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自大中国说歼31强于F35 技术全靠盗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47:09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专业军事媒体《航空情报》2013年5月号文章深度分析了我国歼-31战斗机,现将主要内容呈现给大家。(实习编译:唐雨聪)

  中国歼-31战斗机的整体气动布局设计以及隐身外形同歼-XX计划系列的歼-20并没有太多的相同,却与美军F-22战斗机有很多的相似点。但因其进气道同F-35、歼-20一样采用DSI进气道(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进气道布局明显又与F-22截然不同。

  通过仅有的照片分析,其主翼后掠角角度于F-35大体相同,要比歼-20的后掠角小一些。这样会对飞行速度方面有所限制,据分析歼-31的最高速度应该被限制,不会超过马赫数1.8。
  根据中国网的报道称,歼-31的机动性能将超越F-35,但是这种说法却没有多少根据。机体的机动能力主要根据翼载荷以及推力载荷这两项系数决定,所以越是拥有大重量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越无法保证其拥有高超的机动性。虽说其装载的推力矢量喷口能够提升机动性,但无法证明这样可以达到多高的机动水准。

  而且,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歼-31试验机使用的引擎为俄制RD-93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推力明显不足,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看法指出,歼-31在量产后将使用以RD-33发动机为基础开发的中国产发动机WS-13(推力为86.37千牛)。

  RD-93发动机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本是为了配备给中国同巴基斯坦联合开发的FC-1枭龙战斗机,而WS-13则是以RD-93的原型机RD-33为基础研发而来,因此可以判定WS-13并没有推力矢量技术。在这一点上歼-31和F-35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的网络媒体“中国网”报道,歼-31的作战半径要大于F-35。报道中称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情报,F-35的作战半径为600海里(1110公里),而相对耗油量更少的歼-31作战半径则可以达到675海里(1250千米)。不论其真伪,通过这篇故意强调油耗性能的文章,可以看出中国在WS-13身上下如此赌注的期待和自大。

  在武器配备方面歼-31应该跟以往的歼-XX系列一样设有内置弹舱,通过图片分析,应该与F-35一样并不设在两侧,而是在飞机机体下方。而弹药舱的大小则存在争议,目前无法得知是否比F-35大。
  认为歼-31内置弹舱比F-35大的理由是,歼-31采用是双引擎构造,因为双引擎构造的进气管道能够布置在机体两侧,在弹药舱设计上要比F-35更加自由。而另一方面中国网提出,歼-31的弹药舱较小的理由是歼31机身相较F-35更窄,应当无法达到F-35的舱体尺寸。(图为歼-31的右侧主翼)

  另外,中国电视节目中曾播出过主翼悬挂鹰击-82反舰导弹的模型图片。因此可以判定,该机的主翼下会有6个导弹挂架。

  经过仔细分,歼-31以及歼-20要比美国的F-22、F-35等战机相形见拙,但它们也是具有能够同世界其他国家比肩的战斗机(五代机比肩四代机?)。面对如此大幅度跃进的中国,西方诸国终于发现中国有可能在进行非法的谍报活动,迟缓的开始强化戒备。

  与歼-31有关的事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2009年美国国防部数据库遭入侵,导致的F-35设计图被盗事件。当时2009年4月21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称,“当局者发表称诸多参与F-35开发计划的企业服务器被黑客入侵,同时国防部的数据库也有遭到入侵的痕迹”。

  并且在2011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网络也曾遭到过来自中国的黑客入侵,迫使该公司临时更改了一部分的装备设计。更甚者,中国针对F-35的技术情报窃取并不仅限于美国,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曾于2012年3月11日报道称,英国的BEA系统公司遭到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窃取了部分F-35计划的情报资料。

  在F-35国际联合开发计划的参加国中不止美英,曾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件但并未进行报道。在诸多这样的事件之后,中国相继登场的歼-20、歼-31自然会被贴上“盗取美国技术制作的山寨品”的标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想象中国是如何独自开发完成如歼-31这样的战斗机?
  不过换一个观点来看,作为高度复杂系统工程结晶的战斗机,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够进行仿制。即使完全的窃取到了外国战机的设计图,在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按照设计图所示的那样制造部件,进行加工组装,也无法造出相同的东西。一个漂亮的“绣花枕头'经不起考验。

  综合以上几点来考虑,可以判断中国在同前苏联、俄罗斯学习的同时,也在向先进诸国进行着非法谍报工作。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依靠着偷来的大量技术、基础资料跳过了本应该经历的庞大研究时间,“节省”了原本应该使用的巨大研究经费。

  兵器开发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荣誉象征,而从歼-20和歼-31的成功中可以发现,中国为了这种荣誉不惜利用网络谍报战来盗取,而这场战斗现在还在持续。这并不是与我国(日本)无关之事,实际上就在现在,每天都有不少相关机构、厂家等会收到一些“收买”的匿名邮件,在我看来这些邮件的发送地正是中国。(全文完)

  据新华网3月2日消息,担任“鹘鹰”飞机总设计师的孙聪日前透露,希望“鹘鹰”飞机未来将和歼-20进行高低任务搭配,保持持续打击能力,同时也希望“鹘鹰”的改进版能成为中国下一代舰载机。(图片来源:鼎盛军事 弦切角拍摄)

  目前,孙聪和他的团队一直秉承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路,探索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在全时域、全空域、更大作战范围内将有所突破”。

  飞机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谈及与自己并肩战斗,在歼-15成功起降后猝然故去的战友,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时,孙聪眼含热泪,“既然历史赋予责任,我们就得干下去,战斗到最后一秒”。

  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时32分,中国第二种四代战斗机在国内某机场起飞,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以后,第二个能同时研发两种四代战机(注:国外称为五代机)的国家。根据现场照片,该首飞飞机编号为“31001”。于是,许多媒体和网友将其称为歼-31战斗机,而尾翼上标明了其中文名字为“鹘鹰”。据一些国外媒体称,该型战机并非此前众多媒体所称的歼-31战机,实际可能被命名为歼-21战斗机。
 外国媒体猜测中国的“鹘鹰”战斗机可能使用了俄制RD-93发动机,图片为对比图。

  “鹘鹰”战斗机座舱(下)和歼-15座舱(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