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二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46:06


本文将深度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并预估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绥靖退让,终破产;借刀杀人,终害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领土被分割,奥匈帝国被肢解,法国元气大伤,大英帝国仍然勉强掌握世界领导权,美国大发战争财,苏俄迅速崛起,中国军阀割据,日本蠢蠢欲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多个国家,使东欧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日本对军阀割据的中国垂涎三尺。
苏俄从1921开始迅速崛起,德国从1933年开始再次迅速崛起。这两个新近崛起的大国必然觊觎奥匈帝国肢解后留下的东欧地区。《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文中已经指出,爆发世界大战的三个条件:大国崛起、军备竞赛和利益真空。现在就差军备竞赛了。
英国和美国并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导致欧洲大陆势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扶持德国。英国希望德国重整军备以制衡法国。英法希望德国与苏联决战,美英希望日本进攻苏联,从而坐收渔利。曾大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英法即使打败德国也不能从战争中捞到什么好处。自身实力下降,国内残垣断壁,经济凋零,欠下美国巨额战争贷款,战争赔款也不了了之。因此,英法不希望与德国再次发生战争。基于以上考虑,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允许德国在东欧有行动的自由,以便将德国祸水引向苏联。同理,美英法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不闻不问,希望将日本祸水引向苏联。这样一来,列强之间进行的已经不是军备竞赛了,而是战备竞赛。
苏联认为坚决不能落入英法美的圈套,让苏联与德日决战,而使英法美得以脱身。因此,苏联首先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共同瓜分东欧,使德国可以在1940年全力以赴地蹂躏英法联军;然后在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使日本可以放心大胆地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只能在这场列强博弈中首先作出牺牲。
德国的战略构想是在不与英法交战的情况下,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其后打败法国,然后解决苏联,最后打败英国,与日本和美国分治世界。因此,德国认为与英国发生战争应该是1945年之后的事。所以,在1939年时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数量还不到英国皇家海军的三分之一。
日本的战略构想是首先占领朝鲜,其后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吞并中国,最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后来“保存实力”的军阀思维使得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军不战而退,让出东三省,对日采取退让政策。
曾大江认为英法美苏德日的既定方针和战略构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二战三要素”:
1、苏德崛起,觊觎东欧;中国割据,日本垂涎;
2、英法对德采取绥靖政策,中国对日采取退让政策;
3、英法美想把德日祸水引向苏联,苏联想让德日之刀指向英法美;
绥靖退让,终破产;借刀杀人,终害己。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必然地爆发的。英法对德绥靖,最终不得不在1939年对德宣战。中国对日退让,最终不得不在1937年全面抗日。美英法在德日的突袭中吃了大亏,苏联也在1941年6月的德军闪击中全面溃退。
曾大江认为一战是在德奥意与英法俄针锋相对,为争夺巴尔干、市场和殖民地的情况下爆发的。二战是在德日意侵略、英法绥靖、中国退让、英法美苏借刀杀人的情况下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什么情况下爆发?
2050年之前,欧盟致力于一体化,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俄罗斯致力于恢复经济和军事实力,恢复对东欧和世界的影响;日本致力于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其他国家都致力于和平发展;只有美国致力于维护世界霸权,遏制或打击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国家和地区。曾大江认为2050年之前,人类文明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遏制与反遏制的矛盾,即美国与被遏制对象之间的矛盾。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俄发展迅速。因此,中美矛盾和美俄矛盾是21世纪初期的主要矛盾。随着,欧盟和日本的发展,美欧矛盾和美日矛盾也在发展。2050年之前,曾大江认为人类文明内部有五大矛盾:中美矛盾、美俄矛盾、欧俄矛盾、美欧矛盾和美日矛盾。那对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主要取决于中美欧俄日之间的相对实力的变化。如果中国发展迅速,那么中国就是美国的主要遏制对象。如果俄罗斯快速恢复,那么美俄矛盾和欧俄矛盾就将尖锐起来。如果欧盟的军事能力不断增强,那么欧俄矛盾和美欧矛盾就将激化。总的来说,曾大江认为从1945年到2050年人类都处于一种“世界大战不会发生,局部战争此起彼伏”的状态。
2050年之后,“六盟七国”的基本格局和“三峰两盟三国”的力量对比与一战前列强争霸,二战前列强博弈的局面颇有相似之处。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可能是由多场同时爆发的局部战争构成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曾大江认为多个国家内部革命与外部冲突形成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可能性最大。一战是帝国主义内部的争霸战,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就是伴随世界革命和政权变更而发生的由多场局部战争或冲突构成的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奠基之战。
“同盟协约针锋相对,美德崛起,德奥俄争夺巴尔干”是“一战三要素”。本书把一战三要素和二战三要素概括为“曾大江世界大战三要素”:大国崛起、军备竞赛、利益真空。2050年之前缺乏“利益真空”,2050年之后缺乏“大国崛起”。因此,会发生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但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罪与罚的分裂,仇与恨的融合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德军开始向国内撤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德国士兵并不认为他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德国士兵发现德方的停战代表都是文官,于是德国士兵生产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这种感觉逐渐在德国国内形成了一个传说:德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是背后中了国内卖国贼的暗剑。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许多德国人对“背后中了暗剑”的传说形成了一种执迷不悟的信仰。
能够否定这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的事实遍地皆是,但是千百万德国人不愿意正视这些事实,他们要为战败、耻辱和悲惨的处境寻找替罪羊。这个替罪羊就是签订停战协议的德国魏玛政府。
曾大江认为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虚荣心使得人们不愿意反思历史和正视事实。德国人不承认战败,日本人不承认侵略,中国人不敢揭开文化大革命的伤疤。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筛选或篡改事实写成历史。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从公元前4500年起,亡种亡国、战争屠杀、决策失误的教训就在不断地累积。人类反思历史的结果就是重蹈覆辙,为耻辱架和教训堂添砖加瓦。
法国和英国把导致第一世界大战的全部责任推给了德国。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凡尔赛和约使得德国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还失去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而且还要向协约国缴纳巨额战争赔款。德国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陆军。
1920年3月,德国一位将领及其党羽试图颠覆魏玛政府。政府被迫从魏玛逃到德累斯顿。1920年8月,德国马克极度贬值,100万马克兑换1美元。以前7000马克就可兑换1美元。无数德国人破产,德国经济已经崩溃,马克已经成为废纸。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有理由相信是法国,是凡尔赛和约,是战争赔款,是魏玛政府让他们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1921年,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30年内赔偿战胜国330亿美元。由于美元在二战后不断贬值,1921年的33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08年的1万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这是一个没有惩罚的和平条约。但是凡尔赛和约却与“十四点计划”背道而驰。德国感觉受骗了。
德国中了暗剑,德国受骗了。法国、凡尔赛和约、战争赔款、魏玛政府、……造成了德国的悲惨处境。这就是一战后,德国人对一战的心理认知。曾大江认为一个政党如果要获得选票,怎能不迎合这种心理,怎能不利用这种心理?多个政党的鼓吹,舆论的煽动,民众的心理认知被不断肯定和强化,复仇的火焰开始在德国人的心中熊熊燃烧。复仇的对象当然是宿敌法国、签订不平等和约的德国魏玛政府和传说中的犹太人。
曾大江认为战败后的第一届政府或临时政府往往成为替罪羊,他们承认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难逃傀儡政府和出卖国家利益的恶名。敌人扶持起来的政府是没有多少公信力的。魏玛政府是按照战胜国的要求组建的。一个国家的政权岂能按照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要求组建?有识之士大多会避免在这样的政府中扮演任何角色。一个缺少有识之士的政府注定是软弱无能的。现在的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就是这样的政府,他们是按照侵略者的要求组建起来的政府。与魏玛政府一样,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是软弱无能的。美英军队稍有松懈,阿富汗的局势就会变化,一个靠外国军队维持局面的政府有什么尊严可言。
金融资本大发战争财,让战争来得更猛烈些吧!
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但美国和英国并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导致欧洲大陆势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扶持德国。
德国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战争赔款。为了打赢一战,英法等国拖欠美国的战争贷款高达103.4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08年的3200亿美元)。英法不能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却要向美国偿还战争贷款。于是英国提出放弃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同时要求美国勾销战争贷款。这样,国际金融资本大发战争财的计划就泡汤了。
金融资本从1887年就开始支持德奥意英法俄等国就不断扩军备战。为了扩军备战和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金融资本支持了27的军备竞赛终于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鲜花,金融资本又对第一世界大战资助到底。在这即将收获的季节,岂能勾销战争贷款?
1924年,美国提出“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支付战争赔款。大量美元注入德国,使德国复苏,然后以支付战争赔款的形式流入英法等国,最后以偿还战争贷款的形式回到美国手中。曾大江认为经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美国不仅收回了巨额战争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还赚到了巨额的利润,并且为德国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大量的美元。后来,战争赔款不了了之,大量美元仍然继续注入德国。
贷款搞军备竞赛→贷款打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战后收回战争贷款和利息,国际金融资本探索出一条无风险高回报的资本增值途径。因此,必须重新武装德国,迫使英法德等国再搞军备竞赛,再打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再次收回战争贷款和利息。每完成一次“战争发财循环”,就能实现一次资本的巨额增值,让战争来得更猛烈些吧!
美国成功了,国际金融资本成功了!一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二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使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
软弱的中国人在耻辱中煎熬
中国清政府从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以来,不断战败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1876年左宗棠武力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准备武力收复伊犁时,清政府再签不平等条约,割让伊犁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获胜后仍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95年,清政府能战而不战,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从俄国手中获得旅顺和大连。1907年,日本在沈阳驻扎了1个师团和6个大队的关东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的兵力达到2万人。
1918年到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东北。1925年张作霖与苏联在中国东部铁路问题上发生纠纷。1926年8月苏联政府命令苏军情报局对张作霖采取暗杀行动。1926年9月24日,苏联的第一次暗杀失败。1928年张作霖拒不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日本关东军也开始策划暗杀张作霖的行动。日本关东军与苏军情报局不谋而合,在1928年6月4日清晨,同时实施暗杀张作霖的行动。1928年6月4日晨5时30分,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在行驶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好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受重伤,四小时后不治身亡。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执掌30万东北军。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中国军阀割据局面结束,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蒋介石秉承了晚清政府“积极议和,消极应战”的精神,命令张学良避免与日本关东军发生冲突。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中国东北军在东北有16.5万驻军,日本关东军只有2万人。但东北军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1931年2月,日本占据东三省全境。曾大江认为晚清政府在惨败的情况下签订了《马关条约》,蒋介石政府竟然以不战而退的实际行动执行了“东三省赠送条约”。“东三省赠送条约”是比《马关条约》更大的耻辱。“东三省赠送条约”极大地鼓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增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能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出兵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日军对华侵略总兵力达到40万人,而国民政府在1937年就拥有200万军队。
曾大江认为态度悬殊比实力悬殊更容易引发战争,更容易蒙受损失。不在萌芽时期采用强硬政策,就只能在最后兵戎相见。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是日本第二轮侵华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退让政策达到巅峰的标志,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退让政策彻底破产的标志。无独有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是德国重新武装的开始,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达到巅峰的标志,1939年的“闪击波兰”是英法绥靖政策彻底破产的标志。曾大江认为中国的退让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都让自己吞食了苦果:2100万中国人死于抗日战争,整个欧洲自文艺复兴起500多年来的物质积累损失殆尽。
黑暗崛起,纳粹党夺得德国政权
1889年4月20日18时30分,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希特勒曾经决心要做艺术家,1907年和1908年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绘画系,都未被录取。1909年到1913年中学没有毕业的希特勒在维也纳过着非常贫穷的,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希特勒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而是一个演讲天才、胆识过人的政治家、慧眼独具的冒险家和最终失败的野心家。
曾大江认为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可能得到更好的。辍学创业的千万富翁和失业创业的亿万富翁比比皆是。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遭遇挫折之后才有所成就的。希特勒没有成为画家,却成了政治家。
1914年到1918年希特勒作为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作战英勇,希特勒在1914年12月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在1918年8月又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9年,30岁的希特勒在慕尼黑加入了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外衣让不少人误认为希特勒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只是希特勒骗取底层民众支持、迷惑工人阶级和最终夺取政权的一种手段。
凭借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大肆抨击《凡尔赛和约》,又赢得了众多德国人的支持。后来,希特勒获得了曾经任德军参谋长的鲁登道夫的赏识。
抨击多数人都厌恶的事物,你就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赞美美好的事物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支持。曾大江认为政治家要有大的作为都必须得到中下层阶级的支持。而中下层阶级往往是容易被蒙骗的对象。
34岁的希特勒为纳粹党制定了武装夺取政权、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政治路线。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联手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但是政变失败了。政变失败后,鲁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希特勒被判处五年监禁。希特勒被关押在慕尼黑城外的兰斯堡要塞。在政府高层纳粹同情者的帮助下,鲁登道夫被无罪释放,希特勒的刑期减为九个月。希特勒利用九个月的监狱生活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后来,“啤酒馆政变”、九个月的刑期和《我的奋斗》成为希特勒的政治资本。
曾大江认为并不光彩的经历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本。政治犯的牢狱经历往往就是其不可磨灭的政治资本。由于政治原因而获刑的人容易让人相信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无论其政治立场是为大众服务还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
1926年,37岁的希特勒决定放弃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希特勒决定通过议会选举,使纳粹党成为执政党,进而统治德国。1928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赢得81万张选票,12个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暴跌,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其经济本来就非常脆弱,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全德6600万人中有一半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这一切,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纳粹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乎能满足每个人的任何一项要求。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就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这不仅吸引了陆军以及工业巨头,即使对生活在战败国阴影笼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
1932年,德国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总统说服43岁的希特勒出任总理。但是,纳粹党在内阁成员中只有两个名额。
1933年2月,国会大厦发生火灾。希特勒趁机指控左翼政党是大火的幕后策划者,并说服兴登堡总统对他们进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国会大火为由逮捕了左翼政党代表。随后,其他政党也被逐一禁止活动。
曾大江认为用嘴巴开出一系列空头支票就可以赢得全民民主选举。全民民主选举最大的弊端就是为极端主义分子、野心家、阴谋家和市井流氓提供了掌握政权的机会。掌握政权之后,在民主国家搞独裁也不是一件难事。拿破仑、希特勒和萨达姆都成功地将民主变成了独裁。
