长哈尔德向希特勒汇报了具体作战计划。希特勒批准了计划,并在12月18日发出关于“巴巴罗萨”行动的指令,规定5月15日对苏联开战。这样德军在10月中旬以前就可以占领莫斯科,并期待苏联提出媾和条件。

  选在1941年5月15日开战,除气候原因外,还有一个好处。根据苏德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可以归结于苏联以原料交换德国的工业品。德国借口工业品生产需要时间,而苏联的原料一开采或收获就可马上交货,因此苏联原则上同意德国交货可以迟于苏联。1940年2月11日,两国签署贸易协议,规定德国在二十七个月内完成交货,而苏联则是十八个月。这样,到1941年5月11日,苏联不仅完成头十二个月的全部交货,而且要再交后六个月的半数,而德国的交货只是刚刚抵消苏联头十二个月的交货。换句话说,德国是尽可能少地交工业品而换取尽可能多的原料。

  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反轴心国政变,希特勒决定在入侵苏联前先解决这一问题,“巴巴罗萨”行动被迫推迟。4月3日,即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前三天,最高统帅部准备将入侵苏联的时间推迟一个月,改为6月15日。由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铁路状况比较糟糕,这仍然不够德军重新部署。到4月30日,希特勒最终决定推迟五个星期,改为6月22日。德军将从5月23日起开始“最大规模的调动”。



  有学者指出,苏联之所以在战争初期失利,是因为政治上的“大清洗”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军事方面又忽视了相关防御体系的建设。您对此怎么看?

  阎京生:大清洗的破坏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苏军大机械化集群的创建者,但是对西班牙内战经验的错误判断,以及对图哈切夫斯基等优秀军事战略家的清洗,使得苏军取消了机械化军的建制,而德国却成功地建成了强大的坦克集群。斯大林对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始终摇摆不定,直到1941年3月,苏联才开始组建二十个机械化军,因此在德国入侵时,许多坦克兵没有坦克,甚至连手持射击武器也没有,而许多坦克却没有乘员。新型坦克的数量也很少,工厂依旧在生产陈旧的型号。飞机生产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甚至连战功卓著的“喀秋莎”火箭炮也由于主持炮兵工作的库利克元帅的颟顸,到1941年6月才开始批量生产,苏德开战时根本来不及列装部队。

  由于苏军一方面在1937年到1941年大扩编,另一方面1937年、1938年清洗了大批有经验的军事将领,新组建的部队极其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到战争爆发时,将近四分之三的苏军指挥官在自己的部队里只待了不满一年。

  在苏德瓜分波兰之后,西线苏军进驻至新边界地区,抛弃了比较完备的旧国境筑垒地域。苏联虽然在新国境上也修建筑垒地域,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两千五百座钢筋混凝土堡垒中只有一千座配备了火炮,不少是从旧筑垒区拆过去的。旧筑垒地域被削弱,新筑垒区又没有完全建成,结果两者都不能对德军构成威胁。

  苏军战前没有在西部建立纵深梯次防御体系,也没有提前制订开战后疏散西部工业、人口的计划。最糟糕的是西部各军区竟然没有制订德国入侵时的防御作战计划(倒是有进攻作战计划)。勃柳赫尔、亚基尔、别尔津等将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制订过西部国土沦陷后建立游击体系的计划,训练了游击干部,储备了游击物资,但他们全部在肃反中遇害,游击队建设工作被丑化成“破坏活动”,训练好的干部遭到逮捕甚至处决,游击物资基地也被撤销了。

  大清洗之后,斯大林重新开始了对红军的建设,但到1939年苏芬战争时还没完成——这也使德国和西方严重低估了苏军的真实战斗力和军事潜力。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爆发过早。如果在1942年或1943年后开战,德军未必能一开始就获得如此大的战果。



