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两年 利比亚怕谈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06:04
“欢迎来到革命的摇篮。”在利比亚“革命”发源地班加西机场外,立着这样一个大牌子。在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动荡中,利比亚“革命”无疑是最血腥的。

    如今两年过去,除了类似美驻利大使被袭身亡的事件出现外,曾经是外国记者云集的利比亚已经远离国际媒体的视线。革命两年后的利比亚到底什么样?

    日前,《环球时报》记者从埃及奔赴利比亚,在的黎波里、米苏拉塔和班加西进行采访。由于大量油气出口使得民众生活逐渐趋于正常,的黎波里也貌似一个繁华都市,但是在平静下潜藏的危险几乎无处不在,普通利比亚人只好以拥有武器作为安全感的来源。

    政治过渡进程进展缓慢,不同部落和地域间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关心的重建只能一推再推。

    石油领域最先恢复

    由于见惯了埃及“革命”后的动荡和民众生活的困顿,在进入利比亚之前,记者的脑海里有各种各样关于利比亚现状的想象,断壁残垣的楼房、萧条冷清的大街、大规模的民众行游——可是,当记者走进的黎波里市区,所有假想立即被推翻。

    记者乘车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发现,的黎波里路边绝大多数建筑物都完好无损。同拥挤的开罗相比,的黎波里市区显得疏朗有序。这一切应该与利比亚战争时的黎波里并非主要战场有关。记者来到的黎波里市中心的“革命广场”,这里之前叫绿色广场,曾经是卡扎菲经常发表演说的地方。如今卡扎菲的痕迹已被完全抹掉,广场上栖息着一群群和平鸽,广场边的喷泉不断变幻出漂亮的水柱。

    市区的马路尽管不宽,但是路边的建筑都很整洁,不时能见到各种咖啡厅、西式和阿拉伯餐馆、书店等。“革命广场”对面是的黎波里港,码头前停泊了数艘油轮,码头装卸机正在紧张地作业。战事刚一结束,一些西方油企就开始恢复在利比亚的业务。石油业成了利比亚经济最先恢复元气的领域。

    据利比亚官方的统计,利比亚如今的石油出口量已经超过战前水平。2012年利比亚石油出口总量达4.85亿桶,石油出口收入约5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由于有大量石油出口收入,这里汽油非常便宜,一升95号汽油折合人民币才0.7元。加上战后的汽车进口免税,的黎波里市中心马路上挤满外国车辆,能从早上一直堵到傍晚。

    距离“革命广场”不远处,有一个传统的阿拉伯集市,有卖衣服、鞋子、手机、家电等各种店铺和小摊,其中有不少东西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在从开罗到的黎波里的飞机上,同机的三个利比亚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刚从中国广州回来,带了不少手机等电子产品,运到利比亚每台至少有15%的利润。

    傍晚,的黎波里变得更加喧闹,沿海大道上挤满车辆,路边高档化妆品店、咖啡馆、饭店的霓虹灯异常璀璨,顾客也不少。但是这样的状况仅持续到晚上9点,之后街道就会变得空空荡荡,并不时传来枪声和疯狂的飙车声。

    当地人告诉记者,晚9点后是危险时段,在街上很可能会遭遇抢劫,而且毒贩、走私贩也都利用夜间加紧行动。在的黎波里,本报记者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刺耳的枪声。

    当地人说,他们几乎每家都有两到三支枪。的黎波里大学女学生萨拉说,多数民众对枪支泛滥忧心忡忡,因为一旦武器落入坏人手中后果堪忧,“现在看到人们在街头吵架,我都要躲得远远的,生怕他们拔出枪来射击”。

    虽然在记者接触的利比亚人里几乎没人为卡扎菲说好话,但萨拉仍然感慨:“在卡扎菲时代,至少我感到很安全,晚上再晚出门也不用害怕,但是现在,这样的平静没有了。”

各路武装拥兵自重

    “‘革命’两年来利比亚民众基本上是喜忧参半,他们为获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而兴奋,但是动荡的局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日前沙特《利雅得报》曾这样评论“革命”两年后的利比亚局势。