1934年8月,冯·兴登堡辞世。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统,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职务于一身,所有人尊称他为“元首”。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我们已经处在战争状态,所差的只是实际开火而已
纳粹党上台后,采取多种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纳粹政府确实改善普通德国人的生活,从而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曾大江认为在政治天才希特勒、经济天才沙赫特、宣传天才戈培尔、军事天才古德里安等一大批纳粹精英的治理下,德国在6年内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是在不与英法交战的情况下,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其后打败法国,然后解决苏联,最后打败英国,与日本和美国分治世界。希特勒一直在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1934年初,维也纳爆发工人起义,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严酷地镇压了起义。希特勒想趁机推翻陶尔菲斯政府,吞并奥地利。1934年7月25日,纳粹暗杀了陶尔菲斯,但政变失败了。而且墨索里尼不同意此次政变。希特勒只好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入侵。希特勒认识到德军还不够强大,不能用武力支持这种冒险。因此,希特勒加紧暗中重整军备。德国陆军奉命在1934年10月1日前从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希特勒把德国工人缴给劳工阵线的会费挪用于扩建海军。戈林则命令制造商设计军用飞机,积极组建空军。英国希望德国重新武装以制衡法国,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1936年,希特勒打算进行又一次冒险——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德军将领们对此表示抗议,他们认为此举可能刺激法国。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变初衷,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进行试探。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希特勒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然而,英国和法国都没有行动。希特勒的第二次冒险成功了。
1936年6月,德国和意大利帮助佛朗哥将军队从西属摩洛哥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调运到西班牙,支持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希特勒想出兵援助弗朗哥,德军将领们对此表示抗议,他们担心此举会引起英法的不满。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变初衷,限制德国给与弗朗哥援助。德国和意大利大力支持西班牙法西斯,而苏联不想为了西班牙左翼政府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其他国家则保持中立,弄了个国际不干涉委员会,把国际纵队也从西班牙撤走了。1939年3月底,佛朗哥赢得西班牙内战,建立西班牙法西斯政权。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1936年12月17日,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向柏林的实业家和高级官员直率地说出了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正在临近战争,需要极为庞大的生产能力。前途只有两条,不是胜利就是毁灭。我们已经处在战争状态,所差的只是实际开火而已。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6人召开绝密会议。希特勒一开始就说他要说的话是经过“彻底的考虑和4年半执政经验”的结果,万一他死亡,这些话就是他的遗嘱。希特勒决心最迟在1945年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以解决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他要求德军必须在1938年做好对奥地利和捷克作战的准备。但是,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对此深感忧虑:德国还没有为一场大战做好准备,现在就挑起对奥地利和捷克的战争,有可能招致灾祸。3个月内这3个表示忧虑的人都被希特勒撤换了。同时有16位将军被解除指挥权,44个被认为对纳粹主义不够热心的人被调职。
英法承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纳粹党在希特勒的指使下大搞恐怖活动,几乎是1937年的每一天奥地利都会发生爆炸事件。1937年11月,仅次于首相的英国二号人物访问德国,给希特勒的印象是“英国将容许德国在东欧有行动的自由”。1938年2月,英国驻柏林大使密会希特勒,传达的内容是“英国政府对基于德国的利益而改变欧洲的愿望深表同情”。在希特勒看来,绿灯已经发亮,英国允许德国向东前进。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和3位将军一起迎接奥地利总理,并威胁他奥地利政府必须在一周内将国家政权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希特勒向奥地利总理发出最后通牒:“你必须原封不动地在这个文件(向奥地利纳粹党移交国家政权的文件)上签字,在3天内满足我的要求,不然我要下令向奥地利进军。”奥地利总理屈服了。希特勒又宽限了3天,即在2月18日完成政权移交。德军摆出要入侵奥地利的架势,迫使奥地利总统在2月15日也屈服了。
希特勒在1938年初吞并奥地利与法国政局不稳,自顾不暇有很大的关系。1938年3月10日,法国总理和内阁辞职。直到13日,法国都处于无政府状态。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断然命令军队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以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他们甚至认为:讲同样语言的两个邻国组成联盟是很自然的事情。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国际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慕尼黑阴谋
下面将详细介绍英法帮助希特勒吞并捷克的整个过程,以使读者了解国际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强大是每个国家唯一的出路。
一战后,捷克在英法的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一旦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势必卷入对德战争,然而英法不愿意为捷克而战。1935年苏台德德国人党接受德国外交部的秘密资助已经达到每月1.5万马克。到1938年,一直听命于柏林的这个党已随时准备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了。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指示“苏台德德国人党应当提出捷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该党领导人将希特勒的指示总结为“我们必须老是提出永远无法使我们满足的要求”。曾大江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极端分子、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提出该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因为政府不接受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就要搞分裂活动和恐怖活动。这就是典型法西斯逻辑。
1938年4月21日,希特勒命令凯特尔将军制定入侵捷克的新方案。当时捷克有35个装备良好的师。德军只有10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1个山地师能在12小时内攻入捷克。1938年5月20日,凯特尔向希特勒提交了入侵捷克的新方案。希特勒和凯特尔深信法国不会参战,在西线部署了最低限度的兵力防守法国。与此同时,捷克实行了部分动员。英法警告德国如果入侵捷克就意味着一场欧洲大战。
1938年5月28日,希特勒召集德军高级军官,命令他们在1938年10月1日前做好对捷克作战的准备。希特勒计划动员96个师,他咆哮道:“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是希特勒继吞并奥地利之后,第二次不惜冒欧洲大战的风险所必须达成的目标。
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贝克认为德国还没有强大到能与英法决一雌雄的程度。入侵捷克时,西线只有5个师防守法国,一旦法国发动进攻,势必寡不敌众。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必然会产生一次世界浩劫,德国也将化为废墟。德军高级将领们也赞同贝克的意见。但是,希特勒执意入侵捷克。贝克辞去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以示抗议。希特勒向将领们保证英法决不会为捷克而战。但德军将领们并不信服,他们准备发动兵变,他们计划在希特勒最后下令进攻捷克时逮捕他,以避免战争。但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不用最后下令进攻捷克就达到了目的,这使兵变计划遭到釜底抽薪般的打击。1938年9月,苏联表示愿意和英法共谋保护捷克的对策,英法却置之不理。
1938年9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举行了罢工,并且拒绝交税。在德奥合并的影响下和希特勒的操控下,居住在苏台德地区的350万日耳曼人,也要求作类似的合并。与此同时,几乎整个欧洲,到处传言希特勒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要立刻入侵苏台德。因此,法国与英国政府惊惶失措。法国总理达拉第紧急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达拉第提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为了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
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投降了,满足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9月16日,张伯伦召开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他的投降政策。9月18日,英法商定必须让捷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以避免战争。同一天,希特勒下达了5个军团共36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的行动时间表,批准了10个军团的指挥官人选。9月20日,捷克拒绝了英法的建议。在德国的鼓动下,波兰于9月21日对捷克提出了领土要求。同一天,在英法的压力下,捷克屈服了。捷克政府发表公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我们被卑鄙地出卖了。”9月22日,捷克内阁辞职。同一天,在德国的鼓动下,匈牙利对捷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还是同一天,希特勒与张伯伦会晤。希特勒问:“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法国和捷克政府已经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德国?”张伯伦微笑着回答:“是的。”但是,希特勒提高了要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国予以占领,最迟要在10月1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因为希特勒已经决定军事占领苏台德区,它可以像军事占领奥地利那样不流血,但必须是军事占领。9月23日,希特勒下达最后通牒:捷克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点前撤出苏台德区。
1938年9月24日,张伯伦企图再次说服英国内阁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但他失败了。于是张伯伦下令部分动员。9月25日,法国重申捷克受到攻击时,将给与援助。张伯伦也通知希特勒,如果法国与德国交战,英国必须支持法国。9月26日,在英国大使面前,希特勒第一次完全失去理智地咆哮:“英国和法国要是决定干涉,那就随它们的便,我一点也不在乎。”希特勒深知德军只有5个师防守法国,一旦法国援助捷克,他什么也得不到。但希特勒在当时完全忘记了这一点。9月27日,希特勒命令7个师从训练地区进驻捷克边境的出击点,增派5个师到西线防守法国。同一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警告匈牙利,如果它进攻捷克,它们将进攻匈牙利。法国的部分动员不亚于总动员,65个师向德国边境集结。而意大利按兵不动,丝毫没有牵制法军的意思。还是同一天,美国暗示如果爆发战争,全世界将视希特勒为罪魁祸首。瑞典明确表示,如果爆发战争,德国是唯一要对此负责任的国家。捷克已经动员完毕,共计100万军队,其中野战军80万。捷克的兵力与德国的总兵力相等,而德国还要面对法国。英国舰队已经动员,伦敦学校里的儿童也开始疏散了。德军将领坚决反对与英法开战。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希特勒并不气馁,他再次巧妙地打动了张伯伦。另一方面,虽然英法已经准备对德作战,但是英法仍然向捷克施加压力:即使英法打败了德国,战后英法也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无论英法做什么,捷克都将遭到德军的蹂躏。英法的意思就是苏台德区无论如何都不是捷克的了,为什么还要为此把欧洲投入战争?英法对德作战是无法阻止德军蹂躏捷克的,无论如何德军也会首先蹂躏捷克。既然在劫难逃,为什么还要作无谓的挣扎?放弃苏台德区,就可以让整个捷克免于灾难,何乐而不为?
1938年9月27日晚上10点30分,张伯伦收到了希特勒发来的急电,希特勒声称和平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张伯伦心领神会,战争可以避免了。9月27日晚上11点,张伯伦建议希特勒在10月1日占领苏台德区的第一区。9月28日上午8点,法国大使要求面见希特勒,把捷克的大片领土交给希特勒。但直到11点15分法国大使才见到希特勒,法国建议希特勒在10月1日占领苏台德区的三个大区,其中包括绝大部分双方有分歧的地区。法国比英国更加慷慨。11点40分,希特勒听取了墨索里尼建议他不要下令动员的紧急口信。希特勒接受了墨索里尼的建议,延迟24小时动员军队。此时,离希特勒最后通牒的时间只剩2小时。希特勒对内要求10月1日前做好对捷克作战的准备,对外声称的最后期限是9月28日下午2点,现在把对外的军队动员时间延迟24小时。希特勒最后决定邀请英法意三国首脑于9月30日参加慕尼黑会议。9月29日下午4点15分,正在国会进行演讲的张伯伦接到了希特勒邀请函。现场立即响起狂热的掌声,许多人热泪纵横,“为我们的首相感谢上帝!”,战争可以避免了。9月29日德国制订好《慕尼黑协定》,发送给意大利。墨索里尼把德国制订的《慕尼黑协定》作为“意大利建议”在慕尼黑会议上提出。9月30日下午7点,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就“意大利建议”达成全面协议。9月30日凌晨1点,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达拉第依次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9月30日中午12点50分,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捷克割让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给德国,波兰得到650平方英里的捷克领土,匈牙利得到7500平方英里的捷克领土。与德国一起瓜分捷克的波兰一年之后也将不复存在。
英法为什么不愿意为捷克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英法即使打败德国也不能从战争中捞到什么好处。自身实力下降,国内残垣断壁,经济凋零,欠下美国巨额战争贷款,战争赔款也不了了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也是这样。曾大江认为对于英法来说,与德国作战就意味着损失惨重。为什么要为了捷克而让自己损失惨重?德国闪击波兰时,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宣战,但是英法仍然按兵不动,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看着波兰的灭亡。为什么要为了波兰而让自己损失惨重?这英法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对日本的退让政策也是这样。曾大江认为蒋介石只是一个新军阀,旗下的200万军队是分成若干派系的旧军阀的军队。任意派系的军队对日作战都意味着本派系的损兵折将。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统率的30万东北军是“东北易帜”后归顺蒋介石的一支旧军阀的军队。“九·一八”事件中蒋介石和张学良对日退让的首要考虑是“保存实力”,避免损兵折将。英法不愿意为他国让自己损失惨重,而采用绥靖政策。蒋介石和张学良为保存实力,而采用退让政策。派系林立的蒋介石军队中充斥着“保存实力”的军阀思维,这使得中国丢掉了半壁河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各派系的民族良知暂时压倒了军阀思维,一致抗日。日本战败后,各派系重拾军阀思维,这是国民党输给共产党的原因之一。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顺利占领苏台德地区。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的操纵下宣布“自治”。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请求德国给予所谓的保护。1939年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于德国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希特勒的扩张又一次成功了,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他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波兰的但泽港(即格但斯克)。
曾大江认为国际社会对北约侵略南联盟和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应,就像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软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策划科索沃独立,就是侵略。虽然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是监狱,但是美国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却是赤裸裸的侵略。国际社会对北约侵略南联盟视而不见,把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成是美国打伊拉克,这种忽略正义与邪恶,把侵略弱化成打的说法与慕尼黑陷谋没有本质的区别。战后,美国还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同。伊拉克战争鼓励了美军的单边军事行动,以后只要美国需要,美国就可以对任何中小国家发动战争。因为,国际社会除了软弱的抗议之外,不会有阻止美国的任何实际行动。美国可能发动伊朗战争,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为了伊朗太招惹美国,就像苏联不会为了西班牙而过度招惹德国和意大利一样。中国和俄罗斯最多提供一些暗中的帮助,绝不会是公开的资助。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军事能力即可,可以不考虑国际社会的态度。在打下伊朗后,国际社会除了承认战后的伊朗亲美政府之外别无选择。

本文将深度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并预估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绥靖退让,终破产;借刀杀人,终害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领土被分割,奥匈帝国被肢解,法国元气大伤,大英帝国仍然勉强掌握世界领导权,美国大发战争财,苏俄迅速崛起,中国军阀割据,日本蠢蠢欲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多个国家,使东欧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日本对军阀割据的中国垂涎三尺。
苏俄从1921开始迅速崛起,德国从1933年开始再次迅速崛起。这两个新近崛起的大国必然觊觎奥匈帝国肢解后留下的东欧地区。《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文中已经指出,爆发世界大战的三个条件:大国崛起、军备竞赛和利益真空。现在就差军备竞赛了。
英国和美国并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使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导致欧洲大陆势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扶持德国。英国希望德国重整军备以制衡法国。英法希望德国与苏联决战,美英希望日本进攻苏联,从而坐收渔利。曾大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英法即使打败德国也不能从战争中捞到什么好处。自身实力下降,国内残垣断壁,经济凋零,欠下美国巨额战争贷款,战争赔款也不了了之。因此,英法不希望与德国再次发生战争。基于以上考虑,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允许德国在东欧有行动的自由,以便将德国祸水引向苏联。同理,美英法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不闻不问,希望将日本祸水引向苏联。这样一来,列强之间进行的已经不是军备竞赛了,而是战备竞赛。
苏联认为坚决不能落入英法美的圈套,让苏联与德日决战,而使英法美得以脱身。因此,苏联首先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共同瓜分东欧,使德国可以在1940年全力以赴地蹂躏英法联军;然后在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使日本可以放心大胆地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只能在这场列强博弈中首先作出牺牲。
德国的战略构想是在不与英法交战的情况下,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其后打败法国,然后解决苏联,最后打败英国,与日本和美国分治世界。因此,德国认为与英国发生战争应该是1945年之后的事。所以,在1939年时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数量还不到英国皇家海军的三分之一。
日本的战略构想是首先占领朝鲜,其后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吞并中国,最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后来“保存实力”的军阀思维使得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军不战而退,让出东三省,对日采取退让政策。
曾大江认为英法美苏德日的既定方针和战略构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二战三要素”:
1、苏德崛起,觊觎东欧;中国割据,日本垂涎;
2、英法对德采取绥靖政策,中国对日采取退让政策;
3、英法美想把德日祸水引向苏联,苏联想让德日之刀指向英法美;
绥靖退让,终破产;借刀杀人,终害己。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必然地爆发的。英法对德绥靖,最终不得不在1939年对德宣战。中国对日退让,最终不得不在1937年全面抗日。美英法在德日的突袭中吃了大亏,苏联也在1941年6月的德军闪击中全面溃退。
曾大江认为一战是在德奥意与英法俄针锋相对,为争夺巴尔干、市场和殖民地的情况下爆发的。二战是在德日意侵略、英法绥靖、中国退让、英法美苏借刀杀人的情况下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什么情况下爆发?
