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工程——堡垒M 从苏联坦克到乌克兰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46:50
   1976年5月21日,久负盛名的乌克兰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总设计师A.A.莫罗佐夫,根据国防工业部第73号命令退休。第一副总设计师N.A.绍明接替了他的职务。和外界猜测的不同,莫罗佐夫总设计师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确实是在身体长期患病且年事已高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岗位的。
         在当时苏联坦克工业界的政治斗争气氛下,产生这样的猜测毫不奇怪。莫罗佐夫的T-64A虽然已经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却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下塔吉尔和列宁格勒的设计局分别设计了T-72和T-80并试图取代它。T-64只能首先装备驻东德的西部军队集群,而可以肯定无法1:1的替换掉T-54/62坦克。莫罗佐夫设想的、由自己设计一型全新概念的、像T-34一样具有世界意义的坦克的梦想,无可挽回的破灭了。咄咄逼人的列宁格勒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高速的T-80坦克非常符合当时苏联陆军在欧洲快速突破的战术构想。1974年预估的T-80的批发单价虽然达到了T-64A的3.3倍,但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早就放出了豪言壮语:“在国防领域,苏维埃人不怕花钱!”如果T-80成为苏军未来的标准装备,大量的卢布将流向T-80设计生产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将进一步壮大列宁格勒派系的实力。而T-72坦克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受到了作为采购方的国防部和部队用户的广泛支持。真正使哈尔科夫人忿忿不平的还是,无论是T-72还是T-80都是在T-64基础上设计的,总体布置与T-64并无两样。但是无论如何,必需采取措施,才能重新夺回曾经设计了T-34/44/54等著名产品的哈尔科夫设计局的荣誉和的地位。
         绍明不像莫罗佐夫那么有影响力,但是事实证明他是一位韧性十足的后起之秀,他擅长在国防工业规定的总的框架内,有条不紊的发展哈尔科夫自己的设计。绍明清楚,主要的威胁来自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第2特别设计局的成就虽然在历史上根本无法与哈尔科夫设计局相比,但是在政治资源上却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列宁格勒州委书记G.V.罗曼诺夫是当时苏中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之一,前途无量。国防部长D.F.乌斯季诺夫和罗曼诺夫都是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红人。第2特别设计局前任总设计师Z.Y.科京曾经担任过4年的苏联国防工业部副部长。一言概之,第2设计局的势力在赫鲁晓夫时代遭受重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正好翻了身,和哈尔科夫相比,列宁格勒人在那时的苏联坦克选型竞争中具有特别大的优势。而且在另一层更隐秘的意义上,苏联人的主体、俄罗斯人特别希望能够由同样属于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来设计一种新式坦克装备苏联军队。由乌克兰人搞的T-34/54/64坦克的产量占到了苏联坦克的70%以上,先后成为苏军标准坦克的样板,这让俄罗斯人在感情上很有些接受不了。
   1976年5月21日,久负盛名的乌克兰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总设计师A.A.莫罗佐夫,根据国防工业部第73号命令退休。第一副总设计师N.A.绍明接替了他的职务。和外界猜测的不同,莫罗佐夫总设计师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确实是在身体长期患病且年事已高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岗位的。
         在当时苏联坦克工业界的政治斗争气氛下,产生这样的猜测毫不奇怪。莫罗佐夫的T-64A虽然已经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却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下塔吉尔和列宁格勒的设计局分别设计了T-72和T-80并试图取代它。T-64只能首先装备驻东德的西部军队集群,而可以肯定无法1:1的替换掉T-54/62坦克。莫罗佐夫设想的、由自己设计一型全新概念的、像T-34一样具有世界意义的坦克的梦想,无可挽回的破灭了。咄咄逼人的列宁格勒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高速的T-80坦克非常符合当时苏联陆军在欧洲快速突破的战术构想。1974年预估的T-80的批发单价虽然达到了T-64A的3.3倍,但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早就放出了豪言壮语:“在国防领域,苏维埃人不怕花钱!”如果T-80成为苏军未来的标准装备,大量的卢布将流向T-80设计生产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将进一步壮大列宁格勒派系的实力。而T-72坦克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受到了作为采购方的国防部和部队用户的广泛支持。真正使哈尔科夫人忿忿不平的还是,无论是T-72还是T-80都是在T-64基础上设计的,总体布置与T-64并无两样。但是无论如何,必需采取措施,才能重新夺回曾经设计了T-34/44/54等著名产品的哈尔科夫设计局的荣誉和的地位。
         绍明不像莫罗佐夫那么有影响力,但是事实证明他是一位韧性十足的后起之秀,他擅长在国防工业规定的总的框架内,有条不紊的发展哈尔科夫自己的设计。绍明清楚,主要的威胁来自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第2特别设计局的成就虽然在历史上根本无法与哈尔科夫设计局相比,但是在政治资源上却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列宁格勒州委书记G.V.罗曼诺夫是当时苏中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之一,前途无量。国防部长D.F.乌斯季诺夫和罗曼诺夫都是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红人。第2特别设计局前任总设计师Z.Y.科京曾经担任过4年的苏联国防工业部副部长。一言概之,第2设计局的势力在赫鲁晓夫时代遭受重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正好翻了身,和哈尔科夫相比,列宁格勒人在那时的苏联坦克选型竞争中具有特别大的优势。而且在另一层更隐秘的意义上,苏联人的主体、俄罗斯人特别希望能够由同样属于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来设计一种新式坦克装备苏联军队。由乌克兰人搞的T-34/54/64坦克的产量占到了苏联坦克的70%以上,先后成为苏军标准坦克的样板,这让俄罗斯人在感情上很有些接受不了。
   哈尔科夫人必需努力。在莫罗佐夫总设计师离任前夕,设计局就上马了对抗T-80的型号,即476工程。1976年2月间试验工厂组装了3辆476工程样车,和那个时代的典型做法一样,作为苏维埃乌克兰向苏联共产党第25大的献礼向上报批,并成功的在党内公之于众。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列宁格勒人在政治上对项目的妨碍。476工程战斗全重41.5吨,全长9530毫米,宽3580毫米,高2210毫米。炮塔上配备了新式火控装置,并开始尝试使用激光器材。什明决定激光器在坦克上的应用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先引入激光测距仪,已经在476工程上得到应用;第二步使用激光驾束制导的炮射反坦克导弹,和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相比,激光制导导弹精度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系统构型更简单,激光测距仪兼用炮射导弹系统的激光照射器。铸造炮塔的前装甲内部结合了垂直布置的复合装甲板,提高了坦克的弹道防御能力。按照苏联国防工业部的安排,哈尔科夫在完成T-64B的生产计划后也要转产T-80BV,因此给马雷舍夫厂运送了几辆T-80BV样车供其参考。什明决定就势把476工程的炮塔装在T-80BV的底盘进行试验,项目被命名为219A工程,又称T-80A,样车试验证明性能良好。国防工业部觉得219A工程很有前途,决定由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联合完善该车型,其中总体由列宁格勒第2设计局的波波夫负责,而火控系统则由什明负责,哈尔科夫人在竞争中扳回一分。后来,这种联合研制的型号就是大家熟知的T-80U。1983年,基洛夫厂和鄂木斯克的十月革命厂各生产了10辆T-80U下线试用,除了油耗率太高外,部队反映很好。面对西方豹2、M1和挑战者坦克的威胁,这时苏联国防部已经产生了将T-80U作为高端坦克,而将T-72B系列作为低端坦克,更换整个苏联坦克部队的主战装备的念头。
         虽然在70年代遭受了很大的压制,但是哈尔科夫人却在“黑暗时期”赢得了一个决定性的胜利——6TD发动机经过数年的改善终于研制成功,功率达到了1000马力,追上了T-80B的GTD-1000燃气轮机的马力。而且6TD 的可靠性也被提高到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该发动机的结构和5TDF非常相似,那时5TDF已经随T-64坦克装备部队10余年,军队已经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对置活塞发动机的使用经验和维修方法,因此6TD发动机对苏军坦克部队的使用维修体系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5TDF发动机的维修车间只需要更换少数设备即可完成对6TD发动机的修理整备。1978年1月5日,6TD发动机通过了国防工业部测试。1978年7月26日,6TD获准投产并用于配备新生产的T-64B坦克。1979年1月25日又决定用这种发动机改进现有的T-64系列坦克。后来安装6TD的T-64AM、T-64AKM和T-64B-1M坦克按照国防部第0262号命令于1982年12月21日列装。
  也就是在此期间,马雷舍夫厂又被命令生产T-80U坦克。哈尔科夫人不得不违心的生产这个不是完全由自己设计的产品。灵活的绍明继续暗度陈仓,他指示给1辆T-80A底盘换装了6TD 柴油机,新型号被称为478工程。随后,又利用T-80U的底盘组装了478B工程样车,这就是后来T-80UD的前身,在哈尔科夫设计局内部被称为“桦树”坦克。     