    由于大量武器流散民间,各民兵组织拥兵自重,各种暴力事件时常发生,使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严重缺失。24日,200多名武装分子甚至包围了利比亚总理扎伊丹的办公室,要求其辞职。战争结束后,尽管目前约70%的民兵力量已经被收编到政府军,但各种武装势力缺乏统一管理始终是利比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街头执勤的士兵穿着各式各样的军服,走在一起的一列士兵的衣服都不统一,有美式迷彩服,也有卡扎菲时代的旧军服,还有人身着便装。

    街上的军车有的是卡塔尔提供的红白相间轿车,更多是民用皮卡。连当地人都分不清哪些是正规军、哪些是冒牌的。

    《环球时报》记者在的黎波里郊区的阿齐齐亚兵营采访时,数次受到开着民用车辆、身着便服人员的盘查,他们自称是警察,但是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人是拥入首都的民兵武装。部落矛盾也是利比亚目前的一个隐患。利政治分析人士艾哈迈德对记者说,卡扎菲统治时期通过搞部落平衡来维系统治。

    卡扎菲倒台后,这些部落遭到清算,无家可归。不少部落之间甚至因为恩恩怨怨大打出手。的黎波里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阿里·纳齐夫称,部落矛盾让现政府很头痛,现政府在解决部落矛盾时主要采取软的一手,通过说服主要部落长老来促进和解,但是难免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 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利比亚政治过渡进程总是难以按时间表推进。比如,国民议会选举已过去9个多月,制宪委员会依然没有成立,议员们还在为制宪委员会是通过选举还是直接任命产生而争论不休。

    重建被迫一拖再拖

    的黎波里毕竟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陷落的,除北约定点轰炸的建筑外,并没有遭到太多损坏。但是距的黎波里200公里的米苏拉塔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米苏拉塔是利比亚内战期间拉锯战的焦点,在前往米苏拉塔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路边被炸毁的坦克和车辆。到了米苏拉塔,战争的残酷更令人触目惊心:整个城市几乎没有一幢完好的房屋。由于战争使外资突然撤走,利比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由于卡扎菲时期实施的歧视政策,除的黎波里以外的利比亚其他地区基础设施都十分老旧。班加西是反对派的大本营,城里也大多是些三四层的小楼房,外表陈旧,经常在新闻里出现的班加西“解放广场”,其实就是小学操场大小的一片空地而已。对利比亚的未来,纳齐夫对记者说,利比亚的未来在于大量引进外资,才能走上重建之路。但政治过渡的缓慢、安全问题的严峻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利外交界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利还处在过渡期,政治过渡等一系列事情都还没理清头绪,何谈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米苏拉塔的废墟前,记者问当地居民阿卜杜这些房子何时重建时,他无奈地说:“也许1年?2年?只有真主知道。”
中企重返障碍颇多

    在战争中,中资公司在利比亚的损失巨大。中国驻利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参赞刘丽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战前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合同额逾200亿美元,主要为房屋、道路等基建项目,撤离时的工程平均完工率只有15%。

    目前除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石油公司已经返回外,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多国建筑商均未返回。中国驻利比亚使馆经商处介绍说,目前重返的关键在于损失赔偿问题和重新定价问题未得到解决。多处中企工地在内战期间遭到炮火袭击,损失重大。南部的一些建筑工地遭当地民众哄抢,建筑机械被拆分,办公室里的电脑、桌椅等也被抢走。

    对于赔偿问题,利比亚方面迄今未有明确表态,只是向各国公司统一承诺,可以支付战前已完成工程未付款的50%作为启动资金,帮助外国公司重返利比亚。但这根本不足以抵消损失,与各国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在利比亚正常运行的中国企业有三家,分别是华为、中兴和三元钢铁。华为和中兴在利比亚局势动荡期间,一直在利比亚坚守,为保障利国内通讯网络正常运行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兴公司利比亚代表处负责人汪俊对记者说,2012年8月,卡扎菲支持者曾与临时政府部队在苏尔特地区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导致当地通信站点悉数被毁。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兴公司就立即派技术人员前往抢修,仅10天就修复了通信网络。利临时政府通信部长事后感谢说:“还是中国公司做了不少实事。”

    利比亚方面对中国企业返回的态度是积极的。不久前,利比亚总理专门致信中方,希望中国企业尽快重返利比亚帮助其重建。在班加西,出租车司机穆夫塔赫把记者带到已经停工的中国中建公司承建的建筑工地前,对着数十幢未完工的住宅楼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利比亚民众等待入住的经济适用房,希望中国公司早点回来帮助建设。(张梦旭)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8/c_124515147.htm
“欢迎来到革命的摇篮。”在利比亚“革命”发源地班加西机场外,立着这样一个大牌子。在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动荡中,利比亚“革命”无疑是最血腥的。

    如今两年过去,除了类似美驻利大使被袭身亡的事件出现外,曾经是外国记者云集的利比亚已经远离国际媒体的视线。革命两年后的利比亚到底什么样?