2050年之前,欧盟致力于一体化,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俄罗斯致力于恢复经济和军事实力,恢复对东欧和世界的影响;日本致力于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其他国家都致力于和平发展;只有美国致力于维护世界霸权,遏制或打击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国家和地区。曾大江认为2050年之前,人类文明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遏制与反遏制的矛盾,即美国与被遏制对象之间的矛盾。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俄发展迅速。因此,中美矛盾和美俄矛盾是21世纪初期的主要矛盾。随着,欧盟和日本的发展,美欧矛盾和美日矛盾也在发展。2050年之前,曾大江认为人类文明内部有五大矛盾:中美矛盾、美俄矛盾、欧俄矛盾、美欧矛盾和美日矛盾。那对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主要取决于中美欧俄日之间的相对实力的变化。如果中国发展迅速,那么中国就是美国的主要遏制对象。如果俄罗斯快速恢复,那么美俄矛盾和欧俄矛盾就将尖锐起来。如果欧盟的军事能力不断增强,那么欧俄矛盾和美欧矛盾就将激化。总的来说,曾大江认为从1945年到2050年人类都处于一种“世界大战不会发生,局部战争此起彼伏”的状态。
2050年之后,“六盟七国”的基本格局和“三峰两盟三国”的力量对比与一战前列强争霸,二战前列强博弈的局面颇有相似之处。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可能是由多场同时爆发的局部战争构成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曾大江认为多个国家内部革命与外部冲突形成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可能性最大。一战是帝国主义内部的争霸战,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就是伴随世界革命和政权变更而发生的由多场局部战争或冲突构成的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奠基之战。
“同盟协约针锋相对,美德崛起,德奥俄争夺巴尔干”是“一战三要素”。本书把一战三要素和二战三要素概括为“曾大江世界大战三要素”:大国崛起、军备竞赛、利益真空。2050年之前缺乏“利益真空”,2050年之后缺乏“大国崛起”。因此,会发生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但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罪与罚的分裂,仇与恨的融合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德军开始向国内撤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德国士兵并不认为他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德国士兵发现德方的停战代表都是文官,于是德国士兵生产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这种感觉逐渐在德国国内形成了一个传说:德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是背后中了国内卖国贼的暗剑。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许多德国人对“背后中了暗剑”的传说形成了一种执迷不悟的信仰。
能够否定这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的事实遍地皆是,但是千百万德国人不愿意正视这些事实,他们要为战败、耻辱和悲惨的处境寻找替罪羊。这个替罪羊就是签订停战协议的德国魏玛政府。
曾大江认为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虚荣心使得人们不愿意反思历史和正视事实。德国人不承认战败,日本人不承认侵略,中国人不敢揭开文化大革命的伤疤。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筛选或篡改事实写成历史。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从公元前4500年起,亡种亡国、战争屠杀、决策失误的教训就在不断地累积。人类反思历史的结果就是重蹈覆辙,为耻辱架和教训堂添砖加瓦。
法国和英国把导致第一世界大战的全部责任推给了德国。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凡尔赛和约使得德国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还失去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而且还要向协约国缴纳巨额战争赔款。德国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陆军。
1920年3月,德国一位将领及其党羽试图颠覆魏玛政府。政府被迫从魏玛逃到德累斯顿。1920年8月,德国马克极度贬值,100万马克兑换1美元。以前7000马克就可兑换1美元。无数德国人破产,德国经济已经崩溃,马克已经成为废纸。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有理由相信是法国,是凡尔赛和约,是战争赔款,是魏玛政府让他们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1921年,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30年内赔偿战胜国330亿美元。由于美元在二战后不断贬值,1921年的33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08年的1万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这是一个没有惩罚的和平条约。但是凡尔赛和约却与“十四点计划”背道而驰。德国感觉受骗了。
德国中了暗剑,德国受骗了。法国、凡尔赛和约、战争赔款、魏玛政府、……造成了德国的悲惨处境。这就是一战后,德国人对一战的心理认知。曾大江认为一个政党如果要获得选票,怎能不迎合这种心理,怎能不利用这种心理?多个政党的鼓吹,舆论的煽动,民众的心理认知被不断肯定和强化,复仇的火焰开始在德国人的心中熊熊燃烧。复仇的对象当然是宿敌法国、签订不平等和约的德国魏玛政府和传说中的犹太人。
曾大江认为战败后的第一届政府或临时政府往往成为替罪羊,他们承认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难逃傀儡政府和出卖国家利益的恶名。敌人扶持起来的政府是没有多少公信力的。魏玛政府是按照战胜国的要求组建的。一个国家的政权岂能按照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要求组建?有识之士大多会避免在这样的政府中扮演任何角色。一个缺少有识之士的政府注定是软弱无能的。现在的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就是这样的政府,他们是按照侵略者的要求组建起来的政府。与魏玛政府一样,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是软弱无能的。美英军队稍有松懈,阿富汗的局势就会变化,一个靠外国军队维持局面的政府有什么尊严可言。
金融资本大发战争财,让战争来得更猛烈些吧!
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但美国和英国并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导致欧洲大陆势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扶持德国。
德国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战争赔款。为了打赢一战,英法等国拖欠美国的战争贷款高达103.4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08年的3200亿美元)。英法不能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却要向美国偿还战争贷款。于是英国提出放弃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同时要求美国勾销战争贷款。这样,国际金融资本大发战争财的计划就泡汤了。
金融资本从1887年就开始支持德奥意英法俄等国就不断扩军备战。为了扩军备战和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金融资本支持了27的军备竞赛终于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鲜花,金融资本又对第一世界大战资助到底。在这即将收获的季节,岂能勾销战争贷款?
1924年,美国提出“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支付战争赔款。大量美元注入德国,使德国复苏,然后以支付战争赔款的形式流入英法等国,最后以偿还战争贷款的形式回到美国手中。曾大江认为经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美国不仅收回了巨额战争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还赚到了巨额的利润,并且为德国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大量的美元。后来,战争赔款不了了之,大量美元仍然继续注入德国。
贷款搞军备竞赛→贷款打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战后收回战争贷款和利息,国际金融资本探索出一条无风险高回报的资本增值途径。因此,必须重新武装德国,迫使英法德等国再搞军备竞赛,再打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再次收回战争贷款和利息。每完成一次“战争发财循环”,就能实现一次资本的巨额增值,让战争来得更猛烈些吧!
美国成功了,国际金融资本成功了!一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二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使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
软弱的中国人在耻辱中煎熬
中国清政府从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以来,不断战败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1876年左宗棠武力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准备武力收复伊犁时,清政府再签不平等条约,割让伊犁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获胜后仍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95年,清政府能战而不战,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从俄国手中获得旅顺和大连。1907年,日本在沈阳驻扎了1个师团和6个大队的关东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的兵力达到2万人。
1918年到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东北。1925年张作霖与苏联在中国东部铁路问题上发生纠纷。1926年8月苏联政府命令苏军情报局对张作霖采取暗杀行动。1926年9月24日,苏联的第一次暗杀失败。1928年张作霖拒不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日本关东军也开始策划暗杀张作霖的行动。日本关东军与苏军情报局不谋而合,在1928年6月4日清晨,同时实施暗杀张作霖的行动。1928年6月4日晨5时30分,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在行驶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好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受重伤,四小时后不治身亡。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执掌30万东北军。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中国军阀割据局面结束,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蒋介石秉承了晚清政府“积极议和,消极应战”的精神,命令张学良避免与日本关东军发生冲突。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中国东北军在东北有16.5万驻军,日本关东军只有2万人。但东北军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1931年2月,日本占据东三省全境。曾大江认为晚清政府在惨败的情况下签订了《马关条约》,蒋介石政府竟然以不战而退的实际行动执行了“东三省赠送条约”。“东三省赠送条约”是比《马关条约》更大的耻辱。“东三省赠送条约”极大地鼓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增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能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出兵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日军对华侵略总兵力达到40万人,而国民政府在1937年就拥有200万军队。
曾大江认为态度悬殊比实力悬殊更容易引发战争,更容易蒙受损失。不在萌芽时期采用强硬政策,就只能在最后兵戎相见。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是日本第二轮侵华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退让政策达到巅峰的标志,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退让政策彻底破产的标志。无独有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是德国重新武装的开始,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达到巅峰的标志,1939年的“闪击波兰”是英法绥靖政策彻底破产的标志。曾大江认为中国的退让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都让自己吞食了苦果:2100万中国人死于抗日战争,整个欧洲自文艺复兴起500多年来的物质积累损失殆尽。
黑暗崛起,纳粹党夺得德国政权
1889年4月20日18时30分,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希特勒曾经决心要做艺术家,1907年和1908年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绘画系,都未被录取。1909年到1913年中学没有毕业的希特勒在维也纳过着非常贫穷的,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希特勒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而是一个演讲天才、胆识过人的政治家、慧眼独具的冒险家和最终失败的野心家。
曾大江认为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可能得到更好的。辍学创业的千万富翁和失业创业的亿万富翁比比皆是。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遭遇挫折之后才有所成就的。希特勒没有成为画家,却成了政治家。
1914年到1918年希特勒作为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作战英勇,希特勒在1914年12月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在1918年8月又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9年,30岁的希特勒在慕尼黑加入了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外衣让不少人误认为希特勒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只是希特勒骗取底层民众支持、迷惑工人阶级和最终夺取政权的一种手段。
凭借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大肆抨击《凡尔赛和约》,又赢得了众多德国人的支持。后来,希特勒获得了曾经任德军参谋长的鲁登道夫的赏识。
抨击多数人都厌恶的事物,你就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赞美美好的事物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支持。曾大江认为政治家要有大的作为都必须得到中下层阶级的支持。而中下层阶级往往是容易被蒙骗的对象。
34岁的希特勒为纳粹党制定了武装夺取政权、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政治路线。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联手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但是政变失败了。政变失败后,鲁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希特勒被判处五年监禁。希特勒被关押在慕尼黑城外的兰斯堡要塞。在政府高层纳粹同情者的帮助下,鲁登道夫被无罪释放,希特勒的刑期减为九个月。希特勒利用九个月的监狱生活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后来,“啤酒馆政变”、九个月的刑期和《我的奋斗》成为希特勒的政治资本。
曾大江认为并不光彩的经历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本。政治犯的牢狱经历往往就是其不可磨灭的政治资本。由于政治原因而获刑的人容易让人相信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无论其政治立场是为大众服务还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
1926年,37岁的希特勒决定放弃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希特勒决定通过议会选举,使纳粹党成为执政党,进而统治德国。1928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赢得81万张选票,12个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暴跌,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其经济本来就非常脆弱,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全德6600万人中有一半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这一切,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纳粹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乎能满足每个人的任何一项要求。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就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这不仅吸引了陆军以及工业巨头,即使对生活在战败国阴影笼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
1932年,德国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总统说服43岁的希特勒出任总理。但是,纳粹党在内阁成员中只有两个名额。
1933年2月,国会大厦发生火灾。希特勒趁机指控左翼政党是大火的幕后策划者,并说服兴登堡总统对他们进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国会大火为由逮捕了左翼政党代表。随后,其他政党也被逐一禁止活动。
曾大江认为用嘴巴开出一系列空头支票就可以赢得全民民主选举。全民民主选举最大的弊端就是为极端主义分子、野心家、阴谋家和市井流氓提供了掌握政权的机会。掌握政权之后,在民主国家搞独裁也不是一件难事。拿破仑、希特勒和萨达姆都成功地将民主变成了独裁。
1934年8月,冯·兴登堡辞世。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统,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职务于一身,所有人尊称他为“元首”。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我们已经处在战争状态,所差的只是实际开火而已
