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抗流感特效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2:20

中国每年有近千种新药获批上市,帕拉米韦算是今年最受瞩目的一种。

2013年4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总局)批准了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在H7N9流感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让相关上市药企的股票纷纷涨停。

“帕拉米韦的研发历时8年,原本预计会在今年6月获批。”该药的研发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国家食药总局的口径,该药“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了审批进度”。

新药获得特批,意味着针对禽流感最为有效的三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在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国产化,这将成为抗击H7N9战役中的关键一环。

然而,如果H7N9的疫情持续恶化,中国在药品储备方面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答案并不乐观。

新药帕拉米韦

由于刚刚获批,目前只能说帕拉米韦理论上会成为治疗H7N9的特效药。

流感病毒通常以H×N×来命名,这里的“N”指的就是神经氨酸酶,其作用是让已经自我复制的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去。帕拉米韦是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它将使新生的病毒无法突破细胞膜,病毒也就不能继续感染其他正常细胞。

“我们对H7N9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认为H7N9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结构稳定,N9的同源性大于98%。”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此次疫情有效。

目前,国内在治疗H7N9患者时多使用另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药品名:达菲)。在过去应对H5N1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时,达菲也是世卫组织推荐的首选药。

帕拉米韦所开展的临床试验正是以达菲为对照药。国家食药总局通报指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帕拉米韦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达菲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达菲是口服制剂,不便于重症患者使用,因此帕拉米韦注射液的上市,将为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帕拉米韦最早由美国BioCryst公司研发,日本盐野义制药引进后,2010年在日本率先获准上市。

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关人士强调,此次获批的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而美国BioCryst公司研发的是帕拉米韦五水合物,二者分子结构不同。中国对于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向BioCryst公司邮件求证,截至发稿前,该公司未予以回复。

军事医学科学院流感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称,该所2011年已完成所有临床研究,2012年12月通过药审中心技术审评待批上市。目前帕拉米韦的产能大约是每天3万人份,负责制造的是湖南有色集团旗下的凯铂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据凯铂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一个位于广州的帕拉米韦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

按照惯例,药厂建成后,还要通过药监部门现场验收才能发放生产许可。这意味着,量产帕拉米韦注射液尚需时日。但如果H7N9疫情持续恶化,相关进程可能会提速。

流感疫情爆发,医药巨头被迫授权

作为中国军方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进入流感药物研发领域始于2003年。SARS疫情和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继出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流感等疫情有可能会对中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是最大的隐患。

2005年10月,中国出现首个H5N1禽流感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也警示世界各国必须储备大量防治药品,世卫推荐的两款药包括医药巨头罗氏集团研发的达菲和葛兰素史克经销的扎那米韦(药品名:乐感清)。据悉,当时国家发改委向罗氏订购防控用达菲。罗氏反馈说,由于订单太多,要等到2008年才能够供货给中国。

这意味着,如果出现大规模疫情,中国患者将面临3年无药可用的境地。

中国有能力仿制达菲,但罗氏为达菲申请的专利保护要到2016年才到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出台了“强制许可”法案,即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政府有权不顾专利保护而授权企业生产应急药品。中国后来在修订专利法时也加入了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非常情况”或“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之下的“强制许可”条款。此强制许可的对象是专利,实施主体是国家知识产权局。

迫于国际社会压力,罗氏同意对达菲实行一定条件的“授权”。

“当时第一批提出授权申请的世界各国企业多达160家,其中中国有8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关人士称,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及其合作伙伴宜昌长江药业在授权答辩中取得第一名。最终两家中国企业拿到了罗氏的生产许可,包括宜昌长江药业和上海医药集团。

另一个被授权的药物是扎那米韦。2006年10月,葛兰素史克与南京先声药业集团就该药物的生产授权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当药品上市后,南京先声药业集团要从销售额中抽取8%的比例支付给葛兰素史克。

“所谓授权仅是一种许可,具体的药物研发和生产工艺完全要靠企业自己。”当时参与研发的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葛宗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0年2月,国产扎那米韦(药品名:也青)获批上市,每盒定价248元,而进口扎那米韦的售价大约是每盒295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次帕拉米韦获特批类似,国产扎那米韦从临床试验到2010年获批,仅用了两年时间。其间出现“郑筱萸案”,当时国家药监局(现国家食药总局)的新药审批几乎停滞。业内人士认为,扎那米韦获得特批,也跟2009年甲流H1N1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有关。