  德国这样采取多线作战的战略,是否算一种失误?有一种说法,德国若不主动进攻苏联,苏联就要反过来进攻德国了。

  阎京生:斯大林认为希特勒迟早都会通过征服苏联来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他一方面尽可能地以绥靖手段推迟苏德战争,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整备苏联军队。斯大林最初根据一战的经验,判断西线战争结束是在1942年或1943年,苏联有三到四年的准备时间。但是西线闪电战完全打乱了斯大林的预料。此后苏联抓紧时间准备苏德战争。最大的一项成果是1941年4月13日的“日苏中立条约”,对苏联来说,这是极其重大的外交成功。当年4月底,苏联开始将大批部队从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往西部边境地区,并且开始征召八十万预备役军人。

  苏军之所以采取进攻态势,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提出过“一寸国土也不能丢给敌人”和“我们要在敌人的土地上作战”这两个口号。为此,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几天拒绝了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前线部队转移到更加有利的防御位置的要求。不过,虽然斯大林考虑过“进攻性防御”,但始终是以防御为要旨,而非主动进攻德国。有资料称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在5月15日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建议:趁边境德军还处于部署阶段,主动发起进攻,但这立刻被斯大林否决了。这一说法主要来自化名“维克托·苏沃洛夫”、居住于西方的畅销书作家弗拉基米尔·博格丹诺维奇·雷岑所写的《破冰》一书。雷岑的真实身份为苏联总参情报局GRU特务,1978年“叛逃”到英国。但这并没有更经得起验证的资料来证明。



  1941年,除苏德战争爆发外,还有一个重大事件:12月7日,日本奇袭珍珠港。为什么是1941年12月7日?为什么是珍珠港?

  阎京生:因为当时日美关于解除制裁(美国取消冻结日本在美资产、恢复对日石油和废金属出口)的外交交涉,最后期限是1941年12月1日,故而对开战的具体日期“X日”的选择,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这么考虑的:首先,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总是在周末将舰队停泊在珍珠港内,星期日上午所有舰只将全部在港内,并且舰上只有半数官兵,不会有作战准备;其次,发动进攻不得迟于12月中旬,因为日本的石油储备已经越来越匮乏;最后,过了12月上旬,季风将达到盛期,日本陆军将难以同时在马来亚和菲律宾完成两栖登陆。综合这些因素,东京时间12月8日(夏威夷当地时间12月7日星期日)就成了最理想的日子,除符合上述条件外,那天还没有月光,海潮也很适合在马来亚和泰国发起登陆行动。

  从1939年起,美国海军将原驻本土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主力调往珍珠港,使这里的常驻兵力达到水面舰艇一百艘(三艘航母、九艘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六十九艘驱逐舰)、潜艇二十七艘,作战飞机三百四十九架。日本要推行“南进”,必须跨越这一障碍。山本五十六在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几个月后,便在1940年春提出要给珍珠港的美国舰队猛烈一击,将其彻底歼灭,为日本争取向南方扩张的空间。



  日军的这项战略抉择是正确的吗?以后见之明加以审视,似乎是蚍蜉撼树。

  阎京生:1940年11月5日的御前会议决定,如果到11月25日,日美谈判还不能取得进展,就对美、英开战。对美开战是日本陆海军“南进 / 北进”之争的必然结果,日本海军自1905年后就以美国为头号假想敌,并且长期研究针对美国海军的“九段作战”、“渐减作战”等既定战略,所以一选定南下战略,提及“开战”二字,海军方面便条件反射一般,首先考虑如何与美国海军作战,而没有考虑只与英、荷、澳海军作战的可能性。日本海军之所以执著于对美开战,一个主要原因是惧怕在夺取英荷殖民地后,美军以菲律宾为基地,对日本的南洋交通线构成威胁,并在未来某一时刻突然卷入对日作战,切断这条“帝国的生命线”。

  专就日本海军而言,最重要的是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英国殖民地出产的橡胶与锡倒在其次。入侵荷属东印度就必然会同英国交战,也有可能同美国打起来——这是日本方面的预测,实际情况很难预料,但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甚嚣尘上,美国不大可能主动宣战。