纳粹党上台后,采取多种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纳粹政府确实改善普通德国人的生活,从而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曾大江认为在政治天才希特勒、经济天才沙赫特、宣传天才戈培尔、军事天才古德里安等一大批纳粹精英的治理下,德国在6年内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是在不与英法交战的情况下,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其后打败法国,然后解决苏联,最后打败英国,与日本和美国分治世界。希特勒一直在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1934年初,维也纳爆发工人起义,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严酷地镇压了起义。希特勒想趁机推翻陶尔菲斯政府,吞并奥地利。1934年7月25日,纳粹暗杀了陶尔菲斯,但政变失败了。而且墨索里尼不同意此次政变。希特勒只好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入侵。希特勒认识到德军还不够强大,不能用武力支持这种冒险。因此,希特勒加紧暗中重整军备。德国陆军奉命在1934年10月1日前从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希特勒把德国工人缴给劳工阵线的会费挪用于扩建海军。戈林则命令制造商设计军用飞机,积极组建空军。英国希望德国重新武装以制衡法国,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1936年,希特勒打算进行又一次冒险——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德军将领们对此表示抗议,他们认为此举可能刺激法国。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变初衷,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进行试探。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希特勒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然而,英国和法国都没有行动。希特勒的第二次冒险成功了。
1936年6月,德国和意大利帮助佛朗哥将军队从西属摩洛哥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调运到西班牙,支持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希特勒想出兵援助弗朗哥,德军将领们对此表示抗议,他们担心此举会引起英法的不满。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变初衷,限制德国给与弗朗哥援助。德国和意大利大力支持西班牙法西斯,而苏联不想为了西班牙左翼政府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其他国家则保持中立,弄了个国际不干涉委员会,把国际纵队也从西班牙撤走了。1939年3月底,佛朗哥赢得西班牙内战,建立西班牙法西斯政权。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1936年12月17日,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向柏林的实业家和高级官员直率地说出了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正在临近战争,需要极为庞大的生产能力。前途只有两条,不是胜利就是毁灭。我们已经处在战争状态,所差的只是实际开火而已。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6人召开绝密会议。希特勒一开始就说他要说的话是经过“彻底的考虑和4年半执政经验”的结果,万一他死亡,这些话就是他的遗嘱。希特勒决心最迟在1945年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以解决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他要求德军必须在1938年做好对奥地利和捷克作战的准备。但是,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对此深感忧虑:德国还没有为一场大战做好准备,现在就挑起对奥地利和捷克的战争,有可能招致灾祸。3个月内这3个表示忧虑的人都被希特勒撤换了。同时有16位将军被解除指挥权,44个被认为对纳粹主义不够热心的人被调职。
英法承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纳粹党在希特勒的指使下大搞恐怖活动,几乎是1937年的每一天奥地利都会发生爆炸事件。1937年11月,仅次于首相的英国二号人物访问德国,给希特勒的印象是“英国将容许德国在东欧有行动的自由”。1938年2月,英国驻柏林大使密会希特勒,传达的内容是“英国政府对基于德国的利益而改变欧洲的愿望深表同情”。在希特勒看来,绿灯已经发亮,英国允许德国向东前进。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和3位将军一起迎接奥地利总理,并威胁他奥地利政府必须在一周内将国家政权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希特勒向奥地利总理发出最后通牒:“你必须原封不动地在这个文件(向奥地利纳粹党移交国家政权的文件)上签字,在3天内满足我的要求,不然我要下令向奥地利进军。”奥地利总理屈服了。希特勒又宽限了3天,即在2月18日完成政权移交。德军摆出要入侵奥地利的架势,迫使奥地利总统在2月15日也屈服了。
希特勒在1938年初吞并奥地利与法国政局不稳,自顾不暇有很大的关系。1938年3月10日,法国总理和内阁辞职。直到13日,法国都处于无政府状态。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断然命令军队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以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他们甚至认为:讲同样语言的两个邻国组成联盟是很自然的事情。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国际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慕尼黑阴谋
下面将详细介绍英法帮助希特勒吞并捷克的整个过程,以使读者了解国际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强大是每个国家唯一的出路。
一战后,捷克在英法的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一旦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势必卷入对德战争,然而英法不愿意为捷克而战。1935年苏台德德国人党接受德国外交部的秘密资助已经达到每月1.5万马克。到1938年,一直听命于柏林的这个党已随时准备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了。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指示“苏台德德国人党应当提出捷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该党领导人将希特勒的指示总结为“我们必须老是提出永远无法使我们满足的要求”。曾大江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极端分子、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提出该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因为政府不接受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就要搞分裂活动和恐怖活动。这就是典型法西斯逻辑。
1938年4月21日,希特勒命令凯特尔将军制定入侵捷克的新方案。当时捷克有35个装备良好的师。德军只有10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1个山地师能在12小时内攻入捷克。1938年5月20日,凯特尔向希特勒提交了入侵捷克的新方案。希特勒和凯特尔深信法国不会参战,在西线部署了最低限度的兵力防守法国。与此同时,捷克实行了部分动员。英法警告德国如果入侵捷克就意味着一场欧洲大战。
1938年5月28日,希特勒召集德军高级军官,命令他们在1938年10月1日前做好对捷克作战的准备。希特勒计划动员96个师,他咆哮道:“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是希特勒继吞并奥地利之后,第二次不惜冒欧洲大战的风险所必须达成的目标。
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贝克认为德国还没有强大到能与英法决一雌雄的程度。入侵捷克时,西线只有5个师防守法国,一旦法国发动进攻,势必寡不敌众。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必然会产生一次世界浩劫,德国也将化为废墟。德军高级将领们也赞同贝克的意见。但是,希特勒执意入侵捷克。贝克辞去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以示抗议。希特勒向将领们保证英法决不会为捷克而战。但德军将领们并不信服,他们准备发动兵变,他们计划在希特勒最后下令进攻捷克时逮捕他,以避免战争。但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不用最后下令进攻捷克就达到了目的,这使兵变计划遭到釜底抽薪般的打击。1938年9月,苏联表示愿意和英法共谋保护捷克的对策,英法却置之不理。
1938年9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举行了罢工,并且拒绝交税。在德奥合并的影响下和希特勒的操控下,居住在苏台德地区的350万日耳曼人,也要求作类似的合并。与此同时,几乎整个欧洲,到处传言希特勒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要立刻入侵苏台德。因此,法国与英国政府惊惶失措。法国总理达拉第紧急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达拉第提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为了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
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投降了,满足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9月16日,张伯伦召开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他的投降政策。9月18日,英法商定必须让捷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以避免战争。同一天,希特勒下达了5个军团共36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的行动时间表,批准了10个军团的指挥官人选。9月20日,捷克拒绝了英法的建议。在德国的鼓动下,波兰于9月21日对捷克提出了领土要求。同一天,在英法的压力下,捷克屈服了。捷克政府发表公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我们被卑鄙地出卖了。”9月22日,捷克内阁辞职。同一天,在德国的鼓动下,匈牙利对捷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还是同一天,希特勒与张伯伦会晤。希特勒问:“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法国和捷克政府已经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德国?”张伯伦微笑着回答:“是的。”但是,希特勒提高了要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国予以占领,最迟要在10月1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因为希特勒已经决定军事占领苏台德区,它可以像军事占领奥地利那样不流血,但必须是军事占领。9月23日,希特勒下达最后通牒:捷克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点前撤出苏台德区。
1938年9月24日,张伯伦企图再次说服英国内阁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但他失败了。于是张伯伦下令部分动员。9月25日,法国重申捷克受到攻击时,将给与援助。张伯伦也通知希特勒,如果法国与德国交战,英国必须支持法国。9月26日,在英国大使面前,希特勒第一次完全失去理智地咆哮:“英国和法国要是决定干涉,那就随它们的便,我一点也不在乎。”希特勒深知德军只有5个师防守法国,一旦法国援助捷克,他什么也得不到。但希特勒在当时完全忘记了这一点。9月27日,希特勒命令7个师从训练地区进驻捷克边境的出击点,增派5个师到西线防守法国。同一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警告匈牙利,如果它进攻捷克,它们将进攻匈牙利。法国的部分动员不亚于总动员,65个师向德国边境集结。而意大利按兵不动,丝毫没有牵制法军的意思。还是同一天,美国暗示如果爆发战争,全世界将视希特勒为罪魁祸首。瑞典明确表示,如果爆发战争,德国是唯一要对此负责任的国家。捷克已经动员完毕,共计100万军队,其中野战军80万。捷克的兵力与德国的总兵力相等,而德国还要面对法国。英国舰队已经动员,伦敦学校里的儿童也开始疏散了。德军将领坚决反对与英法开战。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希特勒并不气馁,他再次巧妙地打动了张伯伦。另一方面,虽然英法已经准备对德作战,但是英法仍然向捷克施加压力:即使英法打败了德国,战后英法也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无论英法做什么,捷克都将遭到德军的蹂躏。英法的意思就是苏台德区无论如何都不是捷克的了,为什么还要为此把欧洲投入战争?英法对德作战是无法阻止德军蹂躏捷克的,无论如何德军也会首先蹂躏捷克。既然在劫难逃,为什么还要作无谓的挣扎?放弃苏台德区,就可以让整个捷克免于灾难,何乐而不为?
1938年9月27日晚上10点30分,张伯伦收到了希特勒发来的急电,希特勒声称和平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张伯伦心领神会,战争可以避免了。9月27日晚上11点,张伯伦建议希特勒在10月1日占领苏台德区的第一区。9月28日上午8点,法国大使要求面见希特勒,把捷克的大片领土交给希特勒。但直到11点15分法国大使才见到希特勒,法国建议希特勒在10月1日占领苏台德区的三个大区,其中包括绝大部分双方有分歧的地区。法国比英国更加慷慨。11点40分,希特勒听取了墨索里尼建议他不要下令动员的紧急口信。希特勒接受了墨索里尼的建议,延迟24小时动员军队。此时,离希特勒最后通牒的时间只剩2小时。希特勒对内要求10月1日前做好对捷克作战的准备,对外声称的最后期限是9月28日下午2点,现在把对外的军队动员时间延迟24小时。希特勒最后决定邀请英法意三国首脑于9月30日参加慕尼黑会议。9月29日下午4点15分,正在国会进行演讲的张伯伦接到了希特勒邀请函。现场立即响起狂热的掌声,许多人热泪纵横,“为我们的首相感谢上帝!”,战争可以避免了。9月29日德国制订好《慕尼黑协定》,发送给意大利。墨索里尼把德国制订的《慕尼黑协定》作为“意大利建议”在慕尼黑会议上提出。9月30日下午7点,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就“意大利建议”达成全面协议。9月30日凌晨1点,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达拉第依次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9月30日中午12点50分,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捷克割让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给德国,波兰得到650平方英里的捷克领土,匈牙利得到7500平方英里的捷克领土。与德国一起瓜分捷克的波兰一年之后也将不复存在。
英法为什么不愿意为捷克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英法即使打败德国也不能从战争中捞到什么好处。自身实力下降,国内残垣断壁,经济凋零,欠下美国巨额战争贷款,战争赔款也不了了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也是这样。曾大江认为对于英法来说,与德国作战就意味着损失惨重。为什么要为了捷克而让自己损失惨重?德国闪击波兰时,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宣战,但是英法仍然按兵不动,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看着波兰的灭亡。为什么要为了波兰而让自己损失惨重?这英法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对日本的退让政策也是这样。曾大江认为蒋介石只是一个新军阀,旗下的200万军队是分成若干派系的旧军阀的军队。任意派系的军队对日作战都意味着本派系的损兵折将。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统率的30万东北军是“东北易帜”后归顺蒋介石的一支旧军阀的军队。“九·一八”事件中蒋介石和张学良对日退让的首要考虑是“保存实力”,避免损兵折将。英法不愿意为他国让自己损失惨重,而采用绥靖政策。蒋介石和张学良为保存实力,而采用退让政策。派系林立的蒋介石军队中充斥着“保存实力”的军阀思维,这使得中国丢掉了半壁河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各派系的民族良知暂时压倒了军阀思维,一致抗日。日本战败后,各派系重拾军阀思维,这是国民党输给共产党的原因之一。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顺利占领苏台德地区。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的操纵下宣布“自治”。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请求德国给予所谓的保护。1939年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于德国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希特勒的扩张又一次成功了,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他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波兰的但泽港(即格但斯克)。
曾大江认为国际社会对北约侵略南联盟和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应,就像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软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策划科索沃独立,就是侵略。虽然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是监狱,但是美国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却是赤裸裸的侵略。国际社会对北约侵略南联盟视而不见,把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成是美国打伊拉克,这种忽略正义与邪恶,把侵略弱化成打的说法与慕尼黑陷谋没有本质的区别。战后,美国还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同。伊拉克战争鼓励了美军的单边军事行动,以后只要美国需要,美国就可以对任何中小国家发动战争。因为,国际社会除了软弱的抗议之外,不会有阻止美国的任何实际行动。美国可能发动伊朗战争,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为了伊朗太招惹美国,就像苏联不会为了西班牙而过度招惹德国和意大利一样。中国和俄罗斯最多提供一些暗中的帮助,绝不会是公开的资助。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军事能力即可,可以不考虑国际社会的态度。在打下伊朗后,国际社会除了承认战后的伊朗亲美政府之外别无选择。
苏联与德国同流合污,瓜分波兰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英法两国欣然同意的态度,让希特勒倍受鼓舞。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苏联提议研究一个对抗德国的集体安全计划,但被张伯伦拒绝。这让希特勒再次受到鼓励。德军占领捷克全境后,苏联提议讨论一个防止进一步侵略的办法,又被张伯伦否定了。在所有欧洲小国中,捷克的军事实力最强。希特勒认为英法对捷克都弃如敝履,肯定不会为波兰而投入战争。因此,德国可以继续东进。英法多次拒绝苏联的好意,斯大林于1939年3月10日公开指出:英法已经放弃集体安全原则而转向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其目的是希望德国以苏联为目标。斯大林认为英法推动德国东进,并且鼓励德国只要对苏联开战,一切都会顺利。斯大林坚决认为不能落入英法的圈套,让苏联与德国发生战争而使英法得以脱身。