药品、疫苗并不充足

不过,应对流感的特效药有了,数量上能否满足需求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国产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目前大多属于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列入政府采购药品名单,市场上销售并不多。H7N9疫情发生后,工信部、卫计委等部门已对相关企业的产能和库存等情况作了摸底。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的相关情况如下:

——奥司他韦:已完成1300万人份的战略储备任务,同时每年可生产4吨原料药,一旦国家需要,预留生产线全部投产其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扎那米韦:先声药业成品库存2075盒,已制成的原料和备用原料可生产100万盒。产能约为每天3万盒,相当于25万人一天的用药量。

——帕拉米韦:目前产能大约是每天3万人份,新厂建成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产能已能够应对一定范围内的流感疫情,却远远不足以应对流感大流行。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各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药品库存量需覆盖总人口25%以上。

所谓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20世纪人类曾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累计超过5000万。在卫生部(现卫计委)2005年9月出台的《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中特别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历史上曾是流感大流行首先袭击的地区。

根据目前的产能情况,在大流行初期,极有可能出现药品和疫苗供应短缺,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抗流感病毒药物优先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用药和疫苗将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在回答关于H7N9疫情时,世卫组织称:从理论上说,任何具备感染人类能力的动物流感病毒有可能造成传染病大流行。不过,H7N9病毒是否会造成大流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医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流感大流行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平均每个世纪出现3次。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学界和政府也在探索全新的应急药品储备体系。“针对流感疫情主要依靠企业生产能力储备,否则国家储备再多的达菲也只会造成过期浪费。”参与上述一课题研究的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紧急使用授权模式”正在进入中国监管者的视野。在美国,其实施主体是国土安全部和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在2013年3月最新发表的《医药产品紧急使用授权》一文中,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相关授权体系,这是美国2004年实施的一项政策,即在实际的或潜在的紧急状态下对未获批准的医药产品的授权。

2009年,美国FDA在全球甲流爆发时曾紧急批准了帕拉米韦的使用,当时该药尚未完成临床试验,流感疫情结束后,FDA又收回帕拉米韦的紧急使用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包括国家药监局应急处处长等多名在职官员在内。据其中一位作者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这类紧急授权的方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693
中国每年有近千种新药获批上市,帕拉米韦算是今年最受瞩目的一种。

2013年4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总局)批准了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在H7N9流感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让相关上市药企的股票纷纷涨停。

“帕拉米韦的研发历时8年,原本预计会在今年6月获批。”该药的研发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国家食药总局的口径,该药“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了审批进度”。

新药获得特批,意味着针对禽流感最为有效的三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在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国产化,这将成为抗击H7N9战役中的关键一环。

然而,如果H7N9的疫情持续恶化,中国在药品储备方面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答案并不乐观。

新药帕拉米韦

由于刚刚获批,目前只能说帕拉米韦理论上会成为治疗H7N9的特效药。

流感病毒通常以H×N×来命名,这里的“N”指的就是神经氨酸酶,其作用是让已经自我复制的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去。帕拉米韦是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它将使新生的病毒无法突破细胞膜,病毒也就不能继续感染其他正常细胞。

“我们对H7N9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认为H7N9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结构稳定,N9的同源性大于98%。”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此次疫情有效。

目前,国内在治疗H7N9患者时多使用另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药品名:达菲)。在过去应对H5N1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时,达菲也是世卫组织推荐的首选药。

帕拉米韦所开展的临床试验正是以达菲为对照药。国家食药总局通报指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帕拉米韦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达菲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达菲是口服制剂,不便于重症患者使用,因此帕拉米韦注射液的上市,将为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帕拉米韦最早由美国BioCryst公司研发,日本盐野义制药引进后,2010年在日本率先获准上市。

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关人士强调,此次获批的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而美国BioCryst公司研发的是帕拉米韦五水合物,二者分子结构不同。中国对于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向BioCryst公司邮件求证,截至发稿前,该公司未予以回复。

军事医学科学院流感药物研究所相关人士称,该所2011年已完成所有临床研究,2012年12月通过药审中心技术审评待批上市。目前帕拉米韦的产能大约是每天3万人份,负责制造的是湖南有色集团旗下的凯铂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据凯铂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一个位于广州的帕拉米韦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