           T-80U批量装备部队不久,其高油耗率就招致部队的不断质疑。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理论家们在为T-80U设计战术时假想,在西欧战场上T-80U的预计突破速度为60~100公里/天,每天中、高强度战斗约4~6小时,发动机运行8个小时以上。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中发现T-80U的理论速度固然很快,但是由于油耗过高,在对西德发起进攻后的第12个小时内就必需加油以保障足够的连续进攻能力。T-80U尾部的附加油桶未与车内燃料系连在一起,在敌火威胁下卸下油桶,再由手摇泵将400升油料抽入车内需耗费2个乘员大约2个小时,坦克将失去行动能力和战斗力,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有可能为战斗中的坦克营乃至坦克连配备油罐车和加油车,甚至动用直升机分队来为第一梯队的T-80U分队的加油,才能保证T-80U完全发挥出理论上的高速度所带来的战术优势。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编入坦克分队的满载油料的轮式车辆不仅拖累了战斗分队的越野能力,也增加了分队的易损性,一旦后方的燃料车队被北约地面小部队或空中力量消灭,将减少已经达成突破的T-80U分队的战术灵活性,先头各坦克连将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后送燃料。至于直升机分队的保障就更脱离实际了,坦克师可能配属的运输直升机的数量、加油直升机和受油坦克分队的通讯和导航、加油直升机分队在尚未肃清敌残余兵力的纵深内的飞行安全保障、运输直升机分队自身的燃料保障和前进转场、坦克分队加油时的安全保障等等问题,在技术和战术上都存在严重制约而无法实现。
         因此苏军又要倒过头来装备T-80U的柴油机动力型,由于起步较早6TD性能也不错,“桦树”在这一轮竞争中占尽先机。基洛夫厂的219RD工程安装了一台车里雅宾斯克研制的A-53-2 X型 16缸柴油机,功率虽然达到了1100马力,但是受曲轴位置的限制,传动装置布置困难而且即便打开动力舱的检查窗也难以对下层的汽缸排进行检修;如果投产219RD工程,就意味着在苏联坦克部队内部除了V系列,GTD系列和5/6TD系列外,将再增加一个全新构型的发动机系列,这种成本是苏联军队无法接受。鄂木斯克的644工程使用的是T-72的V-46-6发动机,成本和可靠性是不错,但是功率仅有780马力,较T-80U低了50%,坦克的机动性受到很大研制,因此在技术先进性上又被苏军否决了。巴格拉莫夫设计局还拿出了一种20缸V型柴油机参选,但是根本无人问津,因为这种发动机太长装不进T-80坦克的动力舱。
        478B工程于1984年初开始进行试验。根据1984年春季一个多月的测试,6TD可在-25度以上的环境下迅速启动,当然是使用了当时在苏联还比较昂贵的低温低粘度机油。分管国防的中央书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科夫和装甲板总局局长尤里.波塔波夫上将来到哈尔科夫全程监督了整个试验。1985年9月2日开始改进在前半年试验中暴露出的各种小缺陷,决定于1987年正式投产478B工程。到1985年底,总共组装了5辆实验性“桦树”坦克,被送往部队进行定型前的测试,其中2辆是直接换装6TD的219A工程。桦树坦克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包括西伯利亚、中亚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阿什哈巴德等地区,自然环境要比哈尔科夫设计局试验场恶劣的多,检查了坦克在高原低气压和高含尘空气环境中的可靠性和动力特性。试验弥补了哈尔科夫试验场在自然环境上的局限,帮助很大,设计师改进了“桦树”的润滑系、冷却系统和预热器等。扎多夫在最后一次试验中指出,列宁格勒的波波夫曾经告诉他说燃机冷启动性特别好,不知道6TD会怎么样?因此特别增加了与T-80U的低温冷启动对比试验,虽然燃气轮机启动时间确实很短,但是6TD的低温启动性仍然完全满足要求。在圆满的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后,投产“桦树”再也没有任何困难了。当然,此时9K119炮射导弹和ZET13自动灭火系统还在试验,并没有和“桦树”同期定型。
1982-85年间是苏联坦克的最后发展阶段,在苏联历史上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苏联人民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三位总书记的猝然离世,随着政治走向跟风转的苏联坦克工业也暂时陷入了手足无措的态势中,3个设计局间的权势斗争弱化了,但是受损最大的是列宁格勒派。乌斯季诺夫因为患病经常需要离岗治疗,以及老领导、老战友们的不断逝世,使他逐渐丧失了在国防工业中的影响力。1984年9月11日,苏联国防工业部在征得党中央和国防部的同意后,决定生产6000台6TD和2500辆安装该型发动机的坦克,而T-80U这一边,只预备生产2000台燃机和1500辆燃机动力的坦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决策是在乌斯季诺夫患病未能参与的情况下做出的。
         1984年12月20日,苏共政治局委员、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因病逝世。1985年3月,罗曼诺夫在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中失败,随后被从政治局除名并于7月强制退休。从此,列宁格勒派系在坦克竞争中彻底失势,直接退出了坦克研制领域全面转向民用。
“桦树”对军方的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哈尔科夫近卫坦克学校的一次展览上。坦克起动后,很快就达到了50-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1700米距离上首发击中1辆T-64A靶车。1985年9月2日,根据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第837-249号决议开始投产478B工程,2周内,国防部第N0510号命令决定将其列入苏军装备。哈尔科夫设计局本来想争取把478B工程命名为T-84,以便在名称上和T-80拉开差距,同时保持哈尔科夫系列坦克以4结尾的完整性。但国防部认为478B就是T-80U的柴油机动力型,所以最终的制式编号仍为T-80UD。T-80UD在1986年夏季的苏军新武器展览上成功的吸引了戈尔巴乔夫的注意,并在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开始加速生产。同年年底,首批12辆试生产型坦克送到了高尔基州的陆军试验场,编为一个试验连,并得到了工厂和部队的工程师技术加强。T-80UD首先装备了莫斯科军区的坎捷米斯特洛夫近卫坦克第4师和塔曼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师。
        T-80UD的车内空间仅有11.13立方米,挑战者MK2的车内空间为18.6立方米,豹2A4和M1A2的车内空间分别为19.4和21立方米。T-80UD的座圈上方炮塔空间就更小了,仅有1.93立方米,而M1A2、M60A3和豹2A4的相应数值为4、5和4.5立方米。可见与46吨的战斗全重相比,T-80UD的外廓相当紧凑,因此它的正面防护水平可能与挑战者坦克接近,达到或超过了豹2A4的水平。由于T-80U安装的是自适应性较好的三轴动力涡轮式燃气轮机,因此只有4个前进挡,而T-80UD不得不增加到7个,因此驾驶员的操纵负担大了一些。
          根据国防部的意见,哈尔科夫在生产了45辆T-80U后转产T-80UD。 T-80UD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例如在历史上的在第10(1976-80)和第11个(1981-85)五年计划中规定,最新式坦克的产量要达到计划总产量的5~7%,实际产量则达到了10%。第11个五年计划甚至要生产15120辆坦克。  
但是情况却不像哈尔科夫人期盼的那么乐观。
国内外的一些因素对苏联的军事工业维持了40年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在苏联国内引起动荡,他击碎了旧体制的一部分,却未能建立起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引发了苏联人在思想上的混乱。
         美国摆脱了越南战争的泥潭而苏联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由于苏军迟迟不能获得决定性胜利且伤亡不小、花费巨大,在苏联国内产生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并逐渐演变成对苏联和苏军领导层的反感。过去苏联军队和军事工业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的绝对的崇高形象和地位在逐渐动摇。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里根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并出台了星球大战计划,苏联不得不考虑减少常规武器领域的花费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太空和反导竞争。
         黎巴嫩战争期间,叙利亚军队的苏制战斗机、防空导弹系统和T-72坦克在和美国武装的以色列军队的交战中又一次遭到失败。西方国家大肆渲染F-15/16,M1和豹2的的威力。苏联武器不仅遭受国际市场的广泛质疑,对武器的不信任感甚至开始在苏军内部萌芽。
         美国操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沉重打击了当时以能源出口为导向的苏联外贸,并波及到苏联的国民经济。苏维埃人不怕花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明显的展现出活力,证明社会主义并不一定非得采用苏联模式,苏联国内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也就是在转产T-80UD的同时,马雷舍夫厂正学习中国搞军转民搞的风生水起,各种民用产品如大客车、农用机械、汽车挂车和半挂车等是工厂生产计划表上的重头戏,并且以每年2、3倍的势头快速增长。由于此前军品开工不足,不少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为生产计划的转换和争取高福利等原因转岗到民用部门,军品线2年半内便走了3500名熟练工人,这样的人力资源流失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苏联1989年起执行的第13个5年计划还要求生产3739辆T-80U和T-80UD,规定的T-80UD批发单价和T-80U相当,比T-64BV贵1倍。马雷舍夫厂一开始很有信心在批量生产中把成本降下来,经验证明,坦克的成本在生产周期中会随着生产效率的逐渐上升和部件采购价格的下降而呈现出规律的下降趋势,前期研制试验费用和工厂生产线改造的大头会分摊在头几批的产量中,例如从1970年到 1974年T-64A的单价就降低了35%,而并没有影响企业的利润。由于欧洲常规武器条约的签署和苏联总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坦克的计划产量也被一降再降。到1989年3月2日,苏联第13个五年计划执行了还不到一个季度,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就对T-80U/UD坦克生产计划进行了调整,将产量降为1530辆,到1990年,更是降低到只有1445辆。由于计划产量较少,马雷舍夫厂传统的、以提高批量来降低成本的渠道被堵死了。
         T-80UD于1988年进行了第一次改进,主要改进了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改善了反射导弹系统,用接触-5式反应装甲替换了接触-1装甲。该装甲为嵌入式,安装更坚固,在被引爆时能够防止影响相邻的装甲,增加了防御穿甲弹的能力。 T-80UD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1990年5月9日胜利日和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阅兵式,当时被西方命名为T-80M1989式。1991年8月的819事件中,支持紧急委员会的近卫坦克第4师的T-80UD曾开进莫斯科,但没有开火。