希特勒以苏台德问题为突破口吞并捷克后,又故伎重演想以旦泽问题为突破口吞并波兰。而波兰与德国沆瀣一气,刚刚夺得了一块捷克领土。1939年3月29日,英国主动向波兰保证将支持其对抗“任何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以及任何波兰政府认为有抵抗必要的行动”。英国参谋首长委员会递交的实情报告书明确指出英国无法给予波兰任何有效的保护。但是内阁阁员根本就没有审阅过实情报告书,直接就批准了对波兰的无条件保证。没有取得苏联的支持就作出如此超过限度的承诺,实在是一种自杀的愚行。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将最大的诱惑和最明显的挑拨合而为一。这个保证刺激希特勒想要证明对于一个西方达不到的国家,此种保证毫无意义;又使得波兰更不会向希特勒作出任何让步;同时又使得希特勒无法打退堂鼓,因为那将使他失去面子。
波兰对自己的落后的军队非常满意,居然高谈“骑兵远征柏林”的神话。波兰外交部长贝克与希特勒会晤时,认为希特勒说旦泽必须归还的语气让他难受。因此,贝克不假思索地接受英国的保证。曾大江认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常常就是这样由个人喜好和冲动所决定的。
1939年4月16日,苏联提议建立英法苏军事联盟来对抗德国,但英国拒绝了。5月22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了《钢铁协议》,进一步巩固了联盟。5月27日,张伯伦被迫同意与苏联谈判,但谈判的进度非常缓慢。8月15日,德国向苏联明确提出共同瓜分东欧的建议,苏联提议德国是否有兴趣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瓜分东欧的秘密议定书。斯大林认为与德国作战,英国只需要派出4个师,法国只能拿出100个师,而苏联要拿出300个师。斯大林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是一样的,都是以牺牲小国为代价,买来和平和备战的时间。英法没有资格指责苏联。8月31日12点30分,希特勒正式下达了进攻波兰的最后命令:9月1日拂晓4点45分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拂晓,88.6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分三路向华沙推进。9月3日上午11点,英国对德国宣战,当天下午5时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条约、战争和死亡

二战的关键词就是:条约、战争、死亡。
条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协定》签订,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签订,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战争: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1939年9月1日欧洲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死亡:2100万中国人死于抗日战争,欧洲的物质损失大约相当于23万吨黄金,2700万苏联人死于苏德战争,40万美国人死于二战,全世界超过5500万人死于二战。
战争是一个怪物,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人类历史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赢得战争的概率是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侵略者最终赢得战争的概率超过60%,被侵略者最终赢得战争的概率不到40%。一般来说,都是强者侵略弱者,以强战弱,胜率超过60%是很正常的。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海湾战争、北约侵略南联盟、阿富汗反恐战争、美国侵略伊拉克都是以强胜弱。自1991年来,还没有发生过以弱胜强的战争。曾大江认为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不能指望心存正义就能赢得战争。
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辉煌的。他在14年内把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党发展成德国第一大党。在6年内让德国重新崛起,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意外死亡,无疑他将名垂青史。但是……


    1889年,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希特勒曾经想成为一名画家,一度在维也纳街头流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是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
1919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参加了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这让不少人误认为希特勒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只是希特勒争取底层民众、骗取工人选票和最终夺取政权的一种手段。
  凭借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大肆抨击《凡尔赛和约》,又赢得了众多支持。后来,希特勒获得了曾经任德军参谋长的鲁登道夫的赏识。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共同策划了“啤酒馆政变”。但是,希特勒武装夺取政权、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政权失败了。政权失败后,鲁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希特勒则被判处五年监禁,关押在慕尼黑城外的兰斯堡要塞。在政府高层纳粹同情者的斡旋下,鲁登道夫被无罪释放,希特勒的刑期减到了九个月。希特勒利用狱中的这段时间口述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后来,“啤酒馆政变”、九个月的刑期和《我的奋斗》成为希特勒的政治资本。


1926年,希特勒决定放弃武装暴乱夺取政权的策略。希特勒决定通过议会斗争,使纳粹党成为执政党,进而统治德国。
1928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赢得81万张选票,12个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脆弱的德国经济遭受了惨重的打击。在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全国6600万人中有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这一切,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1930年,德国国会大选。选举中充斥着冲锋队与左翼政党之间的暴力冲突。但纳粹党和左翼政党所取得的票数都不足以组建新政府。
  1932年,希特勒参加了总统大选,并且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从1925年以来连任了两届总统的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获得了近三分之二的票数,再次连任总统。在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劝服希特勒出任总理。但是,纳粹党在内阁成员中只有两个名额。
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1933年2月,国会大厦发生火灾。希特勒趁机指控左翼政党是大火的幕后策划者,并说服兴登堡对他们进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国会大火为由逮捕了左翼政党代表。随后,其他政党也被逐一禁止活动。
1933年,希特勒决心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希特勒首先组建了“国家秘密警察处”即“盖世太保”。希特勒大肆扩张军队,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不久,希特勒建立了三个装甲师。
为了吸取一战的教训,德国的治军理念发生了变化:每一名士兵都经过精心挑选,并接受可以承担比自身军衔高两级的士官或者军官的工作训练;所有士兵都必须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这确立了军方在国防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军队的迅速扩张搭好了平台。
希特勒还大力支持成立滑翔俱乐部,德国由此掀起了飞行热。滑翔俱乐部有助于渗透发展空军的理念。同时,德国在苏联秘密训练军事飞行员,还可以利用苏联的装备研究军用飞机的设计。接下来,希特勒命令秘密筹建了德国纳粹空军,并任命他的忠实追随者赫尔曼·戈林负责空军事务。
1934年6月,在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军的协助下,希特勒迅速逮捕并处决了冲锋队的高层领导人。因为,希特勒认为冲锋队应该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而冲锋队参谋长罗姆认为应该以冲锋队为基础组织一支军队,并由罗姆亲自领导。希特勒对罗姆的实际动机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血洗冲锋队。此后,党卫队成了将纳粹种族主义转化为行动准则的独立机构。这个比冲锋队更加傲慢的杀手精英团体,渗透到德国的党、政、军各个领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血腥镇压活动,成为了纳粹党统治的重要支柱。
1934年8月,冯·兴登堡辞世,对纳粹党的最后束缚被彻底解除。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统,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职务于一身,所有人尊称他为“元首”。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纳粹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乎能满足每个人的任何一项要求。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就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这不仅吸引了陆军以及工业巨头,即使对生活在战败国阴影笼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议,同意德国把水面舰艇的数量限制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规模的三分之一内,而潜艇力量则与英国相当。
20世纪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吁和平,成功地扰乱了对手的视听,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其采取了绥靖政策,错误地认为纳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
1936年10月,希特勒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
1936年11月,希特勒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形成。
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闪击法国,在六个星期内打垮了英法联军。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苏联。
1942年,希特勒输掉斯大林格勒战役,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埃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妻。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了国会大厦。
1945年4月30日柏林时间下午2点30分,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内,希特勒开枪自杀,埃娃·布劳恩服毒自杀,随后两人的尸体在花园里浇上汽油火化。
辉煌与罪恶
   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辉煌的。他在14年内把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党发展成德国第一大党。他通过44年的不懈奋斗,当上德国总理,一年后又成为元首,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他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振兴德国经济,让德国重新崛起,在军事和经济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扩大了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意外死亡,无疑他将以伟人的身份载入世界史。因为,德国的强大是人类的光荣,而绝非耻辱。
1939年9月之后希特勒是罪恶的。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文明遭受重创。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让人类文明遭受了重创。为什么人们不说威廉二世是魔鬼呢?因为威廉二世没有迫害犹太人,而希特勒杀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犹太人。如果希特勒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等是国家利益矛盾冲突使然的话,那么残酷迫害犹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罪恶。
战争罪可以认为是战败的代价,但大屠杀则是不可辩驳的滔天罪行。
墨索里尼梦想着去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男孩子从童年开始,法西斯就一直向他们灌输着意大利的命运以及战争的美妙…..墨索里尼想把意大利变成一个疆域更大的国家...墨索里尼吹嘘说:“意大利已经拥有800万把刺刀”......

1883年,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乡村的一个铁匠家庭。
1920年,墨索里尼流亡瑞士并加入当地社会民主党,因为参加工人运动遭到瑞士政府的驱逐。
1914年,墨索里尼组织了“革命法西斯党”,极力鼓吹战争。意大利法西斯党也像德国的纳粹一样,最初由游民和退伍军人组成,是一个人数少、力量小、影响并不大的半军事性恐怖组织。为了壮大法西斯势力,墨索里尼几乎不择手段,采取了既讨好贵族、又讨好平民、左右逢源的政策。
一战期间,墨索里尼大肆鼓吹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被社会民主党开除。意大利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并成为了战胜国,但战争给意大利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深重的灾难。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但是除占领了意大利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边境的扎拉以外,意大利别无所获。殖民地的划分也与意大利的希望相违背。意大利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外交却完全失败了。愤怒之火和不满情绪在军界、法西斯党员和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中燃烧着、蔓延着。


1919年,墨索里尼将“革命法西斯党”改组为“战斗法西斯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919年9月,极端民族主义诗人邓南遮在法西斯党的支持下,决心占领阜姆。邓南遮占领阜姆15个月后,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又被迫撤出。
1919年11月,国会大选中法西斯党员竟然没有一个候选人当选为议员,墨索里尼得票不到4000张。
  1920年5月,法西斯党在米兰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将暴力手段作为这个党派的行动方针。在恐吓以及棍棒的威胁下,不少人屈服了,法西斯党的选票数量也随之大大增加,不仅在米兰占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波伦亚、弗利也获得了很大支持。
  1921年,法西斯党获得了17万8千张选票,赢得了国会535个席位中的35席。不久,法西斯党就拥有了15万党员。
  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将“战斗法西斯党”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自任“领袖”。很快他又将全体法西斯党员组成了法西斯战斗队,使其成为纯粹的准军事性组织。在法西斯党暴力面前,软弱的意大利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1922年,刚组建不久的法克达政府也摇摇欲坠。接下来,已经武装起来的法西斯党,更加令人恐怖,他们等待着每一个机会,准备夺取国家政权。墨索里尼公开表示:“不是罗马把政府拱手让出来,就是我们向罗马进军,把政府夺过来”。
  1922年10月27日,墨索里尼下令向罗马进军,得到了王室支持。两天之后,国王维克多·埃马纽尔派人到米兰邀请墨索里尼立即到罗马出任首相。不久,墨索里尼突然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废除议会制,最终在意大利建立起恐怖主义控制下的专政,他本人则成为了意大利的独裁者。
  墨索里尼梦想着去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因此意大利需要大量的士兵。他号召人们结婚生育,政府用金钱鼓励人们这样做。男孩子从童年开始,法西斯就一直向他们灌输着意大利的命运以及战争的美妙。每一个男孩子都必须佩带刺刀,到30年代中期,墨索里尼吹嘘说:“意大利已经拥有800万把刺刀”。
墨索里尼上台之后扮演了一个无私领袖的角色,他创造就业机会,把湖滩沼泽改良成农场,开展公共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南方的黑手党被镇压,意大利成立了强有力的政府。然而,墨索里尼想把意大利变成一个疆域更大的国家。
1935年10月初,意大利军队从非洲最东端的意属索马里,入侵阿比西尼亚(即埃塞阿比亚)。墨索里尼把这场战争看作是对国民献身精神的检验,妇女们顺从地卖掉了她们的戒指和其它首饰,用来换取钢铁和炸弹。尽管意大利军队不熟悉那里的地形,然而装备精良。尽管阿比西尼亚人作战勇猛,仍然无法阻止法西斯军队的入侵。经过六个月的激烈战斗,阿比西尼亚最终被意大利完全占领,成为了意大利新的殖民地。

理想教育
历史告诉我们,有远大理想或巨大野心的人总是会出人头地的,不论他出人头地之后会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希望还是恐惧。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了理想。他们只是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完成“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六个步骤。这里的工作包括个体户、中小企业主、中小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所做的事。读大学和研究生的目的日益变得平庸——找工作。工作的目的也日益变得现实——找钱。事业的含义也日益变得简单——工作。“读书为了工作,工作为了找钱,事业就是工作”这种平庸的理念把无数的人变成行尸走肉,麻木地度过“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的一生。
当车子和房子成了理想时,头脑中就只剩下物质和金钱了,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的精神财富了。理想教育的缺失让人们总是认为伟人、大人物和天才不会是自己,也不会是自己所认识的人。自己否定了自己之后,除了麻木地度过“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的一生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古德里安把福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推进了一步,……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很快就得到了德国总理希特勒的赏识……这种全新的战术让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军坦克的履带倾轧下颤抖......