    日前,《环球时报》记者从埃及奔赴利比亚,在的黎波里、米苏拉塔和班加西进行采访。由于大量油气出口使得民众生活逐渐趋于正常,的黎波里也貌似一个繁华都市,但是在平静下潜藏的危险几乎无处不在,普通利比亚人只好以拥有武器作为安全感的来源。

    政治过渡进程进展缓慢,不同部落和地域间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关心的重建只能一推再推。

    石油领域最先恢复

    由于见惯了埃及“革命”后的动荡和民众生活的困顿,在进入利比亚之前,记者的脑海里有各种各样关于利比亚现状的想象,断壁残垣的楼房、萧条冷清的大街、大规模的民众行游——可是,当记者走进的黎波里市区,所有假想立即被推翻。

    记者乘车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发现,的黎波里路边绝大多数建筑物都完好无损。同拥挤的开罗相比,的黎波里市区显得疏朗有序。这一切应该与利比亚战争时的黎波里并非主要战场有关。记者来到的黎波里市中心的“革命广场”,这里之前叫绿色广场,曾经是卡扎菲经常发表演说的地方。如今卡扎菲的痕迹已被完全抹掉,广场上栖息着一群群和平鸽,广场边的喷泉不断变幻出漂亮的水柱。

    市区的马路尽管不宽,但是路边的建筑都很整洁,不时能见到各种咖啡厅、西式和阿拉伯餐馆、书店等。“革命广场”对面是的黎波里港,码头前停泊了数艘油轮,码头装卸机正在紧张地作业。战事刚一结束,一些西方油企就开始恢复在利比亚的业务。石油业成了利比亚经济最先恢复元气的领域。

    据利比亚官方的统计,利比亚如今的石油出口量已经超过战前水平。2012年利比亚石油出口总量达4.85亿桶,石油出口收入约5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由于有大量石油出口收入,这里汽油非常便宜,一升95号汽油折合人民币才0.7元。加上战后的汽车进口免税,的黎波里市中心马路上挤满外国车辆,能从早上一直堵到傍晚。

    距离“革命广场”不远处,有一个传统的阿拉伯集市,有卖衣服、鞋子、手机、家电等各种店铺和小摊,其中有不少东西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在从开罗到的黎波里的飞机上,同机的三个利比亚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刚从中国广州回来,带了不少手机等电子产品,运到利比亚每台至少有15%的利润。

    傍晚,的黎波里变得更加喧闹,沿海大道上挤满车辆,路边高档化妆品店、咖啡馆、饭店的霓虹灯异常璀璨,顾客也不少。但是这样的状况仅持续到晚上9点,之后街道就会变得空空荡荡,并不时传来枪声和疯狂的飙车声。

    当地人告诉记者,晚9点后是危险时段,在街上很可能会遭遇抢劫,而且毒贩、走私贩也都利用夜间加紧行动。在的黎波里,本报记者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刺耳的枪声。

    当地人说,他们几乎每家都有两到三支枪。的黎波里大学女学生萨拉说,多数民众对枪支泛滥忧心忡忡,因为一旦武器落入坏人手中后果堪忧,“现在看到人们在街头吵架,我都要躲得远远的,生怕他们拔出枪来射击”。

    虽然在记者接触的利比亚人里几乎没人为卡扎菲说好话,但萨拉仍然感慨:“在卡扎菲时代,至少我感到很安全,晚上再晚出门也不用害怕,但是现在,这样的平静没有了。”

各路武装拥兵自重

    “‘革命’两年来利比亚民众基本上是喜忧参半,他们为获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而兴奋,但是动荡的局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日前沙特《利雅得报》曾这样评论“革命”两年后的利比亚局势。

    由于大量武器流散民间,各民兵组织拥兵自重,各种暴力事件时常发生,使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严重缺失。24日,200多名武装分子甚至包围了利比亚总理扎伊丹的办公室,要求其辞职。战争结束后,尽管目前约70%的民兵力量已经被收编到政府军,但各种武装势力缺乏统一管理始终是利比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街头执勤的士兵穿着各式各样的军服,走在一起的一列士兵的衣服都不统一,有美式迷彩服,也有卡扎菲时代的旧军服,还有人身着便装。