         1990年初,形势已经发展到苏联为了换取外汇,不得不决定向国外出口苏制最先进常规装备的程度。除了联合国规定的武器禁运国家/地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热点地区和对苏联明显持敌对态度的国家外,一切独立的政体都被苏联列入武器推销的对象名单。包括T-80U/UD、S-300、苏-27和米格-31在内的、即使是对苏军来说也是非常新式的大型武器装备准备推往国际市场,而在此前,这种情况仅在50年代的中苏蜜月中曾短暂出现过。
         但是T-80UD还没有来得及出口,苏联便已经解体了。苏联解体时 T-80UD的总产量的准确数目仍不清楚,大约为300余辆,主要装备了驻扎在俄罗斯共和国境内中部的苏军精锐坦克师和摩步师。
1993年10月4日,近卫坦克第4师近卫坦克第12团的几名军官在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的命令下,将6辆T-80UD开出军营,驶入莫斯科市区的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附近地域,并开炮射击了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兹科依手下武装人员控制的“白宫”——最高苏维埃大楼的俗称,共发射10发榴弹和2发穿甲弹,这就是炮打白宫事件。由于叶利钦展示了对军队的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促使哈斯布拉托夫和鲁兹科依向叶利钦投降。迄今为止,这是T-80UD参加的唯一“实战”。
          现在,俄军的大部分T-80UD根据欧洲常规武器条约已经予以销毁,剩下的则进行了改造:由于6TD发动机是在乌克兰生产的,而且T-80UD在俄军中属于小众装备,因此俄罗斯国防部决定不值得为此和在政治立场上亲俄/反俄摇摆不定的乌克兰发生过多的来往。俄军的原装T-80UD于1995年全部退役。坎捷米斯特洛夫近卫坦克第4旅(原近卫坦克第4军和近卫坦克第4师)的T-80UD在发动机到寿后,俄军将其直接报废,车体分解回炉,而将炮塔部分进行改进后,装在T-80BV的车体上整体翻新并重新服役,并将其称为T-80UE-1坦克(219工程AS)。
         乌克兰独立时其境内的苏军序列内共有从T-55到T-80的坦克4080辆,但是T-80UD装备数量少于50辆。由于国家建立时各种事物繁多,直到1992年初,乌克兰国防部才正式决定T-80UD列入乌克兰军队装备。
         毫无疑问,T-80UD是苏联解体时苏军最好的坦克,它在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上达到了最好的平衡。T-80U使用费用太大,T-72B/C的技术性能则嫌不够好,T-90的样车还在试验,而且该项目使用的就是T-80UD的全套火控-车长指挥塔和附加装甲。最近,为了大力弘扬T-90M/MS的先进性以扩大出口,俄罗斯的部分军事刊物对T-80U/UD进行了明显带有偏见的负面描写,这是不可取的。
在T-80UD投产后,哈尔科夫设计局又设计了一系列可在55度环境温度下使用的478工程的改进方案,苏军设想的欧洲战场不存在这样的环境,因此显然是为了将坦克出口到中东及其他一些位于热带的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此举歪打正着,为后来T-80UD和堡垒坦克的出口打下了基础。
         苏联解体前夕,绍明总设计师退休,火炮和战斗车辆学博士、博鲁斯科中将接替了他担任设计局的总设计师。
         另外,6TD-2 1200马力柴油机也为T-80UD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根据苏联国防工业部1977年1月21日的指示开始设计1200马力的6TD-2。该发动机于1983年通过了初步验收,到1986年才决定批量生产,但是由于此时形势已经比较混乱,苏联解体前,没有1辆苏联坦克使用了6TD-2。
         T-80UD的指挥型号是T-80UDK(484工程),安装了长距离无线电台和惯性导航仪,因此配备了一台15千瓦辅助燃气轮发电机组,为额外的通讯和导航设备供电。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T-80UBK装备的迹象。由于卫星导航系统和先进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迅猛发展,现代坦克一般都具备较强的战场信息获取和交换能力,纯粹的指挥坦克可以认为已经消失了。
         478D工程,很多时候更情愿被设计师称为85式,因为其底盘号为51085。该型号配有精确时间引信榴弹,榴弹的ZVM-12高精度电子引信的起爆时间可在装填时在装填机弹匣装定,曾有报道称该引信是在膛内设定的,这是不正确的。乌克兰宣称时间引信榴弹能够在距目标最有利炸高上引爆,实现最大的毁伤效果。作为对比的是,普通采用瞬发引信的榴弹在杀伤无防护目标时,因起爆时机过晚浪费了75%左右的破片和爆破能量。该榴弹的射程4公里,里面装有上千个微型钢箭,对暴露和轻微掩蔽的人员、无装甲车辆和其他装备有特别好的杀伤效果,还宣称可以用于反坦克,将暴露在装甲壳体外的光学器材的上镜头摧毁,使敌坦克失去战斗力。但是,火控系统在计算引信起爆时间时,使用的榴弹初速是预先设定而不是发射后经膛口测速线圈实时测出的(例如阿黑德高炮),因此引信的初始设定就存在很大误差,实际效果可能与宣传有比较大的出入。不过,现代确实出现了给坦克配发精确时间-近炸联合引信榴弹的迹象,使坦克能够更有效的对付反坦克导弹发射手和低空低速直升机一类的目标。
        478D工程还安装了窗帘-1型自动烟幕遮蔽-红外干扰系统。但是与T-80UD最大的区别是,该车使用了焊接炮塔。据记载,苏联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开始试验在中型坦克上重新使用焊接炮塔,而此前使用焊接炮塔的最后一种苏制中型坦克要追溯到T-34 1941型了。虽然铸造炮塔有制造周期短、易于在各部位形成有利倾角、整体性好等优点。但是在复合装甲时代,焊接炮塔的优势越来越明晰:焊接炮塔能够为前部内置复合装甲单元提供更大的空间,且更换落后或被命中弹药击毁的装甲更容易,炮塔前方的防护一致性好,没有铸造炮塔结构内部存在的各种诸如气孔等影响防护的缺陷。但是供T-80UD使用的焊接炮塔在苏联解体前并没有定型。
         478D沿用了苏联时代遗留的焊接炮塔,在外观上很像同期鄂木斯克的样品,在最厚的炮塔前部布置了垂直的钢板-陶瓷块复合装甲。与均质装甲相比,防穿甲弹能力提高了10~40%,防破甲弹能力提高了10~60%。
        第一种使用乌克兰制造的焊接炮塔的型号是 478BK工程“桦树-轧制”,从名字就知道该车的炮塔是使用轧制装甲板焊接的,又称为478DU工程。设计局最初打算组装3辆样车,但是由于经费实在紧张,仅完成了1辆全技术状态样车和2个装在固定试验基座上的焊接炮塔。乌克兰扎波罗热钢铁厂克服了困难,成功的完成了样品炮塔的制造。同期还克服了坦克用特种橡胶问题,T-80UD上的橡胶原来都是从俄罗斯供应的合成橡胶。由于乌克兰政府很早就宣布放弃核武并积极宣传大饥荒等苏联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改善了与西方的关系。478DU因此配备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生产的热像仪,称为TPN-4E“ 暴风-E型”夜视瞄准镜,极大的改善了T-80UD不理想的夜战夜视能力。车长工作站则称为TKN-4S“玛瑙”式。478DU首次安装了6TD-2发动机,压缩比从3.35提高到4.4,因此增加了200马力功率。该型号与6TD外形尺寸一样,固定位置也没有任何变化,与6TD-2有很好的互换性,在原安装6TD的坦克上换装6TD-2仅需要更换部分燃油和润滑油油路的连接配件就可以了。
    478DU于1994年试生产3辆样车。当时设计局只能开出最低的工资,连把坦克装上拖车运到行驶试验场的一点经费都非常困难。最初的试验很不顺利,发现6TD-2夏季特别容易过热,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性差,公路行驶时不能使用高速档,和T-72相比理论上的高单位功率优势就无从谈起。研制人员打开发动机舱盖,使用了当时在乌克兰非常罕见的高分辨率热像仪检查发动机的过热部分,分析查找原因。
         478DU工程未能想初始设想的一样安装辅助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应该说明,几千瓦、十几千瓦的微型燃气轮机在复杂程度上并不比上千千瓦的坦克发动机简单多少。但是乌克兰在技术方面却不应发生这样的事情:扎波罗热国有“伊万琴科-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公司具有很强的燃气涡轮类发动机的科研能力和生产基础,著名的安-124/225巨型运输机,米-17系列直升机和中国的L-15高级教练机的发动机就是由他们提供的。但是在经费上,哈尔科夫设计局无法向进步设计局提供研制启动资金,“进步”更不可能自筹资金去搞一个看上去没有多少前途的全新产品。
         由于受到6TD-2匹配性的拖累478D的进展缓慢,因此又组装了478DU1和478DU2样车,沿用了成熟的1000马力动力包,在行动方面有所差异,分别使用了T-64式的钢制轮缘和常规的外挂胶负重轮,炮塔部分与478DU一样。478D、478DU和478N系列后被统一称为T-84。保持了哈尔科夫坦克T-24/34/44/54/64/74的规则。T-74是莫罗佐夫还在任上设想的一种顶置武器站坦克,仅停留在图纸阶段。
         乌克兰政府决定1992年4月14日列装478DU工程,但是由于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和国防的实际需求,废弃了乌境内75%的各种军事设施,“瓦良格”号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停工了,还直接放弃了许多国家至今还梦寐以求的洲际核导弹,并把图-160轰炸机转让给俄罗斯,乌克兰的国防进入了全面紧缩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怎么可能想象政府还会购买新式坦克?
        “学会做生意”,这是列宁70年前的名言。虽然乌克兰人现在抛弃了列宁的总路线,但是在新的环境中不得不打破计划经济中等、靠、要的旧习惯自己走向国际市场。有报道称,乌克兰政府早年曾经与伊朗进行过秘密接触,打算在伊朗新建一座专门生产T-80UD的工厂,将伊朗原有的西方旧式繁杂坦克整体更换为T-80UD。但是在政治上要冒极大的风险,一旦此事被美国得知,新生的乌克兰不仅将失去西方的全部援助,甚至可能被当成另一个伊朗对待。在权衡了政治经济上的得失利弊后,乌克兰政府停止了和伊朗关于引进T-80UD的联系。不过随后乌克兰就与巴基斯坦就坦克出口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目前为止的T-80UD的唯一出口记录。        
        上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了它的军队现代化计划,不仅从苏联进口了大量T-72,而且引进技术许可证生产该型坦克,同时加速推进国产“阿琼”坦克的研制。而此时,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主力还是安装100毫米线膛炮的中国59和69式的改进型,性能远不如T-72,仅有的约200辆85-IIAP最多能与T-72打成平手,先进的中巴联合研制的哈立德坦克的最终方案还没有确定,能不能装备部队、何时能够装备部队还是未知数。为了对抗印军不断现代化的陆军装甲力量,巴基斯坦不得不把眼光放在国外进行新式坦克的招标。
         巴基斯坦首先看中的是俄罗斯T-72坦克,巴军认为该坦克重量轻价格便宜,也适于在巴基斯坦使用,双方还进行了秘密接触。尽管几年前巴基斯坦还作为阿富汗圣战者的大本营让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吃尽苦头,巴空军还击落过苏联空军的飞机。但是由于急需硬通货,俄罗斯政府表示愿意把T-72卖给巴基斯坦,而且价格相当优惠。不过印度得知此事后对此进行了干预,考虑到俄印的传统友谊和需要深化开发印度颇具潜力的军售市场,俄罗斯最后表示将不能向巴国出口T-72。
        再回到西方国家,由于当时美国-巴基斯坦关系不良,M1系列坦克首先被排除。英国表示愿意出售“酋长”坦克,但是巴政府考虑,英-印关系在英国政府的整体战略中明显强过英-巴关系,很难指望英国会在印巴关系紧张时能够稳定持续的履行对巴军事出口和产品支持责任;同时,即便是相对过时的“酋长”坦克也嫌太贵,而且重量较大,必需同时购买更多的工程车辆和器材,才能保证坦克在巴国广大复杂地形上的正常使用。