一战后,古德里安认为与其他列强相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相对有限。按照《凡尔赛和约》,战败后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常备军。战败后的德国是处于没有防御的状态。如果有新的战争发生,德国势必无险可守。因此,德国只有依赖机动性来弥补。古德里安注意到了英国军事学家福勒的瘫痪战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漫长的堑壕战让军事学家认为:以步兵为主,结合重武器和炮兵的战争让突袭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如果想要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就需要强大的炮火支援。而一旦步兵的进攻脱离了炮火的掩护,重武器和炮兵就必须向前转移他们的阵地,这种作战方式需要大量的武器和弹药,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组织。这样是不可能掩人耳目的,所以奇袭的效果很难达到。因此,福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没有被英法等国家所重视。

坦克的发明者英国,只是把坦克用来与步兵配合,做攻坚使用。但古德里安发现了坦克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潜质。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是实现瘫痪战的钥匙。但是德国是战败国,国联禁止德军拥有坦克。古德里安所有关于坦克的理论都将是“纸上谈兵”。
但是,古德里安继续对坦克进行研究。古德里安把福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装甲兵作战理论,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是陆战最好的兵器,而且是最好的进攻性兵器。只要地形合适,坦克就能进攻作战。运动战是坦克的关键。作战中,需要的是集中的坦克而不是集中的步兵。古德里安提出了大规模地使用坦克兵作战理论。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很快就得到了德国总理希特勒的赏识。很快,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为代表的其他机械化部队参与到闪击战体系中,它们解决了装甲部队的空中炮火掩护问题,闪击战理论框架最终定型。
闪击战理论虽然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建军思想,但它仍需要实践的检验。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把伊比利亚半岛当作他的战争实验室。闪击战初战告捷,希特勒大喜过望。希特勒开始相信自己的钢铁部队无坚不摧。很快,希特勒就寻觅到闪击战的下一个牺牲品——波兰。
从1939年9月1日开始,纳粹德国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闪击波兰,荡平挪威和荷兰,占领法国。闪击战这种全新的战术让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军坦克的履带倾轧下颤抖。作为闪击战的创始人德军将领古德里安被称为“坦克之王”。
曾大江是什么niao人?怎么出现在其中,跟一个老鼠屎一样坏了整个文章。
1936年6月,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支持下,佛朗哥发动了反对共和政府的武装叛乱……苏联大力援助共和政府……英国和法国执行不干预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

1933年10月,西班牙法西斯政党——长枪党创立。
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党等民主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建立了共和政府。这引起了长枪党等反动势力的极端仇恨。
1936年6月,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支持下,长枪党党魁佛朗哥,命令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发动了反对共和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由此爆发。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帮助佛朗哥将叛军从西属摩洛哥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调运到西班牙大陆。1912年佛朗哥参加了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殖民战争,1935年佛朗哥出任陆军参谋总长。

1936年7月,希特勒资助佛朗哥的容克式运输机到达摩洛哥。很快希特勒又派遣了5万军队以志愿兵的名义到西班牙协助佛朗哥作战。
希特勒把西班牙内战看成德国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德国正在研制的新式坦克、米109型战斗机和容克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都被投入到了西班牙内战中。纳粹精锐部队“秃鹰军团”,为了检验防空炸弹的杀伤力,对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发动了轰炸,共有6千人丧生。这次空袭行动初步证实了军事学家认为轰炸机将主导未来战争的观点。
  墨索里尼也急于炫耀意大利的军事实力,树立大国地位,派遣了15万军队和700多架飞机,在西班牙战场与德国的纳粹军团一起参战。
  苏联为了遏制反共产主义势力向西南欧洲的扩张,派出了志愿者,并提供大量武器与资金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
1936年9月初,英国和法国担心西班牙战火的蔓延会演变成为又一场欧洲大战,便与意大利、德国以及葡萄牙达成协议,共同执行不干预西班牙内战的绥靖政策。国际不干涉委员会由此成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面上同意了不干涉政策,暗地里继续向西班牙派遣部队,输送大量武器。佛朗哥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越来越多的空军支持。叛军攻占了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了共和政府北部与法国的联系。同时叛军向北进军,攻打首都马德里。
  共和政府的一个重要外援是国际纵队。国际纵队由来自中国、美国甚至包括德国在内的54个国家的左翼人士,大约4万5千名志愿者组成,其中包括以海明威为首的许多反法西斯知识分子。海明威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创作了著名的《丧钟为谁而鸣》。
  1936年底,马德里受到了三面进攻,处于被包围的状况。共和政府被迫迁到瓦伦西亚。此时,德国和意大利正式承认佛朗哥为新的西班牙国家领导人。苏联积极支持西班牙左翼政府,但又不想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
   1938年底,共和主义者被压缩到两个区域,一个是以巴塞罗那为中心的东北端狭小区域,另一个是从马德里往东延伸到海岸线的地方,马德里仍然没有被攻下。此时外国分遣队,包括国际纵队,已经按照不干涉委员会制定的一项计划开始陆续从西班牙撤离。佛朗哥的军队即将发动对马德里的总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佛朗哥政府。
1939年2月,共和主义政府被迫撤退到法国。
1939年3月底,经过近三年的战斗,马德里的保卫者弹尽粮绝,最终向佛朗哥投降。
  1939年4月后,佛朗哥宣布内战结束,出任西班牙国家元首。从此开始了佛朗哥对西班牙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
  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集体自私
邪恶力量往往比正义力量更加团结。或许是邪恶力量知道他们比正义力量弱小,只有他们团结在一起才能与松散的正义力量抗衡。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竭力支持西班牙法西斯,而苏联不想为了西班牙左翼政府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其他国家则保持中立,弄了个国际不干涉委员会,把国际纵队也从西班牙撤走了。
邪恶力量往往比正义力量更加强硬。或许是邪恶力量知道他们只能用强硬的手段才能阻吓部分软弱的正义力量。希特勒成功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完全是英法绥靖政策造成的。
军火走私集团、贩毒集团、盗窃集团和淫秽集团等黑社会组织正是在软弱的社会环境中崛起的。有人被黑社会砍伤了不敢报案,害怕遭到进一步的报复。有很多人被黑社会欺负了,总是能忍就忍。同样,很少有人敢揭发贪污腐败现象。很多人发现小偷都不敢喊,因为害怕小偷报复。
邪恶力量总是在松散的软弱的正义环境中崛起的。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等邪恶国家是在妥协退让自私的国际环境中崛起的。军火走私集团、贩毒集团、盗窃集团和淫秽集团等邪恶组织是在软弱和自私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正义力量往往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反抗邪恶力量。希特勒得寸进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又闪击波兰,在希特勒原形毕露时,英法仍然不肯帮波兰一把,竟然与纳粹德国搞起了“静坐战”。法国灭亡后,英国人才决心战斗到底,此时苏联仍然自私地遵守“互不侵犯”。希特勒兵临莫斯科时,英国和美国才认为必须帮助苏联。犯罪集团和犯罪分子往往在恶贯满盈之后才被绳之以法。正义力量总是不能把邪恶力量消灭在萌芽状态。正义力量总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能消灭邪恶力量。
其实正义和邪恶都浸泡在自私之中,当少数人的自私威胁到多数人的利益时,他们就形成了邪恶力量。当少数人的自私把多数人的自私逼到极限时,多数人的自私就形成了正义力量。邪恶的孤岛和正义的火花都浸泡在自私的海洋中。
一个人的自私形成个人利益,几个人的自私形成团队利益,几十到数百人的自私形成集体利益,一个地区的人的自私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一个民族的人的自私形成民族利益,一个国家的人的自私形成国家利益,所有人的自私形成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自私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一种错误。人生而自私!
1930年6月30日,法国把驻扎在莱茵兰的最后一批军队撤出,比《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日期提前了5年多。《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尊重莱茵河以东50公里的非军事区莱茵兰,不得向莱茵河左岸派遣部队。法军驻扎在莱茵兰是为了保证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不再重新对这里进行武装。
1932年,由于受到来自左翼和右翼的威胁,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解散了议会。
1933年1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给予德国的惩罚已经足够了。国际社会对德国的宽容给希特勒大肆扩军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希特勒致力于挽回1919年《凡尔赛和约》给德国造成的损失。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备力量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因为国际联盟驳回了纳粹德国要求与法国拥有同样数量的军队的提案。
1934年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工人起义,陶尔菲斯严酷地镇压了起义,这使陶尔菲斯更加不受国民的欢迎。奥地利的居民绝大多数人讲德语。希特勒认为“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因此,希特勒想趁机发动政变推翻陶尔菲斯政府,吞并奥地利。奥地利纳粹分子暗杀了陶尔菲斯,但纳粹的政变失败了,奥地利军队重新控制了秩序。由于墨索里尼反对这次政变并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的勃伦那山口部署了军队,希特勒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入侵。
1935年1月,被《凡尔赛和约》分割出去的德国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90.8%的人决定回归德国。国际联盟放弃了对萨尔州的管辖,支持了这项公民投票。萨尔州是德国面积最小的州,但煤矿和钢铁厂众多。萨尔州的回归德国让希特勒欣喜异常,希特勒派遣军队进驻萨尔地区。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因为,驻扎在莱茵兰的法军5年前就撤走了,而且英法正忙于解决阿比西尼亚问题。希特勒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然而,英国没有行动,法国只是把一些军队部署到法德边境,然后又撤走了。希特勒的冒险又成功了。不久,希特勒下令在法国边境修建和马其诺防线类似的防御工事——西墙防线。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希特勒抓住这次机会,极力赞美国家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大肆宣传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种族。与此相应,每年九月,希特勒都会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举行全国纳粹党员大会。上百万人参加行游,展示纳粹的力量。
  1938年,希特勒认为德军已经足够强大了,便再一次准备入侵奥地利。自从1934年纳粹政变流产之后,由舒施尼格统治着奥地利。像陶尔菲斯一样,舒施尼格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任由希特勒的摆布。
  1938年2月,希特勒威胁舒施尼格必须在一周内将国家政权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在此期间,希特勒不断给奥地利施加军事压力。尽管如此,舒施尼格还是提出了抗议。希特勒转而指控舒施尼格残害奥地利纳粹分子,紧张局势迅速升级。为缓解紧张局势,舒施尼格宣布进行公民投票,让奥地利人民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独立于德国之外。
1938年3月12日公决前夕,希特勒害怕公决可能不利于德国。因此,希特勒断然命令军队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以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他们甚至认为:讲同样语言的两个邻国组成联盟是很自然的事情。
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
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全民民主
在所有的人权中,幸福权即人类获得幸福的权力是最高人权。其次是自由的权力,思想自由、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三个核心的自由权力。生命呈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而民主不应该属于人权的范畴。一直以来,民主都被当作是好东西,特别是全民民主。事实上,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全民民主选举拿破仑当法兰西皇帝。全民民主选举希特勒当德国总理。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也是全民民主的“杰作”。从理论上分析,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最恰当的人掌握权力。每个人的投票受多种因素影响,这本身就影响了这张选票的科学性。如果每个人的选票都唯一地由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判断决定,那么空头支票式的演讲将很容易得逞。必须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是处于中下水平的。如果一个国家有50%的人都是高中或以下文化水平,那么这50%的人所做出的判断中最多只有25%是最正确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的全民民主选举中诞生的国家领导人每4位中最多只有1位是最恰当的人选,其他3位可能是比较恰当或不恰当的人选。美国几十位总统中杰出的只有4位,糟糕却有10几位,其他的称职或基本称职。理论和事实都表明,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无法保证为任何国家找到最恰当的领导人。
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从理论上和事实上都不是一种很好的制度,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对民主情有独钟呢?因此,民主绝不属于人权的范畴。全民公决是全民民主的一种形式,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全民公决的结果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可能是不正确的。全民公决的结果没有可信度,可以不予理睬。全民民主也没有什么先进性,可以不要。美国人不停地重复“民主的谎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因此,很多人把民主当成“美好的真理”加以崇拜。这本身就反映出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是处于中下水平的。绝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民主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勉强可以用而已。美国人自欺欺人地坚持民主的错误,还打着错误的民主旗号,在全世界推销民主的错误。把黄铜当作黄金卖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1935年,希特勒开始秘密地资助苏台德纳粹党。希特勒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由战胜国一手制造出来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应该纳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疆土,它尚存一天就是帝国东部的威胁。希特勒决定拿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问题作为突破口。
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12日,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举行了BG,并且拒绝交税。在德奥合并的影响下,居住在苏台德地区的350万日耳曼人,也要求作类似的合并。因为他们是受残酷压迫的少数民族。希特勒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插进捷克斯洛伐克,摧毁它强大的防御体系,便能让德军进攻波兰或者苏联畅通无阻。事实上,日耳曼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控制了苏台德地区。
与此同时,几乎整个欧洲,到处传言希特勒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要立刻入侵苏台德。因此,法国与英国政府惊惶失措。法国总理达拉第紧急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达拉第提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英国高层对德国的战争威胁上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主张加强战备,联合法美以及其他中小国家,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绥靖派占了明显的上风。为了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以69岁高龄三次长途乘坐飞机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
1938年9月29日,当人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终于促成了一个慕尼黑国际会议的召开。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进行了会谈。希特勒明确表示苏台德领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以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牺牲为代价回避战争。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顺利占领苏台德地区。张伯伦促成的《慕尼黑协定》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使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苏台德。至此,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希特勒的扩张又一次成功了,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他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波兰的但泽港(即格但斯克)。希特勒对但泽港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波兰人的断然拒绝。爱德华·斯密格里里兹元帅领导下的庞大波兰军队也让希特勒有所顾忌。因此,希特勒没有立即入侵波兰。希特勒又重新盯上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准备对这个国家实施第二次入侵。
《慕尼黑协定》划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无法维持生存的,而对希特勒而言,也不是最终目的。自从苏台德地区脱离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准备效仿。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着民族进一步被分裂的局面。同时,希特勒继续以武力为后盾,策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的亲纳粹分子极力反对布拉格政府,拒绝执行布拉格政府发布的任何命令。
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的操纵下宣布“自治”。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请求德国给予所谓的保护。
  1939年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于德国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
历史的重演
    国际社会对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应,就像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软弱。虽然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是地狱,但是美国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却是赤裸裸的侵略。国际社会普遍把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成是美国打伊拉克,这种忽略正义与邪恶,把侵略弱化成打的说法与慕尼黑陷谋没有本质的区别。战后,美国还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同。伊拉克战争鼓励了美军的单边军事行动,以后只要美国需要,美国就可以对任何中小国家发动战争。因为,国际社会除了软弱的抗议之外,不会有阻止美国的任何实际行动。伊朗战争迫在眉睫,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为了伊朗太招惹美国,就像苏联不会为了西班牙而过度招惹德国和意大利一样。中国和俄罗斯最多提供一些暗中的帮助,绝不会是公开的资助。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军事能力即可,可以不考虑国际社会的态度。在打下伊朗后,国际社会除了承认战后的伊朗亲美政府之外别无选择。
原创吗楼主?写得不错,加油加油。
私货太多 什么德国不承认战败 日本不承认侵略 中国不愿揭开文革伤疤。毫无道理的排比,为了排比尔排比不惜加很多私货,没有阅读的价值。 另 曾大江是个什么货?
1939年8月25日晚间,德军即将入侵波兰时,墨索里尼突然宣布他还没有最后做好战争准备……1939年9月1日拂晓,150多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成功吞并奥地利。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成功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的野心在英法绥靖政策的鼓励下日益膨胀,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波兰。英国和法国同时警告希特勒,他们会支持波兰。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德国和意大利寻求保证,希望他们承诺不会再向其他欧洲国家发动进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非常清楚:美国受到三十年代中期通过的中立法案的约束,被禁止给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帮助。因此他们对罗斯福的请求不予理睬。
  1939年5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了《钢铁协议》,互相保证战时给予对方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1939年夏天,英国和法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请求苏联帮助遏制希特勒入侵波兰。
  1939年8月,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基础是把波兰划分为两个国家。希特勒彻底打消了德国进行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顾虑。希特勒决心用武力来解决波兰问题,并开始有恃无恐地调动军队了。
  1939年8月25日晚间,德军即将入侵波兰时,墨索里尼突然宣布他还没有最后做好战争准备。希特勒下达了推迟攻击的命令。透过这一点,西方盟国似乎看到了避免战争的一线希望。西方盟国找到了想要赢得更多时间的墨索里尼,期待着他能像解决苏台德问题一样,阻止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然而,西方盟国的这个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1939年8月31日晚,希特勒下达了进攻波兰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拂晓,150多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分三路向华沙推进。
1939年9月3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讲哀叹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为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经毁于一旦。” 至此,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当天的上午11点,英国对德国宣战,当天下午5时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样爆发?
