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5岁女童发现翼龙新物种 并以她的名字命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3:45:08
http://tech.qq.com/a/20130325/000021.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一种最新发现的恐龙物种以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命名,当她才5岁时意外发现了这种恐龙物种骨骼。


图1:黛西-莫里斯的卧室中收藏着各种动物骨骼化石、贝壳和骨骼



图2:这是莫里斯发现的乌鸦大小的翼龙新物种,它生活在1.15亿年前,目前以莫里斯的名字进行命名

本周,古生物学家宣称,2008年在怀特岛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一种新物种飞行恐龙,这些骨骼残骸是由黛西-莫里斯发现的,现在她已9岁,她收藏了大量的化石和动物骨骼残骸,一位考古专家描述她的卧室类似于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

据悉,当时她和家人一起沿着怀特岛南部阿瑟菲尔德海滩散步,突然间她发现了动物骨骼残骸,并意识到这可能是骨骼化石,她的家人将骨骼化石送到恐龙专家马汀-辛普森那里进行鉴定,辛普森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

在过去5年里,德恩-奈什和加雷思-代克竭尽全力研究这些骨骼化石,甚至仔细分析最小的骨骼,目前他们证实这种恐龙是大约乌鸦大小,是一种未知的翼龙物种。莫里斯的家人将骨骼残骸捐赠给国家历史博物馆,当专家们对这种恐龙进行命名时,以莫里斯的名字进行命名,称它为“黛西恐龙”,它的学名是“Vectidraco Daisymorrisae”。
http://tech.qq.com/a/20130325/000021.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一种最新发现的恐龙物种以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命名,当她才5岁时意外发现了这种恐龙物种骨骼。


图1:黛西-莫里斯的卧室中收藏着各种动物骨骼化石、贝壳和骨骼



图2:这是莫里斯发现的乌鸦大小的翼龙新物种,它生活在1.15亿年前,目前以莫里斯的名字进行命名

本周,古生物学家宣称,2008年在怀特岛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一种新物种飞行恐龙,这些骨骼残骸是由黛西-莫里斯发现的,现在她已9岁,她收藏了大量的化石和动物骨骼残骸,一位考古专家描述她的卧室类似于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

据悉,当时她和家人一起沿着怀特岛南部阿瑟菲尔德海滩散步,突然间她发现了动物骨骼残骸,并意识到这可能是骨骼化石,她的家人将骨骼化石送到恐龙专家马汀-辛普森那里进行鉴定,辛普森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

在过去5年里,德恩-奈什和加雷思-代克竭尽全力研究这些骨骼化石,甚至仔细分析最小的骨骼,目前他们证实这种恐龙是大约乌鸦大小,是一种未知的翼龙物种。莫里斯的家人将骨骼残骸捐赠给国家历史博物馆,当专家们对这种恐龙进行命名时,以莫里斯的名字进行命名,称它为“黛西恐龙”,它的学名是“Vectidraco Daisymorrisae”。
加雷思-代克竭尽全力研究这些骨骼化石,甚至仔细分析最小的骨骼,目前他们证实这种恐龙是大约乌鸦大小,是一种未知的翼龙物种。”
——只能说这两位科学家很无私。
fdbiology 发表于 2013-4-7 20:54
“在过去5年里,德恩-奈什和加雷思-代克竭尽全力研究这些骨骼化石,甚至仔细分析最小的骨骼,目前他们证实这 ...
  学古生物的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我这个印象对不对。
sanzoh 发表于 2013-4-7 20:57
  学古生物的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我这个印象对不对。
生物圈子中有名的苦b方向,不太可能


 本周,古生物学家宣称,2008年在怀特岛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一种新物种飞行恐龙……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experts Darren Naish and Gareth Dyke have painstakingly studied the fossil, focusing on even the most smallest of details, before eventually publishing their findings this week.

http://uk.linkedin.com/pub/darren-naish/28/410/526
http://uk.linkedin.com/pub/gareth-dyke/45/426/58a

  古生物学家不是花大把时间窝家(office)里面分类?

 本周,古生物学家宣称,2008年在怀特岛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一种新物种飞行恐龙……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experts Darren Naish and Gareth Dyke have painstakingly studied the fossil, focusing on even the most smallest of details, before eventually publishing their findings this week.

http://uk.linkedin.com/pub/darren-naish/28/410/526
http://uk.linkedin.com/pub/gareth-dyke/45/426/58a

  古生物学家不是花大把时间窝家(office)里面分类?
sanzoh 发表于 2013-4-7 20:57
  学古生物的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我这个印象对不对。

http://www.guokr.com/article/417448/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分类学者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应该很兴奋,迫不及待想将它推向大众才是,但是《生物学前沿》却报道了一项看上去颇令人费解的发现:研究者从2007年正式发表的16994个新物种中随机采样600个调查发现,这些物种从第一次样本采集到正式命名发表,平均需要21年时间(中值为12年),其中最快的当年发表,最慢的则用了206年之久。


秋香罂粟,绿绒蒿的一种,产于尼泊尔附近的喜马拉雅地区。从发现至发表花费了将近50年的时间。图片来源:wikicommons

过程繁琐
发现新物种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电影里植物学家在深山老林拔起一株草,欣喜若狂地大吼“我发现新物种了!”这种情节,是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科学家们得先把它们带回博物馆或标本室,作为“疑似新物种”存档保存起来;然后必须详细检索海量的文献,确保之前没人已经发现过这个物种;接着要到不同地方去检验对比一下有记录的相似物种,甚至做些DNA分析来判断这个“疑似新物种”的身份、与其它种的亲缘关系;最后,把这一切都确认了,才能坐下来,写一篇拉丁文的描述(2012年修改成英文描述也行了),发表新种。而其中损耗掉的时间,就是各个物种的“橱柜时间”。