    最终在1993年进行的巴基斯坦坦克竞争试验中,出现的是乌克兰T-80UD和中国85III坦克。同年8月-11月,T-80UD和85III坦克在巴基斯坦进行了竞争测试。实践证明, T-80UD的可靠性更好,整套动力系统运行稳定,特别是高温环境下的适应性良好,防护系统优于85III,火力则基本相当。85III在经过了约1000公里的野外运行后,不得不更换了动力传动装置退出竞争。1995年夏,乌克兰又运送了2辆T-80UD给巴基斯坦试用,巴军的部队测试持续了2个月,进行了火力和行驶考核。有1辆坦克安装的是T-64的内挂胶负重轮,乌方一开始认为钢质轮缘负重轮能够更好的保护内挂胶,并由此节省橡胶的消耗。但是事与愿违,内挂胶负重轮在巴基斯坦多石的地面上的缓冲性能特别糟糕。而且由于不像外挂胶轮缘有胶胎的保护,T-64负重轮较外挂胶负重轮更早的出现了过度磨损和轮缘变形等现象。因此最后,巴基斯坦选择了T-80UD的外挂胶行动装置。期间乌克兰专家观摩了85-2AP坦克,称“以前中国不过是在勉强仿制旧式苏联坦克,现在他们开始真正开始自己的设计了。”
         虽然T-80UD是在乌克兰总装的,但是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一种真正的“苏联制造”的坦克,总装和出厂试验是在乌克兰完成的,铸造炮塔是日丹诺夫(现改为原名马里乌波尔)钢铁厂生产的,光学器材是切尔卡瑟制造的,这两个厂都在乌克兰境内。但是其余70%的其他零部件来自乌克兰以外的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比方说履带是列宁格勒提供的,其中最重要的火炮和特种装甲组件是由原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的乌拉尔工业区供应的。
          1993年在刚开始和巴基斯坦接触的时候,乌克兰就打算实现T-80UD的完全国产化了。乌克兰基辅国家炮兵和轻兵器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勃达伦科接受了任务,开始仿制2A46M-1 125毫米炮,以前这种火炮都是从彼尔姆的第9厂直接发过来的。当年年底,技术中心仿制了一门火炮并通过靶场试验,完全达到了原有的技术性能。但是技术中心的试验车间规模有限,不可能实施商业化的批量生产。
          1996年8月,巴基斯坦和乌克兰签署了从1997年至1999年间进口320辆T-80UD的协议,其中包括43辆原为苏联军队生产,但未交付的翻新车辆。那时,乌克兰的国内工业仅能提供T-80UD30%左右的零部件和系统,其余的部分必需从前苏联的其他各加盟共和国提供,最关键的是俄罗斯生产的125毫米炮。鉴于自身研制尚需时日,乌克兰本打算直接从俄罗斯进口。但是俄罗斯并不打算为自己在坦克出口领域再培养一个竞争对手。1997年2月,跟进俄罗斯副总理达夫洛夫的命令,停止了包括坦克炮在内的对乌克兰的坦克相关的零部件供应。仅有联合国5常和德国能够大批量提供现代水平的坦克炮,显然这几家要么因为政治原因不愿意向乌克兰出口,要么因为价格昂贵乌克兰又不愿意进口。125毫米火炮一下子称为履行合同最大的拦路虎,被马雷舍夫厂叫做2860公斤的复杂科技。
         1997年3月17日,基辅的布尔什维克厂、扎波罗热钢铁厂和伏龙芝市(现称苏梅市)特种钢管厂在政府牵头下达成协议,合作研制生产火炮。伏龙芝特种钢管厂能够生产输送原油和天然气的大口径无缝管道的,拥有生产火炮类似的深孔加工设备。另外,还通过特殊渠道从125炮的原产地——彼尔姆第9厂聘请了技术指导。1997年夏季,生产了3门火炮并开始进行靶场试验。据称,相关企业总共设计了117项新的工艺,新开发了42个精密模锻模具,使用了五金属模连铸工艺来生产加工火炮身管和其他部件。1998年3月,乌克兰生产的火炮正式下线,很快参加了哈尔科夫举行的乌克兰炮兵武器展览。这标志着乌克兰最终粉碎了俄罗斯试图剥夺乌克兰拥有独立坦克生产能力的阴谋,实现了坦克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巴基斯坦出口型被称为478BE工程,最早的几批还是铸造式炮塔,动力舱两侧可以安装反应装甲,没有接受哈尔科夫的建议安装空调和6TD-2,以节省使用费用,外观涂装为黑-浅绿双色迷彩。 巴基斯坦客户特别喜欢T-80UD的自动装填机,他们的观察员早就在叙利亚了解了苏制T-72坦克自动装填机的性能,并且在中国85-2AP上熟练了该装置的操作和维修。478DE的负重轮缘使用了特殊的耐热橡胶,以延长使用寿命。由于巴基斯坦担心坦克的部件供应可能出现困难,规定乌克兰应提供90%以上的部件。乌方最后宣称有98%的部分是在乌克兰生产的,但是头几批新生产的坦克其实有超过60%的零部件是从俄罗斯联邦采购的。
        为了按期完成合同,工厂特意重新召回了5000名雇员,年产量达到了100-110辆坦克。而马雷舍夫厂在苏联时期的设计年产能达到了800辆坦克,有职工30000多人。向巴基斯坦出口的头2辆T-80UD于1996年10月10日下线,4个月过后,首批15辆从尼古拉耶夫港启运。1997年2月20日第2批15辆坦克根据巴基斯坦的保密要求,是用特制的大板条箱装着运输的。1997年3月24日,第3批20辆坦克启运,参加了巴基斯坦独立50周年阅兵式。巴基斯坦后来称其为美,力量和强悍的结合品。并特制了一批刻着阿拉伯语赞语的计算尺,赠送给哈尔科夫的技术人员。
         1997年5月21日又一批55辆坦克启运。同时为了装运零部件、备品和运输器材,总共使用了63个车皮。当年11月25日发出55辆,第2年4月又是55辆。现在,巴基斯坦的坦克部队已经有了连,营级的运用经验,坦克履带开进100公里以上也不容易出现故障。巴军1个装甲师师长还给工厂写信,赞扬乘员对T-80UD很有信心,感谢乌克兰生产了如此“完美”的坦克。1999年11月,最后55辆坦克发往巴基斯坦,同时还提供了模拟训练器材。179家乌克兰企业因获得零部件订单和分包合同从中受益。有一些部件是进口的,比方说12.7毫米机枪就是从保加利亚买的,更便宜。
          据俄罗斯著名的《军事专家》杂志1997年6月份的报道, T-80UD据说被巴基斯坦内奸卖给了盘踞在阿富汗塔利班并与巴基斯坦政府军的T-72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发生了交火,这当然很滑稽了,且不说无法查实的内奸问题,巴基斯坦军队就没有T-72,其T-80UD也被部署在东部印巴边界而不是西北部巴-阿边境地区。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部分俄媒体在夸大其词和虚假报道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影响延续至今 。
         接下来,中巴联合研制的哈立德坦克也决定使用成熟可靠,性能也不错的6TD-2+双侧变速箱动力包,与巴军的T-80UD保持了较好的继承性,便于巴军技术保障。最新的中国MBT2000坦克在性能上则完全超过了巴国当年进口的T-80UD以及印度的T-90S和阿琼坦克。即便如此,巴基斯坦陆军仍然认为T-80UD是巴军装甲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在今后数十年继续发挥作用。
         T-80UD主要部署在巴基斯坦东部靠近印巴边境的木尔坦地区,这里也是巴基斯坦南部后备军司令部和第2军司令部驻地,该军下辖第1装甲师。同时精锐的第41骑兵团也装备了T-80UD,后来该部又第一个装备了阿尔-哈立德坦克。巴军认为,T-80UD从此地能够很方便的向南方或北方的印巴边境出事地区增援,同时巴军的AH-1F眼镜蛇攻击直升机也主要驻扎在这里,地面装甲部队和攻击直升机部队多年来经常进行协同演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战术合同水平。但是巴军也发现,旁遮普平原的地势被大量沟壑、河流分割成若干独立部分,进行大规模的装甲战是很困难的。同时,旁遮普平原广泛种植了棉花和水稻,在为巴军步兵反坦克手提供了良好伪装的同时,事实上也限制了印度坦克部队的使用。因此巴军把对印防御作战主要装甲战的重心放在边境的沙漠地域,但是这种又为提高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因为远离城镇和主要的交通线,军队不可能就地或者在沿途的居民点筹措食品、油料等通用保障物资,也很难直接征用民用车辆、加油站、仓库乃至超市进行物资的运输、存放和转运,所有的后勤都必需依赖后方的供应。   
     1995年3月,1辆炮塔序列号为54118的T-84以乌克兰军事和特种用途产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名义参加了在阿布扎比举行的武器展览。由于6TD-2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辆T-84实际上没有完全达到能够使用的技术状态,还称不上是一种成熟的战斗兵器。即便如此,T-84在机动性展示上并不逊于燃气轮机的T-80U,火力系统的昼间性能完全相同,夜战能力更强。自从T-84走向国际市场后,俄罗斯意识到其综合性能优于T-80U,此后便转向宣传出口T-90。
         到1999年,6TD-2动力包终于被改进到完全实用的程度,此时距1974年6TD的设计师梁赞采夫做出的,有希望将5/6TD发动机增加到1150和1200马力的论断已经有20多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对高水平的现代坦克动力装置的改进有多么困难。
         478D系列还包括478DU4、DU5、DU7、DU8和DU9等子型号。478DU4装有新式变速箱,有3个倒档而不是一个,最大前进速度为60-73公里/小时,最大倒驶速度32公里/小时。安装了空调的则称为478DU5,功率4千瓦,使用时通风量为250立方米/时,478DU5还安装了自动动力-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并一直沿用到堡垒M上。478DU7是参加马来西亚坦克竞争的型号,安装了部分适应热带环境的设备。实践证明,先进主战坦克在热带地区配备空调是有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为乘员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微环境而且能够保障车内越来越多的精密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例如,印度的T-90S坦克群就因为没有空调在 4年间损坏了80具热像仪。
        1998年希腊进行了坦克招标,参加竞争的坦克包括 T-84、M1A2 、豹2A5、T-80U、挑战者2E和勒克莱尔 。这是T-84坦克第一次参加国际竞争,但是竞标失败。478DU9参加1999年在阿布扎比举办的武器展览,使用了乌克兰生产的匕首装甲。由于向巴基斯坦出口的T-80UD直接使用了苏联时代设计的接触-5反应装甲,乌克兰不得不另向全俄钢铁研究院支付了5千5百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也促使乌克兰不得不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附加装甲。乌克兰国防部也采购了10辆478DU9装备部队,合同总价值七千八百百十万乌克兰格里夫纳,折合单价为一百四十六万美元。1994年第1辆组装完成,并开始进行军队试验。2000年8月24日,10辆T-84参加了乌克兰独立10周年阅兵式。
        1999年下半年,哈尔科夫设计局开始在T-84基础上设计使用北约标准武器的主战坦克。2000年初,该局推出了T-84-120坦克,研制代号478N工程。该坦克使用了120毫米坦克炮,结合了苏式125和西方120炮的一些结构特点,可以发射任何一种120毫米坦克弹药。478N还使用了欧式的尾舱式自动装填机,据信是引进了法国技术开发的,容量22发,和勒克莱尔坦克完全相同。478N参加了2000年4-7月间在土耳其进行的展示和试验。试验共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在山区进行了为期4周的模拟冬季环境下的性能测试;然后于4月间进行了一个月的试车台性能测试,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坦克运动性能测验包括蛇形行进、支枢操纵、加-减速和高速过弯;最后一部分是为期2个月的夏季野外试验,主要的火力测试都是在该阶段进行的。478N全长9664毫米,车体长7705毫米,车宽(至两侧履带外缘)3595毫米,至裙板外缘宽3775毫米,至炮塔顶部和至高射机枪顶的车高分别为2215毫米和2760毫米,车底距地高515毫米,履带接地长4290毫米。