首先回顾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7月30日俄国下令全面动员,随即德国向俄国宣战。1914年8月1日法国开始动员。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随即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战是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二战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三个世界大国彼此宣战就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如果中俄美彼此宣战,则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按照当前的国际形式,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对阵形式有三种可能:中俄对美日,中俄印对美日,中俄对美日印。中俄对美日的可能性最大。英法德会避免实质性地参与到中俄美的对抗中,至少在战争初期与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态度相似。
在2020年之前,中国台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台海战争有可能演变为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进而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在2020年之后,中国台湾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能力将减弱。因为,胜算不大的美国很可能放弃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承认中国的崛起。而在2020年之前,抱着把中国的崛起再推迟50年的想法,仗着明显的海空优势,美国难以对台湾问题放手。
奥匈帝国的萨拉热窝引发一战,德国的但泽引发二战,希望中国的台湾不要引发三战。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定决心,……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希特勒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东面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但泽,这座风景优美的海滨小城成了引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希特勒认为要获取日耳曼人的生存权,就要获取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广大的东欧才是德国未来生存发展的方向。
1939年3月1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希特勒的要求遭到了波兰的拒绝
1939年3月31日,英法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因此,波兰对希特勒的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约定当波兰发生了领土和政治变更时,德国和苏联之间以波罗的海芬兰到中部波兰为边界线。另外,比萨拉比亚划归苏联。
希特勒不用面对苏联的进攻,但是要想应对英法在西线的进攻,他必须迅速占领波兰。希特勒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国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
面对德军即将发起的攻势,波军意图死守波德边界。因此,波军统帅部把波军主力沿德国和原斯洛伐克的国境线展开。波军统帅部错误的将德军的进攻判断为仍是一战中传统的正面突破,而且进攻方向仅为攻占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但泽走廊,完全没有预料到来势汹汹的德军竟然会以占领波兰全境为战略目的。这是波军统帅部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希特勒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希特勒说:“如果部队停止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责任的。”
突出于波兰西部的波军身后有一大片防守薄弱的开阔地带,为德军南北夹击并歼灭聚集在德波边境的波军集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古德里安的装甲闪击战理论的指导下,精锐的装甲师承担起支撑德军快速攻势的最主要任务。为此,德军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
南路集团军群共八个步兵军和四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迂回华沙。
北路集团军群共五个步兵军和一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聚集在这里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
  尽管波军人数和德军相当,也不缺乏勇气,然而他们的装备相对落后,他们仅有的极少数现代化武器,大部分已经过时了,这为波军的失败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50分,德国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纳粹空军向机场发起进攻,尽可能多地消灭地面上的波兰飞机,波兰空军损失惨重。纳粹空军还袭击了交通枢纽、桥梁和部队集结区域。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波兰防线,包围了大量波兰军队。随后跟进的步兵歼灭了这些部队,同时装甲部队继续前进。成千上万的波兰军队稀里糊涂地被包围,沦为俘虏。
当天,希特勒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希特勒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绝不脱下这身军装,要不就以身殉国。
1939年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就向德国宣战。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半晌无语,而格林则对希特勒说,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宽恕我们。
1939年9月3日正午,法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期限是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军统帅部没有想到战争会以闪击战的方式进行。但波军统帅部认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波军统帅部不顾一切的命令他们的“军队之花”——骑兵向德军坦克发起自杀式的冲锋,结果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波军统帅部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1939年9月6日,波军总司令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皇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败局基本已定。波兰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曾经承诺过保护波兰的英法联军身上。
在西线,法军也组织过一些小规模的对德作战。但正如希特勒所预料的,过短的作战准备时间让他们只能退回到马其诺防线。
1939年9月15日,德军抵达维斯瓦河和波兰首府华沙近郊。
1939年9月17日,德军打通了波兰走廊。北路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向南进攻,南路集团军群从德国向东进攻,德军已经完全切断了华沙同周围地区的联系。同时,从捷克斯洛伐克攻击的德军占领了波兰的南部。当天,苏联军队突然在广大的东面战线上进入波兰,波兰得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1939年9月19日,德军在布勒斯特、力托夫斯特遇到了前进的苏军。德军和苏军开始联手消灭残余的波兰抵抗力量。但波兰仍然坚持战斗。华沙仍然被包围着,纳粹空军把华沙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摧毁了。
1939年9月27日,华沙守军投降,德军占领了华沙。但部分波兰士兵成功逃脱在法国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希克尔斯基将军也在巴黎组建了流亡政府。
1939年12月5日,波兰境内最后的抵抗停止。波兰20年的独立结束了。德国占领了西部,苏联占领了东部。
在整个波兰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以极小的伤亡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整个波兰走廊战役中,古德里安指挥的四个师,只阵亡150人,伤700人。
丘吉尔不得不承认:通过波兰战役,我们已经看见了现代闪击战的一个完整的标本,看见了陆军和空军在战场上的密切配合。看见了对于一切交通线以及任何可以成为目标的城镇所进行的猛烈轰炸。看见了摩托化部队的灵活使用,最重要的是,看见了大批装甲部队势不可当的冲锋。然而波兰人民却不是忍受这种苦难的最后一个民族。
全球闪击战
德国的闪击战思想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军事理念。现在,美国提出了全球闪击战理论。全球闪击战理论的核心是“1小时内精确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美军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是全球闪击战理论的两个支撑点。在有美军基地的地区,美军基地的战机和战舰将承担起1小时精确打击的任务。在没有美军基地或只有少数驻军的地区,常规洲际导弹部队将承担起1小时精确打击的任务。因为,在没有美军基地或只有少数驻军的地区如果发生冲突,派遣战机及战舰实施打击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战略轰炸机从美国本土或海外基地实施攻击,也需要几个小时时间。这样费时、费力且极易耽误战机。美军将继续在全球扩建美军基地,美军正在把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改装成普通弹头的导弹,组建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以坦克和飞机为核心的闪击战变成了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
波兰和法国是闪击战的牺牲品,谁将成为全球闪击战的牺牲品呢?像波兰和法国那样迷恋堑壕战一样,迷恋飞机和军舰的国家将成为全球闪击战的牺牲品。以导弹为核心的导弹闪击战可以粉碎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
军事基地被纳入全球闪击战是迷恋“海空优势”的一个情节。常规洲际导弹部队加入全球闪击战是对导弹战认识还比较肤浅的一个表现。因此,百分之百以导弹为核心的导弹闪击战可以粉碎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对空导弹、对地导弹、对舰导弹、反卫星导弹、拦截导弹和洲际导弹是导弹闪击战的五个支点。这些导弹从何处(飞机、军舰或陆地)发射并不重要,关键是能摧毁目标。对空导弹终结空中优势,对地导弹摧毁军事基地,对舰导弹终结海上优势,反卫星导弹打断天基力量,拦截导弹挡住来袭导弹,洲际导弹彻底解除威胁。导弹闪击战的核心是“用导弹征服敌人”,而不是用飞机和军舰打败敌人。
1939年9月3日,英法相继向德国宣战。但在整个波兰战役中,英国和法国几乎没有帮助波兰。波兰一战败,法国就把军队从萨尔区撤回到马奇诺防线。法国人专注于马奇诺防线的防守,丧失了所有的进攻精神。英国像1914年那样,派遣了四个师到法国,但张伯伦更希望保持谨慎。英国和法国都相信马奇诺防线可以阻挡德军在法国边境的进攻。
为应对德国可能通过低地国家发动的进攻。英国和法国开始从卢森堡向北延长马奇诺防线。这就是英法所有能做的准备。因为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英法不能检查迪勒防线,更不能在上面建防御攻势。因此,这段时间,英法只能等待德军的进攻。宣而不战的这段时间被称为“静坐战”或假战争。
至少在表面上,英法不弱于德国。不主动出击,反而等待挨打。这种被动防守已经被动到不能再被动的地步的。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希特勒原以为对波兰实施闪电般占领之后,英法会接受既成事实,就像当时承认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一样。但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此,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尽快组织西方攻势。希特勒认为打败法军后,英国就会求和。后来的事实表明,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一个人的正确率是超不过75%的,特别是在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判断上。
希特勒进攻英法的决定使德国最高统帅部深感沮丧。德国最高统帅部既没有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也不相信德军有能力打赢英国和法国。只是由于希特勒在波兰的胜利让高级将领们减少了对这个前陆军下士的反感,转而将信将疑。
1940年3月21日,保尔·雷诺当选为法国总理。在军事上,保尔·雷诺是反对德国的强硬派。英国首相张伯伦,仍然坚持他的绥靖政策。
判断失误
    每个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希特勒也不例外。希特勒对英法态度的误判导致了德国不得不进攻法国。希特勒对英国态度的误判导致了的德军两线作战。希特勒对美国态度的误判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与其说是误判,不如说是一厢情愿。人总是希望事物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人在判断事物时常常寻找能够表明事物将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证据来判断事物。更多的时候,人是先下结论再找证据或先做决定再找理由。还有的时候,人下结论或做决定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完全凭潜意识的直觉。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一个人的正确率是超不过75%。直觉有很多时候是错的,但人们却对直觉深信不疑。
在波兰战败后一周内,希特勒命令德军通过低地国家进攻法国,而且越快越好。反对此项命令的将军全部被解职,并被希特勒斥为失败主义者。由于希特勒力主进行战争,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
黄色方案把西线的德军整编为三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主攻荷兰和比利时,然后沿海岸线攻击。A集团军群在B集团军群的南面侧翼支援。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正面保持防御态势。黄色方案的核心是以强大的右翼击败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用左翼掩护并牵制马奇诺防线的英法联军。这与“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的施利芬计划大同小异。希特勒认为黄色方案可能会导致静态消耗战。希特勒提出要向英法联军的中心发起进攻。最高统帅部又制定几套方案,但只对黄色方案进行了少许更改,希特勒都不满意。由于冬天已到,希特勒只好将进攻日期一推再推。
这时,担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反对黄色方案。他认为黄色方案意图过于明显,行动结束了大量法军还毫发未损。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计划,又名曼施坦因计划。
镰刀闪击计划要求以大量缩编的B集团军群攻打比利时和荷兰,诱使法英军队进入比利时低地地区。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正面与敌接触,争取有所突破。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从阿登山脉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奇诺防线,跨过色当和迪南之间的马斯河,直插索姆河。镰刀闪击计划的核心是“右翼佯攻,左翼牵制,中央突破,从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索姆河”。
首先,空降部队在鹿特丹降落,夺取飞机场。同时利用伞兵夺取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上的桥梁,并占领埃本·埃迈尔要塞。然后,德国空军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的上空争夺制空权,将敌军飞机一举击溃。最后,B集团军群主力开始进攻,诱使法英军队进入比利时低地地区。在南方,C集团军群与法国马奇诺防线正面接触,争取有所突破。实力最强的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由中央率先突击。A集团军群的七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将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奇诺防线,跨过色当和迪南之间的马斯河,直插索姆河。这样A集团军将在法英联军中央打入一个巨大的楔子。
1940年3月中旬,希特勒同意了曼施坦因计划,但在挪威的行动延误了计划的执行。
布雷达变体
法国耗资70亿法郎精心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是由数不清的炮台、地雷坑、机枪发射阵地、防坦克炮、防空炮和重型野战炮构成的坚固的防御网。马奇诺防线里还有相互连通的缆车和地道,地道里可供应水和弹药。马奇诺防线占用了法国大部分的国防开支。