按照惯例,药厂建成后,还要通过药监部门现场验收才能发放生产许可。这意味着,量产帕拉米韦注射液尚需时日。但如果H7N9疫情持续恶化,相关进程可能会提速。

流感疫情爆发,医药巨头被迫授权

作为中国军方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进入流感药物研发领域始于2003年。SARS疫情和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继出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流感等疫情有可能会对中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是最大的隐患。

2005年10月,中国出现首个H5N1禽流感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也警示世界各国必须储备大量防治药品,世卫推荐的两款药包括医药巨头罗氏集团研发的达菲和葛兰素史克经销的扎那米韦(药品名:乐感清)。据悉,当时国家发改委向罗氏订购防控用达菲。罗氏反馈说,由于订单太多,要等到2008年才能够供货给中国。

这意味着,如果出现大规模疫情,中国患者将面临3年无药可用的境地。

中国有能力仿制达菲,但罗氏为达菲申请的专利保护要到2016年才到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出台了“强制许可”法案,即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政府有权不顾专利保护而授权企业生产应急药品。中国后来在修订专利法时也加入了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非常情况”或“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之下的“强制许可”条款。此强制许可的对象是专利,实施主体是国家知识产权局。

迫于国际社会压力,罗氏同意对达菲实行一定条件的“授权”。

“当时第一批提出授权申请的世界各国企业多达160家,其中中国有8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关人士称,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及其合作伙伴宜昌长江药业在授权答辩中取得第一名。最终两家中国企业拿到了罗氏的生产许可,包括宜昌长江药业和上海医药集团。

另一个被授权的药物是扎那米韦。2006年10月,葛兰素史克与南京先声药业集团就该药物的生产授权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当药品上市后,南京先声药业集团要从销售额中抽取8%的比例支付给葛兰素史克。

“所谓授权仅是一种许可,具体的药物研发和生产工艺完全要靠企业自己。”当时参与研发的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葛宗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0年2月,国产扎那米韦(药品名:也青)获批上市,每盒定价248元,而进口扎那米韦的售价大约是每盒295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次帕拉米韦获特批类似,国产扎那米韦从临床试验到2010年获批,仅用了两年时间。其间出现“郑筱萸案”,当时国家药监局(现国家食药总局)的新药审批几乎停滞。业内人士认为,扎那米韦获得特批,也跟2009年甲流H1N1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有关。

药品、疫苗并不充足

不过,应对流感的特效药有了,数量上能否满足需求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国产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目前大多属于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列入政府采购药品名单,市场上销售并不多。H7N9疫情发生后,工信部、卫计委等部门已对相关企业的产能和库存等情况作了摸底。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的相关情况如下:

——奥司他韦:已完成1300万人份的战略储备任务,同时每年可生产4吨原料药,一旦国家需要,预留生产线全部投产其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扎那米韦:先声药业成品库存2075盒,已制成的原料和备用原料可生产100万盒。产能约为每天3万盒,相当于25万人一天的用药量。

——帕拉米韦:目前产能大约是每天3万人份,新厂建成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产能已能够应对一定范围内的流感疫情,却远远不足以应对流感大流行。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各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药品库存量需覆盖总人口25%以上。

所谓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20世纪人类曾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累计超过5000万。在卫生部(现卫计委)2005年9月出台的《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中特别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历史上曾是流感大流行首先袭击的地区。

根据目前的产能情况,在大流行初期,极有可能出现药品和疫苗供应短缺,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抗流感病毒药物优先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用药和疫苗将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在回答关于H7N9疫情时,世卫组织称:从理论上说,任何具备感染人类能力的动物流感病毒有可能造成传染病大流行。不过,H7N9病毒是否会造成大流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医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流感大流行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平均每个世纪出现3次。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学界和政府也在探索全新的应急药品储备体系。“针对流感疫情主要依靠企业生产能力储备,否则国家储备再多的达菲也只会造成过期浪费。”参与上述一课题研究的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紧急使用授权模式”正在进入中国监管者的视野。在美国,其实施主体是国土安全部和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在2013年3月最新发表的《医药产品紧急使用授权》一文中,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相关授权体系,这是美国2004年实施的一项政策,即在实际的或潜在的紧急状态下对未获批准的医药产品的授权。

2009年,美国FDA在全球甲流爆发时曾紧急批准了帕拉米韦的使用,当时该药尚未完成临床试验,流感疫情结束后,FDA又收回帕拉米韦的紧急使用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包括国家药监局应急处处长等多名在职官员在内。据其中一位作者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这类紧急授权的方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