       尽管该坦克被赋予了“弯刀”,这个极富伊斯兰风格的名字,而且莫罗佐夫设计局宣称试验结果良好完全符合北约标准,但竞标仍然以失败告终。从96年起,哈尔科夫开始设计坦克驾驶模拟器,模拟器有3个自由度,置于一个运动平台上 ,可以充分的模拟坦克在实际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地面条件。还包括独立的车长训练模拟器、炮长训练模拟器乃至坦克单车训练模拟器,所有这些模拟器都带三轴运动平台。应该说明的是,随着各种模拟器材的仿真效果越来越高,模拟器的采购和使用的成本实际上也在快速上升。
学习了~~
2007年便传出了孟加拉国与乌克兰政府商议进口76辆弯刀坦克的消息,但是到目前没有进一步确切的情报证实这一交易是否已经签订合同。据2011年6月27日的消息说,孟加拉国改为购买44辆中国MBT2000坦克,预计于2013年初交付首批24辆,其余20辆在接下来的7个月内交付完毕,合同总价达120.1亿孟加拉国塔卡,折合9.2亿人民币,相当于孟加拉国2011年国防预算的12%。
478DU7工程参加了2000年夏进行的马来西亚坦克竞标,在6月19 日-8月21日间进行了跑车试验,总共完成了2800公里的公路-越野行程。不过马来西亚最终选择了波兰的PT-91M。当然,参加竞争的T-84、T-90和PT-91M都是苏式装备体系下的改进型产品。
        T-84系列坦克于2002年开始试验“对照”伪装系统。BREM-84装甲战斗工程车于同年研制成功,有1具25吨拉力的主绞盘和1具750公斤拉力的副绞盘,以及一台可以360度回转的25吨起重机。
        堡垒M,即478DU9-1或478DU-10工程,是478工程的最新型号,它安装了匕首2装甲,并将辅助动力装置功率提高到10千瓦。2010年2月23日,莫罗佐夫设计局总设计师博鲁斯科宣布,国家将采购10辆堡垒M,单价将达到3.5~4百万美元。目前根据照片判断,堡垒M坦克已经装备了乌克兰军队。
我们将以堡垒和堡垒M为基础对T-84系列的结构特征和技术性能进行介绍:
堡垒坦克是在T-80UD基础上设计的,与基型车在总体布局上完全相同,同时拥有一些区别与T-80UD的、更先进的特征,包括:
•        全新的全焊接炮塔
•        在正前方设置了新一代可防动能/化学能弹的爆炸反应装甲
•        使用了热像仪
•        用1200马力发动机代替了T-80UD的1000马力发动机
•        火控系统的数字化电子设备
•        激光/光学对抗系统
•        辅助动力装置
•        炮口基准装置
•        导航系统
•        面积增大了的侧裙板,为车体侧面和行走装置的部件提供了额外的防护步兵短程反坦克导弹和其他轻武器的能力
         最新供出口的堡垒式还用自动换挡系统取代了原有的液压助力人工操纵系统,不仅如此,驾驶员的转向操纵也由原来的双侧操纵杆式改为与M1坦克类似的T式杆式,简化和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和工作强度。除此之外,还配备了空调,并可选择的性的安装炮口初速测定器和其他一些改进措施。               
          堡垒式主战坦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斗武器,可以在各种地形条件下提供有装甲防护的机动式火力。堡垒式具有优异的防护性和适于战略部署的良好机动性,它具备在全天候情况下,在24小时内执行在广泛的战场区域内所赋予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堡垒坦克可以全部使用乌克兰生产的部件和分系统,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更换进口部件或系统。
车长(炮向前)  9664毫米
车体长     7705毫米
车宽(包括履带)3595毫米
车宽(包括裙板)3775毫米
车高(至炮塔顶/至高射机枪顶) 2215毫米/2760毫米
车底距地高    515毫米
履带宽  580毫米
履带接地长  4290毫米
履带中心距 2800毫米
        堡垒坦克战斗全重48吨、乘员3人,单位功率26马力/吨,平均接地压力0.93千帕,最大公路速度65-70公里/小时,平均越野速度45-50公里/小时,燃油携带量1200升,操作温度-40~+55度。公路行程450公里,越野行程350公里。无准备涉水深1.8米,潜渡深度5米,最大爬坡度63%,最大倾斜度36%,过垂直墙高1米,越壕宽2.85米。动力包由1台6TD-2型卧式 六缸二冲程水冷对置活塞柴油机驱动,该发动机使用涡轮增压器,额定功率1200马力/2600转。发动机可以使用柴油、煤油和汽油或者以上各种燃料以任意配比调合而成的混合燃料。当然,在更换燃料种类前,应对整个燃油系进行彻底的放尽并进行几次置换,还要对风油比进行重新设置后方能正常运行。发动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特别是具有良好的高温环境工作特性。变速器是双侧行星机械式变速箱,有7个前进挡和5个倒档。1门KBA-3 125毫米滑膛炮,1挺KT-7.62 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KT-12.7 12.7毫米高射机枪。主炮弹药40发,28发在自动装填机内。7.62和12.7毫米机枪弹的携带量分别是1250和450发。炮管使用断隔螺纹连接在炮尾上,因此可以从前方很容易的更换炮管而不是像旧式的T-64/72那样,需要起吊炮塔才能从后方通过拆卸整门火炮的方式来更换炮管。
          炮塔的回转和火炮的俯仰分别采用电力和液压驱动,炮塔从起动到回转180度所需时间小于5秒,最大回转速度40度/秒。可以通过手摇驱动装置在紧急情况或动力操炮装置故障的情况下,由炮长人工操作炮塔回转和火炮的俯仰。弹种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榴弹、破甲弹和炮射导弹。导弹的射程为500-5000米,可以像常规弹药一样放置在自动装填机的弹匣里。导弹可以从行进间的坦克发射射击运动目标,并且配备了串联战斗部以对付披挂了反应装甲和采用间歇装甲的目标。尽管 配备炮射导弹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处于穿甲弹、破甲弹有效射程之外的敌主战坦克和其他装甲部分,但是,该 导弹同样可以用来执行其他的火力打击任务,例如射击低空的直升机。 我们知道,常规的坦克炮火控系统对直升机类的目标跟踪和解算能力较差,而使用半自动制导装置的导弹对5000米内的低空悬停或低空低速的直升机有很好的命中概率和毁伤效果。当然,导弹也可以用来毁伤火力点、建筑物等其他类型的地面目标。车、炮长均可控制并列机枪射击,但是在许多坦克上为了在火炮右侧安装附加装甲而取消了并列机枪。
   堡垒坦克的自动装填机容量28发,另有12发存放在车内,其中7发放在驾驶员右侧的蜂巢式油箱里的弹架上,另外5发在炮塔后部的装甲弹箱内。最早的堡垒坦克直接沿用了T-80UD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和瞄准系统。后来的改进型将机枪从指挥镜正上方挪到偏右的位置,装在车长指挥塔上,高低射界为-5~70度,指挥塔不动时水平射界为左右各75度。虽然机枪自身无法360度旋转,但是当目标在水平方向上超出机枪的射界时,车长可以转动指挥塔将目标纳入高射机枪的火力范围。该机枪配有一套高低稳定装置,作用范围为-3~20度,车长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在行进间比较准确的射击近距离的地面目标。         
        堡垒坦克配有先进的火控系统,车长具有超越调炮射击能力,这样就比原有的T-72/80/90坦克前进了一大步。火控系统的核心是炮长用1G46M昼间瞄准具,另外还包括炮长用沙暴-凯瑟琳夜视瞄准具,车长PNK-5观察-瞄准镜,PZU-7高射机枪瞄准镜,1ETs39M塔顶遥控武器站控制系统,LIO-V弹道计算机和传感器系统,2E42M火炮双向稳定器和其他一些设备。火控系统 允许坦克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射击静止和速度在70公里/小时内的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地面和低空目标。
          1G46M为下反射镜双向独立稳定式瞄准具,且综合了激光测距仪和炮射导弹控制器,并配有陀螺漂移自动补偿装置,这样就延长了稳定系统的校正间隔时间,光学系统采用了倍率可调装置,可以在2.7~12倍之间任意调节,视场相应的为20~4度。激光测距仪的作用距离为9990米,精度为±10米。目标距离、选中的弹种、射击前各自动化系统的准备进程等信息被数字化后,投射在炮长瞄准镜视野的下方。这样炮长在对目标进行持续的瞄准和跟踪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火控系统发送的关键信息。
           1G46M瞄准镜的光学通道里里还保留了传统的距离分划表尺,从左到右的四路分别是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和并列机枪用刻度,用于在紧急情况下炮长手动操炮射击时装定表尺。为了防止夜间射击时炮口焰对炮长造成炫目,1G46M配有带灵敏度极高光探测器的同步光学遮蔽装置,当该装置在射击窗口检测到强光时会自动快速关闭瞄准镜的光学通道。1G46M瞄准镜允许炮长快速准确的捕捉目标,并对其进行平稳的手动跟踪。               
         沙暴-凯瑟琳E型夜视系统包括炮长热成像仪和车长监视器及操作盘。热像仪主要由炮长操作,同时,若车长如果在自己的监视器画面上发现了威胁很大目标,也可以自行超越炮长调炮射击。热像仪允许炮、车长在夜间或雾、雪、沙尘天气等能见度不良环境中,在2000米距离内捕捉、识别出坦克类装甲目标,还可以发现隐蔽在烟幕后的目标。
车长PNK-5观察瞄准系统的核心是车长TKN-5复合式瞄准镜,该瞄准镜有3个观察通道,分别是1个一倍白光宽视野观察通道、1个倍率为7.6X的白光瞄准镜和1个倍率为5.8X的微光夜视瞄准镜。瞄准镜综合1具激光测距仪赋予了车长独立的测距能力。车长还可以通过一个转换开关很容易的在昼-夜瞄准通道间来回切换。车长可以在车内安全的通过高射机枪瞄准具遥控机枪射击。各瞄准镜暴露在车外的物镜头前均有防弹玻璃保护,并且可以用压缩空气吹除镜头上沾染的尘土,若镜头上附着了泥土和积雪,则可以使用水清洗系统的高压水流将其冲掉。
         坦克火炮射击的各种诸元由LIO-V弹道计算机求得,其中坦克自身的速度、目标角速度、耳轴倾斜角度、横风风速、目标距离和航向角等要素由坦克自身的各种传感器平滑检测后自动传送到计算机。而气温、药温、身管磨损量和气压等因素则是由炮长根据需要手动输入的。当发射时间引信榴弹时,计算机还要负责计算引信的准确起爆时间,使榴弹在目标上方的最有利高度上爆炸,以达到最大的毁伤效果。
        火控系统有射击门,当系统工作时炮长按下火炮发射按钮后,火炮并不立即发射而且首先比较火炮轴线与指令轴线的夹角,当该夹角小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火线进入射击门后,才接通发射电路,击发火炮。射击门的大小是动态可调的,当射击距离较远时,为了达到必要的命中概率,射击门阈值较小;当射击距离较近时,火炮轴线与指令轴线的偏差允许增大,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发射前准备时间,阈值会相应的大一些。当炮长射击突然出现的大威胁目标时,也可以将射击门旁路直接击发,力求先敌开火。总之,炮长需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包括任务种类、威胁程度等,灵活的运用火控系统。
  各种类型的热胀冷缩均可造成火炮变形或下垂,例如在身管两侧不一致的光照会导致火炮向背光一侧弯曲。虽然身管热护套能够将这种变形率减少50~70%,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为此,堡垒坦克配备了可拆卸式炮口基准系统,在火控系统进行全校正时使用,能够将炮口下垂量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进行调零修正。
         作为一个火控系统升级的可选项,堡垒坦克还可以安装炮口初速测定装置。该装置测得的初速可以作为包括了现在药温、火炮磨损量对初速影响的综合值并由计算机存储,然后在次发弹发射前的计算过程中自动输入供诸元计算修正。