  就袭击珍珠港的具体作战来看,其战术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制订袭击计划的航空参谋源田实将航空母舰列为主攻目标,其实航母一艘也没在港内。制订计划的参谋和参加空袭的飞行员都是海军本位主义者,空袭时将目标锁定在军舰(以及福特岛的机场)上,却忽视了油罐场、干船坞闸门、机修车间这些重要的陆地目标。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知美派”代表,他并没有幻想对珍珠港一击便能将美国打回谈判桌旁,而是认为要在美国西海岸登陆,甚至打到华盛顿,才能令美国求和。但日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山本来说,次等选择是在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致命一击,将其排除在外,再尽可能多地夺取战果,包括占领夏威夷和南洋。这是个正确的战术决策,但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不过以山本的力量而言,他也无法以一人之力扭转当时的日本政局、改变历史进程。



  1941年还有一件大事:2月,隆美尔率军进入北非战场。有人认为这分散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导致德国最终失败,有人则认为牵制了英军,推迟了德国的失败。您怎么看?

  阎京生:德军进入北非主要是为了挽救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强而造成的颓败局面。如果坐视英军占领利比亚,对轴心国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而且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将被完全控制。隆美尔的北非战役不仅将英军驱逐出利比亚,也对巴尔干战线形成了侧翼威胁。伊拉克的亲德势力也受到了鼓舞,在当年3月底发动政变,成立了亲轴心国的拉希德·阿里政府,亲英的阿卜杜勒摄政逃离巴格达。与此同时,在叙利亚也出现了亲德反英的势力。

  英国军史学家往往过分夸大北非战役的意义,特别是蒙哥马利个人的作用。但如果德军向东顺利进军,则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视。当时埃及国王及政要对轴心国向苏伊士运河的推进明显持观望态度,埃及的华夫脱党政府释放了一批要求驱逐英国人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德军占领埃及后,伊拉克、叙利亚、波斯等国很可能倒向轴心国一方,而土耳其的中立政策也将受到影响。德国可以向其施加巨大的压力,获得过境权,从而经南线向迈科普、巴库等重要的高加索石油产区发动进攻;而英国通往东非、印度和远东的生命线也将被切断。

  从兵力规模来看,派往北非的德国“非洲军团”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两三个师,与投入苏德战场的一百六十六个师(其中一百一十九个德国师)相比可谓微不足道,但是以德国部队为骨干,加上单独作战时战斗力不强的意大利部队,长期牵制住了英国和英联邦的大量兵力(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时为十一个师、七个装甲旅,二十三万人),英国海军也被迫长期在东地中海地区保留主力舰,以应对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和作战力量。



  整体来看,1941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特殊意义?

  阎京生:对英国来说,1941年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意味着战争的确定胜利。这里可以借用丘吉尔的话,获悉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之后,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就在这个时刻,我知道美国已经完全和拼命到底地投入了这场战争。因此,我们终于赢得了胜利!是的!经过敦刻尔克;经过法国的崩溃;经过奥兰那次可怕的插曲;经过入侵的威胁;当时除了海军和空军以外,我们是一个几乎没有武装的国家;经过那潜艇战的生死搏斗——险些输掉的第一次大西洋战役;经过十七个月的孤单奋战和十九个月在可怕的苦难中由我负担的艰巨。我们已经战胜了。英格兰将生存下去;不列颠将生存下去;英联邦和英帝国将生存下去……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们戮力同心,生死与共……我们前面还有许多灾难和无法估量的损失与痛苦,但是对于结局而言,已经不再有什么疑虑了。当我去睡觉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并洋溢着感情与感想,所以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 ■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4/14/978518.shtml


阎京生谈1941:“世界大战”初见分晓

郑诗亮   发表于2013-04-14 08:49《战争史研究》杂志主编阎京生引用丘吉尔之语说:“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   1941年,继隆美尔率军进入北非之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次第爆发,二战真正有了“世界大战”的模样。《战争史研究》杂志主编阎京生引用丘吉尔之语说:“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们戮力同心,生死与共。”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希特勒为何会选这一天,是否已经有些迟了?