    街上的军车有的是卡塔尔提供的红白相间轿车,更多是民用皮卡。连当地人都分不清哪些是正规军、哪些是冒牌的。

    《环球时报》记者在的黎波里郊区的阿齐齐亚兵营采访时,数次受到开着民用车辆、身着便服人员的盘查,他们自称是警察,但是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人是拥入首都的民兵武装。部落矛盾也是利比亚目前的一个隐患。利政治分析人士艾哈迈德对记者说,卡扎菲统治时期通过搞部落平衡来维系统治。

    卡扎菲倒台后,这些部落遭到清算,无家可归。不少部落之间甚至因为恩恩怨怨大打出手。的黎波里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阿里·纳齐夫称,部落矛盾让现政府很头痛,现政府在解决部落矛盾时主要采取软的一手,通过说服主要部落长老来促进和解,但是难免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 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利比亚政治过渡进程总是难以按时间表推进。比如,国民议会选举已过去9个多月,制宪委员会依然没有成立,议员们还在为制宪委员会是通过选举还是直接任命产生而争论不休。

    重建被迫一拖再拖

    的黎波里毕竟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陷落的,除北约定点轰炸的建筑外,并没有遭到太多损坏。但是距的黎波里200公里的米苏拉塔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米苏拉塔是利比亚内战期间拉锯战的焦点,在前往米苏拉塔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路边被炸毁的坦克和车辆。到了米苏拉塔,战争的残酷更令人触目惊心:整个城市几乎没有一幢完好的房屋。由于战争使外资突然撤走,利比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由于卡扎菲时期实施的歧视政策,除的黎波里以外的利比亚其他地区基础设施都十分老旧。班加西是反对派的大本营,城里也大多是些三四层的小楼房,外表陈旧,经常在新闻里出现的班加西“解放广场”,其实就是小学操场大小的一片空地而已。对利比亚的未来,纳齐夫对记者说,利比亚的未来在于大量引进外资,才能走上重建之路。但政治过渡的缓慢、安全问题的严峻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利外交界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利还处在过渡期,政治过渡等一系列事情都还没理清头绪,何谈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米苏拉塔的废墟前,记者问当地居民阿卜杜这些房子何时重建时,他无奈地说:“也许1年?2年?只有真主知道。”
中企重返障碍颇多

    在战争中,中资公司在利比亚的损失巨大。中国驻利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参赞刘丽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战前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合同额逾200亿美元,主要为房屋、道路等基建项目,撤离时的工程平均完工率只有15%。

    目前除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石油公司已经返回外,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多国建筑商均未返回。中国驻利比亚使馆经商处介绍说,目前重返的关键在于损失赔偿问题和重新定价问题未得到解决。多处中企工地在内战期间遭到炮火袭击,损失重大。南部的一些建筑工地遭当地民众哄抢,建筑机械被拆分,办公室里的电脑、桌椅等也被抢走。

    对于赔偿问题,利比亚方面迄今未有明确表态,只是向各国公司统一承诺,可以支付战前已完成工程未付款的50%作为启动资金,帮助外国公司重返利比亚。但这根本不足以抵消损失,与各国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在利比亚正常运行的中国企业有三家,分别是华为、中兴和三元钢铁。华为和中兴在利比亚局势动荡期间,一直在利比亚坚守,为保障利国内通讯网络正常运行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兴公司利比亚代表处负责人汪俊对记者说,2012年8月,卡扎菲支持者曾与临时政府部队在苏尔特地区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导致当地通信站点悉数被毁。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兴公司就立即派技术人员前往抢修,仅10天就修复了通信网络。利临时政府通信部长事后感谢说:“还是中国公司做了不少实事。”

    利比亚方面对中国企业返回的态度是积极的。不久前,利比亚总理专门致信中方,希望中国企业尽快重返利比亚帮助其重建。在班加西,出租车司机穆夫塔赫把记者带到已经停工的中国中建公司承建的建筑工地前,对着数十幢未完工的住宅楼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利比亚民众等待入住的经济适用房,希望中国公司早点回来帮助建设。(张梦旭)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8/c_124515147.htm
民煮之后杀你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