         车长旋转指挥塔周边装有5具1X潜望镜。炮长舱门前部和左右两侧各有1具1X潜望镜,但是由于受到塔顶附加装甲和其他设备的阻碍,前方和右侧潜望镜向下方的平视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左侧潜望镜视野较宽阔。
  堡垒有完善的综合式车辆防护系统,基础仍然是融入了被动复合装甲的车体和炮塔。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安装了用于防御现代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嵌入式第3代爆炸式反应装甲。堡垒坦克的前部60度范围内还可以披挂“匕首”式爆炸反应装甲。乌方在广告中宣传,新式反应装甲对破甲战斗部的防御效果特别理想,以至于在实战中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战斗结束后只有乘员钻出坦克才会发现破甲弹的命中部位。各种反应装甲的研制已经形成系列化,并且设计阶段就考虑了生产、安装和日后升级,因此均采用了模块化构型,同类型的装甲模块可以很容易的互相更换,乌克兰生产新式装甲定型后也能够很方便的安装在原来的支架上。匕首装甲模块的尺寸较小,因此它可以更全面的覆盖车体正面,例如T-80UD坦克的前装甲牵引钩外侧因空间有限无法布置接触5装甲,但是却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匕首装甲。
         现代攻顶反装甲武器对坦克的威胁特别大,因为这一部位难以设置强有力的装甲防护,堡垒坦克车、炮长舱口间的炮塔顶部可以安装附加装甲来提供额外的防护。两侧翼子板挂橡胶裙板,在两侧前3个负重轮外侧的裙板上可以披挂反应装甲以保护驾驶舱。
堡垒坦克安装了乌克兰生产的“警戒”式红外干扰系统,由360度全向激光告警装置、红外干扰机和烟幕/烟雾释放装置组成。其中全向激光告警装置由控制盘、控制单元和4个激光告警器组成,在炮塔前部顶部两侧装有2个高灵敏度激光检测器,在炮塔后部两侧顶部上装有2个双检测窗低灵敏度激光检测器,这是因为在车辆后方的友军发射的激光可能会不慎照射到坦克上,使用低灵敏度检测元件能够减少系统的误触发率。激光测距仪、激光指示器或其他激光制导武器控制装置发射的激光光束均可被该系统识别检测。告警器能够及时的向乘员和系统自动报告激光照射威胁。告警装置的高低覆盖范围为20度。
          告警器探知激光威胁后,若系统设置在自动状态,炮塔会自动转向激光入射方向,一边用最厚重的装甲对敌,一边打开炮管两侧的红外干扰灯开始不断的向激光发射方向发送编码的脉冲红外干扰信号。由于这个信号源强度很大,能够覆盖大部分反坦克导弹尾部的光源,如果敌制导武器控制站误将该信号识别为己方射弹尾部的红外信号源,那么就会误认为导弹始终飞行在瞄准线上而不再控制其飞行方向,有利于造成敌导弹脱靶。但是红外干扰灯本身是个很强烈的红外辐射源,使用时很容易被敌红外检测装置侦之,因此其实际使用特别是夜间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警戒系统在持续的检测到激光威胁后还可以自动触发坦克炮塔两侧的各有1组6个烟幕弹发射器,由电击发;也可以由车、炮长手动发射烟幕弹。还备有气溶胶式烟雾弹,它形成的气溶胶烟雾团对热像仪的屏蔽比较有效。可以用钢珠杀伤弹取代烟幕弹以对付坦克周围的敌有生力量。堡垒坦克保留了T-80的热烟幕装置,喷入发动机排气管的燃油被高温废气雾化后随废气一道排出在坦克后方形成烟幕。堡垒坦克的各目视观察光学系统均带有激光防护玻璃,以消除敌激光炫目装置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坦克备有超压式集体式三防系统,有放射性尘土检测器、毒剂检测器、滤清器和风扇等装置组成。
        在坦克的内外两侧均安装了防辐射层,其中内部放辐射层还综合了防崩落层的功能。驾驶员两侧设置了加强立柱以提高坦克车体强度,防止触雷后出现永久变形。
        为了降低被敌各种侦察器材例如战场侦察雷达、热像仪和侦听器等发现的概率,堡垒坦克在设计中特别考虑了应对措施。堡垒坦克的动力舱顶甲板带绝热层以减少热信号,同时坦克发动机的高温废气是和热空气混合后一起排出的,就降低了尾气红外信号的辐射强度。在坦克外涂刷了吸波涂料,披挂着附加装甲的炮塔和车体外侧用钢壳和橡胶板进行了修型,以减少由各种复杂构型形成的角反射器,能够降低雷达的探测距离。
车内防火抑爆系统能够在车辆被击穿时,尽可能的保护乘员不受次生火灾伤害。驾驶舱、战斗室和动力舱均设置了火灾检测探头和灭火剂喷射喷嘴。
        堡垒坦克在冬季使用时,发动机和润滑系可以使用加温锅预热。由于特别加强了发动机的高温环境适应性,即使是在外界温度达到55度时6TD2仍能有效的工作。坦克的单位功率为26马力/吨。这就赋予了坦克良好的加速性,车辆可以迅速的变化发射和隐蔽阵地。坦克的车内燃料携带量为700升,翼子板上的外组油箱容量440升,坦克的公路行程为400公里。
        在车体尾部可以携带2个附加燃料桶,总容量为400升,油箱为速抛式并且通过油路和燃料系连在一起,乘员在车内即可将燃料系设置成先使用附加油箱里的燃油,在接近危险区时将其抛弃。
        堡垒坦克备有2级串联式空气滤清系统,第一级为旋风分离式,用于将吸入空气中95~97%的大颗粒灰尘分离掉,第二级为油芯滤清器,拦截旋风分离器无法分离的小直径微粒。空气滤清系统在高温高尘环境内的保养间隔超过1000公里,平时条件下的保养间隔还要长些,并且可以在三防条件下正常使用。坦克不经准备可以克服1.8米深的水障碍。
堡垒坦克的悬挂系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允许坦克即使在越野条件下行驶时,驾驶员也可以选择可能的最大速度,在不降低机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乘员的舒适性。悬挂系统为高强度单扭杆式,每侧第1、2和第6负重轮的平衡肘上装有双作用式活塞液压减震器。负重轮为铝合金制挂胶双轮缘式,直径为670毫米。履带为销耳挂胶双销式,可以使用传统的苏式单面跑道挂胶或新的双面挂胶式。行动系统上方有翼子板、裙板和挡泥板以减少车辆行驶时的扬尘。
         堡垒坦克的传动和操纵系统还是机械式,但是安装了一套额外的动力系统自动监控和换挡系统来降低驾驶员的工作强度。驾驶员的中央潜望镜能够换成微光夜视驾驶仪。堡垒坦克的标准附件还包括辅助动力包、潜渡器材、卫星导航系统、随车推土铲、电动车底排水泵和车内外通信装置等。低温环境下还可以使用乘员舱预热器和动力舱预热器。
        堡垒配备了EA-8辅助动力包,它其实是1台微型柴油发电机组,额定功率为8千瓦。动力包置于一个装甲盒之中,装在车体的右后侧主动轮上方的翼子板上。动力包与车内电路、燃料系和润滑系连在一起,使用车内的燃油、冷却系统支持,允许坦克在不启动发动机的情况下,运行火控、夜视、导航和照明等分系统,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车辆在隐蔽阵地设伏,或战斗出击前待机时的燃料消耗量和红外、噪声信号。
  安装了潜渡系统的坦克可以克服5米的水障碍。由于6TD2是二冲程发动机,排气门可能进水,而且在空气中运行时发动机废气和冷却空气混在一起排出,再加上排气管开口很大,排气背压很低等因素的约束。除了像普通坦克必需安装进气管外,因此还需要增加一根额外的发动机排气管,潜渡排气管接在专用的潜渡排气口上。潜渡前准备时间45~60分钟,车辆潜渡时仍然保持了三防能力。坦克出水后,乘员可以在车内通过快速解脱机构将矗立在坦克上的进、排气管丢弃,而无需离开战位进行车外作业。
        卫星导航系统是建立在格洛纳斯和新星系统上的,导航装置可以显示本车和友邻车辆的位置和方向。这就极大的便利了分队的协同机动。在夜间、雾天等能见度不良无法观察地标或车长因敌火力或三防袭击威胁无法开窗向外瞭望时,能够发挥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系统还可以把预定前进方向发送给驾驶员,保证驾驶员在低可视度条件下也能按照正确的方位向预定目的地前进。
          装备了导航系统的各车之间可以通过常规的无线电台发送和接受密码信号,并且能够对信号自动进行加/解密,这样就具备了日后根据客户需要升级为更先进的战场信息显示系统的潜力。
        通信系统包括1台R-173M VHF电台、1台R-163-50K HF电台和1套车内通话器。为了实现坦克的自身扫雷功能,堡垒可以装备KMT-6犁式扫雷器和KMT-7扫雷辊。两种扫雷装置均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车体前上装甲上的固定基座和坦克装配在一起。坦克加挂扫雷器时的速度一般为10~15公里/小时。使用扫雷器时,坦克后面可以拖一根比车体稍宽的钢质横杠,将扫雷犁开出的通道或被扫雷辊引爆的地雷炸开的弹坑抹平,便于跟进车辆沿扫雷坦克开辟的安全通道行进。
  车体前下装甲安装了推土铲,根据土壤的情况,可以在15~40分钟内挖掘一个供本车掩蔽的掩体。
        标准的堡垒坦克没有空调,但是可以根据要求安装乌克兰生产的KTT车用空调系统。在外界温度为55度时,该空调可以将车内温度控制在15-20度。空调系统不仅保证了乘员的舒适度,延长了乘员的车内工作时间,也保证了发热量较大同时对温度也较敏感的各种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堡垒坦克的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组件可选性,以适用于不同客户需求。比如,它能够安装德国的导航系统、比利时生产的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法国生产的无线电台等标准化设备。能够安装西方的战场电子地图显示系统,能够减少乘员的工作强度并降低对车长熟练程度的要求,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己方火力误伤的可能性。堡垒坦克的火控可以升级为自动跟踪式,减少炮长手动跟踪的误差,还可以配备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和车际数字化通信系统等。
  坦克对坦克,仍然是排在堡垒坦克第一位的基本作战类型和设计出发点。但是现代战争经验证明,先进坦克之间交战的可能性实际上正在逐步降低。中东、阿富汗和利比亚的战事表明,现代主战坦克承担的更多的是与敌非正规武装进行的战斗任务。在新的条件下,坦克除了需要保留主武器充分的穿甲威力和强有力的正面弹道防护能力外,可能还需要:
防御系统(主动和被动的)在两侧和顶部方向抵御RPG-7为典型代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的能力
在1~2枚122-155毫米炮弹爆炸当量的路边炸弹和地雷在车辆2米范围内爆炸的情况下,不至于导致乘员死亡的防护力
在360度方向上对500米距离内单个武装人员的发现、识别、压制和消灭的能力
射击位于城市中、低层建筑物上的目标的能力
本车火力和防护系统根据敌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发射时所产生的声、光等信号的自动响应能力。
         当然,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坦克已经完全具备上述能力,而且即使在可以预料的一段时间内,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也会严重制约治安战坦克的发展。但是可以预料的是,未来坦克所执行的治安类型的任务肯定会占据更大的比重,因此,如何为坦克设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以保障的城市战斗组件,以及为坦克和坦克、机械化步兵合成分队研究城市战斗、治安战斗的条令,可能是未来可能卷入长期性的、中低烈度武装冲突的军队所必需完成的重要课题。
支援车辆
以下一些关键性战斗支援和保障车辆在整个堡垒坦克的使用寿命周期提供所必需的技术和后勤支持:
BREM-84装甲战斗工程车
BMU-84装甲架桥车
载重12吨的履带式输送车
各种机动式坦克维修车
售后服务
KMDB和二级分包商可以为堡垒坦克的用户提供如下的售后服务和物资技术支持

        培训课程和设备、协助和指导客户的设备管理、国内支持、备品备件的计划和供给、设计后服务和相关材料的出版
堡垒坦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例子