  阎京生:1940年6月底(6月25日法国投降、6月27日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希特勒就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计划。法国投降意味着德国不用陆上两线作战,苏联割占比萨拉比亚则使得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与德国直接冲突。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与主要军事顾问商讨了秋天进攻苏联的计划。凯特尔说,德军来不及完成调动和相应的物资准备,不可能在1940年秋对苏开战。在1940年7月29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参谋会议中,希特勒又决定1941年春天入侵苏联,但这存在道路翻浆的问题。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与凯特尔、约德尔、勃劳希契、哈尔德等人开会,希特勒宣布入侵苏联将从1941年5月开始,在冬季封冻前,有五个月的时间。当年12月5日,参谋总长哈尔德向希特勒汇报了具体作战计划。希特勒批准了计划,并在12月18日发出关于“巴巴罗萨”行动的指令,规定5月15日对苏联开战。这样德军在10月中旬以前就可以占领莫斯科,并期待苏联提出媾和条件。

  选在1941年5月15日开战,除气候原因外,还有一个好处。根据苏德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可以归结于苏联以原料交换德国的工业品。德国借口工业品生产需要时间,而苏联的原料一开采或收获就可马上交货,因此苏联原则上同意德国交货可以迟于苏联。1940年2月11日,两国签署贸易协议,规定德国在二十七个月内完成交货,而苏联则是十八个月。这样,到1941年5月11日,苏联不仅完成头十二个月的全部交货,而且要再交后六个月的半数,而德国的交货只是刚刚抵消苏联头十二个月的交货。换句话说,德国是尽可能少地交工业品而换取尽可能多的原料。

  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反轴心国政变,希特勒决定在入侵苏联前先解决这一问题,“巴巴罗萨”行动被迫推迟。4月3日,即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前三天,最高统帅部准备将入侵苏联的时间推迟一个月,改为6月15日。由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铁路状况比较糟糕,这仍然不够德军重新部署。到4月30日,希特勒最终决定推迟五个星期,改为6月22日。德军将从5月23日起开始“最大规模的调动”。



  有学者指出,苏联之所以在战争初期失利,是因为政治上的“大清洗”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军事方面又忽视了相关防御体系的建设。您对此怎么看?

  阎京生:大清洗的破坏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苏军大机械化集群的创建者,但是对西班牙内战经验的错误判断,以及对图哈切夫斯基等优秀军事战略家的清洗,使得苏军取消了机械化军的建制,而德国却成功地建成了强大的坦克集群。斯大林对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始终摇摆不定,直到1941年3月,苏联才开始组建二十个机械化军,因此在德国入侵时,许多坦克兵没有坦克,甚至连手持射击武器也没有,而许多坦克却没有乘员。新型坦克的数量也很少,工厂依旧在生产陈旧的型号。飞机生产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甚至连战功卓著的“喀秋莎”火箭炮也由于主持炮兵工作的库利克元帅的颟顸,到1941年6月才开始批量生产,苏德开战时根本来不及列装部队。

  由于苏军一方面在1937年到1941年大扩编,另一方面1937年、1938年清洗了大批有经验的军事将领,新组建的部队极其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到战争爆发时,将近四分之三的苏军指挥官在自己的部队里只待了不满一年。

  在苏德瓜分波兰之后,西线苏军进驻至新边界地区,抛弃了比较完备的旧国境筑垒地域。苏联虽然在新国境上也修建筑垒地域,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两千五百座钢筋混凝土堡垒中只有一千座配备了火炮,不少是从旧筑垒区拆过去的。旧筑垒地域被削弱,新筑垒区又没有完全建成,结果两者都不能对德军构成威胁。

  苏军战前没有在西部建立纵深梯次防御体系,也没有提前制订开战后疏散西部工业、人口的计划。最糟糕的是西部各军区竟然没有制订德国入侵时的防御作战计划(倒是有进攻作战计划)。勃柳赫尔、亚基尔、别尔津等将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制订过西部国土沦陷后建立游击体系的计划,训练了游击干部,储备了游击物资,但他们全部在肃反中遇害,游击队建设工作被丑化成“破坏活动”,训练好的干部遭到逮捕甚至处决,游击物资基地也被撤销了。

  大清洗之后,斯大林重新开始了对红军的建设,但到1939年苏芬战争时还没完成——这也使德国和西方严重低估了苏军的真实战斗力和军事潜力。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爆发过早。如果在1942年或1943年后开战,德军未必能一开始就获得如此大的战果。