这真是“出柜有风险,科研需谨慎”哪!过程如此之繁琐,以至于许多分类学者都止步于“带回标本室存档保存起来”了。所以,博物馆里往往堆满了待鉴定、待分析的物种们。好笑的是,正因为这个原因,真菌和除昆虫以外的无脊椎动物的橱柜时间比动植物和昆虫要短——它们不易保存,放久了可就没法鉴定了。


相对而言,植物标本则耐存放得多。图片来源:U.S. National Arboretum Herbarium

性价比堪忧
无论过程怎么繁琐,发表一个新物种用上21年还是太过分了。这意味着一个分类学者一生即使勤奋且长寿,也只能发那么3、4个新种而已。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没错,这项研究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非专业的爱好者们所花费的橱柜时间要远远短于专业的分类学家们,平均15年,足足少了三分之一。

这是因为现在的科学期刊杂志都不太看得上只发表一个新种这么点儿内容了,只有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才肯刊发。于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可不愿做这赔本生意,而更乐意将时间投入到能发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工作中去。更何况,他们常常有大量的采集样本堆着等分析,其中有已知物种也有未知物种,这跟爱好者们仅专注于自己手头那么几个样本相比,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多了。所以,发新种虽然在分类学爱好者们眼里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科研工作者们看来却是个性价比不高的活儿。


整理海量的标本十分耗时耗力,图片来源@showa-u.ac.jp

到底需要多少人力?
1985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曾做过估算,北美当时大概有8000~10000名分类学者。1992年有人用这个数据比对每年发现的新物种的数量,得出了大概平均每0.02~0.04名分类学者能发现一种新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因为昆虫和蜘蛛种类繁多),0.9名能发现一种新的两栖动物,0.3~0.4名能发现一种新的鱼。所以撇开情况特殊的无脊椎动物不谈,粗略估计下一个分类学者一生发现那么3、4个新种还真差不离。

并且,在约30%的分类学者是植物学家,60%是动物学家的情况下,后者发的新种数量依然是前者的两倍——当然,这个数据主要也还是因为昆虫和蜘蛛发现新种相对较多导致的。


《中国植物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 植物,由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耗费80年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完成。——各位植物分类学者们,请加油并节哀……图片来源:ib.cas.cn

发现跟不上灭绝
现在,地球上现有已命名定种的物种大概在150~180万左右。而全球共有的物种数量据不同科学家的估测各有不同,从300~8000万都有。(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像你所能猜测到的那样,身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我们,发现新物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物种灭绝的速度。照这个速度,在命名完全球所有物种之前,它们恐怕早已灭绝光了。

当然,分类学界也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近期动物学术语命名国际委员会就新增规定,新物种在线发表也受到官方认可。可惜,据推测这项举措最多就只能为一个新物种的发表缩短几个月的时间。

编辑的话:可是当年林奈老爷子一个人就命名了9000多个物种啊!
参考资料
[1]        Fontaine B et al., 21 years of shelf life between discovery and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2012) Current Biology, 22(22), DOI: 10.1016/j.cub.2012.10.029
[2]        Gaston KJ et al., Taxonomy of taxonomists. (1992) Nature, 356(6367), DOI: 10.1038/356281a0
[3]        Edwards SR et al., The Systematics Commun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Lawrence ,Kansas, 1985)
刚才转载的生物分类的,跟古生物分类应该有不少相同点吧.


PS:这些个搞生物分类的,是最后的拉丁文使用者么?
sanzoh 发表于 2013-4-7 21:11
 本周,古生物学家宣称,2008年在怀特岛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是一种新物种飞行恐龙……

For the past fiv ...
更多苦逼的时间是在野外风餐露宿~~~
约10年前在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里面已小有披露。
=====
过程如此之繁琐,以至于许多分类学者都止步于“带回标本室存档保存起来”了
更何况,他们常常有大量的采集样本堆着等分析,其中有已知物种也有未知物种,
=====
  按照常理,这么多活儿应该有研究者时不时扔下手头工作去照顾自己生活需求。反正你不可能分析光那么多样本。比如离开办公室找个地方和性伴沟通一下,或者写写科普文章,坐坐飞机开开会。到底累不累,是不是有监工监督日分析件数评定工员品质?

无事忙 发表于 2013-4-8 15:38
更多苦逼的时间是在野外风餐露宿~~~


行了。知道了。

你们说用先进移动分子/基因实验室本地(不是原地)分析怎么样。
或者一队找一对分析。
或者比对也自动化?  不行。

标本虚拟化?  不行。

好像都不行。
无事忙 发表于 2013-4-8 15:38
更多苦逼的时间是在野外风餐露宿~~~


行了。知道了。

你们说用先进移动分子/基因实验室本地(不是原地)分析怎么样。
或者一队找一对分析。
或者比对也自动化?  不行。

标本虚拟化?  不行。

好像都不行。
leekkeek 发表于 2013-4-8 15:25
刚才转载的生物分类的,跟古生物分类应该有不少相同点吧.
约10年前在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里面已小有披露。
=====
过程如此之繁琐,以至于许多分类学者都止步于“带回标本室存档保存起来”了
更何况,他们常常有大量的采集样本堆着等分析,其中有已知物种也有未知物种,
=====
  按照常理,这么多活儿应该有研究者时不时扔下手头工作去照顾自己生活需求。反正你不可能分析光那么多样本。比如离开办公室找个地方和性伴沟通一下,或者写写科普文章,坐坐飞机开开会。到底累不累,是不是有监工监督日分析件数评定工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