        堡垒坦克的KBA-3型125毫米滑膛炮是2A46M-1的乌克兰型,穿甲弹和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的立靶密集度为0.2X0.2毫弧度,当然,破甲弹能达到如此高的密集度很可能是出于宣传需要。KT-7.62和KT-12.7分别是PKT和NSVT机枪的乌克兰制式代号,在结构和性能上与原型枪完全相同。
KBA3和KBM2的作战任务是相同的,均为:
•        消灭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
•        压制、摧毁敌有生力量和其他高价值软目标  还可以发射时间引信榴弹。
两种炮的技术性能如下:
指标        KBA 3        KBM 2
口径        125毫米        120毫米
全长        6678毫米        6903毫米
身管长        6000毫米/L48        6000毫米/L50
炮尾机构        开口向右的半自动横楔式
正常后座距离        260-300毫米
最大后座距离        310毫米
复进机初压        59-62个大气压
驻退机数量        2个
驻退机安装方式        身管同心安装式
复进机数量        1个
最大后座阻力        98吨力        不详
火炮全重        2600公斤
后座部分重        1900公斤        2115公斤
发射3VBM17穿甲弹时的初速        1700米/秒       
发射法国OFL 120F1 穿甲弹时的初速                1790米/秒
最大膛压        6500个大气压        7200个大气压
发射3VBM17穿甲弹时的膛压        5600个大气压       
水平和高低密集度        0.2米        均为:0.2 米 (脱壳穿甲弹, 3000米距离)
0.25 米 (破甲弹, 2000米距离)
堡垒M坦克
        堡垒M的总体布置和堡垒坦克没有根本性变化,但是在改善炮塔防护和车长观瞄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
        自动装填机与堡垒坦克相同,采用了转盘式自动装填机,包括转盘输弹机及驱动装置,扬弹装置,推弹机和空弹壳回收装置,除了扬弹机为液压驱动外,其余部分均为电动。弹丸头朝转盘中心,水平放置在弹盘内,药筒头朝下垂直放置在水平弹盘的外周的独立筒形槽内。扬弹时,弹盘以尾部的转轴为轴线,首先向上回转折起,然后弹盘和药筒槽一起以药筒槽尾部的转轴为轴线展开,推弹机用一次动作将弹丸和药筒一起推入膛内。装填机容量为28发,转盘旋转速度25-33度/秒,可以根据车、炮长选择的弹种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以减少装填时间。装填时间根据不同的取弹位置有所变化,从扬弹机旁边的第一个弹位取弹时,只需7秒,从扬弹机正对面的弹位取弹时,此时转盘需要转动180度后方能扬弹,因此装填周期延长到12.5秒。因此坦克的射速为4~8发/分。装填机分成自动、半自动和人工三种工况,自动工况下,炮长选择了弹种后,装填机自动从距扬弹机最近的弹位上取弹自动装填,半自动工况下,炮长需要将准备装填的炮弹手动转到扬弹位置上进行装填。与T-72坦克不同,火炮射击后的弹壳由收集装置退回至空槽内,避免向外抛壳时破坏三防密闭,但是空的药筒底壳会持续散发残留的火药烟气污染车内环境。
        人工工况只在装填机动力装置失效的情况下使用,转盘的回转、扬弹机构和推弹机均可由人力驱动动作,但是射速将大大降低。人工工况下,当从扬弹机旁边的第一个弹位取弹时耗时为1分钟左右,从扬弹机正对面的弹位取弹时,耗时1.6分钟左右。当然,最可怕的是出现了装弹机机件全部卡死,人工也无法通过装弹机实施装填的情况。 此时,乘员不得不从炮塔后部或驾驶员右侧的弹架上取弹装填,或者将弹药从转盘输弹机里抠出来再使用。此时,基本可判断坦克失去战斗力。将空的转盘装满28发炮弹约需15-20分钟。自动装填机的控制系统保证了:在特殊情况下旁路自控系统对装填机进行手动控制;保证了火炮和并列机枪的正常射击循环;存储弹盘中的弹种位置信息。      
  倘若出现不发火的情况,装填机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实现药筒半自动退弹,但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并不使用退壳装置退弹而是使用全人工操作。首先需要将坦克停稳,把火炮打到0射角,车、炮长两人配合操作,炮长首先手动小心的打开炮闩,抽筒子钩会挂住半可燃药筒的金属底缘将其缓缓抽出膛外几厘米,这时车长托住药筒后部并将其移出炮尾,装回空弹匣内,并做好标记不再使用,射击结束后交弹药勤务分队处理;也可以视情况将退出的药筒直接抛出车外。一般情况下不退弹丸,再手工装填一个药筒直接把膛内的弹丸打出去。分装式火炮的瞎火弹退弹处理比采用定装弹的火炮复杂一些。
PNK-6车长周视观察镜
       该装置的功能是,昼夜间从从车长工作站观察、发现和识别空中或地面目标;对目标进行测距;为炮长指示目标方位;超越射击火炮和并列机枪;操纵高射机枪。
       观察镜为独立双稳式,暴露在装甲炮塔顶部的上部镜头有防护玻璃和雨刷,高低方向的稳像范围不小于15度,水平方向不小于60度,可以360度回转。昼间观察通道的放大倍率为1.2X、6X和12X,相应的视场为30、10和5.5度。夜视通道窄视场视野为3X2.25度,宽视场视野9X6.75度,电子变焦工况视野为1.5X1.12度。热像仪的工作波长为8~12微米,对坦克类目标的发现距离,昼间不小于5500米,夜间窄视场工况下不小于8000米,测距范围200-9500米,精度±5米。凸出在车长舱口前的PNK-6指挥镜是堡垒M坦克最明显的识别特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该坦克仍然保留了T-80UD传统的向前打开的舱盖。指挥塔的尺寸较大,与后面的车长舱盖、高射机枪挤在一起显得特别拥挤。遥控武器站弹药容量为150发。高射机枪的高低射界-3~60度,方向射界360度,但是向炮塔正前方的部分射界被凸出炮塔顶部的车长周视观察镜遮蔽了,有效射程2000米。
主武器稳定器
        2E42M用于在水平和高地方向稳定炮塔和火炮摇架,并根据火控计算机或炮长的手动指令将炮塔和火炮稳定的控制的预定在所需的方位角和射角上。高低方向为电动-液压式,水平方向为电动-机械式,在水平和高低方向上的稳定精度分别为0.4和0.3毫弧度。炮塔快速调炮速度为35-40度/秒。坦克可以发射苏制3UBK14, 3UBK20和乌克兰的“战斗”炮射导弹。
        火炮在水平方向上的精确瞄准速度为0.05~1度/秒,最大精确瞄准速度为3度/秒;高地方向上精确瞄准速度为0.05~1度/秒,最大精确瞄准速度为3度/秒。测距范围400-5000米,精度±10米。稳像水平方向作用范围,左20度-右15度,高低方向作用范围±(8±1)度。
TIUS-VM 火控计算机
       TIUS-VM 火控计算机为模拟-数字式,自带内嵌式自检系统和数字化参数监视器,能够根据影响射击效果的各种输入数据,自动解算出火炮各种弹种和并列机枪的超仰角和方位角,并指令稳定器动作。距离,己方运动方向和速度,目标速度和方位角,目标相对己方的角速度(分为水平和高地方向)耳轴倾角、和横风等关键参数是自动采集输入的。气温、药温、跳角、和预计初速是由炮长手动输入的。
        火控系统启动时间小于3分钟,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4小时。坦克静止状态下第一发射击前准备时间为10~12秒,运动时为10~15秒。各种情况下,穿甲弹的有效射程不小于2800米,破甲弹和榴弹的射程不小于2600米。
        炮长昼间瞄准镜仍然是1G46M式,夜瞄器材是PTT-2炮长热像仪,该热像仪工作光谱带为8~12微米,宽视场视野为9X6.75度,窄视场视野为3X2.25度,电子变焦工况下视野为1.5X1.12度。窄视野工况下,热像仪的检测距离大于8000米,发现距离大于4500米,识别距离大于2500米。
火控系统自动修正参数传感器包括:
       耳轴倾斜传感器;耳轴倾斜传感器用于不间断的检测耳轴倾角并传输给计算机。作用范围为大于±15度,测量误差小于0.5度。DVE-BS横风传感器为电容式,用于不间断的检测耳轴倾角并传输给计算机,最大测量风速不大于20米/秒,精度±1米/秒。坦克速度传感器的测量上限大于75公里/小时,测量精度小于0.5公里/小时。炮塔方位传感器能够检测出炮塔相对于车体的指向角度,作为范围为360度精度在1度以内。装有炮口基准装置,能够测量出火炮炮口水平和高低方向至少±5毫弧度内的下垂量,并将其自动传回火控计算机进行调零,精度为1毫弧度。
        高射机枪控制系统用于:在水平和高低方向上稳定的驱动机枪,自动的解算出射击所需的超仰角和方位角并驱动机枪从标准位置进入射击位置。
       乌克兰认为坦克防御的5个层次从远到近依次是,综合伪装和降低可视度、被敌人发现后对敌观察通道的屏蔽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干扰、屏蔽和干扰失效后主动防护和反应装甲的防护、主动防护失效后坦克依靠自身结构装甲的防护,最后是坦克被击穿后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的动作防止造成二次毁伤。其中前两项为软防护,第3、4项为硬防护,第5项则是事后补救措施了。上述5个层次的防护在堡垒M坦克上均得到应用,分别是:
        坦克使用了低可探测技术;三色迷彩,三色迷彩用于降低坦克被各种光学器材的发现概率,基色为绿色,辅助色为黄-灰,添加色为黑色,也可以使用沙色整体涂装。坦克上共有24个挂钩、夹具用于披挂植物,供坦克在植被生长茂密的区域伪装。热烟幕持续时间10分钟以内,燃料消耗量为10-12升/分钟。
        在附加装甲的安装上考虑了降低坦克的雷达反射面积,用薄钢板对炮塔后部两侧的烟幕弹发射器组进行了水平方向的遮蔽和修型。坦克裙板下缘加装了一排延伸板,更好的遮蔽了负重轮。坦克进行了综合伪装后,能够将0.8-4厘米波长电磁波对坦克反射后的信号强度最多降低18分贝。机载雷达在20公里距离上的发现概率较无伪装坦克至少降低了50%,被敌雷达制导武器命中概率降低50%,被分辨率为0.2米的航空照相照片识别出的概率在30%以内。被肉眼发现的距离再1000米以内。被红外器材发现的概率至少降低到原来的1/3。
    堡垒M配备了红外干扰机,作用范围为炮管两侧各18度,高低方向±2度。可在炮管前方左右各45度,距离50米的扇形上散布烟幕。系统的待机和连续工作时间6小时(战斗期间无限制)。有自动、半自动和手动三种工况。自动工况下的全系统反应时间小于0.5度。烟幕系统作用范围为360度,高低方向覆盖角度-5~+25度,系统反应时间不超过3秒,单发烟幕弹形成的烟幕面积为10X15米,范围360度,烟幕持续时间1分钟左右。
       坦克使用了匕首爆炸反应装甲系统,如果达到了所需的使用、运输和存放条件,匕首装甲可以在库房内至少存放10年,在野战条件下至少存放5年不失效,装配上坦克后的有效保险期为3年。战斗前乘员需花费2.4~2.6个小时将带炸药的反应装甲组件装入支架上,采用了市售标准化的连接件和紧固件,无需使用特殊工具即可进行装备。匕首装甲在被弹片、12.7毫米以下的枪弹和30毫米以下的机关炮弹等低能量弹丸击中后不会爆炸,全寿命期间不需要任何维护保障。匕首装甲由爆炸反应模块和固定框架两部分组成。爆炸模块可以存放在容器内或安装在坦克上,装上车后,外面再加挂整体钢壳,以遮蔽阳光。可以在-50~+55度的条件下安全的工作。即使在环境温度不超过35度100%湿度条件下存放仍能够正常使用。
       车尖悬挂的两块橡胶板用于提前引爆反坦克车底雷。坦克一侧履带触雷(威力10公斤TNT当量)或驾驶舱下方4公斤TNT炸药爆炸的情况下,不会对车内乘员和设备造成致命影响。
  乌克兰宣称匕首装甲系统可以抵御:各种反坦克手雷、手持或固定式榴弹发射器弹药和无后坐力炮弹(包括串联战斗部)
以陶-2、米兰和突击-S为代表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125毫米破甲弹
120和125毫米脱壳穿甲弹
        匕首装甲的战斗部是截面为新月型的柱形紫铜外壳槽型药柱,厚度为2毫米,内部的炸药为钝感化的RDX,使用真空装填,保证了良好的装药填充密度和均匀性,两端开口用防水罩密封。面向外的前凹槽是主聚能药罩。目前已经定型的有UKZ-34和UZ-19两种型号,有报道称,34和19分别是两种战斗部前聚能药罩半径的毫米数。UKZ-34和UZ-19的射流冲量分别为270和84公斤米/秒,分别用于装配在坦克前部前面防御大威力杆式弹和破甲弹,以及装配在侧面和顶部防御中小威力穿甲弹和破甲弹