  德国这样采取多线作战的战略,是否算一种失误?有一种说法,德国若不主动进攻苏联,苏联就要反过来进攻德国了。

  阎京生:斯大林认为希特勒迟早都会通过征服苏联来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他一方面尽可能地以绥靖手段推迟苏德战争,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整备苏联军队。斯大林最初根据一战的经验,判断西线战争结束是在1942年或1943年,苏联有三到四年的准备时间。但是西线闪电战完全打乱了斯大林的预料。此后苏联抓紧时间准备苏德战争。最大的一项成果是1941年4月13日的“日苏中立条约”,对苏联来说,这是极其重大的外交成功。当年4月底,苏联开始将大批部队从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往西部边境地区,并且开始征召八十万预备役军人。

  苏军之所以采取进攻态势,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提出过“一寸国土也不能丢给敌人”和“我们要在敌人的土地上作战”这两个口号。为此,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几天拒绝了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前线部队转移到更加有利的防御位置的要求。不过,虽然斯大林考虑过“进攻性防御”,但始终是以防御为要旨,而非主动进攻德国。有资料称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在5月15日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建议:趁边境德军还处于部署阶段,主动发起进攻,但这立刻被斯大林否决了。这一说法主要来自化名“维克托·苏沃洛夫”、居住于西方的畅销书作家弗拉基米尔·博格丹诺维奇·雷岑所写的《破冰》一书。雷岑的真实身份为苏联总参情报局GRU特务,1978年“叛逃”到英国。但这并没有更经得起验证的资料来证明。



  1941年,除苏德战争爆发外,还有一个重大事件:12月7日,日本奇袭珍珠港。为什么是1941年12月7日?为什么是珍珠港?

  阎京生:因为当时日美关于解除制裁(美国取消冻结日本在美资产、恢复对日石油和废金属出口)的外交交涉,最后期限是1941年12月1日,故而对开战的具体日期“X日”的选择,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这么考虑的:首先,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总是在周末将舰队停泊在珍珠港内,星期日上午所有舰只将全部在港内,并且舰上只有半数官兵,不会有作战准备;其次,发动进攻不得迟于12月中旬,因为日本的石油储备已经越来越匮乏;最后,过了12月上旬,季风将达到盛期,日本陆军将难以同时在马来亚和菲律宾完成两栖登陆。综合这些因素,东京时间12月8日(夏威夷当地时间12月7日星期日)就成了最理想的日子,除符合上述条件外,那天还没有月光,海潮也很适合在马来亚和泰国发起登陆行动。

  从1939年起,美国海军将原驻本土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主力调往珍珠港,使这里的常驻兵力达到水面舰艇一百艘(三艘航母、九艘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六十九艘驱逐舰)、潜艇二十七艘,作战飞机三百四十九架。日本要推行“南进”,必须跨越这一障碍。山本五十六在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几个月后,便在1940年春提出要给珍珠港的美国舰队猛烈一击,将其彻底歼灭,为日本争取向南方扩张的空间。



  日军的这项战略抉择是正确的吗?以后见之明加以审视,似乎是蚍蜉撼树。

  阎京生:1940年11月5日的御前会议决定,如果到11月25日,日美谈判还不能取得进展,就对美、英开战。对美开战是日本陆海军“南进 / 北进”之争的必然结果,日本海军自1905年后就以美国为头号假想敌,并且长期研究针对美国海军的“九段作战”、“渐减作战”等既定战略,所以一选定南下战略,提及“开战”二字,海军方面便条件反射一般,首先考虑如何与美国海军作战,而没有考虑只与英、荷、澳海军作战的可能性。日本海军之所以执著于对美开战,一个主要原因是惧怕在夺取英荷殖民地后,美军以菲律宾为基地,对日本的南洋交通线构成威胁,并在未来某一时刻突然卷入对日作战,切断这条“帝国的生命线”。

  专就日本海军而言,最重要的是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英国殖民地出产的橡胶与锡倒在其次。入侵荷属东印度就必然会同英国交战,也有可能同美国打起来——这是日本方面的预测,实际情况很难预料,但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甚嚣尘上,美国不大可能主动宣战。