英法联军制定了名为B计划的战略防御方案。B计划要求当德军一发动进攻,法军第一、第七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就进入比利时,占领安特卫普到那慕尔一线,与比比利军协同作战。在右翼,法国第九集团军部署在马斯河沿岸,从那慕尔至法国边境地带。
1940年3月,B计划做了若干变化,称为布雷达变体。布雷达变体要求法国第七集团军在左翼向荷兰南部布雷达突进,形成英法联军、荷军和比军连成一体的前线。法国第二集团军在南面守卫马奇诺防线。在阿登山脉部署五个师驻守即可。因为,阿登山脉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驻守阿登山脉的部队既没有装备反坦克武器,也没有装备防空武器。这恰巧落入了曼施坦因的圈套。
作战计划
陆军有制定作战计划的传统。陆军的作战计划往往很复杂。因为陆军的速度慢,陆地地形复杂,陆战时间长,中间有很多变数。空军的作战计划相对简单。因为空军速度快,不存在地形问题只有天气问题,空战时间短,变数不多。陆军的作战计划就是多少陆军力量在何时从何地出发于何时到达或占领何地。曼施坦因计划和布雷达变体都是典型的陆军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常常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基础进行制定,如果假设不成立则作战计划将极其危险。布雷达变体的一个假设条件就是阿登山脉是不可逾越的,另一个假设条件是马奇诺防线是不会被突破的。因此,英法联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德军从低地国家进攻法国。布雷达变体的理想情况是形成英法联军、荷军和比军连成一体的前线。曼施坦因计划的一个假设条件是装甲部队可以穿越阿登山脉,另一个假设条件是英法联军在阿登山脉附近的兵力薄弱,还有一个假设条件是英法联军会进入低地国家作战。曼施坦因计划的关键是穿越阿登山脉。曼施坦因计划的三个主要假设条件都是成立的,而布雷达变体的两个主要假设条件都不成立。阿登山脉被逾越了,马奇诺防线被绕过了。从作战计划上分析,即使德军不采用闪击战术,英法联军也会战败,只是抵抗的时间会长一些而已。正确作战计划和创新的战术与错误的作战计划和落后的战术遭遇了,法国在六个星期内就沦陷了。
作战计划成败的关键在于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如果预计敌方不会使用核武器,而敌方使用了,那么先前的作战计划无疑被打破了。如果预计第三方不会参战,而第三方参战了,那么先前的作战计划就失效了。因此,制定多种作战计划是必要的,至少是三套作战方案,以便在第一套方案的假设条件不成立时及时应变。战争中意外频出,假设条件常常被打破,多种作战计划是必要的准备。
作战计划都是假设的,多一种假设就多一分胜算。
德国海军可以利用挪威的港口作为攻击英国的基地。因此,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
1940年4月6日,德国入侵舰队出航,防止英法联军先占领挪威。
1940年4月7日,德军舰队就被英国皇家飞机侦查到了。英国本土舰队离港拦截,但是由于遇到了突发的风暴天气,拦截并未成功。
1940年4月8日,德军在挪威沿海几处地点登陆。缺乏训练的弱小的挪威军队一触即溃。同时,丹麦遭到突袭,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因挪威战役的失败,而被丘吉尔取代。
1940年6月,英法联军被迫撤出挪威。
挪威陷落后,希特勒开始实施曼施坦因计划专心对付法国了。
唇亡齿寒
    如果只是认为两个相邻的国家才会唇亡齿寒,那就错了。利益攸关的国家都会唇亡齿寒。相信稍有眼光的人都会知道在苏德联手瓜分波兰后,法国就是下一个目标。而法国静坐着看着波兰灭亡。法国沦陷后,下一个就是苏联,而苏联对法国无动于衷。美国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现在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中间的伊朗也战云密布了。美国解决了伊朗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台湾了。看着美国在伊拉克我行我素,与法国看着波兰灭亡没有区别。期盼美国在伊朗钝兵挫锐,与苏联看着法国沦陷没有区别。应该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样,帮伊拉克一把,让美国越陷越深。应该力挺伊朗,让美国无暇东顾。伊朗之于中俄就是唇亡齿寒。如果认为先伊朗后台湾,那就与认为先英国后苏联一样愚蠢。如果伊朗帮萨达姆抗击美国,那么萨达姆现在还活着。虽然这不可能,但是两个敌对国家也可能存在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损俱损就是利益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同盟。他荣我损是对手。
序号错了,应该是  二战(12):唇亡齿寒
战前准备
1940年,德军一系列的胜利使每一个德国军人对其部队的训练装备和领导充满信心,德军士气高涨到了极点。为筹备法国战役,德军共投入250万陆军,德军士兵大部分是纳粹党员。
曼施坦因计划被德军很好地贯彻。参谋们对该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做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又用了几个月时间,对每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演练。到1940年5月10日,每一个德国军人从将军到下士都明白自己将在曼施坦因计划中担当的角色。
  1940年5月,为防御德国进攻,法国部署了94个师,共225万人。但这些部队装备的大炮还是一战时的大炮,能派上用场的反坦克炮和防空炮奇缺。  
英法联军本来可以前进到比利时阵地,模拟与德军的遭遇战。但是比利时拒绝英国和法国军队进入其境内。英国部队装备很差,上层通信不畅。英法联军司令法国将军毛瑞斯·甘默林更是个纸上谈兵不能带兵打仗的将军。
法国的主战坦克查尔B型坦克只有一个人操作,这意味着这个人在指挥坦克的同时,还得操纵坦克炮。德军的主战坦克是潘采夫三型、四型坦克。虽然潘采夫坦克的装甲和火力不如英法坦克,但是潘采夫坦克的机动性要远远高于英法坦克。每辆潘采夫坦克中配备的无线电装备让德军能更有效地加以组织。
法国和英国对于坦克和飞机的认识都远远落后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统帅部都认为坦克最重要的作用是支援步兵作战。一个法国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只有一个德国装甲师坦克数量的一半。到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3100辆坦克大多数分散配备在步兵师里。法国空军的740架战斗机和140架中小型轰炸机,以及英国皇家空军远征军支援法国的350架飞机也是分散在各个作战地域。陆军指挥官无法集中使用空中力量进行支援,这是法国战役中最致命的缺点之一。
与之相对,德军的闪击战术特别强调地空配合,尤其是飞机与坦克的配合,两者形成立体的火力网。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在德军发动的历次战役中都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德军把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当做炮火的延伸,用它定点清除军事目标。
空降荷兰
1940年5月9日,德国西部边界沿线的前线司令官们仍然没有得到进行西方攻势的消息。因为,德军的保密工作执行得非常彻底。
1940年5月10日凌晨,还在被窝里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们被叫醒了。黎明前,所有的德国飞机都起飞了。与此同时,一辆辆坦克隆隆地开往了法国和低地国家。天刚透亮,比利时和荷兰的天空中,充满了飞机的呼啸声,德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一个波次接着一个波次地飞越边境。经过8个月令人不安的“静坐战”,战争终于降临在西方。
1940年5月10日日出时分,德国轰炸机开始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狂轰乱炸,同时荷兰东部边界前线遭到进攻,数以千计的德国伞兵和滑翔机部队空投到鹿特丹和海牙,这些部队成功地袭击了荷兰守军。在德国地面机动部队出动之前,这些部队就占领了莱茵河上所有的重要桥梁,这是战史上第一次通过空降作战占领他国的战例。
这次空降作战对于整个法国战役的胜利具有关键作用。为掩盖空降部队数量少的弱点,德军在空投地域同时投放了大量的假人,运用了以少充多的谋略,这一诡计在守军中造成了恐慌。荷兰军队不是高效运转的德国战争机器的对手,大量国土落入敌手。
1940年5月14日,德军要求鹿特丹投降,荷兰人犹豫不决。德军轰炸机立即起飞前往轰炸。当轰炸机还在空中的时候,荷兰人宣布鹿特丹投降。但德军的轰炸机已经不可阻挡,鹿特丹大部被毁。
1940年5月15日,荷兰投降。
埃本·埃麦尔要塞
埃本·埃麦尔要塞1936年建造完成,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这个要塞控制着通往西方的主要道路和运河上的所有重要桥梁。要塞设有炮台,安放着加农炮和速射机枪。要塞还布设了防空火炮和伪装阵地。要塞东北方向有40米高的陡坡,伫立在阿尔伯特运河上,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西北方向、西边和北边都有很陡峭的战壕,布设有机关枪、反坦克炮和探照灯。在西边和北边还有4米的高墙。英法联军以为要塞至少能抵挡五天,这样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迪尔河沿岸展开部队。
德军从1939年就开始认真地研究了埃本·埃麦尔要塞,德军认为埃本·埃麦尔要塞防步兵和反坦克的能力非常强大,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防空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德军组建了科赫突击团。科赫突击团是空降部队,专门负责夺取埃本·埃麦尔要塞。
1940年5月10日,德军出动41架容克52运输机拖曳着EFS230滑翔机载着约300名空降士兵向埃本·埃麦尔要塞发动进攻。首先有9架滑翔机着陆,9架滑翔机着陆后仅10分钟,德军就占领了九个阵地。接着德军用新型高爆炸药炸毁了一个个暗堡和旋转炮台,牢牢牵制着要塞的1200名守军。24小时以后,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德军攻占埃本·埃麦尔要塞仅仅付出了死6人,伤15人的代价。
布雷达变体失效
1940年5月9日,英法联军总司令甘默林命令实施D计划。联军第一集团军群通过比利时边界向迪尔河沿岸的预定地域前进,想在迪尔河阻止德军进攻。法国第七集团军,向北急进,与荷兰军队会合。
1940年5月10日午时,法国第七集团军赶到荷兰南部,发现已被德军第九坦克师截住去路,荷兰军队已经被迫向北后撤。甘默林的布雷达变体全然失效,只好命令部队向安特卫普撤退。
1940年5月11日,埃本·埃麦尔要塞失守,比利时军队只好提前向迪尔河撤退。但是,迪尔河沿岸的防御工事尚未修成。还有许多联军部队没有来得及后撤。
比敌人更了解敌人
德军以死6人,伤15人的代价攻占了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埃本·埃麦尔要塞。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26架飞机的代价偷袭了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摧毁了阿拉伯国家451架飞机,其中埃及336架,叙利亚60架,约旦29架,伊拉克25架,黎巴嫩1架。在这两次战役中德军和以色列都做到了比敌人更了解敌人。埃本·埃麦尔要塞的守军不知道要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埃及空军也不知道8点45分交接班有什么问题。在和平时期应该抓紧时间把敌人的每一根头发都研究清楚。针对敌人的每一个军事目标量身定做一个摧毁计划。狂轰乱炸是粗放型的作战,精确打击是集约型的作战,量身摧毁才是最佳的作战方式。如果德军像研究埃本·埃麦尔要塞一样研究了莫斯科,并像组建科赫突击团一样组建了专门攻占莫斯科的军队,那么德军一定可以攻下莫斯科。显然,德军没有对他们要攻击的每个目标都作详细的研究。如果德军这样做了,可以肯定英国和苏联也会亡国。
比敌人更了解敌人的目的就是量身摧毁。美军在全球共有664个军事基地,其中空军146个,海军196个,陆军286个,海军陆战队36个。如果对美军的146个空军基地进行仔细研究,为每一个空军基地量身定制一个摧毁计划,那么1463枚导弹和3789枚炸弹就可以把美国空军从地球上抹掉。谋略是实力的倍增器,量身摧毁计划是放大倍数最高的谋略。
阿登森林
1940年5月10日,德军A集团军群庞大的装甲部队分成三个集团呈密集队形从南面向阿登山区推进。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在长达150公里的队伍上空来回盘旋,以便对来自英法联军的任何空中攻击作出反应。
1940年5月12日,第一次坦克大战在威尔道普展开,法国第一军的两个轻型机械化师与德国第三、第四装甲师的主力正面遭遇,德国坦克还有斯图卡轰炸机支援。法国的索马坦克是可以与德军引以为豪的潘采夫坦克相对抗的。索马坦克最突出的性能就是能抵挡最重型的德军坦克炮的攻击。但德国人的战术使他们能对法军坦克机动制胜。
1940年5月12日晚,A集团军群抵达马斯河开始与西岸的法军交战。
  1940年5月13日,德军突破了几处防线。德军攻击部队很快在西岸建立了桥头堡,然后搭起了桥梁,让装甲部队通过。法军最终崩溃了,德军装甲部队通过大桥继续向西进攻。
1940年5月13日晚上,威尔道普的法军坦克撤退了,德国第三、第四装甲师赢得了胜利。
德军在法国战场上使用了重点突破战术。德军指挥官们将他们的攻击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打击法军的激烈抵抗。成功地跨越马斯河是德军进攻的关键点,渡过马斯河之后,坦克才能呈扇形展开,在有利地形上驰骋。
1940年5月14日,德军第一、二和十坦克师全过了河,并打退了法军的反击。海因茨·古德里安就是这三个装甲师的指挥官。古德里安终于能全面施展自己的装甲兵作战理论,他豪气冲天地说:装甲兵只要一发动了攻势,那么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决不会有红灯的出现,我们要把绿灯开到路的尽头,这一次就是英吉利海峡。但遗憾的是,德军统帅部却安排古德里安受科莱斯特领导。科莱斯特是德军中头脑最古板的将军。
古德里安的坦克越过马斯河后,他命令第一和第二装甲师改变进攻方向,挥师西进,目的是突破法军的防御阵地,将英法联军劈成两半,并从侧翼和背后突袭进入比利时的英法联军。
1940年5月14日上午,法军命令精锐的第三装甲师攻击色当的德军桥头堡,但直到天黑也没有攻下来,而且既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步兵支援。法军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奇格将军下令停止进攻,并将这个装甲师的坦克分散到他的步兵队伍里,这支唯一可以抵抗德国坦克的联军部队就这样解散了。亨奇格还决定收拢他的左翼部队,以阻止德军突袭法兰西东部,这就使色当防线的裂口从8公里扩大到25公里。
1940年5月14日,除马斯河外,德国坦克还跨越了蒙泰梅和迪南,重创了克拉普的第九集团军。跨越了迪南的是第七装甲师由48岁的少将埃文尔·隆美尔率领。
1940年5月15日早上,法国总理保尔·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因为德军在马斯河上的突破使甘默林的整个战略体系彻底破产,英法联军即将大溃败。
甘默林和他的司令官们全乱了分寸。为了实施有效反击,他们一直在考虑的是步兵,而不是坦克的前进速度。所以一直也没有跟得上战局的变化,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标出可能抵抗住德军的所谓防御线,而德军的坦克却只顾往前,势不可挡。终于,法军想起了坦克。戴高乐将军指挥四个刚刚组建的装甲师试图对德军装甲部队更加暴露的侧翼发起攻击,但是法国坦克笨拙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糟糕的作战计划,使坦克只能分散投入战斗。德国人毫不费力地就重创了法国的装甲师。
北方的英法联军在范布隆克集团军群的压力下,仍然在坚守阵地。但是,甘默林认为伦德施泰特的装甲部队在南边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甘默林命令北方的英法联军开始从迪勒防线撤退。突然的撤军命令让自我评价不错的英法联军部队大失所望,同时也让当地人感到恐慌。越来越多的难民阻塞了公路,撤军更加困难了。伦德施泰特的装甲师继续向西前进,他们越往西渗透,就越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1940年5月15日晚,古德里安的装甲师打通了向西的道路。但科莱斯特担心古德里安过于冒进,命令他停止前进,让他的部队就地扎营。古德里安强烈地反对此项命令,要求继续前进24小时,以便扩大桥头堡。得到同意后,古德里安抓紧时机又推进了80公里,俘虏一万人,缴获100辆坦克,而仅仅付出阵亡35人,伤59人的代价。
压倒性的局部优势
交战双方整体实力的对比很难有大的改变。但是,交战双方投入到一次战斗中的军事资源的多寡与整体实力没有多大的关系。无论是整体实力强的一方,还是整体实力弱的一方,都必须争取制优权。所谓制优权,就是在战争中获得军事优势的权力。交战双方必须在每一次战斗中都争夺制优权。在一次战斗中,甲方投入的军事实力十倍于乙方,则甲方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制优权,并且具有压倒性的局部优势。在一场战争中可能会以少胜多,但不应该在任何一次战斗中期望以少胜多。一支步枪不如一支机枪,但十支步枪可以战胜一支机枪。人海战术和狼群战术都是通过以量胜优的方式来获得局部优势。
战斗中需要的是压倒性的局部优势,而不是相对的局部优势。只有压倒性的局部优势能够确保胜利,相对的局部优势只是胜算大一些而已。在驻守阿登山脉的五个法国师面前,德军A集团军群只可能是势如破竹。德军取得了百倍于敌的局部优势,怎么可能不是势如破竹呢?德军采用重点突破战术,也是为了获得压倒性的局部优势攻破法军的防线。防守方必须防守多个点,而进攻方可以只进攻一个点。犹如钢针穿纱,在遭到进攻的那个点上,进攻方将以压倒性的局部优势攻破防守点。当一条防线上的多个防守点被攻破后,这条防线就瓦解了。防守方应该组织一支力量对进攻方最薄弱的环节发动进攻,而不是等待被进攻。当进攻方对防守方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时,防守方也对进攻方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这种“错位攻防”将大大减弱进攻方的锐气。错位攻防比一味的避其锐气要好。
楼主发一个帖子不行么?
1-9去哪儿了?
楼主 你发的这是神马
法国和打苏联根本没有必然联系,纯粹是希特勒本人的异常脑袋想法。。。

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在没有拿下英国,而先打苏联,结果搞到二线甚至三线作战的话。。。

德国败亡的也不至于那么快。。。
帮伊拉克一把?在伊拉克谁与美军为敌?在伊拉克谁说话算数?帮谁算是帮伊拉克?这都是问题。
楼主新注册的号,上来就发了12个主贴。。。楼主超大不是这样玩的
看看收的是什么