         装药爆炸时,位于前药型罩下表面临近部位炸药所产生的大部分爆轰能量用于形成主射流,部分能量作用在外壳上形成副射流,以增强毁伤效果。每个装甲盒内有若干横向码放的战斗部,战斗部底部开有引爆槽口,引爆槽口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在外圆弧的不同位置,以控制战斗部在装甲盒的朝向,槽口一般情况都开在正下方,也就是说药型槽是和装甲盒表面垂直的。
        封装完毕后,装甲盒被纵向安装在车体或炮塔表面。当来袭弹丸命中并击穿装甲盒后,首先将直接击中的战斗部引爆。由于这个战斗部是被直接命中的弹丸击中的,炸高很低并且药型罩在起爆前就已经遭受了破坏,因此形成的射流形态很差,所以第一个被引爆的战斗部并不会对弹丸造成多大影响。但是纵向布置在战斗部序列下方的导爆索会依次将第一个战斗部两侧或一侧的战斗部依次起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多条射流破坏来袭弹丸。
     乌克兰的试验称,对苏式ZBM-42和法国GIAT公司生产的F-1式穿甲弹均有很好的破坏效果,可将其原有侵彻威力降低至1/3,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降低至10%。从匕首装甲的结构可知,来袭弹丸的方向与药型槽朝向夹角接近90度时有最好的毁伤效果、同时能够保证有多个装药单元引爆。因此装在T-84车体前装甲上的效果较好,因为此处装甲倾角最小。但是倘若装在炮塔前装甲或侧装甲等倾角较大乃至垂直的部位,对穿甲弹的防御效果就很糟了。为此可以采用两种解决方案,另一种是像T-80UD一样,将装甲盒装在炮塔前装甲表面的三角支架上,增加药型槽与来袭弹丸的夹角。另一种是将战斗部倾斜封装在装甲盒内,但是由于药型槽互相遮蔽效果可能不如第一种好。在堡垒坦克上采取了前一种布置方式,而在堡垒M坦克上,由于加厚了炮塔前装甲的厚度,倘若在使用原来的楔形支架安装,可能会更加严重的影响驾驶员的出入,因此采用了后一种安装方式。
        堡垒M坦克加强了炮塔前部装甲,物理厚度增加约10厘米。和现代坦克一样,堡垒M的炮塔前装甲已经从装甲板进化成了装甲块,装甲的厚度足以与宽度和高度相比,内部复合防护单元可以更换。但是由于附加装甲突出炮塔前缘的部分变长,还得安装红外干扰灯,驾驶员舱口上方被各种附件遮蔽的很厉害,留给驾驶员出入的空间更加受限。当红外干扰灯转至驾驶员舱口上方时,驾驶员无法进出,这就给坦克的日常勤务和在驾驶员需要紧急脱离的情况下,造成了一些麻烦和隐患。这个缺陷在堡垒坦克上已经出现,但是在堡垒M坦克上更加的恶化了。中国新式主战坦克和新型MBT2000出口坦克就把驾驶员舱口向左挪了几十公分,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避免突出炮塔本体前缘的楔形附加装甲妨碍驾驶员的出入。堡垒M坦克的侧裙板向外延伸了300毫米,虽然增加了裙板与车体的距离,降低了敌破甲战斗部命中履带后对坦克的残余杀伤能力,但是却将车宽增加到4米以上,不利于铁路运输。而且,为了保证裙板与车体间的水平连接板上能站人,不得不加厚了本不需要特别强化的该部位的厚度。综合以上这些原因笔者认为,虽然堡垒M坦克看起来厚重威武,但是装甲防护体系的布局优化并不理想。
       坦克三防装置的PRHR-M1辐射和化学战剂检测器(RCAD)用于持续的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测和分析:
核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辐射
在核沾染区域的残留伽马辐射剂量
大气中敌化学战剂的类型和浓度
    检测器在发现存在辐射和化学战剂迹象后,会自动向乘员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关闭各种排气口,将乘员舱空气滤清器(FVU)切换到在线位置。如果探测到特别强的伽马辐射,除了以上动作外,系统还将关闭发动机,关闭正在运行的排风扇,假如上述设备被手动打开,系统也将在30~50秒内将其强制关闭。系统可以通过检查各装置的电路电流确定上述动作是否按指令完成。
        辐射强度检测器的测量范围是0.2~150雷姆/小时,检测大剂量和正常剂量伽马射线的响应时间分别为0.1和10秒以内,检测化学战剂的响应时间小于40秒。防生物武器的功能结合在防核防化系统内,虽然对生物战剂无法进行自动检测,但是任何一种生物战剂或战剂的携带物的尺寸都要比分子级别的化学战剂大几个数量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化学滤清器将其拦截。
        乘员室过滤通风系统用于在坦克受到核辐射、化学战剂和生物战剂威胁的情况下为乘员提供滤清空气,同时通过风扇建立车内超压。平时将滤毒过滤器旁路,此时的空气流量不小于390立方/小时,仅对空气进行除尘处理。当接入滤毒过滤器时,由于增加了空气流动的阻力,流量下降到不小于100立方/小时。
灭火抑爆系统
       在乘员室和动力室配有光敏和热敏传感器以探测明火,能够快速触发灭火器自动喷射扑灭火焰,同时能够自动启动乘员室的风机将火焰产生的烟尘排出。灭火系统可由自动触发或由驾驶员手动启动。系统的响应时间在乘员室和动力室分别不小于150和10毫秒,灭火剂瓶可以喷射两次,在乘员室和动力室各有1组,每组2瓶。灭火剂瓶的容量为2升,工作压力75公斤/平方厘米,标准充装物为切尔东(Chladon)114B2灭火剂,也可以按照顾客要求充装其他化学合成灭火剂。灭火剂瓶配有高效喷嘴和过-失压告警装置。。
       6TD-2发动机使用柴油时在2600转/分时的最大功率为1200马力(882千瓦),1600±10转/分达到最大扭矩为3135牛米,燃料消耗率211~231克/千瓦时(155~170克/马力时)。发动机干重1180-1240公斤,长宽高分别是1602、955和581毫米。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高压油泵有带行程指示器的调节器。当发动机转速处于800-2000转/分时,有一个电-机转速控制器专门用于限制供油量,由于此装置的应用,在发动机启动和加速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防止供油过多导致发动机喷油烟。喷油嘴带针形锁扣。发动机本体包括曲轴机构、曲轴箱、汽缸、活塞及连杆、增压器和动力涡轮等,发动机附件有启动-发电机、冷却循环水泵、TK-150空气压缩机、燃油灌油泵、高压油泵、燃油离心过滤器和空气分配器以及其他一些装置。
       发动机的汽缸是卧式的,每个汽缸装配2个对置的活塞,当一个汽缸中的两个活塞向内相向运行到顶点时,活塞间的空间即为该汽缸的燃烧室,燃烧室侧壁上布置了进气门和排气门。由于采用了对置活塞布置,在结构上就省掉了常规活塞发动机的汽缸盖组件,但是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根曲轴。活塞与连杆间的连接使用了经过改进的滚针轴承,这样就增加了发动机的最大爆发压力、寿命和可靠性。废气涡轮增压器从尾气中回收部分能量用于进气空气加压,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紧凑型。发动机的固定结构分成两部分,后部有两个叉架连接器而前部使用轴承连接。
   燃料系包括油箱、调节罐、燃油分配阀、外组油箱开关阀、灌油泵和粗过滤器、燃油预过滤器、燃油精过滤器、低压离心燃油泵、带阀的喷油泵、空气分离罐、回动阀、各种油表和连接管线组成。车内燃料携带量为1140升。燃料系可以设置成从某个油箱单独供油,也可以设置成若干及全部油箱同时供油。一般情况下,首先使用外组油箱的燃料。内燃料箱容量570升,外组燃油箱容量570升,另携带2个容量为200升的附加油桶,燃料系还可以为辅助动力包提供燃料。
空气滤清系统
       空气滤清系用于连续不断的向发动机提供除去灰尘微粒的清洁助燃空气。空气滤清系有3级,第一级为格栅粗滤清器,后两级都是二级带滤芯的盒式过滤器,经过2、3级过滤的空气除尘率分别可达99.78和99.85%。一级滤清器有带喷射自清洁装置,在自清洁状态下用压缩空气气流将附着在沉降格栅上的积灰吹走。
润滑系
       润滑系的作用是润滑动力传动装置各运动零件表面、减少摩擦阻力和磨损。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消耗;机油在润滑系内的循环,带走发动机曲轴连杆和变速箱各齿轮摩擦产生的、而又无法通过发动机冷却系带走热量,防止动力传动超温;同时还可以起清洁作用,机油能够清洗摩擦表面,带走磨屑和其他异物。
        润滑系包括带进口滤油器的膨胀机油箱、机油散热器、机油泵、灌油泵、2台排气泵、离心式油滤清器、各型油表和连接管线等,系统带低压报警,防止发动机在机油泵失灵或机油泄漏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导致更大的损害。
        容量为105升的机油油箱布置在动力室的前部,位于乘员室-动力室隔板和发动机之间。 发动机的机油供应是从中部注入的。
冷却系
        冷却系将发动机工作汽缸排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防止发动机过热。冷却系为高温液冷式,一般使用水做冷却液,冬季时使用水-乙二醇低凝固点混合液做冷却液,容量94升,循环水泵由发动机分出一路动力驱动,转速随曲轴转速变化而变化因此循环量是不固定的,发动机2600转/分时的循环量不小于38立方米/小时。冷却系包括喷射器、循环水泵、散热器、缓冲罐、进汽阀、带空气加热器的预热器、发动机内室、进气导向头。循环水泵阀、水泵预热器阀和连接管线。冷却系也和辅助动力包的冷却系连在一起。冷却系带高温报警器和冷却液低液位报警。冷却系的效率与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量和温度息息相关。

排气系统
        排气系统利用文丘里效应将发动机排气残存的动能形成负压,从散热器上方吸入冷却空气散热。系统包括补偿器、废气喷嘴、适配器等,焊在发动机室的右侧顶部,和旁路喷嘴和喷射调节器结合在一起。这个结构是从5TD发动机延续下来的,因此5/6TD型发动机没有冷却风扇及其传动装置,节省了不少麻烦。由于6TD发动机的废气排气口兼做冷却系的热风出口,因此截面积要比常规类型的活塞发动机大的多。
预热系统
        预热器的工作和冷却系的工作正好相反,用于坦克发动机低温条件下启动前,加热冷却系中的冷却液并循环以对发动机进行加温和启动前的保温。燃料首先在预热器外部的燃烧室中燃烧,然后将燃气引入换热器加热冷却液。
发动机启动系
        发动机主要使用电启动,辅助启动使用压缩空气动力,在启动阻力较大、蓄电池电压和气瓶气压都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电动-气动联合启动。同时,保留了通往车外的电路和气路接口,因此也可以使用坦克救援车或其他兼容的电源来发动坦克。不得已的情况下,坦克发动机也可以使用推启动和顶启动,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坦克置于坡道上,然后松开刹车,利用自身下滑带来的速度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启动前最低温度:使用GALOL M-4042或 M16IHP-3 普通机油时为5°C,使用M8B2C低粘度机油时可以在气温不低于零下25°C时顺利启动,否则,必需对发动机和机油进行加温后方可启动,不然低温条件下强行作业不但无法顺利启动,还甚至可能对启动系乃至发动机造成损伤。
       变速箱为双侧行星机械式,有7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各行星排采用同心布置,结构非常紧凑。侧减速器在结构上与原有的减速器不同,结合了2个串联的行星减速机,堡垒坦克的侧减速器有前进、后退两个方向,而且设置了4个倒档,通过齿式离合器进行转换。
倒档时不使用侧减速器倒档        倒档时结合侧减速器倒档
档位        速度(公里/小时)        档位        速度(公里/小时)
1        8,4        倒1        10,7
2        15,7        倒 2        19,8
3        19,8        倒 3        25,0
4        24,8        倒 4        31,3
5        34,2               
6        47,2               
7        69,3               
倒档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