  就袭击珍珠港的具体作战来看,其战术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制订袭击计划的航空参谋源田实将航空母舰列为主攻目标,其实航母一艘也没在港内。制订计划的参谋和参加空袭的飞行员都是海军本位主义者,空袭时将目标锁定在军舰(以及福特岛的机场)上,却忽视了油罐场、干船坞闸门、机修车间这些重要的陆地目标。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知美派”代表,他并没有幻想对珍珠港一击便能将美国打回谈判桌旁,而是认为要在美国西海岸登陆,甚至打到华盛顿,才能令美国求和。但日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山本来说,次等选择是在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致命一击,将其排除在外,再尽可能多地夺取战果,包括占领夏威夷和南洋。这是个正确的战术决策,但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不过以山本的力量而言,他也无法以一人之力扭转当时的日本政局、改变历史进程。



  1941年还有一件大事:2月,隆美尔率军进入北非战场。有人认为这分散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导致德国最终失败,有人则认为牵制了英军,推迟了德国的失败。您怎么看?

  阎京生:德军进入北非主要是为了挽救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强而造成的颓败局面。如果坐视英军占领利比亚,对轴心国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而且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将被完全控制。隆美尔的北非战役不仅将英军驱逐出利比亚,也对巴尔干战线形成了侧翼威胁。伊拉克的亲德势力也受到了鼓舞,在当年3月底发动政变,成立了亲轴心国的拉希德·阿里政府,亲英的阿卜杜勒摄政逃离巴格达。与此同时,在叙利亚也出现了亲德反英的势力。

  英国军史学家往往过分夸大北非战役的意义,特别是蒙哥马利个人的作用。但如果德军向东顺利进军,则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视。当时埃及国王及政要对轴心国向苏伊士运河的推进明显持观望态度,埃及的华夫脱党政府释放了一批要求驱逐英国人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德军占领埃及后,伊拉克、叙利亚、波斯等国很可能倒向轴心国一方,而土耳其的中立政策也将受到影响。德国可以向其施加巨大的压力,获得过境权,从而经南线向迈科普、巴库等重要的高加索石油产区发动进攻;而英国通往东非、印度和远东的生命线也将被切断。

  从兵力规模来看,派往北非的德国“非洲军团”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两三个师,与投入苏德战场的一百六十六个师(其中一百一十九个德国师)相比可谓微不足道,但是以德国部队为骨干,加上单独作战时战斗力不强的意大利部队,长期牵制住了英国和英联邦的大量兵力(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时为十一个师、七个装甲旅,二十三万人),英国海军也被迫长期在东地中海地区保留主力舰,以应对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和作战力量。



  整体来看,1941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特殊意义?

  阎京生:对英国来说,1941年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意味着战争的确定胜利。这里可以借用丘吉尔的话,获悉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之后,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就在这个时刻,我知道美国已经完全和拼命到底地投入了这场战争。因此,我们终于赢得了胜利!是的!经过敦刻尔克;经过法国的崩溃;经过奥兰那次可怕的插曲;经过入侵的威胁;当时除了海军和空军以外,我们是一个几乎没有武装的国家;经过那潜艇战的生死搏斗——险些输掉的第一次大西洋战役;经过十七个月的孤单奋战和十九个月在可怕的苦难中由我负担的艰巨。我们已经战胜了。英格兰将生存下去;不列颠将生存下去;英联邦和英帝国将生存下去……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至于日本人,他们将要粉身碎骨。英帝国、苏联,现在又加上美国,它们戮力同心,生死与共……我们前面还有许多灾难和无法估量的损失与痛苦,但是对于结局而言,已经不再有什么疑虑了。当我去睡觉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并洋溢着感情与感想,所以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 ■





不错啊,有内涵啊
,老鬼的发言不错
比较客观的,但没有毒牙啊
godot821116 发表于 2013-4-16 12:51
比较客观的,但没有毒牙啊
分析得好就行,为什么需要有毒牙呢?
godot821116 发表于 2013-4-16 12:51
比较客观的,但没有毒牙啊
分析得好就行,为什么需要有毒牙呢?
确有名家风范
奎托斯 发表于 2013-4-17 00:00
分析得好就行,为什么需要有毒牙呢?
毒牙可是战研传统哎,嘿嘿
老鬼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